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1942年5月,日本军队发动浙赣会战,战火再次延烧到了江西境内。6月中旬,位于赣中泰和杏岭的国立中正大学校园内,大学教授姚名达与在校学生一起组成战地服务团,怀抱着“爱国岂敢后人”的豪情壮志,慷慨激昂地奔向抗日战场最前线。这群平时“以气节相砥砺,以道义相切磋”的书生,在7月7日与日军短兵相接于新干石口村时,充分展现出了中国丈人的坚强与勇敢。团长姚名达身先士卒,率领团员奋勇杀敌。最终,姚名达与另一名团员吴昌达,不幸以身殉国。
1905年出生的姚名迭,以身殉国时年仅38岁,无怪乎吴其昌、顾颉刚等昔日同窗师友无不感到突然与惋惜。姚名达去世时,他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协助导师梁启超记录整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增补胡适的《章实斋年谱》,以及自著的《刘宗周年谱》《邵念鲁年谱》《朱筠年谱》《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等等。从学术的发展看,从来就是可以有天才的科学家,天才的文学家,却不可能有天才的史学家的。对于需要长期积累沉浮的文科教授而言,38岁正是迎接学术上更大发展、更大辉煌的学术年纪。而根据王咨臣先生的整理,姚名达实际上也已经为自己未来的学术研究作出了宏大的规划,他计划要完成《中国史学丛书》12种,《史家传谱丛书》11种,《史法学丛书》21种等著作。其中,完成一部《中国史学史》是姚名达甫入清华便立下的宏伟志愿。即便是已经出版了多部著作之后,他也还是坚持,只有这部《中国吏学史》才称得上不朽。姚名达的逝世,使得他的《中国史学史》只留下了一部1934年的油印本讲义稿,一直未能出版,后世治史学史之学者遍寻不得,皆扼腕叹息不已。
如果不是1932年的那场炮火,姚名达的这部《中国史学史》本来是有可能完成的。1929年3月,姚名达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除了办公时间以外,他仍旧于清晨深夜,继续史学史的研究,除了陆续发表一些论文和著作外,还积累了许多零零碎碎的小纸片,“上面有许多从史书和文集里找得到的史料,委实有前人所未发现的宝贝。还有我自己对于史学史上的各种思想,自信亦有些独到之处,也记在小纸片上。说来真很痛心,不料在1932年“一·二八’的后二日被倭寇把它和我的家庭完全炸毁了。”突然降临的炮火,不仅毁了他的家,而且也给了从小就喜欢研究历史,并立志要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历史学家的姚名达巨大的打击。
在伦理学上有过一个经典的问题:爱因斯坦正在写他的相对论,但是隔壁有一场火灾,邻居有个又老又丑、行将就木的老太太需要救护,爱因斯坦到底是救还是不救?每一个人对这个的回答是不一样的。但按照康德的哲学回答,爱因斯坦就是要去救,这才能显示出绝对命令,显示出人的高贵。姚名达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而且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选择。
1932年的2月8日,在无桌无椅的困境下,姚名达写信给胡适:“我军若败,不容我们再作纸上工夫,我打算从事政治和社会运动。我军若胜,外交必有转机,百业当可逐渐发达,我打算仍旧作史学的研究。”1933年,姚名达与第一任妻子黄心勉在上海办起了《女子月刊》,拿来做喊醒妇女的播音机。1937年8月,姚名选与妻子巴怡南一起,将他们订婚的戒指捐赠出来,并呼吁全国妇女将饰物捐赠给国家,以增加抗战实力,“用整个民族的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致命的打击”。1942年7月,在樟树抗战前线,面对旁人的劝阻,姚名达毅然决然地答道:“唯有能致力抗战,方能胜任建国,若徒有才力而无热血者,比比皆然,又乌睹其为用耶?”如此一步一步地,姚名达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这才是真正最高的哲学问题!那才是一个性情人应该做的事情!
