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安德森:办最潮的思想聚会
作为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视频,TED的演讲已经传播到全球每一个角落。而TED背后站着的则是那个内向、说话轻声慢语的男人——克里斯·安德森。
从英雄到“废物”
说来也巧,安德森的一生几乎都绕不开“传播”两个字。身为英国传教士的儿子,他在巴基斯坦、印度及阿富汗长大。他性格内向,文气十足,“我小时候迷恋科学和数学,最讨厌历史”。
虽然在牛津大学学过物理、哲学和政治学,但1978年毕业时,安德森的第一份工作却是在威尔士当记者。“我想到要是当记者,我写的文章就可以给数百万的读者看到了,所以就很激动地跑去当了记者。”
后来,安德森迷上了当时的新兴事物——电脑,并在1985年创办了一本电脑杂志。1994年,他在美国出版了日后风靡一时的《商业2.0》杂志。很快,安德森名下的“未来”和“雪球”两家出版集团发行100多本刊物,并以尊重科技、创业精神和伟大创意独树一帜。2000年,他身家达20亿美元,“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商业英雄”。也正是那一年,纳斯达克股灾来了。18个月后,安德森虽然没破产,但失去了95%的资产,“我的额头上就像写着‘废物’二字”。
直到2001年买下TED,安德森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我惊讶地发现这么多年,当我醉心于商业游戏时,在我的周围,在天文学、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类学等等诸多领域里都出现了令人惊愕的革新。通常我们只关注自己从事的领域,我们被教导要专注一个领域,深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所以我们才会忘了知识其实是相互联系的。”
传播有价值的想法
TED总部在纽约曼哈顿一幢普通写字楼的10层,在一大间玻璃窗格局的办公室里,你能看到一个特殊的灯光地图,显示全球各处观看TED演讲的观众人数,观众越多,灯越亮。目前TED已有近30种语言版本,有些热门演讲甚至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都是全球粉丝们自愿翻译的。
TED是由曾任美国建筑师协会主席的理查德·温曼在1984年创办的精英聚会,第一台苹果电脑、第一张CD光盘都是在这里发布的。买下TED时,安德森曾说:“我只是想做TED的守护人。”从之前的800人聚会,到如今每天几十万人观看的视频节目,安德森实现了他的承诺。
在TED演讲视频中,你会发现TED三个大红字母下面,写着一行小字:传播有价值的想法。——这正是安德森的理念。在一次会上,安德森看到残奥会短跑冠军艾米·穆林斯在台上卸下假肢,换上另外一副,然后讲述如何超越自我。“我坐在那儿,泪流满面,然后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喜欢TED,我决定要让这份特别传递出去,传递到全世界。”
2006年,安德森在网上上传了6个TED演讲视频,其中包括倡导抵制全球变暖的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演讲。一开始,安德森认为只有像他一样的怪咖才会喜欢这些东西。没想到,几天内数千人观看了视频,然后再推荐给更多人。从此,TED大会的演讲开始面向全世界的观众。之后,他又启动了TEDx项目,允许全球的粉丝用TEDx的名字,发起类似的聚会,分享故事和想法。
安德森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是6岁的小男孩里尔通过看视频自学跳舞,还和有着同样自学成才经历的孩子们组成了 “非凡舞者联盟”,并到奥斯卡颁奖礼上表演。“看到这些视频,我意识到这不就是一些TED演讲者说的,靠不断展现自我来取得进步吗?”此后,安德森推出了TED-ED项目,把TED的好想法做成简单易懂、活泼生动的动画视频,帮助孩子学习。
不要装,要有料
看过TED演讲的人都知道,演讲者充满自信,生动幽默,常常还能让你泪流满面,时不时灵感迸发,欲罢不能。其实这样的演讲不是演讲者一人之功,背后还站着安德森和他的团队。
“最大的悲剧就是一个人有着超级棒的想法,而无法说出来。”每当这个时候,安德森又会重新变成一个记者,听演讲者说自己的想法,帮他找角度,雕琢语言,训练……直到呈现出最棒的一面。
安德森这样总结如何给出好的演讲:开头要引人入胜;语言要通俗易懂;多讲故事;不要一次讲很多,只说一个点;展示真实,别装;最重要的当然是有料,真的有好的想法。
为了展示如临现场的真实感,TED现场有7台摄像机,能够从不同方位捕捉演讲者的各种动作和观众的不同反应,甚至一些最细微的情景。
2009年2月,比尔·盖茨在TED讲述了盖茨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消除疟疾的工作,并花费了数千万和该病作斗争。当他讲到“没理由仅仅让穷人去体验被蚊子叮咬的滋味”时,大会现场放飞了一群蚊子,它们嗡嗡嘤嘤地乱窜,场内的摄像机成功地拍下了这一细节。
同时,这又是一个神奇的舞台。传染病控制专家赖恩在TED演讲,说他希望发展一个全球传染病监控系统。这时台下有人举手,“我可以帮助你。”这个人居然是谷歌的创办人之一拉里·佩奇,他邀请赖恩担任谷歌基金会的执行长官,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安德森的一生也因这个舞台改变了,“各种创新知识的碎片都结合在一起了,无数的可能性出现了!”而再次回顾起自己商业帝国倒塌的那段经历时,他觉得自己很可笑:“我竟然把个人的快乐和商业的成败挂起钩来了,事实上这是两回事。”
(选编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4期)
相关链接
①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该机构以它组织的TED大会著称,这个会议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TED诞生于1984年,其发起人是里查德·沃曼。2002年起,克里斯·安德森接管TED,创立了种子基金会(The Sapling Foundation),并运营TED大会。
(选自百度百科)
②安德森坚定不移地继续TED的开放战略。TED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开放翻译计划,将TED的演讲视频翻译成77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除此之外,2009年,TED开始开放品牌授权,允许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粉丝遵照TED模式及其准则自行筹划举办TEDx大会,以促进更加广泛的思想传播与交流。这种开放为TED带来了更加可持续的正向循环。
(《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A.安德森自幼跟随做英国传教士的父亲,在巴基斯坦、印度及阿富汗长大,远离故国,这可能形成了他的内向性格。
B.安德森创办杂志,创办出版集团,独树一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却因为纳斯达克股灾而破产,给他以沉重的打击。
C.“传播有价值的想法”,安德森的这一理念对TED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TED的发展,使TED成为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视频。
D.安德森从失败到成功的经历充分证明了“专注一个领域,深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所以我们才会忘了知识其实是相互联系的”的正确性。
E. TED的演讲,大都生动幽默,感人至深,让听讲的人时不时灵感迸发,欲罢不能。这与演讲者自身的素质密不可分,也离不开安德森的指导和他的团队支持。
【小题2】(小题2)文中说,安德森的一生几乎都绕不开“传播”两个字。请结合材料,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小题3】(小题3)文中大量引用了安德森的原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小题4)作为TED的守护人,安德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6 05:27: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最后一个目标

