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筑梦”计划中看教育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公布了2015年面向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获得该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清华大学也启动了“自强计划”,入选考生最高可降65分。随后,一批名牌高校(如中国政法大学、西南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相继制定了针对农村考生的“筑梦计划(或称“高校专项计划”)”。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好想法,但好想法得有好办法,没有好办法的好想法在实践中就会变成坏想法。人类美妙的构想足够多,但就是因为失去了好办法,美妙的构想一经实践,就结出了丑陋的果实。如果好想法与好办法相统一,好想法制约着好办法,好办法服务于好想法,好想法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好办法就是需要有良好的机制,这种机制要体现机会平等的机制。但机会平等的机制不等于过程平等,更不等于结果平等。对于上大学的考生来说,只要给人以人人平等的机会即可,无论什么样的考试结果都是公平的结果,至少不是最坏的结果。对于考生来说,这种机会平等的机制,就是考试。
对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是想从考试的结果来纠正考试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会破坏起点的公平,也会破坏考试过程的公平。有时候,公平再前进一步,量变就转化为质变,本来追求公平的考试制度,在权力和政策的干预下,却导致了对非农村大学生极端不公平的结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照顾农村大学生,在客观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
有人会说,美国也有对黑人等少数族裔的照顾政策,但这种政策,是建立在维护生源的多样性和平权政策的前提下,且受到法律的保障,并没有因此破坏机会平等和考试平等。那些有权人不敢滥用自己的权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那些有钱人也不敢行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有权人和有钱人在招生的问题上没有法外特权,美国的制度机制、法制机制、考试机制、招生机制在各个层面都把权力和金钱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
由于中国建设法治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考试制度比较健全,在招生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农村考生进行照顾的结果,就是真正农村大学生有可能没有进入北大清华,有权有钱的人可能进入了北大清华。无论是有权人还是有钱人,他们都会通过看不见的招数,通过暗箱操作,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农村大学生,进而通过农村大学生进入北大清华。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权之人有钱之人都会对上面的政策进行肢解,使之符合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招收农村大学生的计划变相成为招收有权和有钱人的大学生计划,导致新一轮的招生腐败。
考试会影响人的一生,但并不能因此改变一生。改变一生的,还需要其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还需要抓住机遇。如果认为考上北大清华之后就前途无忧,那是懒汉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认为北大清华就一定会出人才,其他的非北大清华的学生就不会成人才,那就是变相的准血统论在作怪。
(选自《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5月3日,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筑梦计划”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的“筑梦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B.获得2015年面向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入选考生最高可降65分。
C.清华大学启动“自强计划”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相继制定了针对农村考生的“高校专项计划”。
D.“筑梦计划”目的是纠正考试的不公平,但相反这计划的提出会破坏起点的公平,也会破坏考试过程的公平。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筑梦计划”是一个好想法,但好想法得有好办法,没有好办法的好想法在实践中就会变成坏想法,同时也缺乏实践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B.作者并不歧视农村学生,而是认为对农村考生进行照顾就可能让真正农村大学生有可能没有进入高校,有权有钱的人通过暗箱操作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农村大学生进而通过农村大学生进入高校。
C.未来中国的有权人将不敢滥用自己的权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也不敢行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在招生的问题上他们没有法外特权。
D.招收农村大学生的计划将导致新一轮的招生腐败的原因是中国考试制度比较健全,招生制度不是很健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量变”“质变”的关系来看,追求公平的考试制度在权力和政策的干预下,却导致了对非农村大学生极端不公平的结果。
B.照顾农村大学生,在客观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表明农村大学生因为考试无能才需要被照顾。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考生来说,这种体现机会平等的机制就是考试。
C.考试会影响人的一生,但并不能因此改变一生。改变一生的,还需要其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还需要抓住机遇。对于农村学生,“筑梦”就是个机遇。
D.我们不能认为北大清华就一定会出人才,其他的非北大清华的学生就不会成人才。入取高校后学生不应有懒惰思想,要知道考上北大清华并不意味前途无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0 02:26: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6年11月,浙江乌镇如约迎来了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江南水乡的千年古镇,成为全世界读懂中国网络强国梦的重要窗口。开幕式精彩而意义重大,明确勾勒了中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的轮廓:以尊重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推进建设网络空间治理新秩序的全面实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标。
三届乌镇峰会的背后,是蓄势待发的中国网络强国梦:2014年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搭起了中国的主场,融合古镇风情与信息时代气息的乌镇,预示着中国必然在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事业中走出独具特色的道路;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系统描绘了中国视野中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蓝图,尊重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原则基础上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预示着中国设立了一个体现新型大国战略雄心的宏伟目标;2016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如新闻发布会上所公布的,将实质性地启动“乌镇进程”,意味着在建设网络强国的新长征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从全球网络空间的发展历程来看,2016年标志着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传统意义上单一或者少数优势行为体独占话语权的模式成为过去,政府、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共同参与并制定治理新秩序的多方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现实。
这便是变革,注定到来的变革。身处这种变革的年代,身处这样的大时代,一如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如果用于适应、面对和迎接变革,这将是最好的时代;如果相反,答案也将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要想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在互联网领域,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是全世界共同的愿望。中国做过大量的探索,刚过去的“双十一”一天的成交额让世界惊叹,而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打造农村电商等,可以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2016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已经从一个单一主题的大会,变身成为全方位展示如何迎接变革的平台,演绎的是多姿多彩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生态。2016年乌镇峰会将让历史的车轮在千年古镇悄然转动,世界也将因此读懂中国的网络强国梦。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2016年进入互联网的一个全新阶段
B.从乌镇读懂中国的网络强国梦
C.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
D.说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材料一

