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人物传记(二)(25分)
程万琦的爱国心
①1992年8月28日,程万琦创建的世界华人协会在香港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协会会员已逾600万,分布在138个***的位置,成为亚洲有史以来进入国际篮联第一人。此前,程万琦曾任亚洲跆拳道协会会长,亚洲篮球联会会长等职,是第一个身兼两个洲际体育组织会长的华人。他代表祖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在国际场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⑩很多人试图描绘程万琦的一生,却因他的经历太丰富而罢手。唯有“传奇”是对程万琦一生最准确的概括。而他缔造这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传奇,除了与生俱来的坚韧和豪爽,家族的传承与教育,赋予他超乎常人的魅力与魄力之外,最主要的还是深入骨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与血脉。
(摘自《中华儿女》作者:华南孙聚成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世界华人协会是程万琦创建的非牟利的政治团体,其宗旨是“团结全球华人,提高华人在当地社会中之地位和保障华人权益,弘扬中华文化和振兴中华”。
B.程万琦的家族有着悠久而优良的爱国传统,家族的传承与教育,以及与生俱来的坚韧豪爽的性格,使他魅力超群,魄力非凡,这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C.为了祖国的复兴与富强,程万琦不惜抛洒满腔热血却从不拿一分钱的报酬,他从没赚过自己国家和自己同胞的一分钱,即使最初打工,也是赚外国老板的钱。
D.程万琦的经历太丰富,使许多试图为他立传的人感到难以下手。唯有“传奇”一词,是对程万琦一生最准确的概括。他缔造的这个传奇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E. 这篇文艺性较强的人物通讯,是一篇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作者以细腻的描写、丰富的事例,从多个侧面记叙了程万琦的爱国事迹。
【小题2】从第③段开始,作者从哪些方面记叙了程万琦的爱国事迹?请分条简要概述。(6分)
【小题3】有人认为,第⑨自然段与振兴祖国经济建设没有关系,应将其删除。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6分)
【小题4】文中说:程万琦“缔造这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传奇,除了与生俱来的坚韧和豪爽,家族的传承与教育,赋予他超乎常人的魅力与魄力之外,最主要的还是深入骨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与血脉。”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3-01 10:28: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怀念恩师  陈永川
陈先生除了数学以外,很喜欢给我讲人生的道理。当然他最强调的还是要做好数学,要让自己有看家本领。他认为课题的选择是发展中国数学的关键。要选择好的课题,不仅需要远见,还需要勇气。他总说,不要盲目地从众于潮流。他是在别人都想去美国的时候,选择了去德国。陈先生选择去德国是为了学习微分几何。微分几何在当时不是最热门的方向。他的这些选择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陈先生胸襟宽广,讲话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他幽默地说,他这个国际数学大师的头衔也不知是谁叫出来的,现在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了。先生也风趣地教导我,出了名的人就不能做坏事了,说话就必须小心了,特别是不能讲朋友的坏话,做好人和做坏人的差距往往在一念之间。我知道按照陈先生的标准任何人都应该称为朋友。
陈先生他总是乐意和社会各界朋友交往。学生记者采访他,他会愉快的接受;中学请他去演讲他会高兴地答应;电视台请他去做节目他会准时赴约;天津市小学生的数学竞赛要用陈省身杯这个名称他慷慨允诺。记得有一次电视采访,女主持人请他看着镜头,他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么漂亮,我当然看你了。”陈先生的幽默和机智使摄影室的气氛一下轻松起来,在场的师母也笑了。陈先生的大师风范,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和蔼可亲在南开大学很多师生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陈先生为人低调,从来不炫耀自己,也不批评别人的数学做得不好或者事情做得不好。陈先生告诫我们年轻人一定不能让人认为你有钱,而且一定要说钱不重要,这样人就超脱多了,问题就少多了。他最关心的还是数学,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创立的南开数学所,其他的一切早已在九霄云外了。
先生曾主动表示给我写个条幅。1998年我专程到陈先生在伯克利的家中去取先生为我写的条幅。当我看到条幅后,吓了一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丁丑夏书,赠永川共勉,陈省身”。我哪敢与陈先生共勉,所以这个条幅我一直不敢挂出来。先生走了,我把这个条幅挂出来了,算是对陈先生的敬仰和缅怀。
陈先生常常告诫我,一个人的一生做不了很多事,要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陈先生说人不能太自私,但也不能太不自私。太自私了没有朋友,太不自私了没有自己。有一次陈先生请我到一家很好的餐馆吃牛排,吃饭的时候谈到国内正在发生的水灾。他说他捐了一些钱,算是表示一点心意,我们在这里吃很好的菜,这时却有人正忍受着洪水带来的饥寒,甚至还有人被洪水吞噬了生命。尽管陈先生平时很超脱,但是我看得出他心中仍然装着我们中国人的事,装着骨肉同胞们的疾苦冷暖。
陈先生常对我提起近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不觉为之动容:“高斯、希尔伯特这些人真是伟大,见到他们真应该给他们磕头。”当我们对数学所的一些事的看法不一致时,陈先生会直言道:“现在我们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意见不一样。”我回答陈先生,“虽然我们的意见不一样,但是我们的目标完全是一致的。”陈先生听了我的回答很高兴。陈先生对不同意见的宽容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领袖的风范。