1946年,历经劫难的清华大学重返北平,校长梅贻琦在主持学校的重建工作时,特别回顾褒扬了抗战期间牺牲的清华校友姚名达等人,誉其“皆足名垂清华史,实亦母校之光”。2002年,雷洁琼亲笔题词,称赞姚名达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69年之后,我们重新回眸这位走向抗日战场的教授,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知识分子勇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姚名达的自我选择,也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精神的传承,更是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战地服务团慷慨激昂地奔向抗日战场最前线,这与姚名达心怀爱国的豪情壮志,并且与学生在一起时“以气节相砥砺,以道义相切磋”分不开的。
B.姚名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期间,在办公时间以外,还继续史学史的研究,并且将自己对吏学史上的各种有独到之处的思想,记在了小纸片上。
C.姚名达从史书和文集里找到了前人所未发现的宝贝,可惜在1932年“一·二八”的后二日被倭寇全炸毁了,否则姚名达依靠这些宝贝也一定发达了。
D.姚名达从小就喜欢研究历史,并立志要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历史学家,但是在无情的现实面前,他改变了初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不影响他的伟大。
 
E.1946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主持学校的重建工作时,特别回顾褒扬了姚名达等清华校友,这是因为姚名达是清华大学校友中唯一为国捐躯的教授。
(2)姚名达的去世让昔日同窗师友感到突然与惋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中提到伦理学上的一个经典问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4)姚名达被称为“整个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17 07:0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新华网是较早开展数据新闻实践的媒体机构之一,“数据新闻”栏目以“用数据传递独特新闻价值”为理念,在数据梳理、表现形态、传播路径等方面创新,让枯燥内容生动化、让新闻信息知识化,打造高品质数据新闻作品,让新闻更具价值。目前已累计播发“数据新闻”作品近千期,稿件的数量、质量、内容覆盖面及形态多样化、专业化程度均居同类媒体领先水平。
(摘自付砾乐《数据新闻可视化存在的问题分析——以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为例》)
材料二:

材料三:
将新闻中传递的数据信息用时间要素加以整合,即形成时间线的可视化模式。一般的新闻叙事都是以事件产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组织信息的,而当时间跨度大、涉及信息数据过于庞杂时,新闻叙事就面临困难,读者接受信息也有障碍。这时,时间线就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一方面将数量庞大的信息数据以时间为依据进行汇编,另一方面则以时间为发展脉络揭示整个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2012年《卫报》网页发布的有关“阿拉伯之春”的新闻就以时间轴为主线开展报道,向读者展示了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一年中,在17个阿拉伯国家发生的一场政治运动。读者将图表上的按钮拉到任何一个时间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时间点上各个国家发生的具体事件。同时还可以点击图表上的国家标签,了解到某个国家在纵向时间轴上的政治演变过程。以时间为轴的新闻报道方式使这一复杂事件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不仅作品信息量增大,而且沉浸感增强,使受众大大增强了参与感”。
(摘编自聂妍、匡晓沁《以英国《卫报》为例浅析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
材料四:
新闻可视化处理其实就是一种将新闻软处理的方式,充分发掘数据内部的深层次含义才是数据新闻的本质。“数据新闻”栏目的新闻报道将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在对“数据新闻”栏目的观察中发现,只有在两会期间以及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后进行了多篇会议解读,这种系列报道只是隔靴搔痒般地进行信息的串联,并没有层层深入地针对某一社会事件进行有逻辑性的剖析。《华盛顿邮报》对美国警察枪击案的系列报道总共有九篇,都是通过邮报构建的随时更新的数据库进行分析而来的报道,每一篇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枪击案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剖析。其中第四篇是“BlackAnd unarmed”(手无寸铁的黑人),分析了黑人被警察枪击致死的概率比白人高七倍。国外媒体如《华盛顿邮报》以及最早进行数据新闻实践的《卫报》在对数据的剖析方面都运作的相当成熟和有公信力,而国内老牌媒体的数据新闻的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
(摘编自唐延杰《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发展现状分析》)
【小题1】下列对“数据新闻”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新闻能够让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让新闻信息知识化,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新闻的价值。
B.数据新闻的时间线与一般新闻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事件产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信息。
C.数据新闻的以时间为轴的报道方式,能将时间跨度大的事件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D.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处理能够充分发掘数据内部的深层次含义,并对其进行有逻辑性的分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新华网的新闻栏目在数据梳理、表现形态、传播路径、内容覆盖面、专业化程度等方面,均居同类媒体领先水平。
