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代奇人辜鸿铭
陈 彰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只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他家里有一个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日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客登门,几无法分辨。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释道:“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
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年)归国。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王亮畴中肯地评价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 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为一代“奇”人的辜鸿铭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文章第四、五两段中写到辜鸿铭“好辩善骂”。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小题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21 03:26: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梵 高
张 炜
我们终于谈到梵高了,神圣的梵高。在当代,他已经是不同艺术领域中的崇拜人物。他的作品在商人那儿已经化为金子,或者是远比金子还要昂贵十倍的珍奇。但是像他那样的心灵不仅用金钱无法沟通,就是用一般的艺术和精神也无法接近。他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拒绝那些流行的艺术热望者、大知音和中产阶级的高雅情调。因为他只是最平凡的人群中的一个灵魂,一个底层的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不屈服者和抗争者,一个实践善良和使用决心的人。他是贫民的儿子,是他们痛苦而尖锐的眼睛。在这样的一双眼睛面前,我们往往只有在无可奈何的沉默中压住自己心底的惊叹才行。他的境界是高不可攀的,因为那是底层艺术家所守护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权利。这其实也是人的防线与权利。梵高可以让我们明白,当一个人面对无情的外部世界时,顽强的精神会怎样迸溅出火花,直至燃烧为熊熊烈焰。
我走在慕尼黑、曼哈顿、巴黎等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里,在星光灿烂之中,在无法穷尽的艺术、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大荟萃面前,常常有一种无可逃匿的眩晕感。在跨越时空而来的多角度多层次、频繁急促和陡然有力的各种撞击之下,那根本来敏感的神经已经麻木疲萎。可是,几乎是无一例外,只要一走近梵高,一走近他的展出单元,立刻就会感到一片辉煌之光扑面而来。就这样,最昂扬的音乐陡然奏响。世界马上改变了,双眼睁大了,一切又重新开始了。
这是怎样神秘的力量,这力量又从何而来?
当然,一切只能源于他的这个生命。他的生命仍然在持续不断地发散----首先是从源头,从他执笔之时,从那一刻的怦怦心跳开始震动我们,使我们至今不能安宁。他眼中的一切原来与我们有巨大区别,就是这区别让我们双眼大睁、心上一凛。这区别当然是来自他的目光,它有强大的剥落和穿凿的力量: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被我们的眼睛蒙上了一层庸常的布幔,但这布幔在梵高那儿马上被刺破,或被抽揭一空。世界裸露了,本真显现了,所以他让我们看到的就是强烈的光,是逼人的颜色,是疾旋与燃烧,是轰响和炸裂,是呼叫和奔突......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拥有这种直视的能力,不幸的是后来的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无尽的磨损,我们丧失了这种能力,而只有神奇的梵高保留了。
梵高做过教师、画店营业员、传教士、书店店员、画家。这些职业是那么不同,可是在梵高那儿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大的差异。因为他以同样的心情去做,同样用力,同样真实。他赋予任何工作的,都仅仅是一份生命的虔诚。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于工作的非同常人的理解,他差不多把每一样工作都给做“砸了”。最后是作画----他现在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可是当时却被看成是最不成功的画家,几乎没有卖出过一幅作品。他没有一般专业人士看好的技法,简直没有受到什么正规的、更不要说是深入独到的专业训练了。他的画被看成可笑的涂抹,形式上一塌糊涂。那些直接而强悍的笔触、生猛可怖的画面,能够毫不费力地逼退那些艺术沙龙的宠儿。其实比起梵高而言,许多人等于生活在温室中,他们没有经历真实的风雨阳光,当然也没有接受过催逼,没有倾听过号叫,没有接受过起码的人生打击。他们怎么具有理解梵高的能力呢?
