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追忆高士其

杨健

 “水,什么水?是湖水。静静的,平平的,明净如镜,树影蹲在那儿;白天为太阳哥拂尘,晚上给月亮姐洗面;没有船儿去搅它,没有风儿去动它,绝不起波纹。”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阅读这些几十年前写就的文字,就像阅读一段传奇。传播科学的篇章千千万万,但像这样清新活泼、童趣盎然的,并不多见。创作科普名篇的大家为数不少,但像他那样躺在轮椅上60年如一日、著述有数百万字、影响好几代人的作家,在全世界也屈指可数。他叫高士其,2009年11月1日,是他l00岁诞辰。

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惊人的毅力而震撼。192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的高士其因参与某项实验不幸感染甲型脑炎。从此,他的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握笔,说话能力也逐渐减退,听力也很微弱。但身残志坚的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涉猎科普写作,在其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别具一格的科学小品文。

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高超的笔法所打动。使科学知识脱下庄重的礼服,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是高士其一生的目标。 他的作品立意深远而文辞浅显,小学生都可以读懂;大量拟人化的比喻、口语化的叙述,开科普创作之一代新风;《菌儿自传》、《我们的土壤妈妈》等名篇佳作,成为世界科普文库中的经典。

我们追忆高士其,也为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而忧虑。尽管舆论反复强调,科学普及是科学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不少有识之士反复呼吁,“请科学家为21世纪写科普书”;尽管有关部门设立基金,鼓励原创性的科普作品,但近年来真正有影响力的科普佳作,仍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科研人员的工作压力太大,很少有闲暇进行科普创作;另一方面恐怕是不少理工科研究人员的人文素养还有差距,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科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还被以为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雕虫小技,没有真正确立起自己在科技界应有的地位。

 “天在变化,天空变成了天体,天体变成了天空;天空就是疏散的天体,天体就是密集的天空;像乡村是疏散的城市,城市是密集的乡村;像蒸汽是疏散的水点,水点是密集的蒸汽。”在高士其的这些诗句中,我们读到了很深的哲理­­——没有天体,就无所谓天空;没有乡村,也就无所谓城市;离开普及,科学技术势将难以为继。

我们追忆高士其,传续前人积累的财富;我们追随高士其,播种后代精神的食粮。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阅读高士其的作品,就像阅读一段传奇;因为像他的作品这样清新活泼、童趣盎然的科普作品,已经没有了。
B.“使科学知识脱下庄重的礼服,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这句话中“庄重的礼服”比喻科学知识看似高深难懂的表面和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接受的外在形式。
C.1928年,高士其感染甲型脑炎,从此,他的腿不能走路,手不能握笔,说话能力逐渐减退,听力也很微弱;但躺在轮椅上的他60年如一日,创作了l00多篇科普名篇。
D.高士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立下了目标:把自己的知识页献给祖国、贡献给人民。在这一目标的激励下,他创作了大量别具一格的科普作品。
E.在高士其100岁涎辰的时候,作者追忆他,为他惊人的毅力而震撼,为他高超的笔法所打动,也为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而忧虑。
【小题2】文章两次引用了高士其的科普作品,你从这两次引用中可以看出高士其的科普作品有什么特点?
【小题3】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追忆高士其”,但文章的第一段为什么又提到传播科学的篇章千千万万、创作科普名篇的大家为数不少的现象?
【小题4】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今天科普创作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9: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宇宙的边疆(节选)

卡尔•萨根

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

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绝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便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

