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轪(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已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轪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以上的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凤)、玄武(龟),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二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
【小题1】(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汉代印章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汉初官印的文字都用小篆,形成庄重浑穆,平整规矩的整体格调。
B.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
C.汉代的私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印文以笔法灵活的缪篆为主。
D.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既美化了印文,又隐含了较深的文化意蕴。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面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A.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
B.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缪篆,被列为与小篆齐名的汉字六书之一。
C.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
D.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
B.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
C.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
D.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4 03:5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荆轲之死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朦胧,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

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个虽有责任心却没有文化素养的人。
B.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C.小说语言生动而又不失典雅。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等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小题2】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3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土司制度由中央王朝对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爵,让其世袭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中央王朝只通过各民族的首领进行间接的统治;同时又规定各民族首领必须承认其辖境是中央王朝统治下的一部分,听从中央王朝的征调,按期缴纳一定的贡赋,承担一部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土司制度是在两汉时期的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群林立,大小族群有几十个之多。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王朝统治者只有采取特殊的方式,形式上将这些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版图。但要实现统治就不得不利用当地土著民族首领,让他们保持原来在本民族中的政治经济地位,保持国名、领地封号等;同时,中央王朝又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派驻郡县首领,并通过地方土著民族首领,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这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就是羁縻制度。

汉朝推行的羁縻郡县制到了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此时,中央王朝开始让地方土著中的贵族担任羁縻州府县的首领,给予各种官职名号,为元朝土司制度中官阶的设立开创了先例。

元朝开始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当时只在四川、湖广、云南等行省设置土司机构。明朝是土司制度完善的时期,明袭元制并大为开拓,将土司制度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建立土司区、遍设土司,土司制度已成为明朝统治西南诸民族的主要制度。清朝是土司制度走向衰微的时期。清初土司的数目和分布与明末基本相同,但土司区的大小、土司区的分布和制度都发生了变化。如土司管辖区的缩小、土司势力的减弱、贡赋制度的严密、征调的频繁、奖惩的严厉以及对土司的各种控制等都与明朝不同。

土司既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治理辖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诉讼、刑罚等大权。土司制度在产生的初期无疑是进步的,它适应了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土司制度的建立也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土司制度的建立还促进了汉文化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土司定期朝贡以及进朝受职,驿站的设置和道路修通,大规模的移民屯垦,使西南各少数民族与内地的来往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元朝在西南民族中提倡儒学、设立学校、传经史;明朝在土司地区设立儒学,强制土司应袭子弟入学;清朝在土司地区推行“文教为先”的政策,广建义学、社学等,这些措施均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土司制度建立后,西南各少数民族在一段时间内与中央王朝保持了相对和平友好的关系,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更加牢固,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司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动摇了土司制度的统治;与此同时,土司又日益与中央王朝对立,这种有损于中央王朝国家统一的行为自然是不能被容忍的,于是,“改土归流”就势在必行了。

