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1942年5月,日本军队发动浙赣会战,战火再次延烧到了江西境内。6月中旬,位于赣中泰和杏岭的国立中正大学校园内,大学教授姚名达与在校学生一起组成战地服务团,怀抱着“爱国岂敢后人”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地奔向抗日战场最前线。这群平时“以气节相砥砺,以道义相切磋”的书生,在7月7日与日军短兵相接于新干石口村时,充分展现出了中国丈人的坚强与勇敢。团长姚名达身先士卒,率领团员奋勇杀敌。最终,姚名达与另一名团员吴昌达,不幸以身殉国。
1905年出生的姚名迭,以身殉国时年仅38岁,无怪乎吴其昌、顾颉刚等昔日同窗师友无不感到突然与惋惜。姚名达去世时,他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协助导师梁启超记录整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增补胡适的《章实斋年谱》,以及自著的《刘宗周年谱》《邵念鲁年谱》《朱筠年谱》《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等等。从学术的发展看,从来就是可以有天才的科学家,天才的文学家,却不可能有天才的史学家的。对于需要长期积累沉浮的文科教授而言,38岁正是迎接学术上更大发展、更大辉煌的学术年纪。而根据王咨臣先生的整理,姚名达实际上也已经为自己未来的学术研究作出了宏大的规划,他计划要完成《中国史学丛书》12种,《史家传谱丛书》11种,《史法学丛书》21种等著作。其中,完成一部《中国史学史》是姚名达甫入清华便立下的宏伟志愿。即便是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只有这部《中国吏学史》才称得上不朽。姚名达的逝世,使得他的《中国史学史》只留下了一部1934年的油印本讲义稿,一直未能出版,后世治史学史之学者遍寻不得,皆扼腕叹息不已。
如果不是1932年的那场炮火,姚名达的这部《中国史学史》本来是有可能完成的。1929年3月,姚名达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除了办公时间以外,他仍旧于清晨深夜,继续史学史的研究,除了陆续发表一些论文和著作外,还积累了许多零零碎碎的小纸片,“上面有许多从史书和文集里找得到的史料,委实有前人所未发现的宝贝。还有我自己对于史学史上的各种思想,自信亦有些独到之处,也记在小纸片上。说来真很痛心,不料在1932年“一·二八’的后二日被倭寇把它和我的家庭完全炸毁了。”突然降临的炮火,不仅毁了他的家,而且也给了从小就喜欢研究历史,并立志要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历史学家的姚名达巨大的打击。
在伦理学上有过一个经典的问题:爱因斯坦正在写他的相对论,但是隔壁有一场火灾,邻居有个又老又丑、行将就木的老太太需要救护,爱因斯坦到底是救还是不救?每一个人对这个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但按照康德的哲学回答,爱因斯坦就是要去救,这才能显示出绝对命令,显示出人的高贵。姚名达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而且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选择。
1932年的2月8日,在无桌无椅的困境下,姚名达写信给胡适:“我军若败,不容我们再作纸上工夫,我打算从事政治和社会运动。我军若胜,外交必有转机,百业当可逐渐发达,我打算仍旧作史学的研究。”1933年,姚名达与第一任妻子黄心勉在上海办起了《女子月刊》,拿来做喊醒妇女的播音机。1937年8月,姚名选与妻子巴怡南一起,将他们订婚的戒指捐赠出来,并呼吁全国妇女将饰物捐赠给国家,以增加抗战实力,“用整个民族的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致命的打击”。1942年7月,在樟树抗战前线,面对旁人的劝阻,姚名达毅然决然地答道:“唯有能致力抗战,方能胜任建国,若徒有才力而无热血者,比比皆然,又乌睹其为用耶?”如此一步一步地,姚名达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才是真正最高的哲学问题!那才是一个性情人应该做的事情!
1946年,历经劫难的清华大学重返北平,校长梅贻琦在主持学校的重建工作时,特别回顾褒扬了抗战期间牺牲的清华校友姚名达等人,誉其“皆足名垂清华史,实亦母校之光”。2002年,雷洁琼亲笔题词,称赞姚名达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69年之后,我们重新回眸这位走向抗日战场的教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姚名达的自我选择,也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精神的传承,更是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战地服务团慷慨激昂地奔向抗日战场最前线,这与姚名达心怀爱国的豪情壮志,并且与学生在一起时“以气节相砥砺,以道义相切磋”分不开的。
B.姚名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期间,在办公时间以外,还继续史学史的研究,并且将自己对吏学史上的各种有独到之处的思想,记在了小纸片上。
C.姚名达从史书和文集里找到了前人所未发现的宝贝,可惜在1932年“一·二八”的后二日被倭寇全炸毁了,否则姚名达依靠这些宝贝也一定发达了。
D.姚名达从小就喜欢研究历史,并立志要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历史学家,但是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他改变了初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不影响他的伟大。
 