真实的生活,底层的生活,有时候、许多时候都是刺目的。但是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生活的真实面目还是要显现----最后总是要显现。这是一个顽强的规律。每到这个时刻,人们也就开始理解了梵高,只不过稍微晚了些。
梵高的艺术,像许多真正的艺术一样,是直到最后才被接受下来的。
他保留下了大量书信。人们阅读这些书信时,才知道他是多么热情、对生活多么挚爱的人。人们读得泪眼汪汪。其实他的画作已经再好不过地表达了这种热烈。他的巨大的慈爱并不需要直接说出,他的柔情也并不需要,因为他全部都画出来了。他正是为这种爱,而不是为这种艺术,交出了自己全部的生命。
——《远逝的风景》
【小题1】文章指出梵高的“心灵不仅用金钱无法沟通,就是用一般的艺术和精神也无法接近”,为什么?尽量用文中的语言作答,不超过14个字。(6分)
【小题2】文章第三自然段:“这是怎样神秘的力量”中“这”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小题3】画线的句子问:“这力量又从何而来?”文中除从总的方面回答:“源于他的这个生命”以外,还说了两个具体的答案,请用自己的话予以归纳。(8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梵高的作品现在已经成为商人们以高价竞相购买的收藏品,而且成了商人们心中的无价之宝。
B.梵高让我们明白了顽强的精神可以使人在面对无情的外部世界时迸溅出火花,以至成为熊熊燃烧的烈焰
C.由于在慕尼黑等地的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里,艺术家众多,不同时代的艺术流派纷至沓来,使人常常有一种无可逃匿的眩晕感,故尔使作者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反感。
D.梵高现在已被公认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在梵高的一生中做过教师、画店营业员、传教士、书店店员、画家,均未达到成功的目的,虽然他如同做画那样以同样的心情去做,同样用力,同样真实。
E.梵高的画以逼人的颜色,强烈的光,强悍的笔触,生猛可怖的画面,裸露、显现了世界的真实面目,逼退了当时艺术沙龙中的宠儿,因而遭到当时人们的否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亚洲的很多国家,人们发现白桦、杜仲和杨梅树皮的衍生物还具有抗癌的功效。另外,树皮也可以作为大气污染的生物指示器。最近,澳大利亚和美国组成的研究团队对90种树木的树皮特征进行了测定。研究负责人罗塞尔教授指出,他们发现树皮与木质部和叶片存在有趣的关联,如木材密度与内树皮密度成正比,树皮含水量与木质部导管直径成正比,与叶片大小也成正比;树皮厚度增大可以很明显地增大树干的结实程度与储水能力,这是人们首次较为全面地认识树皮的生理生态学意义。
那么,关于树皮,我们到底知道它的哪些秘密呢?
皮,生命的守护者。
在易着火的生态系统中,较厚的树皮可以保护树干,如热带稀树大草原(易发生火灾的区域)的树种相对于热带森林树种往往拥有相对较厚的树皮。但也有例外,如易脱落树皮的桉树有较薄的树皮,但其树皮能够进行明显的光合作用,从而补偿了树皮薄带来的抗火能力较差的劣势。
一些树的树皮长有尖刺,用来保护树皮不受动物的侵害。但树皮除了通过长刺和变硬来吓跑小动物之外,有些树还会像动物那样生有警戒色的斑纹,如笔筒树树皮上像人眼的环;紫薇树带有斑点的树皮离远看来像猎豹,猛一看还真让人有点生畏。
树皮光合作用,关键时候才“出手”。
那些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树皮,主要对树干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树皮则在植物的呼吸、养分输送和碳同化吸收中发挥作用。这些生理学功能会随着树体的增大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使对同一树种的不同部位也是这样,如山仓子和阴香从基部萌生的嫩枝树皮光滑且呈现绿色,相比于成熟的树皮光合作用的效率更高。对于成熟的红椎,树皮能够进行微弱的光合作用,但当进入一定年龄的时候,基本上丧失了光合能力,树皮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片状脱落。有研究发现红椎树皮光合能力的终止增强了叶片的光合能力,或许这暗示着树皮与叶片生理上的协同调节。
树皮,与环境相契共生。
在对中国北部樟子松树皮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由于环境不同树皮也存在明显差异。如因为所处环境的差异,樟子松分为褐皮、黄皮、红皮和黑皮4种主要类型,其中黄皮的树皮率(指树皮的体积占树皮和木质部总和的比例)最小。
随着树体的增大,几乎所有树种的树皮率都会减少。而随着树木高度的增加,一些树种的树皮率会增加。与此同时,树皮也会影响环境。通过树干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树皮会改变气象微环境。
树皮,彩虹般的美丽。
在墨西哥热带干旱森林,罗塞尔教授发现了很多五颜六色的树皮。彩虹桉,顾名思义,就是树皮如彩虹一样绚丽多彩的一种桉树。这种桉树有一个特性,当缺水或养分不足时,色彩就会变得暗淡;而当水分充足时,它就会毫不吝啬自己的姿色,向人们展示大自然的美妙。
作为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树皮还在不经意间发挥其他的生物功能,如水杉的树皮可以为蚂蚁提供安乐窝。可见,树皮多姿多彩的功能和价值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值得人们不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对于“树皮与木质部和叶片存在有趣的关联”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内树皮密度与木材密度成正比例关系。
B.树皮含水量与叶片大小成正比,与木质部导管直径也成正比。
C.树皮具有抗癌的功效,也可以作为大气污染的生物指示器。
