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特立独行潘光旦
①潘光旦这个人,在冰心眼里,“是男子中理智、感情保持得最平衡的一个”;梁实秋也很欣赏他,说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学贯中西,头脑清晰,有独立见解,国文根底好”;入室弟子费孝通对恩师更是叹服:“他的性格是俗言所谓牛皮筋,是屈不折,拉不断,柔中之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他们的话,无论是点还是面,都令人信服。总的来说,潘光旦一生涉猎广博,在社会思想史、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诸多领域都颇有造诣,是上个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一位光彩照人的泰斗。
②潘光旦性格活跃,喜好运动。早年在清华学校念书时,迷上了跳高。一次跳高时,他纵身越过横竿,由于右脚用力过猛,着地后挫伤了膝盖。虽然极度疼痛,他却全然没有放在心上,结果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伤处感染了结核杆菌,不锯掉右腿就会危及生命,最后只好截肢。潘光旦在家休养了整整一年,也挺过了人生最昏暗的日子。之后,他从未将自己和“残废”二字联系在一起。他勉励自己说:“正常人能做的,我都能做。”
③起初,潘光旦装过假腿,但麻烦太多,就干脆架拐代步。虽是独腿,但潘光旦不自卑、不气馁。相反,他坚持不懈地练习架拐走路,到后来行动敏捷,如常人一般。周末郊游散步,几乎从不缺席。此外,他还经常和朋友一起进行野外调查。在一张校友调查表的“爱好”栏里,他填的是旅行。
④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留学时,潘光旦拄着拐杖去上课。回国后潘光旦主要从事教学工作。这一时期,潘光旦还经常拄着单拐打篮球,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令众师生感佩不已。潘光旦一度将自己的书房定名为“胜残补阙斋”。顾名思义,“胜残”就是要战胜残疾,“补阙”就是要弥补缺陷。好友闻一多特意为他篆刻了一方“胜残补阙斋藏”的印章,以示道义上的支持和才智上的赞许。事实证明,潘光旦说到也做到了。
⑤潘光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家,除了天资出众、勤奋过人之外,与他实事求是、独树一帜的治学态度也是密不可分的。潘光旦通读史籍,博览方志,写出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初步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为了检验结论,潘光旦找机会去了两湖,在凤凰、恩施等地实地调查。土家人居住的地区到处是崇山峻岭,在崎岖山路中跋涉,对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来说都非常艰苦,潘光旦却毫无怨言。他架着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拄着拐杖,历时65天,走访了18个县市,行程1.4万公里,作了几十次个人访谈,广泛收集各种资料。中央有关部门根据潘光旦的报告,正式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
⑥生活中的潘光旦具备“温、良、恭、俭、让”等诸多传统美德,但他不会畏首畏尾,不会明哲保身,不会趋利避害。该讲的话他敢讲,想做的事他就做,他的分寸感与世俗的分寸感并不是针针吻合。甚至可以说,潘光旦是个性情中人。1921年,清华辛酉级和壬戌级学生支持京城八校教员索薪,举行“同情罢考”,潘光旦便是一个积极分子。事后,清华校方勒令罢考学生一律上交“悔过书”,别人屈服了,潘光旦却坚决不写,宁愿为此丧失出国留学的机会。在光华学校教书时,潘光旦的同事罗隆基因在校外发表言论过多,学校当局要撤去罗的职务。潘光旦对此极为不满,强烈抗议光华大学校长的擅权恣肆,并愤然辞去了文学院院长的职务。
⑦在国民党最腐败的时代,潘光旦也严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爱校如家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光旦,想让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潘光旦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14年后,潘光旦又接到同类托请。时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沈钧儒,转托高教会对清华指令办理其孙旁听事宜,潘光旦认为这是“违例之举”,“于法绝对不妥”,并细数种种“不利”。其实,当时潘光旦已经不负责清华教务,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维护清华的制度,并且说服当事人,也不顾虑因此开罪于人。
⑧潘光旦的嘴上常叼一支竹根大烟斗,斗腹上的铭文是:“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智于通。”这十二字,是潘光旦的自勉,也是他为人的传神写照!
