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张中行:“都市柴门”主 张昌华
张中行先生,自命寓所为“都市柴门”。我有缘为95岁的中行先生选编了一本《负暄絮语》,故曾叩“柴门”,与先生有一面之雅。
张先生的寓所门前一小块置放一张小饭桌,狭窄的过道上立着书架。室内静得出奇,迎面墙上老挂钟的咯嗒咯嗒声,声声入耳。更令我惊讶的是家中的摆设、物什都是旧物,停留在1970年代的水平。
张中行刚刚醒来,见我们来了,颔首致意。此前我已给他写过信并通了电话。他不感意外。室内简朴得令人咋舌。他一直坐在床上,床上都是花花绿绿的旧被。我们奉上随身带来的出版物,老人饶有兴趣地翻阅,字小看不清,他借用放大镜。我仔细打量:老人样子还硬实,头发全白,较胖,本就较小的眼睛显得更小了,嘴也有点瘪了。他的大女儿张文对我们说,老人上午要吸一个多小时的氧气,午觉时间长,也不大活动,基本谢绝访客。我们与老人合影后,又参观了他的书房,书卷气袭人,室内案几上陈着文房四宝,只是较嫌杂乱。张文谦称书房像仓库,我说“典藏的都是文物”。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当我们告辞时,老人双手拱抱揖送。一句话也没说。我只是一周前在电话中听他说过“欢迎你们来”。
因编书需要,我较系统地拜读了张中行散文,尤其是自述性文字,对先生的为人与为文略知一二。
张中行是位从燕赵大地高粱窠里走出来的学人,苍苍百年丝毫未改他憨厚、淳朴的本色。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上,古韵犹存。
张中行是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凡他受惠于人的,他都将账记在心上。从1937年到1952你那,他受三位友人惠助,一心想回报,有的已下世,欲报无门,他只能“长存于心,到盖棺时还不能还或报,就带到地下,永世不忘”。与此相比,他援手别人的 “数目不小,我都希望统统忘却”。有趣的是,某次他的一位同事遭窃,很难过,张中行知道后,送他被盗金额的一半,幽默地说:“就当我们两人被偷了。”
张中行对于向他索字、要签名、要书的人,他都来者不拒。写的字常常裱好后送人。还乐于帮别人向启功、金克木索墨宝、要签名。金克木一般不给人签名,他就把笔硬塞到他手里,命令他“签!”但他从不代子女向别人求墨宝,甚至连自己的字也不给子女。
张中行对人古道热肠,对小动物也怜爱有加。一次他抱回一只流浪猫,回家后又觉得这猫可能有主人,怕主人找不到会着急,于是又赶紧出去贴“招领启事”。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养了许多流浪猫,家里成了收容所。
张中行一介寒士,半生坎坷,到85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请启功吃饭也是楼下的小馆子,四菜一汤,喝点二锅头,真有点“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味道。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的仪表既不轩昂也不潇洒,甚而也乏学者那种雍容与儒雅。他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凡人。但他行为高逸,虽隐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身居陋巷,而“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竞,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着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绝不争论。
张中行的尊尚世道。他对前辈的尊崇、仰慕尽显在“负暄三种”字里行间,先生得(北大)红楼“自由”精神,“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写则以真面目见人”的原则,不视先贤为神,把师辈们凡人的一面也留在纸上,给读者一个完整、鲜活的形象。
譬如对梁漱溟。对梁氏的耿直、迂阔,张中行认为“由感情方面衡量,可敬;有理论方面衡量,可商。有的,说重一些,至少从效果方面看,还近于可笑”。接着张中行自责说他没有同梁先生沟通,责任的一半在我,另一半便退给梁先生。
北大九十华诞,学校请张中行写以“我与北大”为主旨的文章。他写了篇《怀疑与信仰》。他认为,他受北大最大的影响,是一种怀疑精神。因为怀疑而思考,因为思考而进一步怀疑。他总说:“老北大比新北大好,因为老北大让人疑,新北大让人信。”他欣赏培根的名句:“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选自《江淮文史》2014年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这篇传记既有对传主张中行先生的直接描写、真切感人,又有对传主为人为学的间接描绘,生动风趣,人物形象刻画全面。
B 全文选择自己与张中行先生交往的事件加以记叙,运用外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段,传主形象生动,显得真实可感、可信。
C 家成了很多流浪猫的收容所,表现了张中行对小动物的怜爱有加,这样的事例既使得文章充满趣味,也反衬了传主的形象。
D 张中行先生在生活上不追求奢华,简朴、简约,崇尚节约,意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不浪费,应该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E 对于同学遭窃,张中行慷慨解囊,“就当我们两人被偷了”一句,既显示了传主的生性幽默,也表达了传主对失主的同情。
【小题2】张中行先生的为人有哪些特征?请结合有关内容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作者把张中行称为“都市柴门”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小题4】张中行在治学方面的哪些品质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受。(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11 03:08: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任继愈——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宗师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使命,任继愈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和不倦的治学精神是对这两句话最好的诠释。
任继愈先生1916年4月15日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任继愈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任继愈是当之无愧的大师,这种赞美不仅因为他的传奇经历和学术地位,更在于他一生谦恭平和,堪称学人典范。任继愈的一生,仿佛一部厚重的书籍;任继愈的学术思想,也犹如一座博大精深的图书馆。任继愈先生的专著有《老子今译》、《韩非》、《汉唐佛教思想论集》、《老子新译》、《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老子全译》、《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念旧企新》、《天人之际》、《墨子与墨家》、《竹影集》、《任继愈禅学论集》、《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老子绎读》。主编了至今仍影响甚广的鸿篇巨著《中国哲学史》、《宗教辞典》、《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等,还主编了《道藏提要》、《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华大典》、《中华大藏经(续编)》。主编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他还致力于推动民俗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创办了《世界宗教研究》、《科学与无神论》等杂志,在提倡学术研究、宣传科学世界观、健全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一生勤奋治学,勇于创新,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任继愈在学术界的地位,台湾著名语言学家周法高这样概括:“他主编了一部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现在成为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的重镇,大有取冯友兰、汤用彤的地位而代之的趋势。”他提倡沉潜笃实的学风,主张在学术上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被***同志誉为“凤毛麟角”;他撰写与主编的多种著作多次再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其中《中国哲学史》四卷本长期作为大学教材,获国家教育部特等奖。
