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追忆高士其

杨健

 “水,什么水?是湖水。静静的,平平的,明净如镜,树影蹲在那儿;白天为太阳哥拂尘,晚上给月亮姐洗面;没有船儿去搅它,没有风儿去动它,绝不起波纹。”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阅读这些几十年前写就的文字,就像阅读一段传奇。传播科学的篇章千千万万,但像这样清新活泼、童趣盎然的,并不多见。创作科普名篇的大家为数不少,但像他那样躺在轮椅上60年如一日、著述有数百万字、影响好几代人的作家,在全世界也屈指可数。他叫高士其,2009年11月1日,是他l00岁诞辰。

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惊人的毅力而震撼。192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的高士其因参与某项实验不幸感染甲型脑炎。从此,他的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握笔,说话能力也逐渐减退,听力也很微弱。但身残志坚的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涉猎科普写作,在其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别具一格的科学小品文。

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高超的笔法所打动。使科学知识脱下庄重的礼服,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是高士其一生的目标。 他的作品立意深远而文辞浅显,小学生都可以读懂;大量拟人化的比喻、口语化的叙述,开科普创作之一代新风;《菌儿自传》、《我们的土壤妈妈》等名篇佳作,成为世界科普文库中的经典。

我们追忆高士其,也为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而忧虑。尽管舆论反复强调,科学普及是科学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不少有识之士反复呼吁,“请科学家为21世纪写科普书”;尽管有关部门设立基金,鼓励原创性的科普作品,但近年来真正有影响力的科普佳作,仍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太大,很少有闲暇进行科普创作;另一方面恐怕是不少理工科研究人员的人文素养还有差距,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还被以为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雕虫小技,没有真正确立起自己在科技界应有的地位。

 “天在变化,天空变成了天体,天体变成了天空;天空就是疏散的天体,天体就是密集的天空;像乡村是疏散的城市,城市是密集的乡村;像蒸汽是疏散的水点,水点是密集的蒸汽。”在高士其的这些诗句中,我们读到了很深的哲理­­——没有天体,就无所谓天空;没有乡村,也就无所谓城市;离开普及,科学技术势将难以为继。

我们追忆高士其,传续前人积累的财富;我们追随高士其,播种后代精神的食粮。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阅读高士其的作品,就像阅读一段传奇;因为像他的作品这样清新活泼、童趣盎然的科普作品,已经没有了。
B.“使科学知识脱下庄重的礼服,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这句话中“庄重的礼服”比喻科学知识看似高深难懂的表面和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接受的外在形式。
C.1928年,高士其感染甲型脑炎,从此,他的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握笔,说话能力逐渐减退,听力也很微弱;但躺在轮椅上的他60年如一日,创作了l00多篇科普名篇。
D.高士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立下了目标:把自己的知识页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在这一目标的激励下,他创作了大量别具一格的科普作品。
E.在高士其100岁涎辰的时候,作者追忆他,为他惊人的毅力而震撼,为他高超的笔法所打动,也为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而忧虑。
【小题2】文章两次引用了高士其的科普作品,你从这两次引用中可以看出高士其的科普作品有什么特点?
【小题3】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追忆高士其”,但文章的第一段为什么又提到传播科学的篇章千千万万、创作科普名篇的大家为数不少的现象?
【小题4】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9: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老房子余开泰

傍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拆了一半的老房子终于被雨水冲垮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六年前,父亲从医院回来对母亲说:“我要建一栋新房子!”母亲一愣:“我们哪来的钱呢?”父亲说:“我这病怕是治不好了,我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完成。那就是为你建一栋新房子,当初结婚的时候我就答应过你的!”

