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人民日报》评论部
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的中年男人,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小题2】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2分)
【小题3】“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8-15 08:4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
阎肃,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1930年出生于河北保定。他的父母是忠实的天主教教徒,阎肃曾上过5年的教会学校,原本学校把他当作未来的“教父”培养。可是,阎肃后来的路却与此渐行渐远。
1946年,那是一个“追求进步就是民心所向”的年代,阎肃考取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以来的新诗、老舍的戏剧、巴金的小说,最令他心驰神往的是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之后,他参加一系列进步学生运动,投身历次“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尽管镇压人员抡着带铁钉的大棒子,尽管流血牺牲冲突不断,忠诚信仰的底色却在一次次洗礼与实践中沉淀加深。最终从朝鲜战场的战火中归来的阎肃,如愿入党、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
谈及阎肃的信仰,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动情地说:“半个世纪前,阎老擎出一面红旗,此后,他用毕生的心血来绣,一针一线,一生一世。”
为纪念建党70周年,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恰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人劝他要慎重,可他非但没有动摇信念,反而激情创作,十八天完成剧本。“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只要能为党报效,头可断血可抛,有什么天大的重任我来挑!”总政歌剧团原团长、作曲家王祖皆认为,这些唱词充满了阎肃对党的忠诚。阎肃则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什么样。”
2009年,在国庆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过程中,阎肃又以79岁的高龄,领衔文学部主任。时任该剧总指挥的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晓光说:“考虑到阎肃的年龄,我本想让他做顾问的,可他坚持要求到创作一线去。那一年,他起早贪黑,一丝不苟,创作的《我的家园》《马兰谣》艺术效果特别好。”对这段高难度创作,阎肃是这样形容的:“一路发烧般走过来,始终热度不减。”
一切经典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阎肃的作品始终是吹响时代的“号角”。“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阎肃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虽然当时社会上已经有多个不同艺术门类的《江姐》,但阎肃对那个时期的重庆生活稔熟于心、对革命先辈非常崇敬,他充满自信:“即使是炒冷饭,我也要炒得好吃。”伏案18天,阎肃完成《江姐》初稿。拿回团里讨论,许多人感动得落泪。阎肃又怀揣剧本,和编导人员几下四川,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终于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5次复排、演出1000多场的奇迹,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阎肃扛起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贬值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歌声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他创作的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当社会上有一阵子恶搞红歌、歪曲主旋律时,他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倡议,还连续3年担任中国红歌会评委;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京腔京韵的歌曲,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
“在共和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并流传至今。这些蔚为大观的杰作,足以构成中国音乐史册中最华彩的乐章。”词作家王晓岭说。
阎肃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不仅在艺术上手把手毫无保留地传授,而且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团里搞一些大的活动,他都把年轻人往前台上推。《江姐》5次复排,他都默默地站在幕后,甘当人梯,乐作嫁衣,用50多年的心血把一代代“江姐”送上舞台。2015年9月28日,在住进重症监护室前一天,阎肃还躺在病床上为年轻后辈修改歌词、指导创作。
有人评价,阎肃的创作一直在追赶时代,弘扬正气,他是那个真正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一个人的精神可以无限。2016年2月12日阎肃走了,但他的生命却早已伴随着他的作品,融入这个伟大时代的滚滚洪流,与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每一个音符一起跃动。
(选自《光明日报》,内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阎肃年少时曾上过5年的教会学校,学校把他当作未来的“教父”来培养,但阎肃后来的人生道路,违背了他父母和教会学校当初的愿望。
B.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是为了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时,通过剧本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什么样。”
C.在新中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肃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其作品弘扬正气,是时代的产物,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阎肃能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一是因为他对那个时期的重庆生活熟悉、对革命先辈崇敬,二是因为他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过。
E.这篇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简单叙写阎肃的一生,赞美阎肃创作的热情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全文富有感染力。
【小题2】从全文看,作为著名剧作家,阎肃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小题3】文中多引用传主的话和别人对传主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有哪些作用?
