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作家写人性是永远不错的
著名作家迟子建做客新浪网,畅谈新作《白雪乌鸦》。
主持人:您为什么会推出一部写哈尔滨鼠疫题材的作品?
迟子建:每一个作品的产生都跟作家自己生活的那块土地有关,我的这种土地的归属感尤其强烈,我在白山黑水之间长大。我原来对发生在1910接近冬天至1911春天之前结束的哈尔滨这场大鼠疫一无所知,“非典”的时候,有关灾难的报道很多。哈尔滨当地的报纸也做了报道,说采取的所有措施,和一百年前的大鼠疫时的完全一样,建立隔离病房,隔离病房有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最后失控的时候封城,包括大批量的加工口罩,……因为是伍连德发明的,叫武氏口罩。这一系列的科学防范使发生在清王朝末年的这场鼠疫确实最后控制住了。
主持人:您后记中提到医学博士伍连德,感觉他并不真是小说中最核心的人物,可以说这部小说里没有一个核心的人物,零零散散很多小人物都让人触动。您如何去揣摩、捕捉一百多年前小市民身上的那些特质?
迟子建:从情感、出生背景、我以往的写作经验,还有我对文学的理解等等来讲,我更容易贴近三教九流底层的小人物。之前我的《伪满洲国》,写到杨靖宇,类似伍连德,都是英雄式的人物,但是我着墨并不多。鼠疫发生是不选择人的,不管你是医生、是官员还是小商贩,这个敌人的杀伤力在于普遍出现,谁都可能被它击中。 普通百姓承受它的几率更高,这些普通的民众在鼠疫中是什么样的生活形态?还有欢笑,还有爱吗?这是我要追寻的。我的笔要去挖掘这样的小人物,写他们在鼠疫中的种种表现。写作之前我又到了老傅家甸,还坐在小巷子里吃小吃,体验生活,培养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心和那个时代贴得近些,让自己一点点过渡到一百年前的时代,然后就走进去了,写得很自如、很畅快。
主持人:很多人看过小说之后觉得《白雪乌鸦》有着一股忧伤、压抑、沉重的气息。但是我读完以后,更读出了对生命的释然。
迟子建: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我特别开心。这是我写作的初衷。我觉得仅仅写灾难,写痛彻心肺的这种东西,确实也能很震撼,写起来也不会吃力。但是如果能把死亡中的活力写出来,把死亡中的温暖写出来,让读者体会到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更好。人类生存的历史就是不断跟灾难做斗争的历史,没有哪一场灾难能把人类消灭了,人类总是度过了一道一道的难关。除了科学的力量帮助我们,还有就是中国民众在灾难面前的那种坚韧、不屈和乐观精神,个体的力量不经意地形成了一股群体的向上的力量,最后的一种超然、释然和温暖。小说最后一章“回春”, “春水又涌流了,熬过了鼠疫,树上又有新绿了,南方的鸟又回来在傅家甸的街市里开始在叫了,生活又终于继续”。这确实是一种释然的感觉。作为一个写作者,这也是我的一种幸福。
主持人:死亡是《白雪乌鸦》的一个主题,因为不断地看到一些小人物离去。但是这里的死亡面前有一种生机,这里的死亡竟然让我感动甚至是感到美丽。
迟子建:小说中的陈雪卿为爱而死,为时代而死,她以一种决绝的方式自我凋零,她是一个特别美的化身。重孝道的山东人秦八碗,因官府怕传染制止他举棺入关而为母亲殉葬。我觉得这两个人都是很悲壮的人物。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普通大众的情感世界都是格外丰富的,他们身上能找到我们期许的情感生活。不论哪个时代,不管有多少道德的束缚,人们内心的情感也是自由的。作为一个作家,有责任真实地去反映人物内心最真实、最纯美的这种情感。我很喜欢他们这种默默的相守。
主持人:有读者给您留言,觉得您还写到了灾难中人性的光辉,您这么看吗?
