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东方小四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注]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注]《中间古代服饰研究》: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以作者清晨醒来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B.受少年时期的爱情经历的影响,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但不喜欢她大家闺秀的才气。
C.沈从文的天分也表现在文物研究方面。他有关文物研究的文章颇显功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D.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因为作者为沈从文找到新的人生方向而高兴。
E. 张兆和不能完全懂得丈夫的精神世界,但仍对他充满崇敬、赞美之情。由她在丈夫去世后说的“斯人可贵”可以看出。
【小题2】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如何理解“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的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沈从文的成功转身带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加以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0 03:25: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吴有训: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胡家尧
1897年4月26日,吴有训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在私塾求学期间,由于先生是一位比较新派的人物,他受到了西学启蒙教育。1916年7月,他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学习。在这期间,他有幸在物理学家胡刚复的引导下接触到与X射线有关的基础知识。1921年,他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
芝加哥大学是美国历史悠久的著名学府之一。物理学家康普顿在这里任教,吴有训来到芝加哥大学后拜康普顿为师,在他的指导下从事X射线问题的研究。
康普顿提出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由于实验证据还不充分,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当时着手进行这一实验的科学家很多,吴有训此时恰好在实验室跟随康普顿进行研究工作,他用非凡的实验才能,设计出最佳实验配置后,陆续使用多达l5种不同的样品材料进行X射线的散射实验,结果无一不与康普顿的理论相符合,从而形成了对此理论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他的工作得到了康普顿本人的高度重视和评价,他把吴有训所获得的15种物质X射线散射光谱与他自己的那张石墨散射谱,一并收入了他的专著《X射线与电子》中,作为其量子散射理论的主要实验证据。
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另一项重要证明工作,就是用实验消除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X射线专家杜安尼及其助手克拉克对康普顿效应的两项质疑。此外,吴有训在发展康普顿散射理论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他用精确的实验解决了康普顿散射光谱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比率问题,第一个对这一比值进行严密的定量测量。
1926年,吴有训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谢绝康普顿教授的挽留回国。1928年8月,他受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邀请到清华任教。当时,我国的物理学科研究还处于草创时期。1929年,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我国第一个近代物理学实验室,进行国内X射线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中国物理研究的先河。但即便是具备当时国内最好研究条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仍然不能满足吴有训开展实验的要求,他只好改变研究方向,以物理理论研究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1930年10月,吴有训在美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他回国后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论单原子气体全散射X射线的强度》,这是中国物理学家最早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之一。以此为起点,吴有训对X射线经单原子气体、双原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强度、温度对散射的影响和散射系数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吴有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自1926年起,吴有训辗转任教于上海大同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前后长达20余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而且他的教育实践也为后辈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吴有训虽然倡导学术独立,但他决不自我封闭,而是极力促进科学的交流。正是由于吴有训等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高水准研究工作,引起国际科学界同行的注目,促成了当时许多国际大师级物理学家来华访问讲学。1935年7月,现代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狄拉克应邀来华;1937年初,国际物理学界哥本哈根学派领袖、丹麦物理大师玻尔应邀赴清华作了有关原子结构方面的报告。这些大师的演讲,使清华师生增长了科学最前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
此外,吴有训亦重视国内校际及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他本人曾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外校兼课,也组织学生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参观学习。这些活动和措施,对清华物理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积极推动恢复研究院和留学考试,亲自参加研究院的教学指导,并主持留美入学考试,大批优秀青年学子因此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其中汪德熙、胡宁、吴仲华、黄家驷、杨振宁、洪朝生、何炳棣、李政道等后来成为著名科学家。
(摘编自龚明俊《感动中国的100位爱国科学家》)
【小题1】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2】吴有训因为哪几个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称为“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小题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吴有训在培养后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2

