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①中国的篆刻艺术,其实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以篆体文字雕刻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及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②考篆印之滥觞,当不晚于周代。当前所发现的最早实物,可确定为东周遗物,学界亦普遍接受“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论断。但从当时篆刻艺术的成熟程度论之,此前当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周时期普遍应用的甲骨文,就是以刀为笔,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而成的,广义而言亦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字迹清晰,斑斑可考,或可视为印章艺术之先河。

③古人崇尚诚信,因而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古风犹存,等级观念尚不严备,无论官印、私章,皆可称“玺”,且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到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玺”成为了皇帝王侯印章之专用名称,其他人的印信只能以“印”“章”“记”等名之,且尺寸、样式也有严格规定。汉代时,篆刻印章十分兴盛,到达顶点。考其原因,乃由于秦代实行“书同文”,废六国古文字,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而比篆晚出之隶、草、楷、行等字体尚未行世,故篆文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因而大盛。另两汉社会稳定,冶炼业和手工制作业发达,使得汉印的艺术取得长足进展,水平空前,而成为历代篆刻家尊奉临摹之典范。

④就制作方法而论,汉印多以黄铜浇铸而成,但浇铸前须将印文反刻于陶范内壁;而部分急就章乃直接用铜坯凿成,如“某某将军章”等;另有一部分乃就玉材而雕琢。因此,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

⑤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凹者称阴文,凸者称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蜕后,阴即白,阳即朱,遂又有“白文”“朱文”之目。印面虽风韵万端,但也无非是依阴阳二体间组合搭配以求变化。阴文之美,无阳文之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故而“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印人需潜心探索的治印之道。真可谓是高深莫测,奥妙无穷。

⑥篆刻就布局而言,有字法、章法之分。字法乃用字写字之法。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不同时代之字体,切不可出现于同一印章之内。而字之书写,乃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而所谓章法,指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艺术,要力求疏密有致,彼此呼应,向元定法,气象万千,这应该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章法却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时,每字则不可取同。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显示其作者的章法功力。所以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用尽解数。当然既是印家,便多是“心中有字”“胸内有法”。

【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篆刻艺术属于国粹,又称印章艺术。它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
B.中国篆刻艺术的起源应该不会晚于周代,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以贯之以及厚重的悠久传统。
C.中国篆刻艺术有凹凸两种形式,分别称为阴文和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由于印泥多用朱色,又有“白文”“朱文”的说法。
D.中国篆刻艺术在章法上疏密有致,彼此呼应,使万千气象融于方寸之间,让人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等级观念尚不严备的先秦时期,人们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其样式也五花八门,美不胜收。
B.汉代篆刻印章大盛的原因:一是小篆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且独行于世,二是当时社会稳定,冶炼与手工业发达。
C.印章的印面依据阴阳二体间的组合搭配来求得变化,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进而取得奥妙无穷的效果。
D.印家的“心中有字”是指篆刻布局中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章法,这也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在广义上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大致可以视为印章艺术的先河。
B.就制作方法而论,现代篆刻艺术的始祖被认为是汉代直接用铜坯凿成的急就章和用玉材雕琢的印章。
C.篆刻中的字法包括字体的选择和反书于印面的书写等环节,后一环节是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
D.设计印稿的印家需要反复构思,使尽解数让成套和成组的印章方方有别,从而显出自己的章法与功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7 08:4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本大题共小题,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颇为独异的一个理论特质。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  (节选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B.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C.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D.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B.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C.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展动态。
D.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小题3】(小题3)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合理合度的状态。
B.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易》。
C.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形成了包括 “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D.“中庸”是中国哲学一个“中”的重要理念,强调无过无不及,为人处世要适度。
E. 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谐统一,只能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布依族民居