迟子建:我觉得有道理。在灾难当中如果没有人性的光辉,生命就失去了光彩。像生活中的倒霉蛋王春申,有一种非常英雄的举动,加入了感染几率特别高的运送尸体的抬埋队,很危险;傅百川,为了鼠疫防控出资、出智,鼠疫过后家业败落了一半,他们都是具有人性光辉的人。鼠疫把小人物的很多英雄的举动激发出来了,那些很小的举动,展现的是人性的善良。而一个作家写人性永远是不错的。人性最复杂。如果你把小说当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人性的一面写出来,这个作家走的就是正路。
主持人: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现在又在评审的阶段,您这次又有一部作品入选,您怎么看待写作和获奖?
迟子建:在聊天的时候,遇到知音,你就会很感动,得奖很像这样。你写了很多东西,可能不会碰到特别理解你的人,可是你一直在写,觉得也足够了,因为写作很大程度上是挑战,要给自己不断设置各种困难和障碍往前走,不得奖照样要写作,而且要不停的往前走。当然有了奖励,有了一种肯定,你会心里有一股暖流。但是我从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生活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我抵御外界世界一切的好与不好都有天生的免疫力。得奖我很开心,不得奖我仍然一样写作。我特别喜欢雨果,他是人道主义作家,70多岁还在写作,我希望自己有幸活到80岁的时候依然有蓬勃的创造力,而且写出的作品不让自己感到脸红……
【小题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迟子建是一个时代感特别强烈的作家,非典发生的时候,她马上想到了哈尔滨大约百年前发生的那场鼠疫之灾,因此创作了《白雪黑鸦》这部表现人类如何面对灾难的小说,借以表现非典时期人的精神。
B.在《白雪黑鸦》中,作者没有把塑造英雄式的人物作核心,而是写了众多的小人物,如秦八碗、王春申等,是因为作者要表现的是人性,是人类群体的力量和精神。
C.访谈中的迟子建带给我们一种感动,她让我们知道,不管市场多么喧嚣,有这样的一些作家,她们在认真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关注生活,执着创作,反映人性,她们是文学的希望。
D.围绕着《白雪黑鸦》展开的访谈,让我们了解了这部小说的题材、人物、主题,也看到了作者关注社会,贴近生活,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
E.访谈的最后,迟子建提到了大文豪雨果,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自己作品的期待——希望能达到雨果的创作成就。
【小题2】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小题3】网友评价迟子建是“一位认真的好作家”,结合文本阐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小题4】“这确实是一种释然的感觉。作为一个写作者,这也是我的一种幸福”,结合文本,理解迟子建这种幸福的内涵,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6 03:54: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小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呦呦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她因此患上中毒性肝炎。
B.39 岁的屠呦呦仅有大学本科学位,却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是因为她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她耗时3 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 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也证明了她的勤奋。
C.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是受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启发,而事实证明,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D.在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和同事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该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病人却没有效果。
E.“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句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迎宾之曲,该诗曾经被曹操化用入《短歌行》。文尾所说的“神奇的预言”是指诗句恰好将“呦呦”的名字与“蒿”联系在了一起。
【小题2】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展现出她身上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在开篇和结尾处引用《诗经》,有何作用?
