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空气启示录”这个词已经相当适用于北京:几乎看不到的天际线,戴口罩的市民,沉默得令人惊异的街道。
②21世纪的北京就像是19世纪的伦敦——它们都是其时全球崛起速度最快的工业国家的首都。连雾霾的成因都惊人的一致,人口众多,周边地区工业密集,能源主要是煤炭,再加上被丘陵环绕的地形,这些因素一起推动空气污染在一年中的某些时期达到或超过“危险”水平。
③关于空气污染产生的后果,尽管各方研究不尽相同,但相比于那些研究环境退化、社会不公和经济增长的抽象理论,数字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体现紧迫性。刚进入21世纪时,世界银行就估算称,由于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中国每年损失了GDP的2%-3%。而根据哈佛大学等高校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出版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0》,户外空气污染是中国2010年早逝的120万人死亡的主要致病因素。有报道称,空气污染事件除了商家因为空气净化器热销得益之外,无人获益。实际情况是,在生存面前同样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谁又会是赢家呢?
④在诸多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文献中,经济增长被视作解决问题的万灵丹。然而在现实中,它却并非包治百病,更难以成为环境污染的解药。上世纪90年代,一种名为“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理论曾得到经济学家们的广泛推崇。这一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经历工业化这一“肮脏”阶段,只有这样经济才能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这之后,公众需求以及金融、技术手段自然就能自觉发挥作用,将污染水平降低。也就是说,环境退化先是随着经济增长的上升而加剧,直到出现一个拐点,随后环境退化开始减缓,而经济则会继续增长。然后,经济增长会带来生产技术的提高、减排技术的引入和大众对环境质量需求的增强。然而在过去十年中,“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已经广受批判,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达成之后,并不会自动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
⑤伦敦的污染故事很长,绵延了超过一个世纪。而北京不能再承担如此长时间的污染——那对北京乃至整个地球都将是一场灾难。北京污染故事的下一章,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关键的叙事之一。它决定着我们将居住的这个地球,也决定着我们会留给子孙后代的那个地球。对北京市民、中国公民乃至全人类来说,这个故事都理应有一个快乐的结局。
(取材于网络资料,有删改)
【链接材料】
伦敦曾是世界著名的“雾都”,饱受雾霾的困扰。面对雾霾,伦敦市长在《2003年伦敦空气质量战略》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通过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增长。同时,英国政府从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专门的“碳预算”,将之应用于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伦敦市先后出台《环境法》等一系列法案,严格监管污染的排放情况,采用新型技术来清洁空气,整治汽车超标排放,呼吁民众绿色出行,严格限制私家车和公务用车。如今,伦敦的雾霾已经得到有效的治理。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及思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作者描述了北京的空气现状,并指出北京与伦敦雾霾成因惊人一致。
B.第③段作者引用了具体的数字材料,论证了空气污染给我国造成的严重后果。
C.第④段作者主要论证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理论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推崇。
D.第⑤段中,作者提出对未来的希望,即北京的污染故事理应有一个快乐的结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理论的一项是( )
A.各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经历工业化,在这个阶段中环境污染是难以避免的问题。
B.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金融、生产技术、减排技术等手段自然能将污染水平降低。
C.经济增长会带来大众对环境质量需求的增强,这是环境质量逐渐提高的动力之一。
D.经济增长不能包治百病,达到一定的水平后,环境质量并不会随其增长而自动改善。
【小题3】根据原文及链接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口、工业布局、能源利用以及地形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北京空气污染已经达到并超过了“危险”水平。
B.关于空气污染的后果,尽管各方的研究结果都不相同,但是相比抽象理论,数字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体现紧迫性。
C.尽管商家因为空气净化器热销获得益处,但面对被污染的空气,面对生存困境,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D.伦敦治理污染绵延超过一个世纪,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追求绿色GDP的增长、出台《环境法》等举措给北京很多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03 10:27: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只猴子坐在意大利帕尔马的一间实验室里。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猴子,科学家事先在它大脑中负责计划和执行动作的区域植入了一些细小的电线。每当这只猴子抓起一件物体,或是移动一件物体时,其脑部区域的部分细胞就会被激活,这时实验室的监视器就会发出一阵“卟卟卟”的声音。不久,一名研究生手拿一只圆筒冰淇淋走进了实验室。这只猴子马上盯住了他。接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这名学生把冰淇淋放进他的嘴里时,连接猴子脑部电线的监视器上突然发出了“卟卟卟”的声音。但是,这只猴子当时没有做任何其他动作,只是在看这名学生吃冰淇淋。。
