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常香玉的艺术人生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生在河南巩县,家贫如洗,只有半亩薄田。父亲张凤仙是民间艺人。九岁那年,香玉去密县土煤窑小窝班学练武功。一年后,一家人开始走村串乡跑高台,香玉边演边学垫戏。后来张凤仙去郑州投奔了周海水的太乙班。香玉在戏班先当丫鬟,跑龙套,渐渐才演起重要角色。
1936年元月,太乙班走进开封,演出在醒豫舞台。初来开封,弱小的香玉,只能演垫戏。第一场垫戏名叫《曹庄杀妻》,常香玉主演好吃懒做、对母不孝的妻子焦氏,是个彩旦角色。香玉演得幽默活泼,生动有趣,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见香玉是可造之材,戏班前辈都把绝活妙招都倾囊相授,周海水催促张凤仙赶快学新戏。张凤仙请来教书先生张丙运,为香玉改编了《秦雪梅吊孝》。凭唱此戏,香玉不久就和戏班头名演员分庭抗礼了。
但戏班的戏没有几部,观众渐生厌倦,于是周海水去了陕西。张凤仙没有同去,他说服张同庆留下,还请来了“小火鞭”王金玉,又请来了演小生的马天德、演武生的徐双槐、演净行的韩小丹等优秀演员,凑够一个戏班,自己当了掌班。众角之中,香玉最受欢迎,自然成了头牌主演。
豫声剧院的陈素真,声名最响。大笔杆子樊粹庭连续给陈素真编新戏,惹得戏迷像发狂不止。张凤仙垂涎欲滴,抓耳挠腮,不料王镇南竟然主动上门,那这令张凤仙喜不自禁。王振南学识渊博,名噪开封。他痴迷戏曲,热衷戏曲改良。樊粹庭的成功让他技痒欲试。他相中了香玉的天赋,提出要为香玉编写新戏。王镇南为戏班起名“中州戏曲研究社”。剧社成立不久,王镇南和史树明根据王实甫的《西厢记》编写了《六部西厢》。
王镇南深谙京剧,让香玉的表演揉进了京剧方法,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尤其《红娘》唱段,更是让常香玉辉煌一生。文人的加盟,使得剧社日益红火,香玉迅速成为名动省城的红角。
陈素真唱的是“祥符调”,艺压群芳。看了陈素真摇曳多姿的表演,香玉就想想学“祥符调”的唱法。豫剧大致分两类腔调:“豫东调”和“豫西调”。这两大唱腔以往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门禁森严。可是香玉每当唱完戏,都要赶快卸装,跑去看“祥符调”、“豫东调”和京剧。但“偷戏”难窥堂奥。于是,父亲请来“祥符调”名旦聂良卿。这让他们背上了“豫剧叛徒”的骂名。但是学了“祥符调”之后,香玉的唱腔、表演渐入新境,人生也向大师跨出了一步。1938年春天,醒豫舞台门庭若市,十四岁的香玉显出势不可挡之势。
1938年戏社离开封,不就戏社返回。当时开封已近沦陷,市民外逃避难,演员也四散而去。张凤仙一家逃到密县。三年后的秋天,常香玉就去洛阳搭班,不久戏班奔向西安。一路上,香玉边走边唱,演唱回响在三秦大地。
1942年,河南大旱,发生严重饥荒。灾民流徙西安、宝鸡。宝鸡河南同乡会建设“河声剧院”,香玉以义演入股。她还自设“难民营”,提供居住,购粮舍粥。次年元宵节,香玉在西安成功演出黄自芳为她写的《灯节缘》,庆祝会上,香玉芳心春动,爱上了宝鸡三青团书记陈宪章。一年后,梦萦魂牵。1944年6月,两人在西安喜结良缘。婚后,陈宪章毅然辞职,为香玉服务。他改编了《花木兰》、《拷红》、《白蛇传》等名戏。
个人的天分只是火花,让它成为熊熊火焰的是锐意求进。演出的同时,香玉广采博纳,终成一代大家。她的唱腔艺术,以豫西调为基础,与祥符调融合,兼容其他,形成了独特风格。
回开封再演《西厢记》时,《国光月刊》评论说:她的豫剧之歌,“摄取了秦腔的低音,洛阳调的柔音,评剧的尖团音”。
1948年,河南受灾,难民再次向西安流动。香玉举办了灾童豫剧学校,培养豫剧演员。 “香玉剧校”刚一挂牌,就吸引了大批灾童。剧校教学正规,包吃包住,很有吸引力。为适应演出需要,“香玉剧校”改为“香玉剧社”。香玉在兰州演出引起轰动。此时进军西北的号角吹响,政府要员纷纷西逃。香玉离开兰州,途径武威、张掖,来到酒泉。在那里,常香玉迎来了解放。
抗美援朝期间,香玉决定捐献一架战机。陈宪章仅用了四天,就改编了京剧《木兰从军》。
“香玉剧社号”在西北、中南、华南各地巡演,仅用半年时间,成功捐献了一架战斗机,香玉也成为名震全国的艺术家。文革期间,常香玉受到迫害,远离了舞台,2004年6月,常香玉与世长辞。
(摘编自樊城著《豫剧春秋》)
相关链接
