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项是( )
A.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C.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项是(   )(    )
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B.三则材料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E.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小题3】“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16 09: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药碾子

刘群华

①一个药碾子,是一个悬壶之人必须修炼的禅道。

②药碾子靠碾轮在碾槽里不断滚动而把中药碾成粉末,中间宽敞,两头收紧,像一只驮着岁月的小船,行走于悬壶的湍急河流。

③我的药碾子是师父送的,他见我性躁,嘱我多多碾药,能修养心性。当年,我在师父的惠风医馆学艺,在城东一角,一个苍老的巷子里,是个粗糙的木门铺子,几根木柱支撑着,但厅堂宽阔,几个中药柜子泛着陈黄色漆的光亮,还透出浓郁的中药芳香。药碾子搁在大堂一侧,见闻着来往的求诊者。

④我拜师时,起初每天看药熟药,晚上听师父讲读《内经》。有时医馆很忙,其他的几个师兄腾不出手,师父便喊我去碾药。初上手时,我面对沉重的药碾一片茫然,因为自己技艺的生疏,碾轮在我面前也更显笨重难使。我甚至不会用双脚滚动轮子,只能用双手握住轮子柄,不断地滚动。这样一天下来,双手掌一手的血泡,有的还磨破了嫩皮,出血了,痛得我钻心流泪。

⑤如此历练再三,我慢慢掌握了窍门,终于能够稳妥而有效率地碾药了。我常赤膊坐在木椅上双脚滚动着铁碾轮,咔嚓咔嚓地碾着干枯僵硬的中药,仿佛一曲重复的粗犷山歌,盘旋于青瓦白墙之间。中药被往返碾磨,然后过筛,细末另装,粗末再碾,直至药碾如泥。这种药泥大概有两种去处,一种混蜂蜜做中药丸子,一种和油脂做外敷膏药。中药丸子可大可小,小如绿豆即可,大如梧桐亦行。而外敷的膏药则深如夜色,青黛之中,还有几丝像桔黄的灯光,贴在患处,人温暖,心透亮。

⑥有一次,医馆来了一个病重的患者,他儿子拿着师父的处方虔诚地递给我,方子上有一味野山参,特别注明“研末服用”。我赶忙从抽屉里拿出药材,在药碾子上滚动碾轮,碾得药细细的,几乎含口即化。事后,我问师父,为什么不水煎呢?师父笑道:“一味野山参,物稀而价贵啊!况且此人为心绞痛,冲服更易充分吸收,见效快。”

⑦碾药是一个辛苦的活儿,夏天怕热,冬天怕冻。一日,天气闷热,门外的玉米叶被日头蒸卷了。我在屋里碾药,师父进来,看我汗流浃背,又一脸的厌烦,说:“碾药累不?孤独不?”我的心思仿佛被师父一下洞察无余,只能尴尬地嘿嘿笑。师父说:“碾药也有乐趣,要学会自寻快乐,转移注意力,可以边碾边读书的。”他示范性地拿起一本药书,双脚滚动碾轮,在叮当叮当之声中翻阅起了一页页远古的方剂。

⑧我在旁看着,在师父的脚下,药碾子是一只驮着快乐的船,在碾槽里张帆,一路风雨而去。他踩的药轮子不是药轮子,是桨,爱它而习惯于它,脸上所表露的神色,自然、深邃,像一名得道的禅师,怡然地品味着窗外的阳光和书中的淡泊。

⑨在药碾子的陪伴下,我也在不断地成长,也会治疗一些简单的风寒风热的外感了。有一次,一个萎靡的小儿被他的父母抱进来了,我号了下小儿的脉,又看了他的手掌鱼际,在处方笺上准备写几味疏风散热的药。尚未落笔,师父从外面进来了,他看了看患者,说:“小儿娇嫩,用药要轻灵,如羽毛一样。”便嘱咐我去药碾子上碾几味药,调油脂敷在小儿的脚板上。我起先忽视师父这种举重若轻的治疗方法,认为太简单,无法体现一个医生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师父说:“病之治,一味即可,不用二味,既节省了病人的费用,又减少了对身体的潜在伤害。你看那些古医书中,为什么有的方剂仅一二味,是药专而力足啊。”他停顿了下,又说:“像这个药碾子,碾药的话,我们还有研盂,也有捣药罐,但各有其长,各有其用。”