该实验室的负责人、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神经科学家乔柯摩·里佐拉蒂和同事们发现,恒河猴的前运动皮质F5区域的神经元不但在它做出动作时产生兴奋,而且看到别的猴子或人做相似的动作时也会兴奋。他们把这类神经元命名为镜像神经元。里佐拉蒂根据经颅磁刺激技术和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得到的证据提出,人类也具有镜像神经元,而且有一部分存在于大脑皮层的布洛卡区(控制说话、动作和对语言的理解的区域)。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促使我们对人类的理解行为及其本质进行重新认识。过去,科学界对高级哺乳动物的“理解”行为认知,一直采用“推理模型”。即认为高级哺乳动物包括人,之所以能够“理解”事物,是因为大脑里的记忆神经元有推导功能,可以对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属性进行快速分解和推理,最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科学家认识到: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通过直接模仿做出基本动作;在看到这些动作时,也能迅速理解,而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这样,就产生了一套新的“顿悟模型”,这个模型认为高级哺乳动物特别是人,对事物的“理解”采取的是“顿悟”的方式,即在瞬间就可以“看透”事物的潜在意义。人脑中存在着顿悟机制,这恰是人类理解的奥秘。
镜像神经元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它真正揭示了教育的内在规律性,使我们能够在科学的高度上理解现代教育。人们经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仍然把眼睛看做感性器官,并没有真正赋予眼睛“心灵”“智慧”“思维”“理性”等高级心理属性。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眼睛“刮目相看”——眼睛不仅仅是外界万千事物的“感受器”,而且由于它与镜像神经元的直接联系,变成了一种“理性器官”。换句话说,人人的视觉有思维能力。思维,从“看见”的瞬间就同时开始了;他所看见的,就是他所思维的,所以叫“所见即所思”。教育的本质是传授间接经验,而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恰在于领悟和承受间接经验。镜像神经元原理说明,当孩子们看见(某种现象)的时候,教育作用已经“自动”地发生了,这属于无声无息的“首次教育”,而我们大人、老师在孩子们“看见”之后对他们的教育,已经“晚”了一步,属于“二次教育”。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的镜像神经元存在于大脑皮层控制说话、动作和对语言的理解的区域。
B.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促使人类认知从“推理模型”发展到更高级的“顿悟模型”。
C.人类理解的奥秘在于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过程就能理解事物的潜在意义。
D.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使人类的眼睛从“感受器”变为“理性器官”。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你看到一只蜘蛛爬到别人腿上时,你也会感觉好像有东西在你腿上爬。
B.常看有暴力情节的电视节目或者常玩有暴力情节的游戏的儿童更有可能在现实中使用暴力。
C.如果“二次教育”与“首次教育”在性质上、方向上是背离的、冲突的、矛盾的,则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D.因为镜像神经元的作用,每一只猴子都要被火中的栗子烫一下后才长了记性。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所有的人都习惯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

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记录着你所有的活动,在公安机关的监控大厅里,通过多个摄像头的联动,你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出入机场、车站,甚至住店的信息都被完整记录着,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买房、买车、子女入学,你登记的个人信息早已经泄露,人们早已经适应了隐私权被逐渐剥夺的信息化社会。

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服务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隐私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基本权利,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恰恰相反,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普通用户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认证信息,例如我们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另一类是我们的内容信息,例如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等信息。身份认证信息必须由用户本人绝对掌控,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甚至也不能让渡给政府,这应该是人工智能的一条铁律。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身份认证信息一旦泄露和被坏人利用,就可能遭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可能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如此重大的事项,绝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仅不能相信他们的诚信,也不能相信他们的能力。近年来出现很多知名网站泄露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的案件,这些企业是有诚信的,但防护能力不够,被黑客抄了家。

我们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的内容信息呢?与身份认证信息不同,这部分信息就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人工智能有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四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受数据驱动的,你不给它提供数据,它如何理解你的需求?又如何通过学习和推理为你提供精准的服务?