B.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新华网数据新闻的受众参与度和认可率明显增强。2013年用户对数据新闻认识不足,2014年是数据新闻广受关注的关键一年。
C.根据材料二可知,2013年财经类的数据新闻平均点赞量为8个,主要原因在于财经类新闻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支持。
D.2012年《卫报》发布的“阿拉伯之春”数据新闻中,读者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该时间点上各个国家发生的具体事件。
E.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能够将数量庞大的信息数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汇编,这也间接导致新闻对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不够。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的优劣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代奇人辜鸿铭
陈 彰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只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他家里有一个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日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客登门,几无法分辨。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释道:“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
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年)归国。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王亮畴中肯地评价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 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为一代“奇”人的辜鸿铭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文章第四、五两段中写到辜鸿铭“好辩善骂”。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小题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滴水能够映现出整个太阳
严春友
在人生道路的两边,本来存在着无数美的事物,可是,我们常常只是为了赶路而忘记了欣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题记
“一滴水能够映现出整个太阳”不过是一句普通的格言,可是却包合着深刻的道理:世界是按照自相似或全息的原理构成的。
谁都承认,大自然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谁能想到,她竟是按照最简单的方法——复制——构成。这种方法看起来单调而简单,大自然却用它创造出了种种奇迹,创造出了一个多姿多彩、充满了生机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的聪慧之处。
用这种方法构造出的世界,呈现出许许多多神奇的现象。
一滴水在宇宙中不过是一个微小的点,可是它却能反映出整个太阳。这就意味着整个太阳已经被“压缩”进一个水滴之中;我们的眼睛不过几厘米大小,却能看到整个星空,只有整个星空的信息被浓缩进空间的每一个点上,这才有可能。于是,当我们面对清晨绿叶上的串串露珠时,仿佛看到无数的太阳在微风中舞蹈;当我们凝视少女那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奥妙无穷的宇宙。
不仅空间上是这样,而且时间上也是如此。每一个存在物在其自身中都浓缩着它自己的历史、它的类的历史以至整个宇宙的历史。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作为一个层次沉淀在进化链条上在后的、较高级的事物中。人是目前所知的最高的进化层次,在他之中包含了宇宙有史以来的所有进化阶段。人类的大脑包含着它的进化史,由爬行动物脑、缘脑和新皮层三个层次构成,它们对应着脑进化的三个阶段,分别负责本能、情感和智力。可见,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段落都是其进化史的缩影。
于是,每一个存在物都是一个小宇宙,是整个宇宙的缩影。这也正是生物之所以能够克隆的根本原因。宇宙的每一部分也同样包含着宇宙的全部“基因”,每一块物质都包藏着宇宙的全部性质,就是说,它不仅包藏着已经发现和还没有发现的一切物质特性,而且还包含着植物、动物、人类等一切生命形式。只要达到一定的条件,那么任何一块物质都会从自身中进化出各种生命形态。从这个角度说,一粒沙子并不比宇宙小,只要条件具备,就能够从一粒沙子中克隆出一个宇宙,因为我们现在的宇宙只是大自然从一个比沙子还要小很多的宇宙“奇点”中克隆出来的。  
宇宙万物就是这样既各自独立,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当我的脑中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的时候,我仿佛看到宇宙万物相应相和、翩翩起舞,共同奏出一曲宇宙大合唱。这宇宙的歌声响彻无尽的太空,传遍古往今来,这宇宙的音符也同样跳跃在我的心中,跳荡在我小小的脉搏中。
我们人类从很遥远的古代起就有了进行星际飞行的梦想,嫦娥奔月就是其中的一个。尽管目前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但是看来要飞出银河系是几乎没有可能的,因为宇宙是太广阔了,广阔得令我们难以想象:即使以光的速度飞行,要飞出银河系距我们最近的地方,也要上万年的时间。况且,就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来看,要达到以光速飞行是绝对不可能的。那浩瀚无垠的宇宙之海,对于我们来说,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呀。
既然我们注定永远不能实现在星系之间飞行的梦想,那么,就让我们用赤诚的心灵来谛听萦绕于我们身边的宇宙之声吧,谛听来自遥远宇宙的呼唤,倾听来自远古的喘息,倾听大自然无声的喃喃细语。
