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目。
蒋梦麟在北大
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的历任校长中,蔡元培奠基,蒋梦麟造房,胡适封顶,北大的传统绵延不断。蒋梦麟承上启下,掌校时间最长,自然功不可没。他为什么会成为北大功臣呢?这与其在北大的所作所为有关。
五四运动后,蔡元培悄然离开北大,委托蒋梦麟主持北大校务。蒋梦麟临危受命,“半年的欠款,六百饥饿教职员,三千惹祸的学生,交到我手里,叫我怎么办?”他出言谨慎,亮出低姿态,安戢人心,继续提倡民主和科学,使北大重回宁谧的书香氛围中。他认为“建设新国家于学校之中”,学生自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让学生自治而不是“治自”,学校要依靠感情化导而不是严格的法纪,这就是蒋梦麟的办学理念。
1920年10月,蔡元培出国考察,蒋梦麟再次代理北大校务。1923年,蔡元培因事愤然辞职,蒋梦麟第三次担任代理校长职务,直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爆发后,蒋梦麟被北洋军阀列入黑名单,他只好离开北大逃到上海,结束了将近七年的北大生涯。
作为蔡元培的继承人,蒋梦麟认为北大精神既是一种公共意志,又是一种学风。他认为:“社会能影响到政治,政治也能影响到社会;社会能影响到学术,学术也能影响到社会。无论哪一方面做起,都是有效的。”
他还指出: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看见实际问题解决的困难,知道唱几句社会和学术的高调,最容易缴卷,就把学术和社会的研究,作为避世的桃源。或者钻进学术和社会的研究里面,忘了应世的目的”。结果不是“养成万恶的政治”,就是产生“一班不切世务的迂儒”。这对学术和社会都有害无益。
此外,蒋梦麟提出知识界参与政治不可忘记本职工作,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也不可能改良政治;也不应参与维持现状的政治,不能因为参与政治而妨害学术研究。
蒋梦麟在北大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初期)和抗日战争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恰好七年左右。1930年底,国民政府为了振兴北大,任命蒋梦麟为北京大学校长,他明确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方针,将教政分开。实行教授专任制度,提高专任教授的薪酬待遇。蒋梦麟用人不拘一格。钱穆没有学历,他聘其为北大教授。他有魄力、有担当,勇于承担辞退旧人这一得罪人的事情。这除了职责之外,还与他的人格追求有关。因为他“以儒立身、以道处世、以墨治学、以西办事”。他尊重个人自由:凡个人行为之不涉及公众权益者,他绝不过问或批评;凡他的同事在分层负责的范围内所决定的事项,他从不挑剔或干预。他信服老庄的道理,对于屑细的是非之争与成亏之辨看得很淡。因此他能够超脱于复杂的人事纠纷之上。
不幸的是,蒋梦麟组建的“新北大”刚刚开学之际,就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1935年11月,蒋梦麟与北平各大学校长教授联名发表宣言,斥责冀东伪政府,反对华北“自治运动”。
为此日本宪兵找上门来,“请”蒋梦麟去位于东交民巷的日本兵营进行解释。蒋梦麟毫无畏惧地深入虎穴之后,一个日军大佐居然想把他挟持到大连。面对危险,蒋梦麟冷静地说:“如果你们要强迫我去,那就请便吧——我已经在你们的掌握之中了。不过我劝你们不要强迫我。如果全世界的人士,包括东京在内,知道日本军队绑架了北京大学的校长,那你们可就要成为笑柄了。”
在这位大义凛然的北大校长面前,无计可施的敌人只好把他放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与南开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争期间,三所大学合作,为中华民族保存了文化学术的火种,谱写了弦歌不绝的佳话。这一切,如果没有蒋梦麟的努力和坚持,是不可能的。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出任行政院秘书长,从此离开了他服务多年的北大。
(节选自智效民《蒋梦麟对北京大学的贡献》,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北洋政府时期,经常拖欠教育经费。虽然政治上狂风暴雨迭起,北大却引满帆篷,安稳前进。图书馆的藏书大量增加,实验设备也大见改善。国际知名学者如杜威和罗素,相继应邀担任客座教授。(蒋梦麟《西潮•新潮》中对自己服务北大时期的回忆)
②现北大教授陈平原感叹:“偶然得到若干三十年代(蒋梦麟任北大校长期间)老北大的课程表及教学规划,比照一番,令我辈后学汗颜不已”。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从“蔡元培奠基,蒋梦麟造房,胡适封顶,北大的传统绵延不断”一句中可以知道,蒋梦麟尽管有功于北大,但作用比不上蔡元培和胡适。
B.五四运动之后,蒋梦麟临危受命,临时代理北大校长,让北大走上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发展之路。
