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李昌建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上的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一天饮食40-60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10-20元/周;平日杂七杂八的120元/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金出去玩。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850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甚至不需要伸手找家里要钱。“一个月大概需要800元左右,但自己在一些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给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小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平均,980元是个中间数。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子够用又不浪费?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儿子也非常开心。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拿出1000元,负担太重了。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湖南长沙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计划”。他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李先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生活费。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个一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也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90后’明显在消费上高于80后了。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一名辅导员感慨不已。但他表示,‘奢侈型’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地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既培养社会经验,又充实大学生活。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有关专家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建议,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选自2011年9月10日《楚天金报》,有删改)
(1)围绕大学生消费问题,记者调查了哪几个方面的人?除了大学生本身,为什么还要调查其他几个方面的人?
(2)文中调查到的三位大学生家长在孩子消费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中的专家说,对于孩子的消费,中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西方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作为一位未来的大学生,你赞成哪一种消费观念?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23 03:2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树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小题2】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小题3】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8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7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今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堪称“最难就业季”。

从就业形势来看,虽然一些热门行业依然火爆,人工智能研究生起薪已高达30万,同时战略新兴产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也急需高端人才,然而在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8年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任务非常艰巨!

(摘编自搜狐网,《最难就业季》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2015-2017届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单位:%)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报告网》2018年6月26日)

材料三:

从2019年的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34万,较2018年增加14万,再创新高。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日前强调,国家将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抓手,加强就业政策引导,制定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强政府就业服务,持续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集中就业指导等活动;开展困难帮扶,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实名制的就业服务,落实岗位信息推送、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

他指出,高校更应把提高学生就业率作为办学的一个重点,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内容滞后化,素质培养、实践操作空缺化问题,在办学内涵上下功夫,把握好着力点,建设高水平的培育体系。

(摘编自《大学生就业有了新动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2月14日)

材料四:

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眼中,一份好工作的标准不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不再是过分追求“大城市”“高工资”“好单位”“轻松岗位”,而是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求职的重要考量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选择去西部和基层就业。其中,2018届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院所)毕业生赴西部就业共14827人,在已就业人员中占9.2%;赴基层就业共24663人,占比15.3%。江苏省2018年高校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33.8万人,占就业总数高达62.1%。

(摘编自《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24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我国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来看,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其次是专科毕业生,第三才是本科毕业生。
B.2017届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与2016届有所差别,但都在90.20%以上,基本上持平,略高于2015届89.32%。
C.从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综合分析,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整体最高,体现了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的特点。
D.从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来看,2017届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2016届,但低于2015届。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继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最高之后,2019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34万,再创新高,堪称“最难就业季”。
B.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只要高校毕业生学习热门专业,且不断深造,成为高端人才,就会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C.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致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选择去西部和基层就业。
D.当前形势下,高校应重视专业设置同质化等问题,不断提升办学内涵,建设高水平培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小题3】解决就业问题与哪些方面有关?如何解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生态环境部连续通报多地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的案件,并对问题较为突出的广州等7个市政府负责人进行了公开约谈。生态环境部从5月9日启动“清废行动2018”,截至13日已经对80多个突出问题进行挂牌督办,查实了企业非法处置固废危废的不少“招数”。

督察组在江苏盐城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厂区两处区域现场组织挖掘,一处掘深仅1.5米即发现散发刺激性气味的黑色污泥,经取样鉴定属危险废物。

东莞市2016年9月有400吨生活垃圾运往广西藤县浔江河段非法倾倒,倾倒点位于藤县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导致水源水质超标,不得不暂停供水。

连云港灌云、灌南两县化工园区危险废物贮存量多、环境风险大的问题严重,2017年贮存量是2015年的2倍。

为什么这些企业明知危险废物会严重污染环境,仍一意孤行?因为通过正规渠道处理危险废物成本较高,非法处理成本则要低得多,有些相差好几倍。这就导致一些企业产生违法冲动。同时,一些地方监管责任没有落实。业内人士认为:“要疏堵结合给固废危废找出路。”一方面,各地要对本地区进行科学评估,加快固废危废处置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实地方监管力量,把责任压实,形成监管合力。同时,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将点多面广的危废产生企业纳入监管,实现危废出厂转移等信息联网,实现可追溯,保障危废得到合法处置。

(摘编自《多地频发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新华社2018年5月16日)

材料二:

2017年7月30日,中国正式宣布,将于2018年初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废纸、废纺织原料和钒渣在内的24种“洋垃圾”。时至今日,中国颁布“洋垃圾”禁令。已有一年有余,而其后续引发的“蝴蝶效应”却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欧美那些曾经的垃圾出口大国正被迫寻求应对之策。与此同时,禁令也正倒逼中国国内相关行业走向转型。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据统计,中国共进口垃圾约1.06亿吨这相当于全球72%的垃圾流进了中国,使国内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此背景下,中国颁布“洋垃极”禁令,无疑引起了那些垃圾出口大国的恐慌。美国格鲁吉亚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做了一项研究计算:受中国洋垃圾禁令影响,到2030年,将有1.11亿吨垃圾无处可去,这将给全球环境保护带来压力。专家表示这种态势令人担忧。

