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①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个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至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溶化等重的冰决。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 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鹜、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著,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小题1】填出文中横线处空缺的作家名字。
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
【小题2】文中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不屑一顾B.心无旁鹜
C.悬梁刺股D.卧薪尝胆
【小题3】选出对第①段文意概括最准确的一项:()
A.写居里夫人在放射性发现中的关键作用。
B.表现居里夫人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C.写居里夫人的两个重大发现钋和镭。
D.描述居里夫人科学追求的艰辛过程。
【小题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简析第②段作者反复强调居里夫人“女性”身份的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0: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谢显琳先生
钱永兴
十八连山原名雨汪,位于滇黔两省三县(富源、罗平、兴义)的结合部。十八连山山连山,过了一山又一山。130年前,曲靖一中的创始人、云南著名的教育家谢显琳先生就诞生于十八连山镇纸厂村委会下慕乐村。
谢显琳生于书香门第,字琅书,号困学,少年时读私塾,1903年考入云南曲靖府中学堂,1906年以优良成绩选送云南省立优级师范。1909年毕业于博物学系,因德才超群,留任该校附中教员。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云南百废待兴。都督蔡锷认为建设需才,决定在曲靖成立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1月,教育司司长周钟岳慧眼独具,委任谢显琳出任三师校长。这一年,谢显琳还只是一介26岁的书生,而周钟岳也只有36岁,其63岁时官至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
谢显琳校长一面在省会中学上课,一面开始选址规划,积极筹备三师。选定校址于寥廓山下、潇湘河畔,位于东门街的清代迤东道台衙门。旧道署约40余亩,有平房50间,楼房10余栋,但年久失修。谢显琳身负重任,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倾者扶之,腐者易之,缺者补之,位置不当者移之”,仅仅四个月,便完成筹建。1913年3月22日,举行了三师落成仪式,这一天也就是曲靖一中的校庆日。
从1913年到1958年,从26岁到71岁,先生担任校长长达45年,可能是空前绝后。他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兢兢业业,桃李颇丰。20世纪40年代,云南省政府曾先后两次为他题赠“诲人不倦”和“乐育英才”的匾额,并当选为国大代表,被公认为云南省著名的教育家。1943年,建校30周年之际,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其颁发“一等服务”奖状,并在校园建纪念标,上面镌刻着时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为谢显琳先生亲笔书写的碑文及签名落款。后每届毕业班都要在纪念标前毕业像,纪念标已成为学校的荣誉和象征。只可惜在“文革”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时,被学生摧毁。
谢显琳一生廉洁奉公,从未取过非分之物,正如先生《任职本校三十周年感言》所云“余之生活犹然一学生生活也,大布可衣,藜藿可饱,一切嗜好未敢妄沾”。先生任校长45年,校内校外无房,几十年租住民房,其中就曾在西门街32号租住十年。
曲靖一中百年校庆时,其女婿浦思富教授于西安撰文《忆谢显琳先生》,“到辞世时,住房不足10平方米,且又黑又小,先生一生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在纪念谢显琳诞辰一百周年时,其长子谢树忠撰联曰:“为教育事业献身,几经沧海桑田,历经艰难险阻,志坚如磐留典范;与淡泊生活为伴,常是布衣蔬食,鄙弃富贵荣华,心洁如玉有今名。”
曾有记载,抗日战争胜利后,云南省主席李宗黄欲请先生出任家乡平彝(今富源)县长,数次相劝,他却婉言拒绝,对此事他说“身世浮沉易,中流砥柱难。宁为糊口事,不做折腰官”。我曾经在富源文庙参观时,见到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礼堂墙上“高明光大”四个金色大字,下有“邑人谢显琳题”的字样。“高明光大”,正是先生的真实写照。
谢显琳先生还有一大功绩鲜为人知,那就是保护爨宝子碑。爨宝子碑独步南境,卓尔不群,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曲靖一中的“镇校之宝”。说到保护,人们自然会想到清代咸丰年间曲靖知府邓尔恒和民国时期寒士张士元,其实谢显琳也功不可没。1937年,在云南“京滇公路”竣工的时候,国民政府派出“京滇公路周览团”的周钟岳得知消息,十分重视,出面协调,落实资金,并委托自己的得意门生谢显琳,在校园内兴建“爨碑亭”,收藏保护。周钟岳对《爨宝子碑》推崇备至,写下了“南碑瑰宝”四个大字,现仍悬挂于爨园大门上,熠熠生辉。当然周钟岳题字最著名的,还要数南京的“总统府”。
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交给人民政府一所完好无损的中学,年过花甲的谢显琳继续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1958年,先生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蒙受冤屈,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身处逆境,仍忍辱负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直到1963年完全退休。先生1968年3月病逝,享年81岁,葬于寥廓山,未树碑立传。
曲靖一中九十周年校庆时,校友杨启云在《云南日报》写诗《赋得修竹献谢显琳校长》,“直节高标三两丛,一生淡泊度清风。谁云修竹千竿少?不见杜鹃满山红!”如今,曲靖教育根深叶茂,曲靖一中春色满园,先生作为开拓者、耕耘者,可以含笑九泉矣!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谢显琳,字琅书,号困学,1897年诞生于罗平县十八连山镇纸厂村委会下慕乐村。他德才超群,成绩优良,从云南省立优级师范毕业后,就直接留任该校附中教员。
B.谢显琳26岁就出任三师校长,从1913年到1958年,从26岁到71岁,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尽管校名更改,但他担任校长长达45年,可能是空前绝后。
C.20世纪40年代,云南省政府曾先后两次为谢显琳题赠“诲人不倦”和“乐育英才”的匾额,国民政府教育部也为其颁发“一等服务”奖状。
D.谢显琳先生诞生于十八连山,去世后葬于寥廓山,一生淡泊度清风,未树碑立传,但一生是个传奇。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建校30周年的纪念标有陈立夫亲笔题字,只可惜在“文章”破“四旧”时,被学生摧毁。如果幸存,那一定和爨宝子碑一样,是重要的历史文物。
B.谢显琳生活简朴,常是布衣蔬食,无一切不良嗜好,鄙视荣华富贵,桃李颇丰,是真正的教育家。
C.如果没有谢显琳,爨宝子碑就不可能搬入曲靖一中,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周钟岳更不会题写“南碑瑰宝”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