据美国“市场”网9月14日报道,在中国,付费订阅、与专家在线互动等网络直播,被统称为“知识付费”经济。研究估计,去年中国这种经济规模达73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付费播客,主要是消费者直接为在线内容付费。中国民众迫切渴望获取当代重要信息,在中国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需不断更新个人技能,中国手机支付更便利,中国社会普遍存在“担心落伍”的心态。

据法新社9月11日报道,微博问答是新浪微博开设的一项功能。去年,通过问答提出的问题每天达到约1万个,而金融、健康和就业问题的答题人每一次回答都能赚到钱。在中国无处不在的手机支付方式的推动下,热门话题得到的围观可能为每个答案带来数万元的收入,而这笔收入将分给提问者、答题专家和微博平台。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网站日前报道称,拥抱知识经济——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的国家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也极大地改变了各国的地位。而中国的科研投入在全球科研开支中的占比呈井喷式增长,如今已超过了20%。同时,90%的中国人认为人工智能对社会有好处。

FT中文网撰稿人王鹏鲲日前撰文称,在用户愿意为知识付费的大环境下,喜马拉雅FM和知乎等平台聚集了大批粉丝,但是基本还停留在一次性买卖课程和讲座的阶段。下一步,领头企业需要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服务才能留住客户,比如提供个性化课程推荐或督促其完成学习。

(摘自手机中国网百家号2018-09-25)

材料二

图1.2015-2018 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图

图2.国内消费者知识付费意愿

图3.付费意愿占比图

图4国内消费者知识付费驱动力

材料三

知识付费的本质是分享经济,所以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除了优质内容,分享体验才是知识付费核心的商业价值。当前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集中在对内容的争夺上,而未来知识付费的发展将更强调社交性和分享的精确匹配。知识付费供给内容的“头部化”、系统化趋势明显加剧。用户原创内容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且内容更有针对性,更注重连续性。初期,知识付费迎合受众碎片化需求,专业生产的内容生产多呈现碎片化的状态,这种模式不利于受众系统地学习。知识付费属于一种虚拟经济,由于交易前无法查验,因此知识的真假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消费意愿。未来用户信用体系、知识评价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平台操作更加规范化。从受众上看,当前的知识付费用户基本只是20—30岁之间的年轻人。随着行业整体的不断发展,未来在受众面上会有所扩展,市场格局也会沿着垂直领域发展,即会出现针对特定细分领域的知识付费平台。

