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3分 )
宋诗选注·序(节选)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两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且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被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出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语言和技巧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的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许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上的整个方向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B.宋人在唐诗面前“学乖”“偷懒”,结果是落在前辈的“势力圈里”。
C.明诗之所以不如宋诗,是因为它在学唐诗时学得外表十分相像却缺乏个性。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 “大不幸”指的 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 ,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造的记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 ,而唐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羽是南宋诗歌评论家,他的诗歌论著一定会有反对苏轼、黄庭坚诗风的观点。
B.江西派为诗歌流派,其风格自成一家,黄庭坚为其主要代表。
C.同光体是同治光绪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体类,没有达到宋诗的水平。
D.明代诗人李攀龙看不起宋人对唐诗的模仿,提倡创新。
【小题4】(1)“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解释“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具体含义(2分)

(2)作者认为“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适当的比例感”,对宋诗评价,作者“适当的比例感”表现在哪里?(2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4 03:04: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非连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极简生活背后的心理学

何昊明

与不断提升的上网速度一样,当下,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常常使身心满负荷运转。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面对这种矛盾和压力,人的适应性反应是借助不同的生活哲学和生活方式来应对。极简主义便是这些应对方式中的一种。极简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感兴趣、最有价值的事情当中,削减那些不必要或者无关紧要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在单点上取得最大的突破。纵观极简主义风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物品极简,人际极简,决策与选择极简等。那么,这些说法和做法是否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呢?

物品极简

我们拥有的物品的多寡会对心理形成一定干扰。物品不但占据物理空间。还占据“心理空间”。拥有更多的物品意味着对认知资源的占用。研究者发现:强迫性囤积的人在工作记忆和执行能力上都比普通人弱。喜欢囤积的人在空间注意力上较差。理论上来说,空间中的物品过多,我们就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搜寻目标物品。这会占用原本稀缺的注意力广度。另外,喜欢囤积物品的人将更多精力花在购买、获取物品上,这也会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相反,少些物品,放弃对囤积物品的执念,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将卸下更多的负荷,从而能轻装上阵,专注在最重要的任务上。

人际极简

人天生就容易将人际关系想得较为复杂。当人什么都不需要思考的时候,脑的静息态扫描发现,唯一活跃着的高级感区就是那些与识别和理解他人有关的脑区。这意味着,我们随时准备与他人发生联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闲下来的时候,会忍不住地去翻看社交媒体上的他人信息,比如微博或者微信的朋友圈。与他人发生联结是我们的本能。

但是,根据人类学家罗宾·邓巴的研究,人们能维系的稳定的社交关系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大脑进化程度只允许我们和150人保持社交关系。尽管社交媒体技术帮助我们扩大了虚幻网络中的交友圈,但是对于交到更多真心的朋友似乎并不起什么作用。因为社交网络让我们与更多人发生互动,但是,个体可能会不加选择地添加大量好友。由此产生的更多的人际交往使人们能够分配到每一个关系中的资源更少,因而形成的关系更多可能维持在浅层。浅层的人际关系很难提供情感上的有意义交流和情感支持。因此未必能带来更高质量的社交关系。所以,人际极简提示我们:数量做减法,质量做加法。以此来找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

_____(A)_____

人的工作记忆是人脑能力的局限之所在。首先,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相当有限的,也就是说,人能认知的内容在数量上是有限的。

其次,人脑并不能真正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它只是在不同的任务间来回切换。表面上看我们的大脑在“一心多用”,实际上“应接不暇”,勉强维系。频繁切换任务本身也需要对注意力进行配置,因而会导致更大的认知负担。

更重要的是,认知负担增大后,人容易分心,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多任务操作。那么,我们反而无法专注地去实现最重要的目标,因为有限的精力都花在边边角角上了。

决策与选择极简

决策与选择极简,是指在决策前事先减少可供自己选择的选项。人的误判心理之一是认为自己能拥有的选择越多越好。这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可选项多证明我们有更大的自由。但有研究者发现,选择越多,人们越没有兴趣和动力去做决定,而且做了决定后容易不开心。在经济决策方面,当选项多了以后,人们容易犹豫,不够果断,反而损失比较多的金钱。

之所以选项过多会带来焦虑,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超载。人天生喜欢刺激,比如,我们用手机电脑等媒体刷新闻,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方便快捷容量巨大,但若新闻信息刺激过多,也让人无所适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纠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极简是一个心理能力的分配方案。极简主义的道理很简单——珍惜我们的心理资源,用在刀刃上,尽管在奉行过程中,人的天性会设置很多阻碍。

(选自《百科知识》2018.10B,有别改)

(链接材料1)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雷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山下英子《断舍离》

注:此图是山下英子著《断舍离》一书的封面(局部)

(链接材料2)