【小题4】为什么说阎肃是“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请结合文本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耄耋之年的黄永玉
斜戴一顶深蓝色贝雷帽,叼一支咖啡色烟斗,永远是时尚小老头黄永玉的标志。被称为“一代鬼才”的他,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虽然今年已经87岁了,可是黄永玉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活得最像自己。
80岁过后的黄永玉曾说,除了画画和应付来客,他的工作就是写《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黄永玉颇为自信地说:“小说写的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而非虚构。如我这般的生活,没有人经历过,相信尤为引人注意。它是部很好玩的小说,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直到2008年,小说的故事依然在“黄永玉”4岁时徘徊,“我写得很慢,因为我是老老实实地写,没有随意删改,我要把所经历的每个时代与社会的各个侧面勾勒出来。一些年代久远的事就让笔触随着记忆逶迤而行,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写多长。”黄永玉解释说,写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手里写着小说,却总想着要画上几笔”,“现在我得努力戒掉画画这个‘恶习’,不然把小说写完的可能性都不大了”。
回顾黄永玉的艺术成就,不难发现在黄永玉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对于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黄永玉打趣地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渗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据黄永玉回忆,他小时候,外婆家附近有个荷塘,他一淘气犯事,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高的洗澡盆滚入荷塘,跳到里面躲着。“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待久了,青蛙都过来了,水蛇什么,能够仔细地看到它了,于是发现荷花底下的那种变化,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一根一根这么清清爽爽,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丰富多了,我开始画荷花。”“我常想到的是外婆当年池塘里头给我的那种感觉。”
目前,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的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难怪老先生的文章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不那么干巴巴的。例如他写道:“读得高兴,便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联想和看法,明知道这是很学究气的东西,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时很为它吃了些苦头。”寥寥数语,既写出了一种读书习惯,还写出了一段严酷的历史,风趣又沉重。
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必会苦不堪言。对此,黄永玉说出了他的体会,他不无幽默地说:“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在另一处又说:“我喜欢读书,遇到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便特别高兴……”正因为如此吧,他才博学多才,他才把书读得津津有味,并写出津津有味的东西供人阅读。
耄耋之年的黄老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过日子平平常常就好,有的有意思,有的没意思,不要什么都找意义。我常常想,我怎么一眨眼就80多岁了呢,感觉像自己的年龄被人给偷去了似的。有个美国学者说过,他恨不得把帽子摘下向年轻人伸过去说。‘请施舍几年时间给我吧’,可是这是异想天开”。在黄永玉看来,人到八十,不绝望,感觉生活有意思就很满足了。黄永玉说自己一直很累,“不仅是体力上的累,还有情感上的累,假如哪天我死了,我的碑上就写‘太累了’三个字。或者写上‘爱,怜悯,感恩’。爱就是博爱,爱自己爱众生;怜悯就是要保持一颗怜悯之心,连虐待人的人都要怜悯他,尽管他无知、残暴;而感恩不是感一个人的恩,而是鼓励一切人帮助人的美德”。
(选自《共鸣》2011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文章开头说,黄永玉“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这就确定了本文写黄永玉多才多艺的重心以及本文的行文线索。
B.黄永玉写作《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比较慢,是因为他写作时采用的慎重态度,另一方面是写作时“总想着要画上几笔”。
C.荷花成为黄永玉绘画的主题,是因为对荷花他有着仔细观察与感悟的经历,有着努力跳出荷花“孤傲于世”之境界的追求。
D.黄永玉喜欢读书,所以他博学多才,而且黄永玉读书时喜欢顺乎情趣,凭自己高兴读书,这是他读书有味和写书有味的原因。
E. “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表明了黄永玉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这与黄永玉对“爱” “怜悯”“感恩” 等的解读有着一定的矛盾。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黄永玉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4】文章对黄永玉在文学和绘画方面的创作做了介绍,从中我们对“创作”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这一时期起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止于公元200年左右,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1℃~2℃。这种气候的特征,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找到佐证。