⑩我看了看身边的药碾子,再环顾四周,陡然发觉这些中药器具,被师父赋予了它们治病救人的职责,进而获得了生命,鲜活地生活在草木之中。第二天,小儿病好转了,药费也只花了一个鸡蛋的钱。

⑾拜师后的第五年,我离开了惠风医馆。临行前,师父说:“中医之道,必尊中医之术。”他从后房搬出一个铁药碾送给我,说:“别小看一个药碾,其实是中药的一种工艺,马虎不得。”

⑿我出师后在另一座城的街上也开了家医馆,虽然比师父的小,却五脏俱全。二百多味草木的中药柜子,高高大大立在大堂中间;一张四方长桌放在左侧,上面摆着一个崭新的号脉垫子;师父赠我的铁碾子置于大堂的右侧,没事时,静静地睁着眼看我,看得我不敢怠慢任何一事。

⒀然而,经营久了,患者日多,需要碾的药也越来越多,我觉得有些忙不过来了,有患者推荐我用电动磨粉机,我便买了一台。这样,我把大堂的药碾子搬进了西厢房,它的位置被电动磨粉机无情地代替了。我有时无事,心想没有药碾子的监督,便觉自由轻松了许多。

⒁每次我去师父的惠风医馆,看师父还在坚持用药碾子,累得腰酸背痛,便小声提醒:“买台小磨粉机吧?”