但内容信息即使让渡,也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数据统计结果归商家,个人信息所有权归自己”。

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使用滴滴打车APP时,我们个人用车的车型、时段、路线、费用等信息会上传到滴滴公司的服务器,海量的信息形成了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财富,这个统计结果归滴滴公司所有。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统计结果贡献了九牛之一毛的数据,例如和平小区每月平均叫车量为500人次,住在和平小区的您为这个数据做了贡献,但您在和平小区叫车这个信息的所有权是您的,未经您的授权,滴滴公司不能使用。

然而,有人反应,商家对用户的信息使用之快超乎想象。比如,有一次某教师妻子用他的笔记本电脑搜衣服,隔天他去办公室指导学生,一打开电脑,浏览器就给他推送了大量女式衣服,还特别标明“这是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未经用户授权,商家不应该搜集用户的喜好习惯。即使收集了,那也只能用作统计分析的原始素材,而不应借此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这违反了“个人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利用”的原则,是人工智能的滥用。

(摘编自新浪《人工智能与隐私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描述不正确的—项是
A.信息社会中,我们都习惯了做透明人,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使我们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谈不上有个人隐私了。
B.人工智能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能为发展而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应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否则你的经济利益可能会遭到侵害,你的人身安全也可能会受到威胁。
D.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依靠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环节,来实现为你精准服务的目的,所以人工智能服务是相对安全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述了普通用户内容信息的保护问题,让读者明白“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
B.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但“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否则不能享受到人工智能的服务。
C.今天,隐私保护不仅关系到隐私拥有者,也关系到隐私使用者。要做好隐私保护工作,需要普通用户、商家和政府等共同努力。
D.文章末尾作者举某教师妻子用电脑搜衣服的例子,是为了指出商家通过使用人们的“内容信息”可以进行更精准的商业营销。
【小题3】联系全文,围绕“以人为本”,给人工智能在发展中保护人类隐私权提三点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它的全盛时代在明清,可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它虽然发源于吴地的水上人家,可从陆机的《吴趋行》和谢灵运的《会吟行》来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称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它不仅以清丽委婉的吴音引人入胜,还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
同其他民族一样,汉族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唐代的踏歌,能在长安街上连唱带跳三天不息,这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很生动的描写。这种情况到宋代发生了改变。宋时,汉唐社会张扬的时代个性逐渐消失,人们从喜好劲歌狂舞而变得只能浅吟低唱。这种改变首先是因为理学兴起之后,崇天理、灭人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钳制。与此同时,宗族规章制度的完备,对人们的行为又加强了约束。另外,戏曲的兴起,艺术形式的更新,人们兴趣的转移,对此也不无影响。不过,醉心歌舞的盛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音乐,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在民间积蓄、流传。在江南一带,就孕育出许多艺术精品。众所周知,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从这里发源。享誉世界的十大金曲,有两首在中国,这就是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这两首金曲都产生在江南,它们在江南真是家弦户诵。
吴歌大多为情歌。万历时期的挂枝儿,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表达女性的情爱为最,表现出女性挣脱枷锁的强烈冲动。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时代,然而就在这禁锢最严的时期,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别样声浪。这些女性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出了事自己承担。在吴歌里,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就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高龄的老妇,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吴歌的形式传播于乡间里巷,为妇孺童叟津津乐道。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情喻事,是明清之际的时尚,吴歌中的一些情歌亦是如此。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把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万历王朝的首辅沈一贯曾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扺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这种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  