从植物分布变迁方面看,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气温上升,南方亚热带与暖温带植物纷纷北上。以竹为例,目前大面积的竹林基本上不超出长江流域,而在当时,黄河流域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大面积竹丛。比如,春秋时的淇水一带,竹木巨大成萌,连延不绝。《诗经·卫风·淇奥》咏道:“瞻披淇奥,绿竹青青”;到汉代时期,这一带仍然竹木繁茂。西汉元封二年,黄河决口,武帝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即以“下淇园之竹为楗”(《河渠书》)。西北地区也是广有竹林,《山海经·西次二经》即记六盘山一带:“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当时的关中地区,同样是竹林众多,在《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曾言:“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司马迁所言“渭川千亩竹”(《货殖列传》)、班固所言“鄂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地理志》),更是脍炙人口。
除了竹林之外,其他一些暖温带、亚热带植物的北移也十分引人注目。如《诗经》中屡屡在北方出现关于“梅”的诗篇。《召南》之“摽有梅”,地域当在当时的雍梁之地;《秦风》之“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其地域应在秦岭山脉。另外,《陈风》有“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曹风》有“鸤鸠在桑,其子在梅”,两国地域均在兖、豫之地,即今河南山东一带。而梅树的下限温度为-l4℃,因此当时平原中部冬季最低温度比现在要高。
从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看,在这一历史时期,其南线出现北移现象。据有关专家研究,当今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的南界大体上东起连云港附近,经商丘北跨黄河,沿黄河北侧高地西伸,这条线以北的河流每年都有稳定的封冻现象。但在春秋西汉时期,河流冬季稳定封冻线北移大概至令山东曲阜一带甚至再向北一些。据《左传》《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记载,在关中地区及曲阜、洛阳地区,于鲁桓公十四年(前698)、成公元年(前590)、襄公二十八年(前545)、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07)、昭帝始元二年(前125)都有“无冰”记载,而河流封冻要比河边出现冰情所要求的冬季温度还要低。
另外,这一时期,渤海湾地区还出现大范围的海侵现象,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与当时气候之温暖不无关系。《汉书·沟洫志》记载:“王莽时,征能治河者以百数……大司空掾王横言:‘……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谭其骧等专家认为,王横所言,乃是发生在西汉中期的一次大海侵。其“九河之地”相当于今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宁河、宝坻、武清、静海、黄骅六县市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即这次海侵的范围大体在海河平原上海拔四米的等高线附近,方圆数百里。直到东汉中叶以后,海侵地区的海水才渐渐后退;东汉末年,海陆形势基本恢复到海侵以前的局面。但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仍然人烟稀少。因而这一地区出现了西汉中叶以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年代上的中断现象;而且在这一区城的七里海北岸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其组合可能代表一个稳定的沼泽湖环境。这些都表明,温暖、多雨是当时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王横所言“天尝连雨,东北风”,当不是孤立现象。
(摘编自马新《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根据历史气候学的研究,两汉时代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
B.竹丛大面积分布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也是广有竹林,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气温上升。
C.河流冬季封冻线出现的北移现象,也是这一时期气候变暖的佐证。
D.大范围的海侵现象的出现,是渤海湾地区当时气候的一个重要特色。
【小题2】下列不能佐证“两汉时代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三个温暖期”的一项是   ( )
A.《诗经·卫风·淇奥》咏道:“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B.黄河决口,武帝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
C.封冻线北移大概至今山东曲阜一带甚至再向北一些。
D.大海北村的汉代文化层内发现大量的孔虫壳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西汉中期发生的一次大海侵,范围大体在今天津、宁河、宝坻、武清、静海、黄骅六县市各一部分或大部分地区。
B.这次大海侵,从西汉中期发生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受到的影响一直存在。
C.文化遗存在年代上的中断现象充分证明了这一地区人烟稀少。
D.西汉中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渤海湾地区是温暖多雨的气候特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罗银胜
杨绛与钱钟书都是有名的“读书种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已经不是职业所需,而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她的闭门读书不是消极避世,不通人情世故,而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她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 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杨绛非常珍视如此读书的自由,她还感叹道“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真真切切地观赏一番……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是‘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 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杨绛读书时的惬意,无疑也是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
杨绛生活是非常简朴的,她摆脱了世俗的陋见。如今她住的房间,水泥地、白灰墙,比照当今一些教授们新迁的住宅,可谓简陋至极,但所有房间都干净、整洁、雅致,涌流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卷气。
2007年夏天,年近期颐的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好在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灵魂也没有了吗?”
