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笑谈大先生(节选)
陈丹青
①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这样子喜欢鲁迅呢?我来试着以一种私人的方式,谈论鲁迅先生。 
②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③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样子,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尤其胡适同志,真是相貌堂堂。
④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前些日子,我在三联买到两册抗战照片集,发布了陈公博、林伯生、丁墨村、诸民谊押赴公堂,负罪临刑的照片,即便在丧尽颜面的时刻,他们一个个都还是书生文人的本色。他们丢了民族的脸,照片上却是没有丢书生相貌的脸。我斗胆以画家的立场对自己说:不论有罪无罪,一个人的相貌是无辜的。 
⑤这时我就想到鲁迅先生。老先生这张脸非常不卖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
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付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肖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象沈君儒那样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五四”;非常地“ 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⑦我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证得大家同意的。好在私人意见不必征得同意,不过是自己说说而已。 
⑧我喜欢鲁迅,还因为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⑨“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这是现在小青年随口说的话,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
⑩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七十年了。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是心胸狭窄、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小题1】第④段中写道“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仔细阅读③④两段文字,概括“五四那一两代人”的模样的特点。(4分)
【小题2】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赏析。(5分)
【小题3】中国古语说“相由心生”,西方的谚语说“只要看见你的容颜,我便仿佛来到你的心灵深处”,对于“相”和“心”,结合以上文章,谈谈你的想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4: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王振义: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1985年,年仅5岁的小静患上了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住进医院时出血严重,家人已经绝望了。关键时刻,医生给孩子用上了王振义教授研制成功的一种全新疗法:全反式维甲酸治疗。7天后,奇迹出现了:小静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 20多年过去了,小静依然健康地生活着。
“小静是我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第一个病人。在首批治疗的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这是我最感欣慰的。”王振义教授回忆道。
治疗白血病一般有两条研究途径:一是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他的研究组证明全反式维甲酸在体内可使新鲜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
王振义从1982年就开始指导研究生开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以后又开展肝素对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刺激作用的研究。1997年应邀与沈志祥合写了《巨核细胞与血小板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一文,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被邀在国际刊物上撰写有关血液学的论文。他与李家增、阮长耿等合作编写的《血栓与止血》,经过多次修订,已成为我国在这领域中的代表性专著。
2002年,王教授指导的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个抗白血病药物的水溶性差,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课题组陷入了停滞。听说郑州大学的教授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当时已78岁高龄的王教授执意要亲自上门请教。郑州大学接待的同志听了随行人员的介绍,怎么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位朴素和蔼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院士。这么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怎么可能这么虚心地上门求教呢?人们从这件事中看到了一名科学家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大家风范和品格。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60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血液学专家。
陈竺、陈赛娟夫妇不会忘记,是王教授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王教授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了最后!这为当时年仅31岁的陈竺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84年,王教授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陈竺、陈赛娟夫妇俩学成回国,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
在学生们的眼中,王振义是一位谦逊、豁达的长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学者,是一位爱才惜才的大师。
王教授的客厅里挂着一幅《清贫的牡丹》,他说:“    ”
(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相关链接
记者:前不久您被评为“感动上海”的十大人物之一,您有何感想?