E.1946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主持学校的重建工作时,特别回顾褒扬了姚名达等清华校友,这是因为姚名达是清华大学校友中唯一为国捐躯的教授。
(2)姚名达的去世让昔日同窗师友感到突然与惋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中提到伦理学上的一个经典问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4)姚名达被称为“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17 07:0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祭孔大典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祭孔大典是山东省曲阜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祭孔大典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顶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民国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
“祭孔大典”的神奇魅力,充分表现在乐、歌、舞、礼四种艺术形式上。乐、歌、舞都是紧紧围绕“礼”而进行的,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乐氛围,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它所阐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将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祭孔大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孔大典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
B.祭孔大典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大型庙堂乐舞活动,亦称“丁祭乐舞”或“大成乐舞”。
C.祭孔大典历经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D.祭孔大典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形式,表演紧紧围绕“礼”而进行。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历代祭孔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汉高祖用“太牢”祭祀孔子,祭孔活动逐步升级。
B.祭祀孔子的活动升格为国之大典,是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以后开始的。
C.清代,祭祀孔子最为隆重盛大,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祭孔子。
D.民国政府对祭孔的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明令全国各地都要祭孔。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达到了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B.中国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都对孔子进行过祭祀。
C.祭孔大典用艺术的形式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涵义。
D.发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祭孔大典”,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一个“+”位置变化耐人寻味。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和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使得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眼睛和耳朵,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它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已经初现端倪。而互联网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4S店。因为发达的物联网络已经让生产者能掌握售出汽车的各种数据,甚至轮胎该更换或者哪个零件该出问题,厂家比用户还清楚,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服务。
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走得更远。如今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停着不少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只要是会员,就可以用一张卡片把任意一辆车开走,办完事停在路边走人即可,而你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相关费用从你的账户扣除。这一模式未来很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多人今后可以不必再买车;而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也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据悉格力集团应对挑战小米手机的挑战,也开始生产手机了。但是,如果格力还是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就可能还会停留在3.0甚至2.0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3.0时代,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消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互联网只是被动使用的工具。
B.工业4.0时代,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可能会被打破,同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就随之消除。
C.工业1.0时代和2.0时代运用的是力学原理,通过体力的解放和产能的解决,来促使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
D.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各工业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传统产业的基本形式没有变化。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4.0时代的互联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物质、能量信息。
B.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今后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从设计到售后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上升为矛盾主体。
C.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已出现;国内互联网巨头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去工业化已初现端倪。
