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2015年5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德鸿在广州去世,享年100岁,走完了自己七十余载的风雨学者之路。
黄德鸿生前留下遗嘱:“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愿安安静静地上路,俗例全免,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获悉黄老驾鹤仙逝,海内外的暨南校友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哀悼。
学者报国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青葱岁月时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成为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梁同寅在讲解曹丕《典论·论文》时说,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先后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担任副教授、教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名,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而面对家国危难,满怀赤子之心的黄德鸿毅然放弃了去联合国就职的良机,“无论是从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那都是我人生转折的好机会。但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中国。
把脉工业
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
20世纪40年代,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的研究与教学;而从50年代起,他主要从事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1976年,他参加了《“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的汉语主题词表》工业经济部分的编写。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经济长龙”的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教学育人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这是黄德鸿一生的信条,也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一手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1992年起,黄德鸿开始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其弟子有的已是党政部门重要领导,有的成为商界巨子,有的则是高校学术带头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黄德鸿曾回顾自己一生,认为主要的成就在教学育人方面,“我的学生就是我的成果。”他说,自己的很多学术思想都是通过学生来反映的。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思想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映照自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黄德鸿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
B.因为社会学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立志报国的黄德鸿于是就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毕业后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C.1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和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
D.学术生涯七十余载,黄德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但他认为自己在教学育人方面的成就比学术成就要大得多。
E.传记通过三个小标题的形式,讲述了黄德鸿在求学、研究、教学三方面的经历和成就,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阐述了“学者”的意义。
【小题2】黄德鸿立志成为一名报国学者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黄德鸿对我国工业建设的贡献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小题4】文中说的黄德鸿的“品格宛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请结合材料说说他身上哪些品格可以“观之映照自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7 05:32: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杉
阳光正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林徽因用目光寻找着那一对靛蓝色的小鸟,它们在窗外的竹梢上跳着、唱着,仿佛从唐诗中飞来的鸟儿,阳光梳理着它们轻灵的羽毛。有时它们便跳到窗台上来,在这个狭长的窄窄的舞台上蹁跹着。
林徽因多么羡慕窗外的一切,羡慕在窗台上舞蹈的小鸟,她也需要那么一小点儿平凡而简单的欢乐,而此刻,她却只能躺在病床上,一任阳光在窗棂上涂抹着晨昏。
