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2014年诺贝尔奖逐个揭晓,获奖名单上没有任何中国人的身影,汤森路透预测的几位华裔科学家也都铩羽而归。但在过去一周,诺贝尔奖相关新闻在中国媒体和社交网站上热度颇高,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再度成为争议话题。类似争论每年都有,但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始终不变:“诺贝尔情结”是个好东西。
②有百余年历史的诺贝尔奖,是一项由西方国家主导的评奖活动,游戏规则从一开始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从获奖频次看,美英等西方国家占绝对优势,亚洲国家除日本外鲜有获奖者。有不少人据此认为,中国不应有“诺贝尔奖情结”,不应在争夺诺奖上追求“与国际接轨”。
③别不好意思承认,拿不到奖就埋怨评奖不公平,说到底还是“酸葡萄心理”作祟。在咱们国家,热衷于将国际奖项政治化、阴谋化的人其实挺多。同样典型的例子,每年奥斯卡获奖名单出炉,中国“电影大师”们一次次无缘小金人,也有很多人归因于东西方价值观和文化差异,中国电影受打压的阴谋论也很流行。
④诺贝尔奖在很多方面都与奥斯卡奖类似。就结果而言,诺贝尔文学奖和和平奖有一些争议在所难免,但诺贝尔科学奖的权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公允。每年荣膺这一殊荣的人,即便是“冷门”人选,最终也会让专业人士觉得实至名归。各国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们,更普遍把能拿到诺贝尔奖视作一种荣耀的认证。
⑤说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是个好东西,一方面是因为它代表了民众崇尚科学的热情。不热爱就不会关注,不关注就不会有情结。看“果壳网”一篇文章,以色列每年九月底、十月初都会因诺贝尔奖而狂欢,预测哪个以色列人将获此殊荣,已成为一项全国性娱乐。期待自己国家能多几个诺贝尔奖得主,显然不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与以色列比起来,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关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⑥诺贝尔奖为世界中国提供了一个参照物,中国科学界可以由此知晓当今时代最前沿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看清自己与世界一流水平之间的差距。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从1999年至2013年,中国自己评定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已出现10次空缺,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在科研能力、科研水准方面,确实还欠缺火候。
⑦另一方面,“诺贝尔奖情结”也是一种民意,它能促使政府部门在改善科研环境、增加科研投入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已有数位华裔科学家获奖,但他们的科研成就都是在中国之外取得的。关注诺贝尔奖的中国民众,固然会为这些华裔科学家获奖而高兴,他们更希望中国社会能有培育优秀科学家的土壤。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民意和期待,而不是为省事而简单否定诺贝尔奖。
⑧观照我国,科学研究饱受行政化弊端和功利之风的侵蚀,学者尤其年轻学者不得不为找课题、发论文等疲于奔命,缺乏能够潜心研究的氛围和环境,科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全社会的科普水平偏低,科学素养不足,缺乏身后根基——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总体来说比较娱乐化、花边化。未来中国应该鼓励学者有“诺贝尔奖情结”,也应该引导民众更理性地关注科学。
⑨要解决中国人难获诺贝尔奖的问题,另一种思路是从自身找问题,改革教育和科研体制。2012年9月,中国启动“万人计划”,拟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一万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其中包括“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这则消息当时曾引发巨大争议,人们疑心它会让诺贝尔奖成为束缚科研的枷锁。其实,如果尊重科学研究规律,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引导社会公众的“诺贝尔奖情结”,这种政策层面的扶持和投入,是值得鼓励的。
⑩有统计发现,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从发表成果到最终获奖,平均年限是18年。在发展现代科学的道路上,中国起步晚、底子薄,需要更多的时间积淀。如果在科研的每个环节都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以改革为科研创新扫清障碍,有“诺贝尔奖情结”推动,中国那些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们,获奖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文/汤嘉琛(评论员)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2014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上没有任何中国人的身影,但是有几位华裔科学家。
B.从获奖频次看,美英等西方国家占绝对优势,亚洲国家鲜有获奖者·
C.诺贝尔奖在很多方面都与奥斯卡奖类似,虽然中国展屡与诺奖失之交臂,但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权威性得到世界的认同。
D.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已有数位华裔科学家获奖,中国民众会为这些华裔科学家获奖而高兴。
E.只要在科研的每个环节都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以改革为科研创新扫清障碍,有“诺贝尔奖情结”推动,中国那些有真才实学的科学家们就能获奖。
【小题2】下列关于“诺贝尔奖情结”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成为争议话题,是由于2014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上没有任何中国人的身影。
B.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关注,总体来说比较娱乐化,这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
C.“诺贝尔奖情结”代表着人们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和热爱,它并不受地域的限制。
D.“诺贝尔奖情结”可以促使中国科学界知晓当代最前沿的研究,进一步看清自己与世界一流水平频之间差距.
