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穆先生在云南
①1938 年 2 月,由于日军进攻,国民政府决定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4 月,文学院师生搬到蒙自,钱穆先生为文学院讲授国史。
②1938 年 8 月,西南联大文学院师生迁返昆明,钱先生闻之,“大懊丧”,其时他正在撰写《国史大纲》,认为到昆明交际频繁,没有闲暇落笔,而他“因念宜良山水胜地,距昆明不远,倘获卜居宜良,以半星期去昆明任课,尚得半星期清闲,庶得山水之助,可以闭门撰述”(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于是,钱先生就留在宜良北山岩泉寺中,潜心著述《国史大纲》。
③当时的西南联大,初迁昆明,没有自己的校舍,临时租用昆明城内外几所中学的校舍,供文、法、理学院使用。城外的省立昆华农校和城内的省立昆华中学,是联大师生上课的地方。作为西南联大各学院共同的必修课,钱先生所授的“中国通史”课安排在农校楼上的一个大教室里,这是当时学校最大的一间教室,可以容纳两百多人。“西南联大继承北大自由讲学之风,允许校内校外人士旁听,而且尽可能兼顾其便。因此,其他大学的学生、中学的教师以及社会上有志于史的人们,皆来听讲,以致教室虽甚宽敞,仍不能使人各得其所。”(李蜒《昔年从游之乐,今日终天之痛》)钱先生在北 平讲授“中国通史”四年,来到昆明又讲了两年,“盖时在‘九•一八’‘七•七’事变后,国人民族意识高涨,先生(指钱穆)学养深厚,史识卓拔,才思敏捷,亦擅讲演,加以自幼民族情怀热烈,并又正当壮年,精力充沛,词锋所扇,动人心弦”(严耕望《钱穆宾四先生行谊述略》),六年的讲 授,使他有机会不断修改讲义,不断充实所需资料,最终于 1939 年 6 月在岩泉寺撰著完成《国史大
纲》这部享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
④钱先生读书广博,精通国学,但他并非书呆子。他是抱着兴国安邦、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去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国史大纲》深刻地体现了钱穆先生“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书中,他讲兴衰动荡之际多,太平治世之际少。因此,他对治世用的篇幅较少,大量的篇幅用于兴衰转换之时,尤以一朝衰 落时期的表现和内在原因的分析最多。同时,钱先生还特别强调学术的兴衰对政权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朝代要兴旺持久,必须有一种立国的精神。这种精神实际就是儒家传统学术的精神。因此,学术(指儒家)兴则国运兴,学术衰则国亡,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学术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⑤在战乱的岁月里,尽管昆明也不是世外桃源,然而相对于国内大部分地区来说,这一隅天地的确是难得的静土。钱先生秉性爱好大自然,他在宜良岩泉寺写作,探知附近有石林、大叠水瀑布等名胜,就邀请他的学生李蜒(云南大学教授)一起前往。钱先生正是在云南的山山水水中寻觅到自己的心灵家园,从而在艰难时势中进行着自己的历史沉思。
⑥《国史大纲》完成后,钱先生于1939 年暑假经香港、上海回到苏州。一直到 1946 年,昆明学者于乃义、于乃仁兄弟筹建“私立五华书院”并与云南大学合聘钱穆先生到昆明讲学,钱先生才又重返昆明。钱先生刚到昆明时,居住在翠湖公园里,当时的云南省立图书馆也在园内,他常去图书馆看书、著述,后来搬到圆通山上的唐家花园(唐继尧故居)居住。1947 年 9 月离开昆明,赴江南大 学(无锡)文学院任教,自此离开云南。
(摘编自杨绍军《钱穆先生在云南》)
相关链接:
①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等。(百度百科)
②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首赖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 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 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
(钱穆《国史新论》再版自序)
③他(钱穆)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与升华,以运用变化了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 。一方面,他概括了儒家积极入世和利他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重视亲情和日常人伦的特点……只要践行“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就能获得人生的终极价值。
《廖建平《论钱穆的艺术人生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1938 年,西南联大文学院迁返昆明,钱穆因念宜良山水胜地,于是留在宜良开始撰写《国史大纲》。
B.钱穆在昆明讲授中国通史六年,使他有机会不断修改讲义,充实资料,最终在 1939 年撰著完成《国史大纲》。
C.钱穆抱着兴国安邦、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完成了《国史大纲》的撰写,希望借古鉴今,对当时的中 国有所影响。
D.钱穆具有独特的历史眼光,如他在《国史新论》再版自序中认为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为史学家,钱穆认为史学研究要有“经世致用”的态度,同时,即使时势再艰难,也不能停止对历史的沉思。
B.钱穆践行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既丰富了自我的人生,也获得了生命的终极价值。
C.钱穆认为史学研究对于国家的发展与兴亡有重要作用,所以他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 所起的重要作用。
D.钱穆精通国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为了撰著《国史大纲》,他放弃了回到昆明继续任教的打算, 选择留在宜良闭门撰述这部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
E. 文章语言朴实,重点写了钱穆先生到云南后撰写《国史大纲》的事情,刻画了一个学养深厚、史识 卓拔的具有“中国情怀”的史学家形象。
【小题3】《国史大纲》为什么能成为享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3 01:05: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刘梦溪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 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 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 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 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 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倒是佛道之间互相攻讦得比较 厉害。大家知道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就是针对佛教的,而范缜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 天师道的信徒,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总的说来,儒释道三家相处得不错,到唐以后,至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开始形成。
