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 ‘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 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小题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3 12:15: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八个字。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B.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C.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D.黄炎培的一生对职业教育倾注了无数心血,他认为兴办职业教育可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他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职业教育的伟大先驱。
E.《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好人蔡元培
蔡元培这个名字似乎总是和北京大学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联系在一起,诚然,这是蔡元培的卓著功勋,但以此标签化蔡元培,却也太过简单了。
蔡元培首先是一个好人,在亲朋好友的记忆中,他似乎从来没有发过火,总是一副谦虚和善的面容连说话的声音都很低沉,按他夫人的话就是:“蔡先生这人真是好伺候,饭烧好了也吃,饭烧煳了也吃。”
蔡元培的“好”不仅施与亲友,更施与学生。凡是北大的学生,在蔡元培面前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高谈阔论,而蔡元培总是微笑地看着他们,就像一个宽容一切的老爷爷。
不过,历史记住的却不是蔡元培的“好”,而是他革命家的身份。
藤元培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实打实的兵戎相见。在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时候,校长候客室正中有一个玻璃架,架子里放的都是炸弹和手榴弹。原来,蔡元培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为革命党人采购这些武器。
蔡元培的“好”遮盖不住他身上的锋芒,这种锋芒在很多时候虽然是无形的,但足够让一切自大的人赧颜。林语堂曾亲眼看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是怎样被蔡元培的锋芒震慑住的:
伦敦举行伯录顿中国名画展,派代表来南京和上海监选故宫博物院名画。蔡先生当然参与其事。外国代表中有一位是法国汉学大家伯希和。我们四五人在一室一室巡行观览之时,伯希和滔滔不绝地表示其内行。这张宋画,看绢色不错,那张徽宗的鹅,无疑是真的,墨色如何,印章如何。蔡先生却一声不响,不表示意见,只是口口客气地说“是的,是的”。后来伯希和忽然不说了,他若有所觉,有点怕了,不知在蔡先生面前出丑了没有。
伯希和当然怕得有理。蔡元培曾为清朝进士,官居翰林院编修,对于旧学新学,皆有很深造诣,他能慧眼识出各派人物身上的才学和本事。自身没有对学问的极高眼光,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
蔡元培学问精深,但更为人称道的是对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尊重。蔡元培和胡适在《红楼梦》研究中的观点大相径庭,蔡元培代表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力图把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考证“本事”;胡适代表红学研究中的“考据派”,强调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胡适讽刺蔡元培的研究方法为“大笨伯猜笨谜”,用词可谓相当尖刻了。可蔡元培并没有因此与胡适交恶,相反,他还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对手找材料。胡适为了证明曹雪芹的身世,急需清朝人写的《四松堂集》,但是各处寻觅均无果,最后还是蔡元培帮他找到了。
蔡元培不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也不是在北大当校长时间最长的,但世人知道的北大较长,往往只有蔡元培一人。
蔡元培和教育的缘分不是从北大开始的,辛亥革命成功后,蔡元培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即使在袁世凯窃国以后,仍然保留了蔡元培的教育总长职位。但蔡元培看透了袁世凯的野心,很快辞职到欧洲留学。他可能是史上最有趣的留学生,以前教育总长的身份到了欧洲,而四十多岁的他因为怕校方拒收大龄学生,竞瞒报了年岁,他瞒报得还不少,年龄一栏,他填的是35岁。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邀请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一一这虽然不是最好的安排,但对于蔡元培的救国理想来说,已经是相当好的机会。他答应了。
蔡元培要接手的北京大学买际上是一个烂摊子,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官员们的子弟,而老师教的和学生学的也无非是做官经商那一套。虽然顶着大学之名,但早就没有大学之实了。