王振义:我获评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在我处理“豆瓣奖”的问题上,得奖后我把450万元捐给了医院,用做学科发展,还有50万元按照贡献的大小分配给了我和我团队中的研究人员,这种做法得到大家的肯定。我没有把钱放在第一位,如果我把钱放第一位的话,很多事情都可能会发生偏离。我认为钱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感情和人的爱心是无限的。当你生命终了的时候,上帝不会问你有多少钱。
(选自人民日报主办的《健康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是王振义研制成功的一种全新疗法,用来治疗白血病,7天后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
B.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
C.王振义执意亲自到郑州大学请教,当时,他已经是78岁高龄,接待的同志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这一事件反映了王振义教授虚怀若谷、诚实谦逊的品德。
D.本文分别从医学和教育两个方面突出了王振义教授所取得的成绩及做出的贡献,结尾的那幅《清贫的牡丹》对王振义的人格起着很好的映衬作用。
(2)王振义教授为医学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3)王振义说“我相信做人最本质的东西: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闻一多(注):从唯美主义诗人到民主斗士
郝逸林
闻一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深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想影响,1922年创作的旧体诗《忆菊》充分体现了闻一多的唯美主义情怀和诗人的梦,并且展现出古典诗人陶渊明菊花式高洁的形象。闻一多寄寓陶渊明,除了因为陶渊明素以“采菊东篱”著称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能够身居闹市而心无挂碍,有在尘世樊笼中自得其乐的真性情。这是当时闻一多对文学的态度和对自我品质的一种解读。
闻一多在与朋友的通信中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对于诗歌和格律的看法。他在与梁实秋的通信中,提及了“以美为艺术之核心”的诗歌创作观点,这是一种纯艺术主义的思想。此外,闻一多还很重视诗歌的音节、格律,1926年在《晨报副刊》上他发表了《诗的格律》,阐释了他关于诗歌格律的文艺思想——“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认为,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闻一多的唯美主义思想使得他创作出的诗歌在艺术上更美更雅。他一直强调诗歌创作应该注重“诗的外表形式”,他主张诗的形态和思想的优美要统一起来,反对诗歌平民化。他认为,将诗歌还原为平民化会抹杀文学创作的艺术性。在此阶段,闻一多的文学作品注重艺术与精神的结合。如1928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死水》不仅表现出了一种处在颓废中的爱国主义激情,而且也是他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此后闻一多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进行整理,汇集成《古典新义》。必须指出的是闻一多研究古典文学的目的其实是解决本民族的困境。他在1943年给臧克家的信中说道:“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
闻一多早期的纯粹唯美主义思想随着社会动荡、人民凄苦和抗战的爆发而慢慢融入了反帝爱国主义思想。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闻一多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团”的一员,参与和领导了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闻一多的品格中开始有了星火般蔓延的爱国烈火。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身在异国,感受最深的是来自美国的种族歧视,这使得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滋长。在美国留学期间,闻一多写出了《洗衣歌》来表达对于美帝国主义的抗争,他追求自由民主,反对歧视,反对压迫。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闻一多完成学业后毅然回国。
闻一多归国后,面对军阀镇压学生所酿成的血案,闻一多拍案而起,他说:“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不仅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这时的闻一多将文学创作和爱国思想相结合,不再仅仅追求纯美的艺术,而将视线放在了动荡的时局和苦难的大众身上。闻一多写的著名讨伐檄文《兽·人·鬼》,就是针对1945年12月1日发生于昆明的国民党军警镇压学生的“一二·一”惨案而写的。面对国民党的暴行,闻一多义愤填膺,指出了人和兽势不两立,并且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人。
自此,闻一多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完成了由“学者”向“民主战士”的根本转变。1946年,闻一多积极筹备李公朴追悼大会期间,昆明街头人心惶惶,并风传闻一多将会是被暗杀的二号人物。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很多朋友都劝说闻一多不要过于积极地参与追悼李公朴的活动,以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但是闻一多在生死抉择面前毫无畏惧,依旧选择了前去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并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他那锋利的言语直指国民党反动派,他用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谱写出壮丽的诗篇。如果说闻一多前期是用笔写出了唯美的诗篇,那么后期的闻一多则是用生命写出了追求真理的诗篇!
(选自《党史文汇》,有删改)
(注)闻一多,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1943年开始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被国民党特务枪杀。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忆菊》是闻一多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尊崇和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旧体诗的喜爱。
B.文章列举了闻一多与梁实秋、臧克家等人的通信内容,目的是告诉人们他与这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三个人共同的艺术追求。
C.闻一多在清华大学求学时已表现出心怀天下的志向,参与五四运动更让他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获得经验,为成为民主斗士奠定了基础。
D.《兽·人·鬼》的题目就包含了作者的爱憎:“兽”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人”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鬼”指杀害学生的国民党帮凶。
E. 闻一多敢于面对严酷的生活现实,为了人民民主,勇敢地走上了一条与黑暗势力抗争的道路,闻一多的这种变化是那个时代的必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真率自然的画笔人生