“洋垃圾”禁令也直接促使了中国国内回收行业的转型,受冲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再生塑料行业。再生塑料行业正由最初的“难以接受”转向“逐步认可”,相关企业也在阵痛中艰难地寻求转型。

(摘编自《中国“洋垃圾”禁令颁布一年全球回收体系正被迫重塑》,欧洲时报网 2018年8月30日)

材料三:

环境保护的好坏可以看作社会运行好坏的标志。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是第一性的,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就有什么样的环境结果。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前所未有,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三个十条、蓝天保卫战、绿水保卫战、建设美丽中国”等提法表明了国家的意志。同时以中央环保督察为核心手段进行强监管,以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以绿色金融、PPP等多种财政与金融措施为支撑,环境产业必将迎来广阔的前景。

今年以来,金融环境强监管无论对经济还是环境产业,均产生重大影响。为防范金融风险,中央各部门出台很多措施,以资管新规为标志,使得各方资金一下子收紧。环境监管没有创造基于末端治理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大规模末端治理供给市场基本饱和, 遗留下来的60%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农村环境污染及治理、VOCS治理等。这些问题都亟待技术创新,需要系统化的供给能力和模式创新,促使环保产业走向系统化。

(摘编自《重大转折点下,环境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固废网2018年12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相关企业不按国家规定处理危险废物的原因之一是成本问题,通过正规渠道处理危险废物成本较高,而非法的简单处理成本则要低得多。
B.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进口过一亿多吨的“洋垃圾”。2017年颁布的“洋垃圾”禁令引起了欧美那些垃圾出口大国的恐慌。
C.“洋垃圾”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颁布“洋垃圾”禁令后,那些垃圾出口大国被迫寻求应对之策,中国国内相关企业将迅速转型。
D.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目前国家对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无论是危废产生企业还是环境产业,都要遵规守法,迎接挑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环境部启动“清废行动2018”,对多个突出问题进行督办,查实了企业非法处置固废危废的“招数”:一埋了之、以邻为壑、非法贮存。
B.美国科学家团队研究发现:受中国洋垃圾禁令影响,到2030年将有1.11亿吨垃圾无处可去。专家对因此产生的环境保护压力感到担忧。
C.生态环境部连续通报了多起违法案件,这表明相关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严重而且屡禁不止。国家正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监管。
D.环境保护利国利民。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来加强对相关产业的监管,相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蓝天绿水”会越来越好。
【小题3】垃圾处理已经成为关系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请结合材料,给相关企业或产业提出你的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碗粮

曹淑玲

根生老汉坐在炕沿儿上,一身直挺挺的新衣,像一块塑料布裹得他火烧火燎地难受。

街坊四邻都来了,说他命好,没白拉扯儿子,出息了,把他接到大城市享福,只可惜六奶走得早。他想起六奶临咽气时眼狠狠瞪着他,哆嗦着嘴唇,挤出最后一句,他爹……孩子,头一钩,便走了。他想哭几声,可身体软得像一团烂棉花套子,张嘴的力气都没有。持续的大旱,庄稼绝收,家家户户缸是空的,肚子是瘪的,人像一张纸钱似地飘着,活着也是遭罪,早死早托生吧。六奶临死也没吃上一口饱饭,根生老汉觉得是自己欠媳妇一笔债。

看着六奶撇下的这几个孩子,张嘴的燕子样等食吃。根生老汉像保命一样保那几分地,那几粒粮。

有一年,眼看着玉蜀黍熟了,棒子跟手臂一样粗,他想晚掰两天,镀一镀粒,能多打半口袋粮食。第二天夜里又是风又是雨,他腾地从炕上坐起来,连块塑料布子都顾不上披,钻进玉蜀黍地里,抡起胳膊,像架风车一样,哗啦啦的雨声合着咔咔咔掰棒子的声音,在黑夜里分外嘹亮,像吹响的小号,浑身的力气排山倒海地涌荡着。他一宿没睡,硬是把玉米抢回了家,脸上被砸得青一块紫一块,村里人都说他魔怔了,这么不要命。他说,有一粒粮食白搭在地里,我也得给它抠出来。

每一次有了收成,他就在六奶的遗像前供奉上一碗粮食,玉米,麦子,高粱,大豆,每一粒粮食都是他亲手挑拣的,个头匀称,瓷实。六奶死前是饿着的,肚里没有一粒粮食,装着的是一肚子的怨屈,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他不能让六奶在那边还抬不起头来。