【小题3】作者反复说“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是个好东西.”你同意吗?结合文中观点说说理由。(4分)
【小题4】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畅销书排行榜上莫言作品有数部上榜,且占据了榜首位置: 莫言家乡有人设想政府应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宁可赔钱也要种万亩高粱:在劝说莫言父亲修缮旧居时,竞然说出这样的话:“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7 04:31: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解读季羡林
季老在《罗摩衍那》译后记中说:“我现在恨不能每天有48小时,好来进行预期要做的工作。”季老读中学时,就异于常人。下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 晚上又 到一个英文学习社学习,一直到深夜。天天连轴转,持续了几年时间。在哥廷根大学,他学习了梵文、巴利文、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还选修了其他的 课,负担已经很重,而当研究吐火罗文的最高权威西克教授提出要教他吐火罗文时,为了不让老人伤心,他又遵命学了起来。在德国留学的12年中,他的日程就是 学习、吃饭、睡觉,与旅游、晚会、跳舞、娱乐都无缘。回国后,为了专心研究,又独自过了16年才把家属接来。10余年中小学,4年大学,12年留学,再加 16年独身治学,40多年的勤奋,才造就了这位国学大师。
季老从德国回来前,已经与剑桥大学签了约,可是回国后看到积贫积弱的祖国、苦难的民族和贫困的家庭,想起生为人子、为人父的责任,为了报效祖国,他留了下来。在学习工作之余,总有些 人来找季老写文章、写序、采访、题字。季老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他的时间和健康,总是尽可能挡着。季老却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有用,我做研究写论文对人有用,跟别人谈话、为别人做事也是对别人有用,都是一样的。他很体恤人,总是替别人着想。北大的司机都愿意给季老出车,因为他从来都是人等车,而从来不让车等人。他的稿子,不管多少页,从来是工工整整,清清楚楚,没有涂改,他说要不然排字工人看起来会困难。你做错了事,他从不批评你,你忘了关楼道的灯,他自 己去关,你自己以后就再也不会忘了。季老一生没说过任何人一句坏话,即使对“文革”中批斗打骂过他的人,过后也从不记恨,甚至还提拔人家。他说,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犯的错误。犯错误的人知错了就行。在季老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季老就像是那铁皮水壶,外冷内热,看起来很平静,其实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梦溪得季老教诲多年,他说:“不管在什么场合见到季老,总想过去向他致意。可季老只要远远看见我走过去,一定会站起身来。一贯如此。 对比我更年轻的后学也如此。后来我们就想了个办法,只有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坐在他旁边,他就没法站起来了。”因此刘梦溪在《季羡林先生 90寿序》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先生是‘望之温温,即之也温。晚生后学,可以相亲’。”
季老90岁时,还能每天坚持工作近9个小时,他有什么养生保健的秘诀吗?据季老的助手兼秘书李玉洁女士介绍,季老生活非常简朴,最常穿的衣服是中山 装,饭菜清淡素简。从不讲究养生。对此,刘梦溪的看法也许能道出个中秘密:“仁者寿。季老为人平易自然,淡泊、阔大、有爱心。他的长寿是内修的结果。.