【小题1】下列关于“土司制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土司制度中,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享有官爵,是当地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且享有世袭统治原有的各民族人民的权利。
B. 在土司制度中,西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必须承认自己的领地是中央王朝统治下的一部分,听从中央王朝的征调,承担相关义务。
C. 土司制度在明朝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政治制度,清朝以后走向衰微,最后又因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原因被“改土归流”。
D. 土司制度是在两汉的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改为羁縻州府县制,最后到元朝,土司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设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羁縻制度一方面利用土著民族首领对当地各民族人民实施统治,另一方面又设置郡县,派驻郡县首领以加强统治。
B. 羁縻州府县制比羁縻制度简单,表现在中央王朝不再派州府首领,而是建立官阶,直接任命地方土著贵族为州府县的首领。
C. 元朝和明朝都重视西南地区的教育,设立学校,提倡儒学,有力地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的发展。
D. 清朝的土司制度与明朝时相比,尽管土司的数目与分布与明末基本相同,但土司管辖区、势力以及对土司的各种控制等都发生了变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司制度这种特殊政治制度的建立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有关,体现了中国古代政府的管理智慧。
B. 土司制度的建立与消亡与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早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晚期又阻碍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C. 土司制度在维护民族团结、边疆地区的安定和巩固中央王朝与地方的团结等方面都曾起过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土司一直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
D. 土司制度在历史上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衰落、消亡的过程,这既是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制度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青天一缕霞
⑴从小我就喜欢凝望碧空的云朵,就像诗人说的那样:“ ① ?”我能连续几个小时眺望云空而不觉厌倦。虽然眺者自眺,飞者自飞,但在久久的深情谛视中,通过艺术的、精神的感应,往往彼此间能够取得某种默契。
⑵我习惯于把望中的流云霞彩同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作类比式联想。比如,当我读了女作家萧红的传记和作品,了解其行藏与身世后,便自然地把这个地上的人与天上的云联系起来。看到片云当空不动,我会想到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没有母爱,没有伙伴,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双手支颐,凝望碧空。而当一抹流云调头不顾地疾驰着逸向远方,我想,这宛如一个青年女子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其痛苦、顽强的奋斗生涯。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个叛逆的灵魂的契合,他们在荆天棘地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相濡以沫,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了。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深化在青空中,悄然泯没与消逝时,我便抑制不住悲怀,深情悼念这位多思的才女。她,流离颠沛,忧病相煎,一缕香魂飘散在遥远的浅水湾。这时,会立即忆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诗句:“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⑶正是这种深深的忆念和所谓“因蜜寻花”的心理,催动着我在观赏巧云的最佳时节——八月中旬,来到这神驰已久的呼兰,追寻女作家六十年前的岁月。
⑷但是,当我踏进萧红故居,却未免有些失望。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作家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五间正房里。原有的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这印满了萧红的履痕、泪痕和梦痕的旧游地,如今已盖上了一列民宅。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作品的著名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收藏一页手稿、一行手迹。
⑸当然,也可以顺着另一条思路考虑:这位叛逆的女性的前尘梦影原本不在家里。她像白云一样飘逝着,她的世界在天之涯、地之角。“  ② ”,如此而已。云,是萧红作品中的风景线。手稿没有,何不去读窗外的云?
⑹在浪迹天涯的十年间,萧红走遍大半个中国,而且,曾远涉东瀛。她肯定领略过青岛上空彩云的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也该注意到关中一带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团成窝窝头的朵朵黄云。透明、绮丽的南国浮云;素朴、单纯,仿佛用高山雪水洗涤过的热带晴云,樱花一般的东京湾上空的绮云……这些颜色、形状各异,性格、风度不同的流云霞彩都已幻化为女作家的奇思玄想。
⑺对萧红来说,尽管童年生涯是极端枯燥、寂寞的,家园并无温馨可言,甚至经常感到格格不入;但是,就像一首诗中描述的:“  ③ 。”一颗远悬的乡心,痴情缱绻,离开得越远,回音便越响。于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便在“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孕育诞生了。
时代造就了萧红。她不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勇敢的娜拉;而且,得到了一批革命作家及其作品的滋养,接触了世界近代以来人文主义思潮和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化觉醒意识。她在文学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崭新的精神世界,以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⑼对于乡园,她没有沉浸在一般层次上的眷恋、遐想与梦幻之中,而是超越了“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思索,在现实主义与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交叠的文化视点上,力透纸背地写出了“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深入地开掘其对于“国民性”的哲理反思和病态社会的无情清算。
⑽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以充分的感性化、个性化的认知方式,通过散化情节、淡化戏剧性、浓化情致韵味的艺术手法,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造成的弥天灾难,展示病态人生、病态社会心理的形成,以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⑾同那些跨越时代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也许算不上长河巨泊。她的生命短暂,而且身世坎坷,迭遭不幸。她失去的不少,而所得可能更多;她像一缕霞光飘然而逝,却长期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她似乎一无所有,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串坚实、清晰的脚印,树起了一座高耸的丰碑。
⑿流光似水。如今,那被女作家诅咒过的岁月,远逝了;那没有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的牛马般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血泪交迸的“生死场”,已经照彻了灿烂的阳光。
⒀十字街头拐弯处,当年萧红读书的小学校还在。微风摇曳中,几棵饱经风霜的老榆树似在发出岁月的絮语。下课铃声响起,一群闪着澄澈、亲切的目光的活泼可爱的女孩子,野马般地拥向了操场,有的竟至和来访的客人撞了个满怀,随之而喧腾起一阵响亮的笑声。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⑶段中的“因蜜寻花”指作者由喜欢萧红的传记和作品,进而希望了解她当年的生活环境,了解她作品形象的生活原型。
B.萧红故居让作者有些失望,不仅陈列室中没有收藏女作家的一页手稿、一行手迹,而且这位叛逆女性的前尘梦影也不在家里。
C.独特的视角、写法,振聋发聩的主题……萧红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坚实、清晰的脚印,她也得以长久地活在了后世读者的心里。
D.文章结尾处对那群活泼可爱的女孩子的描写,不禁让人想到女作家及其作品中主人公们的悲惨生活,今昔对比,引人深思。
【小题2】下列诗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请将它们填入原文中对应的位置。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满纸深情悲仆妇,十年断梦绕呼兰
C.爱替春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
答:①  ②
【小题3】文章第⑻段说“时代造就了萧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4】本文题目“青天一缕霞”的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小题5】文章第⑵段,作者把他所了解的萧红与天上的流云霞彩做了丰富的类比联想。生活中,这种可以将某个人物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与某种事物的不同特点做类比联想的例子很多。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写一段这样的 “类比联想”。要求:指出具体的人及事物(云霞除外),并进行合理的类比联想;写出两个类比联想句即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从“中国古典学”说起