当代的精神价值的流失是严重的,有很多空缺。中国人怎样建立自己的尊严?怎样活得更有面子?内心世界的价值认同如何建立起来,或者说怎样建立我们的精神信仰,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要以为只有信仰宗教才算做信仰。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 知识分子层面走,形成了禅宗,但禅宗流于智辩,终极关怀的性质看不出来。如果说“瞬间即永恒”即为终极的话,那需要不断地叠加“瞬间”,而且不见“关怀”。另外一个方向往民间走, 形成生活佛教,从古至今,社会各地香火很盛,但发愿者往往有所求,掺进了功利的因素,使 得终极的信仰未免打折扣。
梁启超曾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从黄帝到秦统一,为上世史,称“中国之中国”;秦统 一至乾隆末年,为中世史,称“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至晚清,为近世史,称“世界之中国”。 现在的情况是,“世界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处于转型期,包括 传统向现代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自我的运行机制向与国际接轨转型,长期贫困 的国家向小康社会转型等等。
转型期就是过渡期,是未完成式,一切都处于建构的过程中,是“人在旅途”。许许多多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也有人说:“现代化是陷阱”。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中间一再被打断。晚清政府从1860年至1890年三十年的早期现代化尝试,由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打断了。民国政府初见成效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一次被打断。鉴于百年以来的痛苦经验,中国人不能不有所警 惕,不能让这一次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各有哪些特点?
【小题2】依据文章第四段,简要说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否成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小题3】最后一段中提到有人认为“现代化是陷阱”,从全文看,作者态度如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春天的故事
崔立
(一)
我住浦东。
春天的时候,我在唐镇临街的路边开了一家服装店。
店刚开张的时候,生意并不好。我心里很着急,脾气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了。
我的门口,经常走过一对打扫卫生的老夫妇。很多时候,他们一个人推着车,一个人打扫着马路,一路走过去。他们打扫后扬起的灰尘,常常令我厌恶。我厌恶店里的生意差,如同厌恶他们扫起的灰尘。
以至于有一天,那个老头拿着一个空杯子,怯生生地走近我的门口,说:“可以让我倒杯热水吗?我老太婆她肚子有些疼。”我冷冷地看着他,冷冷地说:“对不起,没有热水。”老头无奈地看着我,无奈地走了。老头走向不远处,那个蹲在那里捂着肚子的老太婆的背影有些沉闷,有些苍白。
我的心,隐隐地有些不忍。
(二)
老婆来店里看我。
依老婆的本意,她并不希望我开什么店。她还是希望我本本分分地上一个班。而我,终是有些不甘寂寞,不撞南墙不回头。
我把拒绝给老头提供热水的事说给地听。事实上,我是有热水的。
老婆圆瞪着眼,看我,说:“你不该这样的。一点热水,这么小的事儿。”
我叹一口气,说:“是的,我做错了。老头离开我的店时,我已生出悔意。我甚至想过喊住老头,但我终究下不了这个决心。”
其时已近中午,我看到那对老夫妇,他们坐在不远处的小板凳上,正拿出饭盒、面包,还有两只塑料杯子。看起来,他们是要吃午饭了吧。
老婆朝我努了努嘴,眼神落在了角落里的热水瓶上。我明白了。我鼓起勇气,打开门,朝着他们走了过去。
我到了他们眼前。他们看到我时有些慌张,以为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我说:“我给你们拿来了热水。喝点热水,对胃会好一些。”我打开了热水瓶,热水倒在杯子里,冒出暖暖的热气。热气缓缓地上扬。
他们说:“谢谢你。”还有些诚惶诚恐,有些不敢相信似的。
我笑笑,说:“没关系。”
我还说:“以后,需要热水了,随时来我店里倒。”
(三)
店里原本只有一个热水瓶。
我又买了一个,现在有两个了。
有时,老头或是老太,他们会来我店里倒水。有时我会给他们倒好水,有客人在的时候,就会让他们自己去倒。
老头或是老太走出去的时候,也许是碰到了路过的需要倒热水的行人。
一天,一个男人进来,问我:“请问,这里有热水吗?”我愣了一下,刚想回绝,男人又说:“我刚才看到一个老头,从你这里倒了热水出来。”我拍了拍脑袋,说:“对,对。”
我给男人的杯子倒满了热水。男人连声说着:“谢谢,谢谢。”
男人走出去。门口,站着一个怀孕的女人。男人把热水递给女人喝,女人缓缓地喝着水。男人女人回过头,还朝我甜甜地一笑。我也微笑,微笑地看着男人小心地搀着女人离去。
(四)
我的店里准备了5个热水瓶。每天一开店,我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那几个热水瓶给倒满。
越来越多走过的行人,会到我的店里来倒水。只因我在门口,用A4纸打印了几个大字:免费倒热水。为了让他们倒水方便,我还将5个热水瓶,都放在了门口。
店里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了。
我一个人开始有些忙不过来,于是我请了一个人来帮忙。老婆来店里看我,脸上写满惊讶,连连说:“看来你这店还真是开对了。”
我想说:“你没看见,我这边的门口,被打扫得特别干净吗?自然会有很多客人光顾了。”
我其实还想说:“还有,被打扫得无比干净的心灵。”
准备说话的时候,我的眼睛望向落地玻璃窗外,那对老头老太正缓缓地打扫着走过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取第一人称叙事,叙述亲切自然,能比较自由地表现“我”的思想和情感变化,也带给读者真实生动的阅读感受。
B.“我”最开始不愿意给打扫卫生的老夫妇倒水,主要是因为“我”认为是他们在店门口扫地扬起了灰尘,使我的店里生意不好。
C.文章设计妻子对“我”开店的前后态度变化,实际上是为了凸显“我”和“小店”的变化,使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合理,严密完整。
D.文章末尾借“还有,被打扫得无比干净的心灵”这句话,表明一个小小善举,不仅能帮助他人,也能净化施与者的心灵。
