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共16分)
大学的骨气     游宇明
中国的大学似乎特别在乎自己的物质设施。在每年的招生广告里,都要不厌其烦地告诉考生自己占地多少亩,教学用房多少平方米,拥有图书多少册,然而,一所优秀的大学光有良好的物质设施是不够的,还得有丰富的精神设施。大学的精神设施包括很多东西,比如优良的教风、良好的学风、作为学术殿堂的骨气。教风、学风之类的话题,讨论者众,在这里,我想说说大学的骨气。在我看来,大学的骨气是其精神设施中最重要的。
大学的骨气,就是大学的精神尊严,也就是大学必须以自己愿意采取的姿势面向社会,不能为外在因素所左右。在这一点,耶鲁大学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报载:耶鲁大学计划耗资6亿美元建筑两所寄宿学院。按学院筹款的惯例,一般会有这样一种程式:1.物色一位亿万富翁校友。2.邀请他与校长共进晚餐。3.酒过三巡之后,“不经意地”提及慷慨大方的大款校友只要花一笔3000万美元的“小小代价”,就可以建一幢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大楼。然而,耶鲁没有这样做。该大学最高决策层已经表示:他们不会向任何健在的捐献者兜售新学院的冠名权,即使捐献人对项目全额资助,耶鲁大学也不会这样做。
耶鲁的选择无法不让人动容!其实,耶鲁真正在乎的不是一个学院的名字,而是大学作为教育和学术机关的骨气。
大学的骨气,对它的精神挺立非常重要。大学有骨气,培养的学生也会在乎自己的尊严、人格,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对坑蒙拐骗、投机取巧之类的事情,就会保持必要的警惕。在乎尊严的人多了,社会风气会变得纯净。一所大学不要自尊,它培养的学生也会缺少钙质,走出校门,就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风气裹挟,干出种种为人不齿的事情。
骨气有种种,一个优秀的大学首先要做到在权势面前不折腰。大学需要政府各种支持,小到周边环境的整治、基本秩序的维护,大到征地拆迁、资源整合、修道架桥等等。但大学争取支持,应该依法依规,不应该以损伤尊严的方式去搞什么“公关”,更不能在平时进行所谓“感情投资”,对官员的各种谋私之举大开绿灯。
大学是一个“烧钱”的地方,建房子要钱,设实验室要钱,开展科学研究要钱,买图书要钱,经费越充足,大学越有可能办出水平。大学筹资的方式有三种:学费、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学费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一定多少年不变,而大学的支出却年年在增长,于是弄钱便成为大学校长的中心工作。大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筹资的大突破,心情可以理解,但大学筹资时,应该像耶鲁一样做到伤害自尊的钱不要,也就是要保证在金钱面前不迷航。
如今这个社会世风浮躁,什么东西都追求“短平快”,真正有追求的大学必须学会在浮躁的世风中坚守普适的精神价值。比如不管社会是不是官本位,大学应该坚持学术本位、学者本位;再比如不管社会是不是弄虚作假,大学的科研必须货真价实;比如不管社会是不是拉关系成风,大学应该讲究规则。一所大学真正坚守住了普适的价值,它的精神魅力自然会凸现出来。
大学的竞争是物质条件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是以骨气为代表的内在精神的竞争!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优良的教风、学风之类的大学精神设施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必不可少的。
B.耶鲁大学是一所具有大学骨气的大学,从不向捐献者兜售新学院的冠名权。
C.一所大学有自尊,培养的学生也会在乎自己的尊严、人格。
D.大学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不应该以损伤尊严的方式去搞“感情投资”。
E.现在办大学需要很多的资金,校长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实现筹资。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大学的骨气”解说最为准确的是( )(3分)
A.大学的骨气是其精神设施中最重要的。
B.就是培养的学生走上社会之后有自尊。
C.就是大学必须以自己愿意采取的姿势面向社会。
D.就是要保证在金钱面前不迷航。
【小题3】作者为什么大力提倡大学要有“骨气”?(4分)
【小题4】根据文意,怎样才能培养一所大学的“骨气”?(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05 03:2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孙犁论 贾平凹
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划,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疾病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
数十年的文坛,题材在决定着作品的高低,过去是,现在变个法儿仍是,以此走红过许多人。孙犁的文章从来是能发表了就好,不在乎什么报刊和报刊的什么位置,他是什么都能写得,写出来的又是文学。一生中凡是白纸上写出的黑字都敢堂皇而之地收在文集里,既不损其人亦不损其文,国中几个能如此?
