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还认定“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了。在70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人把屈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家诗人”。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则试图从心理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阅读古代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还原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差距”,“儒家读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是“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标指向人,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对儒家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典地位。但是,《楚辞》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历史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彩。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拟猜想的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是“哲学诠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目标往往指向人。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释者探求理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5 04:2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思想对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思想合为道教思想,其与儒家思想互补,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经他完善的道家美学与文论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滋养着中国艺术。
首先,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影响了后世文人。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摒除欲望,宁可过卑贱贫穷的生活而保有自由,也不愿富贵而为统治者所利用,这对那些追求独立人格与尊严、追求个性解放和张扬的后世文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魏晋名士、李白、苏轼等无一不深受庄子影响。庄子展示的个体精神自由和思维原创力的解放,在文论中则表现为艺术或形象思维的自由超越性。庄子的“逍遥游”创造了一个超越、永恒、宁静的精神家园,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源泉。
其次,庄子崇尚的“大美”审美理想深刻影响了后世文艺的美学境界与高度。庄子以“道”为旨归,崇尚天地之间的“大美”,这种“大美”体现为无限广阔、宏大、雄浑、壮阔的境界和寂寞无为、朴素自然、澹然无极的特征。庄子的这种美学思想对于后代文艺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引发了人们对博大雄奇的壮美境界的追求,如杜甫提出“鲸鱼碧海”、韩愈提出“巨刃磨天”等都是;另一方面“大美”的自然、本真、天放的本性又引导后世文人反对人为斧凿雕琢艺术,追求自然、素朴的风格境界。如刘勰的“自然之道”、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司空图的“妙造自然”等都有庄子“自然”风格论的影子。“自然”的风格要求还影响到了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领域。
第三,庄子“体道”时“虚静”论对后世文艺创作主体审美态度的影响。庄子提出“体道”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虚静”思想要求创作主体在艺术构思时不为外物所乱,不为心智所蔽,保持凝神专一、忘怀一切、全身投入的精神状态。这种认识论注重内心的体察领悟,揭示出了审美和文艺创作中主体心灵的超功利特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虚静”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陆机、刘勰率先将虚静心态同艺术想象联系起来:“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陶钧文心,贵在虚静”(刘勰)。唐代皎然还将虚静心态同艺术灵感联系起来:“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苏轼《送参寥师》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还有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等等无不受庄子“虚静”论思想的影响。
第四,庄子的言意观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庄子在对“言”的广泛性、复杂性及其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作出深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诸多智慧观点,道出了言、意关系的奥秘,把人们引向一种幽远、玄妙的意境,一种主体独特的、内省式的领悟,直接引发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并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如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但见兴趣,不见文字”、司空图的“韵味”说和“四外”说,以及后来的欧阳修、严羽、王士祯、王国维乃至于绘画、书法领域等无不受庄子言意观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的思想与老子思想合为道教思想,并与儒家思想互补,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经他完善的道家美学与文论思想滋养着中国艺术。
B.庄子“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摒除欲望,轻物质享受重精神自由,强烈吸引着那些追求独立人格与尊严、追求个性解放的后世文人。
C.庄子展示的艺术或形象思维的自由超越性,使他在“逍遥游”中创造了一个超越、永恒、宁静的精神家园,为后世文人提供精神源泉。
D.庄子以“道”为旨归,崇尚天地之间具有无限广阔、宏大、雄浑、壮阔的境界和寂寞无为、朴素自然、澹然无极的特征的“大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提出的“虚静”是一种精神状态,要求创作主体在艺术构思时不为外物所乱,不为心智所蔽,保持凝神专一、忘怀一切、全身投入的精神状态。
B.之所以会形成“意在言外”的现象,是因为“言”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远远多于“言”的广泛性、复杂性。
C.庄子在对“言”与“意”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言不尽意”等观点,道出了言、意关系的奥秘,使人感觉幽远玄妙,其影响延续到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
D.庄子的言意观直接引发了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以至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绘画、书法等领域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提出“鲸鱼碧海”、韩愈提出“巨刃磨天”等,表明了人们对博大雄奇的壮美境界的追求。
B.李白受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素朴的风格境界,他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强调自然,反对雕琢。
C.“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是说创作时对外物不视不听,只专注于审美对象,对其思考探究,这是产生无穷想象的基础。
