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鲍鹏山
①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抬杠的李贽就此讽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们都点着蜡烛走路。我想,话不能这么说,也不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我们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是有阳光普照着而万物不择手段地生机勃勃;那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在他手订的《诗经》中,我们甚至可以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吗?
②孔子生活的时代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称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太惨啦!我已经衰老了!)他顿时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④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就一闪而现了: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枝蜡烛吗?四面飚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⑤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一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一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
⑥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⑦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末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学§科§网]
⑧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节选自《寂寞圣哲》
【小题1】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里?
【小题2】从文中找出两组对比,并简析
【小题3】痴人有“情深而痴”和“智浅而痴”的区别,为何作者认为孔子属于前者?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文章说孔子是黑暗王国的一支“残烛”,又说孔子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试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2 03:24: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一)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钟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谢绝出席研讨会,她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二)
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长篇小说)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8月初,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造反派给她剃了“阴阳头”,派她在宿舍院内扫院子,在外文所内打扫厕所,“住牛棚”。“ 直到1972年春,锺书与我才随第二批‘老弱病残’者从干校回北京。这时家中房屋被人占用,我们只好搬入单位的一间办公室去住。” 就是在这间陋室里,杨绛接着夜以继日翻译《堂•吉诃德》。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年10月,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她的译本至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三)
无论在钱钟书生前还是身后,当被问及和他相关的事,杨绛最常用的词就是“我们”。在她心里,钱钟书其实并没有走远。她颇感欣慰地说:“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他说自己‘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这点和我志趣相同。”
1935年,杨绛与钱钟书结婚。杨绛随之从大小姐过渡到了“老妈子”,她并不感觉委屈,因为她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钱钟书说要写《围城》,她不仅赞成,还很高兴。她要他减少教课钟点,致力写作。为节省开销,她辞掉女佣,做起了“灶下婢”。“握笔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泡。不过吃苦中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使我很自豪。”
《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四)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摘自2011年7月18日《华西都市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作家、翻译家。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本文写于杨绛100岁生日之际。
②《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96岁写成出版的一本哲理散文集,是对她丈夫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集子《写在人生边上》的注释,回答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以排比的形式,通过杨绛先生的回答,从侧面写出了杨绛先生的美德。
B.“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这段文字既体现了杨绛为人低调、谦逊、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又委婉地表明了杨绛对出席各种会议的厌恶心情。
C.杨绛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围城》是钱钟书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它的成名原因是因为有杨绛的支持、监督、牺牲。
D.杨绛先生之所以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她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
E.文章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从处事态度、写作实践、家庭角色、人生态度等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了勾勒,人物形象丰满,人物的各种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小题2】文章详细叙述了杨绛翻译《堂•吉诃德》的过程,有什么作用?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创)
【小题3】文章标题中的“人生边缘”含义丰富,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4】文章中提到杨绛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你是如何理解这种“不幸”与“浪漫”的?请结合材料和生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原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1年,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实验室阶段。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2016年9月15日22点04分,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作为天宫一号的“孪生兄弟”,尽管身上仍有其影子,但经过全新设计的天宫二号已经脱胎换骨。天宫二号在外观上与天宫一号类似,都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