徐 锐
1898年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丰子恺9岁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按《芥子园画谱》勾描人物,被塾师发现,塾师遂令他画一幅孔子像以供同学朝夕礼拜,从此,丰子恺便有了小画家的名声。1914年秋,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学习绘画理论,画艺进步很快;而时任国文老师的夏丏尊则教导严厉,要求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对丰子恺影响很大。
1919年丰子恺赴日学习绘画。留学期间,他与著名画家竹久梦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竹久梦二那里,他得到了更多漫画的灵感,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自己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融会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漫画风格。
回国后,迫于生计的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授课讲学,并开始了漫画创作。好友朱自清把其中一幅拿去,刊登在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此后,丰子恺在《文学周刊》上多次发表作品,并冠以漫画的标题,于是中国才开始有了漫画这个名称。
丰子恺尤其喜欢画儿童漫画。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能保全人的本性的,他们彻底的真实,纯洁而不虚饰。他的儿童画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童趣,显示出一个漫画家对童心的珍视和呵护。
丰子恺也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题的是古诗词句,画的却往往是现代的人物,他称之为古诗新画。古诗新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创新,意在捕捉现代生活中的古诗意趣,其取材少而精,立意深而长的创作原则使之具有鲜明的写意性。
为祝贺弘一法师50岁生日,丰子恺与法师合作,创作了《护生画集》。丰子恺作画,精通佛法的弘一法师撰文,珠联璧合。这套画集不仅融入了师恩和情谊,也融入了丰子恺一生所倡导的和平、仁爱、悲悯。丰子恺从小就受到祖父母不杀生的影响,认为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出于这种心情,他以画为径,劝人戒杀、放生。丰子恺强调,护生就是为了护心,这也是画护生画的真正目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丰子恺已近40岁。国难当头之际,丰子恺、叶浅予等漫画家以自己的方式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抗战队伍救亡漫画宣传队,去当时的抗日中心城市武汉,用画笔作枪,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救国的文化运动。1938年5月,漫画家们将大量的抗战题材作品运上了两架开往日本的飞机。两架飞机飞抵日本本土后进行投掷,各种反战宣传物品就像一枚枚真正的炸弹,深深震撼了那些有良知的日本人民的心,强烈地动摇了日军的后方阵地。丰子恺由此深感漫画抗战的力量,写下了《漫画是笔杆抗战的先锋》一文,发出最后的胜利已经在望了,全国漫画家齐冲锋的号召。
除了声名远播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也备受读者的关注和肯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他的以“闲适”为特征的随笔散文蔚为风行。丰子恺的首部散文《缘缘堂随笔集》里的文章写的多是些平凡生活中的琐事,表达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读起来轻松自在,毫无牵强做作之感,却足以引人深思。他的散文带有淡淡的“禅味”,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丰子恺散文的禅味不仅是参禅顿悟,还有对人生、现实深切至诚的关怀。他始终关怀着人间苦难,戒惧罪恶,对生命充满爱惜,从不放弃用爱与美来拯救世道人心的努力。丰子恺以佛家的慈悲和他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关爱这个世界,他的文章始终充溢着一种人性的光辉。
丰子恺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佛教徒,他始终以清醒的头脑关注社会人生,不屑于与那些自以为信佛就可免灾的人为伍,入佛道却不为佛道淹没。与其说丰子恺信佛,倒不如说是佛家给了他一种思维方法,为他营建了一个乱世中的心灵栖息地。
热衷于现世又不被生活磨难所击垮,丰子恺颇有苏轼的随意与旷达,也有海明威那般的硬汉风度。丰子恺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他创作与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选编自《传记文学》2012年第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艺术文化,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②听说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集》又将出版,而且听说那里面还收有好多篇从未发表过的文章。据丰一吟同志说,丰先生白天坐牛棚,挨批斗,这些文章是丰先生在清晨灯光下悄悄地写出来的。丰先生本来是一位慈祥恺悌的君子,可是他这种韧性的战斗,就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及,更不必拿那些随风而倒的小丈夫来对比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丰子恺的绘画和散文这两类作品有相似之处,十分重视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作品的思想充满着人性的关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丰子恺在云芝私塾求学的时候,受到塾师的鼓励画了一幅孔子像,因此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并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
C.丰子恺的漫画受李叔同、竹久梦二等人的影响,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对个体生命与艺术的感受,呈现质朴清新的风格。
D.丰子恺的散文作品闲适自然,毫无牵强做作之感,与他早年的老师夏丏尊教导习作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E. 丰子恺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西洋绘画理论,这决定他的艺术创作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小题2】丰子恺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丰子恺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物质、精神和灵魂三个层次,你有何看法?请结合丰子恺的生活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丁聪百年,漫画一生

