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乡居得静 五谷养人
胡忠伟
初见陈忠实,还是在1996年咸阳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一次“双休日文学讲座”上。陈忠实穿一件褐色夹克,典型的关中汉子打扮,朴素而整洁。一开讲,他地道的陕西土话,像普通的农民一样句句朴实,叫人打心眼里赞赏。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编辑先生写来一封信,说他的散文比诗好,建议先写散文,然后触类旁通。陈忠实受到启发,集中写散文,连发了七八篇。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
1992年接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它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翻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而以陈忠实小说做学问的专家也不在少数,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开花结果。
陈忠实是一个从中国社会最底层奋斗出来的作家,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踏过泥泞五十秋”。一个“踏过泥泞”,概括了他几十年深刻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在锻炼自己承受痛苦的心理能力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成就我的艺术理想,也成就我的人生理想。”
“我现在又回到乡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我站在我村与邻村之间空旷的台地上,看‘三九’的雨淋湿了的原坡和河川,绿莹莹的麦苗和褐黑色的柔软的荒草,从我身旁匆匆驰过的农用拖拉机和放学的娃娃。粘连在这条路上倚靠着原坡的我,获得的是宁静。”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
对待名利,陈忠实直言不讳:“毋需讳言,我向来不说淡泊名利的话。我希望有中国作家包括陕西作家能出大名,大到让世界都能闻其名而赞叹,当是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乡的大幸。再说利,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劳动赢得酬报……是为正道,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要求喝着玉米糁子就着酸菜的作家‘淡泊’名利,缺乏人道。”
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就连一般人弃之不要的芹菜叶、老莴笋叶,他都舍不得丢。他不贪大鱼大肉,早上泡馍加稀饭,或馒头玉米粥。中午米饭,一素一荤加一汤。晚上面条或与中午雷同,但必须喝酒,得加点花生米、酥胡豆之类的下酒菜。他常说:“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标准看齐,就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
陈忠实习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他信奉动静结合,动则坚持晨练,静则恬淡虚无,抱本宁神,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杀”一盘象棋。
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去外县采风。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睡觉睡到自然醒吧。”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就要他前一晚说的“睡觉睡到自然醒”,陈忠实显得有些踌躇。这句话虽然俗些,但细细一想,很有一些意思,有顺乎自然、自然而然的意味在,也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意思在,人要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大有哲理。
【小题1】指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踏过泥泞五十秋”。
【小题2】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写陈忠实的?请简要概括并各举一例。(5分)
【小题3】文章题目“乡居得静五谷养人”中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00: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

乐黛云

①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已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中国文化面向世界,与他种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已有悠久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璧德、布莱希特①等人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⑥当西方学者吸收中国文化时,首先不是大量知识的掌握,而是一种灵感的共鸣,需要从各自的需要和文化处境出发。我们必须重视长期以来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对方的处境、意愿和兴趣,而不是主观地强加于人。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些认识,虽然本来就是真知与误解并存,自有其片面性,但这些认识也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异文化视角,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必须看到我们所说的复兴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我们所说的发展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发展,这种复兴和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我们有能力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也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这就是我们面对世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

(摘编自《人民日报》)

(注)①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之一。莱布尼兹(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白璧德(1865-1933):美国文艺评论家、教育家。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剧作家、诗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开篇写《生活的艺术》一书在国外的畅销,引出了“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这一论题。