蔡元培的委任状下达之后,他没有急着到北大上任,而是三顾茅庐,到上海请陈独秀到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学生们还没等到纂元培,却先等到了蔡元培发表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的命令。
有意思的是,蔡元培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陈独秀,竟然还伪造了陈独秀的简历——陈独秀虽然思想超群,却并没有学历,而蔡元培大胆地称陈独秀是“东京日本大学毕业”,着实将一帮势利学生给唬住了。当一切就绪时,蔡元培发表了他的校长就职演说:
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砺德行。……
三曰敬爱师友。……
蔡元培的北大生涯从1916年12月到1927年8月,十多年的功夫,他把北大改造成一个真正的大学,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辜鸿铭等一批奠定北大教育传统的人物都由他收入帐下。当然,对历史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他把一个死气沉沉的老爷学校变成了勇于担当的革命学校,其标志就是以北京大学师生为领导的五四运动。
因为有了蔡元培,北大恢复了教育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功能,从此以后,无论政府的兴亡与否,中国的精神命脉再也不会断了。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转引林语堂的记录,将蔡元培的深藏不露与伯希和的夸夸其谈两相对照,尖锐地讽刺了伯希和不懂装懂伪汉学家嘴脸。
B.袁世觊窃国后保留了蔡元培的教育总长职位,他却挂冠欧游;黎元洪任命蔡元培当北大校长,他欣然应聘,足见其爱憎分明。
C.评价蔡元培的学问。不能单凭他的学术著作,还要看他的出身和地位,更要看也对学问的眼光.他慧眼识才最能说明问题。
D.蔡元培是一个富有革命精神的学者,他为革命党采购武器.提倡自由,延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都是革命性的体现。
E.文章多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蔡元培与胡适在红学研究方面进行对比,使蔡的温和大度与胡的尖锐激烈展现得淋漓尽致。
(2)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对教育事业做出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3)这篇传记突出了蔡元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相关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
(4)文章题为“好人蔡元培”,却又有两处写到他的“坏”:到欧游留学时瞒报年龄;为陈独秀伪造简历。对此,应该如何理解?请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5分)
陈绍鹏,转型之魅    薛芳
2011年10月10日,时任联想集团总裁的柳传志参加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庆时,曾对媒体表示:“农业是我们非常重点的一个行业,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出色的领军人物,领军人物到了,这个就能做起来。”第二天,这位领军人物出现了,他便是陈绍鹏。
卷起裤管,挽起袖子,当陈绍鹏出现在田间地头时,很难想象,他就是昔日那个放言“联想杀到哪里,就让哪里的戴尔销售失业”的IT销售奇才。陈绍鹏已经是联想控股最高决策层——五人执委会成员之一,他非常有亲和力,更是一个屡立战功的猛将,但是现代农业留给陈绍鹏的机会大吗?
陈绍鹏知道这个消息时,非常兴奋,他对媒体坦陈,从无到有经营一家企业是他的梦想。
从零开始,对陈绍鹏不是一件难事,正如他的外语口语,仅仅几年,他出国谈合作已经不需要翻译帮助了。
刚上任几个月,白天他去拜访专家与行业企业,和同事开会讨论,晚上看行业报告,每天睡眠不超过4小时。他告诉同事,全中国做种植业的公司化企业,都要跑遍。现在跟陈绍鹏随意提起一家农牧企业的名字,他能很快说出这家企业的特点和商业模式。
他很快就适应了“泥腿子”的角色。
陈绍鹏现在的行李箱中,时常备两套行头——一套是西装,另一套是务农的装备。
前一天,他还坐着老乡的拖拉机,黄土飞扬地颠簸到田间地头,坐在小板凳上开露天会议,旁边是悠闲散步的鸡鸭。第二天,他西装笔挺,与投行和客户见面。
他依然保持着IT人的效率,仅仅用了一年,就完成了佳沃集团在国内外的布局。
佳沃集团先后并购了国内外5家种植公司,拥有了位于南美洲的首批种植基地。此外,还陆续在山东、四川、陕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建立起规模化的蓝莓和猕猴桃示范园。与智利的Subsole公司和澳大利亚领先的果蔬公司Perfection Fresh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陈绍鹏初步完成了跨越南北半球的全球化业务布局,总体投资超过了10亿人民币。
在他看来,很多农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的思维都是很农民的。说这话的陈绍鹏没有半点瞧不起农民的意思,因为他的父辈就是农民。
农民思维意味着什么?