D.美国某款新能源汽车生产者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取消了4S店的商业模式,自己销售产品并提供保养、维修等各项服务。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别“互联网+”与“互联网”的主要依据,是互联网在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究竟处于主体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B.在“互联网+”阶段,厂家可通过物联网掌握售出产品的各项数据,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
C.在4.0时代,传统产业可能变为“+”的对象,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D.反思应对小米手机挑战的过程,格力集团只有停止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才能真正步入工业4.0时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按照通行的说法,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学的概念,指中国本土固有之学术。早期的国学倡导者主要侧重传统的经史诸子之学,如章太炎认为国学内容包括诸子、文史、制度、内典、宋明理学、中国历史六个方面,其代表作《国故论衡》三卷,分论小学、文学、诸子。这可以说代表了上世纪初人们对国学的认识。上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胡适应《清华周刊》之邀,分别开列出国学“最低限度”必读书目各190种,涵盖了思想史、文学史、社会史以
及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诸多方面,且不以古人著述为限。
梁、胡二人所开书目虽然繁多,但古典文论书目几乎阙如,只有梁启超在190种必读书目的“随意涉览书类”中列入《文心雕龙》《苕溪渔隐丛话》《词苑丛谈》《剧说》数种,并不将其视为国学的主要内容。当然这也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如前所述,古典文论在传统的图书分类中只是以“诗文评”的名目附录于集部,因此在列出的各家文集中实已包含了古典文论的成分;另一方面,诸子、史传中同样也体现了古人的文学思想,只是混杂在有关哲学、伦理、史学的论述中,未能独立出来而已。而从主观方面来说,中国古典文论学科意识尚未形成,更是导致上述状况的重要缘由。以是之故,尽管在梁、胡之后,仍有不少学人继续开出国学书目,编辑出版国学丛书,但古典文论方面的典籍同样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即使到了90年代初国学复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由著名学者张岱年主编的“国学丛书”时,仍是沿袭传统的理念,只不过加入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在第一批20本书目中,我们甚至看
不到文学的影子。
不过,随着国学内涵的具体化,中国古典文论终于被明确纳入国学的范畴。1993年,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国学研究》,其约稿范围涵盖了文学史、文字学、文献学、社会史、思想史、科技史、文化史等共27个门类,“古典文论”为其中之一。此后,中国古典文论典籍开始进入国学丛书。如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的《国学入门丛书》12种中收入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推出《国学备览》电子版,共81部古籍,其中属于古典文论有5部(《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
《六一诗话》《人间词话》)。
尽管所占比重并不算大,但是应该看到,古典文论在整个国学体系中的确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实际的情况看,中国古典文论并不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而是跨越了经史子集,也就是说,在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和文学中都有古典文论的因子。譬如经学中的《周易》学、《诗经》学,史学中王充的《论衡》、刘知几的《史通》,诸子学中的《论语》《孟子》《庄子》等,都包含了不少古典文论的内容。集部就更不用说了。其次,从知识构成系统看,古典文论正处在一个中间环节——它是古人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又是古人哲学、美学思想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显现。此外,我们还可以说,古典文论一头连着传统的思想文化,另一头连着文学以外的其他古典艺术,尤其是音乐、绘画、戏曲。由此说来,古典文论的这种特殊性一方面使得它在国学体系中常常被边缘化,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跨界性,古典文论又为普通人了解国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古典文论入手,向上可以深入体悟古典美学、哲学,向下可以具体赏析古典诗词文赋,更可以左右拓展
,旁及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
(摘编自《中国艺术报》2010年5月26日期,张海明《中国古典文论的当代价值》)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一个相对于西学的概念,指中国本土固有之学术,章太炎的观点代表上世纪初人们对国学的认识。
B.从章太灸的著作《国故论衡》可以看到早期的国学倡导者对国学的认识,即侧重传统的经史诸子之学。
C.梁启超、胡适分别开列出国学“最低限度”必渎书目各190种,种类繁多,涵盖很广,但并不将古典文论视为国学的主要内容。
D.上世纪20年代初,古典文论学科意识尚未形成,这是名家开列的国学必读书目中没有将其纳入国学范畴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典文论在名家开出的国学必读书目中未能得到关注,原因就是传统的图书分类中,古
典文论是以“诗文评”的名目附录于集部,各家文集中实已包含了古典文论的成分。
B.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国学复兴,国学内涵的具体化,中国古典文论终于被明确纳入
国学的范畴。
C.古典文论在整个国学体系中所占比重并不算大,但的确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其表现是多
方面的。
D.古典文论从知识构成系统看,它既是古人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又是古人哲学、美学
思想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具体显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文论一头连着传统的思想文化,另一头连着文学以外的其他古典艺术的特殊性使得它在国学体系中常常被边缘化。
B.古人的文学思想在诸子、史传中也有体现,只是混杂在有关哲学、伦理、史学的论述中,未能独立出来,梁启超、胡适不将古典文论视为国学的主要内容,这也是客观原因之一。
C.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和文学中都有古典文论的因子,这些跨越了经史子集的古典文论,就是国学内涵的具体化,在整个国学体系中占有一个特珠的位置。
D.从古典文论入手,纵向可以探入体悟古典美学、哲学,可以具体赏析古典诗词文赋,亦可横向拓展,旁及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这为普通人了解国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感恩节当天,韩红组织了一场为环卫工人送温暖的公益活动。一同参与活动的除了李易峰、韩红,还有张一山、春妮等一众的明星。这个活动是怎么成行的呢?抛开圈粉、炒作等内部的影响,活动的实现流程反而相对简单,其实是由韩红基金会发起的“陪你一起过冬天”的这样一个官方组织的活动。这是传统公益活动一种典型模式的代表,有着固定的流程,即官方发起——民众参与——目标达成——回访汇报。