D.虚静心态有助于艺术灵感的诞生,“意静神王,佳句纵横”“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就是很好的例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古代还是现在,音乐与文学始终如两支根茎相连的双生花,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西方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候的歌曲,受诗歌散文影响的作品最初出现在羽管键琴和击弦古钢琴曲目上,有些曲目是以《圣经》和希腊神话为主题的。而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歌剧在古代就显示出音乐和诗歌的密切关系。歌剧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悲剧,16 世纪末,意大利弗洛伦萨的艺术家认为,复调音乐的多声部织体严重阻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提出复兴古希腊的悲剧的艺术主张。于是出现了一批取材于希腊神话的歌剧,这类歌剧旋律呈现出单声部主调性的风格,具有朗诵性的特征。这是音乐史上重要的一步,当然这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文学密不可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偶然音乐、概率音乐、具体音乐、简约音乐等,各种难以归为某一流派的音乐大量涌现。现代派音乐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4分33秒》,作曲家约翰·凯奇让演奏者走上台,翻谱,静坐,下台一共经历的4分33秒,由“无声的音乐”引导观众注意周围一切响动而形成“有声的音乐”,而每人心中的音乐也不同,更呈现出一种唯心的、偶然的不确定状态,这些音乐可以说与西方现代文学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二战后,西方的物质文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文明的危机,这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也带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因此,音乐和文学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相同的背景下,更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的诗集《邪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而印象派作曲家克劳迪奥·德彪西从《邪恶之花》中所写的“飘在夜晚中的声音与香味”作出了他的《前奏曲》。
西方如此,在东方,音乐与文学则更是不可分割。公元前 5 世纪,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这时期思想活跃,最为著名的则是儒、墨、道三家,而这时期的各种音乐思想也层出不穷,最为著名的就是“倡乐”和“非乐”。“倡乐”的代表为儒家,孔、孟、荀三人都有自己“倡乐”的音乐美学思想;而“非乐”的代表是墨、道两家,这些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音乐与文学都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古琴这种乐器在这时已经受到了格外的推崇,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音乐家,最为有名的为曹植、嵇康、阮籍三人。“缘情度曲”是音乐对诗情的最好的解读方式,两宋时的周邦彦、姜夔可谓之代表。这时的音乐对于他们已不仅仅是用于娱乐,而与诗歌一样成为他们抒发感慨、寄托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小题1】下列关于“西方文学与西方音乐”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西方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候的歌曲,而歌剧在古代就显示出对音乐和诗歌的强大影响。
B.歌剧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悲剧,这类歌剧旋律呈现出单声部主调性的风格,具有朗诵性的特征。
C.现代派中有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4分33秒》,这类有声的音乐可以说与西方现代文学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
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各种音乐大量涌现,很多都难以归为某一流派。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公元前 5 世纪,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而这时期的各种音乐思想也层出不穷。
B.“倡乐”的代表为儒家,“非乐”的代表是墨、道两家,“倡乐”和“非乐”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音乐思想,二者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音乐家,其中曹植、嵇康、阮籍三人最有名,“缘情度曲”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
D.两宋时期的音乐对于文人已不仅仅是用于娱乐,而与诗歌一样成为他们抒发感慨,寄托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小题3】(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16 世纪末,在弗洛伦萨艺术家的艺术主张下出现的一批歌剧取材于希腊神话,音乐的这一重要发展同文学密不可分。
B.二战后的西方文学作品带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因此,西方某些现代派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一种唯心的、偶然的不确定状态。
C.《前奏曲》的创作印证了,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音乐和文学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
D.音乐与文学都是人们抒发感慨的艺术方式,二者就如同两支同根而生的双生花,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肖
对于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 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 代表有郭沫若,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 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作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大量的文献资料证 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 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 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1975 年,在湖 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中 的《日书》中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 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日书》中所 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1986 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墓下出土的竹简,记 载了与十二生肖的兽名、排序等文字,竹简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 以追溯到秦 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 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中,十二生 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 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 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 属某种动物的记载。沈炯(南朝•陈)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 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熟悉。
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与佛教传入时间差不多,以上文 献已证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 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 化。
那么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 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 的情况下,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如马、羊、牛、鸡、犬等)产生一种依赖感,对 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如虎、蛇等)产生一种恐惧感,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如 狗的嗅觉等)产生崇敬感,从而产生对动物崇拜。十二生肖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 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的兽历。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材料能证明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的一项是(  )