C.1930年底,国民政府任命蒋梦麟为北大校长,他的办学理念使北大得以生存和壮大,一些办学规划和制度几十年之后还让后人自叹不如。
D.蒋梦麟在北大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初期)和抗日战争三个时期,共二十一年左右,为北大的发展呕心沥血,抗战时期尤其居功至伟。
E. 蒋梦麟运用儒道思想立身处世,运用墨家思想及西方科学理论治学办事,这是他的人格追求,也是他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一个条件。
【小题2】蒋梦麟为什么能够从日军的魔掌中脱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
【小题3】为什么说蒋梦麟先生是“北大的功臣”?请简要回答。
【小题4】蒋梦麟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怎样正确处理“研究学问”与“参与实际事物”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与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09:3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追忆贾大山
彭侃
贾大山,生前一直住在河北正定城内,只去过北京、保定、石家庄、太原等几个城市。他的作品《取经》于1978年获得了首届全国短篇小说奖,他是新时期河北省首次获得全国奖的作家。日本,有一个“二贾研究会”,专门研究贾平凹和贾大山的文学作品;可他在世的时候,却没有出版过一部自己的作品集。
在老朋友肖杰的眼里,贾大山是一个憨厚真诚的人。肖杰回忆了他们1986年一起出差等火车时的情景:“当时一男一女走过来,指着大山说,那个碎纸是你扔的,要罚你款。我说不是我们扔的。大山把我弄到一边去,给了钱。后来我问大山,那个碎纸明明不是咱们扔的,你怎么给钱。他说,没必要吵,跟他们讲不清道理。”
贾大山就是这样憨厚。对待朋友,则非常热情真诚。有客人到访时,他会亲自买菜做饭。有几位作家提到曾经在他家品尝过他做的菠菜蛋花汤,至今还印象深刻。
贾大山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但出于对文化事业近乎痴迷的热爱,他接受了组织的安排,挑起了正定县文化局局长的担子。作家李春雷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为了修复正定隆兴寺这一国宝级的文物,贾大山奔走于京城、省城和县城之间,往返数十趟,累得心力交瘁、肠胃溃疡,他蜷卧在吉普车后座上,紧咬牙关、冷汗直流,经过千难万难,修复工程终于圆满完成,隆兴寺成为正定最鲜亮的文化名片。
49岁那一年,他辞去局长职务,回归文坛。1997年,贾大山因病逝世,年仅55岁。
“大山对他的文章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他的文稿都是用蝇头小楷一笔一画写的,如果有错字要改,他会用小刀挖下来,再一笔一画补上来,大山对自己的作品一字一句甚至一个标点都不放过,非常仔细认真。”当年的文友、编辑肖杰谈起贾大山的写作颇有感触,而最有感触的是贾大山的作品扎根生活,“没有一篇是在屋子里胡编乱造的”。
贾大山一生写了80余篇小说,绝大多数是关于农村的短篇小说。他的小说扎根农村、直面现实、风格清新,《取经》《花市》等不少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
作家彭程认为,写作就是贾大山整个生命的寄托,他的作品描述普通农村人的生存状况,描绘他们的日常哀乐,挖掘他们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同时以艺术来表现传统文化深邃悠久的历史和无限的生命力,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
虽然贾大山的作品受到读者的喜爱,但是他生前并没有出版过一部作品集。当时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他的作品集,但是都被他婉拒了。
对待自己的作品,贾大山始终怀有一种谦虚、淡泊的态度。据肖杰回忆,在贾大山生前就曾举办过其作品讨论会,但是他自己从不参加,肖杰记得贾大山曾对他说过:“我坐那儿人家都给我唱赞歌,都说我作品好,我要不在那儿,人家肯定畅所欲言,好就好,不好就不好,有啥说啥。”
“用明净的心,写好的东西”,铁凝是这样评价贾大山的。她在《大山在我心中》一文中写道:“观其一生,大山其实是一贯这样做的,他这种难能可贵的‘一贯’使他留给文坛、留给读者的就不仅是独具价值的小说,还有他那令人钦佩的品性。”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大山在创作上不赶潮流不跟风,而是根植于正定这块沃土,笔触深入老百姓灵魂深处,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他很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常对我说:“咱们写小说,就是让人学好哩!”他是把写小说当作了佛教中的“布道”,给人以警悟、劝导。他说他写小说,是要为“这个浮躁的社会,增添一点清凉”。
(康志刚《怀念恩师贾大山先生》)
贾大山其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大数据与数字地球