(选自《学习博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材料开篇用冰心、梁实秋、费孝通等人的评价语言,一方面表现了潘光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语言高度概括出潘光旦的品格特征。
B.潘光旦是一位特别爱运动的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迷上了跳高,后因此事而截肢,但他仍坚持运动,比如留学回国当教师后经常拄着单拐打篮球。
C.潘光旦通读史籍,博览方志,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写出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初步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
D.潘光旦没有把自己看成残疾人,也没有因为自己截肢而自卑、气馁,他努力练习架拐走路,与正常人一起散步,最终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喜爱旅游的人。
E.材料以潘光旦竹烟斗上的铭文“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智于通”为结尾,不仅有用竹的高洁来赞扬潘光旦的味道,而且很形象地表达了潘光旦一生的品格追求。
【小题2】作者在传记中介绍潘光旦锯掉右腿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材料是怎样表现潘光旦不畏首畏尾坚持原则的?试结合材料概括。
【小题4】潘光旦是文化界的一位泰斗,材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潘光旦的残疾和做事的不畏首畏尾,而对潘光旦的学术研究却写得很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6 02:51: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业在线化的好处当然显而易见,正如家长所说,比如英语,跟读和反馈的功能都挺好,孩子也比较感兴趣。它能达到的学习效果,是很多家长辅导达不到的。但与此同时,孩子天天抱着手机、平板电脑,对眼睛不好,其实也对家长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甚至也间接成为对家长的考验,比如老年人因为不能熟练操作手机电脑,通常就无法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另外,家长可能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严格把握好正常作业与玩手机的界限。这种必须需要家长进校监督和帮扶的家庭作业,某种程度上已成了另一种“家长签字”。
更为重要的是,在线化作业的两点额外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在线作业的“低龄化”趋势,可能使得孩子过早对网络产生依赖,比如通过网络搜索现成的答案,再比如,由于必须要有家长的监督和全程帮扶,对孩子的自制力培养不利;另一方面,在教师角度,在线作业虽然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效率,但在家长角度,这种效率的提高,却可能是建立在家长投入更多时间成本的基础之上。而这种投入,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两者理应有更好的平衡。
在线化作业的本质,应是利用技术手段,在保障学习效果的前提下,让孩子、老师、家长都能变得相对更轻松,起到一种减负的效果,而不是相反让彼此都变得更为“繁忙”。然而就现实来看,过多的在线化作业,却使得从学生到家长,都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应付”。这显然不是在线化作业所希望实现的初衷。
(摘自朱昌俊《家庭作业电子化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华西都市报》2017年9月20日)
材料二:
无论是回家作业还是课外实践,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已非兴趣使然,而是学校要求。类似作业APP这样的智能化学习应用很普遍,有的应用已成为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和数字化课堂的组成部分。
以受访家长普遍提到的一款知名APP为例,该应用据称已于今年2月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走进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0多座城市的70000所学校,超过3000万小学师生在用这款APP布置和提交作业。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坚持不用各类APP布置回家作业。校长吴蓉瑾说:“学校里用电子产品,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但作为作业布置,时间就无法控制了,一旦形成依赖就是坏事了。”
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院长助理余建波认为,凡事皆有利弊,学校无论使用电子产品还是应用软件都要适当,建设信息化校园不能“一买了事”“一装了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
(摘自潘旭 吴振东《不用电子产品,孩子做不了作业?》,《半月谈》2018年第19期)
材料三:
目前涌现出的一些在线教育产品,不仅用形式多样的趣味学习形式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专注度,还能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将孩子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在缩减作业时间的同时缓解了孩子的用眼压力。
在线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标,与国家一直以来倡导的中小学作业减负政策不谋而合,但就在在线作业刚刚在互联网勃兴的黄土大地上冒出新生的嫩芽,教育部一则“电子限制令”却又快让它干渴而死。
与其关上在线教育的门,不如打开疏导陪伴的窗。电子化的教学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要做的却不是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去阻挡一个新事物的进步,而是找到问题的源头,从游戏时长限制、家长引导监督、增添户外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用眼习惯等多个方面去解决视力下降的根本成因。