《左传》记古人话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德、立功、立言季老可谓三者兼矣。
【相关链接】
①季老在德国柏林留学期间,羞与来镀金的有权有势的子女为伍。在哥廷根大学,他选修了梵文,先后师从瓦尔德施蜜特教授和西克教授,他们的课堂上,只 有季老 一个学生。西克教授将平生的绝招全部传授给了他,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传》,以及费了20年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
②“文革”时,季老因反对造反派,被打被关。痛苦中他顿悟到,“一个人忍受挨打折磨的能力,是没有极限的。我能够忍受下去的!我要活下去!”在漫长的忍耐中,他靠译《罗摩衍那》来消磨时光。季老后来说,如果没有“文革”,两万多颂、九万行、五千余页、8卷本的《罗摩衍那》 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
③季羡林6岁就离开生母,曾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我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季老每每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2010年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安葬。至此,他实现了生前回到“母亲身边”的遗愿。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在德国学习期间,季老平时的日程就是学习、吃饭、睡觉,几乎不参加娱乐活动,终于习得了即将失传的梵文经典。
B.季老从不记恨人,对于迫害过他的人,他也会提拔重用。他认为错误都是历史造成的,不能冤枉了好人。
C.季老毅然辞去留在剑桥工作的机会回国,既有为了肩负起生为人子、为人父的家庭责任,也出于报效祖国的情感。
D.季老对母亲的情感,我们看到了一个讲孝道的季羡林;从90岁时还每天坚持工作近9个小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命不息、工作学习不止的季羡林。
E.刘梦溪认为,季老的成功是他重内修的结果。这种修行使季老显得平易自然,淡泊、阔大、有爱心。
【小题2】季老为何让人觉得“望之温温,即之也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季羡林长寿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如何理解“立德、立功、立言季老可谓三者兼矣”这句话的意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乔布斯的双面人生  
蔡恩泽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在官方网站贴出乔布斯遗照,宣告这位传奇人物于当天早些时候去世。
(一)一面是屡遭失败的倒霉蛋,一面是收获颇丰的幸运儿
乔布斯的人生至少有三次大的失败:败于苹果的竞争对手IBM,败于“莉萨计划”流产,败于公司内部的排斥。但他把失败当成学费,从不言败。尽管遭到一次又一次失败,命运之神却眷顾他,他以他的超常智慧取得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硕果。
天才乔布斯一举颠覆了四个行业:
他用iPod颠覆了音乐。他用iPhone颠覆了手机。他用Mac、iPad颠覆了计算机。他又用皮克斯电影工作室奉献的《海底总动员》颠覆了电影,赋予了电影动画全新的含义。
这四个颠覆中,人生能涉猎其中一个就已无比辉煌,乔布斯的人生成就令全世界为之咋舌,为之动容,为之倾倒。
(二)一面是糟糕的人格缺陷,一面是完美的奋斗精神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刺头”,他不仅孤傲、自大,而且不乏耍奸使滑、拉帮结派之举,甚至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他的传记中显示他如何让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是苹果创始人的沃兹帮助他干活,又如何用小聪明私吞奖金。但他不乏奋斗精神,他并非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1976年4月1日,他与沃兹、韦恩在他养父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
他被斯卡利赶出苹果后,沉寂了数月,朋友们曾担心他会自杀。一天,乔布斯在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聊天时,突然产生了创办下一家公司的冲动,这个公司就是NeXT。
当苹果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又勇敢地挺身而出,临危受命,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准备承受骂名的勇气,还有一种让企业转危为安的决心。
(三)一面是凡人的病痛与折磨,一面是天才的灵感与创造
乔布斯也是肉体凡身,事业蒸蒸日上,健康却亮起了红灯。2004年,他被诊断出患了胰腺癌,在胰腺内的恶性肿瘤引起死亡的概率非常高。而他天才的灵感与创造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像电火花一样迸发出来。
在他第一次请病假时,就有评论说,他病休期间可以思考科技产品的更广阔图景和更遥远未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乔布斯说,“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他从不为自己偷学伟大的创意而惭愧。苹果的产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的创意于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从其它领域的创新高手那儿偷来创意并应用到你的事业中,是完全可行的。乔布斯从不以“偷窃”别人的闪光灵感为耻。
(四)一面是苹果的栽培家,一面是苹果的终结者
他辞去苹果CEO,带着身躯的伤痛离开苹果一线,就像重伤的战士撤出战壕一样。他病情不容乐观,从此再无乔布斯。
这位天才对于苹果来说,是命悬一线的人物,是伟大的栽培家。回顾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苹果与他休戚相关。