杨三山

   布依族在历史上发展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的木或木石结构两种形制,其中黔南、黔西南、黔西地区的布依族山区仍然以传统的木制干栏为主,而黔中地区的布依族则以石制干栏为盛行。
布依族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百越人。考古学家们在原百越民族的发祥地和分布地,陆续发现了最早7000多年以前古越人的一些建筑遗址和铸型,说明了干栏式建筑是百越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布依族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它与庭院式、穴居式蒙古包式等建筑类型有很大区别。其房屋顶一般为悬山式,还有少量的歇山顶和重檐,由于对汉文化的借鉴,也有少量硬山式的屋顶、外围加上高高的马头墙护体防火防风。
就布依族村寨的布局结构而言,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依山势而建,面临从深远的山谷迂山越坎而来的河流小溪。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族是由若干个有相近或相连血缘的房族构成的;房族又是由若干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构成的;大体上一个房族居住在一个共同的地段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
布依族传统民居中的室内呈“H”型布局,这正是受儒家文化敬天法祖治世观念影响的体现。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普通百姓的一切祭奠及重要活动都可以在中厅完成,例如婚丧嫁娶、祝寿贺宴等。中厅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无论是传统的木架结构还是石板结构,通常情况下都分上、中、下三层。由于布依族是田间稻作的农耕民族,所以其居住空间也与他们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与其思想信仰、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中层是房屋的主体,里面包含有火塘、伙房、中厅(堂屋)、卧房。火塘是布依族的主要生活场所。根据房屋的形式,火塘有不同的设置,居住在平地楼的布依族,火塘一般设在一楼,但对于大部分的布依族而言,火塘都设置在二楼堂屋靠里侧一间,在室中间挖小坑,四周垒石条或砖,火塘内铺草木灰,中间一般置放三角铁架,用于安放烧饭煮菜的锅具。火塘正上方悬挂一长方形吊炕或吊钩,作为熏制和烘烤食品之用。

伙房即厨房,是布依族从火塘生活形式逐步发展过渡而来的布局形式,伙房里垒有灶台,放有碗柜,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伙房,而火塘只是冬季烤火、年节熏烘腊肉之用。堂屋是布依族整个家庭的重心,堂屋整个空间有四根大的穿枋穿构而成,这四根穿枋人们称呼为“四大落雁”。

在堂屋正中的墙面上会搭神台,用来供奉家神。他们的神台装饰得精致大方,年节或家里有什么大事都要先供奉祖先,希望取得祖先庇佑,确保家人安康、家畜兴旺。

堂屋后室设老人卧室,两侧各分两室。老人的卧室比较简洁,年轻人的卧室布置得相对新整。室内的家具都为木质上漆,格调古色古香。

最上层为房屋顶棚,用于搭建粮仓和堆放一些不常用到的农具。

(选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布依族民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依族民居有干栏式木楼民居和石板房两种,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建筑,是已经发展成熟的木楼、石板房民居了。
B.布依族民居中的干栏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早的民居形式之一,与其他民居的建筑布局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C.布依族传统民居室内呈“H”型,中心为中厅也称堂屋或明堂,一般是正南坐向,即古文献所讲的“感天地,正四方”。
D.布依族民居中厨房布局形式从火塘逐步发展而来,布依族厨房是布依族做饭做菜的中心逐渐转移的见证。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处在不同地区的布依族的民居是不同的,这种现象与他们在聚集地收集到的建筑原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布依族源于先秦的百越人,百越人至少在7000年前就有类似于后来的干栏式建筑的民居,同期的考古也证明了这个观点。
C.布依族民居的样式、结构特征与他们是农耕民族、农业生产分不开的,也与他们的思想信仰、生活习俗相关。
D.布依族整个家庭的中心就是堂屋,堂屋的后面一般是卧室。布依族的家具都是木制的,格调都十分古雅。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布依族民居的房顶因为借鉴了汉文化的内容,所以样式除了本民族的悬山式、歇山顶和重檐外,还有汉民族的硬山式。
B.布依族干栏式民居建筑通常分为上、中、下三层,并且每层的功能不同,比如最上层作为粮仓、放置农具等。
C.火塘的位置因为布依族房屋建筑的不同而不同,如平地楼的火塘一般在一楼,主要用来烧饭、煮菜、烤火、熏制腊肉。
D.“四大落雁”指布依族民居中堂屋的4根穿枋,它的上面供奉着家神,年节的祭祀是希望祖先保佑家人幸福。

