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现代文阅读
资深少年宫崎骏
①在人们的眼里,72岁的宫崎骏有时孩子似的,会做出很多幼稚的事。
②网友历数出他诸多“长不大”的证据:比如不愿过马路,去到陌生的城市,他都会独自散步,而到了路口,他总是会选择右转;他会幼稚地对空屋子问好,如果有人问他在和谁说话,他会回答“家里人,他们一直都在呢”;据说每天工作之前,他会把一条长椅抬到工作室门前,放上“请随便坐”的小牌子,然后从窗子里偷看这椅子有什么人来坐;一把年纪的宫崎骏被爆料常在下班路上数公车,假如数不够一定的数量,他还会变得焦虑,“哎,今天怎么不够呢”;朋友死后都火化了,宫崎骏总觉得他还在医院里躺着,于是就去探望,先在重症监护室门口转悠,还怕自动门会夹到人家,特意开着半扇门……
③他曾多次向人讲述梦想要建造的庭院:“它的大门始终深锁。隔着生锈的铁栏,只能看到几乎要消失在茂密树丛间的石子路。究竟是谁住在这么大的宅院里呢?街道旁满眼留白且绵延不断的围墙内,有如一片原始森林般。我的脑袋全被这座宅院占据了。那里一定潜藏着一个大秘密……终于在某年夏天的星期日早上,我沿着电线杆翻过围墙,走进去一探究竟。荒废庭院里,到处是或躺或卧的石砌恐龙,莲花池里有长颈龙,三角龙在夏日茂密的杂草间倾听蝉儿鸣叫……唉,如果我有很多钱的话,一定要建造这种庭院。
④倾听着他的诉说,你是否和我一样,感觉一米之外,就是伸手可及的童年?
⑤宫崎骏的动画世界的主角永远是男孩女孩,大人们在那里消遁了。因为在宫崎骏看来,他们常常是孩子们忧郁的源头。
⑥宫崎骏的母亲温婉美丽,性格坚韧又知书达理。遗憾的是,宫崎骏6 岁的时候,母亲就罹患肺结核病倒了。医疗条件的限制,导致结核病菌侵入脊髓,连站立都很困难,从此便卧病在床。幼小的宫崎骏总是趴在病榻前求母亲背一背他,妈妈总是叹息一声。宫崎骏后来接受采访谈及儿时的这段经历依旧是历历在目,他抱怨自己从来没有被母亲背过,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⑦同样缺失的还有对父亲的正常感受。二战期间,宫崎骏的伯父经营一家飞机工厂,宫崎骏的父亲担任工厂主管。在宫崎骏眼中,父亲是一辈子都没说过像样话的人,“一个公开声明不想上战场,却又因为战争而致富的男人”,这让少年宫崎骏尤为自卑。更让他难堪的是,“父亲以前成天在女人堆里打滚,母亲去世后他还常把不光彩的事拿出来炫耀,甚至年过七十依然常去酒家寻欢”。
⑧于是,动画成了宫崎骏的甲壳,龟缩其中,幻想着温暖和挚爱的不期而至。
⑨他说,自己想做这样的长辈——“比方说,孙子一进到祖父的房间,就看到一大堆让人毛骨悚然的东西,虽然我警告他这满屋子的物件小孩子都不可以碰,但小孩子铁定要想尽办法去碰碰看。我就想变成这样的爷爷,好为孙子们制造惊奇。”
⑩72岁的宫崎骏有着12岁少年的血气。
⑪他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高雅得很,相反倒深知其品相通俗,“尽管通俗作品或有轻薄,但它必须有真情流露。观赏它的门槛又低又宽,进去的人不会受到阻拦,而其出口处要有极强的净化力,要在观众心里留有美好和温暖,决不可用低劣的情感或扭曲的事理来取代。”
⑫他说自己一向不喜欢迪士尼的作品,因为“它的入口和出口都一样的低,低到轻蔑观众的程度”。
⑬他对这世上的不义充满鄙视。2003年3月,《千与千寻》获颁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但执拗的宫崎骏却拒绝出席颁奖礼。他给《时代周刊》记者的回复是,“我不想参观一个肆意轰炸伊拉克的国家。”
⑭这就是宫崎骏。每当你要淡忘他时,他却拿出让你惊诧的作品;每当众人王顾左右而言他时,他却直抒胸臆,字字如金。文人常无行,宫崎骏厘清了作为良知守护人的知识者与墨客、文人的色差,澄明间这也是我们更喜欢他的真正缘起。
(选自2013年09 月15 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注】宫崎骏(1941-)日本动画大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代表作有《千与千寻》《龙猫》《幽灵公主》《天空之城》《风之谷》等。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称宫崎骏为“少年”?