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的使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有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1011=1022,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很可能到处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逼着我们去探索,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小题1】下列对第一、二自然段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形象暗示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还很肤浅、探索极其有限。
B.适用于地球的米、英里等度量单位,面对宇宙的辽阔无垠,已经没有意义。
C.人类用光速来度量距离,用光年来测算时空,经测算,太阳离地球约8光年。
D.光年这个长度单位并不度量时间,而是度量距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地方,地球既不唯一也不典型。
B.宇宙大部分是空的,行星、恒星、星系稀罕珍贵,但不典型。
C.宇宙唯一典型的地方奇特荒芜,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
D.人类争取了在一个行星上生存的1033分之一的机会,生命因而宝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组成星系的上千亿个恒星中,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
B.恒星、行星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了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
C.地球是伴随太阳有人居住的行星,但这种现象在宇宙中可能不是唯一的。
D.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虽然刚刚开始,却不会止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其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都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 80 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或资料可资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去的年代吗?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是僵尸。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将传统街区打造成为招徕商家和游客的旅游区,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既破坏了原本的文化,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B.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C.传统街区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是其价值所在,因此,关注传统街区绝不能去看那里的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
D.传统街区房屋的整治,应该顺其自然,只有当其房屋出现破损、不得不修缮时,才采取适当措施,这就能达到保护的目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出了慎言“打造”的论点。
B.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与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时出现的问题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谨慎的观点。
C.文章叙述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是为了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尊重传统街区的内涵这一观点。
D.第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现在的街区同其百年前的情况进行具体对比,揭示了打造复古街区的危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利导,就可以避免传统街区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
B.漫步在西安的西羊市,游客如同回到了元朝,从街区里感受到当时人民的生活理 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C.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并不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D.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难以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施一公:用一流成果来爱国
罗旭
“即使在中国做着和美国同样的事,在祖国也会开心得多。”“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说,“回到清华后,我每天早上都很激动,既是新的充实的一天,又可以做很多事情。”
2008年,施一公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至高荣誉。但施一公却谢绝了这份邀请,选择了“千人计划”,回国到母校清华大学工作。
施一公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作为享誉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回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的关注,《纽约时报》在头版进行专门报道,探求其中的原因。
“其实,我的动机再简单不过:报效生我养我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深入骨髓里的使命感与归属感。”施一公表示,“我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来为祖国健康工作至少30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科学家理应敢担当、有作为,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几年来,他在细胞凋亡、重要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重要原始创新成果。
施一公开始主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后,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提升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水平。
“核心就是打破铁饭碗,实行‘非升即走’的用人机制。如果在6年之内达不到世界一流大学的终身教授水平,就必须离开。”施一公介绍,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才引进面向国内外开放,全部实行海外评审专家组评议;薪酬体系采取国际通行的年薪制,不让人才为柴米油盐发愁;每个实验室配备的启动基金,免去了人才的项目、经费申请之苦……
截至目前,已有70多名国际顶尖青年人才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职工作,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2010年举行的国际评估中,由世界一流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很好,其中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名列全国第一。
在科研及人事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固然让人骄傲,但让施一公最引以为傲的还是人才培养。他曾不止一次说:“我回来最想做的事,就是教书育人。”
归国以来,施一公一直亲自为学生讲授《生命科学的逻辑与思维》《生命科学前沿》等课程。他倾力于学生的学术成长,经常在实验室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他在清华大学实验室的重要科研论文的第一作者基本是年轻的博士生,他带的多位研究生获得了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到今年底,他的实验室将培养出18名博士。他说:“我毫不怀疑他们大多数会脱颖而出,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
“我希望通过推动清华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带动整个国家科技和教育体系的变革,在中国生发出能够培养大师的肥沃土壤。施一公说,“我常想,当我在清华退休时,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能够影响世界进步的科学领袖,那将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施一公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中国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与美国一流大学有相当的差距,中国正在为此而努力。我会发自内心地为清华、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付出更多。”如今,施一公自己在清华为本科生开设一门思想政治课,用他在国外曲折而真实的经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享誉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的回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引起震动,也使他自然成为“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B.主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后,为大力提升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水平,施一公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C.清华大学生命学科总体发展态势好,结构生物学学科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生命学科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与施一公引进人才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有关。
D.施一公希望通过推动清华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带动整个国家科技和教育体系的变革,生发出能够培养大师的肥沃土壤。
【小题2】文中多次引用施一公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施一公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神奇的基因疗法:人类健康长寿的希望

随着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研究人员认识到,人类最基本的遗传单位是染色体上的基因,基因是“制造”和“操纵”人类机体的蓝图,它指挥着细胞合成人类生命的基础——蛋白质。但是,当基因发生变化时,其编码的蛋白质不能履行自己正常的功能,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疾病。

经过多年的研究,研究人员寻找到了多种纠正缺陷基因的方法,其中最普遍的方法是将正常的基因插入基因组非特定的位置以取代有缺陷(也称为失效或致病)的基因。在这种方法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利用被称作传病媒介的载体将正常或治疗基因递送到病人的目标细胞中。目前,最常见的传痛媒介是已被人为改变携带了人体正常DNA的病毒。病毒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式将白已的基因递送到人体细胞中,致使人体发病。研究人员试图除去病毒基因组中导致人体患病的基因,并加入治疗基因,然后利用病毒递送基因的特殊能力医治人类疾病。

当病毒性传病媒介在抵达目标细胞(如肝或肺细胞)后,它便将携带的治疗人类基因的遗传物质“卸下”留在目标细胞中。在治疗基因给出的遗传指令下,细胞开始产生具有相应功能的蛋白质,从而恢复目标细胞的正常功能。通常,用于基因疗法传病媒介的病毒类型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AAV)和疱疹单式病毒。不同的病毒在人体中攻击的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在作为传病媒介时,携带的治疗基因和目标细胞也不尽相同。

