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后面题目。 (14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二十一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的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他玩过的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做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
即使是“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像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也都非常精深。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存在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他父亲的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了杨宁史的24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全部拍卖回流到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裹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致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将宝物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用了多年的买菜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他们俩的墓穴中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有删改)
【小题1】文章写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小题2】王世襄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这篇传记的标题是“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出了王世襄先生的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藏与散”关系的理解。(6分(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1 04:09: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的最早提出者美国的IBM公司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六个核心系统如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组成。这些系统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所以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摘自科普中国网“智慧城市”条目)
材料二:
11月17日,2017亚太智慧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启幕,论坛云集众多国内外领先智慧城市的政府代表及领袖,还有智慧城市领军企业的学者、精英,共同探讨智慧城市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应对智慧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同行以及观众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华为、中电科、平安科技、国民技术等众多智慧城市领域领军企业前来参展,还带来了各自的智慧解决方案和新近成果。
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晓波在致词时指出,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方面不断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典型载体和落实四化同步的范例。
程晓波表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自己很高兴见到中国智慧城市已经从最初的起跑、跟跑发展到当前的并跑阶段,到未来可能会实现领跑和超越。
程晓波表示,尽管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步伐非常快,但是,也必须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挑战。应对比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还要提高的问题,要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评估过程中,更多地调动大众参与积极性,还要通过移动互联、智慧应用来突破瓶颈,为大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服务,让大众体会到智慧城市带来的现实获得感。
(《程晓波: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阶段》节选)
材料三:
本届(2016)智慧城市评估体系共有六大类一级指标,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人群及保障体系。根据一级指标得分率情况来看,“保障体系”得分最高,整体情况普遍良好;“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两类指标的得分率都在40%上,表明大部分城市的建设水平相对较好;而“智慧经济”与“智慧民生”两类指标得分情况明显偏低,说明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在该方面的建设还明显不足,需要建设者们深入了解群众生活的真需求和期待,为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而通过对201个样本城市的行政区划对比,可见华东与华南地区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分数,并且其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四个地域成绩较为相近,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西北地区总体得分最低,需要加强开发。
(科《第六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发布》节选)
材料四:

(数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的目的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美好生活,促进城市发展。
B.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典型载体和落实四化同步的范例。
C.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华东、华北地区发展最快,西部地区则发展较慢。
D.预计未来五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约为32.64%,2021年将达到18.7万亿元。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由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六个核心系统以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
B.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迅速,已经从起跑发展到跟跑以至并跑阶段,未来可能会实现领跑和超越。
C.我国2016届智慧城市评估体系共有六大类一级指标,其中,“保障体系”整体情况普遍良好。
D.预计未来五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2018年提高最慢,2021年提高最快。
【小题3】(小题3)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哪些挑战?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回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何兆武

①五四运动时,傅斯年先生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表现了深厚的学养和卓越的领导、组织才能。当时他所主编的《新潮》杂志,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正式揭开了我国在思想和文化上由传统大踏步而又不可逆转地进入近代化的序幕,其历史意义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傅斯年”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一个极为响亮的名字。

②“五四”以后,傅斯年先生去德国留学,受到当时德国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史料翔实、考订精赅为其学术研究特色。回国后,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这条路线曾受到不少人的非难。不过,傅先生的本意似乎并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主张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也就是说,没有史料就谈不上历史研究。这和他的老师、挚友胡适先生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一脉相通的。他一系列的主要作品,如《性命古训辨证》《夷夏东西说》等,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声誉和地位。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即由傅先生出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历史学与语言学合在一起,亦足见傅先生的学术路线受到德国历史学派的深刻影响。

③傅先生是我国史学家中第一个认真地把心理分析引入史学研究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归根结底是受到心理这一环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般的历史学家看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社会分析的层次上,而绝少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往往未达一间而功亏一篑。《资治通鉴》中写到反叛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反叛者最后是由于“内不自安”而谋反。反叛有野心的一面,但也有反叛者内心受迫而扭曲的一面。这就触及了当事者的内心或灵魂深处,而比单纯地论述背景与客观形势要更深一层。

