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管窥***的敬重,更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期望之情。D.行文结尾处的“名言”,既是李政道走向成功的经验之谈,同时也是对科学工作者的要求。该句在结构上起着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E.本文形式新颖,构思独特,文章没有停留在人物事迹的简单叙述上,而是通过场景描绘的方式,勾勒一位科学巨匠独特而动人的形象。【小题2】文章开头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卓别林理发的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6分)
【小题3】联系全文,概括李政道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A.(6分)
【小题4】很多人认为,在李政道成长过程中,他恩师吴大猷起了重要作用,但作者认为束星北才是李政道一生成就的归源。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3-05 08:12: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他拥有三倍的人生
肖磊冰
1976年,从墨西哥飞往休斯敦的一架飞机里,一位70岁的老人溘然而逝。他的死讯传出后,整个美国沸腾了,许多报纸的头版都是一行大字:“休斯死了!”这个拥有别人几倍精彩人生的传奇人物,合上了他永远充满好奇的双眼,留下的是20亿美元的遗产和以不同身份创造的精彩传奇。
商人休斯
霍华德·休斯出生在休斯敦的一个富商家庭。作为家中独子的休斯颇受宠爱,可幼时有些孤僻自闭的休斯却把自己关在家中的车库里,拆卸组装一切他发现的机械。对于机械,他有着惊人的天赋,13岁的时候便自己组装了一辆摩托车,14岁就已经驾机飞上了蓝天。
16岁时,他的母亲因为手术失败而去世;在他刚刚年满18岁的时候,父亲也因心脏停搏突然辞世。当时老休斯的所有亲友都认为,刚刚成年的霍华德·休斯应该把财产托管起来,等上完大学再自由支配。可是在亲友眼中像个机械呆子的休斯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本来沉默内向的他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在法庭上对法官滔滔不绝地表明自己有能力掌管所有的遗产,并且提出向银行贷款买回属于亲戚的四分之一遗产。
他对媒体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员、世界上最好的飞行员和世界上最好的电影制作人。这让有的报纸撰文慨叹,老休斯的家底会很快败光在这个毛头小子手里。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从车库的齿轮和机油中走出来的少年,不仅实现了当初三分之二的梦想,还成为一个让全美国震惊的商人。
1939年,霍华德·休斯买下了当时快要破产的环球航空公司。“二战”之后,他最早提供了横越大西洋的民用航线。这颇有战略眼光的一步,开创了环球航空在民用航空市场长达数年的独霸局面,也让他将父亲留下的遗产翻了上千倍,成为10亿级的富豪。
1965年,休斯飞机公司开发出约38千克重的商业通信卫星,开拓了欧美大陆间的电视、电话网络。 1966年,霍华德·休斯为美国制造了一艘无人太空船,这艘太空船首次登上了月球,为其后的载人登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人休斯
1930年的洛杉矶,《地狱天使》拍摄现场。
众多的飞行员不愿驾驶飞机从距地面30米的空中俯冲下来直接撞地。“没人来?那我飞给你们看!”霍华德·休斯不顾众人的劝阻上了飞机,飞机很快就从高空俯冲下来直直地撞到了地面。但是,霍华德·休斯没能在撞地前从飞机里跳出来。飞机在地上翻滚一圈,在它马上要燃烧时,人们看到霍华德·休斯艰难地从驾驶舱里爬出来跑向人群,背后不远处的飞机爆炸后冲出了漫天的火光……这就是身为电影人的霍华德·休斯,一个疯狂的制片人和导演。
1930年,美国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发布的《海斯法典》是相当严格的电影审查法规,它禁止电影中有接吻、暴力等“有悖道德”的镜头。霍华德·休斯,在影片《歹徒》中直接挑战审查机制。因为有情爱场面,电影被禁止播放两年。霍华德·休斯利用他旗下的125家影院强行上映,结果引发了社会轰动,影片被收回。几年后他再次强行放映,导致某个影院的老板因为“挑战社会的高尚情操”而被捕。正是因为他对《海斯法典》的对抗,引发了电影人反对这种审查制度的浪潮。
飞行家休斯
1935年的冬天,洛杉矶。因为H-1机身太短,没有人敢驾驶它试飞。于是,他决定亲自驾机冲击世界纪录。第一圈试飞就已经非常接近当时的世界纪录,可是裁判技师通过无线电告诉他,这次违反了航空协会的规则,没有做水平飞行。于是他又做了一次,这次直接打破了世界纪录,时速达566公里。兴奋的霍华德·休斯打算继续破纪录。第三次,没有成功。第四次,567公里,又一个世界纪录。霍华德·休斯仍不愿停下,又飞了第五次、第六次……突然间,引擎停止了工作,他这才发现油箱没有油了,他想操作失去了动力的H-1飞机滑翔着陆,但是飞机失控了,直线向地面坠落。在飞机即将坠毁的瞬间,他奇迹般地控制住了飞机,在一片甜菜地里安全着陆。得意的他微笑着对紧张万分的航空协会会员们说:“我创下了世界纪录,难道不是吗?”