周国华

电话钤声响起,霍克医生拿起话筒接听,目光钉子般钉在桌上的笔记本上。

挂了电话后,医生左手握了握拳,右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用力写下了“293”三个数字,眯起眼看了很久,才点了点头:好,全了,刚好,感谢上帝。

过道里,医生皮鞋声“咔咔”作响,富有节奏。

手术室内,护士们忙碌地准备着。医生修了指甲,消了毒,把大家叫到一起,鞠了个躬:今天的手术对我很重要,拜托各位了。众人愣了愣后,齐声道:一定。

十多分钟后,遇车祸的年轻人被送了进来。大家看了看,都低下了头。

——瞳孔放大,呼吸停止……很明显,病人已经死亡!手术室内的温度好似刹那间降到冰点,人们泄气了。

有人想为年轻人盖上白布,霍克医生摆摆手,手持两块电极板,为他做电击除颤,几次下来,毫无起色。助手劝道:没用了。霍克医生一瞪眼:谁说的?!

助手一惊。印象中,医生话不多,尽管刻板了点,但从不冲人发火。

医生放下工具,用双手为病人胸外按压。十几分钟过去,医生额头的汗水被擦拭了好几次,可年轻人依然没有血压。

看着老人手术帽外露出的白发,所有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医生在小镇的这家医院工作几十年了,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曾经有大医院想高薪聘他,他没去,说等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后再说。至于是什么心愿,他从未对人提起过。

助手抢过医生手里的活,大家轮流为年轻人除颤按压。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无奈地摆摆手:都尽力了,谢谢。

医生解下口罩,面色就似眼前的白布一般,眼眸中满是无奈和哀伤。

上帝啊,医生明天就要退休,为什么要对他如此残酷?众人默默叹息。

医生走出手术室,步履沉重而迟缓,双腿仿佛綁上了沙袋。回到办公室,他取出笔记本,沉思良久,找来红笔将刚才写的那三个数字圈住,随后缓缓写下几个字。

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采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