④抗日战争后期,国内矛盾日益突出,国民参政会遂组织了一个延安访问团,团员似是六位参政员,傅斯年和黄炎培也在内。在延安,***与访问团成员逐一谈过话,他与傅先生在五四时期当属旧识,大概也称道了傅先生在五四时期的功绩,而傅先生自称:“我们当日不过是陈胜、吴广而已。”

⑤抗日战争结束后,北大校长蒋梦麟去重庆做官,校长由胡适继任。因胡适当时在美国,未能速返,在胡适回国以前,校长由傅先生代理。是年十二月一日西南联大学生因反对内战举行集会,遭到国民党当局镇压,打死四人,造成“一二·一”惨案,由此揭开了抗战胜利后学生运动的序幕。傅先生遂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慰问学生,见到学生代表时说,你们就是我的子女,打死我的子女我不能答应。一时曾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但是傅先生当时的基本立足点却是无法认同学生的民主运动的,所以,不久他和其他几位老师一样和学生的主流看法拉开了距离。

⑥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傅先生曾以参政员的身份在会上猛烈地抨击孔、宋豪门,博得了“大炮”的声誉,一时物望所归。胡适回国任校长后,傅先生回南京史语所。当时局势动荡,经济崩溃,傅斯年在题为“论豪门资本之必须铲除”的文章中尖锐地指出“今天的官僚资本当然推孔、宋两家”“古人说‘化家为国’,现在是‘化国为家’”“他(宋子文)的作风是极其蛮横,把天下人分为两类,非奴才即敌人”。在如此猛烈的“大炮”轰鸣声中,蒋介石又一次请傅先生吃饭,傅先生毫不客气地对蒋介石说:“宋与国人全体为敌,此为政治主要僵局之一。”接着又在《世纪评论》上发表题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的文章,各地报刊立即纷纷转载,轰动全国。在列举宋子文的各种胡作非为后,他说:“我真愤慨极了,一如当年我在参政会要与孔祥熙在法院见面一样,国家吃不消他(宋子文)了,人民吃不消他了,他真该走了,不走一切就垮了。当然有人欢迎他或孔祥熙在位,以便政府快垮。‘我们是救火的人,不是趁火打劫的人’,我们要求他快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子文只好黯然下台。

⑦新中国成立前,傅先生在台湾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主要的班底仍是北大老人,如毛子水、姚从吾、刘崇、钱思亮各位先生,台大若干年来蔚为台湾的北大。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因脑溢血猝死于台湾大学,享年54岁。

(选自《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与陈布雷商量,要让傅斯年先生做国府委员。结果,任说客说破了天,傅斯年坚决不肯。蒋介石转而想拉胡适进入政府,希望傅斯年能做说服工作,结果傅斯年也竭力反对。在给胡适的信中,傅斯年说:“一入政府,没人再听我们一句话。”他劝胡适要保持名节,其中有一句话极有分量:“借重先生,全为大粪堆上插一朵花。”

(摘自百度百科)

②傅斯年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是维护学术自由,二是大学工作必须以学术为中心。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下令实行联保制度,一人因政治思想“不纯正”被判罪,其他人要连坐,傅斯年愤慨地对国民党当局声明,台大师生由他一人担保,发生问题,他负全部责任,从而迫使这个反动制度在台大无法推行。

(选自翟羽佳《自由和强权的较量——独立人格第一人傅斯年》)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一二·一”惨案后,傅斯年先生由重庆来昆明处理学潮,他对学生民主运动的认识一直博得不少学生的认同。
B.傅斯年不做国府委员,也反对胡适进入政府,其主要原因是两人一旦进入政府,就失去了说话的自由和分量,同时名节也会受损。
C.傅斯年面对局势动荡、经济崩溃的严峻形势,尖锐地指出宋子文“化国为家”,与人民为敌,是当时政治主要僵局之一。
D.傅斯年先生在北大任教时,提出了“史学即史料学”的口号,其本意不是历史学止步于史料,而是历史学研究应该由史料出发。
E.历史学家们看问题往往只注重社会分析,不论及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心灵深处,傅斯年却独辟蹊径,注重心理研究。
【小题2】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3】傅斯年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
【小题4】傅斯年先生是著名学者,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文后各小题。