回国后,我邀请陈先生和师母来我家里做客。吃过晚饭后,陈先生兴致很好。一定要看我写的东西。我说,我有空时写写散文和随笔,也喜欢对联,但实在是没有时间整理。在陈先生的逼迫之下,我告诉他,我用了“流水无情”去对“苍天有眼”,并请一位书法家写了一个条幅“须知苍天有眼,莫怨流水无情”。陈先生没有回答我的话,他沉默了好一会,突然说道:“苍天有眼,流水无情,好。”过了一会,他又重复了两遍。
有一次和陈先生聊天。他精神很好,感叹到:“怕死的人没出息。”我也是感慨万分,便补充到:“怕事的人也没出息。”先生说:“好!”
恩师离去了,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伴随我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
(选自《南开大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对恩师陈省身先生进行描写,在质朴如话的叙述中,表达了对自己的恩师的无限敬爱与缅怀之情。
B.大师陈省身先生送给学生永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条幅,用意是激励学生要静下心来,孜孜以求地研究学问,不能被功利色彩所蒙蔽。
C.陈先生说真应该给高斯、希尔伯磕头,这表现了他对大数学家的极为仰慕,可见他率性的品格,另外,也是陈先生对我国缺乏大数学家的委婉批评。
D.陈先生不是清高之人。他乐意和社会各界交往,欣然接受采访,慷慨允诺数学竞赛用自己的名字等,表现先生在与人交往时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E.为国内灾民捐款,可以见证陈先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件事恰好构成了他说的“太自私了没有朋友,太不自私了没了自己”的反证。
【小题2】陈省身先生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陈省身先生为何对作者的“苍天有眼,流水无情”大加赞赏?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认为给数学家写传记,应该突出其在数学领域内的巨大成就,而本篇传记却记述了一些“琐事”,对此你如何认识?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都在不断探索公民无偿献血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我们搜集筛选中外有关无偿献血的189篇文献(英文117篇,中文72篇)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文献计量法,以描述性分析为主,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无偿献血的意愿、影响因素的方法、结果等。189篇文献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定性访谈、引用数据库资料。英文文献中,利用数据库最多,其次是问卷调查。中文文献中,问卷调查最多,然后是数据库和文献资料。在数据分析上,中外均以构成比为最主要的方法(国内占95.16%,国外占93.07%),其次是卡方分析。另外,还有计算平均值、计算标准差等。国外还有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分别有16篇和10篇,而国内缺乏meta分析。189篇文献中,在研究影响献血意愿的因素上没有差异,以性别、居住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为主。①性别:中文文献中有47篇做了性别研究,有76.6%的文献得出男性献血多于女性的结论,这与国外文献79.01%的结论相同。②居住地:在所有研究居住地的中文(10篇)和英文(13篇)文献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城镇居民的献血意愿高于农村居民。③文化与年龄:研究表明,献血人群结构年轻化,且有受教育程度越高,献血越踊跃的趋势。但是,胡家琪等发现受教育程度与献血意愿无关。④职业:吴海霞等研究得出结论,在实施无偿献血的初期,大中专院校学生、国家工作人员、解放军官兵成为献血的主力军。随着街头流动采血工作的拓展,外来务工人员、私营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已成为最具有潜力的献血群体。国外研究也表明,血液大部分来自于初次献血的学生。
国内外有137篇文献研究了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出现频繁排在前三位的是恐惧、缺乏认知和认为献血不方便,占文献总量的比例分别是82.48%、64.23%和50.36%,见表1。涉及宗教因素的,国外有4篇。仅有国内文献得出了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认为浪费精力或时间的结论,不利于居民积极献血。
表1 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
阻碍因素
中文文献(48)
英文(89)
合计(137)
频次
构成比(%)
频次
构成比(%)
频次
构成比(%)
恐惧(针头、血液、疼痛、感染)
42
87.50
71
79.78
113
82.48
自身条件不允许
18
37.50
24
26.97
42
30.66
缺乏认知
36
75.00
52
58.43
88
64.23
没时间
25
52.08
24
26.97
49
35.77
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差
16
33.33
0
0.00
16
11.88
认为献血不方便
39
81.25
30
33.71
69
50.35
家长反对
17
35.42
5
5.62
22
16.06
发生不良反应
8
16.67
20
22.47
28
20.44
未被要求
3
6.25
5
5.62
8
5.84
宗教
0
0.00
4
4.49
4
2.02
认为浪费时间或精力
24
50.00
0
0.00
24
17.52
 
(摘编自《中外探讨无偿献血意愿影响因素的比较》)