【小题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于是,动画成了宫崎骏的甲壳,龟缩其中,幻想着温暖和挚爱的不期而至。
【小题3】文章第⑨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说宫崎骏“会做出很多幼稚的事”,虽然寥寥数笔,却简洁地勾勒出宫崎骏的性格特点,并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可谓四两拨千斤。
B.“一米之外,就是伸手可及的童年”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宫崎骏梦想中庭院的神秘感与吸引力,不仅超越了时间,使宫崎骏一生念念不忘,也能唤起其他人对童年的追忆。
C.成年人往往在宫崎骏动画中消遁,这与宫崎骏的成长经历有关:病弱的母亲与放纵的父亲令他未曾体会足够的关爱,因而颇感失望和遗憾,甚至多年以后都对此难以释怀。
D.宫崎骏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深入浅出,美好温暖,具有净化心灵的能力,而不容许有轻薄低劣的一面。迪士尼作品正是因为不符合上述标准而遭到宫崎骏的诟病。
E.人们记住并喜爱宫崎骏的真正缘起,不是他的动画作品,而是他正直敢言、有别于一般文人墨客的高尚品格;作者称他为“作为良知守护人的知识者”,赞赏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05 04:00: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向北之痛
——悼念钱钟书先生
黄永玉
钟书先生活了八十八岁。
他生于一九一○年,大我十四岁。
五十年代在北京和钱先生、季康夫人①有了交往。有一晚下大雪,我跟从文表叔、钱先生在一个什么馆子吃过饭,再到民族饭店去看一位外地前来开会的朋友。那位朋友住在双人房,不久同房的人回来了,是位当红的学者。他穿着水獭皮领子黑呢大衣,原也是沈、钱的熟人,一边寒暄一边拍抖大衣上的雪屑:
“就在刚才,周扬②同志请吃饭……哎呀!太破费了,叫了那么多菜,就我们三个人,周扬同志坐中间,我坐周扬同志左边,红线女坐周扬同志右边……真叫人担心啦!周扬同志这几天患感冒了,这么大的雪还要抱病请我吃饭,真叫人担心啦……”
探访朋友的时空让这位幸福的学者覆盖了。钱先生嫣然地征求我们的意见:“我看,我们告辞了罢?”受访的朋友挽留不住,在房门口握了手。
“四人帮”覆亡之后,钱先生和季康夫人从干面胡同宿舍搬到西郊三里河的住处,我有幸也搬到那里。二十多年来,相距二百米的路我只去探访过钱家一两次。我不是不想去,只是自爱,只是珍惜他们的时间。有时南方家乡送来春茶或者春笋,先打个电话,东西送到门口也就罢了。
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一番好意也是人之常情,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走去开门,来人说了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先生只露出一些门缝说:“谢谢!谢谢!我很忙!我很忙!谢谢!谢谢!” 
那人当然不高兴,说钱锺书不近人情。
事实上,钱家夫妇是真在忙着写东西,有他们的工作计划,你是个富贵闲人,你一来,打断了思路,那真是伤天害理到家。人应该谅解和理会的。
“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忽然大发慈悲通知学部要钱先生去参加国宴。办公室派人去通知钱先生。钱先生说:“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钱先生没有出门。
八十年代我差点出了一次丑,是钱先生给我解的围。
国家要送一份重礼给外国某市,派我去了一趟该城市,向市长征求意见,如果我画一张以“凤凰涅槃”的寓意大幅国画,是不是合适?市长懂得凤凰火里再生的意思,表示欢迎。我用了一个月时间画完了这幅作品。
眼看代表团就要出发了。团长是王震老人。他关照我写一个简要的“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以便到时候派用场。我说这事情简单,回家就办。
没想到一动手问题出来了,有关这四个字的材料一点影也没有。《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遍北京城一个庙一个寺的和尚方丈,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
这就严重了。
三天过去,眼看出发在即,可真是有点茶饭不进的意思。晚上,忽然想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救星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
“钱先生,平时绝不敢打扰你,这一番我顾不得礼貌了,只好搬师傅下山。‘凤凰涅槃’我查遍问遍北京城,原以为容易的事,这一趟难倒了我,一点根据也查不出……”
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
“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一九二一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这样吧!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我马上找到了。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有一回,不知道怎么说到一位也写理论文章的杂文家:
“……他骂从文,也骂我,以前捧周扬,后来对周扬又不怎么样。看起来,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了,他们才有新材料好骂,我们不为他设想,以后他怎么过日子……”
跟钱先生的交往不多,我珍惜这些点滴。他的逝世我想得开,再高级、再高级的人物总是要死的,不过,我以为钱先生这位人物真不平常,读那么多书都记得住,作了大发挥,认认真真地不虚度时光地劳作,像这样的人剩下的不多了。
祖国的文化像森林,钱先生是林中巨树。人要懂得爱护森林,它能清鲜空气,调节水土。摧残森林,图一时之快的教训太严峻了。我写了首诗悼念钱先生,并问候季康夫人。
一九九九年一月四日夜于香港山之半居
(选自《比我老的老头》,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注】①季康夫人:即钱钟书的妻子杨绛。②周扬: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先生看到朋友同住的人回来了,觉得很不方便,就和大家早早的离开了。
B.钱先生把前来拜年的人拒之门外,是不懂得人之常情,有些不近人情。
C.钱先生能直接回答作者的问题,告诉其出处,可见他博闻强记,令人叹服。
D.面对那位杂文家的“骂”,钱先生觉得自己的工作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E.作者通过回忆与钱先生交往的点滴事情,表达了对先生的景仰和缅怀之情。