可以说,正是这一腔充满质朴人生感受的吴歌,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哺育了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潮,显示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刘志琴的《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歌产生的时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它流传到明清时进入全盛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
B.“吴蔡讴”清丽委婉,听起来引入人胜,于是,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一种社交礼仪。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和完备的宗族规章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汉唐张扬的时代个性在宋代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D.产生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不仅在当地家弦户诵,即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源于吴地水上人家的渔娘曲“吴蔡讴”,一旦被改编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应该就不再具有原生吴歌的特点了。
B.汉族本来同其他民族一样能歌善舞,但从宋代开始,人们不能再像以前劲歌狂舞了,汉族的歌舞才能也逐渐不如其他民族了。
C.明代那些以大胆追求爱情为内容的吴歌被传播于乡间里巷并受到热烈欢迎,这说明民间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全相同。
D.明清之际那些以情喻世的吴歌,作为不同于统治阶层的异端言行,对封建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必然会构成一些威胁。
【小题3】(小题3)联系文本,谈谈吴歌的价值和意义。(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有篇《养生主》,专门谈养生。其实不光是《养生主》,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 师》《应帝王》这样一些鸿篇巨制,都与养生直接相关。庄子的养生之道,不过是“游刃有余”,也 就是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
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必须做到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摆脱一切名缰利锁,人在获得一种逍遥自在的超脱之后,生命才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 。
在我看来,道家的“养生”,养的不仅是人的肉身,更重要的是人的自由意志。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才说过一句与“养生”看似矛盾的话,老子说:“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道家讲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夕卜,绝不是像儒家那样,为了以身殉道,而恰恰相反,是为了追求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种精神上的大自在、大解脱。
与道家重“养生”不同,儒家重“养气”。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孔子的这句话中,当“生”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这一思想,孟子将之发扬光大。孟子在那个著名的类比推理中,得出“舍生取义”的结论, 这个结论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遥相呼应,可见在这两位古代的圣人心中,人的生命,同仁与义相比,真是轻如鸿毛啊!
在儒家看来,人要成就仁德,自然要靠后天的修炼,修炼的途径就是“养气”。孟子有句著名的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所谓“浩然之气”,不是人的血勇之气。这种“至大至 刚”之气,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可以一劳永逸获得的,而是要日积月累,心中始终装着仁义,借助仁义的浸润和哺育,在心灵中一天天生长而成的。
表面看起来,“养生”与“养气”在思想上相互冲突,但是,我们如果抛开表面的差异,直指其内在的本质,我令就会发现,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其实都有一种超越肉身的更高层面的追求,正 是这个更高层面的追求,才使人的生命真正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在道家,那是在追求灵与肉的完整,灵与肉的和谐统一;在儒家,那是在撕裂肉身的创痛中,获得一种殉道的崇高与快感。这种快感表面上近乎自虐,但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动力。
中国文化中“养生”与“养气”这两个传统,犹如两条河流,最终融汇到中华文明的大海中。 其实,在很多旧式文人的身上,这两股力量都是并存的,儒道兼综,从来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基本选择。可以仕则仕,可以隐则隱,在“仕”与“隐”之间,在“养生”与“养气”之间,腾挪跌宕,此消 彼长,而又相看两不厌,这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可爱之处,也是中国旧式文人人生富有弹性的地方。不走极端,左右逢源,这样的文人风采,绝不能成为时代绝唱啊!