《假如世界上没有蚊子》【节选】
①全世界每年约有2.47亿人感染疟疾,其中近百万人因此丧命。蚊子还传播黄热病、登革热、乙脑、裂谷热、基孔肯雅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造成了巨大的医疗和财政负担。再有就是虫灾:密密麻麻的蚊群,甚至可以让阿拉斯加的驯鹿群窒息。要是这世界没有蚊子,会有人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怀念它们吗?
②目前,已经命名的蚊子超过3500种,其中只有一两百种会叮咬人类或者在你旁边嗡嗡乱飞。它们在几乎每一片大陆的每一种生态环境里繁衍生息,并在多种生态环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上亿年,消灭一种蚊子可能会让某种捕食者失去食物,或者某种植物没了传授粉者。虽然人们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去研究彻底消灭这一万恶的疾病传播物种的方法,但是,科学家们也承认,多数情况下,蚊子消失而空出的生态位很快就会被其它生物填充,因消灭它们而造成的生态创伤很快就能恢复。
③对于消灭蚊子的后果,科学家们的意见不尽相同。消灭蚊子可能造成的最大生态变化是出现在北极苔原。昆虫学家布鲁斯·哈里森估计,如果没有蚊子作为食物,在苔原筑巢的候鸟数量可能会下降50%以上。但野生生物学家凯西·克比却表示,在鸟类的胃容物样本里,蠓是更主要的食物。
④另外,蚊子每天会从每只驯鹿身上吸取多达300毫升的血液。驯鹿群因而被认为会有意选择迎风的行进路线以逃离蚊群。而行进路线中的小小变化,都可能在北极河谷造成极大影响,鉴于成千上万的驯鹿会通过这一路线迁移,它们践踏地面、啃食地衣、运输营养物质、外加喂狼,继而通常会改变沿途生态。
⑤又如,灭蚊高手食蚊鱼,它通常被养在稻田或者游泳池里来防治害虫,要是没有了蚊子就有可能灭绝。而食蚊鱼或者其它鱼类的灭绝,可能对食物链的上下游都产生重大影响。还有青蛙、蜘蛛、蝾螈、蜥蜴和很多种类的昆虫,也将失去一种主要食物。但大多数以蚊子为食的鸟类,很可能会转而食用其它在“后蚊虫时代”大量繁衍并占据其生态位的昆虫。至于其它食虫动物,大概不会怀念蚊子:蝙蝠的主食是飞蛾,在它的消化道内容物里,蚊子只占了不到2%。看来,在一个无蚊世界里,大多数食虫物种也不至于忍饥挨饿。
⑥此外蚊子成虫是靠吸食花蜜获取维生所需的能量的(只有部分种类的雌蚊要靠偶尔吸血来摄取产卵所需的蛋白质),要是没有了蚊子,数以千计的植物物种会失去一类授粉者。不过,昆虫学家珍妮特·麦卡林斯特表示:蚊子的授粉作用对人类生存所需的作物倒谈不上至关重要。
⑦最后看来,蚊子能做到而其它生物做不到的事儿还真没几样——可能只有一个例外:它们从一个动物身上吸血、再把口器扎入另一个动物体内,这为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供了理想途径。因此,消灭蚊子将拯救许多人的生命,并使更多人免受疾病折磨。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每年因为疾病需要花费1.3%国内生产总值。如果没有了蚊子,就可能省下这笔钱用于加速发展。但生态学家菲尔·朗尼博斯认为“消灭蚊子只能暂时缓解人类的痛苦”,他的研究表明,想要根除某种病菌携带者多半会徒劳无功,因为它的生态位会很快被别的携菌生物填充。
⑧鉴于蚊子传播疾病所导致的严重的人道主义后果和经济损失,科学家基本认同消灭蚊子带来的好处还是要高过人口增加的代价,而其它生态系统的“附带损失”也不会为蚊子赢得太多同情。“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位置”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概念,不足以为蚊子提供辩护。世界至今还有蚊子,实在是人类能力有限,而非无意于此也。因此,虽然从鲔鱼到珊瑚,许多有益的物种接连被人类在无意中推到了灭绝的边缘;但一种几乎毫无可取之处的小虫子,却任由人类费尽千般努力,也不曾被危及生存。
【摘自《科学大观园》2012年12期】
【小题1】作者认为,“自然界中每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位置”这种概念“带有浪漫色彩”,“不足以为蚊子提供辩护”,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4分)
【小题2】科学小品文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读者对它的语言有一定的要求。请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5分)
【小题3】文章中说:“虽然人们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去研究彻底消灭这一万恶的疾病传播物种的方法,”但是蚊子“却任由人类费尽千般努力,也不曾被危及生存”。在这场人蚊大战中,你认为谁是最终的胜利者,为什么?请结合实际说说理由。(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文房用具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而砚则因其具有“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在文房四宝中有以砚为首的美誉。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文人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在制砚上,他们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外,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体现了文人的本性喜好,直抒内心情怀。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历代文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最相亲傍。”一代文豪苏东坡,兼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砚林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