那片丛林,医生再熟悉不过。那儿,埋葬着小镇的英雄弗兰克上校。

战争刚开始时,弗兰克的未婚妻死于入侵者的炮弹下。弗兰克医生放下手术刀,扛起了钢枪。历经数百场大小战役后,他成了令敌军胆寒的将领。侵略者一宣布投降,上校就捧着鲜花去告慰心上人,却被敌军卑鄙的狙击手夺走了生命。

弗兰克情侣安葬在小溪边,溪水清澈,长流不息。医生很喜欢去那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上一会儿,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退休后的第三年,医生躺在养老院里,再也无法下地。得知消息后,小镇几乎所有的人都赶来探望他,并劝他用药。医生淡淡地说:我的病,自己清楚,没必要浪费,这是上帝的安排。

医生的固执惊动了镇长。镇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在战后缺医少药的年代,医生主动来到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几十年来,医治病人就好像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可当小镇想回报他时,他却拒绝了。人们突然间想起,甚至于他来自何方,也没一个人知道。

我已经决定了,请别让我带着遗憾去见上帝。医生对镇长说了很多,语调平静。走时,镇长心事重重。

没过几天,医生去世了。

医生的墓地选在一片树林里,和弗兰克情侣相距三百余米。在他标记的地方,人们挖出了一把锈迹斑斑的狙击枪。镇长派人把枪送到弗兰克上校纪念馆里。

医生的胸前,放着一张发黄的旧报纸,还有一本笔记本。旧报纸上,详细记述了弗兰克上校的牺牲经过。笔记本上,则记录着一长串数字和名字,那些都是医生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重病患者,总共有292个。而第293个,竟赫然写着一个人的名字——哈斯勒!当年打冷枪的,正是敌军王牌狙击手、号称“丛林之鹰”的哈斯勒!战争中,有293人死在他枪下,其中大多数是指挥官、反坦克手和机枪手。

这“幽灵”谁也没见过,也没有他的照片,战后不知所踪。

墓碑上,刻着“霍克医生之墓”几个大字,这是全镇人的意见。唯有这一点,他们没有遵从医生的遗愿。

人们说,在天堂,没有人需要知道战争何时结束,因为那儿,永远不会有战争。

(《2018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霍克医生在笔记本上写下“293”三个数字,这既设置了悬念,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B.“窗外,一只苍鹰无精打釆地飞向不远处的丛林,头也不回”这一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出了在宣布年轻人死亡后,霍克医生内心的悲痛与无奈。
C.霍克医生喜欢去安葬弗兰克上校的小溪边散散步,拔拔坟头的杂草或静静地坐一会儿,这些都表现出了霍克医生对小镇英雄的敬仰之情。
D.小说结尾“因为那儿,永远不会有战争”,突出了战争带给人心灵的伤害,以及人们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期待,深化主题,引人深思。
【小题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的霍克医生形象。
【小题3】小说以“最后一个目标”为标题,有什么含意?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 ,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 ,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 ,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 ,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小题1】“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炼狱淬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
【小题2】分析文章开头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尽管古代中国家庭在生活方式、习惯、作风上各有特点,但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则是古代中国家庭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古代中国的家庭礼法,是由家庭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活动的一系列的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的。每个人都要严格地按照礼法行事,这是实现家庭内部整合、保证和谐家庭生活正常运行,借以维护良好家风的重要原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生活也不例外,父子间、夫妻间如何相处,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
②古代家庭礼法起源于商周,到了汉代基本定型,宋代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演变。总的来说,古代家庭礼法是根据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原则来制定的,是具体体现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生活行为规范。所以,各地区、各家庭的礼法,大同而小异,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差别罢了。
③不管家长多么注重言传身教,启蒙读物如何通俗易懂,违反礼法的现象总是难以避免,所以对违反家庭礼法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家庭成员。《郑氏规范》中就规定:对违反礼法者,一是罚拜;二是痛打;三是告官并从家谱中除名,如三年能改的,可再上家谱。一些大家族,也有类似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制定了对违反礼法者的严厉处罚的《郑氏规范》中,也强调了传统的中庸之道,“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中”。于成龙的《治家规范》中说得更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父子不忍,则乖天伦;兄弟不忍,则成吴越;夫妻不忍,则鱼水反目。”就是说,大家相互之间都要忍让,从这个意义上说,礼法足有弹性的。忍,就是对人要宽容,要讲忠恕之道。这是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
④不过,古代中国家庭的礼法之所以长期被人们接受、实行,主要并不是由于它具有弹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礼法是建立在人情伦理特别是亲子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的基础上的。这从礼制、礼仪的原则就可以看出:“亲亲”、“ 疏疏”,即亲属关系越近,相互间的礼节越繁琐; 亲属关系越远,相互间的礼节越简单。
⑤古代中国家庭礼法,也是适应家长专制型家庭和大家族家庭价值取向的产物,所以它较片面地强调妇女、卑幼的顺从。只有实行这些礼法,才能使家长专制家庭、大家族家庭减少冲突,正常生活。如果家长专制型家庭要转变为民主型的家庭,这些礼法就要相应变革了,所以,清末民初的革新志士猛烈抨击传统的家庭礼法,这是很自然的。
(选自《古中国生活》,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人际交往、家庭生活活动的有关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
B.脱胎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原则的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起源早,定型于汉变化于宋。
C.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大同小异,违反礼法的家庭成员一般会受到相应形式的处罚。
D.以人情伦理为基础是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能够被人们长期接受并奉行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虽然有严惩违反家庭礼法者的规定,但也追求中庸,主张对违反家庭礼法者尽量宽大处理。
B.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成为古代中国家庭家风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这跟古代中国家庭的特征有重要关系。
C.作为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忠恕之道”也适合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都要“忍”。
D.第四段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被接受和施行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有弹性,还在于它有人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中每个人严守家训则家庭和谐,社会中每个人严守国法则社会安定,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在当今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B.从一般的家庭礼法看,亲属关系越近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简单。
C.违反家庭礼法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家庭礼法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家庭礼法对家庭成员的约束力。
D.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需要“因时而变”,不然可能会受到“猛烈抨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卜   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别小看了补白,实则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别把自己生生弄成套中人,以后同仁该改叫你别里科夫先生了。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卜白一段话让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效绵薄之力。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茶“铁观音”呢!