同类题3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壹零年代:公民精神Beta版觉醒
李晓亮
时间轮渡,历史罗盘,从未止息。不觉间,新的轮回已然开启。当您听到《RAP2010:中国控》:“悟本走下神坛,老总倡导裸捐。僵尸批判社会,关了天上人间。高管学历造假,国美股东相煎。日记毁了局长,足协拖出贪官……”或许要会心一笑。不管给力与否,2010年围观期满,观众顺势进入下一单元。
壹零年即将过去,壹零年代才刚刚开始——欢迎步入壹零年代。
不妨再入时光隧道,把2010栏杆拍遍:打假斗士方舟子,单挑一群造假犯。超级丹,大满贯;三国杀,正在线。植物大战僵尸,钉子户恶斗拆迁办。巴比赴华搞夜宴,全民热衷办慈善;民航反腐、足坛打黑、全国扫黄,都很给力;李一悟本小月月,唐骏德纲周立波,皆为浮云。三令五申撤销驻京办,撤来撤去全成驻京饭店;《子弹》乱飞,《江湖》《孤儿》大战;曹操墓、日记门、叫春门、兽兽门,惨遭围观……
舟曲、玉树、王家岭,伊春空难、南平杀童案、新疆踩踏、上海大火等年度悲情,也“震”痛中国。所幸我们没被灾难击倒,没过度沉溺悲恸,而是痛定思痛,在反思与进步中补偿在灾难中所失。婆娑泪水中,我们看到民族精神的守望相助,公民精神的实质成长,让社会发展渐次成型。
中国GDP坐上全球第二把交椅,全民幸福感却并未与之匹配。一幅“不为人民服务”的锦旗,道出人民日益增长的智慧与某些官员执政水平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画着白圈的斗大“拆”字,轰鸣的醉驾飙车马达声,“恨爹不成刚”的吊诡心理,房价调控“不调不知道,一调一涨吓一跳”都是不容回避的命题。
这些都有待调整经济结构,重建行政伦理,并以更优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起坚实的民生之网,纳入每一个国民。民众幸福指数和宏观经济实体步调一致,才能和谐共振。商务部曾斥资打造30秒中国形象广告,是为助推中国软实力,其实中国早已站在舞台中央,只要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都有切实保障,就是最好的国家形象。
新世纪已走过10年。我们曾偷懒地贴过年代标签:如沉稳六零,坚毅七零,茫然八零,叛逆九零,那零零呢?或许你还没想好,而壹零年代转瞬即至。
无论贴什么标签,都不是故意神化。因为他们和你我一样,一样有彷徨犹豫,一样需勇气担当。但壹零旅程已经开启,无可逃避。只要愿意,我们可以把个人生涯和历史嬗变、时代进步融汇到一起。致力参与推动中国文明进程,那就是你的光荣之路。历经五千年古文明和三十载大变局,站在壹零年代节点上,如何成为一个“风范大国民”?
而提炼一下近年媒体的阐释,可以“公约”出如此群像:他们既拥抱物质,又体认精神,现实但有梦想,张扬个性又谦逊尽责;极富激情、创造力,又尊重既有规则和秩序;仁爱而不软弱;勇毅却深知尊重法治、和谐包容之可贵。
这也是网络时代的公民特质。围观改变中国,微博聚合的“微革命”,已让互联网开放精神渗入国人气质。壹零年代的公民精神“Beta版”也已觉醒,这样的公民群体,才当得起中国之名,才应成为壹零年代的标签。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悟本走下神坛,老总倡导裸捐。僵尸批判社会,关了天上人间。高管学历造假,国美股东相煎。日记毁了局长,足协拖出贪官等等这些新闻事件都发生在10年度,不管给力与否,或许都使人要会心一笑。
B.新世纪已走过10年。我们曾偷懒地给四个年代的人贴过标签。但零零年、一零年都没有贴过标签。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想给10年贴上一个标签。
C.商务部曾斥资打造30秒中国形象广告,助推中国软实力,这样使中国能够站在舞台中央。
D.中国GDP坐上全球第二把交椅,但是全民幸福感并未与之匹配。还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智慧与某些官员执政水平之间的矛盾;还存在“房价调控不灵”等问题。
E.舟曲、玉树、王家岭,伊春空难、南平杀童案、新疆踩踏、上海大火等年度悲情“震”痛中国。所幸我们没被灾难击倒,经历沉溺悲恸,痛定思痛,在反思与进步中挽回了灾难中的经济损失。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了很多尚未进入词典的网络词语,如“微博”“围观”“给力”“八卦”等等。
B.“给力”一词尚没有进入词典,根据网上流传的含义,大约有“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有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意思。
C.壹零年代的标签应该是“风范”,他们既拥抱物质,又体认精神,现实但有梦想,张扬个性又谦逊尽责;极富激情、创造力,又尊重既有规则和秩序;仁爱而不软弱;勇毅却深知尊重法治、和谐包容之可贵。
D.作者认为围观改变中国,微博聚合的“微革命”,已让互联网开放精神渗入国人气质。壹零年代的公民群体当得起中国之名,公民精神“Beta版”应成为壹零年代的标签。
【小题3】你认为具备怎样的特质才能成为“风范大国民”呢?(4分)
【小题4】你是“八零”还是“九零”?你同意文章给你这代人贴的标签吗?举例说说理由。(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祭祖传统起源于商朝。商人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并且把人鬼(祖先)作为祭祀的主要对象。从孔子开始,儒家逐渐与鬼神信仰拉开距离。从根本上说,儒家并不反对服事鬼神,只是将对鬼神的祭祀放到整个道德教化的系统中去思考而已。