①徐双槐,主工武生,功夫令人目不暇接,观众好评如潮。常香玉主动向徐双槐学习双抢绝艺,香玉练得风雨不透,精绝惊人。(摘编自《豫剧春秋》)
②1938年春,豫剧空前繁荣、“狮吼”的陈素真,豫声的司凤英、醒豫的常香玉在开封唱“对台戏”。观众评出豫剧三鼎甲:陈素真是“状元”,司凤英市“榜眼”,常香玉是“探花”。
③1941年秋,常香玉洛阳演出,家乡来人,说老家年年发水,冲毁了土地,要常香玉捐钱修坝。常香玉为筹善款,募捐演出了十天。堤坝修成后,家乡人称堤坝为“香玉堤”。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常香玉走上豫剧舞台,一是因为家里一贫如洗,谋生艰难,二是因为父亲是个民间艺人,愿意让她走向这条人生道路。
B.常香玉学了受到开封人欣赏摇曳多姿的“祥符调”之后,她唱腔、表演进入了全新的境界,从此走上了豫剧大师之路。
C.常香玉在开封与“狮吼”的陈素真、豫声的司凤英唱“对台戏”,说明她与另两位豫剧名家有着很深的矛盾,水火不容。
D.常香玉举办灾童豫剧学校,是用新的方式救助灾民,这种方式让他们有吃饭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一种谋生手段。
E.常香玉是个德艺双馨的豫剧大师,她不仅为家乡人慷慨解囊,修堤保护村庄,而且为支援抗美援朝,捐资购买战机。
【小题2】常香玉的舞台演唱持续受到观众欢迎,主要与哪些客观因素密切相关?请简要回答。
【小题3】作为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传记,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4】“人的天分只是火花,让它成为熊熊火焰的是锐意求进。”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常香玉的成长经历,谈谈文章这样说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12 03:35: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小题。
竺可桢——“浙大保姆”
张伟
(1)在任校长之前和之后,竺可桢一直是以气象学者为人所知。因此,1936年受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被视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弯,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2)这位校长,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有点像苦行僧。但他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温厚光辉”的。
(3)教授费巩,极有才子气,一度对竺可桢不满,开教务会时,当面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微笑不语。后来,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格极好,于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处长。
(4)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数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这种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
(5)这位校长,曾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却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教员们。难怪当时的数学教授苏步青,提到竺可桢时反复念叨:“他真是把教授当宝贝儿,当宝贝儿啊。”