(摘自人民网《视听》2017年第11期)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分析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市场”网认为,中国“知识付费”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中国普遍存在“担心落伍”的心态, 中国民众迫切渴望获取当代各种信息。
B.从法新社的报道看,微博问答解决消费者在金融、健康和就业等方面提出的所有问题;通过手机支付方式,将收入分给提问者、答题专家和微博平台。
C.从法国《新观察家》周刊网站的报道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到大数据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科研投入在全球科研开支中增长迅速,改变了中国的国家地位。
D.FT中文网撰稿人王鹏鲲认为日前中国知识付费基本还停留在一次性买卖课程和讲座的阶段,下一步需要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服务才能留住客户。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下列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1可以看出从2015到2018年四年间,中国知识内容付费的用户规模和增长率持续上升,中国知识付费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B.从图2可以看出有42%的用户认为为知识付费是趋势,有价值的内容就应该付费,说明当前知识付费的意愿已经初步形成。
C.从图3可以看出“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最被认可,有 63.3%的人有意愿付费。其次是职业与学业的发展建议,达到将近四成的付费意愿。
D.从图4可以看出消费者为知识付费的主要首要驱动力是“获得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见解”,说明消费者为知识付费的动机功利性较强。
【小题3】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未来中国市场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前景。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港人的骄傲祖国的英雄
——香港义工黄福荣玉树地震灾区舍己救人纪实
“香港英雄”、“港人之光”、“香港人的骄傲”、“伟大的志愿者”……连日来,随着青海地震的消息牵动港人,香港货车司机黄福荣舍己救人的事迹更让港人感动和自豪。
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正在当地一间“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志愿服务的黄福荣带着孩子们从摇晃的建筑物中跑出,没有受伤。但是,废墟下还掩埋着3个孩子和3个老师,阿福和其他人立即冲回废墟营救他们。大约10点多钟,刚刚救出3个孩子和1个老师,还在救援另两位老师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福不幸被废墟掩埋。人们将阿福和两位老师救出来,两位老师安全获救,但阿福却身受重伤,当地医生现场急救亦回天乏术,半小时后,阿福去世了。大约下午2点,“西部爱心公益”在网上发布信息悼念阿福,将阿福遇难的消息公布开来。
黄福荣是一个普通香港人,曾与朋友合伙开过运输公司,后来转行做货车司机,4月8日刚刚抵达玉树,到当地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工作;他长期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时服药,却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为灾区运送赈灾物资来回多次,又在灾后重建时奋战汶川震区三个月,并获当地颁授志愿者荣誉证书;他曾徒步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华骨髓库募捐……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阿福。黄福荣参加义工活动,源自自己对人的热诚关爱。据香港货柜车主联会负责人称,黄福荣20岁前入行,为人热心公益,在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香港货柜业发起筹款,黄福荣知道后义不容辞,宁愿放下工作,四处向司机筹款。后来,黄福荣受一本书触动,开始亲身到内地参与义工活动。
2001年,38岁的黄福荣在书店买到一本名为《挑战死亡──白血红心走天涯》的书,作者是原解放军广州通信学院教官隋继国。这个患有白血病的军人从北京天安门骑自行车出发,走遍全国,为无偿捐献骨髓作宣传,两人通过编辑部结识后在湖南会面,成了莫逆之交,黄福荣说,正是隋继国的举动感动了他,“过去我常讲做善事,但是都只是口头上的,这次我要把它变成行动”。
2002年1月,黄福荣接过隋继国的旗帜,从香港徒步行至北京,全程2800多公里,历时3个月,继续为中华骨髓库的扩容,为挽救更多的白血病患者不辞辛苦地募款。湖北一对受助于黄福荣善行的谢氏兄弟,在致谢信中表示:“你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奉献’!”