那时家里住的房子是爷爷二十多年前建的。是一栋土砖房,有四个房间,一个客厅和一个厨房。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土砖房的墙上也有了一些黑色的印子,甚至有些地方还开了裂,瓦楞上长满了野草,窗棂也被某些小动物啃啮过,但是在村里依然没有落伍,可是现在父亲却坚持要把它拆掉。

母亲沉默了,扎竹扫帚的速度越来越快。

老房子被推倒了,工人们挑来了一担担红色的泥土,板车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瓦片和木头,院子里一派热火朝天。

一个月后,房子就建好了——那是一栋两层的土坯房。父亲还请人在墙壁上刷了一层石灰。乔迁宴上,父亲开心地陪客人们喝酒,父亲过去从不喝酒,但那一天他喝了很多,母亲一直在厨房里忙碌,我看见她的眼角挂着泪珠。

半年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妹妹也考上了高中。而父亲的病更严重了,严重得已经没有办法去外面打工,只好呆在家里帮母亲没日没夜地扎竹扫帚。

毕业后,我在老家县城的一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后来,我认识了女朋友小莉——一位漂亮的幼儿园老师。

元旦放假,我邀请小莉来到了我的老家。小莉说,老家就像一幅水墨画,漂亮极了!不过就是上厕所有点不太方便。

临走时,我对父亲说,我要在老房子旁边建一栋新房子。母亲有些担心地说,如果建一栋新房子我们家就有了两栋房子,按照一户一宅的政策,多余的一栋房子就会被政府拆掉。父亲一愣,嘴角蠕动了几下,接着沉默了。

轰隆轰隆的挖掘机开过来了,大卡车也从远方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砖头、水泥和钢筋。工人们砌墙的砌墙,搬砖的搬砖,一个多月后,新房子就建好了。

那是一栋三室两厅,两层半的小洋楼。我们又请来了装修师傅,在房子里装上了水电,刷上了乳胶漆,贴上了瓷砖,铺上了大理石。

寒假,我和小莉结婚了,我们搬进了新房,父母、妹妹也搬进了新房。我们一家人住在新房子里,其乐融融。不过母亲每天都会陪父亲去旁边的老房子里走一走,看一看。

寒假过去了,学校开学了,我和小莉返回了县城。

周三的下午,母亲焦急地打来了电话,她说村里开始拆空心房、危房了。

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周六我接他去县城的医院看病。医生悄悄地对我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没法治了。

回来的时候,父亲一直盯着村口那些被拆的房子。我知道,父亲是在担心家里的老房子。

又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母亲带着哭腔打来了电话,说挖掘机已经开到了我们家,老房子就要被拆了。我赶紧叫上小莉一起回家。

老房子的周围站满了人,挖掘机就停在院子里,几位乡干部正在和我父母宣讲政策。乡干部说农村只允许一户一宅,我们家有了新房子,老房子就应该拆掉。挖掘机喘着粗气开了过去,“咔嚓”的一声,老房子的屋顶就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洒落得到处都是……

父亲像疯了一般地扑了过去,抱着墙壁一动也不动,任凭瓦砾砖块打在身上。父亲像一只巨大的蜻蜓钉在荷叶上,捍卫着自己的领土,又像一只发怒的母鸡,张开着翅膀护卫着未成年的幼崽。

挖掘机停了下来,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哭着对乡干部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挨不了几天,剩下的墙壁就过一段时间再拆吧。

挖掘机喘着粗气走了,父亲坐在墙根下久久不愿离开。

晚上,母亲喂父亲喝了一小碗粥。喝完粥,父亲让我打着手电陪着他去老房子里转一转。

老房子的屋顶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散落得到处都是,月光穿过屋顶,斜斜地照在老房子里,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瓦片泛着惨白惨白的光。父亲蹲下身子,抚摸着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和瓦片,就像过去抚摸我和妹妹的头一样,充满了柔情。

父亲头痛了一个晚上,天亮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

今年的雨水特别充沛,秋雨一下就是十几天,门前的柿子树、酸枣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风雨中摇来摇去。