此后的霍华德·休斯一发不可收拾。他先是驾驶改进的H-1打破了横跨美国的飞行纪录,然后又打破了横跨美洲大陆的飞行纪录和环球飞行的世界纪录,成为当时第一个打破各种飞行世界纪录的美国人。就连美国国会也为了表彰他环球飞行的功绩,专门颁发了一枚国会奖章给他。可惜向来鄙视政治家的他一直没有领这枚奖章,最后还是美国总统杜鲁门让人把奖章寄给这个桀骜不驯的飞行英雄。
(选自2013年第4期《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就介绍了霍华德·休斯去世并留下20亿美元的遗产和以不同身份创造的精彩传奇的信息,这样写显得很突兀,让人难以接受。
B.霍华德·休斯在商业上取得的成绩是骄人的,他可谓是成功的商人。这主要归功于他有在商业领域拼搏的智慧和勇气。
C.霍华德·休斯拥有三个梦想,可惜只实现两个。如果他为自己的高尔夫梦想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一定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员。
D.飞行家休斯是个敢于挑战的人,成为当时第一个打破各种飞行世界纪录的美国人。但他因鄙视政治家而最终没有接受美国国会奖章。
E.这篇传记写了霍华德·休斯以不同身份创造的精彩传奇,详略得当,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敢想敢做又桀骜不驯的传主形象。
【小题2】请简述文章用“他拥有三倍的人生”作为标题的好处。
【小题3】文章记述霍华德·休斯童年生活和父母早逝的遭遇有什么用意?
【小题4】霍华德·休斯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追求带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一生风骨凝成诗
一米九一的魁伟身材,炯炯的眼神,稳健的步伐,洪钟般的声音,要不是一头华发,你根本无法将牛汉与80多岁的年龄相联系。83岁生日那天,他说:“我腰板很直!不,我的脊梁很直。”每每有人称羡他身体健康,他总是说多亏了20多年的“劳动改造”。一切的不幸被一句轻松的幽默带过,无数的磨难已化作斑斓的人生。
人到晚年,自言“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极少吃药、只叹气”的牛汉,依旧笔耕不辍,诗情焕发。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他说:“叹气不是悲观。深深地叹一口气,像唱歌一样地叹气,能把内心的块垒吐出来,比唱歌还痛快。”牛汉的书房“汗血斋”,整面墙是书架,书桌上也堆满了书,还有信札、诗稿。他不用电脑,不上网,与世界的联系不通过任何媒介,而是和大自然、人生直接联系。文坛上出现了罕见的“牛汉现象”。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包括流亡、受迫害、坐牢,什么重活都干过……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
1923年,牛汉出生在山西定襄一个穷苦却有着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父亲曾在北大旁听过两年,旧体诗写得很好,家里有全套的《新青年》等杂志。14岁时,牛汉便在日军的炮火声中离开了家乡,直到晚年才实现了在祖坟上为先人叩几个响头的夙愿。牛汉说他一直“土”得很,几十年来不仅乡音未改,就连吃饭、穿衣也保持了一些家乡的习惯。1943年,牛汉考入西北联大学俄文,但他写诗的兴趣却不曾削减。那时,他便成为很有影响的“七月诗派”的一员,并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1955年,牛汉因被打成“胡风分子”而被捕。他没有发表作品的权利,不断接受“劳动改造”……刚刚被关押时,就连看守都紧张得睡不着,但他每天仍然呼呼地睡大觉。有时,实在闲得无聊,他就学鸡叫、学狗叫,学各种动物叫。1980年,胡风来到北京,牛汉去看望他。胡风犯了精神分裂症,使他感到意外。他清楚地记得,胡风曾对他说过,他的神经有缆绳那么粗,不会断裂。现在见到了曾为“分子”们之“首”的胡风,牛汉感慨万千。
牛汉一辈子是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写诗。他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他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牛汉的诗不是个人的自传,而是历史大传的一个微小的细节,是历史结出的一枚果子。他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新鲜的断层,有一种史诗的痛感。他和他的诗所以这么顽强地活着,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为了对历史进行报复。他的诗只是让历史清醒地从灾难中走出来。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苦难,祈盼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大灾难,是牛汉诗歌创作的“自定义”。