D.本文大量引用谢显琳本人、其亲人以及校友的文字,既增强了真实性,又增加了文学色彩,使语言在质朴之余,更添典雅。
E. 校友杨启云的诗,对谢显琳给予高度赞美,说他像修竹一样正直、有气节。本文作者也认为谢显琳作为曲靖教育的开拓者和耕耘者,功不可没,可以含笑九泉。
【小题3】谢显琳先生主要有哪三个方面的丰功伟绩?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其中,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他们当中,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马上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8.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据中国青年报;邢佰英)
(小题1)结合文中的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4分)
(小题2)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4分)
(小题3)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4分)
(小题4)调查中有位学生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种想法,结合全文分析,社会该为此做点什么?(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整体,其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明确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促进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立场 。离开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就失去了价值准则。新发展理念的各个要素,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能否创新,关键在人。过去主要靠拼投入、拼资源、拼消耗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创新势在必行。实现创新,就要从注意物质资本转向重人力资本,从注重物的因素转向注重人的因素,通过充分激发和调动人的因素、激发人的活力,实现发展的动力转换。否则,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

健康的发展必然是协调发展。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协调,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协调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固然表现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协调,但更深层次的协调是利益协调。如果不能解决好利益协调问题,“中等收入陷阱”就很难跨越。突出公平正义,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指向。

绿色发展主要是针对生态危机提出来的。生态危机,不仅指生态本身的危机,更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如果生态危机不解决,不要说经济持续发展,就连的生存都会面临巨大威胁。解除生态危机、推动绿色发展,必须实现一场“人的革命”。人因自然而生,人类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开放发展;不是一般的开放,而是深度开放。开放发展理念并不只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更重要的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来的。坚持开放发展,有利于互利共赢,增进人类福祉。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共享发展的理念是直接体现了人的价值指向,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基本理想。让全体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得到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和多方面的发展,这是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摘编自丰子义《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了人学内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让人民获得全面发展,各种需求得到满足,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价值取向。
B.改变过去的发展方式,由物转向人,转换发展的动力,是实现创新的前提。
C.绿色发展,就是针对生态危机而言,消除生存威胁,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D.深度开放的目的在于互利共赢,增进人类福祉,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新发展理念,选文先总体阐明其价值取向,再对各要素一一加以阐述。
B.选文阐述新发展理念,立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
C.作者对五个要素的阐述,紧扣观点,突出其人的价值取向,论证严密、有力。
D.选文阐述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但从内容上说,五方面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新发展理念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B.我国如果能解决好利益协调问题,那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不成问题了。
C.中华传统文化有“天人合一”的主张,说明我国具备促进绿色发展的文化根基。
D.如果我国能坚持实践亲发展理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应该能逐步实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拥有一个精深玄奥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故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道德经》在历史长河闪耀出来的哲学光彩,在现实世界透露出来的思想启示,无不显示出道家和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道德经》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实底气,反映出中国智慧的深邃广大。《道德经》是真正能够给予我们文化自信的经典之一。
《道德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性,因此为后人诠释与领会老子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战国韩非作《解老》《喻老》,开诠释《道德经》之先河,此后历代注疏者层出不穷,迄今仍然不断涌现,由此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老学。
