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黄永玉的百年悲悯
韩少功
⑴有些朋友说,他们从杂志上读到了黄永玉的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朱雀城》。我听后略有一点担心,因为《收获》是个双月刊,间隔周期长,历时五年才连载完这个长篇,读者如果读得断断续续,感觉可能有些零碎。
⑵有人说,黄先生写得不怎么专业,甚至写得不像小说。比如小说里有时候一下冒出几十个人名,叫读者如何记得住?有时候冒出一大段关于西方哲学的议论,插入乡野生活场景,是否有些生硬?……可以肯定,一个二流作家也能把这些局部处理得更“专业”,但这个作品独特而丰富的生命质感,还有巨大的艺术创造能量,却是众多一流作家也难以企及的。作者天马行空,无法无天,撒手撒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投入了一种另类的、狂放的、高傲的、藐视一切文学成规的写作,大概一开始就没把“专业”太当回事。
⑶就主流小说传统而言,我们不妨说,西方是“后戏剧”的,中国则是“后散文”的,黄先生这部《清明上河图》式的多焦点长卷,与“后戏剧”当然有相当距离,却差不多是“后散文”的延续和再现,甚至是某种散文化小说的国标正统。我们不必用洋教条来削足适履。
⑷也许恰恰是这种文体开放性,成全了他泥石流一般的记忆释放和情感奔腾,百科全书式的认识布局。“故乡思维”可说是他的天机自供。这不仅表现在他好用方言,重视民俗和野史,更表现在观察角度与情感焦点“土”得掉渣,固守老湘西的不散之魂。王伯、隆庆、狗狗以及一条狗深山避难的故事曾让我热泪盈眶。相比之下,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国共分裂……那些远方的“仿西方”运动超出“故乡思维”之外,便常常成了这本书里稀薄的远景,外来的袭扰。这与湘西人有什么关系吗?如果我们注意到作品中出现过很多杀人场景,注意到作者常常将其前因后果闪了过去,似乎不愿过多着墨,就不难知道湘西并不是世外桃源,同样卷入了二十世纪中国再生的剧烈阵痛。“故乡思维”忘情的缅怀、痛惜、倾诉、呼号,连同它不时的迟疑和沉默,恰好体现了两个时代之间对话的难度,构成了百年悲情的全部丰富性,包括对接和错位,包括显影和遮蔽,包括能对焦的和难以对焦的各种如烟往事。
⑸作者的文字造型力非同寻常,常常只用几十字或几百字,就勾画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足以让众多时尚作家汗颜。这一长列争奇斗异的人物群像,或贵或贱,或老或少,或洋或土,或汉或苗,大多处于一种天真与剽悍、质朴与高雅、英雄气与无厘头的奇异混合,很难纳入意识形态的识别图谱。湘西话是西南官话的一部分,属于中国第二大方言体系。古代“黔中郡”的府治就设在湘西沅陵。在更早的时候这里叫“夜郎国”,曾引出一句“夜郎自大”的成语。为什么会“自大”?因为哪怕是依《史记》里的零星记载,夜郎国也曾是一个外贸大国,借酋水和沅水的航利之便,相当于有了当时的“高速公路”,外通缅甸、印度、波斯、西亚等地,内接巴蜀和中原,出现过经济繁荣和文化汇聚的一时之盛,以至在石刻画里,在古人笔记里,由东南亚大象列队的物流景象也常在这里出没。在里耶、高庙等地晚近的考古新发现,足以使人们对这一片土地重新审视,也一定有助于读者理解这本书中的湘西,理解那些偏居南方一角的山民,何以从不缺乏追番逐洋的开放风格,居然一直具有问鼎天下的家国关怀——莫非是先人的一脉遗风未绝?
⑹黄先生喜欢打趣,不愿意太正经,乐为“浪荡汉子”,但读过这部作品的人想必都能看出,他内心深处其实温暖而柔软,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一山一水都心怀悲切,是一个隐藏很深的情怀党,与其顽皮捣乱的表面形象形成了精神张力。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因一本《百年孤独》享誉全球,我更愿把黄先生这本书看作《百年悲悯》。即便我预感这本书面临翻译的重重困难——有作者自己的原因,更有东西方文化相互包容的时代障碍,但在我心目中,就总体而言这部作品已是堪比《百年孤独》的一大文学收获。
(摘自2014-06-27《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如何理解文中的“故乡思维”?(4分)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本文中关于湘西方言及古夜郎国的内容有何深意?(5分)
【小题4】通观全文,作者给予了黄永玉小说怎样的评价?(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4 03:3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果只看数字的话,中美之间存在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比如2016年,中国统计的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40亿美元,美国统计的对华逆差额更是高达3470亿美元。但是事情并不简单,要客观理解中美贸易逆差数据,有三方面的因素不能忽视。