评论界素有“荷花淀派”之说,其实哪里有派而流?他的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只看到他的语言,看不到他的语言有他情操的内涵,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天下的好文章不是谁要怎么就可以怎么的,除了有天才,有夙命,还得有深厚的修养,佛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初学者都喜欢拥集孙门,学到一定水平了,就背弃其师,甚至生轻看之心,待最后有了一定成就,又不得不再来尊他。
孙犁不是个写史诗的人,但他的作品直逼心灵。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个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意,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小题1】简要说明文中划线语句的含意。(7分)
【小题2】本文对孙犁的作品有怎样的评价?(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人的"数学传奇"丘成桐
他22岁获得博士学位,25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27岁攻克几何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在1982年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菲尔兹奖也被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曾称赞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他——就是丘成桐。
初见丘成桐,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邻家老人,而且普通话也说得不太标准。但一经接触,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以及这位当代数学大师以大刀阔斧般气魄,革新微分几何学和直面国内学术界一些陋习的勇气,将令你彻底倾心不已。
昨日下午,丘成桐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麓山论坛”学术年会的压轴嘉宾,在长沙和学子们畅谈“研求之乐”。并为这次师大学子之约题词:岳麓书传,百代贤儒仰朱张;楚南人杰,千年王业出湘潭。
偏爱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
“年少时我并不喜欢读书。”丘成桐“研求之乐”的讲座从年少时求学讲起。
少年得志的数学天才,这是一般人眼中所认为的丘成桐,但事实恰恰相反。
小时候的丘成桐很顽皮,那时他对数学的兴趣,也远远不及对历史和古代文学的喜爱。丘成桐的父亲小时候要求儿子背诵古文诗词,如果成绩不理想,还会“打掌心 ”。父亲离世那年,丘成桐14岁。为了缓解悲伤,他读起了《红楼梦》,觉得里面有很多感情相通,而之前他更喜欢看《三国演义》。
丘成桐喜欢将数学与文学进行比较。他强调的一点是,良好的文学修养,对培养做学问的气质很重要。解除名利的束缚,使欣赏大自然的直觉毫无拘束地表露出来,是数学家养气最重要的一步。
“我本人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从《诗经》我看到比兴方法对找寻数学方向的重要性;吟诵《楚辞》激励起我对数学的热情,向大自然追寻真与美的感受。”
“而读历史让我学会在关键时候做抉择。”他引用《史记》中刘邦虽屡败但仍坚守中原终成大业,阐明自己为什么当初选择斯坦福大学,尽管当初那里并没有很好的数学科研条件,但这是一所很好的大学。
从未放弃对至真至美的追求
“奋斗的过程就像智者垂钓,看到学问的成长是最有意思的。”丘成桐说,“我研究数学的目标不是拿奖,也不是成名成家。对真与美无条件的追求,是我一生做学问的座右铭。”他引用陶渊明的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明自己的志趣。
在丘成桐的眼里,数学很美。数学之美在于简约严谨,应用一些简单数学定理把大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丘成桐认为,数学美感的获得,常常以数学家经年累月的苦思、单调乏味的运算为代价——在经历一次次失败与错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后,可能在冲凉或刷牙时,突然间茅塞顿开了。
丘成桐说,数学家追求一个好的命题,如同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慕,朝思暮想。做学问的路很长,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假如没有热忱,就没有办法继续。很多有终身教职的研究人员聚在一起工作,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是求真的精神,刺激着他们不肯放松。
寻找下一个华人数学天才
这样一位在公众视野中似乎不问世事的学术大师,却在2005年掀起了一场学术界颇为关注的风波。当时他直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中国其他大学的打压令人灰心”。他对院士制度的批评以及对国内高校引进所谓海外人才内幕的揭露,更是让人吃惊。
在昨日演讲中,他又提及国内很多的名教授,著作等身却不见得有多少能传世。“一生所作,不见得比写几篇有点内容的短文章实在。”
2007 年,丘成桐参照美国中学生数学奖“西屋奖”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旨在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中学生、特别是大陆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兴趣和创造性,并从中培养和挖掘年轻的数学“小天才”。
该奖不久前刚刚进行了第二次颁奖。他说要尽责任提拔中国国内最有才华的数学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着对真与美的无条件的追求,少年得志的数学天才丘成桐创造了中国人的数学神话,并对中国的中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B.丘成桐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他将文学与数学进行比较,在数学领域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并对国内学术界的一些陋习直言不讳。
C.丘成桐认为数学有简约严谨之美,而数学美感的获得又必须以数学家经年累月的苦思、单调乏味的运算为代价。
D.丘成桐从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之中获得的灵感,不仅影响了他在数学领域的研究,也影响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抉择。
E.丘成桐看似不问世事,实际上对中国大学教育极为关注,他对院士制度的批评以及对国内高校引进海外人才内幕的揭露让人吃惊。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明分析为什么称丘成桐的讲座为“研求之乐”?