从大足(四川一地名)考察回来之后,因劳累又受了风寒,她的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不退。上坝村无医无药,梁思成去李庄镇请来史语所的医生为她诊治,无奈他也学会了打针。【:艰苦的日子伴着川南的冬天来临了,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中美庚款基金会已不再补贴,只好靠重庆的教育部那杯水车薪的资助。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五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每个人才能拿到一点固定的薪水。
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人的工资大部分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每月开了工资,必须马上去买药、买米,通货膨胀如洪水猛兽,稍迟几天,就会化作废纸一堆。
林徽因吃得很少,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在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像吃油一样谨慎地用着,为了改善一下伙食,梁思成不得不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他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桔皮做果酱。
实在没有钱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去当卖衣物。衣服当完了,便只好把宝贝一样留下来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那山一样巍峨的柜台上。账房先生对梁思成视为生命的东西,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一支二十年日夜伴随他的金笔,一只从万里之遥的美国绮色佳购得的手表,当出的价钱只能在市场上买两条草鱼。拿回家去,他神色凄然地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林徽因除了苦笑,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了。在最艰苦的日子里,音乐成了他们的药品和粮食。林徽因喜欢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一曲《维也纳森林故事》、一曲《月光水仙女之舞》、一曲《胡桃夹子》,就把人带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只有在音乐里才能同遥远的先哲对话,让心灵听到明日的传闻,只有音乐才能让他们暂时忘掉苦难。
从这只黑色底片上旋转出来的音乐,把浸渍在盐水里的心,悄悄地冰释了。那音符是一群精灵,因为它们的降临,这两间简陋的屋子里充满了光辉。阴冷的冬天,在大面积地退去。音乐的芳香,在所有的空间弥漫着—个季节的活力。
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雪莱和拜伦的诗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那些诗句,一个字一个字地在她的心里生长着:
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你给了我们有力的教训/你是一个标记,一个象征/标志着人的命运和力量/和你相同,人也有神的一半/是浊流来自圣洁的源泉。
当她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耗尽的时候,她便从这些诗句中,重新汲取到了力量,如同一个在沙漠里跋涉太久的旅人,惊喜地发现了甘泉和绿洲。
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为梁思成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林徽因、梁思成和大家一起商量恢复营造学社已经停了几年的社刊。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出版刊物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李庄乡下。没有印刷设备,他们就用药水、药纸书写石印。黄宗江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他把绘制那些平面、立体、刨面的墨线图一揽子包了下来。他描出的建筑图式甚至可与照片乱真。从抄写、绘图、石印、折页、装订,学社的同仁一起动手,最紧张的时候,连家属和孩子们也都参与了劳动。一期刊物漂漂亮亮地出版的时候,大家高兴得又笑又跳。继抗战前的六期汇刊之后,第七期刊物便诞生在这两间简陋的农舍里。
向命运喘息的人,却终究不会把自己抵押给命运。有时候,命运当胸一拳,会击倒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然而,林徽因却顽强地抗争着。
窗子外面的景色变幻着,田野重新勃发生机,雨后的甘蔗林,可以听到清脆的拔节的声音,那声音如火苗般燃烧着。棒棒鸟照旧是窗台上的客人,它们洞悉所有季节的秘密,林徽因把她的诗句写在纸上的时候,阳光仍旧在窗户上泼洒着桔黄色的写意。
(选自《一代才女林徽因》,有改动)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两项
A.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描写了阳光的明艳、小鸟的欢乐、甘蔗拔节的清脆声,这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物表现了林徽因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B.从大足考察回来后,林徽因因劳累、风寒,肺病再次复发,连续几周,高烧四十度不退。说明野外考察工作是艰苦而危险的。
C.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林徽因唯一没有当掉的就是那架留声机,因为音乐是他们夫妇俩的药品和粮食。
D.更多的时候,林徽因以书为伴,书籍伴她挨过沉默、孤寂的时光,从这些书籍中她重新汲取到了力量。
 
E.病情稍微好些的时候,林徽因便躺在小帆布床上整理资料,做读书笔记,那张小小的帆布床周围总是堆满了书籍和资料,为她写作《中国建筑史》作准备。
(2)文章塑造了林徽因坚强的形象,赞美之间是如何满足传记作品客观真实的要求?
(3)在林徽因最艰难的日子里,是什么支撑她走过这一段人生之路的?请简要分析。
(4)综观全文,林徽因在当时有着怎样的遭遇?在她与命运的抗争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对你有什么启发?