一是在中美贸易中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不能被无视。根据中方的统计,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地;二是美方的统计数据误差过大;三是即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

那么,万一中美启动贸易战谁的损失更大?对此有两方面需要澄清。

一方面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从未停止。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巨大的。美国出口的62%的大豆、14%的棉花、17%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以及波音飞机全球交付数量的25%都销往中国。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这个时点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在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他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刊文)

材料二:

美国对中国贸易差额

(摘编自《贸易失衡是美国的宿命?》)

材料三: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贸易赤字快速增长,达到了创记录的7260亿美元,其中以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多,达到2016亿美元。

201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844亿美元,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如果扣除这一部分,中国的贸易顺差仅为175亿美元。仅2014年,美资在华企业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商品额就达750多亿美元,当年中方的统计美中贸易逆差是802亿美元,如果减去这750亿美元,只有50亿美元逆差。

入世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农产品、非农产品,尤其是服务的开放已经达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最高水平,包括银行、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经向外资开放。就美国最热切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农业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3%,2016年还将下降至15.2%,而世界农产品关税平均为62%。

为缩小中美贸易顺差,中国不断加大从美国进口的力度。实际上,中美经贸的不平衡有很多具体原因,既有像美国对华出口实施管制这样的老问题,也有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其次,不同的统计方法人为地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程度。再次,结构性问题是中美贸易失衡的另一个原因。中国不需要的东西拼命塞过来,可中国需要的产品却不肯卖。此外,美国国内过低的储蓄率使贸易逆差加大。