(6)正如竺可桢在就任声明中所言,他认为,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培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博学敦行的学者”。结果,竺可桢手下,有一批“听听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刚复、梅光迪、张其昀、束星北、张荫麟、苏步青、贝时璋……这些人大多性格独特,气度不同,却都对竺可桢服服帖帖。
(7)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他的人品一如他老家绍兴的白墙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静”。也有人认为,这得益于他作为科学家所强调的“只问是非”的科学精神。
(8)当时时局动荡,学校内有各种政治力量。竺可桢坚持学术独立、教育独立,总是力排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的尊严,“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干为浙大营造了相对安定的学术、教育氛围”。就任校长时,他曾约法三章,第二条就是“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
(9)他告诫学生必须有“明辨是非、静观得失、缜密思虑、不肯盲从”的习惯,反对学生参加任何党派之争,也不主张各种政治派别在学校活动。他对左派学生组织的“学潮”十分反感。多次公开表示反对,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
(10)不过,有一次,学生不顾学校阻拦,冲上街头游行。面对军警们荷枪实弹,竺可桢举起小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虽然他不赞成学生的行为,但“既然年轻人上了街,我就要保护他们的安全”。一旦有学生被捕,他总是极力营救,一定要到狱中看望他们;如果学生受审,他也一定要到庭旁听。到竺可桢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11)书评家马勇曾感叹,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并没有就此垮台,相反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民族复兴保留了难得的读书种子,毫无疑问是因为,那时的中国还有一批有见解、有能力的大学校长。
(12)浙江大学迁址途中,每到一地,即结茅架竹,搭屋建棚,图书仪器一箱箱开出来,按时开课。学生黎明即起,于朝阳之下,漫山遍野,朗诵默读。尽管当时物质条件极其贫苦,但这段时间,成为许多学生一生最难忘的时光。而当时的竺可桢,总是以高尚的道德鼓舞学生。他的一名学生年迈时接受记者采访,有些陶醉地回忆这位老校长的话,“好似杏花疏影里响起的笛声,那样嘹亮与悠扬,将日月星辰都打开了”。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小题1】下面对文节有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一出手,就如此漂亮”,用语精简,以点带面,指出当时撑起中国大学教育天空的校长们德才双嚣的共性特点。
B.文章第7段总结性收束前文,从磊落人格和科学精神两方面高度概括了竺可桢为浙江大学做出的突出贡献。
C.文章为了全面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采取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中又融入“评”成份,既体现了全面性,又体现了深刻性。
D.最后一段描写浙江大学迁址途中学生勤于读书的情景,烘托了竺可桢精于治校,善于培养学生的不凡精神。
E.文章结尾引用的画线句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竺可桢以高尚的道德鼓舞学生、启发学生不断进步成长的情怀,饱含了学生对竺可桢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小题2】依据全文,全面概括竺可桢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3】文章第9段写竺可桢对学生的要求与第10段所写的似乎存在矛盾,你是怎样看的?请简要分析。(6分) .