B.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建立在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C.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思想”的创生对于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积极的意义。
D.“中国新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是解决国际冲突、文化对峙等重大问题的根本之道。
【小题2】第④段以李泽厚为例,其论说目的是什么?请根据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进入西方文化主流?请根据全文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批评拿什么唤回尊严
彭 程
举目当今文坛艺苑,与作家艺术家频频亮相占尽风头相比,有几个批评家能够进入读者的视野?我们看到的批评家连同他们的文字,更多是以一种被动的、谦卑的、仰望的姿态,对作品进行阐释和评点,而这种批评通常会充分考虑作家艺术家的感受并顺应其期望。他们被遮挡或者主动躲藏在作家艺术家的背后,仿佛一道浅淡的影子。
而真正的批评家应该是有尊严的。他们凭借自身深刻丰厚的历史美学造诣、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为文学艺术把脉,不独引领了彼时的文艺发展,其影响力也往往绵延至后世。明代思想家李贽面对当时一味师古法古的流弊,力倡“童心说”,扬“真情”贬“假理”,为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强劲之风。十九世纪三位杰出的俄罗斯文学批评家“别车杜”的大量观点鲜明的文章,成为当时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理论支柱,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成就如此辉煌,厥功至伟。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批评曾经拥有强烈的主体性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
有不少妙喻,生动揭示了批评的本质以及价值之所存系。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用磨刀石和钢刀来描绘批评家和诗人的关系,诗歌仿佛一把刀,只有经过批评的不断磨砺,才能变得锋利。鲁迅则将创作和批评形容为厨师和食客,食客有权对厨师的菜肴进行评论,要求更合乎口味。比喻不同,但都醒豁地揭示出二者间是平等且互动的关系。作家艺术家和批评家既是朋友又是对手,要在思想和审美的较量中,在不间断的挑战和应战中,相互砥砺,彼此成就,共同促进文艺的进步。
当下呈现于人们视野中的批评是什么样子?四平八稳的应景之论、言不由衷的人情批评、缺乏创见的人云亦云正在成为普遍的景观。批评者需要时刻坚守勿失的职业操守、价值关怀等,总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文艺批评被人讥讽为“文艺表扬”,而在本应该义正词严地质疑诘问的地方,却每每轻描淡写,不痛不痒,仿佛一片羽毛轻抚过面颊。批评者主体性的藏匿和丧失,也使自己和“傀儡”的角色越走越近。人一旦不自重,也就不能指望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真正的作家不会买账,认真的读者也不满意。批评如此,又怎能不走向边缘化?
比赛失利的拳击手,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只能在拳击台上赢得下一次搏击的胜利。批评要寻回尊严,出发点也只能在失去尊严的地方,也就是批评行为本身。通过严肃、真诚、独立而专业的批评,表达自己的道德操守和文化立场,宣示自身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质。说千道万,至为关键的一点,是批评要秉持自己的标准。批评者眼中只有作品,他只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此外不再有任何其他的尺度。源于职业尊严的支撑,他真挚坦诚,有勇气有血性,赞美发自肺腑,批评尖锐犀利。谦和忍让宽宏大量是做人的优点,却不应成为批评家的职业准则。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才是他们应该永远遵循的准则。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归纳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国内最早的共享单车企业创立于2014年。2015年国内共享单车初步发展,到2017年,用户数激增700%,预计未来三年仍将大幅增长。
共享单车用户以在校大学生,年轻的上班族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学校、公交站、地铁站等附近的共享单车给使用者提供了最快捷的“最后一公里”行程方案。共享单车不仅使用方便,而且也有绿色出行的好处,在城市内快速普及。
在用户的使用频率方面,大部分用户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使用习惯,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也在靠着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
从当前主流的十家共享单车APP用户评分上看出,共享单车行业整体的用户评价并不是很高,一步单车超过9分,小蓝单车超过8分,更多的共享单车APP评分惨不忍睹。
当前,共享单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很多。一部分来自产品本身,包括车辆的损坏等;而另一部分,则来自用户,包括一些用户盗取共享单车、恶意损坏、换锁等,这还需要平台与政府共同监督,行业只有在规范化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发展。    
(改编自《速途研究院报告》)
材料二:2016年,已有数十家企业进入共享单车领域,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共享单车已有数百万辆,扫码骑车、手机付费的共享单车为不少市民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也随之出现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挤占公共空间,带来了安全隐患。在不少城市,非机动车道、步行道、主次干道转弯、闹市区,随处可见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对环境秩序以及出行安全产生了影响。
对于违停的单车各地如何处理?在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南京等地,共享单车在人流拥挤地段违停,都被相关部门集中收缴,有时达数百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仅仅这样简单收缴很可能导致“三输”:管理方浪费人力,单车公司资产受损,需要骑车的用户用不了。与城市公共自行车有固定车桩不同,共享单车没有固定的停车点,如何保证使用者依规停放?
