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四余作家”宗璞
陈洁
我和宗璞接触越多,越少将她当做“一”个人来理解。想到她时,总下意识地连带想到某种关系或群体:冯友兰的女儿、冯老太君吴清芝的孙女、任继愈和张岱年的姻亲、河南唐河的冯家人……
之所以这样,或许与她的族人有关。要理解宗璞其人,首先要理解她的家族。南阳地区有“冯家三兄妹”:哥哥哲学家冯友兰;弟弟地质学家冯景兰,“丹霞地貌”的命名者;妹妹五四时期作家冯沅君,古典文学专家。一个堂妹是张岱年的夫人。其中,兄弟二人共育有五男五女,都各有成就,其中一个是任继愈的夫人。这样一个家族长大的宗璞,在一般读者眼里,是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认识她的人却往往淡忘这些身份,而说,她是个孝女——她在父亲生前照顾他身体,在父亲身后维护他声誉,完全不遗余力,奋不顾身。
这或许是一种家族传统,冯沅君就曾将200万稿费以母亲的名义,在河南大学设立“唐河冯太夫人奖学金”奖励豫籍女生。冯友兰病中,宗璞放下一切全力照顾;到宗璞生病时,老家的子孙辈来人照顾,也是络绎不绝。他们都是唐河冯家的一分子,瓜扯藤蔓,休戚相关。中国旧式家庭是纵向的家族网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这个角度说,宗璞颇有古风,她的亲情、乡情观念很重。
中国传统社会看重家族郡望,传统学术的治学则讲究道统、学统、家学、师承。宗璞正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她出生在校园,在校园里成长,接受高等教育,在报社和学术单位工作,生活范围一直限于高等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受着淳厚的文化学术熏陶,作品也大多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就连写作风格也是她本人的折射:细密从容、优雅温婉,有大家风范,但有些细节,很死磕,较真得过分。一半因为身体不好,一半因为生性温和,宗璞说话总慢悠悠的,绵软柔和,但一旦关乎父亲和家族的声誉,她会突然变得犀利尖锐。她曾找过何兆武老先生的“麻烦”,也曾与自己的老师杨绛对峙。这种争斗有时让人惊讶,在一些人眼里,甚至是颠倒是非的名利之争。其实,她是出于亲情和家庭(族)荣誉感而战斗。宗璞一个多年好友私下里感慨说,宗璞本是聪明人,可在维护家族问题上,有点痴,做得太过;她护得那么厉害,反而让人不相信她的公允和理性。
这个简单的道理,宗璞不是不知道,一般的事,她也确实“很好说话”。可但凡知道文化圈谁说冯友兰不是了,她忍不住挺身而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父亲过世后,宗璞又用很多时间精力整理父亲的书稿,推进学界对父亲的研究。学界有人评价说,冯学能取得今天的发展,宗璞功不可没,但是,冯友兰的名声在社会上纷争很大,也未必不是宗璞越描越黑的结果。
冯友兰去世后,宗璞最大的心意和志向,本是写完“野葫芦引”四部曲:以抗战前后的西南联大师生为原型,计划写南、东、西、北四部长篇小说。宗璞小时并未立志当作家,15岁发表散文,也不过兴之所至。她在业余、事余和病余开始写作,所以是“三余作家”,现在又加一条:维护父亲形象和家族荣誉之余。所以,她是“四余作家”。宗璞偶尔感慨,读小说是乐事,写小说却是苦事。现在,《南渡记》、《东藏记》和《西征记》都已出版,让人担心的是她的健康。宗璞的身体从小就不好,年轻时贫血,不期然就会晕倒,还因为肺结核休过学。做过多次手术后,达观的她笑称自己是“挨千刀的”。从写《东藏记》开始,她视网膜脱落,眇一目,左眼视力仅0.3.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不能间断吸氧。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7年成一书,写作的过程异常艰辛。现在,她的几位好友如资中筠、文洁若,都还活跃在学术文化圈,著作不断,她却已经行动困难,写作几乎停顿。朋友们都希望她能坚持将《北归记》写完。
事实上,正如她的“自度曲”所言:“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沅君曾捐赠200万稿费设立“唐河冯太夫人奖学金”奖励豫籍女生,可见冯氏家族向来有热心公益的传统。
B.宗璞的作品大多反映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写作风格细密从容、优雅温婉,折射出她本人的鲜明特点。
C.文章题目为“四余作家宗璞”,“四余”指“业余、事余和病余”,以及“维护父亲形象和家族荣誉之余”,行文中有意突出的是“病余”和最后一“余”。
D.从写《东藏记》开始,宗璞视网膜脱落,眇左目,头晕频频发作,半边身子麻痹,不能间断吸氧,只能在助手的帮助下口述成文。
 