【小题4】从全文角度,探究文题“浙大保姆”的丰富内涵。(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爱书之人范用
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这其实并非易事。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自由化’?谁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对于其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范用的回应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说: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他评价范用说:“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相关链接: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
——吴丛丛《书痴范用》
范用1985年被“一刀切”退休,不过风采依然,见过范先生的人都知道,范用很有范儿,喜欢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毛衣,戴红围巾,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风度翩翩,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为“最爱美的出版家”。
——黄离《我和范用的“缘”》
范用对“文革”极为反感,“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造反派”把他看做眼中钉,在社领导中,他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毫不屈服,被说成死硬顽固,十足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有个美编还在大字报上画了一幅漫画: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长了个大鼻子的刘少奇,轿子上一个很大的“资”字,范用扛着一根哭丧棒,用毛巾擦着满脸汗水,气喘吁吁的在轿子后面紧紧跟着,形象生动,活灵活现。范用对这张漫画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收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让大家观赏。
——张惠卿《〈叶雨书衣〉和范用其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巴金以“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赞美范用甘做泥土为他们铺路的精神,不仅因为范用完整出版了《随想录》,更因为范用把一生献给了出版事业。
B.范用创办杂志、出版书籍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还被下放,被批斗,受尽了折磨。
C.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社不应该顾虑读者的好恶,而应慎重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出版工作者也应坚守正当的道路,这跟他的人格和一贯的出版思想是一致的。
D.文章直接或间接引述了多个人对范用的评价或描述来突出他爱书如命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和内容,表现了范用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
 
E.范用从出版社的打包、收发等杂务工作做起,最后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工作70年,造就了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
(2)为什么范用敢于在出版界“屡吃螃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范用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个人魅力?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6分)
(4)本文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解洪元:“沪剧皇帝”的创新路
解 波
1928年盛夏,父亲14岁,游荡苏州,巧遇京剧草台班,启蒙学艺。回沪以后,改学申曲。他不满意申曲唱腔的简单直白,恰巧班社所在的“小世界”游乐场里,汇集了京昆、梆子、锡剧、杂耍等林林总总的艺术表演,他随至随听,像海绵般地吸收其中的精华。后来,他追随“申曲博士”夏福麟,学习夏施展大方、宽厚洪亮的唱腔。父亲求艺心切,日日如影相随。夏演皇帝,他争扮太监;夏演公子,他争扮书童,他曾戏称自己扮演过一百六十个太监。随后“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淞沪战争爆发,申曲社班星散,父亲开始了漂荡的演艺生涯,进入游走于杭嘉湖水网地带的申曲戏班“中山社”,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班社,开始了他的嬗变。
一夜,他观看到昆曲戏班“仙霓社”的演出,一下子被它的清幽、婉约与文雅勾住了灵魂。班主被他的真诚感动,特意送他一段昆曲。他倾听着,忽然感觉到天地相融,金玉相漱,灵魂与肉体都为之一颤,精神似乎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啊!艺术原无界限,融合可成一家!他的心中,由此展示出一条新的艺术之路:独创,唯有独创。
1937年父亲回到上海,在《银宫惨史》中,以一曲“太子哭坟”轰动上海滩。他巧妙化用京剧中的“五音联弹”,字字紧逼,句句推进,宛如长琴暴鼓,疾雷裂电,骄阳坠落的回声,曲折表达了孤岛市民无力回天的悲愤。申曲后起之秀解洪元的名字不胫而走。
这种创新,成了父亲一生的追求。他见多识广,融会贯通,把京剧的大气、昆曲的婉转、评弹的优雅、梆子的雄浑、民歌的幽默一起吸收到自己的艺术创造里来,以清晰坚挺、富有韵律的道白和跌宕有致、余音不绝的唱腔成为沪上出名的“解派小生”。
他开始组建自己的“洪元剧团”,接着又不失时机地联合沪上其他名角,建立了六大头牌的“中艺沪剧团”,事业如日中天。他曾以“羊角先生”为名,自编自导自演《皆日可杀》的大戏,招来伪军的抓捕;也以《出走之后》的社会警示剧为负债的同行举办义演。他雄浑淳厚、回肠荡气的“解派”唱腔彻底征服了沪剧观众,终于在1949年初由《沪剧周刊》举办的观众投票中获“沪剧皇帝”之名。
上海解放之初,他依旧是上海沪剧界的龙头。出任上海沪剧团团长,抑或后来只做一个普通演员,他的独创之路从未止步。随着环境变化、剧情需要和年龄增长,他由正场小生退演各色配角。可是,在他的眼里,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只有大格调,没有大场景。不论他饰演正派反派,不论他出演老生小生,也不论他的曲调是长是短,他的唱段,都能成为经典。他曾对我讲述过,唱句中的重音,唱腔中气息的运用等等,他甚至用筷子轻敲茶杯,曼声吟哦:“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是艺,悟通情与理,是艺也是戏。”……他深入堂奥,艺术灵思似潮似涌。