母亲说昨天晚上,风雨大作,大概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院子里“轰隆”地一声巨响。第二天起来一看,老房子不见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选自余开泰《红土地上的骆驼》,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处写到父亲的病,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对塑造父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起着较大的作用。
B.文中划线处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人物悲伤难过的心情,也为下文老房子的坍塌埋下了伏笔。
C.父亲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子,我在房子旁边建新房子都是为了实现结婚时对妻子的承诺。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而在趋于平和的叙述中,仍能感受到“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小题2】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是如何展开叙述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穆先生在云南
①1938 年 2 月,由于日军进攻,国民政府决定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4 月,文学院师生搬到蒙自,钱穆先生为文学院讲授国史。
②1938 年 8 月,西南联大文学院师生迁返昆明,钱先生闻之,“大懊丧”,其时他正在撰写《国史大纲》,认为到昆明交际频繁,没有闲暇落笔,而他“因念宜良山水胜地,距昆明不远,倘获卜居宜良,以半星期去昆明任课,尚得半星期清闲,庶得山水之助,可以闭门撰述”(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于是,钱先生就留在宜良北山岩泉寺中,潜心著述《国史大纲》。
③当时的西南联大,初迁昆明,没有自己的校舍,临时租用昆明城内外几所中学的校舍,供文、法、理学院使用。城外的省立昆华农校和城内的省立昆华中学,是联大师生上课的地方。作为西南联大各学院共同的必修课,钱先生所授的“中国通史”课安排在农校楼上的一个大教室里,这是当时学校最大的一间教室,可以容纳两百多人。“西南联大继承北大自由讲学之风,允许校内校外人士旁听,而且尽可能兼顾其便。因此,其他大学的学生、中学的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李蜒《昔年从游之乐,今日终天之痛》)钱先生在北 平讲授“中国通史”四年,来到昆明又讲了两年,“盖时在‘九•一八’‘七•七’事变后,国人民族意识高涨,先生(指钱穆)学养深厚,史识卓拔,才思敏捷,亦擅讲演,加以自幼民族情怀热烈,并又正当壮年,精力充沛,词锋所扇,动人心弦”(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六年的讲 授,使他有机会不断修改讲义,不断充实所需资料,最终于 1939 年 6 月在岩泉寺撰著完成《国史大
纲》这部享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
④钱先生读书广博,精通国学,但他并非书呆子。他是抱着兴国安邦、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去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国史大纲》深刻地体现了钱穆先生“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书中,他讲兴衰动荡之际多,太平治世之际少。因此,他对治世用的篇幅较少,大量的篇幅用于兴衰转换之时,尤以一朝衰 落时期的表现和内在原因的分析最多。同时,钱先生还特别强调学术的兴衰对政权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朝代要兴旺持久,必须有一种立国的精神。这种精神实际就是儒家传统学术的精神。因此,学术(指儒家)兴则国运兴,学术衰则国亡,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⑤在战乱的岁月里,尽管昆明也不是世外桃源,然而相对于国内大部分地区来说,这一隅天地的确是难得的静土。钱先生秉性爱好大自然,他在宜良岩泉寺写作,探知附近有石林、大叠水瀑布等名胜,就邀请他的学生李蜒(云南大学教授)一起前往。钱先生正是在云南的山山水水中寻觅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从而在艰难时势中进行着自己的历史沉思。
⑥《国史大纲》完成后,钱先生于1939 年暑假经香港、上海回到苏州。一直到 1946 年,昆明学者于乃义、于乃仁兄弟筹建“私立五华书院”并与云南大学合聘钱穆先生到昆明讲学,钱先生才又重返昆明。钱先生刚到昆明时,居住在翠湖公园里,当时的云南省立图书馆也在园内,他常去图书馆看书、著述,后来搬到圆通山上的唐家花园(唐继尧故居)居住。1947 年 9 月离开昆明,赴江南大 学(无锡)文学院任教,自此离开云南。
(摘编自杨绍军《钱穆先生在云南》)
相关链接:
①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等。(百度百科)
②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 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 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
(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③他(钱穆)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与升华,以运用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 。一方面,他概括了儒家积极入世和利他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重视亲情和日常人伦的特点……只要践行“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就能获得人生的终极价值。