生物发光的奥秘

说到生物世界里的发光现象,人们首先会想到萤火虫,但是除了这种昆虫外,还有许多生物也能发光,人们发现,不同的生物会发出不同绿色的光来,所有的植物在阳光照射后都会发出一种很暗淡的红光,组生物一般都会发生淡淡的蓝光或浅绿光,某些昆虫会发出黄光。仔细地划分一下,生物发光可分两类:一类是被动发光,如植物,那些微弱的红光不过是没能参与光合作用的多余的光,这种光对植物是否有着生物学上的意义目前还是个谜,但一般的看法是这种光无意义,就像涂有荧光物质的材料经强光照射后再置于黑暗中发光那样;另一类是主动发光,尽管有一些主动发光的意义目前还未全部认识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绝大多较生物的主动发光是有用途的。光是一种能量,生动发光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中最大很度地粟节省能量,因此主动发光必定是主动受光生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

1885年,社堡伊斯在实验室里提取出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晦,指出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化学反应,后来,科学家们又得到了荧光素酶的基因。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它全看清楚了。我们知道,化学发光的物质有两种能态,即基态和激发态,前者能级任而后者能级很高。一般地说,在激发态时分子有很高并且不稳定的能量,它们很容易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诚,当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时,我们就看到了生物发光,如果我们企图使一个物体发光,我们只需要的它足够的能量使它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就行了?但生物要发光则需要体内的醉来参与,溶是一种催化剂,并且是高效率的催化剂。它可以促使化学反应的发生,给发光物质提供能量,且能保证消耗的能量尽量少而发光强度尽可能高。在萤火虫体内,ATP(三清腺酸苷)水解产生能量提供给荧光素而发光负化反应,每分解一个ATP氧化一个荧光素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从而发出光来。目前已知,绝大多数的生物发光机制是这种模式。不适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荧光素则换成了光蛋白,如常见发光水母的绿荧光蛋白,这些绿荧光蛋白与钙或铁离子结合发生反应从而发出光来。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生物发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发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的被动发光,一类是具有意义的主动发光。
B.生物发光指的是生物在激发态时因能量释放而形成的一种发光现象。
C.生物发光是一种化学发光现象,它只有在两种能态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才能产生。
D.生物发光在发光的腔肠动物那里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反应来提供能量。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植物吸收的光部分未参与光合作用,因而有些植物只能发出暗淡的红光。
B.因为杜堡伊斯找到荧光素酶的基因,才使得萤火虫的发光原理被完全弄清楚。
C.科学家在分析物质的化学发光原理时,一般认为在激发态时分子很容易释放很高且不稳定的能量然后重新回到基态。
D.被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基态,主动发光的生物拥有更多的激发态。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一个ATP和一个荧光素发生氧化反应,萤火虫体内就会有一个光子产生。
B.生物之所以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是因为体内拥有荧光素或光蛋白。
C.生物发光需要体内的酶来参与,生物体内的酶越多,发出的光越强。反之亦然。
D.荧火虫发光原理的揭示,为人类开发利用高效节能的新光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文后小题。
开复的中国心
“浓郁的中国情结”,这是描述李开复时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组。李开复在清华演讲,当一个学生问他为什么回中国工作时,他回答说:“我从小就一直牢记父母的教诲: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有位同事后来说:“开复终于把这句话说出来了。以前他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但我能够感觉到,他心里有这句话。”很多人不明白李开复为什么“不务正业”,对中国的教育投入那么多的关注,其实答案就在这里。是对自己民族深深的关切和对自己民族身份的强烈自觉,让他不知疲倦地奔走呼吁,不厌其烦地演讲、写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
很多人还说,李开复的“中国情结”来自于他的父亲,他是“背负父命前行的人”。的确,有一些影响是在你毫无知觉的时候就悄悄渗入了内心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父亲把一直悬挂在自己书房中的钱穆先生题写的“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的条幅留给了李开复。这些年来,这幅字陪着他往返于中美之间,他一直在用心体会着这幅字的内涵。
在待人接物上,李开复有着典型的中国表现:温和、含蓄、不卑不亢。但有一次,当凌志军在一本书里用“这个美国人”来描述他时,他在这几个字的下面重重地画了一道线,又在旁边画了一个问号。“他的强烈的反应给我留下极深印象,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其中心境:他显然不喜欢别人把他当作‘美国人’。”凌志军如是说。