【小题2】作者把小说分成四个章节,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春天的故事”有何意蕴?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商品经济以货币为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除了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如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之外,最重要的手段是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中国帝制时代大多数时期,政府控制货币的制作、发行、各币种比价。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包括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这是帝制体系与商业长期共生的基础之一。但货币既被政府权力牵系,更由经济本身左右。即使集权专制的政府,也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一般说来,商品经济愈发达,货币运行控制的复杂性愈高;市场开放性愈强,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力愈弱。明代以前,铜钱、纸币、白银皆已经作为货币使用,但相关的理论皆不甚透彻,很大程度上处于经验的水平。明前期参酌前代经验和政府需求,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以铜钱为辅币运行,通过货币较大程度地控制社会财富。此种企图,盘剥社会的幅度过大,遭遇市场和社会抵抗。各种诉求博弈的结果,出现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伴随政府强行保持的少量纸钞有限法偿的局面。政府在货币流通领域地位的弱化,实际上部分消解了政府对商品经济的强控制,扩大了市场本身的自由度。稍后,大量域外白银进入中国,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贵金属货币一般比铜币能够支撑更活跃的商品经济。但是明代的白银货币不是政府发行的,而是以银块的形态作为流通货币进入市场,所以,白银在发挥价值尺度和流通媒介作用的同时,通过摆脱政府铸造与发行过程,严重瓦解了帝制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这其实是明代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明朝政府难以通过货币发行调控货币供给、物价,更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或者通过赤裸裸的掠夺,于是明朝迅速彻底失去社会支持。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乃至明朝的崩溃,与此关系甚大。中国帝制国家体系通过各种中央集权机制实现社会控制,然而在明中期市场经济大幅度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当口,政府失去了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因而也就失去了操控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明朝的瓦解,是雪崩式的。当时试图挽救明朝统治的士大夫绞尽脑汁,不惜牺牲生命,但既没有看到问题的症结,实际上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手段。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界定商人社会地位、户籍及垄断个别生产与交换部门等超经济强制性法规可以控制商业。
B.帝制体系与商业能够长期共生的原因就是政府对货币的一般控制,对于维系市场秩序关系甚巨。
C.税收政策、货币政策、金融体制和超经济强制性的法规是帝制国家控制商业最重要的手段。
D.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货币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但货币的运行却完全是由经济本身决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商品经济中货币的作用,再讲到帝制国家控制商业的手段、影响及其局限性。
B.文章列举了明前期政府想要控制社会财富遭抵抗的事例,说明集权专制政府不能完全控制货币运行。
C.文章后两段主要论述了明代国家控制货币的手段以及最后的财政危机,揭示了其崩溃的症结所在。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政府失去调控市场的最重要手段,无法操控社会财富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试图以完全由政府发行的纸钞作为主币,实际上是为了通过控制货币达到较大程度控制社会财富的目的。
B.明朝政府难以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借贷或者隐性收取社会财富,说明明代国家对商品市场的控制力不强。
C.明代的商品货币经济长足发展但是明朝统治并没有从中汲取到巨大效益的主要原因是白银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货币。
D.掌握不了货币的流通控制情况,但又受货币、市场经济的重大影响,明代当时无法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手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理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断诗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诗形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断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在传播上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在精神上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中国诗歌的“常”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D.中国诗歌一直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论证“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文章论证了新诗创作必须先守正,传承“常”即“诗歌精神”“审美精神”,然后才能创新,才能追求“变”。
C.作者用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科勒”作为论据,论证新诗也应在创作上加强形式感和音乐感。
D.全文论证先肯定新诗的“变”是根本,再从精神,形式以及传播三个角度论证“变”中应该遵循“常”。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变”就是“常”,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B.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就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身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的阳光下,绽放着。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的自然环境描写,突出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进藏的无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他的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等行为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习性与任性的弱点。
D.“我”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对改变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小题2】为什么小说在第四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藏族士兵为代表的群体。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