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灵魂镜视者——列夫·托尔斯泰

徐则臣

很多年里我都不喜欢托尔斯泰,虽然他是我最早拜读的大师之一。不是因为他写得不好,而是因为他写得太好了,好到所有人都在说他好,那么我就不喜欢——对众口一词的大师和圣人我总有莫名其妙的警惕和拒绝。鲁迅也如此,我对中学课本中所有鲁迅文章被阐释出的无比丰饶的微言大义感到绝望,我受不了语文老师“说文解字”般地把巨大的意义落实到一个个标点符号上。至于吗?我只能不喜欢。

当然这是个相当情绪化的错误。大学毕业后我重读鲁迅和托尔斯泰时,为此备感后悔,⑴好书是栽培身心的原始股,读得越早你赚得越多,所以得尽力把亏欠的给补回来。这些年我反复重读,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过去一直讨厌的那种人,提到托尔斯泰和鲁迅我就要忍不住对你跳脚:好啊,你一定要读!

——虽然时下搞文学的国人已经习惯了把拍托尔斯泰巴掌视为矫情和恶俗,没关系,像当年坚持的情绪化一样,我还要再坚持一回。

※托尔斯泰长得丑,为此半生自卑和苦恼。我打开老托的画传,翻看一张张照片和画像,朋友看见他的大胡子、崎岖的五官和深邃的目光,说,帅呆了,好一张山河岁月、世道人心的脸!托尔斯泰泉下有知,听了不知会作何感想。朋友把我的话说了。在这张脸上你的确能看到山河壮阔、岁月浩淼,看到世道繁复、人心忠直。不知道当年须髯飘飞的托尔斯泰揽镜自照时,看到的是什么。年少时,他每一次站在镜子前,都要为一缕总也不服帖的头发、为自己难看的高额头和凸下巴懊恼和焦虑。

我断定托尔斯泰是个爱照镜子的男人。丑人皆如此,照镜子为寻求安慰,希望自己一觉醒来成为汤姆·克鲁斯,⑵这和自恋既背道而驰又殊途同归;年既长,托尔斯泰继续照,他在镜子里由五官看到了内心,由自我看到了身处的整个世界。正如我们现在在镜子里看到的托尔斯泰。

一个作家,一生最大的任务也许正是照镜子。先审视自我,从肉身到灵魂,然后推己及人,再由人心抵于更广大的世道。

早期的作品《童年·少年·青年》和日记里,托尔斯泰已经把自己定位为忠诚的镜视者。在一个虚荣和作弊也可以博得理解和合法性的年龄里,托尔斯泰已经早早地把自己置于两面镜子之前。一面镜子实实在在,轻触微温,他拍打自己只能在幻想中才可以变英俊的脸,镜子残酷不说谎,一如既往,托尔斯泰的虚荣无处藏身;如果这还不够惨,在那看不见的幽暗处,另一面镜子接着竖起来,抽象,是看不见的刀,这是他自愿的,他立志自虐般地盘剥自己的内心和欲望,他决意把最隐秘的煎熬和盘托出,务求真实,像对待敌人一样彻底,让欲望、缺陷和丑陋来个底朝天。灵魂的审查官不会躲在日记里工作,他要行诸文学作品,把真实的灵魂公布出来:对,这个人就是列夫·托尔斯泰,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写出的人物,他们如此这般云云。

知己方能知彼,洞悉人心然后兼济世道。无疑勘探灵魂乃是作家最大的职责与道德,如果匡时救世,把笔落到更辽阔的世界上,那也不算越位,不过是将兴趣扩展到一个国族的灵魂上而已。老托尔斯泰永为典范,他为俄罗斯的灵魂搬来镜子。一个国家的问题不会比一个人的更小,他不得不用笔鼓与呼,公开与沙皇叫板,但这依然还不能分解他对俄罗斯的忧患。老人家不仅要在信仰和理念上完满“托尔斯泰主义”,还须俯身躬行,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心安。办学,从基本的文化启蒙开始,壮大俄罗斯的心智;克己苦修,仗义疏财,解放农奴,还地于民;伯爵先生要在世俗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塑造出健康的俄罗斯人。