(摘篇自渊默《养生与养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重“养生”,庄子的《养生主》专谈养生,其所著《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等鸿篇巨制也都直接与养生相关。
B.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摆脱一切名缰利锁,追求心灵逍遥自在的超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C.道家倡导的“养生”,其实并不是要保养作为生命载体的肉身,而是要追求人的心灵、意志的自由,让生命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D.老子说过“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其与儒家舍生取义不同,他倡导追求人的自由意志,追求精神上的大自在、大解脱。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重“养气”,孔子反对“求生害仁”,主张“杀身成仁”,在他看来,当“生”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
B.儒家把“养气”看成是成就仁德的重要途径,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阐释其含意,提出“养气”的方法与态度等。
C.儒家倡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人”“义士”在牺牲生命中获得殉道的崇高与快感,他们这种精神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动力。
D.道家的“养生”主张,使中国旧式文人的人生富有弹性,让他们在“仕”与“隐”之间腾挪跌宕,左右逢源,此消彼长,相看两不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的养生之道主张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孔子主张当“生” 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
B.孟子认为“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不可能一蹴而就,是要日积月累,心中始终装着仁义,借助仁义的浸润和哺育,在心灵中一天天生长而成的。
C.表面看起来,道家的“养生”与儒家的“养气”在思想上相互冲突,但是,我们如果能够透过其表面的差异,就会发现两家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D.“养生”与“养气”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两个重要的分支,对旧式文人影响深刻,儒道兼综,从来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基本选择。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书指书体,即汉字。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逸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它不着痕迹,空灵蕴藉,以微妙的暗示与含蓄,让人去感受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的境界。在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一种超然的清淡。“韵”作为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让艺术家如痴如狂如醉。它让我们在和古人典范作品交流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那流溢而出的令人神往的迷人气息。在瞬间的感悟中,让观者脱离现实的环境,沉浸在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之中,这就是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的奥妙所在。古人在观赏作品时须净手、屏息,以让自己有如对至尊的敬畏感,让自己慢慢地进入到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去体味、领悟和感受这种超越性的存在。“韵”虽然不是一种物质,但是,在艺术家和观者共同创设的审美心理场中,它成了一种可感、可嗅、可触、可闻的物质实在。人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达到顿悟,使审美的障碍得以消解,从而进入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
④“韵”作为文化心理情结,使中国的艺术更为注重精神体现,表现出一种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快活情绪,因而,艺术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风雨的避风港。艺术家很少去参政议政,他们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于天地之间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这样,艺术也就很少具有批判性,因为,它与俗世生活的发展并不同步,它有着自身发展的轨道。
【小题1】下列对于“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韵”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它指的是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那种无法用言语传达的、类似于诗的意味。
B.“韵”的意味从作品中显现出来,需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境界在他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
C.“韵”是生命状态的极致体现,使艺术家对它痴迷癫狂地追求,它赋予古代经典之作令人神往的气息。
D.“韵”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可是艺术家和欣赏者有共同的审美心理,可以感受到它和物质一样存在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阐释书法的意义,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特殊土壤。
B.第②段阐明书法艺术的核心——“韵”的内涵。韵不注重书写的技巧,更注重类似于诗的余味、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期望达到最终目的——脱俗。
C.第③段中指出书法家追求以无所为的方式达有所为的目的。用超绝的风度才情挥洒成的书法,才能体现高雅的韵味。
D.第④段指出中国艺术自身有发展的规律,更注重精神体现。艺术家们放浪形骸,于无碍的自由世界之中获得快慰和满足。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者型书法家着眼于获取书法本体之外的韵,工匠型书法家着眼于书法本体,所以前者比后者更为世人所推崇。
B.古典书法作品中所设定的审美情境,可以让欣赏者在瞬间的感悟中超脱世俗,得到超越时空限制的审美快感。
C.古人先净手、屏息再欣赏作品,这样就可以在欣赏时,产生如对至尊的敬畏感,尽快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D.艺术家只是关心人生在世的快慰和满足,并不怎么关心政治,这就造成了他们创造的艺术很少具有批判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