郭东华等

①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以文字为载体的数据量大约每10年翻一番;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信息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社会、科技、经济变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数据量以每3年翻一番的速度持续增长;近1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大量涌现,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被广泛应用,使得数据存储量、规模、种类飞速增长,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2012年12月,IDC发布的“2020 年的数字宇宙”报告中指出(图1),数据量将 ,预计 全球数据总量达40ZB。

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学术界正在从各种角度来分析和理解大数据的概念与内涵。当前的大数据定义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视角试图刻画大数据的外部特征:一种是相对特征,即在用户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使用普通设备不能获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另一种是绝对特征,即体量大、类型多、真实性、变化速度快。

③因此,与传统的逻辑推理研究不同,大数据研究是对数量巨大的数据做统计性的搜索、比较、聚类和分类等分析归纳,进行“相关分析”,重点关注所谓“相关性”,即2个或2个以上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目的在于找出数据集里隐藏的相互关系网。

④在科学研究数据与日俱增的今天,我们把与科学相关的大数据称之为科学大数据。科学大数据将复杂性、综合性、全球性和信息与通信技术高度集成性等诸多特点融于一身,其研究方法也正在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跨学科方向转变,从自然科学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充分融合方向过渡,从个人或者小型科研团体向国际科学组织方向发展。

⑤科学家不仅通过对广泛的数据实时、动态地监测与分析来解决难以解决或不可触及的科学问题,更是把数据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工具,基于数据来思考、设计和实施科学研究。科学大数据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变化,科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近年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数据密集型科学计算。其中, 由戴尔公司研发的超级计算机“Stampede”已正式服役,其综合处理能力、高可用性和高性能能力超群。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利用Stampede 预测了加州破坏性地震的频率。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利用StampedE.通过详细的数据建模更好地描述了从南极洲到海洋的冰川流动。

⑥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大数据计算符合一般的技术创新、发展、成熟规律。按照技术成熟度曲线(见图2),近20 年来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一般分成5 个阶段。

⑦大数据研究面临着学科间的不平衡,当前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大数据和商业大数据的相关应用,而在产生科学大数据的典型学科中较少受到关注。事实上,以这些学科为代表的科学大数据具有异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特征以及丰富内涵,对于科学大数据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大数据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 