A.1975 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日书》中有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
B.东汉王充《论衡•物势》一书中对十二生肖的记载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
C.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
D.南朝•陈•沈炯创作的十二属相诗,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学者们说法不一,作者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学者们的观点谁对谁错, 但从下文看,作者的观点还是明确的。
B.据《诗经》和《日书》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十二生肖已经存在,而且与地支已经确立了对 应关系,而《日书》中的说法与现在流行的说法大致相似。
C.持生肖外来说的郭沫若认为,生肖传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与佛教传入 中国的时间一致。
D.古人对动物产生的依赖感、恐惧感和动物某些器官功能的崇敬感,导致他们对动物产生崇 拜,这是十二生肖产生的心理基础。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十二生肖的起源,对研究早期天文学和 民俗文化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B.从《诗经》的记载来看,当时人们把生肖和吉凶联系在了一起;从《日书》的记载来看,当 时人们用生肖来进行占卜活动。
C.作者据现有文献资料推断,十二生肖至少产生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十二生肖也 可能产生得更早,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确切的证据。
D.按照部分学者的观点,生肖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动物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随着人类对自然了解的不断深入,生肖将会淡出人们的生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多年以前,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彩陶艺术,彩陶上面的的鱼纹、网纹、鸟纹、太阳纹等图案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被赋予祭祀、祈 佑、崇拜、吉祥等含义。早起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界,有太多的畏惧和害怕,不懂得刮风下雨的原因,不知道雷鸣闪电的奥秘,不明白生老病死现象,只能求助于神 灵,于是便出现了图腾崇拜,远古图饰多为先民们崇拜的图腾及生产生活场景。从数千年前的彩陶、青铜器、玉器,到后来的漆器、金银器、木器、纺织品等都不乏 各式精美的装饰图案,人们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图案纹样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审美情 趣,具有民族的文化特色,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 广泛,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或神秘威严,或浪漫绚丽,或清新自然,或典雅繁复,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无所不包。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 寓意,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意趣横生,赏心悦目。动植物是古代装饰图案常用的题材,动物类的装饰图案大多是一些祥禽瑞兽,龙、凤最为常见,常用的还有被当 作长寿仙鸟的鹤、当作报喜鸟的喜鹊等。蝙蝠和寿桃组成的图案寓意“多福多寿”,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大象性情柔顺安详,象驮花瓶图案寓意“太平有 象”。鹿也被认为是长寿仙兽,常被用来表达祝寿、祈寿的意愿。作为装饰图案,竹不仅常与松、梅组成“岁寒三友”,还可与松、萱、兰、寿石组成“五瑞图”; 桃又称寿桃,寓意长寿,常与蝙蝠、双钱组成“福寿双全”。石榴是多子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月季四季花开不断,瓶插月季常用来寓意“四季平安”。葫芦 以其子多蔓长而被当作子孙绵延的象征,蔓谐音万,蔓上结葫芦寓意子孙万代。

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 器物也是常见的装饰图案,如“八宝”“八吉祥”“如意”“八卦图”等,这些器物多与佛教、道教有关,取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吉祥文字类图案是以吉祥祝 语直接进行装饰,我国的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起到很好的装 饰效果,如寿字、喜字、百福图。除以上题材外,几何图形、神话故事以及山水、楼台、人物等也用作装饰图案。装饰图案大都具有意境,有一定的思想渊源,表达 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由祭祀、崇拜、图腾逐渐演变为具有审美特性的装饰图案, 古代人们在陶器、石刻、木雕、玉雕、年画、刺绣、建筑物、家具、服饰等物品上用线条表现、色彩渲染,运用借喻、双关、象征及谐音等手法,最终形成一定格式 的图案,寄予吉祥如意、喜庆幸福的美好寓意。在中国当下的设计领域中,对传统图案的借鉴和运用随处可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更是现代艺术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

 (摘编自严旭《中国传统装饰图案》)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最早是原始人在彩陶上记载生产、生活情况的各种纹样,这些纹样包含了祭祀、吉祥、祈佑等方面的内容。
B.无论是彩陶、青铜器还是后来的漆器、金银器等器物上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民族文化。
C.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锤百炼,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D.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无所不包,选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含蓄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早,先民用图腾崇拜表达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用各种精美的装饰图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B.传统装饰图案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和越来越多样化,寄寓人们越来越多的美好祈愿。
C.寿、喜、福等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有节奏,书法有美感,和其它题材的装饰图案相比,它们的装饰效果更佳。
D.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象驮花瓶寓意“太平有象”,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安”,这些图案巧妙地反映出人们的审美情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意”“八卦图”等器物图案在装饰图案中极为常见,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可见佛教、道教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B.造型各异的装饰图案形神兼备,意趣横生,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文化,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C.人们之所以能根据传统装饰图案提供的有限信息,获取较为丰富的言外之意,这是因为它借助多种手法调动起人们的想象力。
D.所有的装饰图案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今天仍被广泛借鉴和应用,这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传统美的热爱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