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傅雷家书》(选自“必修一读本”,有增删),完成小题。
①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②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③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④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⑤你为了俄国钢琴家,兴奋得一晚睡不着觉;我们也常常为了些特殊的事而睡不着觉。神经锐敏的血统,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常常劝你尽量节制。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你该记得贝多芬的故事,有一回他弹完了琴,看见听的人都流着泪,他哈哈大笑道:“嘿!你们都是傻子。”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这当然不能一蹴即成,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罗曼·罗兰心目中的大艺术家,也是这一派。
⑥技巧与音乐的宾主关系,你我都是早已肯定了的;本无须逢人请教,再在你我之间讨论不完,只因为你的技巧落后,存了一个自卑感,我连带也为你操心;再加近两年来国内为什么school[学派],什么派别,闹得惶惶然无所适从,所以不知不觉对这个问题特别重视起来。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夭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甚至一切有名的virtuoso[演奏家,演奏能手]也犯的这个毛病,不过程度高一些而已。
⑦昨晚陪你妈妈去看了昆剧:比从前差多了。好几出戏都被“戏改会”改得俗滥,带着绍兴戏的浅薄的感伤味儿和骗人眼目的花花绿绿的行头。还有是太卖弄技巧(武生)。陈西禾也大为感慨,说这个才是“纯技术观点”。其实这种古董只是音乐博物馆与戏剧博物馆里的东西,非但不能改,而且不需要改。它只能给后人作参考,本身已没有前途,改它干么?改得好也没意思,何况是改得“点金成铁”!
【小题1】(1)第①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2分)
答:  
(2)第②段中作者说:“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0字以内)(2分)
答:
 
 
 
 
 
 
 
 
 
 
 