⑧科学大数据是地球科学发现与知识创新的引擎,是人类认识行星地球的钥匙。科学大数据的发展应从顶层设计制定国家层面大数据战略,配置大数据研究资源,开展大数据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大数据在各领域的应用。科学大数据几乎涵盖了科学界的各领域,可运用到各行各业,它对科技、经济和社会的推动有着光明的前景。我国应加速发展大数据科学,有序组织科学大数据研究,以推动地球科学和相关科学技术的跨越性发展。数字地球是科学大数据的典型学科,数字地球学科中的数据获取与组织、分析、应用体现着科学大数据几乎全部特征。从科学大数据的角度分析,可以认为数字地球就是地球大数据,或者说数字地球就是基于地球大数据发展的学科方向。

(选自2014年《中国科学》,有删改)

【小题1】阅读第①段并根据图1填空:数据量将____,预计___全球数据总量达40ZB。
【小题2】阅读第②段,请给“大数据”下一个定义。
【小题3】请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小题4】第⑤段中,作者举超级计算机“Stampede”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小题5】阅读第⑥段,根据图2.用语言描述近20年来大数据发展的概况。
【小题6】下列对⑦⑧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大数据的技术与方法研究在产生科学中受到关注。
B.深入研究科学大数据有利于建立大数据学科理论体系。
C.科学大数据是知识创新的引擎,是人类认识行星的钥匙。
D.数字地球学科中的数据体现着科学大数据时代部分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

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及西洋作曲法。李叔同天资聪颖,很短时间内便学会了作曲。他以民间的《老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李叔同首次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

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期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音乐小杂志》的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

李叔同居日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早在天津少年时代,李叔同对演戏就怀有浓厚的兴趣,读书之余,常去戏园学戏。在南洋公学读书时,他便粉墨登场,演出过京剧《黄天霸》《白水滩》等。与写作《祖国歌》几乎同时,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剧本即出自李叔同的笔端,创作该剧时他还赋诗明志:“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先他四年到日留学的鲁迅因受日俄战争幻灯画片的刺激,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与李叔同欲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传说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就曾在台下观看。李叔同曾将自己在日本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给丰子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笔记,可见其曾用功研读,对话剧早有准备。春柳社公演《茶花女》时,李叔同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欧阳予倩,当时还是台下的一名学生观众。他回忆道:“这一回的演出,可说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我当时所受的刺激最深……我就入了春柳社。”

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的编辑,负责画报副刊。李叔同开设了“西洋画法”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著名画家吕凤子先生推李叔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第一人,称“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改良的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对于此论,刘、徐二人都是认可的。

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李叔同教学成就斐然,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这个时期的弟子。李叔同在浙一师六年,继续开文艺风气之先: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他在浙一师创办《白阳》杂志,以此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其中的《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一文是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的一部欧洲文学史;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李叔同和夏丏尊发起成立漫画会和乐石社,指导学生研习木刻和金石技法,并印制中国最早的现代木刻版画集——《木刻画集》,李叔同因此被称为中国木刻艺术的先驱;创作中国第一首分声部合唱歌曲——《春游》。“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曲调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多次成为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流传甚广。

(选自瓦当《慈悲旅人:李叔同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李叔同(1880-1942),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作有歌曲《春游》《早秋》等,并采用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学堂乐歌教材,如《送别》《西湖》等。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专研戒律。

(选自《辞海》第六版,有删改)

②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私心大慰。弘扬文艺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

(选自出家后李叔同写给侄子李圣章的信,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叔同自己填词创作了《祖国歌》,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忧虑,李叔同凭这首歌曲闻名全国。
B.李叔同能够在话剧艺术方面开中国话剧的先河并产生较大影响,与他年少时对演戏的浓厚兴趣有关,更与他用功研读名家剧作密不可分。
C.在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中,李叔同贡献巨大,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的刘海粟、徐悲鸿等人也受到过他的影响。
D.《送别》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李叔同借用西方的曲调,写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与曾延年共同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并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白水滩》等剧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B.据传李叔同在创作《文野婚姻》时曾赋诗一首,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叔同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以演戏唤醒民众、用文艺救国的理想。
C.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传言鲁迅也曾观看过李叔同的表演。
D.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六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等艺术大师,还撰写了欧洲文学史,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
【小题3】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通俗地讲,工业设计就是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处于制造业产业和产品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国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展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既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其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也对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全面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从“人”出发,把“人”的需求放在中心,再透过一连串设计流程,把需求变成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工业设计的价值所在。早在秦朝的石质铠甲设计中便有所体现,秦石铠甲中,腰部以下及披膊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这样能够使披甲人更加灵活地弯腰、举臂。在当代的载人航天空间站系列化乘员设备工业设计中,设计团队同样遵循“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观,从航天员操作习惯及工效学要求出发,创新人性化设计,使产品操作部件符合人体尺度规律,使航天员设备兼具可用性与易用性。