E.要完成“野葫芦引”四部曲中的《北归记》,宗璞面临着比撰写《南渡记》《东藏记》和《西征记》更大的困难,因为她已行动不便,暂时停止写作。
(2)宗璞的“孝”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章分析。
(3)“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你如何理解?
(4)结合全文,探究宗璞性格形成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9 10:2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界上有没有两个长得完全一样的人呢?截至目前,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人的相貌到底是如何决定的呢?一个简单的答案是:基因。同一个家庭的成员,或者同一个族群内部的个体,因为基因相似,往往有着相似的外貌。但是,同一个族群的不同成员之间的相貌也有细微差别。这些细微变量以及它们的各种排列组合的总数是惊人的。问题在于,人类只有不到3万个基因,其中直接负责脸部结构的基因更是少得可怜,它们当中大部分还是和某些遗传病有关的,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特有的脸型。除此之外,负责健康人相貌的基因数量非常少,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

所以说,决定人类相貌的不仅仅是基因,而是整个基因组。

所谓基因组,指的是人类23对染色体上的所有DNA序列,基因只是其中负责编码蛋白质的DNA片段而已,它们的总长度加起来只占人类基因组总长度的2%。换句话说,人类基因组当中有98%的片段都不直接编码任何蛋白质,因此曾经被科学家们称为“垃圾DNA”。后续研究发现,它们并不都是没用的垃圾,其中含有大量具备调控功能的DNA片段,这些片段就像电灯开关,负责启动和调整基因的功能。如今该领域已经成为基因组研究的热点,因为这些调控基因是很好的药物靶点,也是解开很多生命之谜的关键所在。

作为哺乳动物,小鼠脸型的发育过程和人类非常相似。美国科学家艾克索尔·维瑟尔博士及其同事们决定从小鼠胚胎入手,找出所有与脸部发育有关的增强子(Enhancer)。增强子是基因组中特定的一些DNA片段,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控基因的功能。最终研究人员一共找到了4399个与脸部发育有关的增强子,其中一部分增强子属于基因开关,比如可以让某个基因只在鼻子上发挥功能,却在面颊上失效。另一部分增强子则可以联合起来调控各个基因的活性,从而调整脸的各个部分的比例。

这个结果说明,虽然负责脸部发育的基因总数很少,但负责基因功能的调控因子的数量却非常多,正是这些调控因子的存在,才使得不同小鼠的长相各不相同。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培育出一种转基因小鼠,其体内有3个增强子被去掉了。结果这批小鼠的相貌全都发生了细微但却统一的变化,可以很容易地和对照组区别开来。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调控方式是非常聪明的。基因是生物最重要的资源,轻易改变不得。用增强子的方式来调控,可以让小鼠不用改变基因本身,就可以单独地调整脸部各个部分的比例。

最后,研究人员测量了这些增强子的DNA序列,发现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可以在人类当中找到同源序列,这说明人类很可能也和小鼠一样,是通过增强子来控制相貌的。人类基因组中的基因总数虽然很少,但增强子的数量可以非常多,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相貌会如此不同的主要原因。

(选自袁越《人的相貌是如何决定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垃圾DNA”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染色体的大多数片段是“垃圾DNA”。
B.4399个影响相貌的增强子都是“垃圾DNA”。
C.“垃圾DNA”全部都不直接编码任何蛋白质。
D.“垃圾DNA”只负责启动、调整基因的功能。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具有血缘联系的个体的外貌虽然往往相似,却仍然有无数种细微差别,这与调控脸部发育的增强子的数量多有关。
B.科学家找出的影响脸部发育的增强子,既能单个启动和调整基因的功能,也可以联合其他增强子调控基因的活性。
C.去掉了3个增强子的转基因小鼠与对照组相比,相貌都发生了细微却统一的变化,这证明增强子能控制外貌变化。
D.通过增强子来调控基因的功能,既针对性强,又能避免因改变基因而导致遗传病,所以增强子是很好的药物靶点。
【小题3】维瑟尔的小鼠实验为什么能解释每个人都长得不一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8月10日,基于以动互联网和云平台的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历时一年研发,将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无缝接入中央气象台决策服务APP移动终端,标志着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正式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研发及其应用工作,是国家气象中心重点工作之一,下一步工作组会进一步明确定位,达成共识,打造以格点化实况预报产品为核心、面向预报服务的多终端应用体系,持续创新、改进完善,加强网格产品在影响预报和决策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网《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跨入移动互联云时代》)
材料二:
网格化预报针对每一个网格开展。与原来的定点预报相比,它在空间上更加精细,也更具针对性。以北京的预报为例,原来的预报仅以南郊观象台这一个点的气温、降水等来代表整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而通过开展网格化預报,针对北京的气象服务和天气预报可以精细地反映在整座城市每个不同的网格之中。目前,部分省份甚至可以做到分钟级的天气预报;在空间上,已有十几个省份可以实现3公里分辨率、2.5公里分辨率乃至更精細化的预报。
网格化預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現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溫、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牧狐网《“网格天气预报”》,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 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 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 细
10天内基本要素逐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 动
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公里)与近海责任区(10公里)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资料于201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无“用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枝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D.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预报员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言。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艺原创力是具有独一性的文艺创新能力,它基于文艺家对生活与现实的全新思考和把握,并有着创造性的艺术呈现。提升文艺原创力是推动当代文艺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前提。而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提升文艺原创力意义重大。