同类题3

一代怪杰辜鸿铭
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天蓝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辜鸿铭是个语言奇才,他的语言天赋,在近代中国无出其右。孙中山说:“中国有三个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德文水平便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次,辜鸿铭乘坐火车由维也纳前往柏林,与他同车厢对面而坐的三个德国青年,看他一身东方人的装束,且抱着一条小辫,便对他挤眉弄眼,窃窃评论。辜鸿铭佯装不懂,顺手抄起一份德文报纸,倒着看了起来。这下好了,那几个洋青年立即起哄:“瞧,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竟然把报纸都拿倒了,哈、哈、哈……”在一阵阵嘲笑声中,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不倒着看有意思吗?就是你们的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那几个洋青年已被羞得无地自容,火车一到站,便赶紧溜之大吉了。
还有人说,辜鸿铭居住在哪个地方,就能说那个地方的方言,张口即是,与当地人毫无二致。这种语言天分,实在令人钦羡。

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在张之洞幕府工作的第一天,辜鸿铭在一份致外国人的商务公文中,看到把中国货写native goods(土货)时,顿时沉下脸来,将native改为Chinese。他说,native有蔑视的成分,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可以用native,我华夏文明古国所产货物怎能以native相称呢?应当堂堂正正地标之为Chinese goods(中国货)。同事中有人提醒说,native goods习用日久,乍一改写成Chinese goods,洋人难以接受。辜鸿铭不听则已,听了后更是怒不可遏,瞪着眼睛斥道:“积非成是,奴隶思想!就算抚台把它改成native,我照样要翻译成Chinese goods。”
1917年7月,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古典文学。在课堂上,他常常借题宣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年的北大学生阎震瀛回忆说,他常常教我们翻译四书,又教我们念英文《千字文》,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辜鸿铭把英国诗分为国风、大小雅,凡所授的英国作家作品,都要找出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比如,他把密尔顿的长诗Lycidas比作“洋《离骚》”,把杜甫说成是“中国的华兹华斯”。他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华夏文明优于世界上其它的文明。这种盲目自尊的心理,在辜鸿铭的身上已发挥到极致,甚至演变为蔑视和捉弄洋人。

1930年,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说他“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具有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弗兰西斯·波里对辜鸿铭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时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那条“象征性的发辫”使辜鸿铭尤为得意,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拖着这条辫子走街串巷,自然遭到一片非议。可是,他却如秋风过耳,若无其事。他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很多人剪掉辫子后喜欢戴上顶帽子,他就骂人家:“沐猴而冠!”有个外国人直截了当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脑后的辫子剪掉呢?”他立即反诘:“你为何非要在下巴留有胡须呢?”一句话噎得洋人无言以答。
辜鸿铭有许多癖好,其中一大雅好,就是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此癖由来已久,他的正室夫人淑姑,就拥有地道正宗的三寸金莲。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小题1】第一段划线处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辜鸿铭作为一代怪杰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3】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4分)
【小题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戊荪谈翻译人生
中国网: 林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把中国的《论语》、《孙子兵法》都介绍到了国外,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林戊荪: 我是半路出家,我在国外学的是哲学,1950年回国后,到了《人民中国》工作。那时候的《人民中国》是我们唯一英文的对外传播的双周刊,这样我就开始了对外写作。
那时候我很年轻,所以,领导说有临时的任务你就去做,那时候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就去从事口译。好的口译,特别是交传,好的交传就是让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过去有人说过,翻译者就好像空气。没有空气是不行的,我们会窒息的;但是有的话,你又看不到他,你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样的翻译者才是好的翻译家。
后来,我在《北京周报》基本以英文来写作国际问题。1994年离休以后就开始了翻译工作。翻译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你要时刻考虑到你的读者,特别是西方读者,你要考虑到他们的阅读能力,他们的接受能力。在我看来,翻译是一仆二主的。因为有些外文局熟悉的同志,他们知道我过去在局里曾经定过稿子,对中央的一些文件定过稿子,就说,你有空是否可以从事一些翻译工作。这样我就开始了我的翻译生涯。
中国网:
林戊荪: 《论语》,我是小的时候对这本书有点兴趣,后来外文出版社要求我翻,我就开始翻。我年轻的时候就看过《孙子兵法》,而且对它非常感兴趣。因为《孙子兵法》在我看来不单是一个军事著作,它里面有很多的思想方法,有很多对于瞬息万变的军事的看法,把它看成是一种方法,就是你怎么去处理这些瞬息万变。所以,对这两本书我很感兴趣,他们来找我的时候,我说行,可以翻。
中国网: 林老师,您做过中国外文局局长。您对年轻的翻译工作者有什么样的建议?