卜白没啥业余爱好,除了饮茶,就是看看京戏,尤其迷梅兰芳的戏,一来二去,结识了梅兰芳,成为票友。一次,梅兰芳在天蟾舞台演《贵妃醉酒》,观者如堵,一票难求。卜白却接到了梅兰芳专门差人送来的戏票。卜白急急地赶到剧场,戏正待开演,梅兰芳的嗓子突然发不出声音了,在后台急得团团转!卜白听闻,急急如风地挤进后台,对梅兰芳说,救场如救火!你在台前演,我在台边唱,合作一曲双簧。梅兰芳将信将疑,台下的观众已作哄叫闹起来,梅兰芳只得上台去。“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见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剧场顿时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整场戏下来,梅兰芳的表演与卜白的唱腔念白浑然一体,俱臻妙境,竟无一名观众识破此中玄机。事后,梅兰芳特意答谢,卜白又是一句,急人所难,君子不可不为,补白亦大快事也!

民国三十八年初夏,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响彻大上海城郊,吴淞口外。汤恩伯率重兵扼守上海。《申报》选派战地记者,“大笔杆子”们虽西装革履,却顿失绅士风度,不是低头狠劲抽烟,就是把咖啡喝得嘴里一半、地上一半。卜白饮了一口铁观音,一抹嘴,石破天惊地说,我去!有一天,上海市民突然从《申报》上看到一则快讯: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刘昌义中将率部投诚,为解放军打开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大门。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卜白平生最“得意之作”。多年后,卜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一名战士,策反敌人弃暗投明,是我对军事斗争的一种补白!

解放后,卜白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高级领导,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卜白留下遗嘱:丧事一切从简,请把我安葬在普通百姓的墓地之侧,为逝者补白。

卜白,姓卜名白,一生补白。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8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介绍故事的时代背景,点出了《申报》刊物,著名的作家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人物,这样的表述使得小说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B.小说对卜白的人物描写方法多样,既有对他的性格特征的概括介绍,也有对卜白的衣着等外貌描写,同时还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C.“怪才必有怪癖”,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在主笔大人的撮合下答应了与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的谢晋元部下遗孀的婚事等事件就是明证。
D.“卜白”与“补白”谐音,语意双关,主人公的“补白”行为,看似填补边角,实则意义非凡,形成强烈反差,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有重要作用。
【小题2】人们依其姓名谐音,送卜白雅号“补白大王”,请简括“补白”的有关情节。
【小题3】小说使用了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例如《申报》副刊《自由谈》、鲁迅、郁达夫等,因此有人认为是散文而不是小说,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