(摘编自《中美贸易报告:美国真的亏大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处于逆差,但美国对华服务贸易却存在大额顺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
B.除2009年和2016年中国的货物贸易稍稍减少外,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相比,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C.前10年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增幅速度较慢,美国对华出口的服务贸易也呈现出相似的特点。
D.虽然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占优势,但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优势明显,两相比较,两国的贸易差额并不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只看数字,中美之间存在着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分析具体情况,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B.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对外只能有所动作了。
C.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中国想买的东西不肯卖,中国不需要的却拼命塞过来。
D.中国政府积极努力解决贸易逆差数额巨大的问题,同样,如果美国政府努力想办法,贸易逆差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较真的吕叔湘
叶兆言
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不知道他在公众场合说不说普通话,几次见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接近苏州话。或许因为他曾在苏州生活,或许因为他治语言学,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一直以为他是苏州人。
吕叔湘和俞平伯都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所敬重和钦佩。但俞是名士,两耳不闻窗外事,晚年喜读林译小说,突然有了兴趣,就找出来读,纯粹为解闷。俞才华横溢,童心未泯,不算十分认真。吕叔湘正好相反,在做学问的路子上,俞是出世的,吕是入世的。俞活得像个艺术家,吕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俞平伯身上多少有些遗老遗少的脾气,吕叔湘绝对没有。以俗名论,他没有俞平伯家喻户晓的影响,但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内,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尊他为一代宗师绝不过分。我想说的是,吕叔湘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祖父就经常教导我向他学习。他是我见到的人中最认真的。
我们家无论是谁,看到文章里的错字病句,就会说:“要是吕先生看到了,肯定气得够呛!”吕叔湘一生都在维护汉语的纯洁。80年代中期,他发现《人民文学》上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一一订正,杂志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写成了“吕淑相”。我们全家捧着那期《人民文学》哈哈大笑,因为想象不出吕叔湘会气成什么模样。文章里有些错误是免不了的,可是这次错得太离谱了。记得《人民文学》当时正因某篇文章的“思想问题”吃批评,我父亲想写信劝吕叔湘在这种特定时刻放人一马,最终没敢写,因为以吕叔湘的认真态度,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我觉得,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从不让读者感觉到无味和可憎。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总说,自己最初的文笔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风行一时。70年代后期,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17万册,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他的强项是深入浅出。深,指达到了许多前人未有的高度;浅,指把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文化普及联系起来。我不知道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90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父亲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会关心自己儿子的习作。父亲与伯父一样,一生中写了文章,常寄吕叔湘指正。写信就称“先生”,因为只低了一辈,用不着太客气,毕竟他比祖父小10岁。轮到我,称呼就有些麻烦。父亲先还觉得怎样都行,可是很快发现怎样都不太合适:称“先生”太不恭敬,毕竟隔了两代;称“丈人”或者“大人”又过于老派,一股酸腐气,这是现代汉语必须反对的。讨论半天,父亲说,删繁就简,写“吕公公教正”吧,因为平时就这么叫的。于是这么写了。不过仍然觉得不是很好,因为嘴上喊和写出来,感觉不一样。而且,当时电视上热播武侠连续剧,“吕公公”听上去,仿佛反面人物一样。
当时寄赠的是台湾的版本,装帧比大陆的好得多,用纸也讲究。书是够漂亮,只怕内容和扉页上的题款,不入他老人家的法眼。既希望能提些意见,又害怕挑出一大堆毛病。结果是没有反应。吕叔湘当时近90岁,承他惦记,已非常感激。(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吕叔湘(1904-1998),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校长。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吕先生讲到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他主张“把语法教活”。教师教语法要有很好的设计,先整理问题,然后决定讲哪些内容,再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摘自田小琳《吕叔湘先生和教学语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吕叔湘影响不大,而在汉语言学范围内,尤其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研究及文字功力一流可谓一代宗师。