智利的农场经理来到青岛蓝莓基地的第一天,就和几个本土的技术人员去园子。他们看到几棵树半死不活。本土的几个技术人员就在那里指手画脚,一个说肯定缺A,另外一个说缺B,还有一个说,肯定缺C,而智利的农场经理什么也没说,找了一把铁锹,把树挖了,又找来水龙头把泥冲冲,白白的根就露出来了。他拿着根回实验室做切片检查。
具有现代农业思维的人很少,这需要从零开始。在陈绍鹏看来,“没切片做检测,瞎在那儿议论什么呀?讨论一天也讨论不出根本的问题。”陈绍鹏把智利的农场经理请到中国,希望他能手把手带出一支队伍来。
蓝莓的一个生命周期被细化成了158项标准操作步骤,要做到准确执行,必须借助IT技术。从选择品种,到种植、加工、销售,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权威机构的检测,责任到人,每个环节都有据可查,产品控制体系可以做到责任到人。
柳传志对于现代农业的布局相当重视,他对外表示,农业是联想控股重点布局的行业,将从源头做起,要有长期不获利的准备,并需长期投资。在联想控股的战略规划中,佳沃被视作2014至2016年时间段IPO的“二级火箭”。在当前的食品安全背景下,能支付得起的安全农业食品在国内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当然风险也大,天堂地狱可能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要有很强的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打造能力,这都是陈绍鹏的强项。
现如今,进入农业这个行业已经两年的陈绍鹏自信满满。“3年挂果,7年丰产,我需要10年,你再聪明,也需要七八年才能赶上我吧。”陈绍鹏对农业的笃定跟柳传志的支持有莫大关联。
12月11日,在央视财经论坛上,柳传志为自家的猕猴桃大做广告:“联想佳沃提供的现代农业,一是全产业链控制,可以从种植、冷链到运输,全产业链控制得住。二是全过程可追溯,佳沃的猕猴桃盒子二维码,一扫就知道是哪个农场或者合作社出的食品,也知道在哪包装的,在哪销售,有责任就能追查到位。”柳传志强调的是安全性。这番话为我们这个时代做了一个荒诞的注脚,农业最大的竞争力竟然是最原始的安全问题,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反倒排在了第二位。
(摘编自《人物周刊》)
链接1:陈绍鹏,1969年出生于甘肃白银农村。他的家庭当时并不富裕,他的祖父当年为了躲避连年的战乱和灾害,举家从祖籍福建迁到了大西北,在甘肃景泰的一个农村落户,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的父亲原来是村卫生院的医生,后来因为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为了能让全家人吃饱,陈老先生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重新回到田地里捡起了锄头,延续父辈们“地球工作者”的职业。
链接2:陈绍鹏2005年9月出任联想集团副总裁、大中国区总经理,2006年晋升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2007年担任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和俄罗斯区总裁,2008年升任集团亚太和俄罗斯区总裁,2009年升任集团全球新兴市场总裁;同年挂帅联想成立的包括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兴市场集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仅仅几年时间,陈绍鹏的外语口语就达到了可以出国谈判的水平,这让他觉得,从无到有创立一家公司并不是难事。
B.前一天,陈绍鹏还在乡下开露天会议;第二天,他就西装笔挺,与投行和客户见面,身份和角色的迅速转换,证明了陈绍鹏适应新工作的潜力。
C.农民思维意味着什么?从智利农场经理和本土技术人员研究果树病因的方法来看,当是指缺少现代农业思维,不重视科学实证。
D.陈绍鹏先后出任联想集团重要职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强的领导能力,这为他的转行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E.本文选取了陈绍鹏开展工作的几个典型片段,突出介绍了他的经营理念,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既有思想又重实干的现代企业家的形象。
(2)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写到:“现如今,进入农业这个行业已经两年的陈绍鹏自信满满。”请简要分析概括陈绍鹏“自信满满”的原因。(6分)
(4)文章结尾说:“柳传志强调的是安全性。这番话为我们这个时代做了一个荒诞的注脚,农业最大的竞争力竟然是最原始的安全问题,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反倒排在了第二位。”你如何评价这段话?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毕生献给棋道
百岁吴清源羽化归仙,棋界永恒的传奇翩然离去。
1914年出生于中国的吴清源,是千载围棋史中不可逾越的存在。从棋手成绩讲,他1939年至1956年十七年间,在最残酷的升降十番棋中打败当世日本所有高手,君临棋坛,被公认为“昭和棋圣”;从围棋贡献上说,吴清源打破传统边角束缚,强调效率与速度的“新布局”,开创了绵延至今的现代围棋,并在晚年提倡“21世纪围棋”,一生走在创新前沿;从棋人合一的角度来讲,吴清源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养,融入博大精深的棋道,实现围棋的国际融合,提升了棋手的内外之境,并毕生践行不辍。