目前,多家共享单车企业都出台了信用惩戒条款,提醒使用者停放在规范区域内。单车内有一套积分系统,一旦停放不符合规范,下一位使用者可以举报,扣除这名违停者一定的信用分。当用户过低时,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使用权利。与此同时,各地政府部门的监管意见正加速出台。    
(摘自《山西日报》)
材料三:最近,广州共享单车用户接连收到商家推出的“免费骑”、充值返现活动的通知短信。23日上午,摩拜单车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红包车”,不仅骑车“限时免费”,还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带入“血拼时代”。24日,“摩拜红包车”在广州上线。
记者从摩拜单车了解到,今后,用户打开APP时,除了能看到周围可供使用的共享单车,还有可能发现红包图标,也就最新上线的“摩拜红包车”。只要找到这类“红包车”并有效骑行超10分钟,即有机会获得100元以内的现金红包,金额累计超过10元即可通过支付宝提现。
实际上,过去两个月,共享单车企业的免费大战持续升级。上周末,小蓝单车率先宣布开展“免费骑”活动。随后,摩拜、ofo立即“迎战”,各商家的充值返现活动也颇为频繁。
免押金、骑车免费,甚至还送红包……对于此前引起业界热议的共享单车盈利模式问题,各家企业似乎已“放弃了思考”,直接进入名副其实的“烧钱”模式。不过,这当然意味着企业要承担巨大的运营成本。一方面,不想丢掉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不愿与对手“分蛋糕”,这也让单车企业陷入份额与烧钱必须二选一的“囚徒困境”。
(摘自金羊网)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及共享单车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共享单车在城市内快速普及的原因是使用方便。
B.材料一认为,当前共享单车企业主要依靠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共享单车行业整体的用户评价并不是很高。
C.材料二说到,共享单车违停给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一些城市对在人流拥挤地段违停的单车采取收缴的方式加以解决。
D.材料三认为,“摩拜红包车”率先在广州上线,向用户倒贴钱,正式将共享单车企业的竞争融入“血拼时代”。
【小题2】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显示,共享单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只要单车行业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种势头势必一直延续下去。
B.据材料二分析,对违规停放着,采用举报和扣除信用分的方式进行处理,这在目前可能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
C.材料二认为,共享单车为不少市民提供了便利,但乱停乱放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与使用者的素质不无关系。
D.材料三对广州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做了报道,各家企业“放弃了思考”,直接进入了“烧钱”模式,这对消费者非常有利。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共享单车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共享单车带来了便利,也存在不少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小题3】针对共享单车行业存在的问题,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长于“五四”前后的郁达夫,视个性为现代散文的生命。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郁达夫指出,“个性”是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他说,“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散文的心’”。将目光由古代转入现代,他强调:“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我若无,何有乎君,道之不适于我还算什么道,父母是我的父母;若没有我,则社会、国家、宗族等哪里会有,以这一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桎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他认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个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综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自始至终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建的。他不加掩饰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美好的、不可告人的,甚至是相当阴暗的一面,如《悲剧的出生》《我的梦,我的青春》《水样的春愁》《远一程,再远一程》《孤独者》《海上》《大风圈外》等篇章,无不透露出自己彼时的生活状况、 思想及行为,是其个性化记录自己的真实的文字,这些文字又比刻意为自己立传显得更率性而为,韵味十足。

看一个作家是否是进步的,是否与国家、民族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不应仅仅从道德层面考量,而应看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关注,以及对普罗大众的爱。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忧患意识,而“五四”以来,这种蛰伏在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显得更加强烈,“启蒙”与“救亡”这两个命题在“五四”时期被视为文化人最高的追求目标。而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且深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郁达夫,“启蒙”与“救亡”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始终形影不离且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有人认为“从早期的‘零余者’之作到后期颇具文人意识的游记, 个性与社会性的同一始终是郁式散文立意的一贯特色。郁达夫早期的散文虽有明显的日本‘私 小说’印迹,以自我表现为鲜明特色,但不是其他日本作家那种放弃了政治的‘自我’,而是社会性的‘自我’。祖国的现状与传统的儒家教育,使他的作品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也倾诉着时代重压下青年的苦闷和反抗。”因此,阅读郁氏早期散文我们才会感到“他的苦闷、彷徨、自哀、自惭都来自这种对个性的关注和社会对‘自我’的弃绝,以及现实对理想的嘲弄。‘自我’,是他个性的充分展露,悲剧意识就是他在社会和自我、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的两难中那抉心自食的哀寞。 这份悲苦表现了一个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的孤寂、苦闷、渴求和彷徨。”

(摘编自周明全《郁达夫散文的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前后的作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视个性为现代散文的生命,散文就应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