材料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口献血率达1-3%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而2014年中国大陆人口献血率仅为0.9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低献血率的背后,除了国人的认知不足,比如担心影响身体,对献血有恐慌情绪等主观因素外,还有特定的客观原因。
目前中国血站的库存血液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而献血的主要渠道就是街头采血点(献血屋或献血车)。街头流动人口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的总体采血量。以北京某繁华地段采血点为例,据统计,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会有100人左右献血。若碰上雨雪、刮风等恶劣天气,献血人数会骤降一半多。遇到“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人流量增加,每天献血人数能达到300人以上。而在寒冷的冬季,街上行人普遍减少之际,以及外地人大量返乡的春节期间,采血点自然也就门可罗雀,这就是所谓的季节性“血荒”。
导致季节性“血荒”的根源,是献血人群的单一。本世纪初,由于大部分地区先后取消了给各单位下达的摊派性献血指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献血人数明显减少,使得在校大中专学生成为献血人群的主力,占比上升到50%左右。除学生以外,农民工也是供血的重要群体。过分依赖这两个季节流动性极强的群体,结果就是当学生寒暑假和农民工春节返乡之际,他们求学和务工所在城市就会出现采供血不足的情况。
街头流动献血比例过高,必然造成献血“靠天吃饭”的现状。与流动采血相比,预约献血更有计划性,效率更高,这种方法也广泛被其他国家所使用。而在当下,中国预约献血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尚不足10%。
(摘编自《大范围“血荒”要怪血贩子吗?》,2016年4月27日《点击今日》)
【小题1】下列关于中外文献对无偿献血的相关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对189篇文献采取了文献计量和描述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中外文献均以问卷调查和利用数据库资料为主要研究方法。
B.国内外文献虽然在数据分析方法上存在差异,但调查结果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无偿献血的首要阻碍因素都是恐惧。
C.中外研究无偿献血均侧重于数据分析,国外分析方法比国内多,如国外运用了meta分析和模型分析,而中国在这两方面还是空白。
D.不管国内还是国外,男性的献血意愿要强于女性,城镇居民献血愿望更强、自觉性更高,在中外无偿献血中,学生都是主要群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表1中,凡是主观性阻碍因素,在中文文献中出现的比例均明显髙于外国,说明我国无偿献血事业还存在短板,也意味着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B.无偿献血的阻碍因素中,中国家长反对的比例远高于外国,说明中国家长明显有溺爱和短视的倾向,纠正中国家长的错误认识很有必要。
C.大多研究表明,在主要献血人群中献血意愿与年龄成反比,与学历成正比,而在国内恰恰相反,这可能与国内对特定人群的宣传力度不足有关。
D.材料二中对无偿献血群体变化的原因分析,可以用来印证和解释材料一中中国无偿献血初期“职业”因素的具体影响和变化原因。
【小题3】影响我国无偿献血的原因有那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除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唐代陆上海上的交通也很发达,唐的政治文化影响越出了国境。沟通中西的丝路空前繁荣,唐三彩的骆驼俑和人俑中的胡商形象就是丝路繁荣的记录。除了丝织品,瓷器也从陆上与海上输出到国外。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和落后地区的开发,都为陶瓷制品准备了市场。陶瓷考古发现的唐瓷窑址之多是空前的,特别是北方瓷窑的增加超过了长江以南各地,这为日后北方出现众多的名窑和南北制瓷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越窑青瓷与邢窑白瓷分别伐表了南方瓷业与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这虽是事实,但实际上,北方诸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也有专烧黑瓷与花瓷的瓷窑。北方诸窑中,很多瓷窑烧瓷历史较短,没有陈规可以墨守,因而敢于作各种尝试和探索。釉色不厌弃青、白、黄、黑、绿、花,制胎可以两色重叠拉坯,形成纹理,不薄雅素,更喜富丽。这代表了一种新的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虽然在南方没有发现白瓷窑址,只是在唐墓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白瓷,但这是白瓷向倾向于保守的青瓷进行冲击的迹象。
评诗家说唐诗有所谓盛唐气象。陶瓷艺术最能表现这种盛唐气象的则是唐的三彩釉陶。这不仅因为三彩釉器绚丽斑斓,富于浪漫色彩,釉色的富丽热烈能反映唐人的生活意趣;还因为凤头壶、龙首杯这些有异邦色彩与趣味的新的器物造型,表现了唐人对异域文化广收博采的自信与气魄;而且三彩陶俑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是一幅唐代长安与洛阳贵族风习与生活情趣的风情画。那些丰腴的贵妇,那些射猎的贵族,那些恭谨的文吏与女侍,那些牵驼的胡商,还有那些负重的骆驼,那些马,那些狞猛的武士与天王。记录了开元盛世的安富与尊荣、豪华与放纵。
在制瓷工艺上,唐人的贡献是不少的。他留给后世的一份厚礼是在烧成工艺中普遍使用了匣钵装烧。匣钵创制使用可能早于唐,但大量使用并作为工艺的常规,则在中唐以后。唐人凭借高超的工艺烧制出高质量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
“纷纷五代乱离间”。五代、十国的纷争是唐王朝各种固有矛盾发展的结果。但各地割据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也是因为唐末地方经济有了发展,可以作为割据者的依凭。一些割据政权为保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保境息民的政策,使得战祸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开发。所以在五代十国时期,在二些地方政权割据的地区,包括陶瓷在内的手工业仍然有所进步和发展,吴越的青瓷就是其例。但是也正因为全国分裂、割据的形势,使得各地瓷窑之间借鉴、仿制以至市场竞争变得异常困难,这种进步与发展又是有限度的,瓷业的新的发展繁荣还有待于北宋统一全国。
