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小题2】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小题3】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9 02:00: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苹果和熟苹果 (有改动)

盛洪

⑴亚当·斯密认为,人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有交换倾向。他在《国富论》中说:“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也从未见过一种动物,以姿势或自然呼声,向其它动物示意说:这为我有,那为你有,我愿意以此易彼。”显然,交换的前提是占有。我用此物向你交换彼物,就意味着,我承认,在交换之前,彼物是你的,而此物是我的。

⑵分清彼此       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三四岁的儿童也知道哪些玩具是他的,哪些不是。父母购买和亲友赠送都是自己对玩具的所有权的合法。人类很早就通行劳动原则和占先原则。前者比如谁打的野兽归谁,后者比如先迁移到某地的部落拥有对该地的所有权。但人类并不总是能很好地解决产权归属问题的。比如,若干个人如何分配他们共同捕获的野兽,相邻的部落如何划分它们之间的“领土”。如果不能分清彼此,后果是什么呢?

⑶在一个假设的情境中,有一棵无主的苹果树,在这棵树旁住有两个人。问题是,如果这两个人都想从这棵苹果树上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结果将会怎样。答案是,他们俩谁也吃不到熟苹果了。因为这棵树没有产权归属,所以谁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谁就要尽可能地摘更多的苹果;但对方也是一个“经济人”,他也会这样做。若要在摘苹果的竞赛中超过对方,就要更早地去摘苹果,但对方也会这样做。结果,摘苹果的时间会越来越早,以致苹果还未成熟就被摘掉了。谁要想等到苹果熟了再摘,就会一无所得。这样,在产权没有划分清楚的情况下,这两个人只能吃到青苹果。

⑷在人类历史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美国的道格拉斯·诺斯教授,曾经生动地描述过人类从狩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的过程。在狩猎社会中,野兽和野果是没有产权归属的。谁先捕猎或采摘到就归谁。谁的打猎技术好、工具先进,谁就能获得更多的野兽。这样就刺激了打猎技术和工具的发展。

⑸但这样一来,随着打猎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全社会中可打的野兽就会越来越少。由于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部落,野兽又是没有产权归属的,在成年的大野兽所剩不多的情况下,人们就开始去打未成年的小野兽。因为如果某部落的人遇到未成年野兽不打,待到它成年后,未必就会成为自己的盘中餐。

⑹这样下去,野兽就会全部绝种,因为没到生殖期的小野兽如果被消灭了,就不会有新的小野兽了。与此同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社会也会崩溃掉。农耕社会和畜牧社会的出现,使人类避免了灭绝的命运。驯化野生植物,于是出现了农作物;驯化野生动物,于是出现了家畜。

⑺农作物和家畜的优点不仅是它们比野生动植物更易生长,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排他地拥有的动植物。没有其它部落捕猎和采摘的威胁,人们       可以从容地等到这些驯化了的动植物成熟,         愿意投入劳动精心照看。由此看来,农耕社会出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实现了部落之间排他的产权划分;它通过改变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⑻毫不夸张,道格拉斯·诺斯称之为“第一次经济革命”。我们的祖先也从未低估过这次革命。在中国,人们把发明了农耕技术的人称为神农氏。他在当时,是部落的首领,在后来,是神。这说明,人们从未仅仅把他当作技术创新者,还视他为社会领袖。

⑼小则吃不上熟苹果,大则毁灭社会,看来在产权上分清彼此实在是太重要了。不仅如此,产权不清还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冲突。

⑽为了一块矿产,为了一条河,为了一片林子,两个村、两个地区之间可以刀枪相见。如果这样的情况放到国与国之间,就更糟糕了。海湾战争的起因很复杂,但其中一个原因是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油田在地下是相连的,并且向科威特倾斜。伊拉克认为它吃亏了,但又没有提出可行的划分产权的办法。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伊拉克竟诉诸武力。这场战争,导致了数万人的死亡和数千亿美元的损失。