脸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常常穿灰色T恤和牛仔裤。他说:“大家看我每天都穿一样的T恤,但它们并不是一件,我的灰色T恤有不少于20件。……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有超过十亿的人在等着我服务。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

(链接材料3)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最近调查了3375名脸书用户,结果显示,英国人每人平均拥有150个脸书好友。但真正与自己有深度互动交流的仅有4人。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上述文本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搜寻目标物品,所以有囤物症倾向的人有可能注意力更差。
B.奉行极简主义,丢掉的不仅是不必要的杂物和社交关系,更是生命里一些不必要的干扰项,从而帮助我们谨慎拥有,珍惜使用,勇敢舍弃。
C.在奉行极简主义的过程中,人的天性虽然会设置一些障碍,但是这些障碍都是无关紧要的。(这些是很大的障碍。)
D.虽然我们可以使用五花八门的方法来训练我们的大脑,但是我们的大脑仍然无法实现真正地同时处理多项任务。
【小题2】阅读“链接材料1”中的有关“断舍离”观点的图文,这种观点与选文中哪种极简生活类型的观点相近?请指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题3】根据上下文在选文(A)处填入小标题。
【小题4】阅读“链接材料2”,请判断扎克伯格是将哪种极简主义哲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穿衣哲学中,并结合选文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
【小题5】小明的妈妈有500多位微信好友,她每天会花很多时间翻看手机朋友圈点赞和评论。在她阅读了“链接材料3”后,深有同感,想关闭朋友圈却总忍不住翻看,为此苦恼不已。假设你是小明,请根据选文,找出她这样做的心理学依据来安慰她,并提出一条可行建议帮助她改变现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船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

②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邮、亭、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说“邮,行书舍也”,可见邮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而《汉官旧仪》中记载“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之语,可见亭的职能是抓捕奸盗。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邮、亭、驿三者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功能上有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大多是文学家夸张之词,而非实录。《汉官旧仪》所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亭相去“仅二里半”,汉代也未曾付之实施,这么密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朝廷与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可想而知。但长亭短驿,在中国古代交通体制中确实长期存在。《说郛》中记载了宋人一首打油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

③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词,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如《楚辞》中,“长亭”“短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为常见。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

④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九歌》中有“望涔阳之极浦”之语,《离骚》中也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对于“浦”,《说文解字》解释说浦,水滨也。”《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道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谢朓《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唐诗宋词中,“南浦”意象俯拾皆是,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诗曰:“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柳永《倾杯》词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曰:“南浦,送别之地。”叶葱奇也注曰:“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节选自2015《古典文学常识》第1期)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一、二两段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就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B.邮、亭、驿功能有别,邮负责传递文书,亭主司奸盗,驿则兼有传递朝廷文书和保障官员出行之责。
C.汉制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亭相距要近,实际上汉朝没有能力完成如此密集的交通设置,但文人在作品中对此多有夸大。
D.《说郛》中记载了一首宋代人写的打油诗,提及宋代在中原地区也设置了长亭短驿的事实,说明这种交通体制确实长期存在。
【小题2】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与河流有关的“浦”或“南浦”等意象,这与南方交通多走水路、多用舟船有关。
B.屈原的《九歌》和《离骚》中有关“浦”的诗句赋于“浦”以文学的内涵,而《说文解字》和《风土记》则赋予它以地理的意义。
C.“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巳经成为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
D.“南浦”从一个地理名称升华为文学意象,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赋予它以离情别绪的文化因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梁江淹《别赋》中的文句,引发了人们对“长亭”和“南浦”等意象的文化联想,生发了与“别”相关的情愫。
B.诗人们在南方写的送别诗多选取“南浦”一类的意象,在北方写的送别诗则多选取“长亭”“短亭”等意象。
C.文中多处选取屈原的诗句,来论证“南浦”的文学内涵,缘于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D.唐代李贺的《黄头郎》中的诗句“南浦芙蓉影”中的“南浦”意象已经定位为送别之地,后人对这种理解也多认同。