【小题2】第①段提到了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4分)
答:
【小题3】通读①~④段,试简要分析:在两代人相处中,傅雷认为(或希望)两代人应建立怎样的关系?(6分)
答:
【小题4】在本文最后,作者为什么认为现在的昆剧比以前差多了?试分条陈述理由。(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1 04:00: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活趣事
口述/田际榕   文/何立庠
民以食为天。袁隆平老师的中国梦就是粮食增产,让十几亿中国人有饭吃,吃得好;进而让全世界七十多亿人有饭吃,吃得好。从他的梦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里来认识袁老师,就能理解这位老科学家为什么总是精力充沛、锲而不舍地追求杂交水稻增产的新高度,就能理解国际水稻专家们为什么最先给他取名为“杂交水稻之父”,就能理解湖南省近两届省委书记为什么称他为“80后”,就能理解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总是身不离田间,被农民尊称为“米菩萨”。
带者中国范儿的“米菩萨”,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至于他的外语水平,有人误认为不过是“二两棉花——弹(谈)不上”,其实不然。1992年,我随袁老率领的代表团赴菲律宾参加第二届杂交水稻国际研讨会,并应邀在会上作报告。报告后留有十分钟时间给专家们提问。刚开始我回答还比较顺畅,但当一位日本专家问到中国防治稻瘟病使用哪些农药时,我有点接不上。农药的名称有化学名、商品名、通用名,难记且不好发音。袁老师看到我面露难色,立即小跑着登上讲台,帮我“救场”。事后,我很感激地说:“我还没来得及喊‘救火’,消防员就跑过来了。”
早在1999年,经专业评估事务所评估,仅“袁隆平”这个品牌,市值就为一千亿元。可以说,袁老师早已是中国的名义“首富”,另外还拥有“隆平高科”百分之五的股份。足够多的钱,不入口袋,不图享受,而是用于培养、奖励杂交水稻研究的人才,显示出袁老师的人梯精神和人格力量。1994年6月,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的庆典活动上,袁老师将他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的1.5万美元奖金全都捐献出来,设立“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首届颁奖评选出24人,他们是在艰难的开创年代大力支持杂交水稻研究和为推广杂交水稻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代表。
20世纪90年代,我曾陪他去北京出差,在国家计委、科委、农业部等机关奔忙。付的士费时,如果跑的这趟车和杂交水稻项目有关,袁老师会争着付钱;倘若无关,任凭我怎么赖着他掏钱,他都是“冷水褪鸡——一毛不拔”。我笑着说:“都是办公事,何必泾渭分明。”他嘿嘿一笑,不予回答。
“文革”期间,袁老师还在安江农校教书,春播季节指挥生产的上级领导不顾寒潮南侵,命令限期完成稻谷播种任务,结果发芽的种谷全部烂在泥里。袁老师深感惋惜,就此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即水、肥、土、种、密、保、工、管)还应加一个“时”字,让生产领导者明白不违农时的重要性。这是何等科学合理的建言,可就是这个“时”字,差点儿被视为篡改“最高指示”。幸免这场大祸之后,袁老师自嘲:“只怪自己不关心政治。”
长期的工作劳累,特别是水稻杂交试验与推广中要熬受日晒、风吹、雨淋,再加上饮食不定时,袁老师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肠炎。而他又最怕在医院耽误时间,好在他有个特殊单方:胃病发作时,吃糯米饭或糯米粑粑;肠炎发作时吃杨梅罐头,颇有临时性的疗效。袁老师的爱人邓哲随时为他备着这些“私家秘方”,连出国时也备以急用。我们都笑说:“袁老师用糯米粑粑向疾病抢时间啦 !”
袁老师既是一个分秒必争忘我工作的科学家,又是一个喜乐善玩的乐天派。他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游泳、打麻将、下象棋、拉小提琴、打气排球、打乒乓球、开摩托车、驾驶汽车等,他都是行家里手,袁老师家住长沙市东湖街道,近年来,他年年参加社区的气排球比赛,特别喜欢与独居、空巢老人竞技,切磋球艺。他襟怀豁达,爱开玩笑,和蔼可亲。大千世界对他来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不但选材有趣,语言也很风趣。比如“冷水褪鸡——一毛不拔”“二两棉花——弹(谈)不上”等歇后语的运用,使文章显得生动诙谐。
B.袁隆平被尊称为“米菩萨”“80后”和“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他的梦想是粮食增产,让中国人有饭吃,吃得好;让全世界人有饭吃,吃得好。
C.“文革”期间,袁隆平提出“农业八字宪法”还应加一个“时”字,这一科学合理的建言差点儿被视为篡改“最高指示”,说明袁隆平一心埋头搞科研,不关心政治。
D.本文最后一段说袁老师“分秒必争忘我工作”,又说他“喜乐善玩”,看似互相矛盾,其实这正是袁老师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小题2】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概括。
【小题3】文中写了袁隆平的哪些生活趣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真大师金岳霖
1926年,赵元任邀请金岳霖接任他为学生开设的逻辑课,从来就没有学过逻辑的金岳霖居然瞎子摸象一样地教起逻辑来。直到五年后,金岳霖才到哈佛大学跟谢菲教授真正地学习逻辑。当谢菲听说金岳霖教过逻辑,却没有学过逻辑,不由得大笑起来,因为这件事本身就很不合逻辑。身为哥大博士的金岳霖当时要在清华教书并不难,他却选择了一个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领域,这不啻于一场冒险,如果不是出自天真爱玩的天性,我想没有人喜欢跟自己过不去。连学问都可以拿来玩,而且还玩得这么好,生活中的金岳霖是个如何率性天真的人,大家就可想而知了。