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不少逸闻趣事。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一直怀念失去的宝砚,他写道:“此石不复见,我诗空叹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对歙砚的钟情可见一斑。在清代文人余怀所著的《砚林》载:“宋徽宗命米元章书大屏风,顾左右取笔砚,徽宗指御案端砚,使就用之。书毕,即捧砚跪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堪复上御。’徽宗大笑,因以赐,元章拜谢,抱砚而趋,墨汁沾渍袍袖。”因此,米芾被称为“砚痴”、“米颠”。在我国砚文化历史上,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写的《砚史》,从砚石质到砚台形制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到过端州,并亲临砚坑考察过。写下有关论述,还亲自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不少文人,如唐洵、欧阳修、王安石、蔡襄等等,他们或参与制砚,或为砚作铭,留下丰富的砚文、砚诗和重要的著作,为后人所传诵,正是他们这些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一个高潮,为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从经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体现“清雅飘逸”的意境和情怀,没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如此传神地表现于方寸的砚台上的。总之,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诗意的情怀和文人的审美取向,使宋砚的端庄典雅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将砚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砚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
方寸之砚其实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宋代砚的价值,不仅在文物与历史的研究上,也不仅在审美与工艺层面上,而更应在其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在砚文化方面,砚所蕴含的人文情怀最显著,最激动人心,最令人难以忘怀。品尝它,是一种享受。传播它,是一种责任。在当代社会,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选自《宋代砚台蕴含的人文情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砚业蓬勃发展,除了继承传统的精致外,文人还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B.宋砚端庄典雅,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结晶,是宋代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成为后世尊崇的典范。
C.米芾的《砚史》对砚石质地、砚台形制等方面均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还曾实地考察砚坑并参与端砚的创作,对砚的制作工艺有重大影响。
D.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的砚台,不仅是一种文书工具,还是一种综合艺术品;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砚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优秀的砚文化,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B.砚台是文人雅士的爱物,文化修养高的文人能以方寸之砚传神地表达自己的诗意情怀,体现自己的审美取向。
C.方寸之砚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种人文情怀最令人难以忘怀,值得人们去品味和传播。
D.“东坡玩砚”成为绘画创作的题材,米芾得砚山“抱眠三日”广为流传,这两个事例说明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的可能。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有雅俗之分,而有着文房四宝之首的美誉的砚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爱砚,正如武士爱剑,美人爱镜。
B.宋代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宋代文人讲求砚台风格,追求砚台境界,表现出高雅的志趣。
C.宋代文人合力将宋代砚文化推上了一个高潮,为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或者参与制砚,或者为砚作铭,留下了很多的砚文、砚诗。
D.宋代砚台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也有着很高的价值,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审美与工艺方面,也体现在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健康类APP的风靡

