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科普文章阅读
①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释读古文字可以追溯到汉代,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但一直被视作从属于经学的“小学”。到了近代,古文字学逐渐独立,但仍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研究,因而有“绝学”之称。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学科才得到空前发展,研究队伍逐步扩大,成为介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之间的一个学术领域。目前,古文字学已有四个学科分支,即甲骨学、青铜嚣(金文)研究、简帛学及战国文字研究。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相关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古文字学的发展过去之所以受到限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珍贵文物,流散秘藏于众多藏家,学者不易接触。甚至著录有关材料的书籍也多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问津的。
③为了克服成为学科发展障碍的这种材料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20世纪50年代,就有古文字学专家提出建议,由新成立的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编纂甲骨文、金文的著录汇编。《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这两部大书,加上后来编著的《甲骨文合集补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等补充性的著录,以及种种新出土的材料,为全面整理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材料汇集的基础上,古文字学者还编纂了许多工具性书籍。
④古文字学进步显著,与中国考古学工作的开展是密切相关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田野考古事业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于是古文字文物不断涌现。这些古文字文物许多是前所未见的,迫切需要释读,这就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也使古文字研究从以传世流散材料为主转变为以有科学记录的考古出土材料为主。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引入了古文字学。
⑤学科新分支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与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不同,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兴起的学科分支。由于古文字学者兼顾简帛的研究,从而使它成为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战国文字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分支,比简帛学更迟一些。与殷商文字主要是甲骨文、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是金文不一样,战国文字散见于金文、陶文玺印、货币、简帛、石刻等,很难做综合考察。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有论著将各种战国文字材料集中起来,依《说文》“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之说,划分为三晋、燕、齐、楚、秦五系,给这个学科分支的建立开拓了道路。《战国文字通论》和《战国文字编》的出版,可以作为这个学科分支成熟的标志。
⑥古文字演变系谱是贯通的。楚国简帛是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两个分支的交叉点,成为近年来古文字学的热门课题。
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楚简的讨论研究出现了几次热潮。第一次是在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发表以后,第二次是在2001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出版后,最近,学者的目光又集中到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战国竹简上来。清华简和郭店简、上博简一样都是书籍,但书的性质不同。这几批竹简书籍由于文长字多,有的还有今本可以对照,在古文字考释上有其特殊的便利。从许多文字的释读出发,每每可以上溯殷周,解决甲骨文、金文等久悬不决的难题,使我们对古文字的演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摘编自李学勤《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从“绝学”到“显学”》)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古文字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字学在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但一直被视作从属于经学的“小学”,近代古文字学才逐渐独立,因从事研究的只有少数,故有“绝学”之称。
B.古文字学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学的研究肯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C.古文字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古文字学已有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简帛学及战国文字研究等四个学科分支。
D.古文字学是介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之间的一个学术领域,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大的贡献。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世纪50年代,古文字学专家建议由新成立的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编纂甲骨文、金文的著录汇编和工具性书籍。
B.与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不同,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建立起来的属于古文字学的学科新分支。
C.近年来成为古文字学热门课题的楚国简帛证明了古文字演变系谱是贯通的,它是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两个分支的交叉点。
D.清华简和郭店简、上博简一样都是书籍,但书的性质不同。这几批竹简书籍由于文长字多,有的还有今本可以对照,在古文字考释上有其特殊的便利。
【小题3】(小题3)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珍贵文物,学者不易接触。甚至著录有关材料的书籍也多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问津的,所以古文字学的发展受到限制。
B.战国文字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分支,比简帛学更迟一些。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划分为三晋、燕、齐、楚、秦五系,建立了这个学科分支。
C.战国文字与殷商文字主要是甲骨文、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是金文不一样,它散见于金文、陶文、玺印、货币、简帛、石刻等,很难做综合考察。
D.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前所未见的古文字文物不断涌现。这些古文字文物迫切需要释读,这就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但古文字研究仍以传世流散材料为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3 12:04: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又麻雀(指打麻将)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士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吧!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或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

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读书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摘编自《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材料三:

我们说过很多次,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一一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一—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一—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读一本好书,却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当然,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读书这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
B.读书带来的彻悟的快乐是哪怕我们还未经历一些事,但因为读过一些书,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的快乐。
C.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
D.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
【小题2】下列不能作为“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的标准的一项是(   )
A.阅读时主动,努力不懈。
B.看对读者有要求的书,甚至阅读超越自身阅读技能一一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书。
C.阅读对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
D.通过阅读一本好书,使自己更有智慧,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小题3】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黏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做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节选《作为生物的社会》)

【小题1】下列各种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看到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从而对于人类的前进抱着悲观的态度。
B.从选文中,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
C.作者列举了黏菌的细胞的群体性生活以及大海中的鲱鱼和天空中的成群飞鸟,说明了集群在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D.作者引用齐曼在《自然》杂志上的著文指出,人类应该像生物一样加强社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小题2】选段中的黏菌和鲱鱼在生活中体现了怎样的行为特点?与它们相比,人类应该如何反思自己?