在微软总部,李开复花了很多时间去帮助那里的华人学习怎样在一个跨国公司里最快成功。提出要整合中国的研发队伍,但是多位资深副总裁只知为了自己的地位斗争,而不顾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李开复多次对公司领导提出对中国要言而有信,要有诚意,要先有付出才可能有回报,但是他的建议却被束之高阁。2005年7月5日,李开复结束休假,走进了顶头上司的办公室。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
李开复说,如果1998年微软不是让他来中国创办研究院,而是让他待在总部,他肯定不会答应微软邀请他加盟的请求。说这话时,李开复的情绪有些激动。他对中国已经思念得太久,好不容易可以回来了,没有任何犹豫,他便偕妻挈子来北京安了家。妻子和幼小的女儿跟他一样感受--美国再好,感觉也是人家的。而在中国,他们感觉是在自己的地方。5年前调回美国工作后,李开复一直在寻找再次回国工作的机会。今年5月的一天,他打开新浪网,看到了Google要建中国公司的消息,就主动联系了他的旧相识、Google CEO 埃里克。
七八月间,开复学生网上有一封信:“我最喜欢Google的一点就是Google相当支持我继续帮助中国学生。我最喜欢回到中国的一点就是我可以面对面地帮助中国学生,不必只靠一个虚拟论坛。”如今,李开复重又回到中国,正式就任Google中国区总裁。他的其中一个打算是,招收50名“关门弟子”,亲自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开复”浓郁的中国情结”,主要是指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学人的性格:温和,含蓄,不卑不亢。
B.从文章相关内容可知,1998,李开复答应微软邀请他加盟的请求时,给微软提出的条件,是要对方答应他来中国创办研究院。
C.文章结尾处写李开复重新回国正式就任谷歌中国区总裁,照应了文章标题,使传主人物形象更加清晰,强化了文章主题的表达。
D.文章中”其中的心境”是指李开复显然不喜欢别人把他这个纯粹的中国人看作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
E. 李开复”不务正业”是指李开复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不知疲倦的奔走呼吁,不厌其烦的演讲、写文章、为学生答疑解惑。
【小题2】分析文中李开复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说的“我必须听从内心的召唤”这句话的作用。
【小题3】文章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现李开复“浓郁的中国情结”的?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小题4】李开复具有浓郁的中国情结和中国心,其中必有原因,请结合文本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角度做探究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象大家——叶笃正
2005年,90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9岁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认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当时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 “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画掉。
1950年l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十多位成员,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千米左右高度的天气图,气象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这幅图画成后,中国科学的天气预报起步了,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慢慢在中国结束了。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2005年,91岁高龄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办公室。几百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但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叶笃正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人之一。他还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2002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 ——“国际气象组织奖”。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小行星被以叶笃正的名字命名。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三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
B.叶笃正年近古稀,仍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全球变化”的国际研究新领域,成为中国此领域的开山鼻祖,体现了他超前的国际视野。
C.叶笃正说:“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
D.叶笃正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他获得了 “国际气象组织奖”,这些都说明了中国的气象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
【小题2】作为气象学家,叶笃正的贡献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3】“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这种治学精神在叶笃正后来的治学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4】“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这句话体现了叶笃正哪些独特的人格魅力?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