提升文艺原创力必须杜绝平庸,拒绝重复。黄庭坚有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艺创作就需要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当代文艺产品,如文学、影视、音乐、绘画乃至更广泛的文化产品,要成为精品,要拥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能量,就必须把创新理念贯穿文艺生产的各个方面。文艺创新不能凌空蹈虚,艺术之花需绽放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上。伟大的作品具有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的把握。文艺家对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视角与观照是形成文艺原创力的关键。历史与现实为文艺创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原创资源,当代文艺实践也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当代文艺工作者有着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新机遇,但只有具备足够的文化定力和审美独立性,坚定对民族、国家、时代的文化自信,并将民族的审美特性融入个人的艺术追求中,才能超越前人,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如果在文化自信上出现问题,在美学追求上出现动摇,一切以被外国人接受或者以市场热捧为追求,就不可能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精品力作。

文艺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更不能执着于虚妄怪诞。在文艺创作中,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与追求怪诞、故弄玄虚有着本质的不同。大胆创新之作,能够在前人的成就中探索艺术的未知领域,在题材、风格、手法、形式上突破固有规则,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艺术高度。但怪诞之作并无真诚的艺术追求,表面上大胆新颖,实质上难以掩饰内心的不自信。中国书法史上,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明代的董其昌……一代代的书法大家就像跑着“接力赛”,走正道,有耐力,在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出自家面目,登上书法艺术高峰。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不懈的创新努力。但当代一些所谓书法家,把书法创新等同于笔墨杂耍,刻意求新求怪,哗众取宠,偏离了中国书法本质规律。这种现象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有不同表现。

只有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以持续不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为敏锐而全面地反映时代、引领时代,从而更好地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有效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文艺产品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先机,收获赞誉,从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耸立起文艺创作新的“高峰”。

 (摘编自叶青《提升文艺原创力要杜绝怪诞和平庸》)

【小题1】下列关于文艺原创力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原创力是文艺家在对生活与现实的全新思考和把握的基础上,在作品中真实反映生活与现实的文艺创新能力。
B.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文艺原创力的重要保证,形成文艺原创力是文艺家对历史与现实的全新视角与观照的关键。
C.提升文艺原创力需要创新,只要具备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新机遇,以及足够的文化定力和审美独立性,就能超越前人。
D.提升文艺原创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也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指明了一条道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点出文艺原创力的概念,中间阐明提升文艺原创力的注意事项,最后强调提升文艺原创力的作用。
B.第二段引用黄庭坚的名言,从文艺家创作的角度来论证,是为了说明文艺创新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C.文中通过对比古代一些书法大家和当代一些所谓书法家创作上的不同追求,强调提升文艺原创力不能执着于虚妄怪诞。
D.文章从两方面对如何提升文艺原创力加以论述,在行文中还指出了提升文艺原创力与增强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为精品的文艺产品往往弘扬了创新精神,把创新理念融入其中,并且立足于历史和现实,深刻把握住个体、民族、国家命运。
B.艺术家如果在文化上比较自信,坚持美学追求,那么就不会出现以被外国人接受或者以市场热捧为追求的情况,从而创作出精品。
C.书法上出现的追求怪诞、故弄玄虚的创作歪风在其他艺术门类中也有,这种做法偏离了艺术的本质规律,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创新。
D.要使我国文艺产品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不断提升文艺原创力,反映、引领时代,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有效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储蓄人生

雁鸣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真情。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爱情是一种幸福而艰苦的储蓄。一对陌路相遇的男女,婚前相恋固然需要执着的储蓄,而要在一个屋檐下应对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又需要储蓄多少和谐、多少默契、多少理解、多少扶助啊!这绝不是靠花前月下、甜言蜜语的一次性投入可以解决问题的。享用这笔储蓄如享用清冷中的一盆火、泥泞中的一缕阳光、患病时的一句深情的话语、彷徨时的一番温柔鼓励。爱情的常爱常新,需要月月储蓄、日日积攒。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小题1】人生应该储蓄的东西很多,作者认为应该储蓄什么?
【小题2】友情,也需要储蓄。结合原文,谈谈应该怎样储蓄友情。(不超过15字)
【小题3】本文彩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
【小题4】在你的人生中最值得储蓄的是什么?为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