⒂师父摇了摇头。

⒃我知道,  

【小题1】第①段具有开篇点题,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小题2】分析第③段环境描写的用意。
【小题3】赏析第⑧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第⑥⑨两段所用事例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第⑥段承接上文,既突出了药碾子对发挥药效的作用之大,也表现了师父医术之高。
B.第⑨段具体展现了“我”在药碾子的陪伴下对中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C.第⑨段特别写师父对“我”的悉心教导,进一步体现他一心为病人着想的高尚医德。
D.第⑥⑨两段前后呼应,叙述详略有别,意在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中药特有的神奇禅道。
【小题5】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⒁段加点词语“小声提醒”表现了我怎样的复杂心理。
【小题6】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揣摩第⒂段“师父摇了摇头”背后的深意,在文章结尾的方格内续写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生态伦理方面,儒家不仅提出了“取予有度”的责任律令,还提出了“用之有节”的行为规范,从而确立了节用的道德责任。儒家并没有系统创建过节用责任伦理学说,但是从两方面阐发了相关理念。
一方面是为政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谈到治国方针时,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朱熹在《论语集注》把这段话理解为敬事、信任、节用、爱人和使民以时“五者”,但他同时又引证《周易》经文“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加以解释说:“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显然依照《周易》的论说,孔子的话讲的理应是三层意思,而不是朱熹所说的“五者”。孔子的思想所要表达的正是因民信而敬事、因爱人而节用,前后构成因果关系。虽然孔子这里讲述的是治理诸侯国的行为原则,而不是直接针对天人关系的生态伦理,但是,犹如朱熹所言,侈用必伤财,而伤财必浪费自然资源;而且,奢侈消费必定害民,必定与民争利,与民争利又必定驱使民众获取自然资源。  
无独有偶,孟子同样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一再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他说:“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尽管孟子旨在提倡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却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这是因为,做到恭俭和有制,不但自己可以节省财物,减少向自然的索取,不致奢侈贪婪,而且不会向百姓横征暴敛,从而缓解民众的生存欲求与自然界资源之间的紧张。在论述富国之道时,荀子围绕人与物的生态问题做了更为明确、较为系统的阐发。基于“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的现实,荀子认为要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节用裕民,开源节流。
另一方面是为人之道的节用责任伦理。荀子的节俭观点更为鲜明,也更为直接,在如何对待天人关系、力命关系问题上,他凸显了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责任担当意识,他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是想告诉我们,人类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如果夯实农业这一根本,注意精耕细作,同时又力行节约、适度消费,就是有时无情的自然之天也不能使人陷入贫困境地。由此可见,强化生态责任观念,克制个人的不当欲望,追求一种俭朴生活方式,是实现天人和谐的伦理根基。
中国古代,思想家也好,普通民众也好,强调节俭、节用、节约主观动机上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资源的短缺、生活的贫困而做出的无奈、被动的选择,也许还包含着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是,应当肯定,他们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客观上有助于培养当今为人们提倡的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习惯和绿色消费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必要的生态张力。
(摘自涂可国《用之有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在生态伦理方面确立了“取予有度”“用之有节”的节用的道德责任,但没有系统创建节用责任伦理学说。
B.孔子在治国方针里谈到“节用而爱人”,因为爱民而节用,因果关系;朱熹将其理解为节用、爱民,并列关系。
C.《周易》说“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朱熹解释为奢侈必定伤财,伤财必定害民,所以先爱民才会节用。
D.孔子的节用思想原本是诸侯治国的行为原则,不是针对生态而言,但这一思想符合天人关系,故成为生态伦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是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孔子的“节用而爱人”是一致的,都是倡导节制的责任要求。
B.孟子的民本理念虽是立足于民本与王道,但其恭俭与有制的执政理念可以减少向自然与百姓的索取,同样暗含着生态伦理的指向。
C.荀子认为,在欲多物少的现实面前,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有利于保持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已是自觉的生态意识。
D.孔子、孟子、荀子三者在为政之道的节用伦理上都主张“用之有节”,而在人与物的生态问题上,荀子的阐述更为明确,更系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论证荀子对待天人关系、力命关系时,文章采用了归纳法,概括出荀子对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肯定,然后引用荀子的原文佐证。
B.文章运用诠释法,说明了人类即使在“靠天吃饭”的前提下,如果能够努力耕作和用之有节,即使遭遇天灾,也不至于陷入绝境。