他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总体认识和定位,是认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理论贡献,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都公认中国无宗教,任继愈决定在“中国无宗教”这一他看来的谬论上有所突破。如果从当时世界思想界的形式来看,突破这一观点决不逊于从万马千军中杀出重围,因为不仅是外国的思想界认为中国没有宗教,就连中国的思想界,“中国无宗教”的观点也占据着“主流”。
目前,在学界,公认任继愈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则是: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阶层。他力图把中国佛教思想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并认为,道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
任继愈一生为人低调,刻意远离公众视线。没有醒目的桂冠,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因其“学”而著其“名”,不负“著名学者”之谓。任先生是寂寞和孤独的,与当今的“准大师”于丹、“大师”余秋雨自不可同日而语,即便与同一天辞世的另一位国学大师季羡林相比,也是冰火两重天。
任继愈始终记着熊十力先生的勉励:“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学者,要像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能动其心,艰难挫折不能乱其气。”大半个世纪以来,任继愈正是如此身体力行。
【小题1】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任继愈先生一生为人低调,作者认为先生与于丹、余秋雨不可同日而语,包含着对先生的赞颂和对于丹与余秋雨的轻视。
B.文章第二段对任继愈先生自然情况的介绍尤其对他所担任的职务介绍略显多余,因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任继愈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
C.任继愈先生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撰写与主编的多种著作多次再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一代大师。
D.本文语言平实,学术气息较为浓厚。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任继愈先生的一片赞美与崇敬之情。
E.他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突破了国内外思想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认识局限,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小题2】文章开头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使命,任继愈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和不倦的治学精神是对这两句话最好的诠释”,任继愈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和不倦的治学精神在本文哪些地方体现出来?(6分)
【小题3】文章第三段作者列举了任继愈先生很多著作,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 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学者,要像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动其心,艰难挫折不乱其气。”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你有何启示?(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风雨如磬九十载,沙场点兵朱日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沙场阅兵”不仅给人们带来迥然不同于城市阅兵的视觉体验,更是庆祝建军节最好的方式。
“沙场阅兵”丰富了阅兵活动的重大主题。这次“沙场阅兵”以回顾建军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维护核心、彰显辉煌成就为主题,更加突出军队特色。“沙场阅兵”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十六次大阅兵,还是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大阅兵,也是第二次在非国庆是举行的大阅兵。更是我军首次组织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专项阅兵,当然也是近年来我国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进行的阅兵,还是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实施后的首次阅兵。可以说,这次“沙场阅兵”,是对阅兵活动的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沙场阅兵”展示了改革强军的丰硕成果。军队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强军,为了“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而这次野战化条件下的阅兵,按照新的军事力量体系确定参阅兵力和受阅序列,集中体现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特点,也充分展示了我军体制、结构、格局、面貌的新阵容、新变化、新气象,展示了我军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新面貌、新动力、新发展。可以说,“沙场阅兵”是我军革命性整体性改革重塑后的全新亮相,是对“脖子以下”改革逐步深入的检阅。阅兵活动的成功举行,充分证明改革必成、强军可期,让官兵投身强军兴军的信心干劲更足了。
“沙场阅兵”彰显了十分强烈的实战色彩。这次阅兵依托参加实战化训练的部队组织实施,受阅将士走下训练场便走上阅兵场,以征尘未洗、连续作战的战斗姿态接受检阅。受阅官兵全部来自作战部队,指挥员和战斗员本色登场,展露实战本领。阅兵现场,从领导人到普通士兵都着野战军服,不搞群众性观摩。参阅官兵就位的方式也不是以往的踢正步,而是采用跑步的方式。阅兵保障按照实战化要求组织,所有装备不作装饰。空中突击梯队着陆后的集结机动,完全是实战化。整个阅兵,一切以战场为背景,一切以战时为标准,一切以打赢为目的。
(摘编自唐守伦《“沙场阅兵”是庆祝建军节最好的方式!》)
材料二:
记者:为什么要在建军90周年组织阅兵?