⑾假如我们找到了划分产权的方法,假如我们消除了产权上的纠纷,人类将会比现在幸福多了。熟苹果毕竟比青苹果好吃。

【小题1】根据文意,最适合填入第⑵段和第⑺段空格的一项是(  )
A.本来 既然   就
B.本来 既 又
C.似乎 因为   所以
D.似乎 不仅   而且
【小题2】第⑶段中加点词“经济人”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第⑻段画线句中的“之”是指   
【小题4】简析第⑼段的作用。
【小题5】对于本文的说理方法,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⑴段引用亚当·斯密的话,是为了引出议论话题并证明人有与生俱来的占有欲望。
B.第⑶段举无主苹果树之例,直观阐述了竞争是造成人类只能吃到青苹果的根本原因。
C.第⑷⑸⑹段以野果野兽举例,证明了资源有限时更需产权划分以避免人类社会崩溃。
D.第⑽段举伊拉克为油田诉诸武力的实例,证明人类有分清产权的智慧方能免除战争。
【小题6】试析本文标题好在哪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15世纪意大利和法国的瓷器制作,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法国式”。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 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给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
B.早在14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了欧洲及法国。
C.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受中国传统艺术启迪,西方绘画艺术得以突破困境。
D.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了最突出的贡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
B.第二、三两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
C.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D.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釆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
B.“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一法国式”,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
C.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
D.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的博物馆正出现“集体上天猫潮”。现已有24家博物馆入驻天猫,仅故宫就在淘宝天猫开了6家店,《故宫日历》一个月可卖6000余本。

一直以来,博物馆都面临着文创产品品类单一供应链薄弱的难题对此,天猫平台提供了一个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即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给文创IP的开发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调动这些品牌商与博物馆从设计开发到生产营销的深度合作,解决博物馆供应链的问题,最终推进文创IP的商业化落地。

在这波博物馆“集体上天猫潮”中,有不少外国博物馆的面孔,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进驻天猫的海外博物馆。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荷兰梵高博物馆、RMN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等一串博物馆都已经在来天猫的路上。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内拥有的数千家博物馆数量相比,目前入驻天猫平台的博物馆数量并不算多。对此,天猫平台营运事业部总经理家洛认为,天猫的目标和理想不是把博物馆全部搬到线上做旗舰店,而是如何把博物馆有价值的文化和IP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天猫要跟每一个文化领域,每一个细分领域内真正有影响力的博物馆机构去做深度开发,树立起文化开发的商业化标杆,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摘编自《24家博物馆入驻天猫》人民网2019年08月16日)

材料二

故宫今年599岁,颐和园269岁,英国大英博物馆26岁驻电商平台后,这些古老的博物馆们开始“逆生长”,也因此收获了更多年轻粉丝《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仅在淘宝天猫逛博物馆旗舰店的累计访问量就达到16亿人次,是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的1.5倍,其中有1亿用户是“90后”。

记者注意到,目前入驻天猫的博物馆中,有不少外国博物馆的面孔。英国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进驻天猫的海外博物馆,仅仅16天,在天猫首发的所有商品就全部售罄。

围绕历史文化IP的开发和授权,在国外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历史文化IP开发成为博物馆运营收入中重要的一环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大英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营业收入就达到年均2亿美元。相较之下,中国的这项事业尚在起步阶段。

比起博物馆的自营文创产品,年轻人更喜爱博物馆与其他品牌的跨界产品《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跨界衍生品在整体文创产品市场份额高达72%,也就是说,博物馆跨界衍生品的规模是博物馆自营产品的3倍。

今年以来,故宫口红、江南四大才子春茶中国探月计划棒棒糖3款跨界产品,成为网友抢购的“爆款”。其中,江南四大才子春茶是苏州博物馆和茶品牌的跨界合作,中国探月计划棒棒糖则是中国探月和棒棒糖品牌的跨界合作,上线当天就卖出10万份。

“我逛博物馆,一定要考察它的文创商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开发的很多文创产品中看不中用,跟我们的生活离得太远《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总编辑、故宫文具董事长王翔坦言。

摘编自《博物馆文创跨界“逆生长”》《北京日报》2019年08月16日)

材料三:

在当代影视产业中,可以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对我国固有文化充满由衷喜爱、尊重乃至敬畏。无论是《延禧攻略》里博物馆级别的刺绣,还是《长安十二时辰》里学术级别的对长安生活复原,都在引发作者和读者在文化和审美层面共鸣以致共情。影视行业里由文化自觉深刻体现出的文化自信,让人们对未来涌现更多富有民族文化审美的影视艺术精品充满信心。