金岳霖的癖好之多在朋友圈中是出了名的。他喜欢诗词,有时候兴起,还会做一些“歪诗”。辛亥革命爆发后,金岳霖就剪去了头上的辫子,还仿唐诗《黄鹤楼》写了首打油诗:“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诗词之外,金岳霖对对联也很感兴趣,他作对联时常把朋友的名字嵌入联中,妙不可言,他甚至会用英文作对联。在绘画领域,他对山水画的布局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不过金岳霖很少收藏画,不像一些人喜欢就要占有,他经常跑到朋友的家里去看画,有时候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画作照片也可以让他反复欣赏很多天。音乐方面,他是京剧的行家,他家中收藏许多名家的唱片。“文革”期间,红卫兵破“四旧”,把他的唱机抄走了,幸而唱片还留下。听戏已经形成习惯的金岳霖便时常把唱片拿出来把玩,他认为看着唱片,也仿佛听到了声音,大家戏称他爱听“无声的唱片”。“但识琴中趣,何老弦上音”,陶渊明喜欢弹无弦琴,金岳霖已经得到他的真传。研究哲学的老金竟然还喜欢看武侠小说,尤其是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不知道对于里面那些侠客非常不符合逻辑的飞檐走壁、内力轻功,金岳霖有没有自己的想法?金岳霖有一次给同学们讲《小说和哲学》,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讲着讲着,他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说着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只跳蚤,得意地捏在手指里看看。这简直就是魏晋名士的“扪虱而谈”了。
金岳霖向来憎恨收礼,但是有三样东西可以例外:年历,湖南菜,大梨。走进金岳霖的房间,往往第一眼被那些大水果吸引。老金喜欢搜集大苹果、大桃子、大橘子之类的大号水果摆放在案头,尤其酷爱大梨。即使晚年腿脚不便,他也要坐上三轮车到市场上把看到的最大的梨买回家。这些水果不是用来吃的,是用来观察的,除非老金最得意的弟子,很少有人得到他的“赏赐”;有时候老金会拿它们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输了,就送给小朋友,再去买。
当然,金岳霖最有名的癖好还是养鸡。金岳霖头一次养的鸡是从北京庙会上买来的一对黑狼山鸡。在老金的精心呵护下,没多久公鸡已经长到了9斤4两,母鸡也超过了9斤。冬天来了,老金担心它们受冻,看到书上说可以喂点鱼肝油御寒。他就用灌墨水笔的管子灌了它们一管子的鱼肝油。结果,这两只宝贝鸡很快就在窝里寿终正寝了。
后来,老金又养了一只云南斗鸡。这只公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老金在一个桌子吃饭,老金与鸡平等共餐,安之若素,跟晋朝的阮咸曾经与猪一起喝酒一样。偶尔,金岳霖会带着大公鸡出去溜达,引来很多路人围观,但鸡不在乎,老金也不在乎。
贪玩的金岳霖像小孩子一样率性天真,我行我素,胸无城府,但又绝不单单是“天真”两个字可以衡量的。晚年的老金工资虽然高,但是每个月下来却很难盈余,因为他的钱除去生活费外,还要交党费,寄回老家一些,付保姆、厨师和拉车师傅的工资。最令人惊异的是,老金竟然连厨师和拉车师傅的退休金都预备下了,老金认为自己给这两位师傅终身工资,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又可以保证两位老人家晚年的生活。后来,这两位师傅果然领着老金的钱直到去世为止。
这就是金岳霖,身为逻辑学大师,却总是干着不符合逻辑的事情。逻辑是最为理性的学科,而老金却是最为感性的人,感性得让我们感动。
(选自潘剑冰《民国课堂》,有删改)
相关链接:a.在“文革”中,作为“反动学术权威”的金岳霖虽然也受到冲击和批斗,但是纵观其各种回忆文字,不论是过程还是结局,老金都比绝大多数的“臭老九”要好得多。老金的法宝就是他的天真无邪。(潘剑冰《民国课堂》)b.“文革”中,“革命派”不准金岳霖用公车,让他坐运货板车去医院检查眼睛。本想揶揄一下他,没想到老金却欣然从命,乐不可支。每到就诊之日,他准时自携一木制小马扎,端坐于平板三轮车上,任人一路踩过去,且东张西望,不胜惬意。(潘剑冰《民国课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作者看来,金岳霖虽然贪玩、天真,但这种天真不是头脑简单,而是一种有着深意的天真,折射出一种非凡的生命境界。
B.从很少藏画,去朋友家看画,常看画作照片等材料可以推知,金岳霖对绘画的鉴赏并没有什么超过常人的高明之处。
C.在作者看来,金岳霖仿《黄鹤楼》而作的那首诗在艺术上并无突出之处,但是却能够说明金岳霖对诗词有一种较为浓厚的兴趣。
D.金岳霖喜欢收大梨是因为他有时候要拿这些大梨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输了之后就送给小朋友,这说明他天真、贪玩,富有童心。
E.金岳霖有许多癖好,比如读诗词、作对联、赏绘画、听京剧、看小说、捉虱子、收大梨,而他最著名的癖好则是养鸡。
【小题2】有人说金岳霖身上有着“魏晋风度”的遗存,文章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者说金岳霖“总是干着不符合逻辑的事情”,如果把“逻辑”界定为“常理常情”的话,那么金岳霖究竟干了哪些不符合“逻辑”的事情?请简要概述。
【小题4】作者为何说金岳霖“绝不单单是‘天真’两个字可以衡量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金岳霖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度翩翩铸伟业
——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朱清时在将要发表的论文上署了张存浩的名字,是为了感谢张存浩的知遇之恩。
B.第六七段均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叙述典型事例,表现张存浩做起研究来无所顾忌,有敢入“虎穴”的魄力。
C.本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叙事,选取了张存浩研究和管理上的典型事迹,展现了张存浩“风度翩翩”的人格魅力。
D.从郑永和、张融的角度写张存浩,能更好突出张存浩的人物形象,让读者了解更为真实、全面的张存浩。
E.张存浩无论是在物理化学研究领域方面,还是在科研管理方面,都有过人的能力。
【小题2】请结合“请让我讲讲我们的故事”这部分材料,分析张存浩的风度具体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小题3】请结合文本阐释“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更具有非凡的科研管理才能”这句话的内涵。(6分)
【小题4】张存浩给人的印象正如题目所说:风度翩翩铸伟业。是什么让张存浩铸成了伟业?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国学大师,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可见陈先生的幽默。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陈寅恪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他学习了梵文、印地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