常森

中国古典学的核心对象是研究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思想学说或文明。被后人归到经、史、子、集各部的先秦两汉典籍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元典”,是我国古代悠久传 统的根和魂。中国历史上的主流传统以及反主流传统,前者如儒学,后者如道家、墨家学说等,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定型的。后代的典籍固然浩如烟海,可在古代主流传统中,其中绝大多数著作都立足于承袭和弘扬“元典”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后人对“元典”的整理以及再整理、阐释以及再阐释、研究以及再研究等,也都应该纳入中国古典学的视野, 尽管它们说到底是捧月之众星。

古典学“元典”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具备一般的文献学价值,而且在于它们承载着无尽的精神财富,包括对社会人生以及天人关系的洞见、哲思和智慧,对情感及精神世界的挖掘与表现,价值关怀与担当,文化、历史认知与经验,对个人外部行为及内部思维、情感的规范和协调,对人际关系与社群秩序的规范和协调,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塑型和认同,安身立命之道,为文学出言谈之道,等等;正是在古典学意义上,我国新出简帛的价值得到了有力的凸显。《诗论》《五行》等新出秦汉以前的文献(从时间上说,它们大约关联着从孔子到孔门七十子以及子思子的时代),是照亮先秦学术思想史一系列巨大黑洞的光。很多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想关联和轨迹在失踪千百年后,因它们而重现人间,中国古典学本体及其研究和认知被刷新被改写,令人既惊且喜。中国古典学不得不重新开始,而简帛古书的价值则仍将得到持续不断的发掘。

对中国古典学而言,古书的整理和研究,包括对其文本的校注,是必须迈过的门坎,而对简帛古书的校注尤其如此。要使简帛古书在各领域得到广泛有效的利用,高质量的校注必不可少。而且毫无疑问,并非有了出土文献,就自然而然可以获得对中国古典学本体和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新认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进行积极的建构。这意味着既要顺应千百年传统知识、想象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廓清层累的历史障蔽,又要在简帛古书和传世文献之间实现有效的贯通,其困难可想而知。就是说,研究传世文献不能单单就这些传世文献下工夫,研究新出古书也不能单单就这些新出古书下工夫,对于这两方面的研究来说,发掘二者间的历史关联都是不可偏离的重要基础。中国古典学必须从这里再出发,中国古典学的重大突破也必将在这里出现。

遗憾的是,学术界对新出简帛古书还弥浸着一股不分青红皂白的怀疑。说简帛古书不存在任何作伪的事实无疑是武断,可大多数简帛古书恐怕是想作伪都做不出来的, ---如果把简帛古书等同于在一批古简或几片旧帛上写一些文字,就完全偏离了事实的根本。对 于严肃的学者来说,认真研读这些古书是第一位的,如此可以避免这样一种可能,即你还 在怀疑或游移,历史却已经被大幅度改写了。

(本文节选自《简帛〈诗论〉〈五行〉疏证》序言,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时期的典籍是中国古典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元典”。
B.古典学“元典”承载着无尽的精神财富,阅读新出简帛,就能发现新的精神财富。
C.对古书文本的校注意义重大,要让新出简帛发挥更大作用,高质量校注必不可少。
D.学术界对新出简帛存有不分青红皂白的怀疑,认为作伪的可能性大,无研究价值。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主流传统主要指儒家学派,反主流传统主要指道家学说等,它们均在先秦两汉时期产生和定型。
B.当下人们对新出简帛的整理、阐释、研究,也应该纳入中国古典学的范畴,尽管它们只是捧月之众星。
C.《诗论》《五行》等新出秦汉以前的文献,与孔子所在时代有关联,这对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的研究有帮助。
D.新出简帛需要认真研读,任何怀疑或游移的学者,都不能认识到原来所认知的历史已经被大幅度改写。
【小题3】我国新出简帛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