如何在当代电视剧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于要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中国传媒学教授倪学福认为,“融入”不是指“古香古色”的场景布置、“仙风道骨”的人物造型,甚至也不是“之乎者也”的台询风格“这些都是比较外在的。我更推崇的是内在的、精神性的融合与传承。这虽是一种润物无声水过无痕式的转化,但一定是内在的精神性传承”。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将贺知章诗句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剪”和“裁”抽炼出来,烘托出故事杀的背景;将李白诗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中恰当地嵌入了激烈、残酷却侠义的剧情,对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性转换。此外,剧中许多人物、名词、言语、习俗诸如李必、、靖安司、叉手礼等,都在网上引领了一股“长知识”潮流。这些剧集中传统文化的成功转化,都有很高匹配度和话题性,在多元化现代传播中创意袭人,还难得地使传统文化获得了鮮活生动的当代性。

(摘编自《电视剧如何打通文化血脉》《济日报》2019年08月26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给文创IP的开发提供参考,并且推进其商业化落地,借此改变博物馆文创品类单一、供应链薄弱的状况。
B.大英博物馆、冬宫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海外著名博物馆入驻天猫,让这次“集体上天猫潮”具有了更广泛的国际影响。
C.天猫与博物馆合作,主要注重的不是数量而是其影响力和能深度开发的文化资源,这样才能把更具有价值的文化传递给消费者。
D.过去一年博物馆电商平台访问量远远超过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轻用户,这让古老的博物馆焕发了新生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电商平台和博物馆的合作大大推动了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材料二进一步反映出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巨大潜力。
B.博物馆跨界衍生品往往因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而更受年轻人喜爱,成为网友抢购的“爆款”,占据了文创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C.《长安十二时辰》里对长安生活复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电视剧创作中,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
D.《长安十二时辰》中对贺知章、李白诗句的解读并不符合历史真实,但这种高匹配度的转换在多元化现代传播中是很成功的创意。
【小题3】我国文创产业如何让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界曾普遍认为,我国古代社会停滞以至僵化始于宋代。其实,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传统社会是封闭式的固态社会,人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职业具有非运动性,和前代相比,宋代呈现较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社会流动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是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人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间可以转化。沈伦原是以教书为业的穷书生,后来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随之中落。宋代政治上的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在《华阳博议下》中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这些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的旧习俗有所改变,出现了“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朱熹《增损吕氏乡约》)等新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刘克庄《故宅》)。苏洵曾感叹:“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商人比田主风险更大,“有朝为富商,暮为乞丐者”,达官显宦同样难免。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
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民由四种不同身份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范仲淹《四民诗》便将四民一视同仁,并为商人鸣不平:“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苏辙渲染道:“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官吏也经商成风,甚至一身二任。大将张俊既是枢密使,又是临安大酒店太平楼主,还经营海外贸易;亦商亦官者,如茶商马季良官至兵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等。
社会流动规模过大,势必造成社会动荡。宋代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野的鸿沟。
(摘编自张帮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张载所说的“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来看,宋朝贫富变化急剧,社会动荡。
B.我国古代,士列四民之首,商人居四民之末;宋代商人地位有了提高,彻底改变了士尊商卑的传统观念。
C.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士商混淆,商人可以为官,官员也可以经商,有识之士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D.宋代改变了前代门阀士族世代为官的现象,人们更加重视科举而不很看重门第,士庶可以通婚,有了交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较多引用了典型的、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B.文中把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代社会进行深入的对比,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性强,开放性高的特点。
C.文中以原是穷书生的沈伦官拜宰相、去世后家道中落为例,论证了宋代官民身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本文从三方面论证了宋代社会流动的情况,从而肯定了适度的社会流动是宋代社会富于活力的重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增大了平民子弟仕进的机会,促进了政治方面的社会流动。
B.贫富贵贱处于变动之中,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相互流动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C.由于宋朝政府采取了宽松的土地政策,土地作为商品得以进入流通领域,从而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宋代的社会流动尽管不能填平贵贱、阶级的鸿沟,但体现了观念上的一些变化,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