牛汉曾开玩笑说,他过去是“热血青年”,现在是“热血老年”。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2003年,马其顿作协主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牛汉颁发了象征着巍然权威的国际性文学奖“文学节杖奖”。
2013年,牛汉离开了我们,但他用一生风骨凝成的诗,将永远在读者心底吟唱。
【小题1】简要概括牛汉“脊梁很直”的具体表现。(6分)
【小题2】简要说说牛汉诗歌创作的“自定义”的含义?(4分)
【小题3】牛汉先生曾说:“我不属于任何美学的‘主义’,我不在什么圈子里。我读的书很多很杂,但是我永远不倚赖文化知识和理论导向写诗,我是以生命的体验和对人生感悟构思诗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陈寅恪进清华
岳南
关于清华园横空出世的“四大教授”或“四大导师”①的称号最先由谁呼起,后来的研究者已难考证。据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道:“上次刘寿民先生来还笑我说四大教授的名称,但是这个称呼不是我们自诌的,这实在是张先生找元任时信上如此说,第一次见面也如此说,而校长曹云祥开会时也是如此称呼的,刘先生或忘了,或没听见过,其实正式的名称是四位导师,其余的都是讲师或助教……”“四大”的名称当是清华校内高层首先呼出,尔后逐渐为社会所接纳默认的。
不过,在“四大”之中,只有赵元任一人怀揣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书,而王、梁、陈等三位,均无博士、硕士头衔,甚至连学士学位也未拿到。尽管头上没有金光闪闪的博士帽子,但三位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堪称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陈寅恪放洋十六载,于哈佛、柏林等美国、欧洲名校转过一遍,终未能揣一张博士文凭回来。
从《吴宓日记》中可以看到,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出任导师,首先得益于时为筹备处主任的吴宓推荐。吴宓曾感慨道:“介绍陈来,费尽力气。” 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陈寅恪未得到一顶硕士或博士帽子。王国维与梁启超二人由于其本身的资历与在学术界光照日月的声名,另当别论。而与陈几乎同时就聘的导师赵元任和讲师李济皆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且在国内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名声,故曹云祥很快拍板定案,荐举者仿佛是异乎寻常地轻松。
既然如此,著作等身的梁任公又凭什么说自己所有的著述加起来不如陈氏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呢?除了客套与自谦外,总要有一点凭证,否则曹云祥也不会轻易相信。梁启超说的这几百字到底是指什么呢?这便是陈寅恪于1923年在柏林求学期间,写给其妹的一封书信。信中云:
“……我今学藏文甚有兴趣,因藏文与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与希腊、拉丁及英、俄、德、法文等之同属一系。以此之故,音韵训诂上,大有发明。因藏文数千年已用梵音字母拼写,其变迁源流,较中文为明显。如以西洋语言科学之法,为中藏文比较之学,则成效当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然此非我所注意也。我所注意者有二:一历史(唐史西夏),西藏即吐蕃,藏文之关系不待言。一佛教,大乘经典,印度极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及小乘律之类,与佛教史有关者多。中国所译,又颇难解。我偶取《金刚经》对勘一过,其注解自晋唐起至俞曲园止,其间数十百家,误解不知其数。我以为除印度西域外国人外,中国人则晋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当能得正确之解,其余多是望文生义,不足道也。……寄此函至北京,如北京有满蒙回藏文书,价廉者,请大哥五哥代我收购,久后恐益难得矣。”
很显然,这封书信除了要求购书外,更多是在谈论学术,所涉内容之深奥广博,若不专门研习此项学问者,难知其所言与所以言。这封书信被当时主持《学衡》杂志的吴宓得知,于这年8月的第二十期以《与妹书》为题刊载,梁启超就是通过《学衡》看到了这封信,并为陈氏之博学倾倒。加之王国维从旁助力,陈寅恪才以导师的资格踏进了风景秀丽的水木清华,开始了悠悠四十载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生涯。
据陈寅恪的侄子陈封雄说,抗日战争后期,已迁往成都的燕京大学请陈寅恪担任历史系教授,他获送六叔一家由重庆前往成都就职。到校后,叔侄二人谈起欧美教育来。封雄好奇又不解地问:“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陈答:“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后来,陈封雄半信半疑地向自己的姑夫俞大维提起此事,俞说:“他的想法是对的,所以是大学问家。我在哈佛得了博士学位,但我的学问不如他。”(节编)