(3)丘成桐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丘成桐阅读文学和历史的人生经历,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积极的借鉴意义?请简要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性光谱的灰色地带
前些天,有一篇回忆艺术家于是之晚年的文章,文中说于是之曾谈到当年塑造的余永泽形象并不成功,这引起我的好奇。
看了太多的革命电影,我们似乎已经很习惯,人人都活像打了鸡血的激情斗士,才是正常的活法,仿佛英雄就是由这样的人群组合而成,静谧沉默的人生被贬低成懦夫的苟且,这是不值得度过的。人性的光谱就这样缩编成了单调的两极,那属于最大多数也最复杂最有趣的中间百态被遗漏得一干二净。
想到于是之的晚年醒悟,倒是提醒我们,即使是把人使劲往坏了写,也要注意他在场时的基本人性逻辑,于是之在电影中还是演出了余永泽身上的那股民国范儿,不那么张扬激进的主义,沉潜入自身的学问,也不时打点自私的小算盘,相信言语的价值不亚于行动。这批人其实构成了民国初年甚至后来一段历史中文人的主要风景。
读20世纪的文人史,有时觉得他们有傲骨,有时又觉得他们太装,一到关键时刻不是自恋不停,就是绷不住架子破罐破摔趋炎附势。
这也许正是人性的常态,那种慷慨为主义赴死的情形,也是个别的例子。那些忍辱存活平庸度世的人物,才是多面和复杂的,与英雄闪亮出场张扬出的一派崇高相比,未必就显得没有普通人的尊严。处在光谱中间的鲜活人物被忽略,是因为他们不符合被剪裁好的时尚标准。
从当代人的眼光看,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一目了然,界线分明。关键在于个人介入的形式,是否只有激情行动与卖身投靠这两极选择?最近读到傅葆石的著作,就多少回答了我的疑问。这本书研究日据(日本占领)时期在上海生活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在一般人眼里,只要是留在上海日据区这个“孤岛”中,即使不属附逆变节之辈,也是一帮动摇的不抗日分子,应该划归人性光谱的阴暗一极。实际上,沉默的隐忍,也许是个更加困难绝决的选择。
“孤岛”中的知识人有自己的信念和生活节奏,面对日本人的侵略也有特别的抗议姿态,大多数有模仿清初遗民的痕迹。“孤岛”作家作品中多有隐士和妓女,个个有情有义,清初隐士以逃居佛门、避免入仕作为抵抗姿态,妓女则与抗清名士的缠绵情感折射守节的理想。在小说《双清》中,歌女爱上了一个革命者,可这位革命青年又背叛了她。在这篇小说里,歌女变成了“孤岛”文人的化身,忍辱坚定,那持久坚韧的守节力也并不容易。
“孤岛”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批身份模糊、观点犹疑、在两边投机捞好处的人,这类人与那些孤独的隐士、过着凡庸生活的平民占去了“孤岛”人群的大多数。如果按照严苛的守节标准,他们身上似乎都有瑕疵。说到此,我想到还应该有一个标准谁来定、守节为谁守的问题需要澄清。
当年乾隆皇帝命史馆设《贰臣传》,就是专门记录一生服务两朝的那些高官事迹,等于预先给他们加盖了一道道德审判的皇印,只要一入此传,不管你曾为清朝卖了多少命,都成无法洗刷的污点。乾隆爷的意思很明白,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对当家皇帝绝对效忠的程度。因此,拼死抵抗的史可法被捧上天,开门纳降又密谋反清的钱谦益则被看作首鼠两端,留在历史的污名册里。
可见,在乾隆爷的脑子里也有一个两极的人性光谱,那就是“忠”还是不“忠”。可是如果我们也把这紧箍咒真当个桂冠洋洋得意地戴在自己头上,或者爱屋及乌,自作多情,拿着这顶帽子四处找人,强行试用,老觉得拒戴此冠者必是恶人,则大可不必。
在我看来,满大街还是少点戴这类帽子的人,这生活才显得正常、多样和有趣。
(摘自《经济观察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在太多的革命电影里面,人人都活像打了鸡血的激情斗士,仿佛英雄就是由这样的。
B.于是之的醒悟提醒我们,即使是把人使劲往坏了写,也要注意他在场时的基本人性逻辑。
C.在乾隆爷的脑子里也有一个两极的人性光谱,因此,拼死抵抗的史可法被捧上天,开门纳降又密谋反清的钱谦益则被看作首鼠两端,留在历史的污名册里。
D.“孤岛”中那些身份模糊、观点犹疑、在两边投机捞好处的人占去了“孤岛”人群的大多数。如果按照严苛的守节标准,他们身上似乎都有瑕疵。
【小题2】在作者看来,“满大街还是少点戴这类帽子的人,这生活才显得正常、多样和有趣。”请根据文本,思考“戴这类帽子的人”是指什么人?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文中作者使用了哪些事例论证“人性光谱的灰色地带”的存在。(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大医精诚妙手仁心
“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
——黄凯钧《友渔斋医话》
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5O周年,亦是罗征祥教授从事心血管病研究56周年。
祥和的面容,儒雅的风度,神情中透着成熟与稳重,眉宇间充满平和与慈祥——这就是罗教授给大家的印象。罗教授1952年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几乎没有多少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在医学领域里最难最复杂的专业——心脏外科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禁区:除了专业技术的难度外,还有众多的不解和怀疑。罗教授经过与广大患者的接触后,深信心血管疾病并不是少见病、富人病,他就是要到这个没有路的地方闯一闯,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从摸清心脏基本结构开始,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在心脏外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心脏手术要求极高,罗教授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大血管不慎破了,满视野都是涌出的鲜血,触目惊心,罗教授眼睛看着无影灯,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气定神闲的几下子:好了!瓣膜要一针针依次缝合,重复的动作简单却枯燥,1小时,2小时……有些医生已经站酸了腿,看花了眼;罗征祥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对生命精雕细琢。经过多年的探索,禁区的大门终于向这个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