D.树皮厚度增大,可以增大树干的结实程度与储水能力。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笔筒树树皮上像人眼的环,紫薇树树皮离远看来像猎豹的斑点,其他树树皮上的尖刺,也能保护树皮不受动物的侵害。
B.樟子松分为褐皮、黄皮、红皮和黑皮4种主要类型,这种分类主要是其所处环境差异造成的。
C.红椎树皮光合能力的终止增强了叶片的光合能力,这可能暗示着树皮与叶片生理上的协同调节。
D.较厚的树皮可以保护树干免遭火灾,而较薄的树皮抗火能力较差,起不到保护树干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树皮,对植物的呼吸有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树皮,对于树干的保护有作用。
B.树皮率会随着树体的增大而减少,随着树木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C.由于环境不同树皮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一定条件下,树皮又反过来影响环境。如通过树干光合作用改变气象微环境。
D.树皮除自身的生理生态功能之外,还发挥着其他的生物功能,树皮的秘密奥妙无穷,我们了解的还只是冰山一角。

同类题3


①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②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只是因为如果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陶淘说:“是,是。”
③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④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⑤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⑥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贺先生说:“好吧。”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突然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推开门,陶淘吊在矮屋的梁上。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⑦“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⑧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⑨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⑩“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⑪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定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⑫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⑬世道终于清明了。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⑭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有改动)
【小题1】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
【小题2】陶淘自杀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_______
A文革受到侮辱B对在干校的生活绝望  C失恋 D学业无成
【小题3】赏析文中第三自然段加横线句子。 
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小题4】这篇小说题目最合适的是_____
A.陶淘的回忆B.逍遥游C.贺先生和《庄子》D.我的老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奶是妈妈的好
婴儿配方奶粉是母乳的最佳替代品,只有它能够做到在营养上与母乳没有什么区别。在有的人看来,配方奶粉已足以和母乳媲美,那些一出生就完全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不也活得好好的吗?但是配方奶粉并没有完全复制母乳。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至今对母乳的成分及其功能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复制出成分与母乳完全一样的婴儿配方奶粉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一个原因是母乳中含有许多种微量活性物质,已知的已多达上百种。这些活性物质中,有的是母乳生产过程中遗留的副产品,例如乳糖合成酶、脂肪酸合成酶,不太可能对婴儿的身体有用处。但是其他活性物质显然与婴儿的健康有关:母乳中含有消化酶和能转运锌、镁、硒等矿物质的酶,以帮助婴儿的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在婴儿肠道里消灭病原体。还含有其他一些有助于婴儿抵御病菌、病毒的物质:乳铁蛋白能与铁结合,除了帮助铁的吸收,还使得病菌由于缺铁而难以生存,溶菌酶能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抗菌能力,粘液素能帮助消灭病菌、病毒,干扰素、纤连蛋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等等。母乳中还含有许多种生长因子,被证明能刺激小肠细胞的繁殖,影响婴儿肠道的成熟和生长。