【小题2】钱钟书先生人如其名,一生“钟情于书,专心于书”,文章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
【小题3】作者把钱钟书先生比作“巨树”,请结合文章细节概括 “巨树”有哪些方面的性格特征。
【小题4】“文革”期间,许多知识分子包括钱钟书先生,都受到了无辜的“摧残”。所以作者说“摧残森林”的“教训太严峻了”,“人要懂得爱护森林”。请结合文章,谈谈我们在今天应该怎样爱护像钱钟书这样的学者和普通的知识分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①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③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④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⑤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⑥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⑦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⑧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另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钱学森。
A.“我”之所以看到钱学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B.钱学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后来又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长,其目的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C.“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是细节描写,体现了钱学森教学时珍惜时间的精神。
D.“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大师钱学森完美无瑕的个性的赞美。
【小题2】“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用“欣赏”一词有何含义?(6分)
【小题3】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4】文中的第②段中“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这一段文字语意丰富。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就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的确,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一书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文辞优美,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这些称谓使林徽因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小题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林徽因的传奇色彩?(6分)
【小题3】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6分)
【小题4】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人类应建立与洪水和谐共处的防洪减灾体系,应将洪水与洪灾加以区别。江河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江河洪灾则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而产生的问题,应当由人类自己安排解决。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可以修建适当的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但要避免过度和不舍理的开发,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和谐共处。治理江河的工程措施,只可能控制一定标准的洪水,不可能完全控制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因此,在建成具有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土地,以备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为洪水让出足够的蓄泄空间。
人类为了发展社会经济,必须多占用一部分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而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必须适当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以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因此,必须研究如何与周边生态系统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
就水资源来说,过去我们以为,水利工作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控制、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河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后,我们逐步认识到必须兼顾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需要,合理配置水资源。由此而发生的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要通过高效、节水、防污的社会经济模式,通过使用水效率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地球表层,河流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它不仅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走廊的生态系统,而且以其干流和不同等级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是地球水循环的主要陆面通道,它为陆地的各个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也是陆地和海洋交换物质和能量的通道。形象地说,它是地球表层的脉络。在过去的水利工作中,没有重视和研究河流的生态功能,没有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河流变化的规律及其作用。例如,河流的洪水,它虽然有为害的一面,但它也有补给两岸地下水和湖泊洼地的水源、塑造河床和稀释污水等作用,是维持河流生态功能不可缺少的因素。保护每条河流的水质不受污染,更是保持河流生态功能的必要条件。有的论述将河流的生态功能仅限于支持河道内的水生动植物,是不够全面的。