老学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也就是说,每个时代的人可以根据政治、道德、思想领域的不同变化,不断地对《道德经》作出新的解释。例如王弼注老,突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思想,并建立起了他的玄学体系。唐代以成玄英等为代表的一批道士则通过注解《道德经》阐扬了重玄之学。到了近代,以西方哲学观念来诠释老子之道成为老学的特点。如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老子之学说》,认为“其说宇宙之根本为何物者,始于老子”。比王国维略早的严复所撰《老子评点》,同样立足于西学的视野释老。近代老学不仅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术平台,而且为理解、消化西方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发挥与运用,是历代老学的重要内容。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四位皇帝先后御解《道德经》,体现出老子思想在治国安邦方面的独特价值。至于历代官员的阐发,如从唐代的陆希声到北宋的王安石、司马光等等,不可胜举。到明代,还出现了官员群体解老的现象。《道德经》的宗教诠释同样是老学的重点。《道德经》作为道教的最高经典,向来受到道教人士的推崇,并出现了许多以内丹理论解老的著作,内容涉及道教教理以及养生学、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颇多“不传之秘”,值得重视。至于以佛解老,有助于更清晰地阐明老子之道的深层意蕴。关于老子科学精神的揭示,是老学研究的新内容。李政道曾谈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颇有符合之处。老子强调直觉思维,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科学研究离不开直觉,如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灵感与直觉。”波恩指出:“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于一些人的直觉。”老子思想与科学的相通,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面认识老子之道的思想价值与现实价值,还促使我们对道家文化精神进行重新思考。
可以说,老学的发展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和中华文化精神的生成,充分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老学,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呈现。
(节选自刘固盛《中国老学通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经》思想体系精深玄奥,价值恒久,跨越时空,故甫一问世,就深受推崇。
B.老学在近代之前,侧重于政治、道德、思想角度;近代以后,则彻变为西方哲学角度。
C.老学作为一门研究《道德经》的学问,发轫于战国韩非的诠释著作《解老》《喻老》。
D.推崇直觉思维,体现出老子的科学精神,科学家由此受到启迪,借助直觉开展研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介绍了老学的研究历史和研究内容,论述了《道德经》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B.文章以《道德经》的文化价值作为切入点,导入到对老学的阐述,揭示了老学的意义。
C.文章先详细论述了老子思想,接着从古到今、由主而次逐层分析了老学的研究成果。
D.文章从政治、道德、思想领域等多个层面分析论述了老子之道的思想价值和现实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经》以其体现民族坚实底气、反映中国宏深智慧的哲学思想给予我们文化自信。
B.老子最早对宇宙根本问题作了释解,为国人理解、消化西方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C.《道德经》如果没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遍性,就不能给后人留下诠释与领会的空间。
D.老学的发展不会因为时代发展、科学进步而停滞,反倒会因此而拓展到更广的领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上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机,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上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其中大多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学时期,张岱年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大学期间,在张崧年的指导下,他大量研读英国哲学家罗素、摩尔、怀特海的哲学著作,分析哲学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张岱年的方法和思想的重要;同时,张岱年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的译著,认识到“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当代最有价值的学说”。
(选自杜小安《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及其评价》)
②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好学深思、最有远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青年时代就确信辩证唯物论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始终牢牢把握这一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它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哲学研究、文化研究、国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
(选自方克立《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日本侵华期间,张岱年还能两耳不闻窗外事,潜心哲学研究,因为他坚信知识能改变国家命运,学术能拯救危难中的中国。
B.张岱年在哲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跟他学生时代对中外哲学典籍的深入研究、名师的指导、好学深思的品性有关。
C.“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这话表明唯有创造新哲学我们民族才有振兴的希望。
D.何其巩建议张岱年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中国哲学大纲》印为讲义,以防此书稿在战乱中遗失,可见其爱才之心及书稿的价值。
E. 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是张岱年哲学研究的特点,因而他被誉为最有远见的哲学家之一。
【小题2】张岱年在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感到了平生最大的快乐,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小题3】张岱年认为“救国必须有知”,他是何如践行这一主张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小题4】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本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材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