(节选自严春友《大自然的智慧》,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说,大自然用复制方法构造出的世界,呈现出许许多多神奇的现象。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说明世界的“神奇现象”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文章以“一滴水能够映现出整个太阳”为标题,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一般地说,文章写完倒数第三段就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最后两段呢?请结合“题记”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华校长梅贻琦: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斯文
1931年12月3日,北平清华园。一位眉目清秀、神色俊逸、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士,以他一贯沉稳平静的口吻,向已经10个多月没有校长的清华学生,发表了让后人传诵不已的就职演讲:
……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材。我们要向高深研究的方向去做,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从这天起,清华师生告别久无校长之困局,迎来了一位后来被清华人誉为“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在这篇简短平实的演讲辞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句,即众所周知的“大师论”,随后成为清华,乃至中国大学的共同办学理念。
谈起清华,人们自然会想起大师云集和英才辈出,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这是百年清华留给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在创造和积累这笔财富的众多杰出清华人中,梅贻琦先生堪称贡献最大。在成千上万人的心目中,梅贻琦就是清华,清华就是梅贻琦。
梅贻琦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的教育奇迹,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昂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他倡导学术自由,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推行教授治校方略,使清华校政井然有序,无为而治;他虽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却从未在治校中倡导党义,而是以人格教育和通才教育理念来指导办学;他献身教育,热爱清华,生斯长斯,心中从未离开过清华;他虽然身居高位,却清贫如洗,太太摆过地摊,打过短工,甚至独生儿子眼镜丢了都无力配付新的;晚年病重入院及身后事,都是学生捐款资助的。梅贻琦先生以不同凡响的教育智慧和由贤入圣的人格魅力,奠定了清华大学之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灵魂,使清华大学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取得巨大成就,更为新中国培养和储备了大量奠基性的建设人才。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回忆,他刚入学那年,学校来了三位年轻老师,才28岁,都是正教授。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很少有,哪有二十几岁就能当正教授的?这三人都刚刚回国,一个名叫钱钟书,一个名叫华罗庚,一个叫许宝騄。钱钟书、华罗庚是大家所熟悉的。许宝騄是研究统计学的,是世界级权威数学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并没有在海外取得博士头衔,数学天才华罗庚以初中学历迈进清华,先当助教,后被清华送往英国留学。
这种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凭真才实学,照样可以当教授的用人理念,在梅先生看来是正常不过的事。清华或者西南联大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与梅校长不惜代价诚聘国内外一流的师资是分不开的。
据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回忆,在西南联大时,梅先生不干涉学生活动,从来没有不许学生开什么会,或者组织什么活动。特别是联大后期,民主运动高潮时,有几次在学校的广场上集会,闻一多教授在台上什么话都敢讲,但梅先生从没有干涉过。
梅贻琦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艰难的阶段,早期军阀割据,内乱不已;中期日寇进犯,民族危亡;后期国共对峙,战火纷飞。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梅贻琦先生却做出在今看来堪称奇迹的教育成就来,他的纯粹、执著、坚定、智慧,奠定了清华精神——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相关链接:
①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他的座右铭之一是:“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徐百柯《“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②梅贻琦不但对别的学生坚持原则,就是对待自己的亲属,也丝毫不客气。他的小女儿梅祖芬报考清华大学,成绩不合格,梅贻琦依然坚持原则,梅祖芬去了燕京大学。(欧阳悟道《梅贻琦这样当清华大学校长》)
③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一意坚持唯实,不唯上。(张昌华《曾经风雅》)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者遴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和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先生的回忆文字,突出了梅贻琦的选才和治校方式,也使这篇文章的内容更真实丰富。
B.梅贻琦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虽说是他天生的性格,但也和他的成长环境以及后来遇到的种种复杂社会态势有关。
C.在西南联大时,梅贻琦从不干涉学生活动,而且也不干涉教授们的言论,这充分体现了他不同凡响的教育智慧和理念。
D.梅贻琦认为,大学应该推行通才教育,以造就“应在通而不在专”的人材。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