C.文章认为,中国古人强调节用,或许有维持社会生态平衡的责任考量,但更迫于客观现实的无奈而不得不被动选择的可能性更大。
D.儒家所持守的节用责任伦理虽然是为政之道,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在,人们将其发展为绿色消费理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上午,记者对城区月饼销售市场进行了一次暗访,发现每家月饼摊位都可以将便宜月饼包装成高档月饼。从1块5一个的纸盒到120块的金盒,看起来漂亮极了,花花绿绿的盒子,再加上杂七杂八的月饼,豪华、精装、贵族的大礼盒就形成了。而且买散装月饼的顾客很少,购买精美包装的月饼礼盒的顾客居多。大家普遍认为,中秋送礼,月饼当家,有送领导的,有送客户的,有送长辈的,有送朋友的,这月饼值不了几个钱,但是遇到个好盒子,多有派头啊,看起来很有面子,拿得出手。
材料二:近日听到有一位女士拿上两个月饼盒去废品回收店,对老板说:“我这两个每盒500元的月饼,内里每盒只八个月饼,那么这月饼盒总要值点钱吧?”谁知老板只是摇头,说:“分文不值!” 结果拒收。因为目前对非单一材质的月饼盒无法分离,所以回收店对非纸质的月饼盒不回收。该女士感叹:如此高档的包装实在是太浪费了。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市场上100-150元的月饼礼盒最为畅销,这些礼盒大部分使用精美的纸盒包装,吃完月饼之后,这些精美的纸盒就只能进废品回收店了。专家建议有关市场管理部门,“封杀”因包装精美而价格逾百元的月饼。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150字左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剧,中西经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由此引发的东西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建成了东西文化在兼容与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的碰撞也日趋激烈。人们在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的升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不可能再满足于过去的传统侄桔与束缚,人们寻求的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活方式。突破传统、追求自我成为当今人们的精神目标与追求。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生活上的富足与安定,这时期的人们寻求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精神文化、精神价值上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精神生活的全新把握。文化成为这种要求的源动力,精神上的富足在这一时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来,而与文化相对应的艺术也在整合、兼容、吸收、冲撞中寻找着自我发展的方向、探索着新时期寻求发展与自我展现、自身发展的契机,当代中国水墨艺术自然而然地也在经历着这样的历史演变。
一百多年前,从一批为追求理想、寻求艺术突破与创新的艺术探索者踏出国门,去西方寻求艺术真谛的时候起,中国的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与吸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徐悲鸿、李可染、林凤眠等一大批老一辈艺术家的探索之路,同样也在被当今的艺术家们继承与延续着。当代中国的水墨画家们,在吸取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探寻着用西方绘画技巧来改造中国水墨艺术的道路,实践着西学东渐的可操作性,探索着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发展的新路。他们的艺术创作,在水墨语言上进行了许多突破传统笔墨规范与品味的实验;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体系的价值标准。
虽然民族的特点深深地停烙印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中,但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也不可否认。这些当代水墨画家,广泛地受到了西现代艺术的影响,在笔墨的表现性、造型符号、画面构成、图像组合等方面体现出与传统文人绘画相区别的独特性,展现着自我的“前卫”。在当代水墨艺术创作中,水墨画家们尝试着消解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法则,以当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精神对传统中国水墨艺术进行构建。对传统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的破坏、对传统技法的解构,对西方抽象主义、印象主义绘画技法地吸收以及画家自我个性自觉地张扬与宣泄,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画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与观念,深度影响着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受众。这个时期,画家个体观念的自由与语言个性独创,使现在艺坛成千上万的画家以独创的样式与风格竞逐着。无论是“实验水墨”、“表现水墨”,还是“观念水墨”,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这个竞争时期的语言独创角逐。
(选自姚明琦《试析当代中国文化与当代中国水墨艺术》2017年5月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剧,中西经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引发的东西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文化在兼容与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的碰撞也日趋激烈。
B.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经历着历史演变,这是必然的,在文化源动力的作用下,艺术也在整合、兼容、冲撞中寻找着自我发展的方向,探索着新时期新的发展与自身发展的良好契机。
C.当代中国水墨画家们,不断地吸取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精髓,同时探寻着用西方绘画技巧来改造中国水墨艺术的道路,实验着西学东渐的可操作性,探索着水墨艺术发展新路。