(摘自《正确对待作业电子化趋向,不能因噎废食》,《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作业电子化对于英语跟读和反馈来说,效果远比许多家长的个人辅导要好得多。
B.作业在线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使得“低龄化”的孩子过早依赖网络。
C.作业在线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其中某知名APP师生用户超过了3000万。
D.在线教育缩短了学生作业时间,减轻了学习负担,故有人对教育部的限令存有微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业在线化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对他们的考验,有些老年家长通常无法指导孩子完成作业。
B.在线化作业的实质并不是为了保障学习效果而增加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但实际操作中却不尽人意。
C.在线化作业在当下应用已非常普遍,但上海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老师对用APP布置家庭作业有些担心。
D.对于作业在线化的现象,学校、家长、社会见仁见智,因为作业在线化有着明显的好处,但弊端也很突出。
【小题3】“凡事皆有利有弊”,作业在线化也是如此,但如何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弊病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平民教育的先驱——晏阳初
1923年,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故都成立。宣布“除文盲,作新民”宗旨。“总会”中特设立乡村教育部,显示主要工作对象是占全国人口最多的乡村农民。
消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只是平民教育的初步和基础工作,作新民的教育才是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所谓“新民”是中国全体人民新人格的建设。而这“新”是我国民族自身在原有的生命里创造出来新生命的“新”;在进行创造时既不盲从地抄袭外国人的东西,也不固执地保守中国的古董,更绝不假定一个玄想的“新”来作一切工作的死目标。
“平教总会”先自定县翟城村开始,应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明了乡村居民生活的各种情况,了解农民实际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再进行研究试验各种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特别注重与农民的良好传统和经济负担能力相适应。例如随识字教育之后推行的生计教育,就是以土产土法为主,研究其得失,再就西洋科学原理和方法加以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生产品种,逐渐融合中西,推广于农村,且采用“表证农家”方式,选择接受识字教育的中青年农家先试用这些新方法新品种。单位产量大大增加,邻近各村农民闻讯前来参观,欣慕之余,要求“平教总会”加以指导,这样也促成农民的主动意识。后来合作社等方式的引进,都是青年农民自愿组成的。
但农村环境脏乱,毫无医疗保健设备,甚至传统草药店及中医也极度缺乏。农民本身及家人身体多生疾病,传染病流行,从未加以预防。“平教总会”眼见这一现象:多病体弱的农民如何能长久耐劳做工?妇婴卫生不讲究,更影响后代。因此,又根据“经济”、“实用”原则,试验卫生保健教育。训练平民学校结业青年农民担任各村保健员,负责治疗沙眼、皮肤病以及每年布种牛痘及猩红热预防针。如有病情较重农民,即送区卫生所。医生视病情治疗,或再转送县卫生院。
晏阳初倡行平民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连环进行,不分轻重先后,效果显明。中央政府因此决定采用这种做法,在全国设立县政实验县,定县自然是其中之一。素主“村治”的梁漱溟也认定一乡村单位太小,试验研究,不仅多耗人力财力,且缺乏相互比较的可能。他采用“平教总会”多年来“以县作实验”单位的主张,在山东邹平主持实验县,并采用定县实验成功的“乡村保健卫生制度”及“导生制”。华北几所著名大学的教授也分别参加定县、邹平的研究实验工作,这是中国现代学术界一大转变。“知识分子下乡”当时就有事实表现。
“平教总会”在湖南、四川两省工作,是在日军飞机疯狂轰炸下,继续不断艰苦努力向前推进。平教总会在北平附近工作时,即决定研究所得的结果,须为中国农人所采用;研究的进程,须与农人实际生活相辅相行。研究要点:本地动植物的育种和选种;改进中国的农具;改进中国农人的衣食住。这就是研究改良土产土法,一切注意都是现代化而非西洋的,因为这样才适合中国农民的经济能力。如前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刘拓博士在参加定县工作时,即将农民习用两人手摇水车灌水辘轳,改良为只需一人手摇即可获得以前两人操作的水量,就是一事例。后来就形成科学简单化、农民科学化的目标。
晏曾坦白自陈:“失则有之,败则未也。”并且解释:“智者千虑,不免一失。当时中国或海外,政治社会情势都非常复杂。我们深入乡间,对于外间事情如何能详确且迅速地了解;有时自然不免发生失误,但心中从来没有一受挫失即有败馁灰心、意懒的念头。我坚信‘尝试再尝试’的精神。偶遇失误,即祈祷忏悔,冷静思考另一新方法和途径。”
(选自吴相湘《民国人物列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他们的主要工作对象
是乡村农民,主要工作是消除文肓的平民教育工作。
B.晏阳初和他的同仁把“作新民的教育”作为平民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关乎中国全体人
民新人格的建设,以及我国民族自身新生命的创造。
C.“平教总会”在农村试验卫生保健教育,是为了改变农村环境脏乱、毫无医疗保健设备、农民多生疾
病、传染病流行、没有预防措施等卫生保健落后现象。
D.从华北几所著名大学教授也分别参加定县邹平研究实验工作来看,晏阳初倡导的平民教育影响到了
中国现代学术界,其中的重大转变是“知识分子下乡”。
E.晏阳初是一个为改变民生敢于大胆实验的人,是一个敢于面对失误,心中从来没有一受挫失即有败
馁灰心念头的人,也是一个具有“尝试再尝试”精神的人。