(摘编自冯先铭等《中国陶瓷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大运河沟通南北,海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丝织品和陶瓷远销海外,政治文化影响越出了国境。
B.陶瓷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北方窑址,说明北方瓷窑在数量上超过南方,并为形成新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C.唐代北方瓷窑以烧制白瓷为主,但很多瓷窑因历史较短,没有陈规旧制,所以勇于探索,烧制出花色各异的产品。
D.唐代北方瓷窑制胎可以使用两色重叠拉坯技术,釉色雅素富丽并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瓷技术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和中西文明的频繁交流和碰撞,各种因素相互融合,诞生了唐三彩这一艺术瑰宝。
B.随着沟通中西的丝路的空前繁荣,异国的驼队和牵驼的商人往来其间,他们的形象出现唐三彩陶俑中。
C.凤头壶、龙首杯等瓷器的烧制吸收了异国的制瓷技术,表现了异域文化日益影响着唐代艺术品。
D.唐代三彩陶俑艺术地记录开元盛世唐人的生活情景,陶俑的形象身份各异,造型多样,栩栩如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之前,南方青瓷占据陶瓷业的主流地位,但在南方唐墓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瓷,说明青瓷的地位正在受到冲击。
B.匣钵装烧是制瓷工艺的一项重要技术,唐人的这一创制技术,得到广泛推行并作为工艺的常规,烧制出高质量的陶瓷。
C.吴越地方割据政权采用保境息民的政策,经济得到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陶瓷业的进步和发展。
D.唐朝社会安定,瓷业兴旺;五代时期,国家分裂,瓷业发展受到限制;北宋统一全国,将迎来瓷业新的繁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窗昏晓送流年
——追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童庆炳先生
2015年6月14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离去了。
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伴儿:“他一直是个‘努力型’的人……他在10年前就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画了蓝图:写哪几本学术书,写哪几本小说,上午工作几个小时,下午工作几个小时,写的书名叫什么……也说退休后要加强锻炼,一周多爬一次香山,等等。他说,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气;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气。”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创始人黄药眠先生去世,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1986年到1992年,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1990年到1994年,完成国家社科“85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心理美学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1993年到1994年,撰写出版具有开拓性的“文体学丛书”和“文艺新视角丛书”;1990年到1997年,编写出观念更新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
“团队学术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坚硬如钢的顽强意志、毅力。北师大文艺学学科正是先后凭借黄药眠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两代统帅的统领,建设起了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时为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说。
童先生在学术上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是学界素来称道的。他常常告诉学生,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没有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视若洪水猛兽,关键是开放而有自己的主见,容纳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童庆炳曾诚恳地指出,现在的文学理论界有种风气,认为西方的理论一定比中国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别地搬用、套用西方理论,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内容空洞,下定义者和推论者多,分析现实、讲道理者少,这不可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抄。