注①:“四大导师”指的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
相关链接:
①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所以我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挥,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既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
——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
②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清华“四大导师”中只有赵元任有博士文凭,其他几位连学士都不是,但校长曹云祥虽然迟疑,还是敢于聘任,表现出他求贤若渴的品质。
B.《吴宓日记》透露出,李济是哈佛大学博士,但是没有被聘为“导师”,主要是因为他在学术界虽有一定的影响,但资历不如其他几位。
C.梁启超认为自己学问不如陈寅恪,是因为《学衡》上发表的《与妹书》,信中涉及佛经翻译、校勘、解释,音韵学,中印文化等,博大精深。
D.陈寅恪不求学历也是其脱离俗谛、有自由意志的另一种表现,他进清华得力于时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筹备处主任吴宓,此时,吴宓开始主编《学衡》。
E. 这篇传记引用杨步伟的谈话、吴宓日记、陈寅恪书信等,资料翔实,体现了真实性原则;作者也通过夹叙夹议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小题2】根据传记内容,请概括出这些民国知识分子的几种精神特质。
【小题3】文章围绕“陈寅恪进清华”展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4】从陈寅恪的身上,你觉得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一些什么?请结合文章并联系现实进行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果戈理:不死的魂灵
尤里·马恩
2009年4月1日,俄罗斯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的200周年诞辰。斯人已逝,但并未被世人所遗忘。
果戈理对文字的精准驾驭、对世事的洞察入微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出生在渡尔塔瓦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瓦西里年长母亲玛丽亚14岁,果戈理是他们浪漫爱情的结晶。果戈理的文学天才与幽默感遗传自父亲,而他敏感多思、淳朴善良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性格,则继承自母亲。
父母的关爱和家乡旖旎的自然风光赋予年幼的果戈理以灵性,而乡村民谣诗赋的耳濡目染,更点燃了果戈理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激情。
中学时代,他悄悄地创作了一首长诗,有些稚气但琅琅上口。到圣彼得堡后,他对诗作略加润色并寄给了出版社,童年时代的涂鸦之作变成了铅字。诗作开始在各大书摊发售,但内容的青涩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旋即引来毫不留情的批评。果戈理一举烧毁了他的长诗原稿。
不过,这并非他首次焚稿,中学时代他就以这种方式处理了自己的处女作《特雏尔多斯拉维奇兄弟》。
熟读果戈理作品的人都知道,作家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然而,他不幸的爱情生活却一直鲜为人知。在他看来,妖娆女子是世间最可怕的诱惑,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才能加以抗御。每次邂逅爱情、遇到美女,他都会惶惶然不知所措。
青年果戈理有过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那时他刚到圣彼得堡,经常去维耶利戈尔斯基伯爵家做客,对伯爵的掌上明珠安娜一见倾心。尽管才华横溢,但他在女性面前总是拙于言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社会地位差别太大,以至于我不想说出她的名字。”坠入爱河的果戈理经常给安娜写信,他在寄自莫斯科的一封情书中说:“我安顿下来了!吃住都不花钱。我并不需要钱。所以我从不去想它。”安娜的母亲在看过信后,觉得果戈理实在不善持家理财,所以并不支持这段感情。果戈理曾请安娜的姐夫帮他提亲,遭到了无情的拒绝,非但如此,他还被视为这个家庭不受欢迎的客人。后来,此事在上流社会传开,令果戈理感到莫大的羞辱,这也许正是他终身未娶的原因之一。
据说,莫斯科第一美女、著名诗人罗斯托普钦娜爱上了果戈理,女诗人曾经俘获过莱蒙托夫等众多才俊的心,但却未能打动果戈理。果戈理去世后,女诗人曾独自夜探心上人灵柩,并每天差人往果戈理坟前送上二束鲜花,直至终老。
果戈理在圣彼得堡成名,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却没有购置任何一处房产。