任国强:在重大纪念日组织阅兵活动是世界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这次阅兵展示全军部队新形势下戮力强军兴军的崭新风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磅礴力量,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记者:此次阅兵在组织指挥上有哪些新的特点?
任国强:这次阅兵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以中部战区为主组成阅兵联合指挥部,对受阅部队实施统一指挥,是新体制下战区履行职能的重要实践。阅兵按照新的军事力量体系确定参阅兵力和受阅序列,重在反映现代新型军兵种力量鲜明特色、体现信息化联合作战编成及运用方式,展示我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的新重塑。
记者:请介绍一下参加这次阅兵的部队和装备情况?
任国强:参加这次阅兵的共有45个方(梯)队。9个作战群按作战编组接受检阅。受阅官兵1.2万人,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和联勤保障部队。阅兵展示现役主战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和新质战斗力,参阅装备类型多样,受阅地面装备600余台(套)、各型飞机100多架,近一半为首次参阅。
(搞编自《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就庆祝建军90周年阅兵答记者问》)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场阅兵”是第二次在非国庆时举行的大阅兵,也是我军首次组织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专项阅兵。
B.这次阅兵展示全军部队新形势下戮力强军兴军的崭新风貌,目的是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C.参加这次阅兵的是来自多个军种的部队,包括联勤保障部队。以中部战区为主组成阅兵联合指挥部。
D.参阅官兵就位采用跑步的方式,完全是模拟实战化。整个阅兵,不摆花架子,一切以打赢为目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沙场阅兵”给人们带来的迥然不同于城市阅兵的视觉体验,成为了庆祝建军节最好的方式。
B.这次阅兵的受阅将士走下训练场便走上阅兵场,突然袭击的目的是检验他们的实战本领。
C.为了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军队必须进行改革强军战略。
D.阅兵展示现役主战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体现信息化联合作战编成及运用方式。
E. 参阅装备类型多样,受阅地面装备600余台(套)、各型飞机100多架,有一半为首次参阅。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为什么“沙场阅兵”是庆祝建军节的最好方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记者2018年2月26日从全国老龄办召开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1)3%。
一般认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达到10%,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介绍,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老年人口净增1.1亿,其中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
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国老龄办等14个部门决定联合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并于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的通知》。
通知提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面向全社会,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意识明显增强,关爱老年人的意识和老年人的自爱意识大幅提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2月27日)
材料二:

(注:“老年抚养比”是指每百人抚养老人的数量,是衡量老龄化社会负担的重要指标。摘自《中国老龄化研究报告》)
材料三: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谷君义):全国人大代表丁小兵表示,我国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人口正在进入老年,中国社会在经历30年一胎化政策后,迈入老龄化阶段。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不见了计生委,新添了***钱学明表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该做到两个一体化,一是医养结合,医院和养老院一体化;二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融合,实现机构、社区与家庭三种养老服务一体化,“一定要有大型的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要有分支机构进到社区去,开展社区的养老服务,医养的服务要延伸到家庭,帮助实现居家养老,这三者形成统一整体,我们的养老服务效率才是最高的。”
材料四: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由于有经济实力的支撑和西方居家形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国家养老对策的共同之处是依赖“社会养老”功能:在社会保障体制中,老年人被赋予了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以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采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设计。
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居住设施大致分为五类: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养生社区,每一类辅以相应的服务管理体制。 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也逐步进入了老年型国家之列。因为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国家一方面汲取了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它们还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如提倡和鼓励“多代同居”,例如“两代居”集合住宅和“多代同堂组屋”等。