B.郁达夫认为“尊君、卫道与孝亲”三种教条,制约着人们的说话行事,也是从秦汉以来中国散文的“心”。
C.在郁达夫看来,道若不适合自己就无所谓道,每个人都要以觉醒的思想为中心,去打破旧有的社会制度。
D.郁达夫早期的散文受日本“私小说”影响,因此个性与社会性的同一始终是郁式散文立意的一贯特色。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论述了郁达夫的散文创作的观点,也即散文要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
B.文章首段大量引用郁达夫的话语,表明其鲜明的散文创作观,真实、鲜明、有力。
C.第二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来论证郁达夫的创作遵循了其“表现个性”的原则。
D.末段论证郁达夫的“自我”是社会性的“自我”,不是作者批判的弃政治的“自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在于“个性”是否作为“散文的心”。“散文的心”其实是由社会的主流思想决定的。
B.“启蒙”与“救亡”是郁达夫文学创作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这完全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名继承中国文人传统的知识分子。
C.郁氏早期散文让人感到的是他的苦闷、彷徨、自哀、自惭,既因为他对个性的关注,又因为时代对青年的重压,社会对“自我”的弃绝。
D.社会和自我、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会造成个体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就表现为个体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孤寂、苦闷、渴求和彷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年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不足1万公里,延长到2.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60%以上,“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成为了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五年间,中国铁路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吉隆坡至新加坡高铁、莫斯科至喀山高铁等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纵观国内,依靠高速铁路的助力,压缩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区域间的沟通交流,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由高科技所为铁路带来的巨大成果,体验到了新时代经济动脉所焕发出的无限活力。诸如,宝兰高铁的开通运行,穿越陕西关中、甘肃天水、定西等贫困地区,结束了陇中和陇东南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为沿线天水地区的苹果种植户带来了新的机遇。放眼世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高铁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亚、欧、非、美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为世界各国踏上相互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和平共发展之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圆了肯尼亚的百年梦,更为铺起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了开端工程。
(《中国高铁:破茧成蝶撩起惊世之舞》2017年6月8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二:
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据测算,国外企业修建高铁平均成本为每公里0.5亿美元以上,中国只需约一半,且中国企业的工期短,施工效率又是外国企业的一倍以上。成本低,标准却更高。安全性能上,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施工标准远高于欧标。中国企业施工中用到的钢筋、水泥等材料等级和用量都偏高。中国铁路装备最大的优势,一是性价比高,二是交货能力强。性价比高,并不是“故意低价换市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成本的控制力。中国铁路的配套产业完整,包括上下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达,这是一般国外厂商无法做到的。中国产品交货及时,工人劳动效率高。同样一列车,国外制造要18-22个月,我们最多12个月。
(摘编自《2016-2021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台媒称,中国高铁的名号已在世界打响,就连美国加州州长也二度赴华取经;2017年6月5日,美国加州州长布朗继2013年后,第二次搭乘中国高铁。布朗对中国高铁赞誉有加,“我是高铁的忠实爱好者,也是高铁在美国坚定的提倡者,很愿意看到加州参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尽一切力量促其实现。”“我很喜欢坐火车,除了可以阅读、与人交谈,更可起身走动,而且火车速度很快,非常方便。”布朗更开玩笑表示,希望能从加州搭乘高铁到中国。
早在2010年,当时的加州州长阿诺就曾造访杭州,期望了解高铁的服务、融资状况,以利促进加州人文、产品交流以及地区发展。
虽然美国有高速列车“阿西乐特快”,但其最高时速仅240公里,平均时速110公里,远低于中国高铁300公里以上的时速。此外,美国铁路的准点率最高仅到75%,和中国高铁“零误差”的佳绩相比逊色许多;落后的设施、乌龟般的速度,导致多数美国人不考虑当地火车。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在说明,2012年来,中国高铁在国内国际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丰硕成果。
B.材料二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各种优势,说明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
C.材料三用具体的整合,充分说明了作为中国名片的高铁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影响力和诱惑力。
D.上述三则材料,虽然切入角度不同,表述重点有异,但都传达出中国高铁良性发展的信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高铁的发展,采取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条腿已经在国内气势昂扬地迈开,另一条腿则正大步迈向国际。
B.蒙内铁路的通车运行,使得肯尼亚人对道路的期盼得以梦想成真,同时,它对东非“铁路大动脉”构建也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C.布朗认为乘坐高铁能阅读、交谈、起身走动,与汽车飞机相比高铁有其自身的优势,并提出了从加州建高铁到中国的构想。
D.因能力所限,现阶段中国高铁在海外的发展,只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部分国家建设。
【小题3】从材料看,为什么美国加州州长会在2017年再度赴华取经中国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