D.水墨画家尝试着消解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法则,以当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精神对传统中国水墨艺术进行构建,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面以西方独特视觉冲击着这个时代的传统艺术与湣民族文化心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们在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的升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寻求的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活方式。
B.当代水墨画家广泛地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我们对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不可否认,可惜的是那些民族烙印深深地停留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中。
C.在探索水墨艺术发展的新路中,水墨画家在水墨语言上进行了许多突破传统笔墨规范与品味的实验;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价值标准。
D.百年来,中国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与吸收从来没有停止过。百年前,中华民族就有为追求理想、寻求艺术突破与创新的探索者踏出国门,去西方寻求艺术真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突破传统、追求自我成为当今人们的精神目标与追求。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寻求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上的追求。
B.这个时代的艺术包作,画家个体观念的自由与语言个性的独刨,使现在艺坛成千上万的画家以独创的样式与风格竞逐着。“实验水墨”“观念水墨”等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此期的语言独创角逐。
C.水墨画家在笔墨的表现性、造型符号、画面构成、图像组合等方面体现出与传统文人绘画相区别的独特性,展现着自我的“前卫”,但是徐悲鸿、李可染等艺术家的探索之路,仍被其继承延续着。
D.当代中国的水墨画家们,作者不否认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但他们的艺术创作,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体系的价值尺度,这方面在作者看来应该受到批判和否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山岩位于广西的左江流城,具有81处、181幅岩画。画面内客主要是双臂上举、双腿下蹲的人形图案,他们成群结队、群情激昂,似在举行某种宗教祭祀仪式。这些“双臂上举、双腿下博”的人形图案被中国学者称为“蹲式人形”。研究者认为,这些岩画诞生在距今2500年至1800之间,是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古代族群为记录重大祭祀活动或历史事件而制作的“史书”。。
位于天山腹地的新疆呼图壁岩画也有类似的“蹲式人形”图案。尽管祭祀舞蹈画面人物的头饰、服装乃至民族成分迥异,而舞姿与队列却与广西花山岩画的内容大致相似。考古学家认为,呼图壁岩画制作年代至少要早广西花山岩画1OOO年。
在阿塞拜疆也能找到与广西花山岩画完全相似的“蹲式人形”岩画,著名的戈布斯坦岩画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以凿刻手法制作,其丰富的画面清晰记录了该地区4万年来不同历史时段的民族图像志资料,其中“蹲式人形”画面被认为属于距今4000年至3000年前青铜时代的岩画遗留。
同样属于青铜时代“蹲式人形“的岩画,在西欧主要集中于阿尔卑斯山麓的岩画遗址群,其中在全球岩画界闻名遐迩的意大利梵尔卡莫尼卡岩画,早在1979年便作为全球第一例凿刻类岩画遗产率先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震惊欧洲,也令世界振奋。经研究证实,意大利梵尔卡莫尼卡“蹲式人形”岩画的考古年代在距今5000年至4000年期间,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同类岩画遗存。其人物造型与图像风格与花山岩画如出一辙。不同之处只是花山岩画属于红色涂绘类岩画,而梵尔卡莫尼卡岩画则是铁黑色岩石上的凿刻围案。
很多岩画遗址中,都能见到这类呈舞踏状的“蹲式人形”,可见,“蹲式人形”图像是世界岩画的重要母题,属于人类古代符号系统中的“原型”符号。这些符号大多来自人类远古时期的图像记忆,虽造型古补简单,却内涵深邃,具有一般符号围案所不具备的厚重与神秘,因而也更具视觉冲击力。
总之,岩画这个庞大的图像记忆库,让我们有机会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自身演变史,以及人类艺术史进程。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艾曼组尔尔·阿纳蒂教投曾预言,岩画将是21世纪最富于挑战性与前瞻性的研究领域,作为更为立体、丰富、全面的历史学困像资料库,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将由此产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认为,花山岩画记录了生活在左江流域古代族群的重大条祀活动或历史事件。
B.广西花山岩画的制作年代比新疆呼图整岩画的制作年代早至少1000年。
C.戈布斯坦岩画与广西花山岩画完全相同,其“踏式人形”属于青铜时代的岩画遗留。
D.以花山岩画为代表的中国岩画均用涂绘手法制作,而以梵尔卡莫尼卡为代表的外国岩画均用凿刻手法制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用对比论证和引证法,证明了梵尔卡莫尼卡岩画与花山岩画关系密切。
B.文章列述了在不同地域发现的岩画,这些岩画既有相似的元素和特点,又有不同。
C.文章采用例证法,为“蹲式人形”图像是世界岩画的重要母题这一观点提供了佐证。
D.文章先列举具体事实材料,而后归纳概括出本文的观点,并揭示了岩画的意义和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岩画制作年代各不相同,但其“蹲式人形”图像均属于原型符号。
B.“原型”符号虽然古朴简单却内涵深邃、厚重神秘,因而更具视觉冲击力。
C.艾曼纽尔·阿纳蒂认为岩画研究富于挑战性与前瞻性,将由此产生全新的世界史。
D.全面、深人理解人类自身演变史及艺术史进程的最住选择是研究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