晚年的父亲因患声带癌失声,失去了他钟爱的舞台,但他通过书写字数不等的纸条指导青年演员,鼓励他们广取博采,大胆创新。有的学生学唱解派一旦有所突破,他就会竖起大拇指,露出欣慰的笑容。
可惜父亲最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我在想,父亲的生命与艺术,以独创为主轴,一直求新变异。他创造了艺术的永恒,也就获得了永生。  
(2015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解洪元,江苏镇江人,1 915年生于上海。14岁在苏州拜京剧演员杨奎官为师,后到上海师从侯国廷学唱申曲,曾深受申曲名角夏福麟熏陶。1937年回沪,相继受聘于文滨剧团、上海沪剧社。1944年先后组建“洪元”、“中艺”、“上艺”等剧团,自编自演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新剧目,产生一定影响。1950年他与丁是娥组建“新上艺”,首先进行改制,成为民营公助的沪剧团体。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1953年加入民盟,曾任上海市沪剧改进协会主任委员和上海市影剧工会沪剧分会主席、人民沪剧团副团长。(百度百科)
②解洪元依据自身嗓音条件,创造了富有可塑性的宽洪醇厚的“解派”唱腔;再加以说白抑扬顿挫,动作节奏鲜明,从而形成了豪放壮美的表演风格。他所设计的人物主要唱段独具风格,如《董小宛》中的“金殿赞美”、《巧遇记》中的“教育张启”等均脍炙人口。他的戏路极宽,不论老少、正反角色演来得心应手,个个栩栩如生。上海电视台曾为他拍摄了《艺术生命“长春”》的资料片。(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解洪元回到上海后,深感投身他人门下很难出人头地,于是先后创建了“洪元”、“中艺”、“上艺”、“新上艺”等沪剧团体,从而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B.俗话说“采得百花,酿得佳蜜”,杜甫也说“转益多师是吾师”,解洪元的成功之路恰好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表现的主旨。
C.本文以儿子回忆父亲的形式,着重介绍了“沪剧皇帝”解洪元的求艺之路以及他在戏曲表演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卓越成就,夹叙夹议,中和得体。
D.解洪元晚年不仅自己钟爱舞台艺术,他还关心沪剧事业的发展,在演出之余悉心指导青年演员,给他们提出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博采众长、大胆创新。
E.解洪元善于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并用戏曲形式表现社会生活,做到了与时俱进,他主演的《皆日可杀》、《出走之后》等作品就很有现实意义。
【小题2】解洪元的嬗变指的是什么?他的嬗变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解洪元获得“沪剧皇帝”之誉,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小题4】作者认为解洪元“创造了艺术的永恒,也就获得了永生”,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它的直径不到头发丝的1/20,但却可能成为引发肺癌的“夺命杀手”。
颗粒物吸附的化学物质危害最大。调研结果显示,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6%到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本质上讲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比如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二噁英就有生殖危害,要是吸附了重金属就有重金属的危害,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PM2.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直接。每到冬季灰霾天,医院呼吸科门诊的就诊量就会明显增加。相反,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这是因为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大家通常都会觉得雪后的空气尤其清新。
越是细小的粉尘颗粒越难以预防。这种颗粒不能通过打喷嚏、咳嗽、吐痰等方式排出,只能沉积在肺部,经年累月,就像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时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细的粉尘颗粒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引起炎症反应。
从全世界来看,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该病症的急性发作除了病毒、细菌的感染外,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都是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即PM2.5),能够直接进入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可以永远停留在肺泡里,不是单纯对呼吸系统,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等都会有影响。研究发现,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附着了重金属和多种致病菌的有害颗粒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对包括心脏、血管在内的器官造成损害。
研究发现,PM2.5吸入人体后,超细的颗粒会直接进入血液,附着在超细颗粒上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血管壁的损伤是心脑血管病的开始,它导致内膜壁发生炎症反应,久而久之出现斑块以及增厚现象,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发生狭窄,加大引发血栓的可能。
德国研究人员调查了德国两个城市的3399位居民,结果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150米之内的居民与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相比,冠心病的发生率增加了1.85倍,原因是临近街道的居民吸入了更多的PM2.5。