一个人是否能够改变世界?远道而来的托尔斯泰信徒会说:当然。也许更多的人倾向于保守和矜持,他们说:一个人只能是一个人。

——就算这样吧,那托尔斯泰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一再重读之后,我的想法是: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倔强的老头,在文学上他是大师,在世俗中他是圣人。在俄罗斯瞻仰过托尔斯泰故园的师友送我一件礼物,褐色木质相架,图片里的老托尔斯泰目光如炬,须发峥嵘,其白如雪;面相山河岁月、世道人心。师友说,他是单为我“请”来的。一个“请”字,有他对老托的尊崇和隆重。

相架在我书桌上,此刻,能听见我敲打出的每一个字。如果须发之间的耳朵够好,他一定能分辨出那些声音足够真诚。这个喜欢照镜子的老头,已然成了一面镜子。

(《光明日报》2011年5月23日  12版)

【小题1】作者大学毕业以前,为什么对大师和圣人总有莫名其妙的警惕和拒绝?
【小题2】联系全文,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好书是栽培身心的原始股
(2)这和自恋既背道而驰又殊途同归
【小题3】带※号的一段写到了托尔斯泰面貌的丑,这有哪两方面作用?
【小题4】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哪几方面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显然,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运用知识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实践,可以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为自我服务的技能以及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合作劳动和独立劳动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百业分工和个人职业倾向,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有意义,都很光荣。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体脑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内容。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劳育、把握劳育、实现劳育。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作用。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内容价值,生活劳动着重解决个人自理问题,生产劳动侧重解决物质财富创造问题,服务劳动侧重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要看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还培养大国工匠,也培养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从简单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复杂劳动,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摘编自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精神财富,人类持续发展要靠劳动教育完成。
B.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
C.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贯通,其它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这体现了劳育的独特价值。
D.劳动教育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形成整个社会都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明劳动和劳动教育概念内涵的目的是为后文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张本。
B.在论证劳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前,文章论证了劳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C.在讨论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时,文章从五育辩证关系的角度进行讨论,说理明白。
D.文章讨论了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实机制,同时指出劳动教育在目前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劳动的对象有自然、社会两方面。
B.劳动和教育结合能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C.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原因是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
D.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含义,社会主义教育有重视劳动教育的传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无所不能,能够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是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作为外在的研究、开发对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曾引进了很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很多人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在上个世纪初期,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但是,在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但后来,有人把荀子“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理论根据。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值得借鉴。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当初破坏它所获收益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因此,在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这里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的结合,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那么多的财富呢?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即是指人类自我膨胀,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征服自然。
B.最初,中国人认为“人与天地浑然一体”,后来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
C.中国学术界未能在中国哲学中找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论依据。
D.生态环境已经被人类无节制地毁坏了,所以西方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的自然研究理论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B.第三段列举有些学者对荀子“明天人之分”主张的解读违背荀子本意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大都是“天人合一”
C.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应该效法天无为。
D.文章结尾运用引证法,引用《史记》中的句子意在提醒人们不应向自然、社会攫取过多的财富。
【小题3】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中心主义造成了当今的生态问题。当前,人类一天不改变自身的伦理观念,人类就一天不会取得真正的独立
B.人类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可从中国文化中的“天人”思想获得启示,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C.儒家、道家和一些西方的思想家都认识到了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严重生态问题,都认为人和自然要互相尊重。
D.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使人从自然界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丧失了自我,成了机器和信息的奴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小题。

姥姥的端午

王瀛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以前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03期

【小题1】第②节在全文起哪些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上作出具体分析。
【小题2】第④节和第⑤节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
(1)第④节画线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节画线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结合具体例子简要分析本文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姥姥这一形象的?
【小题4】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从人物形象、线索等方面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冬天的芭蕾

