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外科手术中的“微创”与“无创”

“微创”外科一词顾名思义,要比“腔镜”“小切口”“小径路”“内镜”外科更为广泛,它是要达到造成最小的创伤(局部及全身)的外科,而不是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哪一种工具。可以说,微创外科是指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局部及全身)。

外科学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当时的科技背景。20世纪后期,基于微电子学、光学、现代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出现了内镜、腔镜技术,这为实现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镜技术的发展,终于使外科能够有一“绿色通道”来实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是走向综合化、社会化,并且速度在加快,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上,腹腔镜技术在妇产科中已出现多年,但由于器械上的原因迟迟未用,直到1986年计算机集成电路微型摄像机的出现,使腹腔镜显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1987年法国的普通外科及妇产科医生莫丽特,首次在腹腔镜下完成了首例胆囊切除术,奠定了腹腔镜外科的基础。此后,腹腔镜外科便有力地推动了微创外科的发展。技术的实施是服务于概念的运用,而新技术亦将引发新的概念。“外科微创化”作为贯彻于外科各领域的概念,将促使微创外科技术的全面发展。“微创”一直是外科学追求的境界,但以往无法克服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内镜技术引出新概念:小入路,有限制的充分显露。完善的外科需要手术视野的完善显露,并不是需要大切口。内镜解决了手术入路并不改变外科实质。

广义的微创外科应是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效应,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所以微创外科概念应该并非只是限于内镜术和腹腔镜术,而有更广阔的视野。21世纪的微创外科,前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在这个信息时代,传统的外科操作可能被微创的.准确的器械操作所代替。其趋向将是从微创到无创的发展,外科医生可能从用手操作过渡到用计算机操作,可以完全不接触病人,实现从当前的腔镜手术,到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再到远距离操纵的手术。当前发展很快的如虚拟技术、三维立体可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手术,可以比外科医生的手更为准确并确保无误。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由生物学.信息学和物理学互相融合的生物智能时代,但随之又会出现新问题,就是在21世纪外科医生该怎么办?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外科医生只能抱着开放的心情,学习和融合到新的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去!

【小题1】对“微创外科”技术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不限于哪一种方式或工具的达到造成最小创伤的外科。
B.在任何外科创伤应急情况下,达到最佳的内环境稳定。
C.仅限于内镜外科和腹腔镜外科。
D.缩小外科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的伤害性效应,而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小题2】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内镜技术为实现微创外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内镜技术解决了外科手术的入路问题,从而改变了外科实质。
C.内镜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找到了微创外科由于器械影响而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D.内镜技术的发展找到了解决微创外科研究中小切口与显露不充分的矛盾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
A.“微创外科”是在腔镜、小切口、小路径、内镜外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才是外科学发展的基础。
B.微创外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1世纪的微创外科,前景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即是针对广义的微创外科而言的。
C.“外科微创化”作为贯彻于外科各领域的概念,促使微创外科技术全面发展,并成为外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D.由于虚拟技术、三维立体可视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发展很快,因此,它们比外科医生的手术更为准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12 02:56: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轪(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已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轪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以上的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凤)、玄武(龟),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二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
【小题1】填空题
(1)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 )和( )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
(2)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作用在于既( ),又( )。
【小题2】下面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A.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
B.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缪篆,被列为与小篆齐名的汉字六书之一。
C.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
D.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是为了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
【小题3】【小题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
B.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
C.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
D.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简称“DA”。它 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也都是有多 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的。看到了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必然产生这样的追问: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

既然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增强了人的幸福感。在目前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求,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

问题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技术在将来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人工幸福”,因此多少带有“虚拟幸福 ”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与在人文手段中,由有人文内容的对象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三是这种幸福感的持久性问题。因为较多的多巴胺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四是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首先,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很可能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这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这就是吸毒成瘾和上网成瘾的机理。其次,如果我们在多巴胺的控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Q式的精神麻木?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所以说,无论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在造就幸福感时多么有效,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以创造精神内容为圭臬的人文手段的作用。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

(摘自《社会学家茶座》总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多巴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巴胺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尤其是幸福、快乐的情绪)的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
B.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很可能使人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的化学物质。
C.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植入人脑内就能解决人们精神或情绪问题的化学物质。
D.多巴胺是一种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的化学物质。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的一项是(   )
A.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B.从生理根源方面来说,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都是与多巴胺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C.多巴胺这种技术方 式造就幸福感是有效的,但它不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 题。
D.在多巴胺的控制下,人们总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
【小题3】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采用技术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有负面作用,但也不必担心多巴胺就此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B.作者在对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的比较中,提倡要合理追求一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适度融合。
C.人文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两种手段所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内容却是不相同的。
D.文章探讨了运用技术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及这种技术是否会带来新问题等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和之美”之于当下文学创作的意义