《廖建平《论钱穆的艺术人生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1938 年,西南联大文学院迁返昆明,钱穆因念宜良山水胜地,于是留在宜良开始撰写《国史大纲》。
B.钱穆在昆明讲授中国通史六年,使他有机会不断修改讲义,充实资料,最终在 1939 年撰著完成《国史大纲》。
C.钱穆抱着兴国安邦、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完成了《国史大纲》的撰写,希望借古鉴今,对当时的中 国有所影响。
D.钱穆具有独特的历史眼光,如他在《国史新论》再版自序中认为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为史学家,钱穆认为史学研究要有“经世致用”的态度,同时,即使时势再艰难,也不能停止对历史的沉思。
B.钱穆践行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既丰富了自我的人生,也获得了生命的终极价值。
C.钱穆认为史学研究对于国家的发展与兴亡有重要作用,所以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 所起的重要作用。
D.钱穆精通国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撰著《国史大纲》,他放弃了回到昆明继续任教的打算, 选择留在宜良闭门撰述这部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
E. 文章语言朴实,重点写了钱穆先生到云南后撰写《国史大纲》的事情,刻画了一个学养深厚、史识 卓拔的具有“中国情怀”的史学家形象。
【小题3】《国史大纲》为什么能成为享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哈利·波特》《指环王》等西方经典魔幻、玄幻小说获得巨大成功后,曾有人批判中国人缺乏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事实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精神,中国也不缺乏富于玄幻色彩的作品。
诞生于先秦的《山海经》,虽不是小说,却记载了许多在今天看来充满玄幻色彩的故事。最晚创作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堪称较成型的古典玄幻小说作品。晋代崇尚玄学,风俗较为开放,“志怪小说”风行,涌现出《搜神记》等许多优秀作品。被称为“传奇”的唐代小说中有不少作品符合玄幻小说的基本特点,如《柳毅传》《南柯太守传》等,这时的玄幻小说情节曲折、结构复杂,基本符合现代短篇小说的标准。宋代以后,民间文人更多地采用更时髦的杂剧、传奇剧等戏曲形式表现玄幻题材,大批早年的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被改编为剧本并搬上舞台,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玄幻小说的作用。元明两代出现了以《西游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长篇神话小说,塑造出一系列至今仍脍炙人口的神话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成为现代中国乃至世界各种幻想文学体裁和文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典范。清代涌现出《镜花缘》这样集大成的古典玄幻小说,《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小说集中,也收集了不少短篇古典玄幻小说。
中国当代玄幻小说的创作的确深受西方同类作品的影响,但单纯把玄幻小说的兴起归于《哈利·波特》等的带动,是失之片面的。可以说,中国当代玄幻小说的崛起,互联网是最强大的助力和媒介,而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幻想天分、交流热情和展示冲动,则是内在的能量。中国玄幻小说取材五花八门,有以西方传说、神话或经典玄幻作品中的人物、背景为蓝本的,有从外国动漫、游戏中寻求灵感的,也有遨游于中国传统的神话或架空历史场景的。
中国当代玄幻小说源于草根和网络的特质,使得它具备了一些鲜明的特色。首先是群众基础好,参与性强,影响广泛,这使得玄幻类作品诞生不久就红遍大江南北,一发不可收。其次是互动性强,作者有较强的市场开发意识。由于崛起于网络连载,读者可以在作者创作过程中持续跟踪,甚至提出自己的想法,作者为了保持点击率和吸引力,也会殚精竭虑地随时改进,以迎合读者的口味,这使得这类作品从诞生伊始,就具备强大的市场生存能力。此外,由网络社区—电子书—玄幻杂志—玄幻书等构成层层筛选的金字塔体系,确保了最有人缘和市场潜质的作品得以走入最顶端的商业领域,也成为玄幻小说市场火爆的重要因素。
中国当代玄幻小说起步晚,起点低,大批作者并不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功底,因而创作虽火爆,但仍然处于低水平、浅层次阶段。作品往往一出炉便销势火爆,却因不耐咀嚼而很快进入无人问津的旧书摊。西方玄幻小说经典,几乎都是续集不断、火热十年的连篇巨作,而且被改编成影视、动漫,相关产品开发无所不在。
(选自陶短房《玄幻在中国》,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先秦到清代,中国古典玄幻小说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元明两代神话小说塑造的一系列神话人物形象,成为了世界玄幻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典范。
B.同中国当代玄幻小说的创作深受西方同类作品的影响一样,中国古代神话小说影响了世界幻想文学作品的创作,西方同类作品也影响了中国古典玄幻小说的创作。
C.互联网的推动,再加上作者有较强的市场开发意识,读者持续跟踪作者创作过程,这使得中国当代玄幻小说具备强大的市场生存能力。
D.中国当代玄幻小说市场火爆的原因是金字塔体系确保了最有人缘和市场潜质的作品走入最顶端的商业领域。