【小题3】“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海婴走了,鲁迅传承尚在? 胡印斌
2011年4月7日凌晨,82岁的老人周海婴走了。这个童年失怙的孩子,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
周海婴的逝去,再一次让人们想到了鲁迅,也再一次让人们审视我们正在生活着的文化环境。是啊,鲁迅离开人们已经70多个春秋了,这个世界好些了吗?
这样的追问,过于沉重,也过于较真,故而很难理得清楚。不过,拂去后人有意无意叠加上去的尘埃,仅仅从文化的意义上考量,恐怕很难乐观起来。当年鲁迅先生用力甚勤的“国民性”批判、“阿Q相”等等,似乎并没有多大改观。从奴性走向人性,道路还很漫长。鲁迅先生1919年提出的“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依然有其现实的合理性。
特别是,这些年来,国人在汲取传统精神资源上既无能力,“去鲁迅化”倒是十分起劲。这可以说是在“重新发现鲁迅”,却也暴露了时下文化能力的肤浅和粗暴。不能以“温情和敬意”对待过往的历史和人物,当然也就很难真正改掉“劣根性”。
当然了,世事美丑,鲁迅凉热,周海婴的感受应该更为真切。大抵说来,周海婴一生的努力,一方面,是追慕、还原一个“父亲鲁迅”,而非一个“鲁迅父亲”;另一方面,则是活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来。不过,“独子”身份,注定使他不可能离开“鲁迅”这个浓重的语境。
还原“鲁迅”很难,盖因多年的符号堆积。不过,周海婴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摹画出一个平和、细心的“父亲鲁迅”,读者可从《鲁迅与我70年》这部书中,触摸到大量碎屑却温馨的生活细节。这些毛茸茸的细节不宏大,却真实可感,颇合“幸福度日,合理做人”之意旨。
不过,“活出自己”却更是艰难。海婴生前,是我们观照鲁迅先生的鲜活标本。我们用放大镜、显微镜仔细审视先生的这点骨血,不放过任何一点“贤与不肖”的地方……其对周海婴造成的困扰显然是长久的。1948年底在沈阳等待进京的日子里,“母亲再三叮嘱我,切勿忘乎所以,言谈举止一切都得小心谨慎,拿后来的话说就是要‘夹紧尾巴做人’”。类似叮嘱,所在多多。
可以说,这位北大物理系的毕业生,终其一生都是在这样他律和自律中谨慎生活的。谦和而低调,严谨而坦诚,学术方面,基本不发表意见,践行了鲁迅“莫做空头文学家”的遗嘱,无线电是饭碗、是事业,摄影则是毕生的爱好,在默默无闻中,亦不乏生命的精彩。
然而,周海婴的“自立”、“立人”努力,并非只有谨慎一面,版税风波、父亲的手稿去向、长子周令飞的婚事……在这些事件中,周海婴不与流俗妥协、坚韧抗争的精神,大有乃父之风。这也是其个体价值的体现。
作家赵丽宏说,海婴先生是一个正直、有智慧、有修养的人,也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纵览一生事略,这评价可谓中肯。与鲁迅的文章济世相比,周海婴不是人文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力行”上。不过,这些年来,写作《鲁迅与我七十年》,出版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一样体现了周海婴作为知识分子的的济世情怀。
这些年来,鲁迅总在漩涡之中,那个力图改造传统国民性的鲁迅,不断被削弱、被误解。这些都是周海婴先生晚年的担心。眼下,问题还在,海婴先生却可以放下了。
周海婴走了,是不是带走了父子之间“那份隐含的生命传承”?生命的传承本来就是一条不停歇的浩荡河流,唯有真正将鲁迅的精神传承给更多的后人,而不仅仅是血脉传人,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变得好起来。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周海婴的逝去引起社会的关注,一方面因为他是鲁迅之子,让人想到鲁迅,另一方面也使人审视当下的文化环境,审视我们对鲁迅精神的传承。
B.鲁迅离开人们70多年,总是处在漩涡之中,成为各种各样的话题中心,表明人们对鲁迅的理解往往被现实的需要所遮蔽。
C.作为鲁迅之子,周海婴的言行举止承受了太多的来自社会的要求和限制,这是他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使他难以有自我的生活和性格。
D.作家赵丽宏说海婴是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一生谨小慎微,谦和低调,有智慧,有修养,这评价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可谓中肯。
E.文章的标题以问题的形式启发人们思考如何传承鲁迅精神,以及现实的缺失,并肯定了海婴在鲁迅精神传承中的努力,简洁凝练,富有力量。
【小题2】试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不能以“温情和敬意”对待过往的历史和人物,当然也就很难真正改掉“劣根性”。
(2)生命的传承本来就是一条不停歇的浩荡河流,唯有真正将鲁迅的精神传承给更多的后人,而不仅仅是血脉传人,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变得好起来。
【小题3】作者说周海婴“无论是长于乱离,还是遭逢盛世,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你认为这是周海婴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重庆、十堰、宜昌和延安也出现了削山造地的做法。造地的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带来额外的收入。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沙尘暴、空气和水污染、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坡。例如在十堰,削山引发了滑坡和洪水,把河水引入运河的做法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这些工程没有做环境评估,由于空气中微粒增多,建造这些新生活区已经引发了大规模的空气污染,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建设这些地方时没有遵循环境法规。
城镇化是鼓励城市在合理引导下自然发展,而不是人工建造城市。最近几年的房地产热潮中建成的鬼城尽管本身并非生态城市,但也表明,建造城市不一定会带来创造新人口中心的效果:许多新城因缺少新居民能获得的就业岗位而一直空置着。积极的城市规划是确保人口与环境相容,把城市建成产生较少的碳和使用较少的资源的地方。
(摘编自《中国城镇化计划面临环境保护难题》)
材料二:
传统的城镇化经济系统模型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的经济系统
这个系统未能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城镇化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的经济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摘编自陈柳钦等《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材料三: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镇生活,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住人口已达到6.9亿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人口聚集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大部分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的收集存在明显的缺陷,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海中,严重地污染了地方水质、土壤、农田,破坏了生态平衡。大部分城镇垃圾的分类处理跟不上城镇的发展,人口聚集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地进行无公害处理,大部分生活垃圾采取填埋及露天堆放的处理方式,严重地污染空气、土壤及地下水资源。
