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安:有梦想的人才能举起奥斯卡
①1978年,当我准备报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戏剧电影系时,父亲十分反感,他给我举了一个数据:在美国百老汇,每年只有200个角色,但却有50000人要一起争夺这少得可怜的角色。当时我一意孤行,决意登上了去美国的班机,父亲和我之间的关系从此恶化,近二十年间和我说的话不超过100句! 
②但是,等我几年后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所在。在美国电影界,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华人要想混出名堂来,谈何容易!从1983年起,我经过了六年多的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助剧组看看器材、做点剪辑助理、剧务之类的杂事。最痛苦的经历是,曾经拿着一个剧本,两个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一次次面对别人的白眼和拒绝。  
③这样的奔波毕竟还有希望,最怕的是拿着一个剧本,别人说可以,然后这里改、那里改,改完了等投资人的意见,意见出来了再改,再等待,可最终还是石沉大海,没了消息。
④那时候,我已经将近30岁了。古人说:三十而立。而我连自己的生活都还没法自立,怎么办?继续等待,还是就此放弃心中的电影梦?幸好,我的妻子给了我最及时的鼓励。  
⑤妻子是我的大学同学,但她是学生物学的,毕业后她就在当地一家小研究室做药物研究员,薪水少得可怜。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大儿子李涵,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我每天除了在家里读书、看电影、写剧本外,还包揽了所有家务,负责买菜做饭带孩子,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记得那时候,每天傍晚做完晚饭后,我就和儿子倚在门口,一边讲故事给他听,一边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生活费)回家”。  
⑥这样的生活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很伤自尊心的。有段时间,岳父母让妻子给我一笔钱,让我拿去开个中餐馆,也好养家糊口,但好强的妻子拒绝了,把钱还给了老人家。我知道了这件事后,辗转反侧想了好几个晚上,终于下定了决心:也许这辈子电影梦都离我太远了,还是面对现实吧!  
⑦后来,我去了社区大学,看了半天,最后心酸地报了一门电脑课。在那个生活压倒一切的年代里,似乎只有电脑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让我有一技之长了。那几天我一直萎靡不振,妻子很快就发现了我的反常,细心的她发现了我包里的课程表。那晚,她一宿没和我说话。  
⑧第二天,去上班之前,她快上车了,突然,她站在台阶下转过身来,一字一句地告诉我:“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 那一刻,我心里像突然起了一阵风,那些快要湮没在庸碌生活里的梦想,像那个早上的阳光,一直直射进心底。妻子上车走了,我拿出包里的课程表,慢慢地撕成碎片,丢进了门口的垃圾桶。  
⑨后来,我的剧本得到基金会的赞助,我开始自己拿起了摄像机,再到后来,一些电影开始在国际上获奖。这个时候,妻子重提旧事,她才告诉我:“我一直就相信,人只要有一项长处就足够了,你的长处就是拍电影。学电脑的人那么多,又不差你李安一个!你要想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就一定要保证心里有梦想。”  
⑩不管这个曾经的梦有多遥远,如今它毕竟部分地实现了。1991年4月,我的第一部正式电影《推手》由电影公司投资,在纽约库德玛西恩公司制片开拍时,有人拿了一个木盒子给我,说:“导演,你坐这儿。”没有人注意到,当时我快飘起来了,第一次有人正式称我为“导演”。我觉得自己的忍耐、妻子的付出有了回报,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一定要在电影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因为,我心里永远有一个关于电影的梦。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当李安坚决地去美国,报考戏剧电影系时,他和父亲的关系开始恶化,父亲也断绝了和李安的来往。
B.在美国电影界,一个华人只要有了背景,就能够有所成就。李安因为没有背景,所以长期得不到重用。
C.李安在而立之年,生活无法保障,这时候,他打算放弃,在妻子的劝说下,他坚持了自己的追求。
D.第⑧段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话对李安心灵的巨大影响。
E.本文以李安的经历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小题2】第②段中“等我几年后从电影学院毕业后,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所在”,“父亲的苦心”指什么?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苦心?
【小题3】本文以记叙为主,但也穿插了少许的议论,请分别分析记叙和议论的作用。
【小题4】联系本文谈谈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6 10:2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请不要遗址公园化  冯骥才
说到遗址,便会想起那年埃及考察。埃及大地到处是公元前数千年的历史遗址,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文明的初始感、源头感。从开罗的金字塔到卢克索的国王谷——这些法老墓葬的遗址中,无处不是巨大的石雕碎块和灼热的荒沙。谁也说不清它们的历史,连这些坚硬的石雕究竟毁于何时,也无从得知;时间在这里仿佛失去长度。当历史走去时,没有留下任何寻找它的线索,只有问号。这些问号弥漫在残垣断壁碎石流沙之间。于是空茫、荒芜、寂寞和寥落,雾一样浓重地笼罩在遗址上;然而这才是远去的历史遗留在大地上特有的生命感——也是遗址独具的气质与魅力!
