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①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③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④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⑤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⑥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⑦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⑧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另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钱学森。
A.“我”之所以看到钱学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B.钱学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后来又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长,其目的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C.“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是细节描写,体现了钱学森教学时珍惜时间的精神。
D.“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一代大师钱学森完美无瑕的个性的赞美。
【小题2】“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用“欣赏”一词有何含义?(6分)
【小题3】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4】文中的第②段中“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这一段文字语意丰富。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就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7-14 10:1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乌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实事证明,塞罕坝人越节制,大自然的回馈就越慷慨。如今,塞罕坝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每年将创造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方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C.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D.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B.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C.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E. 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2005年下降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小题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吴冠中与河北李村
周喜俊
上世纪70年代初,吴冠中所在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体人员整体下放到驻扎在河北获鹿县的27军1594部队农场。200多名师生分为两个学生连,分别住在李村和小壁村的百姓家中,一住就是三年。
吴冠中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刚到李村时,看到地形比较单调平淡,以为不易找到引人入胜的风景画面。时间长了,尤其是与这里的乡亲们产生感情之后,蓦然发现,看似平淡的李村,原来有那么多美的东西可以入画。
吴冠中在李村的土地上找到了生活之趣,发现了自然之美,这种美给了他坚守的力量,也让他的心情豁然开朗。马上托人捎来颜料和画笔。他是画油画的,需要画布、画框,这些东西在村里买不到,也无法制作,他急得满村转。
他终于在李村的小卖店发现了一种小黑板,是用马粪纸压成的,很轻,价格也便宜,一块多钱一张,吴冠中一下买了几十张,在上面刷层胶就能替代画布了。
画布有了替代品,画架怎么办?他发现房东家用荆条编制的粪筐很有特色,名为粪筐,并不是背粪专用,老乡们下地干活,孩子们上学,总习惯挎着这种筐,拾柴、打草、捡麦穗、装菜都能用。
吴冠中背着粪筐到地里作画,高高的背把正好当画架,筐里边放颜料盒、画笔什么的,连画箱都用不着了。他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同学们羡慕不已,戏称他为“粪筐画家”。好多师生觉得这办法不错,纷纷跟着学,星期天各自背着粪筐寻找庄稼地写生,这成了李村当时最具特色的景象。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便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粪筐画派”。
吴冠中到李村时,肝炎相当严重,加之失眠、脱肛等多种疾病缠绕,吃中药西药都不管用,精神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房东家没啥好吃的,有时熬了小米粥,给他盛一碗,包顿野菜馅饺子,给他送几个。乡亲们的真诚朴素,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房东陈吉堂告诉我,他亲眼见过吴冠中画高粱,中午地里闷热闷热的,吴冠中在地头上依着粪筐作画,汗水把背心湿透了,紧贴在身上,蚊子在他的胳膊腿上咬出好多疙瘩,他好像啥也感觉不到,只是不停地画。