中国人的祭祖信仰不外乎基于以下两种心态:一是饮水思源,追念祖先功德;二是祈求福祉,希望祖先保佑子孙。这里,体现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生命关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看似高深的哲学追问,在中国人的祭祖仪式中得到自然而朴实的回答。这里,还体现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情感关联,甜酸苦辣的人生况味,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向祖宗诉说,从而得到心理的释放,乃至问题的解决。在祭祖的芸芸众生看来,祖宗虽然不在了,但并没有变成虚无缥缈的鬼神,而是在生命上与自己同在,在情感上与自己分享。冯友兰先生说过:“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这种诗意的信仰、哲学的智慧,正体现出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精神魅力。
家祭是祭祖信仰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但各地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这种家庭祭祖方式,有助于巩固以孝悌为纽带的家庭成员关系,维护家庭的安定和睦,也是讲述家庭故事、传授优良家风,进行家庭教育的最佳场所,实际上发挥了类似西方人“教堂”的作用。
宗祠祭祖分为春祭和秋祭,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的春祭,气氛庄严而热烈。不少地方现在祭祖仪式加上一条,就是为本族优秀子弟发放奖学金、为困难子弟发放助学金。这种宗祠祭祖方式,有助于增进族群内部人们的感情联络,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现在有些地方,尝试引入祠堂管理委员会议事制度,协助当地村委会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调解村民纠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企业本来是现代市场经济组织,欧美的企业,因为处在全民宗教信仰的社会背景中,根本不必要也不可能考虑员工的精神信仰问题。广东东莞的一些企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专门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本企业员工设立了“祖宗堂”。“祖宗堂”供奉“天地国亲师”牌位,以及本企业所有员工姓氏祖宗的牌位。“祖宗堂”平时开放,员工在家庭的重大纪念日,或者在思念家乡和亲人时,均可自行前往祭拜、上香。在春节和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则请出所有牌位,放置在企业大礼堂,组织本企业全体员工举行隆重的集体祭拜仪式。其祭拜程序参照农村宗祠祭祖仪式而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变动,祝文则包含有本企业本年度发展成绩及前景展望等内容。在他们看来,教化员工是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教化的本质就是教做人,做人首先是行孝。把孝落实了,人的动力就出来了,能力就出来了,整个格局也就出来了。这种企业祭祖方式,是对中国传统乡村宗祠祭祖方式的继承和超越,既满足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需求,又增进了本企业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建设企业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础。
祭祖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信仰,祭祖信仰应该成为我们重建“文化自信”的起点,为中华民族在当代的重新崛起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
(摘编自黎红雷《企业与社区如何祭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祖传统古已有之,是中国人民缅怀先祖的一种方式。它起源于商朝,商人把鬼神分为三类,其中人鬼是主要的祭祀对象。
B.儒家把服事鬼神放到了于人有道德教化意义的层面上去考虑,但孔子认为要与鬼神信仰保持距离,即否定鬼神的存在。
C.中国人的祭祖信仰基本出于两种心理诉求。一是不忘根本,有感恩祖先赐予之意。二是祈求福祉,企盼祖先保佑后代。
D.中国人的祭祖信仰体现了个人与祖先之间的生命和情感关联,祭祖的人认为,祖先既在生命上与我同在,也在情感上与我分享。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冯友兰看来,行祭礼是表达对先人情感的诗意之举,而不是真的出于对鬼神的敬畏或崇拜,祭礼与宗教之礼的意义是有差别的。
B.中国人的祭祖信仰自然而朴实地回答了哲学上的终极追问,这是中国人在处理哲学问题上的智慧,体现出儒家文化的精神魅力。
C.家祭是祭祖信仰的常见形式,在具体做法上各地有所不同。重视家祭可以让子女孝顺父母,兄弟之间友爱,也利于传授优良家风。
D.家祭和宗祠祭祖能起到敦亲睦族的效用,有利于维护家庭安定,促进社会和谐。宗祠祭祖在方式和制度上的新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美企业要想进入中国市场,需要对中国人的信仰传统有所考虑。这种考虑从某种程度上说关乎中国员工的心理需求,会对企业发展有益。