1976年,他和好友共同创立苹果公司,是第一任CEO。1996年,他重返苹果公司,再次担任CEO,从那时起,苹果打上了不可磨灭的乔布斯印记。2004年,他被诊断出胰腺癌,苹果股价下挫10%。2005年,在他主导之下,苹果推出iPod nano,苹果重新回归市场宠儿。2009年,他申请5个月病假,苹果股价又大跌7%。2010年4月3日,他推出iPad,引领全球私人计算机进入“平板时代”。
从上述时间表不难看出,他救苹果于危难之间,他给苹果带来神话般的辉煌。苹果的兴衰转折无不彰显他的影子,苹果的成长完全依赖他的个人影响。但问题在于,假如有一天,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该如何保持长期发展的动力。
乔布斯卸任CEO一职并去世,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作为天生的领袖,他的地位无可取代,他的个人魅力无人企及。从这个意义上,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
(原载2011年10月8日香港《大公报》,有删节)
【小题1】文章最后说“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这样说理由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2】本文在介绍乔布斯的传奇人生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5分)
【小题3】从全文来看,乔布斯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具备了众多优秀品质。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6分)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多家媒体报道,多项研究显示近年来全世界的蜜蜂数量减少,甚至存在灭绝风险,蜜蜂数量锐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
在坊间传闻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这个假托爱因斯坦的说法虽然已被证实确实为“假托”,但却从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蜜蜂的特殊性。
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是蜜蜂生产的蜂蜜开拓了人类舌头味薔上最初的甜。假如蜜蜂灭绝了,首先人类可能再享受不到蜂蜜的美味了。其次,除了玉米、小麦、大米等风媒作物以外,全球约30%的农作物都依賴虫蝶授粉,如果传粉昆虫消失,虫媒作物的产量就会显著下降,有些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口数量持续暴增的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
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虫授粉可以使大多数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而相比苍蝇、黄蜂、甲虫这些授粉昆虫,能够大規模家养的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4月3日《中国妇女报》)
材料二
蜂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珍貴的能量,是许多动物都无法拒绝的诱惑。通过法国及西班牙岩画上的证据推测,人类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在野外获得蜂蜜了。
为了获得秘密的蜂蜜,古塢及人最早对蜜蜂进行驯养。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昆虫之一,西方蜜蜂随着人类活动被带到世界各地。目前除南极洲外,每个大陆均有西方蜜蜂分布。但毕竟西方蜜蜂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一种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由于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种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西方蜜蜂于1896年被引入,由于它们体型较大,竞争能力强,造成我国野外分布的原生种类中华蜜蜂的分布区域迅速缩小,而一些本土生态系统中依赖中华蜜蜂传粉的植物,西方蜜蜂很少拜访,进而也影响到植物授粉量。
(摘编自《“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年5月1日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
材料三
为了防患于未然,科学家们也开始着手研究“机器蜂”或其他替代品,来实现蜜蜂的授粉功能,以应对未来蜜蜂可能消亡的糟糕情况。但从目前来看,短期内都无法代替蜜蜂。
想要生产1千克的蜂蜜,辛勤的蜜蜂必须要完成200万朵花以上的巨大“工作量”,90万英亩(约3642.17平方千米)的杏仁树,需要蜜蜂为3万亿朵花来授粉。像无人机授粉这种方式需要远程操控,指挥整个蜂群那样的一大群无人机似乎不切实际。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某日,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和人工智能,无人机有一天“学会”自己飞行。
机器蜂无法像真正蜜蜂一样“酿造”香甜的蜜,因为蜂产品内部有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点是机器蜂完全不可能取代的。
另外,在传粉昆虫和开花植物的协同进化过程中,蜜蜂等昆虫逐渐形成了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这也是机器蜂难以具备的。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并非耸人听闻》2017年4月24日新浪科技)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虽然不是爱因斯坦所言,但蜜蜂消亡会造成人类毁灭的观点却并非绝对荒诞。
B.人类驯养蜜蜂的历史非常悠久,相关证据显示,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古埃及人就开始对蜜蜂进行驯养以获取蜂蜜。
C.蜂蜜除果糖、葡萄糖外,还含有蜜蜂自身携带的生物活性物质,这正是真正的蜂蜜与“人工蜂蜜”最大的差异。