【小题4】屠呦呦对获得诺贝尔奖和提取青蒿素的功劳归属问题有何看法?请联系文本并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启动、滑行,机头昂起,直冲云霄……2017年12月24日上午,“鲲龙”AG600首飞成功。
AG600是我国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在研水陆两栖飞机,首飞成功是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乃至整个航空工业的重大历史突破。“鲲龙”与我国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喷气式客机一起,被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该机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单船身水陆两栖飞机布局形式,选装4台国产涡桨六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53.5吨,具有载重量大、航程远、续航时间长的特点。
“鲲龙”AG600的最大特点是同时具备在陆地机场和水面起降的能力,巡天为飞机,着水为航船,是森林灭火和海上救援利器。森林灭火时,它可多次往返高效率投水灭火,20秒内可一次汲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可达4 000余平方米,接近一个足球场的面积。海上救援时,“鲲龙”可快速响应、到达,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救援,起降抗浪能力不低于2米,可一次救助50名海上遇险人员。
AG600飞机还可加改装必要设备,满足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等任务需要,以及为“一带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目前主要有俄罗斯、日本、加拿大等少数国家能够研制和装备大型水陆两栖飞机。
从2009年6月国家批复立项,到2012年攻克关键技术、完成初步设计,再到2016年7月总装下线,如今首飞成功,“鲲龙”经过8年多艰辛研制。国内共有20个省份、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的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协作,攻克了气水动融合布局设计与试验技术等世界难题。全机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中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全机机载成品95%以上为国产产品。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5日)
材料三
“鲲龙”AG600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加速转变的过程中,网友最为关心的是关键技术突破。整个设计研制过程,攻克了包括气水动融合布局设计与试验技术在内的十几项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了陆基飞机的起降模式和船体滑行的模式完美融合,在不增加飞机结构重量的情况下,同时提升了其设计功能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可以预期,随着AG600性能逐步稳定和大量投产,将会大大促进大飞机产业链完善,也会同步带动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高端材料等航空“关键技术”的突破。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森林灭火、水上救援、海洋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岛礁补给、海上缉私与安全保障、海上执法与维权等多重任务,决定了AG600要适应沿海、内陆多种环境,具备抵御防水密封、防盐雾腐蚀的能力。目前,AG600采用了国内最高、收放系统最复杂的单支柱起落架,完全能够满足执行以上任务的需求。
从基本性能指标来看,森林防火、海上救援将是这款大飞机的最大优势。按照数据计算,在海上救援方面,这款大飞机让我国首次具备了第一岛链任何地点五小时到达的远洋快速救援能力,极大强化了国家应急保障体系和远洋搜救体系,救援速度将是救捞船舶的10倍以上,可一次救助50名海上遇险人员。“鲲龙”部署在建成的海南基地,我国将具备4小时内往返南海的能力,对于维护海洋权益也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一款总体技术水平和性能达到国际同类飞机先进水平的大飞机而言,人们更为期待它的反潜能力。不少媒体预测“鲲龙”将会改装为较强反潜能力的大型反潜机,或者改进为集反舰一巡逻一反潜为一身的全能型远程作战飞机,从而挑战美国P-8的反潜巡逻机霸主地位。
仅从技术角度来看,AG600改装反潜机没有太大难度,关键还要看这种改装有没有实际意义。以美国P-8远程高速反潜巡逻机为代表的现代反潜机,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发展趋势,但水上反潜机较为笨重的特点,已经让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改造成反潜机的想法虽然很美好,但现实可行性并不大。
(摘编自《新京报》2017年12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G600机身长36. 94米,翼展38.8米,与我国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喷气式客机一起,被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
B.AG600可以20秒内一次汲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4 000余平方米,能胜任多次往返高效率投水灭火的任务。
C.AG600最大巡航速度500公里/小时,它在海上救援方面与船舶相比优势在于速度是救捞船舶的十倍以上。
D.AG600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单船身水陆两柄飞机布局形式,选装4台国产涡桨六发动机,重量达53.5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AG600在研制过程中,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通力协作,经历8年多的时间,才最终攻克了气水动融合布局设计与试验技术等世界难题。
B.“鲲龙”AG600攻克了十几项核心技术难题,实现了陆基飞机的起降模式和船体滑行的模式完美融合,实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加速转变。
C.AG600的首飞成功,大大促进了大飞机产业链完善,也带动了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高端材料等航空“关键技术”的突破。