摆脱了羁绊和束缚的杨绛先生,在书中更多体现的是个人的感悟。老人家九十多岁,快到生命的尽头,仍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原,还极认真地反思自己年轻时的过错。
杨绛的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情。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节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杨绛先生是“读书种子”,她享受读书的生活,也勤于思考与创作,读与写构成了她完整的“书香世界”。
B.钱钟书逝后,杨绛杜门谢客,潜心读书,在读书中追求并获得了“精神的享受”。
C.杨绛先生的生活是简朴的,她生活需求的有限与她思想的无限构成了巨大的反差,也凸显了她伟大的品格。
D.杨绛先生认为:读书人目光短浅是可以通过读书贯通三界、神游万里来改变的。
E.杨绛先生的文学语言平淡而不贫乏,干净明晰而有巨大的表现力,这样的成就是她苦心经营的结果。
【小题2】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她在读书中创造了“众多读书人心向往之的精神世界”。请简要概括这个“精神世界”的特点?(6分)
  
【小题3】这篇传记从哪几方面来写杨绛先生的?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小题4】年近期颐的老人杨绛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她问答的内容是什么?她的问答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阐述。杨绛先生的问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和影响呢?请结合实际谈一谈。(7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张爱玲:在心尖上雕刻
张爱玲作品里面有对女性命远的精妙体察,对世道人心的一语洞穿,加之与生俱来的骨子里的傲与冷,使读者仿佛五脏六腑变换了一个全新格式,如她的《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沉香屑》,但它们似乎有些过于华丽,带有她年轻时代的色彩和底调。
长篇小说《十八春》才是她最好的作品。作品中的顾曼贞,永远穿着暗蓝旗袍,因为她姐姐曼璐蜕变为二流交际花的缘故,她这样的穿着多少有些自卫的意味。然而在沈世均眼里,她却是“纤细而坚强的,笼统的好”。世均回南京的家,曼贞在上海,他在南京的雨夜里想起她,“故乡就变成异乡了”。于是他忍不住一大早下了火车就来厂里,恰在门口遇见她。他急道:“曼贞,我有话对你说。”曼贞看他着急的样子,上下打量他,一连串猜测在她脑里闪过——他订婚了,他家里出了事,他辞职……他却道:“我有好些好些话要对你说。”
张爱玲的笔仿佛是有神灵指使的。事情越是千钧一发,她却越是漫不经意。这种千百年来世间男女所痴心的一桩事,若放在俗家笔下,不知要制造多少哆嗦、琐屑而无聊的语言幻像呢,并且还往往纠结于外围,深入不到内里。而她三言两语,全都着了精要,一下子呈现了事情的真相,直抵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仿佛是在人心尖上雕刻,如此的精妙、确切与传神。这样的工作,真非天才而不能。
《十八春》最要紧的好处还是作品的内在本身,它写出了人的命运由鲜亮变为黯淡之必然之无可奈何的宿命感,整部作品显得练达而老成。美的形式在技术上是可以复制的,它如叶片的暗影。叶子连结了枝蔓,枝蔓连结了枝条,枝条连结了枝干,许多根线条形成一个走势,顺着某一种逻辑秩序,终结于根脉核心。这核心才是真正令人触目惊心的,它必是赤裸的,也是坦率的,藏不住任何的秘密。它是关于一个人心目中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更有对人生世态的观念。它所展现的点滴零碎,都来自这里。如果作家对世界的理解是混乱的,由这个根脉核心抽条出的枝蔓花叶,也必定是繁复混乱、没有秩序的。
张爱玲偏偏让美好而干净的生命轨迹,经历灾难与泥沼。曼贞被姐姐囚禁而被姐夫玷污,生了孩子,却不得不为了孩子再回到灾难与泥沼里——在姐姐死后居然选择嫁给了姐夫。我觉得她对世界的理解是悲观的,也有超现实的成分。她有着伤痛。也有着对世道人心的彻底失望。她为了保存着她的傲慢和尊严,只能选择孤独。
对于张爱玲,人们似乎只觉其雅,而不觉其痛。
一个孩子的天目,必定是因为痛苦才被打开的,这使她看见了世人所不察觉的隐性世界。张爱玲固然有着贵族血统,生活优裕,曾经快乐地在她母亲家的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听着客人们演话剧,唱英文歌。岂知后来的生活急转直下,母亲离开,只剩下她和弟弟跟着父亲生话。他们的生活是可以想见的。有钱也不行,不是钱的事。他们的裤腿永远短了一大截。冬天的鞋子进了水,脚肿胀得像一个面包。只是因为她对继母项了嘴,她父亲的耳光便打过来。她只记得她的脸偏向左一边,又偏向右一边。他父亲甚至囚禁她半年,病了也不给医看。没心没肺的孩子或许慢慢把这忘了,偏偏她有的只是灵性,她是靠着灵性生长的,就只有把这苦痛储存了。那些整块吞咽的痛苦慢慢结了痂,内里的变异却只能如腐水一般慢慢地流淌出来,毒素一般渗透在她的生活里。或许那些情节,只是毒素作用的征象。文学情节往往是写作者心理经验开放的瞬间。
那时候她心中的母亲,其实是一个虚幻的存在。母亲,除了是血脉之源,更是安全、温暖、爱之所在。但这些过早地离她远去了。我仿佛看见了她在繁花似锦的表层底下,求助而又无助地,爱又恨着她的生之源。这世间最艰难的悖论,她过早地面对了,也因此生发出对世界的悲剧感。她对心中那个叫做母亲的存在,只是心向往之,而永远地求之不得了。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E.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性格情怀,往往有着作者现实人生的影子,张爱玲成长经历中的无助、苦痛,也自然会反映在她的一些作品中。
A.“仿佛是在人心尖上雕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张爱玲的作品文笔细腻、精妙、传神,能抓住精要,呈现真相,直抵人的内心深处,是一般文学家难以达到的。
B.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可以复制,但其内在本身却是由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世态的观念决定的,《十八春》所展现的内容支离破碎,这也与张爱玲对世界的理解有关。
C.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了由早期的“雅”到后来的“痛”的急转直下的人生变故,这世间最艰难的悖论使她过早地吞咽了人生的痛苦,也因此形成了她对世界的悲剧感。
D.作者从张爱玲早期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的关系这一角度,以张爱玲一系列作品为例,揭示了她所经历的生活变故对其性情和作品的影响。
【小题2】作者为什么认为张爱玲最好的作品是《十八春》?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对于张爱玲,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似乎只觉其雅,而不觉其痛”,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中说“一个孩子的天目,必定是因为痛苦才被打开的”,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