天宫二号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已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相较于天宫一号,有着诸多创新,主要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给功能。
在太空中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加这一任务,属于世界范围内的难题。经过多年的艰难摸索和试验研究,补加关键技术攻关得以顺利完成,为我国空间站工程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4月中旬,我国将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如果这次试验成功,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全世界第二个掌握空间站在轨推进剂补加核心技术的国家。除了空中“加油”技术,天宫二号还配备了智能化“大脑”,控制计算机系统可以自主进行航天器飞行轨道、姿态调整,运行状态的智能化诊断,以及遥测指令的运行。
正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拥有新技术支撑的天宫二号,其功能更加优异,不仅能适应新的使命,还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长的在轨飞行寿命。
(孙秋霞《天宫二号:迈向空间站时代》)
材料二
2017年4月27日晚19时07分,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完成了对天宫二号的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试验,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与以往载人航天任务相比,天舟一号是为空间站全新研制的货物运输器,在上行载货比以及推进剂补加量等指标方面,与国际在用的、现用的货物补加运输系统都是比肩的,或者是优于的。它全面承担了推进剂的补加验证试验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这两项试验都是国际上公认的航天技术难度比较大的。从飞船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到将来天舟一号拓展试验完成,将历时半年以上。
中国的货运飞船具备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服务能力,但在接口标准上还不一样。在此次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中,空间应用系统安排了多项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包括微重力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研究等。
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将采用最新技术成果来研发,主要有以下特点:我国的空间站本体是60多吨,加上飞船和货运飞船是90多吨,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并且还有拓展能力,未来可以再拓展3个舱段。货运飞船3个模块化的设立,小货用封闭舱装、大货和超大型的用半开放和开放式安装,通过机械臂和转位机构的工作,与航天员配合,进行在轨组装建造。空间站专门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平台装载一种大型的光学设施,用于天文的观测和研究,类似于哈勃望远镜,但是这个平台又可与空间站共轨飞行,需要的时候和空间站对接上,空间站航天员出舱对它进行维护和补给,既可以满足它非常高精度的稳定度,又可以满足它平时的工作条件。这个设计开辟了整个分布式空间站架构的创新模式,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要尽量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技术成果运用于空间站,使系统、部件、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2017年4月29人民日报《中国“备战”空间站时代》)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可以称作载人飞船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到太空,开展空间应用实验并返回。在此期间,神舟五号飞船于2003年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六号飞船于2005年完成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任务,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第一步战略任务目标。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主要任务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08年,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关键技术。2011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先后开展了交会对接试验并取得验证。与此同时,多名航天员短期驻留太空,参与完成多项科学实验,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关键性进展,预示着第二步的第一阶段任务圆满收官。
此后摆在航天人面前的,是补给以及循环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未来空间站的组装、航天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问题。天宫二号的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验证这些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搭建起一个平台,开展技术、应用等各类试验,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造中国空间站打下基础。
空间站的概念从1869年被首次提出,它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分为单一式和组合式两种。单一式空间站可由航天运载器一次发射入轨,组合式空间站则由航天运载器分批将组件送入轨道,在太空组装而成。为了开发太空,需要建立长期生活和工作的基地。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在太空建立新居所的条件成熟了。在空间站中要有人能够生活的一切设施,不再返回地球。
在已经建成的空间站中,苏联发射建造的“礼炮”空间站与“和平号”空间站,以及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欧洲空间局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比较知名。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完成后,载人航天工程就将进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随着空间实验室任务陆续展开,我国载人航天即将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未来空间站的实景,也将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孙秋霞《天宫二号:迈向空间站时代》)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与天宫一号相比,下列不属于天宫二号独有特点的一项是
A.天宫二号是空间实验室,采用了实验舱和资源舱的两舱构型。
B.天宫二号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给功能。
C.天宫二号可自主进行飞行轨道、姿态调整等智能化诊断。
D.天宫二号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更长的在轨飞行寿命。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中出现的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载人:“载”的读音是“zǎi”。
B.“终止”可以换成“中止”。
C.在轨:“轨”字的第五笔是“横折弯钩”。
D.“青出于蓝胜于蓝”出自荀子《劝学》。
【小题3】下列选项不属于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特点的一项是
A.在上行载货比和推进剂补加量等方面,比肩或优于其他货物补加运输系统。
B.承担推进剂补加验证试验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
C.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持续时间将历时半年以上。