接着我们来看另一个案例,这是腾讯公益的“99公益日”活动。在今年9月7日至9月9日,通过腾讯公益平台这个网络社交平台发起的。在短时间内,这个活动的参与人数达到了6百多万人次,筹集近6亿元善款。不论从民众参与度和善款筹集的额度来看,都展现了互联网+对公益的影响力和魅力。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基本上可以看出传统公益和互联网+公益的区别了。传统公益往往都是由官方或者一定的组织发起的,传播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参与者基本上是被动参与的,而活动方式相对固定,以捐款或者捐物资为主;互联网+公益则对发起者没有严格的要求,组织、个人均可成为发起者,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不受限制,通过自媒体能带来大规模的影响力,而受众的参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以物易物、细微助人,或者其它充满创意的间接捐助方式均可实现。

(摘编自陈一丹《中国互联网公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18日)

材料二

我国互联网公益总体上经历了三个不断迭代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公益1..0阶段的特征是“公益+互联网”。公益行业或公益活动,只是把互联网作为其使用的工具,比如建立官网、官微等,使用互联网作为传播阵地、筹资渠道、组织管理系统等。公益与互联网的关系是公益占主导,互联网作为配合工具。简而言之,只是公益活动借助互联网提升组织化程度及工作效率。

互联网公益2.0阶段的特点是“互联网+公益”。互联网与公益的关系更为密切。互联网成为主导,公益成为“互联网+”系列的一部分,结合一起共同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互联网公益活动,如果没有依托互联网,在线下是很难乃至不可能发生的。

2014年夏天,风靡欧美搅动互联网、娱乐、体育等各界的“冰桶挑战”,也以最快的速度被中国公益界借鉴,在新浪微博上开启了火热的中国版“冰桶挑战”,最后带来了800多万元善款。与欧美“冰桶挑战”关注渐冻人不同的是,中国版“冰桶挑战”由于机缘巧合关注了瓷娃娃,而且在游戏规则上变成被点名者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也会捐款。“冰桶挑战”不仅仅是让世人关注到了罕见病,还从深远意义上给中国公益界带来一次风暴式的洗礼,同时也检阅了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的最新高度。“冰桶挑战”以其创新性、娱乐性、互联网化等特征,刷新了公益的刻板面貌。

互联网公益3.0时代则真正融为一体。体现在公益本身带有互联网基因,互联网也具有很强的公益内在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开始呈现全面的互联网特征。数据化智能化、云端化、开放式、交互性等等,成为中国社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案例是2017年9月的“一元画廊”,基于移动端的微信及其支付,在15个小时内578万人次捐款超过1200万元,再次刷新中国互联网公益高度。

还有典型的“蚂蚁森林”。2016年8月,蚂蚁金服对旗下支付宝平台的4.5亿用户上线了这款环保公益产品。用户每日通过乘坐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燃气费,网络购票等环保低碳方式,将计算成虚拟的“能量”栽种虚拟树苗,当用户积累到一定能量,即可获得一棵真实的树苗。每棵真实的树苗都将有独立的身份编码,由蚂蚁金服联合阿拉善SE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国内环保公益机构在内蒙古荒漠化严重的阿拉善、库布齐、鄂尔多斯等地区种植并培育,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

(摘编自张天潘《互联网公益构建中国公益慈善新生态》,《南方都市报》2018年9月18日)

材料三

2016年互联网慈善使用率

(摘编自《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央广网2018年1月13日)

材料四

数据显示,2017年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已超过10亿人次,捐赠金额超过20亿元,有超过半数都是互联网公益项目。然而,一些互联网公益反转的剧情却让公众爱心受挫。

2017年8月,“一元购画”刷屏,发起方在短短10余天就筹集到1500万元资金。随后,有网友质疑作品为成年人代笔,也有人质疑“资金管理费是否过高”。

4个月后,一款名为“同一天出生的你”网络募捐H5席卷了微信朋友圈。网友输入自己的生日即可匹配同一天出生的贫困学生,并为之捐赠一元钱,短短两天时间内就筹集了200余万元。然而,很快有网友发现H5应用中受捐学生疑似一人出现两个不同的出生日期,项目发布信息的平台“分贝筹”是一个企业的微信服务号。

去年“腾讯99公益日”时,一些受助主体利用“刷单”行为骗取企业高额配捐;广东某文化传播公司打着慈善的幌子,以“拉人头”的方式发展会员,行“假慈善、真传销”……

在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爆款”事件中,既有慈善公益领域中老问题的重新表达,也有慈善事业技术化过程中滋生的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对此评论称:作为传统公益慈善的重要补充,公益众筹平台为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便利,但在没有良好且完善的监管下,这类项目很容易成为网络诈骗者的乐园。构建良性运行的互联网公益生态迫在眉睫。

(摘编自胡林果《反转的剧情,失控的爆款:互联网公益能否Hold住民间爱心》,半月谈网2018年3月1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桶挑战、一元画廊、蚂蚁森林等公益项目,将线上与线下的活动连接起来,把有趣和有益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互联网公益的影响和魅力。
B.根据材料三可以知道,2016年我国互联网慈善进行扶贫行为的最多,占比达到16.8%,其次为疾病救助,占比为16.0%,助残占比超过助学。
C.在互联网公益3.0时代,“互联网”与“公益”的联袂,互联网的创新基因与公益向善的力量相结合,不断推动着我国互联网公益快速发展。
D.我国互联网公益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需要多管齐下,共构良性运行的互联网公益生态,让公益正能量传导到网络的每个角落。
【小题3】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谈如何构建良性运行的互联网公益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