B.《人民文学》发表信件向吕叔湘表达谢意,信很短,错误却很多,甚至把吕叔湘写成“吕淑相”,可见对吕先生意见的轻视。
C.作者父亲最终没敢写信劝吕叔湘在《人民文学》正吃批评的情况下放人一马,侧面反映了吕叔湘在治学方面的认真程度。
D.吕叔湘翻译的民俗学作品和编写的语言学著作,都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内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E. 作者把自己写的《夜泊秦淮》寄赠吕叔湘,希望能提些意见,但又怕他挑一大堆毛病,对方没做出反应,让作者非常感激。
【小题2】文中“吕叔湘的文字功底是第一流的”,试分析他的“第一流”有哪些具体表现?
【小题3】吕叔湘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4】文章中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对于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一点语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我国主题公园的建设  。其中,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 ,资源极其丰富,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山东,虽然近几年旅游项目不断 ,但山水圣人这条黄金旅游线在国内的影响力并没有受到冲击,接待的游客数量连年创新高。
对主题公园来说,( ),而不是单纯地去恢复原貌、恢复历史。要通过科技、创意等手段将文化内容通过景区建设很好地展现出来;某种文化的内涵往往较为丰富,但不可能  ,所以文化旅游项目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点,像部落文化、神话故事、遗址探秘等具有神秘性的文化内容就能增强吸引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小题1】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诸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B.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融合。
C.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取决于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入挖掘。
D.太阳部落主题公园的成功,究其根本还在于对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小题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惟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B.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既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文化性改造
C.文化是魂,其次是创新,是要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D.创新是魂,其次是文化,就是根据现在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性改造
【小题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改头换面   包罗万象
B.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改头换面   面面俱到
C.方兴未艾   博大精深   推陈出新   面面俱到
D.如日中天   浩如烟海   推陈出新   包罗万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时间之旅
林清玄
在李维的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神秘的老妇人送给李维一只金表,并对他说:“我在等着你。”便自人群中消失,经过多方查访,李维找到该老妇的住处,老妇却已在他毕业典礼当晚逝世。
八年后(一九七九年),李维成为剧作家,有一天他前往一座老式的旅馆度假,在大厅里,他看到一张摄于一九一二年的女明星肖像。李维查询之下,才知道这位六十年前如花似玉的美女,竟然是八年前送他金表的神秘老妇人。
为了实践八年前“我在等着你”的誓约,李维用自我的意志催眠,终于回到一九一二年与年轻时代的珍西摩儿发生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超越了六十年的时空,爱情随着时空的转换散发出震慑人的光芒。
结局是,李维无意间从衣袋中掏出一枚一九七九年的银币,时光即刻向前飞驰六十年,风流云散,一场以真爱来超越时空的悲剧终于落幕。
这一段故事是电影《似曾相识》、( Some where in Time)的本事,情节单纯动人,但是其中却有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就是“爱情”与“时间”的问题,故事一开始几乎是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结局却是,真爱终于敌不过时间的流逝,留下了一个动人心魄的悲剧。
“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这是千古以来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大疑问,可是在历史中却没有留下确切的解答。我们每个人顺手拈来,几乎都可以找到超越时空之流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小仲马笔下的亚芒与玛格丽特,沈三白笔下的芸娘,歌德笔下的夏绿蒂,甚至民间传说里的白娘娘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说是熙熙攘攘,俯拾即是。
问题,这些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几乎展现了两种面目,一种是悲剧的面目,是迷人的,也是悲凄的;一种是想像的面目,是空幻的,也是绝俗的。人世间的爱情是不是这样?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假设人间有“美满”与“破碎”两种情爱,显然,美满的爱情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而能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动人热泪的情爱则常常是悲剧收场。这真应了中国一句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