梵·高是吴冠中崇拜的偶像,梵·高“把自己埋到土地里”的观点,对吴冠中影响很大。新中国成立之初,吴冠中义无反顾从法国回来,就是立志要做中国的梵·高。李村为吴冠中提供了实践梵·高精神的平台,在麦浪滚滚的金黄田野,在烈日炎炎的高粱地,在蒸笼一般湿漉漉的绿色瓜园,在无边无际的洁白棉田,吴冠中脚踩滚烫的大地,终于感受到了梵·高内心熊熊燃烧的烈焰。
河北李村的盛夏像火烤一样炙热,中午的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生鸡蛋放在阳光下都能烤熟。吴冠中穿着背心、短裤,在田野里依着粪筐一画就是一整天,中间不吃不喝不休息。房东见吴冠中大中午还不回来,着急地对他的学生们说,老吴真是不要命了,他是个病人啊,这大热的天,不吃不喝在地里画画,哪能受得了啊?你们快去看看吧,别让他晕倒在地里还不知道。学生们理解房东的善意,可他们知道,吴先生画画时是不许打扰的。
姜玉军是和吴冠中一起住在陈吉堂家的学生,至今提起这事仍热泪盈眶。他说,我站在房东家的屋顶上,手搭凉棚四处寻找,看吴先生在哪块地里画画。夏日的中午田野里几乎没有人,只要看到那块地里有个人影,肯定是吴先生。我给他送壶白开水、拿个馒头,可他根本顾不上吃喝,说画画时胃是停止工作的,吃了东西不消化更难受。有时只是喝口水润润嗓子,就撵我赶紧走,怕干扰他作画。
吴冠中在沃野找到了创作的源泉,积蓄已久的情感得到了爆发。在李村的后期,他拼命地画,不让自己停下来:《高粱与棉花》《瓜藤》《胡萝卜花》《野菊》《南瓜》《岩下玉米》《冬瓜》《柴扉》《苇塘秋雁》《喜鹊》《麻雀》《池塘》《双燕》《井》《硕果》《山花烂漫》……
吴冠中在疯狂作画中,多年的肝炎竟然不治而愈,到医院检查,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顽固的失眠症也逐渐减轻,白天在地里作一天画,晚上回来香甜地睡上一觉,第二天又精神饱满去作画。心情好了,食欲渐渐增强,蜡黄的脸上渐渐有了血色,腿上有了力气,走路腰板也挺了起来。
【相关链接】
①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摘自“百度百科”)
②我珍视自己在粪筐里的画、在黑板上的作品,那种气质、气氛,是巴黎市中大师们所没有的,它只能诞生于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之中。朝朝暮暮,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上,拥抱着母亲,时刻感受到她的体温与脉搏!(吴冠中《我负丹青》)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代背景,点明了题意,为下文描写吴冠中在李村的生活和创作作了必要的铺垫。
B.吴冠中在李村不仅找到了创作的源泉,创作出一大批充满乡土气息的画作,而且振作了精神,身体恢复了健康。
C.“熬了小米粥,给他盛一碗,包顿野菜馅饺子,给他送几个”,这几句语言朴实无华,用整句,表现了乡亲们表现了乡亲们对吴冠中的关心。
D.盛夏的中午,吴冠中还没回来,房东非常着急,要吴冠中的学生去田间找,但是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是运用反衬手法。
【小题2】文本表现了吴冠中怎样的性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运用直接、间接描写方法写吴冠中中午在田间作画的情景,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刚田:豪华落尽见真淳
这个1946年出生的书法家,著作等身,获奖无数。他称自己一直在“没有目的地做事情”。1985年首次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时他毫无思想准备,而这一干就是三十年。年届七旬的他已对这些光环、荣誉渐渐看淡,唯望在自己的书斋“玉泉精舍”里以玉自省。保持高洁与高贵的品格;读书弄翰,获得自在与快乐。
李刚田四五岁即学习书法,祖父爱好收藏文物,从小家中就有成堆的古玺、秦汉印,因而自幼就受到熏陶感染。有时大人在场,孩子们可以被允许翻着看 看字帖,大多是装裱成册页的原拓剪贴本,大人要求看字帖前洗净手,帖要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人要正襟危坐,气不盈息,帖要轻翻。当时家中楼上的五间房都是书,小孩儿是不许进的,但是如果窗户没关严,李刚田就偷偷翻到里边,在里面一读就是一整天,读到昏天地暗。家里大人都着急上街去找他了,他也浑 然不觉。
当时家里条件艰苦,年仅13岁的李刚田就要与15岁的哥哥去建筑工地干粗活,一天下来筋骨都要散架了。即便这样,李刚田回来还是要坚持练习小楷,写钟绍京的《灵飞经》,身上的汗可以顺着脊背流一直流到脚跟,当时穿着解放鞋,鞋里的汗都湿透了。在书法的世界里,李刚田得到了心境的清凉,忘掉了物质和客观环境的燥热,只剩下一种精神。
“文革”期间,书法属于“四旧”,学习书法变得难上加难。有一次,李刚田在朋友家看到一本字帖,他将字帖借到手后,彻夜不眠,用比较薄的油光纸将字双钩下来。像这种双钩字帖他有几百本。那些不眠之夜,那些在艺术世界里的愉悦时光,已是他能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在那种境遇下还能坚持学习,确实有一种信念和理想在支撑。
1980年,他被调到文联工作。这是李刚田从业余爱好者到专业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感慨,时势造英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思想解放、经济开放,成就了整个书法艺术,他深感自己幸运地赶上了这一好时代。
而现在,书法给了李刚田稳定的生活,更赋予了他人生价值。苏东坡讲“无意于佳乃佳”,就是说无心求好、求美则达到一种大美,这种大美就是顺乎自然的美。
当作品进入展厅,书法创作愈发需要在形式上做足文章时,一些求新求变者喊出了“不与古人同、不与时人同、不与故我同”的口号,希求在短时间内彰显自我、吸引观者。但李刚田却在这一“热闹中著一冷眼”,他认为书法形式的创新需要突发灵感,文化的酝酿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应将顿悟与渐修结合起来,两者都不可偏废。