在罗马,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往往并不在城外或者更远的地方,而是在城中,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但从没人把这些草木丛生的大片大片残垣断壁视做垃圾,去动手清理。相反,把它们当成凝固的历史,有形的岁月,真正的城市文物,不敢去碰它,更甭说动它。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来,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它残缺,却正好把另一半交给你去想象。
然而,在我们这里却被改变了。且不说,许多遗址正在被粗暴的施工所破坏;从河南的殷墟、西安华清池到京西的圆明园遗址,到处在动土动工,修筑围墙,植树种花,竖立雕塑,点缀小品,更有甚者则添油加醋地增添各种“景观”于其间,努力把历史遗址“打造”成一座座公园。
做这种事的人,完全不懂得遗址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吗?不懂得文化和历史也有尊严、也是神圣不能侵犯的吗?
不可否认,我们一些将遗址公园化的人,可能对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不懂,但不懂得历史文化的人怎么能去管理文化遗产呢?
进而说,又决非仅仅是不懂;如果不懂,为什么要破费大笔钱财为遗址围墙造景、植树栽花呢?其目的无人不知,便是开发旅游,招引游客,图谋赚得更多银子。就这样,遗址正在一个个变成公园,变成赚钱的机器;历史被我们变成消费品了。
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不怕没有了令人敬畏与尊崇的精神性的文化而带来的浅薄与苍白——不怕那种腰缠万贯的浅薄和富得流油的苍白吗?
(写于2010年6月,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作者认为遗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2】国内将遗址公园化的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6分)
【小题3】文章最后说:“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请说说这句话有哪几点含意。(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新网5月12日电综合报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各国媒体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关注。外媒认为,“一带一路”展示了中国的远见。
美联社报道称,前美国驻华大使马克斯•鲍克斯在接受采访谈到中国的计划时表示,中国领导人“展示出了远见”。通过拟定一项重大的经济计划,中国领导人展现出他们对经济前景的期望。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称,中美双方12日公布了两国经济合作百日计划的早期收获。两国发表的新闻稿表示,美方认识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将派代表参加本月14日和15日在北京举行的高峰论坛。报道称,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对“一带一路”持较开放态度。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英国驻华大使吴百纳上月在北京表示,中英关系正值“黄金时代”,英国将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上,开展具体合作计划。
吴百纳指出,在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之际,英国成为首先加入支持这一战略的“亚投行”的大国,带动大批欧洲国家随之加入“亚投行”。
据介绍,已经有英国公司进驻巴基斯坦,与中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
材料三:
马来西亚常驻联合国代表沙鲁尔·伊克拉姆大使日前在纽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加强地区国家间互联互通、提高各国百姓生活水平做出重大贡献。
伊克拉姆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首先,两者均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外溢效应与消除贫困、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相关,彼此相互促进。在此背景下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会获得联合国会员国的广泛支持,并被写入联合国的相关决议。
伊克拉姆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经济走廊计划必将极大促进地区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为地区及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相信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盟国家都将从中受益。
(摘自2017年6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人民网北京6月27日电 26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发展问题国际学者研修班”项目5年回顾暨“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京举办。来自俄罗斯、伊朗、土耳其、越南、巴基斯坦等多个“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专家围绕“一带一路”与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与双边经济关系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各国专家表达了本国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发展愿景,认为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应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为参与国家创造共同繁荣的机遇。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淑梅就此论题提出了三个建议,第一,可以考虑现在就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展开双边的和多边的区域的自贸协定谈判。第二,鼓励中国的、邻国的一些领军的企业,着手推动价值链区域的一体化,至少先建立起一个“一带一路”的价值链,以便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进来。第三,中国应该有一个更加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工作方式。她补充道,“一带一路”如何和各国的国家战略契合在一起,这是学者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
B.“一带一路”虽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但目前还停留在“框架”层面。
C.“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覆盖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活跃的东亚经济圈。
D.“一带一路”秉承合作包容、互鉴共赢的理念,打造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联社认为,通过拟定“一带一路”计划,中国领导人展现出他们对经济前景的期望,“展示出了远见”。
B.“一带一路”倡议,使中英关系迎来“黄金时代”,因此英国将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上,开展具体合作计划。
C.伊克拉姆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盟国家都将从中受益。
D.陈淑梅就“一带一路”提出了三个建议,其中包含学者应该考虑“‘一带一路’如何和各国的国家战略契合在一起”这一问题。