材料一:

健康类APP是指拥有可以帮助用户记录分析健康数据、指导健康锻炼与饮食、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等功能的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第三方应用程序。

健康类APP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健康数据管理类APP,通过用户健康数据输入评测,并记录每天的饮食、运动、生活规律等数据,预测未来健康状况并提出一些改善建议,为用户定制方案、规划行动。健康信息咨询类APP,对用户健康数据进行管理,使用户从健康传播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健康信息,输入体征数据进行自诊,也可以在线向专家进行问诊等。健康方式养成类APP,主要包括饮食类APP和体育锻炼类APP,健康方式养成类就包含针对日常饮食以及运动开发出的软件应用。问诊类APP,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但需支付一定费用,在中国普及率极低。

(摘编自刘亚丽等《健康类APP现状分析与研究》)

材料二:

中国运动健康类APP(PEST分析)

(材料于《2017年2月中国运动健康类APP用户监测报告》)

(注)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

材料三:

据美联社12月5日报道,手机健康APP已日趋普及。据美国艾美仕医疗保健信息研究所统计,目前市面上有超过16.5万款手机健康APP。

该所研究小组评估了137款专门为各种患有严重持续健康问题的病人设计的APP包括癌症、心脏病和抑郁症等。研究表明,尽管部分APP还不错,但也存在问题。或许最令人担忧的是参与评估的医生输入本应引起APP预警的信息(例如,当APP询问用户是否有自杀倾向时,选择“是”)时APP的反应。研究人员说,121款APP中只有28款对这类危险信号信息做出了适当反应。

患者通常要向APP输入健康信息,但大量信息是通过不安全的方式进行共享的,比如短信或电子邮件。相关行业需要进一步努力,提高安全性能并确保隐私。

(摘编自《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材料四:

有统计数据显示,至少20%的智能手机用户下载了健康运动应用。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也出现了“微信运动”和“微博运动”等帮助读取相关信息的工具,如微信运动可作为一个数据平台,支持接入小米、咕咚等智能手环,它还可以汇总苹果手机自带的计步服务的数据。

这些设备计步服务的原理是,人在步行时重心会有改变,设备中传感器和协作器感受到重心移动并进行计数。但是如果走路时手机没带在身上,是坐在工位上由于各种原因带动手机摇晃,这样记录下的步数肯定不会准确。

专业人士表示,对一些“较真儿”的人来说,健康应用可能并不是件好事。今天为什么我没走够一万步?为什么我的心率这么快?这种心理上的压力并不利于健康。

2014年,美国食品卫生管理局发布了对手机医疗应用开发者的管理条例。但该机构强调,他们管理的只是少数对消费者具有高风险的应用,例如用手机控制医疗器械。但由于很多应用目前不属于“医疗器械”的范畴,反而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

(摘编自《健康运动APP靠谱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健康类APP近年在国内外发展势头良好,其具有记录分析健康数据、指导健康锻炼与饮食、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等功用。
B.相对于其他健康类APP,问诊类APP虽然更具特色、更适合用户的需求,但需支付费用,目前在我国普及率极低。
C.我国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努力营造体育强国形象,政府对运动健康相关项目的大力支持等是运动健康类APP发展的政治因素。
D.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关健康、审美等需求的增强,运动健身逐渐成为引领健康生活的重要方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目前市面上健康类APP虽然数量庞大,但按使用对象可以分为四类:健康数据管理类、健康信息咨询类、健康方式养成类、问诊类。
B.由材料二可知,中国运动健康类APP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因素,其中技术支撑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C.作为依托于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目前在我国,手机健康运动APP已口趋普遍地存在于用户的智能手机中。
D.体育锻炼类APP是针对人们运动而开发出的应用软件,比较常见的像苹果手机自带的计步服务等就属于该类APP。
E.针对手机健康类APP可能给用户带来的安全等方面的隐患,我国和国外的研究组织对相关APP展开了评估研究。
【小题3】针对目前健康类APP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结合材料谈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