命运弄人,隋继国病逝后,黄福荣也患上了肺结核和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但是他没有消沉。今年4月,他到青海玉树的孤儿院做义工,这家孤儿院有1名院长、1名义工,4位老师和22个孩子,他帮助孤儿院运送物资。没料到,这成了阿福最后的行善之旅,抵达玉树县不足一周便遇上地震。
黄福荣生活在香港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父亲与癌症缠斗了半年之后去世,老母亲现已年逾八旬。父亲往日的教导和其在朋辈及邻里之间尽心助人的榜样,自小在五姐弟心中植下了根。姐姐在丝绸之路、云南及四川等地多次背囊旅行也影响到他的志趣。黄福荣有着丰富的义工经历,屡次前往西部青海、西藏、四川的偏远落后地区。他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对当地人热诚关爱。
阿福做事低调,脚踏实地。兰州义工李义是阿福的好友,在4月1日接待了远道而来的阿福,“‘他们怎么样,他们怎么样,我不要紧’是阿福常说的一句,他总是关心别人,一向少说话多做事,只会用实际行动去表达自己。”
46岁的黄福荣至今单身,有好友爆料阿福曾经“自嘲”地说:“我估计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很难找到一个愿意嫁给我的人,这样也好,我去一个地方做事情就没有牵挂了。”
(选自2010年4月19日人民网,记者李海元刘韬)
【小题1】文章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一下黄福荣做过哪些义举?(4分)
【小题3】你认为黄福荣“甘于奉献”的可贵品德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5分)
【小题4】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阿福的评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给你哪些启发?(5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中国环境报: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你们在保护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温华军:目前就我们保护区来讲,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还算是协调得比较好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前不久与保护区临近的市打算引进一个项目,是有关光伏发电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办这样一个企业,相关市级领导来征求保护区的意见。最后我们向他们解释,光伏发电产生光的污染,离保护区太近,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相关市级领导在听到我们解释以后,回去开会经过讨论,放弃了原计划,最后在距离保护区几公里外的地方选址。
(摘编自《推进保护区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国环境报》)
材料二:
1962年,一支几百人的造林队伍开始进驻塞罕坝的荒漠。55年来,几代林场人愈挫愈勇,终于把塞罕坝改造成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北京东北方三百多公里外,就有这样一片奇迹般的凝翠之地。很多老北京人都有感受,曾经困扰京城的沙尘暴,近些年越来越少光顾了,这样的变化背后,就有塞罕坝茫茫林海无言的功绩。当然塞罕坝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它在旅游、苗木、风电、生态涵养等方面的总价值,已经很难用具体的数字形容。塞罕坝林场从荒到绿的这个创造历程,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塞罕坝的绿色发展之路就像一个标本,印证了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科学性。党的十八大将“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为“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纳入,无疑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体现。塞罕坝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之路,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因眼前利益而造成局部生态严重破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塞罕坝的绿色传奇,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含义。
塞罕坝55年造林植草,最终实现生态与效益双丰收,以实践证明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关系。绿水青山的确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就是惠及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
(摘编自于永杰《塞罕坝与祁连山,“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材料三:

(摘编自《我国建成自然保护区272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络基本形成》)
材料四:
不管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如何,其总体要求是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把科学研究、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充分发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統,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这个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又可以称为贮备库。它也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
自然保护区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自然过程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种的生态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环境保护工作中观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取得监测基准的地方。当然它也是教育实验的好场所。
自然界的美景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良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焕发,燃起生活和创造的热情。所以自然界的美景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摘选自《自然保护区管理学》)
【小题1】下列关于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访中所列举的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情况,很好地印证了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
B.塞罕坝的生动实践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实现了生态修复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C.党的十八大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进一步拓展为“五位一体”,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战略地位。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生动形象地阐释了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关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塞罕坝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局部生态严重破坏的事例作对比意在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殊意义。
B.塞罕坝现在实现了旅游、风电、生态涵养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其中,它的最大价值是减少了曾经多年困扰京城的沙尘暴。
C.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络基本形成,其中高等植物、脊椎动物、海洋生物分别为 35000、8000、28000余种,居世界第三位。
D.为保证2020年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我国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如“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等七项工程 。
E. 上述四则材料都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生态保护区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在这方面我国已取得重大成就。
【小题3】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说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价值。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抗生素的“末路来生”
楚云汐
20世纪40年代,许多人做完阑尾手术后却没能活过来,但让这些人丧生的并不是手术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病菌感染,在那个没有青霉素的年代,医生们对那些感染束手无策。不过,青霉素等抗生素出现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因此,抗生素是很多病人的救星,自从有了它们,许多绝症变成了可以轻松治愈的普通病症,比如肺炎等,而人类的寿命也因此得以延长。
可是现在,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发展正在逐渐走向尽头。未来,我们甚至有可能重新退回到抗生素没发明之前的时代,仅依靠最原始、最天然的抗生素来帮助维持我们的生命。
实际上,关于抗生素危机这件事,早在1945年就曾有人提过,而此人正是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领取当年诺贝尔医学奖时警告世人说,如果人们缺乏科学常识,造成抗生素使用不当,那么,就会让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引发严重后果——不幸的是,这事儿让他言中了。现在,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了困扰医学界的巨大难题,而造成此后果的最主要原因正是抗生素的使用不当。
一个医学常识是,抗生素可以用来对抗细菌,但对病毒无效,可是,许多患了病毒性感冒或者流感的病人都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而为了尽快摆脱患者的纠缠,增加自己的收入,医生们常常会如他们所愿——反正,开出无用处方的医生不会受到处分,而那些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感冒的病人也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可正是这样滥用抗生素,才使得人体细菌百炼成钢,产生了抗药性。有时,即使医生遵守规范开出了抗生素,相当多的病人不按时、按量、按疗程服药,这同样会给细菌提供适应环境、伺机还击的机会。另外,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可以轻易获得人们想要的抗生素,而这进一步增加了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几率。可以说,那些“超级细菌”都是在这些机会中悄悄诞生的。等人类发现它们时,为时已晚。
而且,抗生素使用不当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人类本身,在动物身上滥用的抗生素数量也大得惊人。而人类这么做却仅仅是因为想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做法对降低肉价有利,但是却在无形中为病菌提供了更多产生耐药性的温床。
如今,随着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病原体越来越多,科学家终于重视起这个问题来了,在抗生素日渐枯竭的今天,科学家正在研发一种群体阻断药物——这种药物并不杀死病菌,而是阻止它们发动攻势,但是遗憾的是,现在这些药物还不能应用于临床,所以指望它们立即见效是不明智的。
不过,另一些科学家另辟蹊径,他们想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帮助。我们都知道,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对人体有益,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还是最天然的抗生素。穿窗而入的新鲜空气不仅能够稀释空气中病原体,还能有效地杀死它们,而阳光不仅同样具有杀菌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使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得到增强。事实上,在人工抗生素没流行之前,很多医院利用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获得了好处。虽然与强有力的人工抗生素相比,空气和阳光的作用不显眼,但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放弃显然也是不明智的。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3期)
【小题1】下列对于“抗生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抗生素的出现让医生有了应对术后病菌感染的方法,而在抗生素出现以前,术后病菌感染让医生束手无策,甚至令病人丧命。
B.抗生素的发展会因细菌的耐药性变强而逐渐走到尽头,作者预测,我们甚至有可能退回到抗生素发明之前的年代,而仅靠最原始、最天然抗生素杀灭细菌。
C.抗生素在动物身上的滥用,一方面能让牲畜健康地快速生长,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却于无形中为病菌产生耐药性提供了条件。
D.在抗生素没有流行的时候,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已经被医院用来杀灭病菌。但现在的人们,已经完全不知道它们的医学效用。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患了病毒性感冒的病人要求医生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他们服用抗生素对他们的病症并没有作用,反而会增强体内细菌的抗药性。
B.医生之所以会按照病人的要求给他们开抗生素处方,一方面是使用抗生素对抗病毒并不会有生命危险,一方面是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C.人体细菌会因病人滥用抗生素而产生抗药性。而医生遵守规范开出的抗生素,只要病人按时服药,细菌就不会有伺机攻击人体的机会。
D.人们能轻易获取抗生素是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之一,这一因素也导致了一些“超级细菌”的产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生素出现后,包括肺炎在内的多数绝症都可以被轻松地治愈。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使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
B.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早在1945年就提出了抗生素可能面临的危机,可是他的警告却没有被人们重视,以致危机真的出现了。
C.科学家们已开展一种群体阻断药物的研发,这种药物虽不能杀死病菌,却能使病菌不危害人体,这些药物现在还未应用于临床。
D.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是天然抗生素,它们都能帮助杀死致病病菌。此外,阳光还能促进人体制造维生素D,从而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