30多年的职业创作生涯,李刚田坚持自己的风格,不把形式上的争奇斗艳作为努力的方向。他相信,书法不仅是让人“看”的,更是让人去 “读”。人们不仅欣赏其外在的形质之美,更应品读其中的意味,从中感受深渊与博大,在文采风流与翰逸神飞的无间交融中,感受作者的气质禀赋、修养情操与人格魅力。
李刚田承认无法割舍对传统的情结,采取了“不薄今人爱古人”的创作态度,在守成中突破,在突破中传承,以“春柳之渐染,似残雪之消融”求得艺术创作的新境界——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已近古稀之年的李刚田只想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写字、刻印、读书,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他希望能在晚年多留点时间给自己,尽量减少社会活动,尤其是那些奢华而无聊的饭局。
多年来俗世繁忙,李刚田却在研习书法、篆刻的同时,从未间断对艺术理论的探索和思考,治学严谨扎实。迄今为止,发表的专业著作就已经三十多本。“多少年来都是四点钟起床,起床就开始工作,当别人开始工作时我已经工作四个小时了。所以文章不断地发,作品不断地出。”
李刚田曾撰联语:“痴情刀笔蝴蝶梦,漫卷诗书杜甫心”,这或可作为他晚年生活与心态的写照,豪华落尽见真淳,向人本回归,向自然回归,愈加注重其内在的意蕴深厚,享受把笔临池时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过程,让作品真正如其人、如其学、如其志;心无旁骛,拒绝一切诱惑,真正体验超然物外的做人至 境,这是他给自己的回答。
(全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李刚田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篆刻理论家。2015年4月,李刚田获得第五届书法兰亭奖这一中国书法界最高奖项,他很淡然。“已是70岁的老人了,本无意于再去与人pk,竞争什么奖项。本来也没有想到去申报,在朋友的怂恿与组织的推荐下,在最后的时间申报了。”
(国《人物·翘楚·李刚田》)
②李刚田说:“作为一个书法家,以全面、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从而深化艺术创作思想,增强艺术创造力,是非常必要的。要提倡书法家做一个文化人,也就是过去所说的读书人。风骨情操,这一点最重要,也是当下书法界失落做多、亟待唤回的一种传统文化精神。”
(齐鲁网《人物专访:李刚田》)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大人要求看字帖前洗净手,帖要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人要正襟危坐,气不盈息,帖要轻翻,这让年轻的李刚田对书法产生了神秘感。
B.一些求新求变者喊出了“不与古人同、不与时人同、不与故我同”的口号,李刚田却“热闹中著一冷眼”,表明他要与“古人”、“时人”、“故我”同。
C.在创作生涯中李刚田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不趋于俗,不把形式上的争奇斗艳作为努力的方向,使自己的作品别具一格。
D.李刚田晚年仍读书弄翰,胸怀宽广,情系国家,曾撰联“痴情刀笔蝴蝶梦,漫卷诗书杜甫心”,这或可作为他的生活与心态的写照。
E.李刚田曾说“风骨情操,这一点最重要,也是当下书法界失落做多、亟待唤回的一种传统文化精神”,表现出他对书法发展的的担忧。
【小题2】李刚田在书法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题3】李刚田在书法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请简要分析。
【小题4】李刚田称自己“没有目的地做事情”,这在他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有什么样的现实指导意义?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马君武
马君武,字贵和,广西桂林人,学者,国立广西大学首任校长。
民国初,马君武怀疑宋教仁倒向袁世凯,对宋“言语讨伐”。宋按耐不住性子,打了马君武一耳光,马君武“奋起还击”,重伤宋教仁左眼。宋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勉强愈合”。1917 年初,国会讨论对德宣战,马君武为反战之中坚,但“政学系”骨干李肇甫却赞成对德宣战。马君武勃然大怒,大喝道:“放狗屁!”说罢举杖绕桌追打李肇甫。即便是在对诗赏月的风雅场合,马君武也难脱勇武之气。一次“南社”对诗,马君武被苏曼殊的诗“噎”得半天说不出话,“转羞为怒,急起,奋拳欲殴曼殊”,苏诗人竟“茫然不知所措”,幸亏众人劝住。
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说,马君武虽“性烈”,却有其“烈”的道理。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但如此文人脾性,在政坛自是四面碰壁。因固执己见,马君武曾被国民党开除。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他是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是他首次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
马君武一度任广西省长,但多次与桂系军阀交恶,其座船被军阀袭击,连随侍身边的妻子都中弹殒命。死里逃生的马君武向老友陆费逵痛陈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