D.“鲲龙”将会改装为较强反潜能力的大型反潜机,或者改进为集反舰一巡逻一反潜为一身的全能型远程作战飞机,从而挑战美国P-8的反潜巡逻机霸主地位。
【小题3】请结合材料,概括AG600飞机的特点和作用,并说说它首飞成功有什么现实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多年以前,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彩陶艺术,彩陶上面的的鱼纹、网纹、鸟纹、太阳纹等图案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被赋予祭祀、祈 佑、崇拜、吉祥等含义。早起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界,有太多的畏惧和害怕,不懂得刮风下雨的原因,不知道雷鸣闪电的奥秘,不明白生老病死现象,只能求助于神 灵,于是便出现了图腾崇拜,远古图饰多为先民们崇拜的图腾及生产生活场景。从数千年前的彩陶、青铜器、玉器,到后来的漆器、金银器、木器、纺织品等都不乏 各式精美的装饰图案,人们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图案纹样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审美情 趣,具有民族的文化特色,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 广泛,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或神秘威严,或浪漫绚丽,或清新自然,或典雅繁复,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无所不包。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 寓意,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意趣横生,赏心悦目。动植物是古代装饰图案常用的题材,动物类的装饰图案大多是一些祥禽瑞兽,龙、凤最为常见,常用的还有被当 作长寿仙鸟的鹤、当作报喜鸟的喜鹊等。蝙蝠和寿桃组成的图案寓意“多福多寿”,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大象性情柔顺安详,象驮花瓶图案寓意“太平有 象”。鹿也被认为是长寿仙兽,常被用来表达祝寿、祈寿的意愿。作为装饰图案,竹不仅常与松、梅组成“岁寒三友”,还可与松、萱、兰、寿石组成“五瑞图”; 桃又称寿桃,寓意长寿,常与蝙蝠、双钱组成“福寿双全”。石榴是多子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月季四季花开不断,瓶插月季常用来寓意“四季平安”。葫芦 以其子多蔓长而被当作子孙绵延的象征,蔓谐音万,蔓上结葫芦寓意子孙万代。

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 器物也是常见的装饰图案,如“八宝”“八吉祥”“如意”“八卦图”等,这些器物多与佛教、道教有关,取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吉祥文字类图案是以吉祥祝 语直接进行装饰,我国的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的长短、粗细、疏密、转折、富有节奏和韵律,各种不同字体的书法又各具美感和神韵,起到很好的装 饰效果,如寿字、喜字、百福图。除以上题材外,几何图形、神话故事以及山水、楼台、人物等也用作装饰图案。装饰图案大都具有意境,有一定的思想渊源,表达 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装饰图案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由祭祀、崇拜、图腾逐渐演变为具有审美特性的装饰图案, 古代人们在陶器、石刻、木雕、玉雕、年画、刺绣、建筑物、家具、服饰等物品上用线条表现、色彩渲染,运用借喻、双关、象征及谐音等手法,最终形成一定格式 的图案,寄予吉祥如意、喜庆幸福的美好寓意。在中国当下的设计领域中,对传统图案的借鉴和运用随处可见,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案更是现代艺术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资源。

 (摘编自严旭《中国传统装饰图案》)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最早是原始人在彩陶上记载生产、生活情况的各种纹样,这些纹样包含了祭祀、吉祥、祈佑等方面的内容。
B.无论是彩陶、青铜器还是后来的漆器、金银器等器物上的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民族文化。
C.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千锤百炼,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D.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无所不包,选材广泛,风格多样,寓意含蓄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早,先民用图腾崇拜表达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用各种精美的装饰图案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B.传统装饰图案和人们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和越来越多样化,寄寓人们越来越多的美好祈愿。
C.寿、喜、福等文字结构符合图案的构图法则,笔画有节奏,书法有美感,和其它题材的装饰图案相比,它们的装饰效果更佳。
D.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象驮花瓶寓意“太平有象”,瓶插月季寓意“四季平安”,这些图案巧妙地反映出人们的审美情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意”“八卦图”等器物图案在装饰图案中极为常见,有辟邪防灾、逢凶化吉之意,可见佛教、道教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B.造型各异的装饰图案形神兼备,意趣横生,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文化,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C.人们之所以能根据传统装饰图案提供的有限信息,获取较为丰富的言外之意,这是因为它借助多种手法调动起人们的想象力。
D.所有的装饰图案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今天仍被广泛借鉴和应用,这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传统美的热爱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