吴清源先生开辟了围棋技术的新天地,打造了围棋发展的一段新历程,他本人更在20世纪变乱的世界格局中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象征。吴清源热爱围棋,终生不渝,可谓献身于棋道。他在围棋之外获得的声名为古今所有棋手所难及,但他无有他念,俗世纷扰了无挂碍,围棋是他长寿的唯一秘钥,也是他赖以栖身的唯一桃源。
吴清源先生的足迹走过百年,那拈起了世间无数颗棋子的手,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对过弈,在末代皇帝溥仪面前下过棋,战后数任喜欢围棋的日本首相与之有过棋缘,新中国的领导人周恩来、陈毅也多次希望能够与他见面交流。而吴清源心中仅以棋为念,用这智慧之手在棋盘上挥洒创造,不顾军阀颜面杀光其所有棋,于全日本社会的舆论重压下,面对旧时代权威的代表本因坊秀哉,依然敢于下出“三三·星·天元”的颠覆性开局。吴先生是为了围棋而生的围棋天才,其一生无愧于百年来孜孜以求的那一方棋枰。
吴清源先生发扬棋道,提携后辈,不遗余力。林海峰、芮乃伟被他收为弟子,均活跃于棋坛一线几十年。赵治勋说:“正因为吴老师的鼓励,才有了今天的我。”武宫正树说:“对于几乎所有的棋手来说,吴先生犹如苍天在上。”1984年宣布引退的吴清源仍然是棋盘前的那座伟岸之神,关注中国棋界发展,呼吁围棋国际化,担任世界大赛应氏杯总裁判长,亲临现场研棋直至九十五岁。2014年2月,即将年满百岁的他还亲自出席日本棋圣战决赛现场,并预言中最后的胜负结果。
在吴清源之前,围棋界从没有任何一位棋手能够达到他的高度。无论围棋成就,还是生命长度。吴先生亲眼见证了百年时代的变迁,亲手推动了百年围棋的革新昌盛。2014年,中日棋界为吴先生举办的百岁寿诞庆贺仪式盛大隆重,能够拥有此等荣誉的围棋棋士,天下仅吴清源一人而已。
2014年11月30日,吴清源因过度衰老而平静离世,终年一百岁。人间痛失传奇,但吴先生那为围棋而跳动的精魂却永不会从这世上消失。
他曾说:“一百岁后我也要下棋,两百岁之后我在宇宙中也要下棋。”追求围棋之道,吴先生早已看透生死。他的离世只是一位期颐寿者的尘世句点,世界上永不消失的围棋落子之声,将是对吴清源的最好追念。
相关链接:
①吴清源(1914—2014)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名门望族,后举家迁入北京,很早即在围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他一生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提出了新布局思想,以及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吴清源定式。1961年,他不幸遭遇车祸,渐渐淡出一线比赛。晚年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他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
(摘自百度)
②“碰到苦恼的事情、感受到周围压力的时候,吴老师会背诵白居易的‘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吴老师喜欢一句话:‘暗然而日章。’这句话出自《中庸》,讲述君子内敛,看上去并不发出耀眼的光芒,但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发光。”
(江铸久回忆吴清源)
③“围棋是胜负的世界,善胜负者,日本人称之为‘胜负师’。胜负师常有,但没世而名不称者居多。吴先生在五十年代前后,对日本一流高手作个别十局比赛,将之全部降级。专就成绩而言,足够资格称得上第一流的胜负师。但在吴先生棋的世界中,胜负只是一个附带的因素,对吴先生而言,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理,反复争棋的最后的目的,是从中领悟建立圆满调和的道。”
(摘自沈君山《天才的棋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清源成为千载围棋史中不可逾越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成绩傲人骄世,他1939年至1956年十七年间,在最残酷的升降十番棋中打败当世日本所有高手,君临棋坛,被公认为“昭和棋圣”。
B.在作者看来,吴清源长寿的唯一秘诀是献身于棋道;而围棋对吴清源而言,也是他在纷乱的世上栖息身心的理想之境。
C.吴清源心中仅以棋为念,而围棋是胜负的世界,所以他为争取,不顾军阀颜面杀光其所有棋,面对旧时代权威的代表本因坊秀哉,依然敢于下出“三三星·天元”的颠覆性开局。
D.吴清源于1984年宣布引退。他知机而急流勇退,可谓是一个智者。而退隐后的他仍然是棋盘前的那座伟岸之神,关注中国棋界发展,呼吁围棋国际化。
 
E.吴清源是为了围棋而生的围棋天才,其一生无愧于百年来孜孜以求的那一方棋枰。而他说自己“一百岁后我也要下棋,两百岁之后我在宇宙中也要下棋。”更表明他一生追求围棋之道,早已看透生死。
(2)吴清源能对围棋界做出不可取代的巨大贡献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3)吴清源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学,争棋最终是要悟“道”。这种“道”在吴清源为人方面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对吴清源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献身棋道,超越世俗;有人却因为他曾入日本国籍而认为他道德上有瑕疵。对“对围棋的技与道的追求是不是超越国家、种族的”这一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