张丛皞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悲喜不要过度,情绪不宜宣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 “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的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是现实的镜像和反映,文学是历史处境与社会精神的折射。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是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大爱大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善大恶是极端化体验。“暴风骤雨”与“疾风劲雨”不是感受的普遍状态,“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方是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中国传统美学在20世纪失去影响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丧失了阐释力,不能全面而有效的诠释现代中国社会的生存体验。重提“中和美学”,不是要在文学创作中建构生活的应然状态,而是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在某种意义上,“中和美学”是一个通向“中国故事”的路标,凭借它,文艺更容易到达“非虚构”生活的临界状态。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天籁的作品。这类创作有对人的价值生活和伦理处境的深度关注,有对人的存在的发现与询问,有对群体意识的体察和共性精神状态的从容抚摸。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这种艺术力量带来的不是隔阂陌生或是与现实经验的巨大反差,而是自由自在、持久动人的审美愉悦。

“中和之美”有利于抑制当下中国文学的某些偏颇。当下文坛,无论是文学观念上的陈陈相因,还是创作意图上与商业文化的亦步亦趋,都要借助血泪涕零的悲戚煽情、正邪价值的激烈对抗,高潮迭起的戏剧夸张、自我撕裂的感官本能以及疯狂诡奇的文本格调来实现,这明显与习见的日常生活相抵触,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不证自明。“中和美学”有抑制当下文学创作惰性的能量,以其为原则和参照进行艺术选择和艺术升华可以创生出敦厚平和与豁达俊逸的审美韵致,能在叙事的奔放与理性的约束间获取某种平衡,能规范和治理文学创作中失之节制的欲望写作与个人化倾向,能对那种通过戏剧性情节获悉的历史观与生活观的简单认知有所牵制,能赋予当下文学创作以自觉的分寸感和节制感。

(选自《文艺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之美”强调情感的表琢想自然有节制,恰到好处,在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上追求平衡、和谐、圆融的状态,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B.“中和之美”与平衡稳定的社会大格局相契合,与惊心动魄、大悲大喜的极端化生活体验不相容,生活经历的大多数不冉是虎狼扑面。
C.当下中国已步入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和风细雨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D.“中和之美”与当下生活经验切近,它既是现实的镜像和反映,也折射出历史处境与社会精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气质视歇斯底里为非自然与非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没有波折,情感没有起伏,并不否认人格的价值和批判锋芒的必要性。
B.“中和之美”是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符合中国大众审美习惯。因此,文艺创作要贴近生活,贴近心灵,有思想张力与精神深度。
C.“中和之美”有重提的必要,因为它可以钩沉世态,较为准确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可使中国传统美学获得对生存体验的有效阐释。
D.“中和之美”与当下国人的文化生活互息互通。文艺创作贯彻“中和之美”的观念,可使创作者与接受者分享情感与理念,获得情感共鸣与相似的审美体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和之美”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层面,是一个通向“中国故事”的路标,文艺创作凭借它可达“非虚构”境界。
B.文章观点鲜明,论述深刻,这与文章丰富的例证与广博的引证密不可分。同时, 逐层深入,环坏相扣的论证结构也令文章增色不少。
C.“中和之美"对当下文学创作中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的功能,对抵制与习见的曰常生活相抵触的意识偏见与美学偏执有着重要意义。
D.重提“中和之美",有助于创作出关注人的价值生活、伦理处境,发现人的存在,体察人的群体意识,抚摸人的共性精神状态的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已尘埃落定:物理学奖颁给了没有多少人明白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理论;被不少科学家调侃已变成“理科综合奖”的诺贝尔化学奖今年颁给了分子机器这项纯粹的化学基础理论研究;赢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也属于典型的基础学科领域。本年度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无一例外地颁给了“高冷”的基础科学研究。

如果有人问这些深奥理论“有什么用”“和我有什么关系”“有何应用价值”这样的问题,多半会被认为外行且为时过早。正如大隅良典指出,基础科学真正“有用”可能要等上百年以后,如果认为科学研究必须“有用”,那么基础科学就“死掉了”。不过,这可不是说基础研究没有用。尽管这些受到本届诺奖青睐的理论距离商业应用还很遥远,但它们的前景却被看好,如果一定要问“用处”是什么,今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研究大概有着一个共同答案,那就是:提供无限可能。

三位科学家大卫·索利斯 、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物理学奖。获奖理由是“理论发现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他们利用高等数学方法研究了物质的一些特殊相或状态。因为他们奠基性的工作,材料科学和电子学的应用前景充满希望。

拓扑描述的是当一个物体在未被撕裂的条件下,被拉伸、扭曲或变形时保持不变的特性。拓扑学的目标是通过一些基本特征如“孔”的数量,来描述形状和结构。在一个拓扑学家的眼里咖啡杯与面包圈是同一种东西,因为它们都只有一个“孔”,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把拓扑学这种抽象的数学理论应用到基础物理学研究中,人类能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从而探索和发明各种新奇的材料。现在已知的拓扑相有很多种,过去十年里,这一领域的研究促进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发展。拓扑材料能够促进新一代电子器件和超导体的研究,而且在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开发方面也会有很大应用。量子态很敏感,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与拓扑相物质结合,就会得到稳定的状态,对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取材于郭爽、苗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如果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排列原子,物理会具有哪些性质?”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在1959年的一次著名的演讲《在底层还有很大的空间》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在理论上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当我们可以在极小的尺度下操纵物质的排列形式,我们就可以利用物质所展现出来的特性做各种不同的事。”几十年之后,化学家已经可以合成各种新奇的分子,并且创造出世界上最小的分子机器,三位杰出的化学家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三位化学家利用高超的实验手段,操纵原子的排列形式,合成出新奇的分子,从而设计出各种分子机器。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开发出来的机器,在向其提供能量时可移动并执行特定任务。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说,这三位获奖者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它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那么大。第一步,索瓦日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第二步,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并实现了可以上升0.7纳米的“分子电梯”及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第三步,费林加设计出了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一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有了这三步,分子机器就可以动起来了。