D.蜂蜜不仅给人提供珍贵的能量,而且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还是唯一的甜味剂,带给人味觉上的享受。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假如蜜蜂真的灭绝,最大的问题是会对人类农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出现全球性的饥荒,引发全人类的生存危机。
B.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是因为苍蝇、黄蜂、甲虫等其他传粉昆虫不具备高效传播花粉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C.近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管是家养蜜蜂还是野生蜜蜂,其数量都在急剧减少,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蜜蜂已经刻不容缓。
D.西方蜜蜂的引入扩大了蜜蜂总量,但也挤占了本土蜜蜂的生存空间,本地蜜蜂以及依赖本土蜜蜂授粉的植物前景堪忧。
E. 科学家为了防患于未然,想用机器蜂替代蜜蜂的所有功能,出发点和设计意图是很美好的,但短期内还难以成为现实。
【小题3】(小题3)在蜜蜂数量锐减的现实面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虫媒作物的授粉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折冲樽俎有我潘郎
  1933年9月,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鍇准备在福建起义,建立人民政府,派代表到瑞金要求中共合作共同反蒋抗日。这个行动得到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同志的支持。周恩来代表中央派潘汉年(化名潘健行)与十九路军秘书长徐名鸿在瑞金正式谈判。谈判期间,***、朱德还亲自接见了双方代表,10月26日达成了十一项初步协定。协定签订后,潘汉年、黄火青奉派出使福州。十九路军将领又联合陈济棠、黄琪翔等一部分反蒋抗日的军队,于11月20日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州南校场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宣告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会议结束时,数万群众的反日、反蒋、欢呼民族解放的口号声响彻榕城上空。
  “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后,11月27日,潘汉年与之签订《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开辟了一条由中央苏区经闽西、闽南到达福建沿海的通路,打破了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潘汉年又与“福建人民政府”的财政次长许锡清就双方物资交换和支援苏区紧缺的食盐、布匹等问题进行多次洽商,这以后,进出苏区的买卖一时大为兴盛。在他的敦促下,“福建人民政府”释放政治犯,默认我党领导的进步团体公开活动,福建民气大振。但蒋介石迅速抽调重兵“讨逆”,十九路军寡不敌众,又因内部意见不统一丧失部分战斗力,而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局更犯了“左”的错误,没有给予军事援助,提出许多违反协定的口号。不久,福建事变以失败告终。
  1934年秋,潘汉年还与粤军反蒋将领陈济棠等人就军事、政治方面的问题作过广泛的商谈。后来因王明路线的干扰而坐失良机,使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得逞,中央红军被迫转移。但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所以能突破第一条封锁线,与潘汉年和广东实力派的谈判所创造的有利条件有很大关系。
  1936年4月,潘汉年奉共产国际之命回国,除把电报密码送到陕北外,另一任务是作为中共中央的联络代表设法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在香港,潘汉年见到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张冲,由张代表陈立夫、陈果夫同中共接触。陈立夫把潘汉年请到南京,派曾养甫与潘洽商,曾要求潘与陕北党中央联系,再进行两党谈判。随后,潘汉年去陕北瓦窑堡向中央汇报。在瓦窑堡,潘的汇报深得中央赞许,在莫斯科背得很熟的密电码也在此时报告了党中央。
  潘汉年还持***中央致国民党的信,去南京与陈立夫、陈果夫谈判。潘汉年作为谈判圣手,在谈判桌上机智勇敢、战果煊赫。这年11月中旬,潘汉年在上海沧州饭店与陈立夫对谈——
  陈立夫:“既然共产党开诚合作,那我就好任意提条件了。首先对立的政权与军队必须取消。其次,红军只可保留三千人,师长以上的领袖一律解职或出洋,半年后录用。在军队解决后,你们所提的政治各点就可考虑了。”
  潘汉年针锋相对:“你这是站在剿共立场的收编条件,不是抗日合作的谈判条件。当时邓文仪在莫斯科活动,曾养甫派人送到苏区的条件都不是收编,而是讨论合作。蒋先生有此设想,大概误认为红军已到了无能为力的时候,或者受困于日本防共的提议。”
  陈立夫又转了话题:“你我均非军事当局,可否请周恩来出来一次,蒋先生愿和他面谈。”
  潘汉年严辞以对:“如不把贵党的条件报告他,仅说蒋先生愿见他,岂不是要骗他出来?何况现在正激烈交战之际,暂对停战问题不解决,我想他也无法出来的。”
  这以后双方又谈了几次,均无结果。
(节选自陶柏康《潘汉年传略》)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E、陈立夫在谈判中耍欺诈手段,极为阴险,想骗周恩来到蒋介石那里与蒋直接谈判,被潘汉年婉言拒绝,阴谋难以得逞。
A.由中共领导的建立的“福建人民政府”在蒋介石反动派的重兵镇压下,因寡不敌众,加上部队有部分叛变,以失败告终。
B.“福建事变”以反日反蒋为宗旨,得到了福建人民的欢迎,在福州成立了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
C.1936年的南京谈判中,国民党代表以蛮横对真诚,要求共产党交出政权和所有部队,所以最终谈判失败。
D.潘汉年因到苏联接受共产国际的培训,除了带回电报密码外,还有另一任务就是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小题2】文中说“潘汉年作为谈判圣手”,他在谈判中为我党做出了哪些具体的贡献?(4分)
【小题3】针对陈立夫“任意提条件“和转换话题,潘汉年采用了什么谈判策略?有何论辩特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