2016年12月6日,丁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这位中国漫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上海举办了丁聪百年诞辰纪念展,纪念展题写的八个大字“丁聪百年,漫画一生”可谓概括了他与漫画的一生情缘。

三十年代初的上海,呈现在少年丁聪眼前的无疑是最具多元化的社会与文化的景象。在这座光怪陆离的大都市里,伟大与渺小、艰难与安适,都以各自的方式存在着;战争、革命、商业、时尚等,不同的主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对那些热爱艺术、从事艺术的人来说,这里无疑是最适合于他们成长、发展的天地。说到自己艺术修养和风格的形成,丁聪总是会提到在上海旧书店阅读那些欧美时尚杂志、电影画报的经历。正是这样一些杂志,还有不断上演的好莱坞影片,使年轻的丁聪的思路活跃起来,眼界开阔起来。

父亲丁悚是现代中国漫画的先驱者之一,但他并不愿意儿子也走美术之路。丁聪却自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有一天,他忽然把自己画的京剧速写拿出来给大家看,大家不由得感到吃惊,他的笔触竟然如此生动而准确。他们没有想到,经常跟着父亲观看京剧的丁聪,不仅学会了拉京胡和吹笛子,还拿起了画笔。

丁聪在上海美专虽只抽时间自学了不到一年,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笔从未停过:教室里围观的学生们,头戴礼帽横坐在电车条凳上的乘客,麻将桌上专注的妇女……

他始终保持着一个艺术家的灵敏嗅觉。从最初走上画坛的时候起,丁聪便学会了用批判的目光观察社会。身处光怪陆离的上海滩,丁聪专注于描绘贫富之间的强烈对比,勾画那些社会暗角的丑陋。

就现实战斗性和社会震撼力而言,丁聪的政治讽刺画,无疑最为突出,也最能反映出他的锐气。比如一幅《现象图》长卷,形象勾画出抗战后期的政府腐败和社会惨状。贪官、伤兵、淑女、官商、穷教授、沽名钓誉的画家……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现实生活真实的画面。因幽默而带来的阅读快感,是漫画必不可少的功能。然而,丁聪的重点在讽刺,无论社会讽刺,还是政治讽刺,他的笔是凝重的而非飘逸的,他的心境是严肃的而非轻松的。

当把丁聪的所有作品放在一起欣赏时,我油然想到那个传统的理论术语:现实主义。无论在三十、四十年代,还是在八十、九十年代,青年与晚年,一脉相承,冷静而尖锐的目光背后,是对现实的丑恶现象的批判态度,是强烈的现实参与性。

“文革”结束后,晚年丁聪又挥动起他的笔。从磨难中走来,他仍具有活力,他的画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仍让人赞叹不已。他的笔端,有时也有幽默,但更多的时候,是辛辣的讽刺,是入木三分的解剖,情感也是沉甸甸的。

晚年的丁聪,依然年轻而富有朝气,每逢聚会,只要丁聪在场,关于他的黑发,总是成为少不了的一个话题。其实,真正让丁聪永远年轻的是他的达观精神。一生的风风雨雨,着实让他经历了不少磨难,可是,他从来没有改变过对生活和艺术的热情。他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一切。因为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他在这些年里,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敏感,思想从来没有衰老,他的漫画,将历史反思和现实感触巧妙地融合起来,显得更为老到和精粹。

斯人已去,艺术常在。

【小题1】下列不属于影响少年丁聪走上艺术之路原因的一项是
A. 三十年代初的上海,呈现出最具多元化的社会与文化的景象,为热爱艺术的丁聪提供了最适合他成长、发展的天地。
B. 虽父亲并不愿意儿子也走美术之路,但丁聪却自己喜欢上了这门艺术,经常跟着父亲观看京剧的他,也学会了拿起了画笔。
C. 丁聪在上海美专虽只抽时间自学了不到一年,这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围的人与事,在他年轻的笔下,从此留下了生动的身影。
D. 丁聪始终保持着现实主义的风格,无论社会讽刺,还是政治讽刺,他的笔是凝重的而非飘逸的,他的心境是严肃的而非轻松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十年代初,少年丁聪的思路逐渐活跃,眼界不断开阔,这得益于那时上海的欧美时尚杂志、电影画报,以及好莱坞影片。
B. 丁聪学会了用批判的目光观察社会,所以身处上海滩的他专注于描绘贫富之间的强烈对比,勾画那些社会暗角的丑陋。
C. 《现象图》表现了抗战后期的政府腐败和社会惨状,就现实战斗性和社会震撼力而言,最能体现丁聪一生的锐气和艺术成就。
D. “文革”结束后,丁聪又挥动起画笔。他的笔端,有时是辛辣的讽刺,是入木三分的解剖,有时也有幽默,给人以阅读快感。
【小题3】著名诗人池北偶说:“丁聪是我最敬佩的艺术家。”在你看来,丁聪身上有哪些令人敬仰的品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