B.东莞一些企业设立了“祖宗堂”,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提供了祭拜的场所,这样做可解思乡怀亲之苦,也可以起到教化人的作用。
C.企业祭祖是对传统祭祖方式的创造性继承和超越,是现代市场经济企业文化的表现。企业员工集体祭拜使得员工与企业同艰苦共命运。
D.祭祖信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对此我们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积极、正面引导。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类的文明史,是靠有形文明遗存和无形文明遗存传承下来的。史前的人类文明遗存,主要见于旷野的岩画和居住的遗址。从这些最早的文明遗存中,我们看到,史前人类最早的文明活动中,彩绘文化居然是一个主要内容。根据史前彩绘文化的推断,在新石器时代就应当有研磨颜料的研磨器了。最早使用研磨器,主要用于人体彩绘(如印第安人等土著民族至今沿用)、绘制彩陶和岩壁画等。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是取自然石头所为。现今考古发掘中能见到的最早的研磨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我国许多文化遗址都出土过这类用途的研磨器。汉代的桓谭在《新论》一书中称:“伏羲之制杵舂,万民以济。”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民间传说、典籍记栽与考古发掘互为印证。
研磨颜料的研磨器,以其特有的功能被先民传承,并发展为后世的砚台。时至今曰,砚台还在亚洲广大地区使用,成为史前创造的唯一被人类继承、沿用至今的文明工具。
研磨器的形制,取决于研磨对象即颜料的性状。史前颜料基本是赤铁矿、朱妙'、软锰矿(二氧化锰)等自然存在的矿物质,这些颜料矿一般是较软的颗粒或粉末状。除了天然矿物颜料外,植物性的木炭也可以作为黑色的颜料。
史前研磨器的共同特点,均是以自然石为底,上附圆形研石或柱形研棒。
史前研磨器的材质品类较多,有所、石、石灰石、砂石、青石、玉石等等。古人的工具也是一专多能,许多研磨器上的划痕当为磨制其他工具所为,如磨制箭镞、骨针、蚌刀等等。从研磨器的形状、大小来看,其使用功能是有区别的。形体大的应为粗加工用器,形体小的应为细加工用器,有些器形小不盈掌,或者兼有“笔舔”、“调色盘”类功能。
研磨器的历史跨度约4000年,换句话说,约4000年间,研磨器的发展变化不大。尽管夏、商、周这前三代,我国有记栽的古代文明史已开始,不属于史前时代,但是就研磨器来说,这个时期的研磨器还是基本延续史前研磨器的样式。因为这个时期使用的矿物颜料和炭墨的状况没有多大变化,那么研磨器的it型和功能也就相应地延续了这三代。
夏、商、周时期研磨器的典籍资料和物质遗存资料都较少。首先是国家各级文物机构发掘出土的此类器物很少,同时从典籍上看,资料同样稀少。民国时期中国地质事业著名的创始人之一章鸿钊在《石雅》中认为:“砚字不见于经,意三代时尚未用砚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中记载:“……夫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古朴,云平生时物也。”说的是孔子家藏旧砚,但未见实物,所以不知其形制。清代黄钦阿《端溪砚史汇参》按曰:“上古三代之砚,仅见于此。此时未有笔墨纸,以漆贮玉石中,竹梃点之。于简版上,作蝌蚪书。”可见这一时期的研磨器在史书的记栽和存在实物中都是很珍罕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2年12月13日)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研磨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最早使用的研磨颜料的研磨器,主要用于人体彩绘、绘制彩色陶器以及岩画、壁画等彩绘文化。
B.我国许多史前文化遗址中都出十过研磨颜料的研磨器,由此可见,这类用途的研麽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都是州自然石头做成的,都是以天然心为底,上面附有圆形的研石或者是柱形的研棒。
D.后世使ffl的砚台是由史前发明的研磨器发展而来的,并且是时至今日仍在亚洲广大地区使用的人类文明工異。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枳谭《新论》一书有这样的记载:“伏羲之制杵舂,万民以济。”这处记载也许可印证研磨器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
B.史前所用的颜料主耍是较柔软的颗粒或粉末状的赤铁矿、朱砂、软锰矿等天然矿物质,而黑色颜料则是植物性的木炭。
C.史前研磨器都为石质,但制作研磨器的石质材料又各冇不同。研磨器的功能不仅用于研磨颜料,也可能用于磨制工具。
D.研磨器的形状、人小与使用功能有关。大的可能用于粗加工,小的可能用于细加工,更小的或可兼作“笔舔”和“调色盘”。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文明史的传承,椹的是有形文明遗存和无形文明遗存。作为史前人类文明遗存的岩画和居往遗址应是有形文明遗存。
B.复、商、周三代使用的彩绘颜料的状况没有多人变化,闪此这一时期的研磨器还是基本延续史前研磨器的造型和功能。
C.中国地质事业著名的创始人之一的章鸿钊在《石雅》中说“砚字不见于经”,由此可见复、商、周三代还没有使用砚台。
D.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孔子家藏冇旧砚,但由于那个时期没有笔墨纸,因此这个砚可能不是用来研磨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