年轻时,他便将继承自父亲的财产转移到母亲和姊妹的名下。自己选择了四海云游。成名后,朋友都视接待、收留果戈理为一种荣耀,但有时也难免会滋生嫌隙。
他曾经在《莫斯科人》杂志的总编波戈金处住过一段时间,两人的交流经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身为出版人,波戈金希望果戈理能将《死魂灵》第二部的若干内容先交给自己发表,而果戈理并不急于将小说付梓。生性倔强的他从不奉旨填词,更不曲意逢迎,他觉得文学创作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他与波戈金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只能搬出来另觅落脚之处。
1848年,他搬到了托尔斯泰伯爵处,爱才的伯爵给他腾出了两个房间。如今,这栋旧宅被辟为果戈理之家。
与安娜未果的恋情给了果戈理沉重的打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他期待《死魂灵》这部堪与但丁《神曲》相媲美的作品的问世。然而,由于后期沉迷于过去所无情批判过的宗教,他的思想越来越矛盾,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对已写成的文字越来越不满意。最终,他决定将第二卷书稿付之一炬,从头再来。焚稿后的第十天,饱受病痛折磨和创作煎熬的他凄凉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冷眼观世界的智者,一生颠沛流离,临终时裹身的是一件被汗水浸透的、多日未换洗的袍子。他的遗言是:“不要去思考死魂灵,要想想自己鲜活的心!”
(摘编自2009年4月8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果戈理出生于小贵族家庭,完全继承了父亲、母亲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这使他从小就能精准地使用文字,对世事洞察入微。
B.果戈理中学时代开始创作诗歌,作品虽然得以出版并大量发售,但还是招来尖锐的批评,因为这些早期诗作写得并不成熟。
C.虽然果戈理“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但他的爱情生活却屡遭挫折,未果的恋情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使他对婚姻爱情心灰意冷。
D.作家一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早日发表,但果戈理却不同意将《死魂灵》第二部提前付梓,这表现了果戈理的迂腐和不通人情世故。
E. 本文通过对果戈理文学创作、爱情遭遇及其他点滴生活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果戈理倔强的性格和鲜活的人生,读后令人感慨和深思。
【小题2】综观全文,果戈理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果戈理与伯爵女儿安娜的恋爱为什么失败?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果戈理一生曾几次将自己辛勤创作的作品付之一炬,对他这种做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色彩是工笔花鸟画的主要形式要素之一,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语言。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对于色彩的认知和使用更是具有独到之处。
古老的东方哲学使传统的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语言烙上了浓郁的东方神韵。中国人认为色彩是从天地阴阳而化生五色,即由黑白二基色衍生出青、赤、黄、白、黑五彩,循道从玄,扑朔迷离。在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融合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五色审美体系。这五色即赤、黄、青、白、黑,建立在中国阴阳五行哲学原则之上,是对大千世界五颜六色的归类,具有象征寓意的五种颜色,是中国艺术家描绘宇宙万物之华表,寓意万物之情性的心象色彩。白、黑是色彩的两级,色亮之极为白,色暗之极则为黑。这正是体现色彩的阴阳观,它包容了西方色彩学对于色彩明度与色彩纯度的认识,又更加强调色彩的自律性表现。所以,中国的五色色彩学,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在空间方位上,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在人类感觉能力上,代表视觉、语言、思维、听觉、表情,等等。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色彩,概括讲是以“随类赋彩”为理论基础,“悟得活用”为运用灵魂的。中国人对色彩感觉的敏锐与丰富,无异于其它民族,但受先秦哲学的影响,古代中国人对色彩的理解和使用浸润着哲学的色彩,使中国绘画的色彩学与以光学诞生出的西方色彩科学有着本质的差异。