除了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系统外,PM2.5还会影响到人体内分泌系统。长时间的灰霾缭绕、缺乏太阳光照射,人体中的松果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而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浓度相对降低。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细胞就会“偷懒”,变得极不活跃,人就会显得没精打采。因而,人也因此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小题1】下列有关PM2.5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直径只有头发丝的1/20。
B.如果PM2.5超标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分别增加6%和7%。
C.PM2.5对健康的影响,其实是颗粒物表面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关键是要看吸附了什么东西。
D.越是细小的PM2.5越难于预防,它们可以直接吸入气管、支气管、肺部,并不能被排出,只能沉积在肺部。
【小题2】下列关于灰霾天气危害人体健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霾天气中的PM2.5对健康的影响很多,它们吸附的各种化学物质还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癌症,甚至会给人类的生殖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B.灰霾天气中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最直接的危害,引发慢性阻塞性肺气病等疾病。
C.灰霾天气中的超细的PM2.5颗粒通过人体的循环系统渗入血液,从而损伤血管内膜,从而使血管内膜加厚变窄,引发心脏、血管疾病。
D.长时间的灰霾天气,遮挡了太阳光照射,还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致使人体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使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下雪会过滤可吸入颗粒,并杀死吸附在其表面的病菌,因此一场大雪过后,医院里不仅感冒患者减少,许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B.从全世界来看,由于空气寒冷和大量粉尘颗粒的吸入,慢性阻塞性肺气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C.德国研究人员发现居住在交通要道附近的居民比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更易患上冠心病,人体距离PM2.5超出150米,就不会受其危害了。
D.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不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对人体危害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做“扫把”,不做“泥菩萨”
曲青山
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彭德怀同志曾生动、具体地用做“扫把”、不做“泥菩萨”作过形象比喻。他说:“我们要像扫把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经不起一扫把打。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家都离不了它。”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的比喻,把党员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描述得淋漓尽致。
做“扫把”,体现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精神;做“泥菩萨”,则折射出高高在上的当官做老爷心态。做“扫把”还是做“泥菩萨”,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群众观,拷问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责任。越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追问越具有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随着利益关系调整、社会结构变动,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缺钙”,精神上“软骨”,一些人做“泥菩萨”的意愿越来越强,离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或是沉迷于物质享受,优哉游哉、养尊处优,热衷于迎来送往,不屑于干事创业;或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干部长期不到基层,有的到基层调研炕头没坐热就走,被揶揄为“报纸上有新闻、电视上有形象、电台里有声音、现实中没身影”。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做“泥菩萨”,把“公仆”异化为供人“顶礼膜拜”的老爷,将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异化为“油水关系”,就会导致一系列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多与此有关。
可见,做“扫把”,不做“泥菩萨”,是回归密切联系群众的党性修养,重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物质观念的冲刷之下,密切干群关系固然需要一系列制度设计,但信仰的作用和力量同样不可或缺。理想信念是行动的思想基础,更是涵养干群关系的感情脐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求“改进工作作风”,特别在后面紧接着加上“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强调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时代意义。中央决定下半年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其意亦在于此。
“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家都离不了它”,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让身边的群众感到“离不了”,13亿人的“梦之队”就能激发出磅礴力量,就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不可摧的坚实基础。
(选自2013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小题1】概括“做‘扫把’”与“做‘泥菩萨’”的区别。(6分)
【小题2】“思想上‘缺钙’,精神上‘软骨’”分别比喻什么?(6分)
【小题3】归纳本文所阐述的中心意思,并简要概括论述过程。(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