E.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来刻画梅贻琦,生动传神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感人形象。
【小题2】梅贻琦先生“开创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梅贻琦先生实现这一伟绩的治校理念有哪些?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梅贻琦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标题说,梅贻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斯文”。梅贻琦先生的“斯文”有哪些精神内涵?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怀念恩师  陈永川
陈先生除了数学以外,很喜欢给我讲人生的道理。当然他最强调的还是要做好数学,要让自己有看家本领。他认为课题的选择是发展中国数学的关键。要选择好的课题,不仅需要远见,还需要勇气。他总说,不要盲目地从众于潮流。他是在别人都想去美国的时候,选择了去德国。陈先生选择去德国是为了学习微分几何。微分几何在当时不是最热门的方向。他的这些选择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陈先生胸襟宽广,讲话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他幽默地说,他这个国际数学大师的头衔也不知是谁叫出来的,现在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了。先生也风趣地教导我,出了名的人就不能做坏事了,说话就必须小心了,特别是不能讲朋友的坏话,做好人和做坏人的差距往往在一念之间。我知道按照陈先生的标准任何人都应该称为朋友。
陈先生他总是乐意和社会各界朋友交往。学生记者采访他,他会愉快的接受;中学请他去演讲他会高兴地答应;电视台请他去做节目他会准时赴约;天津市小学生的数学竞赛要用陈省身杯这个名称他慷慨允诺。记得有一次电视采访,女主持人请他看着镜头,他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么漂亮,我当然看你了。”陈先生的幽默和机智使摄影室的气氛一下轻松起来,在场的师母也笑了。陈先生的大师风范,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和蔼可亲在南开大学很多师生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陈先生为人低调,从来不炫耀自己,也不批评别人的数学做得不好或者事情做得不好。陈先生告诫我们年轻人一定不能让人认为你有钱,而且一定要说钱不重要,这样人就超脱多了,问题就少多了。他最关心的还是数学,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创立的南开数学所,其他的一切早已在九霄云外了。
先生曾主动表示给我写个条幅。1998年我专程到陈先生在伯克利的家中去取先生为我写的条幅。当我看到条幅后,吓了一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丁丑夏书,赠永川共勉,陈省身”。我哪敢与陈先生共勉,所以这个条幅我一直不敢挂出来。先生走了,我把这个条幅挂出来了,算是对陈先生的敬仰和缅怀。
陈先生常常告诫我,一个人的一生做不了很多事,要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陈先生说人不能太自私,但也不能太不自私。太自私了没有朋友,太不自私了没有自己。有一次陈先生请我到一家很好的餐馆吃牛排,吃饭的时候谈到国内正在发生的水灾。他说他捐了一些钱,算是表示一点心意,我们在这里吃很好的菜,这时却有人正忍受着洪水带来的饥寒,甚至还有人被洪水吞噬了生命。尽管陈先生平时很超脱,但是我看得出他心中仍然装着我们中国人的事,装着骨肉同胞们的疾苦冷暖。
陈先生常对我提起近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不觉为之动容:“高斯、希尔伯特这些人真是伟大,见到他们真应该给他们磕头。”当我们对数学所的一些事的看法不一致时,陈先生会直言道:“现在我们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意见不一样。”我回答陈先生,“虽然我们的意见不一样,但是我们的目标完全是一致的。”陈先生听了我的回答很高兴。陈先生对不同意见的宽容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领袖的风范。
回国后,我邀请陈先生和师母来我家里做客。吃过晚饭后,陈先生兴致很好。一定要看我写的东西。我说,我有空时写写散文和随笔,也喜欢对联,但实在是没有时间整理。在陈先生的逼迫之下,我告诉他,我用了“流水无情”去对“苍天有眼”,并请一位书法家写了一个条幅“须知苍天有眼,莫怨流水无情”。陈先生没有回答我的话,他沉默了好一会,突然说道:“苍天有眼,流水无情,好。”过了一会,他又重复了两遍。
有一次和陈先生聊天。他精神很好,感叹到:“怕死的人没出息。”我也是感慨万分,便补充到:“怕事的人也没出息。”先生说:“好!”
恩师离去了,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伴随我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
(选自《南开大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对恩师陈省身先生进行描写,在质朴如话的叙述中,表达了对自己的恩师的无限敬爱与缅怀之情。
B.大师陈省身先生送给学生永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条幅,用意是激励学生要静下心来,孜孜以求地研究学问,不能被功利色彩所蒙蔽。
C.陈先生说真应该给高斯、希尔伯磕头,这表现了他对大数学家的极为仰慕,可见他率性的品格,另外,也是陈先生对我国缺乏大数学家的委婉批评。
D.陈先生不是清高之人。他乐意和社会各界交往,欣然接受采访,慷慨允诺数学竞赛用自己的名字等,表现先生在与人交往时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E.为国内灾民捐款,可以见证陈先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件事恰好构成了他说的“太自私了没有朋友,太不自私了没了自己”的反证。
【小题2】陈省身先生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陈省身先生为何对作者的“苍天有眼,流水无情”大加赞赏?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认为给数学家写传记,应该突出其在数学领域内的巨大成就,而本篇传记却记述了一些“琐事”,对此你如何认识?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