当然,除利用传病媒介递送治疗基因治疗疾病的方法外,还有其他几种非病毒递送基因的方法供研究人员选择。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向目标细胞“注入”治疗性DNA,然而这种方法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原因是它只适用于少数人体组织,却需要大量的DNA。现在,研究人员在实验将一条人造染色体或者称第47条染色体注入目标细胞中,这条人造染色体将与人体细胞中的23对(46条)染色体并存,不影响它们的工作或引起它们发生突变,同时也不会受人体免疫系统攻击。研究人员希望能将人造染色体作为一个大的传病媒介,携带大量的遗传密码。这种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将如此之大的分子递送到目标细胞的核内十分困难。

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美国首例基因疗法临床试验开始于1990年,至今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1999年,18岁的杰斯·格尔辛格接受试验性基因疗法治疗鸟氨酸转羧酶缺乏症时,在治疗的第4天由于多器官停止工作而去世。据认为,用作传病媒介的腺痛毒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强烈反应是导致杰斯死亡的原因。

研究人员发现,有不少因素影响了基因疗法治疗遗传疾病的效果,其中包括基因疗法自然生命短、人体免疫系统反应强烈、病毒传病媒介存在的问题和多基因疾病。具体来说,治疗性DNA不易“融入”基因组以及许多细胞的快速分裂这两方面的问题,导致基因疗法无法取得长久的治疗效果,病人不得不多次接受治疗;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者”的强烈反应影响了基因疗法的有效性,同时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导致病人重复接受基因疗法的难度加大;病毒传病媒介会给病人带来潜在的危害,如毒性、免疫及炎症反应。此外,人们担心传病媒介在进入人体后也许会重新恢复致病的活力;对单基因变异引起的疾病来说,基因疗法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实际上,人体许多疾病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的,因此单基因疗法难以奏效。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节)

【小题1】以下对“基因”这一概念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基因是人类最基本的遗传单位。
B.基因是“制造”和“操纵”生物机体的蓝图。
C.基因指挥着细胞合成人类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D.当基因发生变化且不能履行自己正常的功能时,人类就会出现疾病。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最常见的传病媒介是已被人为改变携带了人体正常DNA的病毒。病毒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套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基因递送到人体细胞中,致使人体发病。
B.不同的病毒在人体中攻击的目标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作为传病媒介时,携带的治疗基因和目标细胞却是相同的。
C.研究人员希望能将人造染色体作为一个大的传病媒介,使之携带大量的遗传密码,尽管将如此之大的分子递送到目标细胞的核内十分困难。
D.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小题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研究人员一定会通过艰苦的努力。探求更多更好的纠正缺陷基因的方法。
B.尽管基因疗法从理论上讲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特别是临床试验的失败,定然会令研究人员放弃这种试验。
C.因为人体许多疾病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的,单基因疗法难以奏效,所以研究人员在以后的研究中会与医学研究人员共同探求这一课题。
D.因为直接向目标细胞“注入”治疗性DNA的方法应用范围十分有限,所以研究人员会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清明探源
每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节可谓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节日。其实,这是因为现代清明节由古代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和上巳,再加上清明这一节气融合演化而来。
最早,清明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到了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白居易有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古老节日—一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邀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4日)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明只是一种节气,最早就是这样。清明节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传说中因纪念介子推而产生的较早节日寒食节有关。
B.清明后来演化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融合寒食风俗和上巳踏青活动在内的节日,禁火、扫墓只是其中部分内容。
C.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具有“双重性格”,祭扫坟墓时既有生离死别带来的悲酸和泪水,同时也伴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
D.清明的一个主要风俗是踏青和洗浴祈福,这些活动是人们经历沉闷寒冬以后的一种心理需要,意在精神调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节日的清明是在古代其他节日基础上发展来的,经历了不同时期的融合演化,历代都承接前代旧制最终形成必不可少的大节。
B.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玩的活动,大约是从唐代开始的,这是人们把清明节称作“踏青节”的原因所在。
C.寒食节要禁止生火,这与古代人民得到火种来之不易有关系,改火换火都被人们看作是生活中的大事,春天三月恰逢改火时节。
D.古代人民都十分重视祭祀祖先,唐代的人们将寒食节当作返本追宗的仪节,并因为清明、寒食相接近而将扫墓祭祖延时至清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的天气物候特点清爽明净,有些文字记载证明了“清明”这一节气的名字来历与气候有关,主要体现风的特点。
B.杜牧《清明》一诗,用“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所处的时间和气候特征,“断魂”一词符合清明“悲酸泪”这一“性格”。
C.每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而植树能成为和踏青、扫墓相并列的习俗活动,跟政府对民间风俗的官方认定有关系。
D.任何传统节日都是在不断的演化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会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节日都将会逐渐走向融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