工业设计的更高境界是将文化与设计融为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宝贵创新力量,深入汲取、吸收其精华,能够使当代工业设计走得更稳。比如,秦人设计的三棱形箭镞,其边缘呈流线型,这种设计可以减小箭镞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从而更加平稳地射中目标。今天,在设计国产大型客机C919时,为减少空气阻力,商飞团队同样对机头、机身、翼梢都做了改进,使其相比国际相近机型,阻力减少了5%。古今对照,为更好地实现古老智慧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深藏着丰厚精神财富。当代工业设计强调“形式追随功能”,这一理念其实古已有之。观察古代食器,从无盖到有盖经历了一定发展过程。无论是为了防尘、保温还是贮藏,器盖的产生都是为了应对食物有余这一现象,然后剩造者才开始关注器盖造型的美化设计。这对现在一些工业设计者注重器物外观设计却忽视内在实用功能的现象有所启示。

当下,研究文化与设计的融合,不仅要研究传统文化的视觉表达,更要研究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使其既“悦目”,又“赏心”。在新一代涡桨支线飞机“新舟700”驾驶舱及客舱内饰工业设计中,设计团队依据一体化设计原则,不仅注重创造物境,更注重营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境”。在满足功能需求基础上,团队努力通过形态设计营造协调、舒适的简化空间,整体产品形态利用特征曲线、曲面与内饰呼应,形成自然、亲和、清爽的立体空间效果。因此,工业设计产品要想为人们带去更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上的感动,设计师不仅应关注设计之“术”,更应关注设计之“道”里的“中国之道”,将其融入设计,可赋予产品更深刻、独特的内涵。

提升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还需向社会传达正确的工业设计理念。以设计创新思维为主的创新机制,提倡将设计融入创新链前端,帮助企业在产品开发中应用设计流程,使设计创新思维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运用设计创新思维不仅能够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设计质量,而且可以改善长期以来重视技术创新而忽视设计创新、重视工程设计而工业设计缺失的问题,缩小我国在设计理念和现代设计方法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变长期以来工业设计仅局限于轻工产品,而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里缺位的尴尬境地。

【小题1】下列对“工业设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业设计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它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B.工业设计的价值是以“人”为中心,透过一连串设计流程,把需求变成问题的解决办法。
C.当代工业设计强调“形式追随功能”,不能只注重器物外现设计而忽视内在实用功能。
D.工业设计要达到文化与设计融为一体的境界,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谈起,进而论述了怎样提升工业设计的能力。
B.文章以“新舟700”的工业设计为例,旨在论证设计中要融入传统文化精髓。
C.文章的论证材料古今对比参照,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当代工业设计的重要性。
D.文章结尾强调要传达正确的工业设计理念,重点论述了设计创新思维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装备制造业工业设计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全面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
B.大型客机C919为减少空气阻力所做的系列改进,充分借鉴了秦人所使用的三棱形箭镞的结构方式。
C.关注设计之“术”与设计之“道”里的“中国之道”,工业设计产品就能带来更深的文化精神上的感动。
D.我国在设计理念和现代设计方法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运用设计创新思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小题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小题4】有人认为第三段显得多余,删去后文章似乎更连贯通畅。对此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小题5】作者先说“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后又说“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看起来很矛盾却不矛盾,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6】探究作者在尾段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时髦的学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