【小题2】晏阳初以县作实验单位的平民教育与梁漱溟的“村治”相比,有何长处?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平民教育总会的“定县实验”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请结合实例做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晏阳初和“平教总会”的同仁推广的平民教育具有注重国情、注重实用的特点,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大家南怀瑾
南怀瑾的故乡是浙江温州乐清,1935年,南怀瑾离开家乡满腔热血地奔赴杭州,去浙江国术馆***董朝才等来访,和他商讨关于金温铁路的事情。南怀瑾以苍生为念,为造福桑梓而不避艰险,挺身做了金温铁路的催生者。
几乎与催生金温铁路同时,南怀瑾的著作在大陆也开始掀起热潮。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他的《论语别裁》、《禅与道概论》、《历史的经验》。这些著作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几经再版印刷,仍供不应求。次年冬月,上海佛学书局恢复伊始,便推出国内信众早已盼望的南怀瑾佛学专著——《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一个学佛者的信念》、《楞严大义今释》……一本又一本的著作在大陆问世,将大陆“南怀瑾热”推向了新的高潮。
修铁路只是南怀瑾毕生的一个愿望,他真正要做的是为子孙后代修一条大道路,这便是修一条心路,一条使中华民族通向希望的心路:重整文化断层,推动儿童读经运动。有形的路再难也易修,而修这条心路要比有形的路更艰苦。
南怀瑾把希望寄予儿童,寄予未来。他以他的号召力吸引了一大批同道,一场轰轰烈烈的儿童读经运动开始在全球华人社会中推广。(节选自《名人传记》)
相关链接:
①南怀瑾(1918—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南怀瑾还热心社会事业,1998年6月11日由他筹资兴建的金温铁路建成通车。(摘自《南怀瑾全集》)
②南怀瑾语录: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摘自《正义网-检察日报》)
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南怀瑾空有一身武艺却不能报效祖国,所以他辞去了军校教官的工作,转而专心致志地研究佛法。
B.在家徒四壁,要靠典当衣物维持生计的艰难处境下,南怀瑾完成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禅海蠡测》。
C.南怀瑾讲课特别受欢迎,这使得上其他老师的课的学生特别少,也造成了其他老师的不愉快,南怀瑾只好急流勇退。
D.南怀瑾不仅是一个国学大师,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而且还热心社会事业,比如筹资兴建金温铁路。
 
E.重整文化断层,推动儿童读经运动,是南怀瑾要为子孙后代修的一条极为艰巨的心路。
⑵作为一名国学大家,南怀瑾在研究与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⑶如何理解“有形的路再难也易修,而修这条心路要比有形的路更艰巨”这句话?
⑷请结合本文简析南怀瑾这一人物形象,并谈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代奇人辜鸿铭
陈 彰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只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他家里有一个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日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客登门,几无法分辨。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释道:“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
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年)归国。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王亮畴中肯地评价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 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为一代“奇”人的辜鸿铭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文章第四、五两段中写到辜鸿铭“好辩善骂”。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小题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文段二】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 甲 )只用(乙)的。这里头有道理可说。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条上的每片叶子由两条铜丝构成,绿色料就可以填在两条铜丝中间,不至于溢出来。其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还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丙)。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就是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丁),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通常谈文艺有一句话,叫内容决定形式。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小题1】空格(甲)(乙)和(丁)中恰当的词语是( )(2分)
A密密麻麻、繁复笔画    细密
B疏疏朗朗、少数几笔    细微
C密密麻麻 繁复笔画    细微
D疏疏朗朗、少数几笔    细密
【小题2】填入空格( 丙 )中最恰当的词语是(  )(2分)
A磨损  B剥蚀 C剥落  D绽裂
【小题3】从全段看,最后一句中的“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  )(2分)
A掐丝、涂料、烧制和打磨
B点蓝、烧蓝和打磨
C景泰蓝的特殊工艺过程
D以上几项都概括得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