陆费逵答曰:“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勇夫”,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其时,恰逢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空缺,全校学生一致公议,要求教育部任命马君武为校长。他的学生回忆,马校长一到,“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生炉取暖,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在出任广西大学的首任校长后,马君武又奉行“锄头主义”。他要求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既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使家境贫寒的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点报酬,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抗战期间,为了让学生适应战斗生活,马君武还大力提倡军训。西大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戴军帽、扎皮带、裹绑腿,每日三餐,号兵吹号,学生列队进入食堂,有时候还要搞夜间演习。
在用人方面,马君武不拘一格。他从中学教师暑期讲习班中选拔人才,来广西大学担任助教。反之,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则不管资历、学识如何,一旦聘期已满,立即予以解聘。
马君武的同代人,显然很清楚地意识到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这位校长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但这个一度“恃才傲物”的马校长,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他曾求张学良为其捐助一笔办学款,张学良拒见,他便在张的公寓门房外呆了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藏书出售,马君武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苦苦哀求,才得以花费巨资,将康的藏书收于校图书馆。1936 年,广西当局改组西大,规定校长由省政府主席兼任。马君武请求担任理工学院院长,遭拒,只得离开他一手创建的西大。离别前,他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一生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求别人。
1939 年,59 岁的马君武再度出山,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他的居所位于校区内杉湖旁,门前是他亲撰的一副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
1940 年,马君武逝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马君武接受老友的建议,顺应形势需要,开始投身并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他以教育家的眼光和作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B.马君武是留德博士,才华过人,有很深厚的翻译功力。座船被军阀袭击,数千册书籍和诗文译稿完全丢失,使他十分心痛,于是出巨资购买了康有为的藏书。
C.马君武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在任期间发生的三件事——还击宋教仁,杖打李肇甫,拳殴苏曼殊,体现了他勇武好斗性格特点。
D.马君武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时,居所门前的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表明马君武怀有为壮乡培育佳弟子、为八桂输送栋梁才的雄心壮志。
E. 这篇传记的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否定了前期马君武的不合时宜的举动和做法,高度肯定了从事教育事业以后的贡献。全文以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小题2】马君武在恢复国民党党籍的表格上“何时入党”一栏填了“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的话。请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写。(4 分)
【小题3】马君武为什么会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界享有盛誉,请简要概括其原因。(6 分)
【小题4】请结合马君武的个性和人生经历,谈谈你对他从“从政”到“从教”这种转变的看法。(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制造业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在日本制笔企业笔头的生产线上,我看到一个女工, 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没有五年十年的记录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日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仍需进口特殊类高质量钢材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和根本的是,制造业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要努力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完全是在技术上,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都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