(节选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只要人类不过度开发利用江河冲积平原,洪水就不会泛滥成灾。
B.人类为了维持周边的生态系统,就修建了适当的水利工程。
C.修建一定标准的防洪工程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安排蓄泄超标准洪水的空间。
D.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可以过多占用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
【小题2】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地球表层,河流支持河流内及其两岸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功能不可替代。
B.河流的干流和它的支流组成地球表层的各个水系,为地球水循环提供陆面通道。
C.河流是地球水循环的陆面主要通道,通过它实现陆地与海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
D.河流的洪水,是维持河流生态功能不可缺少的因素,尽管它有为害的一面。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不能完全消除自然现象的江河洪水,但可以自己解决人为因素的江河洪灾。
B.在控制、开发、利用水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水利工作要有所兼顾。
C.研究如何合理地分享水土资源,是人类维护生存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
D.从生态功能的角度研究并掌握河流变化的规律,河流的洪水就不再是有害的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翱翔在蓝天的试飞英雄
——记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
①2006年12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第三代战机——歼一10飞机终于亮相了。同时,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特级飞行员李中华的情感也少有地波动了起来,兴奋和激动涌动全身,因为歼-lO。多年来,他为这架飞机在天空与地面之间已经无数次地起起落落。在飞机从图纸变为实体的过程中,他从事的是那个最为艰苦也最为危险的环节—试飞。
②德国科学家奥托·李林塔尔说:“发明一架飞机算不了什么,制造一架飞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而试验它才艰难无比。”李中华说自己会选择当试飞员是因为觉得挑战性很大,某个型号的飞机的完善过程,凝聚着试飞员的心血,他们的素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飞机的制造。当然,试飞事业也选择了勇于接受挑战的李中华。③李中华,中国歼-10首批试飞员,中国第一个飞出“眼镜蛇”动作的飞行员,中国三名国际试飞员之一,失速尾旋专家,目前保持多项国内飞行纪录,并曾作为教官带飞过多个国家的试飞员。
④当飞机进入一种漩涡状态,像树叶一样打着旋儿往下飘时,飞快的旋转和随之而来的巨大离心办令人头昏目眩,这种情况就是“失速尾旋”,又被航空界和飞行员们形象地称为“死亡螺旋”。据统计,在各种训练和实战演习任务中,“失速尾旋”导致的战机失事的比率约为90%。不服输的李中华挑中了这块“硬骨头”。在俄罗斯学习的时候,他曾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苏-27的所有“失速尾旋”试飞科目,并与其中最危险的“眼镜蛇”动作过了招。而他最终也填补了我国三角翼战机失速尾旋的空白。
⑤选择试飞就要正视风险,不能胆怯。风险是不能回避的,关键是要把风险转化为平安,不能让它朝着事故的方向走。一个优秀的试飞员,要有面对风险的勇气,如果看到风险就退缩,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试飞员。李中华用自己的睿智和勇敢,不仅让自己这个“国宝”级人物安全返回,更为国家挽救了上亿元的科技成果:空中模拟飞行试验机,世界上仅有5架。
⑥险情毫无征兆地出现在2005年5月20日中午12时22分,本来是测试别的科目的李中华和梁剑峰,在飞行高度不足500米时,飞机突然向右剧烈偏转,同时机头向右上方仰起,并向左滚转,二三秒后飞机进入“倒扣”状态,机头还出现了大幅度的摆动现象。飞机快速坠落,400米1300米1200米!地面的麦田、庄稼迎头扑来。倒立着的李中华迅速压杆、蹬舵,飞机没有反应!他迅速切断飞机的电传操纵系统,“失心疯”的飞机终于恢复了素目的服帖,李中华毫不迟疑,迅速将“倒扣”的飞机翻转过来。由于断电,飞机上各种仪表全部没有显示,他们也无法与地面联系,一切只能靠自己。刚与死神打了个照面的李中华凭着自己多年练就的高超技艺驾机滑向跑道,时间指向12时26分。
⑦叙述起这件事中间有个过程,其实当时是很连贯的,也就是240秒的时间。李中华凭借自己的镇静和果敢,跳出常规处置程序处理了特情。!‘当时我就想,不能慌,要一步一步来,多想一想其池的可能,这也是一个试飞员关键时候应该有的能力。试飞员不能凭侥幸,机会可能只有一次;当时处理时虽没有绝对把握,但我要试一试,绝不能轻言放弃,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也要把它处置好。”他深知这架飞机的重要性,所以在这240秒内他没有1秒钟想过跳伞!
⑧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因为执著,所以完美。对于李中华来说,试飞就是他的生命意义所在。这位翱翔在天空的勇敢者,我们有理由尊称他为英雄! (有删改)
【小题1】本文是一篇人物报道,请简要概括文中第一段的作用。(4分)

【小题2】报道结尾处说“我们有理由尊称他为英雄”,请结合全文说说:李中华身上所体现出的“英雄”的内涵是什么?(5分)

【小题3】对于李中华来说,试飞就是他的生命意义所在。请结合李中华的事迹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