种地收粮,收粮种地,是他一辈子还不完的债,是他活着的奔头。

看着这些年自己挣下的那三十亩地,那冒着尖的粮缸。根生老汉想,老天爷,你就是大旱三年,我老汉也能活得硬气气的。

可是,儿子说他老了,八十的人还种地干啥,粮食早已装满了无数个囤脚,又不让卖,一辈子都吃不完。说好这个夏天就来接他,到城里养老去。

儿子的楼房真高,要把天捅出个窟窿样儿的,家家户户像鸟笼子一样挂在半空,他心慌慌的。到外面走走,满地栽着高楼和电线杆子,高的矮的,粗的细的,像秋后地里冒着的庄稼茬子,他觉得又碍眼又绊脚。自到了城里,儿子好吃好喝地伺候着,可他总觉得身子骨如闲了一冬的犁耙,蹩手蹩脚的。

他想找块地,挖上几锹,活络一下。可是寻遍了,连一块土坷垃都找不到。

有次转悠,他看到有栋楼的背阴处疯长着一溜树丛子,像长在老家壕沟边上的野蓬草,光占着地,当柴火都不好烧。他想拔了,点几粒豆子也是好的啊。天天圈在这鸟笼子里,没个街坊邻居,别说借把镰刀,就是连一把破锹头子都找不到。

这一双长满老茧的手都能折断手臂粗的树棍子,这几蓬树丛子算啥?他攥了一下十个指头,咯嘣咯嘣地响,手上的劲儿被叫醒的孩子一样活蹦乱跳地往外钻。一袋烟的功夫,拔得干干净净,泥土的气息河流样翻滚出来,如一碗浓香的老酒,闻一闻,七窍都通了。他用两只锄板子一样宽的大脚板,把土坷垃踢开,泥土暄虚松软,像刚蒸出来的白面馒头让人嘴馋。每一粒泥土哩哩啦啦返着香。

根生老汉直起身,双手叉着腰,脸上的皱纹里镶了一层尘土和红光,眯缝着一双被皱纹查封的小眼睛,笑眯眯看着自己打下的这一片“江山”,心里头一次这么敞亮。可是有保安跑过来,一把拽住他的手,说,大爷,你这是破坏名贵花草树木,知道这是啥树木吗?多钱一棵吗?这是红枫,这是女贞,这是紫樱……得罚款的。

他脸上那层红光树叶子一样扑簌簌飘下来,落在新翻的泥土上。

他把自己圈在笼子里,再也不出去转悠了。有一天无意照了镜子,心里“咯噔”一下,看着过去酱红色的皮肤如今松垮地耷拉着,像一块旧包袱布。自己这不是脱相了吗?轰地想起,自己已经八十了,土都没脑门子了。

想起死,他就想到了六奶,好歹躺在了一块地里。他一想到要死在这个没一点土星儿的地,抠不出一把埋他的土,他不就成了客死他乡的孤魂野鬼吗?

庄稼人在吃喝上没讲究,可是在死上马虎不得,村子里祖祖辈辈都是自己选好躺着的一块地,他听人说过,东南方向风水好。

他一路走一路问,向东南,东南。他像夸父追日一样追着日头走。

山坡,河流,田野,村庄,他走得兴奋爽快,双脚粘着泥土的感觉,让他浑身的血都热起来,一个劲往脑门子外冲,他嘴里骂一句,这把贱骨头,还真禁折腾。

他穿过起起伏伏的庄稼地,见到荒草,猫腰拔了,扔沟里。遇到拾掇地的人,凑上去,说几句,这豆子长得旺啊,啥种?看到地里丢落的粮食,嘴里叨叨着,这世道,没挨过饿,有粮都不捡。

恍惚中,他看到六奶好像捧着一个空碗,朝着他走过来。

老坟前,根生老汉仰面躺在那,像睡着了,脸上的皱纹被太阳暖得花瓣一样开了。

满满当当的一碗粮供在六奶坟前,这是第三十碗粮。当年,六奶是揣着三十碗粮嫁过来的。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借根生老汉的回忆,自然交代了六奶临死时的情景,为下文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巧妙地做了铺垫,可谓别具匠心。
B.看着自家那三十亩地和那冒着尖的粮缸,根生老汉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恨不得老天爷大旱三年,让自己活得硬气气的。
C.小说中多次把城市楼房比作“(鸟)笼子”,这一比喻形象地刻画出根生老汉离开土地住进楼房后的受束缚、不自由的感受。
D.小说以“三十碗粮”结尾,不仅照应标题。解释题中所设悬念,也暗示老汉终于还清欠媳妇的债,使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结局。
【小题2】小说中的根生老汉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选两个方面予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