(摘编自史亚楠等《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经济系统是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是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看作一个系统。
B.传统经济系统考虑因素单一,为粗放经济模式,而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综合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为循环经济模式。
C.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中生产者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消费者让消费过程中的废旧物回归生态环境中。
D.两系统中的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消费者是生产者的生产要素,如果消费者需求旺盛,生产者就会增加生产使其利益最大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移山填沟并不是保护环境的城镇建设方法,这样会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甚至会引来人类的灭顶之灾。
B.在城镇化建设中,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让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也得到保护。
C.城镇的扩张应该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自然地发展,应该控制人口规模,多开发小城镇,以此减少碳排放和资源使用。
D.我国大部分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和垃圾无公害处理系统,污水、垃圾严重地污染了土壤、地下水等,破坏了生态平衡。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运用事例或数据分析了城镇建设中的环保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能让人们认清当前环保的紧迫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说:成都华阴两县,被驱掠80人,其中有杂剧丈夫两人。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其时已是唐代晚期。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仗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开封习于浅斟低唱。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取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继续发展杂剧。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官本杂剧段数》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波及。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杂剧名家辈出,不断荟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虽由开封传来,却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口味。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但无论北曲或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传奇也属于杂剧,但它虽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人。传奇则不限折数,也不限于一人独唱。早期传奇的作家就已不少,高明就是其中一位。高明于元时已有文名,明太祖很推许其书,他的《琵琶记》应该会在都城南京演出。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传奇仍当在旧都继续传播演出,似未稍止。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声震海内,南京也应该不会无人演出。传奇以南曲为主,也参用了一些北曲,因而也在当时的都城演出,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
明清之际改朝换代,而传奇并未因之而前后有差异。传奇的盛行时期大致是明嘉靖年间到清乾隆年间。清康熙时,洪升撰《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齐名,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长生殿》曾在北京演出,据说轰动一时,这样的演出固然是由于洪升的文名震世,但也显示出都城中人对传奇的爱好。
(摘编自史念海《古代音乐戏曲杂耍与古都文化》)
【小题1】下列有关杂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剧的名称最早见于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根据其中有关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的记载,可以推知早在晚唐之前杂剧就已出现。
B.杂剧盛行于宋代。宋室南渡之后,杂剧在临安继续发展,从周密所撰《武林旧事》中所记的官本杂剧段数之多可以看出杂剧在当时的兴盛。
C.在金、元的倡导之下,杂剧至元代更有显著的发展,达到了高峰。随着朝代更迭,杂剧的中心也转移到了元大都,名家荟集于此,一时盛况空前。
D.杂剧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传奇。传奇出于杂剧,是对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杂剧有折数、出场人物和主唱人数的限制,而传奇在这几方面则没有限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保持当年开封正声的同时,又不能不受到南朝陈时旧音的影响,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这一点以前似乎很少有人论及。
B.据说,北曲在音乐上用七声音阶,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南曲在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两者风格迥异,不能互相调节。
C.高明和汤显祖都是明朝著名的传奇作家,高明的《琵琶记》因明太祖的推许曾在南京演出过,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名震海内,也应该会在南京演出。
D.传奇并没有因为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而衰落,其盛行期大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升的《长生殿》都是清传奇的代表作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德裕《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追赠》、周密《武林旧事》和钟嗣成《录鬼簿》中对不同时期杂剧盛况的记载,为后人研究杂剧发展史提供了依据。
B.从发展史来看,杂剧常常在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对繁荣的都城盛行,宋代的开封、元代的大都、明代的南京和北京等都曾是杂剧的繁盛地区。
C.传奇以南曲为主,最初主要在南方流传,后来参用了一些北曲,也逐渐成为北京城中的重要剧种,并为京城中人所喜爱。
D.从文中看,统治者的倡导,民众的喜好,不同地域的风气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等都对杂剧的发展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