林戊荪: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过程,翻译《论语》的时候,我看了五十多本书,然后我再开始翻译。这样翻起来就心里有数。
现在的年轻人,既要有两种语言的功底,如果你能有三种语言更好,同时你还应该有一些专业知识,而且专业知识现在越来越细,所以,你还要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的掌握你所不了解的知识。当然现在有一个有利条件,不像我们从前,从前你要了解一个东西需要找大辞典,找有关的资料,就比较困难,现在电脑上面都有。
还有一点,你要热爱这个工作。工作是有苦有乐的,你要真正感觉到你做这个工作是有价值的,这样才有动力。当然,所有这些有一个基础,就是责任心。另外,你要有一个很好的作风:有钻研精神,以苦为乐的精神。如果大家都想速成,找什么捷径,我觉得没有,那你最好就不要选择这个职业,别走上这个道路。
中国网: 谢谢林老师。(结束)
(选自中国网《中国访谈》,有删改)
【注】①林戊荪,资深翻译家。在9月23日举行的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上,获得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是把主持人的问题删除了。请你联系上下文,补写出主持人的问题。(6分)
第一处:  
第二处: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翻译就好像空气。    
(2)翻译是一仆二主的。
【小题3】请概括林戊荪先生对年轻翻译工作者的建议。(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 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年度减贫任务将超额完成,贫困人口将再减少1000 万人以上。与此同时,2017 年中国产业扶贫新业态发展迅速,电商扶贫带动274 万贫困户增收,光伏扶贫直接惠及80 万贫困户,旅游扶贫覆盖2.3万个贫困村。完成340 万贫困人口搬迁建设任务。健康扶贫救治421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比例提高到80%以上。2012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五年共减贫6600 多万人,年均减少1300 万人以上。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
(资料节选自《中国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报告》)
材料二:


材料三:
针对贫困人口的目标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三个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在这“三个保障”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实现打贏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因病致贫、返贫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话,大量的贫困人口不能如期脱贫,即使脱了贫也难以巩固、难以稳定,很可能又回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从工作的难度来看,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艰的“艰”,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这从几年的数据来看,因病致贫、返贫户占比一直保持在30%左右,可见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非常之大。
(资料:国务院扶贫办《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
材料四:
目前国内扶贫工作的投入转化率其实并不高。从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数据看,2016 年中央和地方在扶贫上合计投入了1000 亿元,人均扶贫投入资金超过1万元。但2016 年中国的贫困人口标准也就在3000 元左右。从投入收益比来分析,国家在扶贫投入上的转化率其实只有30%左右。“显然,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是明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研究专家何雨认为,要提高扶贫资金效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其次要优化扶贫工作机制,在扶贫工作方法上,采取扁平化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扶贫资金覆盖面与受益面。精准扶贫政策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适应我国贫困治理形势的变化,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扶贫对象瞄准化、帮扶措施具体化、管理过程规范化、考核目标去CDP 化,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型。
(资料:《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方案”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从2012年以来,中国五年减贫6600多万人,2017 年以来,贫困人口将再减少1000 万以上。
B.2017 年,电商、光伏、旅游等新业态产业扶贫取得了重大成果,带动了350 多万户贫困户和2万多个贫困村脱贫。
C.2016 年,中国扶贫投入转化率只有30%左右,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D.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的最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2017 年贫困人中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率提高到了80%以上,这一举措有助于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
B.根据材料二中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人员的相关数据,我们能够了解到经济增长与减贫关系密切,经济增长率越高,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越多。
C.专家指出,要做好扶贫工作,首先是解决扶贫工作机制的问题,降低成本,提高扶贫资金覆盖面与受益面。
D.根据材料二可知,疾病、技术和劳动力短缺、缺少资金是中国贫困户主要致贫原因,要解决贫困问题,针对性的措施尤为重要。
E. 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扶贫对象瞄准化、帮扶措施具体化、管理过程规范化、考核目标去GDP 化,是扶贫工作的重大改革,解决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切问题。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后阶段做好扶贫工作的可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