韩静霆

①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哈尔滨严冬的冰灯。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剔透的宫殿里了。

②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这儿,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足以在凄凄历历的北风中温存人们心灵的东西。望着活灵活现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描画冰灯的美丽,言语显得何等乏力。“雪骨冰姿”似乎是可以入诗的,在这里不过是句大实话。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把冰灯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小巧塔?谁听说过白玉堆出的插云仙女峰?再说画它更是不易讨好。你只能用背景去反衬冰灯,它本身是无色的透明体。可是,当月儿初上,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日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扑朔迷离的光彩。

赶到天暖了,冰融了,窄瘦的松花江结束了凝固的冬眠,变丰满了,粼粼的波涛载着桃花瓣儿流向远方了,冰灯又如何呢?它曾经是从松花江来的,它是江水的精魂,可它融化之后,无声地滋养了土壤,再也寻不到它的踪迹。

④遗憾么?

⑤花树有春华秋实,硕果里藏着开花的回忆;人有青年暮年,鹤发时也能回顾曾经有过的黄金年华。冰灯却似乎只有青春,它来到世界上就美丽不凡。仿佛它鼓足了劲儿,漂漂亮亮装点一下冬天就情愿化为乌有了似的,半点踪迹也不留。

⑥可是冰灯的姿影,却能在人们的心里觅到。

⑦所以我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

⑧生命原来也同寓言一样呢,不能用长短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长寿的庸人,活着时已经在别人心里死掉了;“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样的人却正在人们的怀念中获得永生。哦,说到人生,似乎扯远了。那么,朋友,你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后,并不能留住那乐声呀,但它永久地强化着你的灵魂;你看罢芭蕾舞剧《天鹅湖》,无法阻止帷幕下落,可它仍然在陶冶你的情操;你见过月夜悄然迸放的昙花吧?它拼着生命的全部孕蓄,仅作一次短暂的辉煌表演,可你忘得掉吗?

⑨啊,冰灯,冰灯!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⑩是的,是温润的春天了,可我还是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它给我的昭示是悠远的,假如能让我的生命全都换做青春,而寿命不得不缩减,我愿意。

【小题1】为本文划分段落,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小题2】文章 ② 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
【小题3】下列对第 ③ 段划线句子表达方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B.议论C.描写D.记叙
【小题4】第⑤段中冰灯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5】概括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6】作者为什么“执拗地”“时时”想着哈尔滨的冰灯?
【小题7】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透明,结构细巧,如同珍珠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
(2)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___________________)
(3)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冬的哈尔滨,当你看到冰灯时是不会感到寒冷的。
B.冰灯短暂而美丽的人生给作者留下了人生的遗憾。
C.本文对于冰灯的描述非常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文章还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生和生活。
D.本文围绕冰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表达作者对冰灯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杨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同类,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话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 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比如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杨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掩别时蜡炔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因为他在暗番疏影中见出输来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证,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烽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颈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从心理学着,这本来不是奇事。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 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通常观念不能实现于动作者,是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育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子。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乏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小题1】下列迭项对“移情作用”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仿佛觉搏外物也有和自己一样的情感。
B.外物本来是没有性格和感情的,可我们有时却赋予它们这些,把它们看作我们的词类,移情于外物,觉得它们也有性格有情感,也能活动。
C.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
D.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既符合心理学的观点,又与美感经验一致。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
【小题2】下列选项对文章的概括与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而且是由我及物的也是由物及我的。
B.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密切,移情作用离不开美感经验,是产生美感经验的必要条件。
C.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虽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
D.有人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这就符合移情的规律。
【小题3】下列选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看到鯈“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这符合本文移情的观点。
B.生活中,“天气冷”如果是“我觉得天气冷”;“石头太沉重”如果是“我觉得它太沉重”,那就是我对物的主观情感,符合移情。
C.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荽学习物的姿态,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D.美感经验认为人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林和靖爱梅,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梅提升了人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