留传后世的爱情故事都是瞬间闪现,瞬间又熄灭了,惟其如此,他们才能“化百年悲笑于一瞬”,让我们觉得那一瞬是珍贵的,是永恒的。事实上“一瞬”是否真等于“永恒”呢?千古以来多少缠谴的爱侣,而今安在哉?那些永世不移的情爱,是不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用来说骗向往爱情的世人呢?夏夜里风檐展书读,读到清朝诗人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对于情爱有如此的注脚:
紫陌眷情,漫额裹春纱,
自饷春耕,小梅春瘦,细草春明。
春日步步春生。
记那年春好,向春莺说破春情。
到于今,想春笺春泪,都化眷冰。
怜春痛春春几?
被一片春烟,锁住春莺。
赠与春依,递将春你,是依是你春灵。
算春头春尾,也难算春梦春醒。
甚春魔,做一场春梦,眷误双卿!
这一阅充满了春天的词,读起来竟是娥眉婉转,千肠百结。贺双卿用春天做了两个层次的象征,第一个层次是用春天来象征爱情的瑰丽与爱情的不可把捉。第二个层次是象征爱情的时序,纵使记得那年春好,一转眼便已化成春冰,消失无踪。
每个人在情爱初起时都像盂郊的诗一样,希望“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到终结之际则是“还卿一钵无情泪”,“他年重检石榴裙”(苏曼殊)。种种空间的变迁和时间的考验都使我深自惕记,如果说情爱是一朵花,试问哪里有永不凋谢的花朵?如果情爱是绚丽的彩虹,人世哪有永不褪色的虹彩?如果情爱是一首歌,世界上哪有永远唱着的一首歌?
在渺远的时间过往里,“情爱”竞仿佛一条河,从我们自己的身上流过,从我们的周遭流过,有时候我们觉得已经双手将它握实,稍一疏忽,它已纵身入海,无迹可循。
这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凄怆经验,即使我们能旋乾转坤,让时光倒流,重返到河流的起点,它还是要向前奔泻,不可始终。
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这种悲观乃是和“时间”永久流变的素质抗衡而得来。由于时时存着悲观的底子,使我在冲击里能保持平静的心灵——既然“情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一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
“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①只要保有当处的会心,保有在山的心情,回到六十年前,或者只是在时序推演中往前行去,又有什么区剐呢?“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
一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九日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电影《似曾相识》的本事以单纯动人的情节,揭示了“爱情”与“时间”的问题,肯定“真爱”可以超越“时间”的限制,让观众产生了期待。
B.中国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显示爱情就是一出悲剧,古今中外的无数爱情故事证明了这个结论。
C.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借春天为爱情注脚:爱情是无法超越时序的。
D.这篇散文以时间为经,情爱为纬,阐述了时间之旅的虚无,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
E.“隋爱”和“时间”不能并存,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对付:-是乐天安命,不以爱喜,不为情悲。二是就在当时当刻努力把握,不计未来。作者认为要保持平静之心,活在当下是根本,时光倒流也无济于事。
【小题2】作者说“对于人世的情爱我几乎是悲观的”,“时间之旅只是人类痴心的一个幻梦吧!”为什么?
【小题3】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时间与爱情”的解读?请简要分析。
【小题4】“爱情是可以突破时间而不朽的吗?”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梁宗岱先生
温源宁
①像宗岱那样禁不住高高兴兴的人,我从来没见过,他那种高兴劲儿有时候把我吓一大跳,即使他确实知道灾祸临头,我敢说,他还是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他会特别重视仅有的那一丁点儿阳光,因而完全忘掉美景背后的一大堆影子和黑暗。宗岱热爱人生,热爱得要命。对于他,活着就是上了天堂。他一息尚存,便心满意足。他笑着过生活。我们许多人,因为对生活有求而不得,也只好笑一笑,宗岱呢,因为对生活无所求,所以笑得最好。
②这种高高兴兴的性情,在他的脸上不是表现为一团笑纹的微笑,就是表现为欢快地扬眉张口,似乎急于把人生献给他的一切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再用咂得乱响的双唇像回声一样说着全能的上帝所说的话:“看哪,这很好!”他那轮廓鲜明的相貌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来高超的智慧,它渴望对心灵作深入的探险。
③宗岱有运动员的体格。中等身材,稍有些瘦,哪一天他都可以当个马拉松健将。实际上,他是个出色的善于跑路的人。他洋洋得意说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他也爱游泳,在这方面,他认为他的勇敢大大超过了实际的限度,我不大相信,不过,我敢说,必然可以超过一点儿。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他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少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和拉辛。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⑦法雷芮的格言“要行动,不要信念”,是宗岱衷心信服的。但宗岱的人生哲学还不止于此。实际上,他一并相信上帝、天路历程和永生。无疑,他就是可恋。文学可真,女人可爱。如果有人长期埋头于硬性的研究之中,忘了活着是什么滋味,他应该看看宗岱,便有所领会。如果有人因为某种原因灰心失望,他应该看看宗岱那双眼中的火焰和宗岱那湿润的双唇的颤动,便可唤醒自己对世界应有的兴趣。我整个一辈子也没见过宗岱那样的人,那么朝气蓬勃,生气勃勃,对这个荣华世界那么充满了激情。他活了多少年,我一定相信多少年,相信激情、诗情和人生是美妙的东西——不,应该说是人回老家以前所能得到的最美妙的东西。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注 ①梁宗岱(1903-1983):广东新会人,诗人、翻译家。
【小题1】请指出文中第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该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4分)

【小题2】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5分)

【小题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回答。(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