1974年,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周总理推荐阿根廷专家到广州、北京、上海选定交流医院及团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罗教授现场演示心脏手术准确无误,动作干净利落,旁观者叹为观止。考察结束后,阿根廷决定邀请以罗教授为团长的7名心血管病专家赴阿学习考察。在国内,手术间是他人生拼搏的战场,他努力地做好每一台手术;在国外,他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争分夺秒地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常常带着面包等简单方便的食品,泡在手术间和病房。
“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罗教授的座右铭,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1977年,罗教授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广东I、Ⅱ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罗叶泵”,罗叶泵被认为是中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突破。罗教授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没有一点大牌专家的架子。他的手术做得“漂亮"是远近闻名的,因此,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同行专程前来观摩。每当这时,罗教授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有时还一边手术一边讲解操作要领,使观摩的同行受益匪浅。这种毫无保留的大医风范赢得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
在这些年中,盘桓在罗教授脑海中的一直是一个未能达成的愿望:建立一个集预防、临床诊治、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心血管病研究中心。1984年,罗教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霍英东先生,在霍英东先生的帮助下,罗教授从零做起,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研究中心规划、建筑专家聘请、施工现场勘察……每一项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罗教授亲力亲为,同专家们一起克服一个个困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霍英东心脏中心(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终于建成了。该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我国首批仅有的3个心血管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之一,并连续多次任命至今。
罗教授在治病医人的同时,不忘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也不忘培养更多的学生,让医学事业这朵火花不断放大。罗教授对年轻医生的要求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先学好做人,再好好做事;要树立目标,不怕困难,干好自己的临床工作和相应的科研工作。罗教授把培养年轻医生比作链式反应。也正是有了罗教授这些老一辈省医人对年轻医生的辛勤培养,省医的精神才得以在新省医人的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如今,心研所已经建立了一支立体的人才队伍,科研与临床互相支持,前沿和基础相互渗透,有力地推动着心研所的可持续发展。
罗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是成功的,他所创立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研究与治疗中心。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断探索,从不停止。现在已经81岁高龄的罗老,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继续为繁荣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奉献着心血! (摘编自中国人物传记网作者:雷黎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心脏外科学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禁区:除了专业技术的难度外,还有众多的不解和怀疑。但罗教授用几十年的医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正确选择。
B.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在周总理的推荐下,罗教授作为团长带领专家赴阿根廷考察,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
C.在罗教授主持心研所工作期间,心研所科研与临床并重,前沿与基础渗透,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队伍。
D.文章按照时间线索叙述了罗教授在心血管疾病研究和治疗上的业绩,选例典型,叙评结合,并多处采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凸显了罗教授的医术和医德。
 