同类题4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谎言
相裕亭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曰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曰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想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
(2)“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小题2】文章放在结尾交代“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小题3】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结合文意请简要说明。
【小题4】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探究作者用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意画是传统中国画里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它以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满的气势,使观者赞声鼎沸,叹为奇观,并拥有广泛众多的欣赏者。

当你看画的时候,首先打动你的是它的立意是否生动,这是吸引你继续看下去,研究下去的驱动力。立意生动是一幅画给人的一种综合感觉,以欣赏的角度来看,我们所以能被一张画所感染,是因为它的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美是通过形式的美表现出来的。古人说作画必先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画的主题。画家在作画之前应把意放在笔先,通过绘画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个人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例如:画梅画出梅花迎风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画菊要有傲霜的精神;画竹要画出亭亭玉立,虚心有节,蒸蒸日上。

立意的生动是中国画内在美的流露,这里既有画家的主观因素,又有欣赏者的主观因素。所谓画家的主观因素就是画家对所描绘的客观自然景象的观察、感受、体验,并把感情移入其中。所谓欣赏者的主观因素,就是欣赏者在看画时所产生的想象和联想。因为欣赏者看画的角度不一样,以及欣赏者本人的文化修养素质的高下都决定着欣赏水平的高低。如当代画家李苦禅画的墨荷,水墨淋漓,洒脱奔放,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写意的一代画风。有的欣赏者认为荷叶画的太离形,不符合自然生态的本相,看上去好像画家在横涂竖抹。或者把叶子改成用绿色就更好,从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欣赏者的文化品位。一块水墨淋漓的石头,在有的人眼中可能是无情物,可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它却常常显现出一种特定的性格。

形与神一直是中国画创作和欣赏所重视的问题,欣赏中国的写意画用自然景物作为标尺,是不全面的。追求表现对象的形体准确、逼真,并非写意水墨画的主要使命。写意画贵在得意,它不但要写出对象的外形,更要写出对象的神情,同时也强烈地包涵着画家自身抒发的意境和意趣。只求形似,不是艺术。如动物和植物的标本挂图,可以画得非常准确,但没有人把它们挂起来欣赏。

我们在欣赏中国写意画的时候经常看到画面的景物变形,这也是写意画通常运用的手段。变形犹如文学上的夸张手法,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或平时人们激动时常说的心要“跳出来”,它强烈、新奇但依然是自然而近情理。

(节选自胡金坦《中国写意画的笔墨精神》)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淋漓的水墨、纵横的笔法、弥满的气势、众多的欣赏爱好者,使得写意画成为传统中国画令人赏心悦目的画种。
B.虽然我们被一幅写意画所感染是因为它的内在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忽略它的外在美对于这幅画的意义和作用。
C.欣赏中国的写意画用自然景物作为标尺是不全面的,准确、逼真地表现对象的外形与表现对象的神情、表达画家自身的意趣同等重要。
D.欣赏中国写意画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画面的景物变形。它是写意画通常运用的手段,也是写意画的本质特征。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哪一项推断最合理
A.“画梅画出梅花迎风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画竹要画出亭亭玉立,虚心有节,蒸蒸日上”,这些都是写意画的传统立意,绘画者不可随意更改,不然就会不伦不类。
B.李苦禅画荷叶时,就像是在横涂竖抹,色彩使用方面全部采用墨色。这种变形过于强烈,变得不近情理,这是大写意画开创初期才有的缺点。
C.欣赏写意画时,宜采用特别的、新奇的欣赏角度和欣赏方式。一个欣赏者若是认为画荷叶时采用绿颜色更好,那他的欣赏水平就比较差。
D.若是欣赏者的文化修养素质较高,那么他看画时的想象和联想就会比较灵动和丰富,看画时选取的角度可能就会更加的新颖、恰切和深刻,故而欣赏水平就高一些。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写意画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