【小题3】根据材料二、三、四的内容,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译书并非始于近代。早在汉唐时期,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由此涌现出的一大批译著多以佛教为主,兼有其他各教。其社会意义主要是宗教的传入,宗教的传播又往往同时伴随着文化的流通,文化交流愈广泛,宗教发展也愈充分,日益广泛的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繁荣。
明朱清初年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译著在中国出现。在耶稣会传教士中,利玛窦堪称杰出的代表。他入乡随俗,将基督教与儒教相联系,以耶补儒,以儒证耶,力求说明基督教与儒教的一致性;他还“以学术为媒”,努力用知识与文化去争取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展示西方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借以抬高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其社会意义已远不止于宗教,而是带来了有关西方世界的新信息,西学东渐由此拉开帷幕。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扩张,西方传教士再次来华,除了翻译《圣经》以外,他们还编译各国史地和制度方面的书。传教士们继续沿用传播科学的方法,以作为他们在中国活动的媒介。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少数教民及上层官僚士大夫中间流传,内容逐步推广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影响也日益扩大。
自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时期的译书活动则由传教士逐渐转为以官方为主。尽管近代中国官方译书从林则徐便已开始,但是严格地说,由朝廷出面设置机构、组织人员,长时间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还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时朝廷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前者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史论为主;后者的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奏请在南京设立江楚编译局。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官方译书主要还是以应用科学为主,重点是在兵学知识、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理论,特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这和当时的国内需求和朝廷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由于甲午战败,国运艰辛,救国之士从日本的崛起中,感到了西洋文明的力量,更欲从译书中寻求救国之道,到处兴起的译书社团,表明译书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译书内容由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私家译书最著名的要数严复和林纾二人。严复的译书在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刻,他的《天演论》为当时的思想界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林纾是第一位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人,共译作品184种,包括许多国家的文学名著。“严林”的译著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民国以后的译书种类、数量愈来愈多。在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以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一个译书群,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的翻译,给中国思想界带来新的生机。
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路经多歧,千回百折,但总的方向是与世界日益接轨,向着近代化的目标艰难而又不可阻挡地前进,这其中,译书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选自《国学》总第39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是有关译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一些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汉唐时期的一系列佛教译著其主要作用是在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B 译书所带来的西学的传播与扩展,成为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化转型的动因。
C 鸦片战争后,官方及私人的大量译作不断涌现,促成了西学东渐,促进了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
D 从一开始,西方传教士的大量译著就以传播科学只是为核心,不容置疑地起到开扁民智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西学东渐”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方的文化思想最早通过汉唐时期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传入我国,对当时社会的繁荣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B 从整体上讲,西学东渐应该值得肯定,因为它打破了封建士大夫的愚昧和麻木,使中国逐步迈向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C “严林”译著所彰显出的价值和地位说明,西学东渐很成功的…点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进而更新了民族的社会心理机制。
D 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不仅向中国传人宗教文化,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等信息,这标志着西学东渐的开始。
【小题3】下列各项说法中,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译书的最早活动,始自介绍外来宗教,时界分明,先是佛教,然后是基督教。
B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内的需求和朝廷的政策,官方开始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
C 在西方文化的启迪和催化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选择、编译。
D 作者认为社会科学方面的译著在促进中国社会变革方面起到的作用显然要大于自然科学译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早在《诗经》中就有提到竹子的诗:“(甲)    ”到了唐代,竹诗竹画大为兴盛。萧悦工画竹,有雅趣,白居易曾为之题《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写竹子的诗,名篇佳句颇多。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乙)  ”、韩翃(hóng)的《秋斋》:“(丙)    ”等,都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声音和动态。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画家蜂起。王绂(fú)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丁 )”,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到清代,我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样化。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为竹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八怪之一的金冬心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郑板桥更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数以百计,丰富多彩,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融进了对竹子的生态描绘之中。