西方色彩学强调光对于色彩的作用,中国的色彩观则强调白、黑对于青、黄、赤三大色系的影响,以构成丰富的色彩世界。中国画家认为色彩本身并不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而是按照阴阳五行之理生成变化事物的表象。“随类赋彩”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对自然物象之固有颜色的涂抹,而是把色彩感觉夸张和理想化,用经过归类的相对单纯的虚拟的类似色作为状物的手段。宋代工笔的折枝花卉不求固有色、条件色和光源色三者关系的写实,建立在因色而类的基础上。同时在色彩的运用中又按照“悟得活用”的要求,在对客观事物有深刻、真切、全面的了解和体悟的基础上,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本质,并按照工笔花鸟画形式构成的规律,给予灵活的色彩表现,使之更富于主观意味。中国画家较多重视色彩在绘画上的作用,一是为了加强表现对象的特征;另一方面为了加强作品所要求的情调、气氛。有时大胆用富丽的对比色,追求装饰效果,形成了工笔重彩这种形式。
总之,宋人工笔花鸟画精于布色,注重色彩的协调和整一性,于单纯中求丰富,对比中求统一。色彩烘染明艳而稳重,富丽而微妙,饱满而克制,在绢本上的丝质、色粉的厚薄、水分的干湿之间,衍化出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境界。其设色的特点是纯而不怯,鲜而不火,艳而不俗,给人以瑰丽沉着,净秀文雅之美,同时具有庄重高贵和富于装饰的东方传统色彩风貌,其水平是相当高的,是具备了性格和修养的,它是被理想化了的色彩,是感性的色彩,是被文化熏陶了的色彩。宋人花鸟这种“淡逸而不入于轻薄,沉厚而不流于郁滞”的色彩表现,体现着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追求。
(节选自巫极<<传统哲学对宋人花鸟画色彩的欣赏分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五色色彩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色是从天地阴阳而化生,以黑白为二基色衍生出青、赤、黄、白、黑五彩,循道从玄,扑朔迷离。在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相互影响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五色审美体系。
B.中国艺术家运用具有象征寓意的五种颜色描绘宇宙万物,寓意万物之性情,并在中国阴阳五行哲学原则上对大千世界的五颜六色归类。
C.体现色彩的阴阳观具有西方色彩学对于色彩明度与色彩纯度的认识,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西方色彩学强调光对于色彩的作用,中国的色彩观则强调白、黑对于青、黄、赤三大色系的影响。
D.在空间方位上,五色分别代表东、南、中、西、北;在人类感觉能力上,代表视觉、语言、思维、听觉、表情,这就是我们理解的中国五色色彩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先秦哲学的影响,中国人对色彩感觉的敏锐与丰富,对色彩的理解和使用浸润着哲学的色彩,中国画家认为色彩本身并不是万事万物的本质,而是按照阴阳五行之理生成变化事物的表象。
B.宋代工笔花鸟画在对自然物之固有颜色进行涂抹的同时, 把色彩感觉夸张和理想化,对描摹的事物运用归类的相对单纯的虚拟的类似色进行表现。
C.在色彩应用中,宋代工笔花鸟画要求,在对客观事物有深刻、真切、全面的了解和体悟的基础上,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本质,并按照工笔花鸟画形式构成的规律,给予灵活的色彩表现。
D.为了加强表现的对象以及加强作品所要求的情调、气氛,中国画家理性与感性结合,重视色彩的绘画作用,形成了工笔重彩的形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老的东方哲学尤其是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融合使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色彩语言烙上了浓郁的东方神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B.宋代工笔的折枝花卉不求固有色、条件色和光源色三者关系的写实而是,建立在因色而类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宋人花鸟画讲究随类赋彩,根据不同事物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着色方式。
C.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境界正是中国花鸟画精于布色,注重色彩的协调和整一性,于单纯中求丰富,对比中求统一的最好体现。
D.宋人的色彩表现是被理想化了的色彩,是感性的色彩,是被文化熏陶了的色彩,具备了性格和修养,体现着中国画特有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