在德国,陈寅恪的资料很少,因为他有自己的主见——他不要学分,完全是一种中国传统文人游学。陈寅恪说,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终生没有文凭的陈寅恪, 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要介入世界学术的大潮流,否则的话你没有办法跟人对话,你必须通过镜子才能了解自己。

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来的;而讲其他的课程,他带来的书则是用黑布包裹着的。他的讲课旁征博引,慕名而来的学生常常听不懂,听课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少,但他的学生,都一定是后来的大家。

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把中国的学术提升到一个很新很高的领域。

陈寅恪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陈寅恪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对传统语文充满自信。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只有一个三字对子,上联_——“孙行者”。

北平沦陷,陈寅恪流亡云南。藏书悉数焚毁在战火中,陈寅恪在几乎汉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仅凭记忆,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大灾难面前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到岭南大学——也就是后来的中山大学任教。

陈寅恪有无边的勇气,到广州五年后,陈寅恪放弃熟悉且擅长的国学领域,开始了学术转向——探索明清的历史和文化,写就两部经典: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著的,讲述了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轻蔑的,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

陈寅恪浸润在自己那个纯粹的学术世界中,他拒绝为官,说那样会影响自己思想的自由。他坚持用文言文写作,他还倔强地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甚至不允许别人改动一个标点。陈寅恪以此表彰其学术思想——“民族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陈寅恪最后的7年,大部分时间是不能站立的,他在一次洗澡时摔跤骨折。长年卧床,妻子唐筼又竭尽全力护理丈夫。

陈寅恪葬于江西庐山。陈寅恪没有遗嘱,但他取得的学术成就,垂范着后世的中国,学术思想,影响至今;毫无疑问,陈寅恪先生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然有多年留学经历,却终生没有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陈寅恪虽然有西学经历,但更看重国学。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时,他出的考题只有一个三字对子——“孙行者”,成为一时佳话。
C.陈寅恪一生为国学做出了不朽的功绩,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史学传统,是学术领域的有重要地位的大师。
D.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和柳如是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
E.陈寅恪多年眼疾,后来又摔跤骨折,长年卧床,妻子唐筼竭尽全力护理丈夫。陈寅恪经常教育子女要孝敬自己母亲,表现了他们夫妻间的深爱。
【小题2】文章说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影响至今,他的学术思想是什么?
【小题3】为什么不管是本国培养的学者还是有留学经历的学者,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