  竹子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如此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当代画家李苦禅所写“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道出了中国竹文化的精髓。
【小题1】(甲)(乙)(丙)(丁)四处,可以作为例证的诗句应是哪一项?( )
  ①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音。
  ②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
  ③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
  ④山月皎如昼,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前人独宿。
  ⑤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A.甲⑤乙④丙③丁②B.甲④乙①丙⑤丁②
C.甲②乙①丙④丁⑤D.甲⑤乙①丙④丁②
【小题2】(小题2)对徐渭画雪竹,下面的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他画雪竹时,取材不限于一类竹子,因而能使人隐约感到全体竹子的形象。
B.他画的雪竹,满身处处有雪,枝干叶若隐若现。
C.他画的竹虚实结合,因而不像竹子。
D.他能用不好的笔,画出极为精绝的艺术珍品。
【小题3】(小题3)根据这段文字,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竹画主要整体特点的一项()
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
B.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
C.我国竹画家画竹风格多样、技法高超,常竹诗竹画相配。
D.清代竹画风格更加多样化,格调清新,淳朴而拙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正传
沈致远
手机,其学名为移动电话,是借助电磁波传播的一种无线通讯方式。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归纳前人经验,加以自己之创见,建立一组以他命名的方程,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为电磁波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麦克斯韦是无线通讯之始祖。
德国科学家赫兹( 1857-1894)以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波预言。1888年,赫兹进行著名的火花隙放电实验,演示了电磁波传播,测出其速度与光速相等。赫兹为无线通讯奠定了实验基础,为纪念他,电磁波频率(每秒振动次数)的单位定名为“赫兹”。手机发出的电磁波频率在千兆(109)赫兹范围,属微波频段。赫兹是无线通讯的祖父。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1874-1937) 20岁时读到赫兹关于电磁波实验的文章,引起他极 大的兴趣,立志献身无线通讯。1896年马可尼实现了1.7公里之间的无线电报通讯,1899年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51公里的无线电报通讯。1901年实现了跨越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报通讯。马可尼是无线通讯的父亲。
手机的诞生地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所属的贝尔实验室(BellLabs),发明者是该 实验室的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手一机,到处游走”是当时贝尔实验室科学家和工程师之梦想。实现此梦想的最大障碍是:频率不够分配。微波频段虽然有几十千兆赫兹,但被各种应用瓜分后只剩下几百兆赫兹,远远不敷手机通话应用。怎么办?贝尔实验室科学家的创意是:分区重复使用频率。他们设想:将美国之疆域划分为许多六角形蜂巢般的小区、每个小区覆盖几十平方公里,在其中建立基地站,作为该小区手机通讯之柜纽。基地站所发射的电磁波仅限于本小区范围内,所以各个小区可以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而不致引起干扰。小区之间的通讯由基地站集中处理,通话者游走于各小区,由相邻基地站在其覆盖区之交界处交接。移动通讯于焉诞生,“人手一机,到处游走”美梦成真。
说起手机,不能不提到美国的摩托罗拉(Motolola)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摩托罗拉的手机行销全球,独领风骚。不仅如此,摩托罗拉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被美国企业界视为典范,号称“最佳公司”。1992-1993年间,我曾三次专访位于芝加哥郊区的摩托罗拉总部,协助其中央研究院探索利用高温超导电子学技术提升基地站性能的可能性,虽然实验很成功,却未被采用。当时我有一种朦胧的预感:不采用新技术,“最佳公司”称号恐难持久。果然如此,问题倒不是出在基地站,而是在手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手机的发展趋势是采用数码技术,它比原先的类比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许多公司竟相推出数码手机抢占先机,摩托罗拉眼看着自己的产品滞销,市场被竞争者蚕食,却按兵不动。原因是一位对研发类比技术有功的技术主管留恋自己的技术,顽固地抵制采用数码技术。这位主管最终被撤职,这才推出数码手机,但为时已晚,摩托罗拉元气大伤。
手机的广泛流行,已形成一种“手机文化”。
手机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便捷,扩大了个人的自由度。反映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 等方面,均有微妙的变化。电影《手机》以艺术手法成功地描述了这种变化,获得本年度“百花奖”三项大奖。手机短信之发信量已超过2000亿条,使人际交往增加了一种便捷的新形式,还孕育出“手机文学”,包括:诗、小品文及小说,《纽约时报》不久前对中国新兴的手机小说作了专门报道。
手机文学之特点归结为:快、广、短、新、趣。以光速传播,既快又广,传统文学望尘莫及。手机屏幕容纳的字数有限,短是手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特点。现代人都很忙,短很受欢迎。短而要达意,就得精炼,唯陈言之务去,内容自然就较新颖;短而要吸引读者,就得有趣。既新颖又有趣,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手机文学刚起步,来日方长。
手机可用来下载和播放音乐。手机用户为什么不能自行谱曲进行传送呢?手机将成为个性化的听觉艺术媒体。
手机屏幕之像素已突破百万,可传送清晰的画面。摄影手机已在热卖,手机作为各种视觉艺术之媒体指日可待。
前景如何?手机的发展有多种可能。其一,普及3G乃当务之急。3G手机之功能及信息传输率远远超过现有手机。可为用户带来更多便捷。其二,手机与计算机将会合二为一,计算机的心脏是中央处理器,其体积已缩小到能置入手机,困难在于其耗电量和散热量过大。这一困难如能克服,具有计算机功能的手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掌中瑰宝。
手机文化将如何发展?目前尚言之过早。但看来,个性化是一个可能的趋势。
——选自2005年10月15日《解放日报》,有删节
【小题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手机的?请简要概括出来。(4分)
【小题2】文章第五自然段提到摩托罗拉公司,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5分)
【小题3】有人说本文的体裁是传记,也有人认为是科普文。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