(摘自《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及政策实践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99年到2017年我国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从大约10%增长到1(1)3%,预计2050年将达34.9%,这一变化表明我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B.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总抚养比等于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之和,十年来总抚养比变化相对不大,但后两者变化很大,有升有降。
C.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只有让社区养老服务、医养服务、居家养老这三者形成统一的整体,我国养老服务才会是最高效的。
D.由于受居家形态、家庭观念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国家在养老策略上会有不同的做法,但双方可以互相借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人口总数大约为17亿,而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此后老年人口数将不会再出现增长趋势。
B.自2005年以来,我国少儿抚养比在不断下降,这表明我国婴儿率在下降,这与原来一直实施的一胎化政策有一定关系。
C.近年来我国老年抚养比是不断上升的趋势,预计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35%,这表明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D.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卫生健康委取代计生委,这表明政府已认识到我国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从国家层面专注应对老龄化问题。
E.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民越富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会越严重。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应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启功:九十三年长路 人间一场游戏
有人给启功写信,上书:“爱新觉罗·启功收”,因为众人皆知启功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启功开始只是一笑,不以为意。后来这种写法的信件来得越来越多,启功索性标明“查无此人,请退回”。还说:“不信你查查我的身份证、户口本以及所有正式的档案材料,从来没有‘爱新觉罗·启功’那样一个人。”
后来,启功特意在《中华读书报》上写文昭告天下:“我叫启功,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
启功自小便在祖父的督促下练习书法。开始他与一般的小孩没有两样,悬腕运笔老哆嗦,描“红字”的成绩也不理想,以致后来他的画比字好。对他刺激最大的是,一次他的表舅请他作画,却事先叮嘱再三:画好后千万别在上面题款,他要另找人写。此事促使他立志勤奋练字。
虽然在少年时期,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但启功依然能够福荫于深厚的家学渊源,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他便逐渐结识了一些当时知名的艺术家、诗人、学者,如贾羲民、吴镜汀、戴姜福、溥心、溥雪斋、齐白石等先生,按启功的说法,是在这些大家的教诲下,启功日后比较见长的那些知识、技艺才打下根基、得到培养。
启功21岁时中学毕业,正忙于四处求职,在母亲的包办下,便与从未见过面的章宝琛成婚了。章宝琛不通文墨,而且是带着可怜的小弟弟一起嫁过来的。
启功曾有回忆曰:“我的老伴儿叫章宝琛,比我大两岁,也是满人,我习惯地叫她姐姐。我母亲和姑姑在1957年相继病倒,重病的母亲和姑姑几乎就靠我妻子一个人来照顾,累活儿脏活儿、端屎端尿都落在她一人身上。成年累月,她日益消瘦,直到送终发丧,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我无以为报只有请她坐在椅子上,恭恭敬敬地叫她“姐姐”,给她磕一个头。
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你信不信?”启功笑曰:“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问:“如果你不信,我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功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门就往启功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这可吓坏了启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此招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启功曾言,这也许正应了元稹的两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在启功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
启功说:这个世界上面对我的字大体有三种人,有一种是不认识我的人,他们对我的生存是无所谓的;另一种人是对我感兴趣并且已经拿到我的字的人,他们盼我赶紧死;第三种人是对我感兴趣但还没拿到我的字的人,所以他们盼望我先别死。
有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会,启功与几位朋友一起去八宝山为一位故去的友人送别。回到京西宾馆,他就在沙发上躺下了。大伙儿关心地问他怎么啦?他说:“就当我现在去世了,你们来说‘你安息吧’,我立马站起来致答词。”
(节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链接1
启功集诗、书、画和文物鉴赏于一身,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泰斗。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作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链接2
启功说:“我在书画上能取得这点微末的成就,除了我个人的原因,还要感谢那些一直提点我的前辈先生以及在背后一直支持我的家人和学生。他们一样功不可没。”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启功不赞成他人称呼他为爱新觉罗•启功,是担心其皇族背景会对他造成不好的政治影响。
B.启功的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言:“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这种风趣诙谐的语言既表现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洒脱乐观,也表现了他对学术的开明。
C.启功夫人跟他说自己逝世后会有很多人给启功介绍对象,这说明夫人对启功的依恋不舍和对自己离开人世后没人照顾启功的担忧。她在语言上明显表露出不希望启功在他死后“续弦”。
D.从启功讨论三种人对待他生死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启功对人性、名利和生死的淡然态度。但他更不认同第二种人。
【小题2】阅读全文,你认为启功性格有哪些主要特点?请概括并做简要分析
【小题3】有哪些原因共同促成了启功在中国书画和文物鉴赏界的鼎盛地位?请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