E.罗教授毕业后就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和治疗工作,通过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在该领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绩,为我国心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文章开篇引用黄凯钧《友渔斋医话》中的一段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罗征祥教授在心血管病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妙手仁心”一词常用来赞美医生,作者用它来形容罗征祥教授可谓恰如其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身傲骨朱东润
朱东润常言:“人不可以有傲气,但不可以没有傲骨。”了解他的人知道,他不只是说说而已。文革初期,朱东润是复旦大学第一批被揪出批斗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不过他的回答则是:“我嘛,‘权威’勉强算一个,‘反动’嘛,则未必。”随着批斗逐渐升级,朱东润遭遇的折磨亦更加厉害。有一次,一个造反派头头率领几个红卫兵抓朱东润“杀头”示众,他们找到一把日本战刀,两人揿头压肩,两人用军刀当锯子拉颈项。幸亏战刀年久生锈,头才没掉下。他们还恶狠狠地问:“你是什么东西?”他们原以为这次朱东润一定会求饶,承认自己是牛鬼蛇神反动分子。不料,朱东润却昂然抬头说道:“我是中文系系主任!”朱东润是如此坚贞不屈,以至于当时批斗者中有人喊“砸朱东润的傲骨”。
朱东润一身傲骨,自信且自负,在复旦是出了名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转述过一个有关朱东润先生的故事,说的是朱先生曾作学术报告谈传记文学,认为世界上只有三部传记作品是值得一读的,一部是英国包斯威尔的《约翰逊传》,一部是法国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还有一部就是他自己的《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完全有理由如此自负,因为他是我国公认的现代传记文学的拓荒者。他把自己的《张居正大传》列为世上最好的三部传记作品之一,而世人则赞誉《张居正大传》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除了《张居正大传》外,朱东润一生还著有《陈子龙及其时代》《杜甫叙论》《陆游传》《梅尧臣传》《李方舟传》《元好问传》等。
朱东润在开创现代传记文学写作体例时,曾强调,除了文学性,传记文学首要的是真实。他说:“传记文学是文学,同时也是史。因为传记文学是史,所以在记载方面,应当追求真相,和小说家那一番凭空结构的作风,绝不相同。”这一原则,在他的第一部传记作品《张居正大传》中得到了坚决贯彻,所有的事实,都经过极其详密的考证,做到了“信而有证”。
72岁那年,朱东润却完全违背了自己曾经定下的传记文学标准,他竟然把洋洋洒洒一篇大作,献给了一个虚构的名叫“李方舟”的平凡女子。不过,批评家并没有就此责难他。因为,这是一本献给他爱妻的作品。当朱东润被当做反动学术权威后,他的妻子邹莲舫女士因不堪精神与疾病的双重折磨自杀身亡。朱东润把对这名温柔贤淑、刚强果断、为丈夫和子女奉献了一生的家庭妇女的思念,寄托于“李方舟”。他在《李方舟传》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是在惊涛骇浪中写成的,但是我的心境却是平静的,因为我相信人类无论受到什么样的遭遇,总会找到一条前进的道路。”
向前进,道路是曲折的,光明依然在前。朱东润对此深信不疑。他在抗战困难时期完成的《张居正大传》一书最后写道:整个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时,总会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赫一些,有的暗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是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呵,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历经清王朝的覆灭、民国、抗战、解放、文革等政局的变迁,朱东润始终向往光明,执着进步。1979年,已至耄耋之年的朱东润选择了加入***,他做到了“永远前进”。上世纪80年代批判周扬时,报社记者问及他对周扬的评价以及对异化问题的看法,朱东润的回答总是那么一句:“我活到现在90岁了,相信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
朱东润曾希望人们在他死后能说一句“我国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死了”,如此足矣。不过,在他逝世后,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朱东润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和书法家。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朱东润的“一身傲骨”,既表现在“文革”期间备受折磨时的无畏和坚贞不屈,也表现在他在传记文学写作上的自信与自负上。
B.第二段引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转述过的一个有关朱东润先生的故事,是为了表现朱东润的自负,丰富文章内容。
C.朱东润是我们现代传记文学的开拓者,他创作的第一部传记作品《张居正大传》是使他引以为豪,也是得到世人公认的作品。
D.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既是文学,同时也是历史,所以在记载方面,应当追求真相,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做到“信而有证”。
E.本文叙述了朱东润在教育、传记文学、文学史和书法等各个领域的主要经历,突出表现他对“未是光明”的坚定信念。
【小题2】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6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说:“朱东润曾希望人们在他死后能说一句‘我国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死了’,如此足矣。”如何理解朱东润这一愿望?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朱东润在为人和为学等方面的表现,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