同类题3

材料二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上百年前制造的大座钟……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的文物,能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这当然需要修复者高超的技术,但同时更需要的是 乙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示了如下场景:几座既不融合于历史又赶不上现代步伐的小院曾是冷宫,门外,是当今中国客流量最大的旅游地标。从早到晚的喇叭声、快门声、呼喊声、全球各种语言的翻译声,所有的声音都被隔绝在宫墙之外。抬头环视天际,方圆不见一栋高楼,举目四望,庭院深深。一群国内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正日复一日地幽圈在整个国度的中心地带,在最热闹的地方与世隔绝地活着,他们中哪怕最年轻貌美的姑娘,也素面朝天,衣着质朴,每日朝八晚五,低眉顺目地与器物共处。难怪同为纪录片导演的陈黛曦看过此片后如此感慨:“世上竟有这样一种法则,存在的最高形式是‘不在’。文物修复师一生的努力,正是向着‘无’字攀登。我甚至觉得这份工作有几分像藏传佛教的坛城,万般绚烂,不过一掬细沙,它存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抹去。”
【小题1】根据语境,补全 乙 句,使上下文文意连贯。
【小题2】下列短语,用来描述划线句子所体现的陈黛曦内心感受最恰当的一项是
A.醍醐灌顶B.恍然大悟C.怅然若失D.肃然起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从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结构过渡。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在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等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比例在下降,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升高,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越来越呈现出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特征。
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层级性,即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仍是这些阶层消费的主要目的,主要的消费支出仍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而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消费支出更多属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对这些阶层来说,消费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休闲式消费、社交式消费、身份性消费、炫耀式消费是他们消费的主要方向,消费更多的是与自我身份表达、社会认同联系起来。
③大环境为人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很多机会,富裕之后的人们有了社会流动的欲望和可能,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囿于政策体制的局限,一生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如今,人们的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异质多元的现代型社会结构发展,逐渐从封闭、僵化、凝固的社会阶层结构向开放、流动、分化、重组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变,具体表现在: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阶层之间分化速度加剧,不同阶层之间在不断地分化重组,阶层位序在重新排列,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现代型社会结构在不断分化与融合的彼此推进中日趋形成。
④传统的家庭结构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原有的纵向型、谱系型的大家族式的结构正在缩小,家庭规模正在向小型化发展。新的家庭结构类型不断出现,在城市出现了诸如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等;在农村,隔代家庭比例迅速上升,漂泊家庭和分离的核心家庭比例增加。此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出现平等化趋势,父权制、宗法家长制的情况正在大大改变。与之相伴,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空巢家庭养老问题,农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传统家庭观念、亲情感的日趋淡薄。在社会日趋多元、异质化日增的今天,我国的家庭结构如何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契合,理应成为今后政策制定时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⑤丰衣足食之后,社会结构的变化还会表现在民主意识的增强对政治结构的改善提出新要求,对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提出新要求,对社会管理格局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大众参与提出新要求,对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要求,对人际交往结构提出新要求,等等。
(选自谢志强《中国社会结构变动趋势应对》,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社会结构”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在逐渐升级,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科教文卫等消费支出比例不断攀升。
B.在较低阶层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面。
C.阶层结构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社会流动欲望被激活,社会流动呈现出常态化,趋向异质多元。
D.在现代型社会结构形成过程中,我国的家庭结构顺应社会结构发展的趋势,家庭结构的调整与现代社会结构发展相契合。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层级化,总体上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过渡,消费标识功能正在逐渐增强。
B.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式结构向小型化家庭结构转变,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问题。
C.丰衣足食后,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在民主意识的增强方面提出新要求,这正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目标。
D.社会阶层结构融合与分离之时,中间阶层的比例在迅速扩大,中下阶层的规模在逐渐缩小。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阶层在消费上体现不同的需求,在较高的社会阶层中,更集中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
B.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人们自由流动更加频繁,各种新兴阶层、边缘阶层逐渐涌现。
C.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村隔代家庭、丁克家庭比例增加,这给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难题。
D.社会阶层从温饱型消费向丰衣足食后的发展型消费转变后,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必须作出切实的回应和变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布依族民居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考古学家们在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 7000 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古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典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劳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莱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有四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四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
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
堂屋后面设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青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布依族民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布依族民居有干栏式木楼民居和石板房两种,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已经发展成熟的木楼、石板房民居了。
B.布依族民居中厨房布局形式从火塘逐步发展而来,布依族厨房是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的见证。
C.布依族民居室内呈“H”型,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D.布依族民居中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与我国其他民居的建筑布局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不符合文意的的一项是(   )
A.布依族源于先秦的百越人,百越人至少在 7000 年前就有类似于后来的干栏式建筑的民居,同期的考古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B.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这种现象与他们在聚集地收集到的建筑原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C.布依族民居的样式、结构特征与他们是农耕民族、农业生产是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的思想信仰、生活习俗相关。
D.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是堂屋,堂屋的后面一般是卧室。布依族的家具都是木制的,格调都十分古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火塘的位置因为布依族房屋建筑的不同而不同,如平地楼的火塘一般在一楼,主要用来烧饭、煮菜、烤火、熏制腊肉。
B.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层,并且每层的功能不同,比如最上层作为粮仓、储藏农具等。
C.布依族民居的房顶因为借鉴了汉文化的内容,所以样式除了本民族的悬山式、 歇山顶和重檐外,还有汉民族的硬山式。
D.“四大落雁”指布依族民族中堂屋的4根穿枋,它的上面供奉着家神,年节的祭祀是希望祖先保佑家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