“一旦你能控制这种运动,一切皆有可能。”获奖者之一费林加说,“可以想象,医生能将这些分子机器人注入你的血管,(甲) 。”费林加还说:“也许化学的力量不仅仅是理解,还有创造,创造那些从未存在过的分子和物质。”分子机器还能用来进行高密度信息存储,构建神奇的“分子计算机”。硅基芯片的信息存储密度遵循摩尔定律(在价格不变情况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和性能,每隔18-24个月会提高1倍),而分子芯片能实现分子尺寸上的信息存储,所以不必遵循摩尔定律,在存储密度上能大幅超越硅基芯片。分子机器的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看来还任重道远,但是科学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有突破。今年的诺贝尔奖证明,探索未知世界、挑战人类极限,最终也能得到认可。

(取材于邱晨辉、李晨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胡荣贵研究员表示,大隅良典得奖实至名归。“他原创性地建立了细胞自噬的框架,他的工作非常系统和深入,没有人能够超越他。”

“自噬”于希腊语的“自我”和“吞噬”,自噬表示的就是“自己把自己吃掉”。20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能够降解细胞内部物质的细胞器,被称为溶酶体。90年代大隅良典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利用面包酵母鉴别出编码自噬作用的关键基因,然后进一步阐明了酵母中自噬作用的分子机制。

大隅良典设想:在自噬过程处于活性状态时,干扰液泡中的降解过程,随后自噬体就会在液泡中累积,从而在显微镜下被观察到。因此他培养了缺失液泡降解酶的酵母突变体,同时通过让细胞“挨饿”逐渐刺激酵母发生自噬。结果令人震惊,不到一个小时,液泡中就充满小型的囊泡结构,这些囊泡就是自噬体。他的实验证明了酵母中存在自噬作用。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可以验证和表征自噬过程中关键基因的方法。1992年,大隅发表了这个关键性突破。

自噬细胞在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时,降解自身的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细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沃约·德雷蒂奇在《科学美国人》上写道:“想一想当食物匮乏时,生物体会有怎样的反应:它的生理活动肯定不会立即停止,而是开始分解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同样,当细胞遇到养分不足、缺氧、生长因子缺乏等特殊情况时,细胞就会组装更多的自噬体,将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和细胞器分解成可利用的养分和能量。”

细胞自噬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自我循环。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清除衰老的细胞器或者被氧化损伤的蛋白。如果我们的细胞里存在损坏的或有毒的蛋白质且长期积累就会引发神经退化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或者糖尿病。目前,大量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目的是为多种疾病开发可以让病灶自噬的药物。比如自噬的持续激活会最终导致肿瘤细胞自噬性死亡,对于一些耐药或者凋亡耐受的肿瘤细胞,通过诱导自噬性死亡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取材于曹玲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者有了结果。
B.高冷:这里指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心高气傲。
C.青睐:这里指对这些理论的重视,“睐”读作lài。
D.提供:“供”读作gōng,书写的第六笔是“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第二段相关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问这些深奥理论‘有什么用’”是问基础科学对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B.“基础科学真正‘有用’”中“有用”指科学理论当下可转化为商业应用。
C.“科学研究必须‘有用’”“有用”指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前景被看好。
D.“如果一定要问‘用处’是什么”中的“用处”指基础科学提供无限可能。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第四段画线句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咖啡杯与面包圈即使撕裂也保持不变。
B.咖啡杯与面包圈具有相同的拓扑结构。
C.咖啡杯与面包圈都能促进超导体研究。
D.咖啡杯与面包圈能帮助人类理解规律。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语句最适合填写在(甲)处的一项是
A.并且发现新的拓扑相材料
B.然后寻找癌细胞并释放药物
C.引发病灶细胞自噬性死亡
D.依照摩尔定律进行高密度信息存储
【小题5】分子机器具有________、可移动等特点,具有可执行某种特定任务、________的功能。
【小题6】大隅良典获奖的主要原因,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原创性地建立了细胞自噬的框架
B.发现了降解细胞内部物质的溶酶体
C.鉴别出编码自噬作用的关键基因
D.阐明了酵母中自噬作用的分子机制
【小题7】下列对“材料三”第三段中“挨饿”一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液泡降解过程受到干扰
B.组装更多的自噬体
C.分解营养物质
D.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
【小题8】“材料一”指出:“今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研究大概有着一个共同答案,那就是:提供无限可能。”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三项获奖成果分别为未来提供了哪些可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載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莫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学%科网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