D.改进接口标准,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服务。
【小题4】下列选项对中国未来空间站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未来空间站的规模适度,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
B.中国未来空间站总体方案优化,增强建造的灵活性。
C.中国未来空间站设计了独特的光学设施用于天文研究。
D.中国未来空间站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提高综合效能。
【小题5】下列选项对“空间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航天员巡访、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
B.组合式空间站由航天运载器分批将组件送入轨道,在太空组装而成。
C.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空间站能提供人生活的一切设施,人不再返回地球。
D.在已经建成的空间站中,“礼炮”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等国际空间站比较知名。
【小题6】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天舟一号完成任务的意义。请分条陈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
刘建平
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
1998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郜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对于巴金1999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作。”
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安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
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
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
《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县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
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
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
“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
(相关链接)
①巴金自1978年底到1986年8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这部四十二万字的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已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
②《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
③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胡景敏《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的巴金;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
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
B.对《家》《春》《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随想录》却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
C.说巴金的写作“不足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巴金先生看来,文学剖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
D.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
【小题2】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请结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哈尔滨果戈理书店为何受欢迎
①“这么多人,排队要排到什么时候啊!”一位读者抱怨道。
②10月19日是星期日,早上八点半,哈尔滨市果戈理书店还没开门,门口就已经聚集了300多人等着买书。“书店环境很好,很温馨,灯光也恰到好处,所以喜欢过来。”一位正在排队的读者说。
③不光是星期日,自今年国庆节期间开张以来,果戈理书店每天都很热闹。“来的人特别多,买书的人也特别多,这是超出预想的。”果戈理书店总策划三石说,现在每天的顾客有400个人左右,开业当天甚至达到1000多人。书店吸引大家的不仅是书,这段时间以来,咖啡和西点也卖得很好,光咖啡每天就要卖出200多杯。“这是什么概念呢?在哈尔滨,中小型咖啡馆生意好的情况下,一天也就卖100来杯。”三石说。
④果戈理书店位于哈尔滨商业文化中心果戈理大街。走进书店,欧洲古典书架等装置、阅读及展演活动区域的设计、欧式五彩玻璃窗户及走廊穹顶装饰,无一不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的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欧洲的艺术殿堂。“国内目前有现代色彩的欧式书店,有美式书店,但纯古典欧式的没有。整个风格、氛围很能让市民认同。”三石认为,在这样一个古典气息浓厚的欧式书店里,从选书到看书,店内布置的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流连忘返。
⑤不同于其他国营书店,果戈理书店是在黑龙江出版集团支持下,由黑龙江省图书音像发行集团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创建的,书店场地由教育出版社提供,出版集团不再提供资金支持。因此,书店如何运营是三石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我在策划这个书店时,首先考虑的是它的运营模式,然后才是定位和空间设计。”三石说。
⑥对于实体书店来说,举办公益活动提高书店的知名度、增加人气已经成为一条必经之路。然而,真正坚持下去,对活动有长远规划的并不多。果戈理书店以近期、中期、长期来规划书店的文化活动,“果戈理书店每周都有活动,每月要有一次大型活动,丰富的活动让书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居高不下。”三石告诉记者,由于书店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主动上门要求合作的也越来越多。
⑦作为一家人文书店,果戈理书店在设计之初就专门留了一块场地用作建立青少年图书馆。此外,书店还推出了“朗读者计划”,每天晚上八点到八点半是“朗读者”时间,任何一位读者只要愿意在书店小舞台上朗读自己心仪的图书5分钟,书店就将这本图书以优惠价卖给这位读者。“读者的普通话可以不标准,可以用方言,任何语言都可以。”三石说。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读者的热捧。
⑧对多业态的不断探索也是果戈理书店“火爆”的原因之一。这里有品牌咖啡,有以牛排为主的简餐,还有从欧洲采购的礼品。这些可能在其他书店都有,独特之处在于这些“异业”的管理和支配权在书店的经营者手中。“书籍以外的‘异业’可以引进,但是必须统一管理,不能像一些书店那样把地方租出去。这些‘异业’必须和书店一致,成为书香的一个部分。”如此一来,在整体文化消费中,咖啡也是文化,牛排也是文化,红酒也是文化,三石透露,下一步书店还将开发“果戈理红茶”。
⑨“这个书店似乎总有玩不尽的新点子!”一位读者说。“这正是我们坚持长期策划理念要达到的目标。”三石笑道,书店的经营模式会不断完善、调整,但不会固定下来。即将推出的“书海游学”,就会请一些名人带着一本书去旅游。
⑩果戈理书店既是书店,也是图书出版机构,在开业之初还策划出版了杂志书《白•夜》。正是果戈理书店这样的“多重”身份,让它在国内的实体书店中显得独一无二。“虽然是国营的,但除了房子,别的一切都没有补贴,可我确信它一定会成功。”三石说。
(选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4分)
【小题2】哈尔滨果戈理书店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5分)
【小题3】文章第⑨段说果戈理书店总有“新点子”,从全文来看,“新点子”应怎样理解?如果你是一个读者,请谈谈你对“书海游学”这个“新点子”的看法。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