有的厂家试图通过添加其他动物的活性物质来模仿母乳,例如在奶粉中添加含牛免疫蛋白或牛乳铁蛋白,而其实牛奶中的这些活性物质并不能被婴儿利用。假如有一天,我们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一一生产出了这些活性物质,又如何能保持其活性呢?在奶粉生产、储存过程中许多活性物质会失去活性,婴儿的胃酸也会杀死它们。母乳中的活性物质之所以能被婴儿利用,是因为它们被乳汁脂肪巧妙地一个个包装、保护起来,所以躲过了胃酸,活着抵达婴儿的肠道。
复制母乳的另一个困难是,母乳的成分并非恒定。不同母亲的乳汁成分不同,同一个母亲的乳汁成分在一次喂奶的前后阶段以及婴儿的不同发育时期,也都在发生变化,以满
足婴儿的不同需要。母亲的饮食会影响到乳汁的成分,甚至出现不同的味道,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从小就在从母乳中适应母亲的饮食,而配方奶粉只有一种味道,用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以后容易偏食。母亲身体还能根据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分泌相应的抗体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加以保护,这种个性化抗体生产更是没有哪种配方奶粉有可能做到的。
不过,母乳并非完美食物,和配方奶粉相比,也有不足之处,如铁和维生素D的含量很低等,母亲如果营养不良,也能使乳汁缺乏某些营养素。从饮食、药物摄入体内的毒素,以及多种传染病,都能通过母乳传给婴儿但母乳的不足是可以预防和克服的,而母乳作为哺乳动物上亿年、人类数百万年进化出来的,母子之间相依为命的产物,却是无可取代的。
【小题1】文章指出:“复制出成分与母乳完全一样的婴儿配方奶粉可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下列不属于这个判断的理由的一项是
A.我们至今对母乳的成分及其功能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B.母乳中含有许多种微量活性物质,已知的已多达上百种,并且其成分并非恒定。
C.母乳中有些活性物质是,可能对婴儿的身体没有用处,只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
D.即使能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出母乳中所含的活性物质,也难以保持其活性。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婴儿配方奶粉够做到在营养上与母乳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没有母乳,婴儿配方奶粉可以成为最佳的替代品。
B.不同母亲的乳汁成分不同,味道不同,同一个母亲的乳汁成分在不同的时期,也都在变化,以满足婴儿的不同需要。
C.母乳并非完美食物,也有不足之处,母亲可能将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和遗传性疾病通过乳汁传给婴儿,增加婴儿患病的危险。
D.母乳中铁和维生素D的含量很低,母亲如果营养不良,也会使乳汁缺乏某些营养素,在些这方面,它不如配方奶粉有优势。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母乳喂养的婴儿身体的健康状况,是与母亲的身体健康、营养状况密切相关的,所以,哺乳期的妇女应该特别地加强营养,预防各种疾病。
B.母亲能根据接触到的病菌、病毒分泌相应的抗体,并通过乳汁传给婴儿,使婴儿产生个性化的抗体,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就不会患各种疾病。
C.虽然目前市场上的许多配方奶粉,已经足以和母乳媲美,但如果从一出生就完全用配方奶粉喂养,婴儿就不能很好地成长。
D.随着对母乳的成分及其功能的全面、深入的了解,人们将能够完全复制出成分与母乳完全一样的婴儿配方奶粉,母乳将最终被取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0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活,他辞去。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
(选自《负暄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
(1)下列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了解、熟悉朱自清,是从求学阶段学习他的散文名作《背影》《荷塘月色》开始的,在作者看来,他的散文情感丰富,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一些。
B.朱自清先生给本文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
C.文章名为“琐话”,选材琐碎但不多余。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而结尾处写朱公子,则直接映衬出朱先生谦恭而恳挚的性格。
D.朱自清先生的品行、学问和文采都很出众,但作者最推崇朱自清先生的还是其“行”,和他律己严、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E.本文作者虽然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写了些零星的回忆,全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
(2)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的主要特征。(6分).
(3)请从作者与朱先生的交往中举例说明朱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6分)
(4)结合文中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谈谈你对“德”与“才”关系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