作为作家型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生活之帆》和《淡紫色的霞光》。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开设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不仅担任了总导师,还为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得益于童先生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通常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一般也对作家不服气。但在童先生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审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彼此向更高水平发展。越是名作家的创作就越需要严格的批评,因为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读者对他们期待很高。所以评论家不仅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对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学理念、生活信念和社会理想。
多年之后,人们还不时回忆:他学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流畅而不急切,精细而不烦琐,理性而不艰涩,论点阐释必结合实例分析,追根溯源之后又有理论提升。虽然是理论课,他却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他的声音回旋于静空,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共振。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启功先生赠给童庆炳先生的墨宝。窗外绿树成荫,窗内书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欢喜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会延续这样的日子。 (摘编自《光明日报》,作者靳晓燕)
相关链接:①童庆炳,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培养出大批学者、作家,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担任总导师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学生,其中莫言、刘震云等在当时就已成名,其他的大多数则在学习期间起步,在毕业后才逐渐成为“大腕”作家。②童庆炳确认了文学的审美品质,把文学创作看作一种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精神活动后,还从社会现实、心理美学、社会学、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诸视角,在与古今中西各种文学理论的对话和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着自己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而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吴子林《童庆炳与中国审美论文艺学的创构》)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童庆炳及其学术团队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著作,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了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
B.童庆炳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不比中国的高明,他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界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风气提出了批评,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对其适当借鉴。
C.文章引述童庆炳的妻子曾恬对丈夫的描写和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王一川对童庆炳的评价,侧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贡献,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
D.针对当时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互相轻视的现象,童庆炳认为,评论家对艺术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
E.“一窗昏晓送流年”是对童庆炳学者生活的诗意描述,但其中也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
(2)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童庆炳“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对他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童庆炳在文艺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山利辉,坚守日本最后的学徒
萨苏
秋山利辉,1943年出生于奈良市,他27岁时创办的“秋山木工”会社现如今已是日本皇家指定的家具特供场。从日本政府接待各国贵宾的迎宾馆,到日本各大美术馆,每年都会从他那里订购家具,他的家具以精美和独具匠心闻名于世。他培养出的后辈中,有50名被视为世界一流工匠,活跃在各个国家。  
秋山利辉已经73岁了,仍然会亲手教学徒们怎样使用工具。精雕细琢,一丝不苟,把工作完成到极致,便是工匠精神。骨子里,这便是日本人最尊崇的品质。所以,当秋山利辉接受日本顶级对话节目采访时,貌似谦逊地说出一句:“我是个匠人。”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备受尊敬的名匠早年学业不佳,只读到中学,甚至在音乐、体育这些功课上的表现也是不尽如人意。 
13岁时,秋山利辉准确地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那一年,他家邻居的鸡舍坏了,他自告奋勇帮忙维修。邻居老太太只当小家伙在开玩笑,谁知几天过去,秋山利辉竟然打造出了一个两层楼样式的木头鸡笼子,精美绝伦!惊讶万分的老太太请他喝茶表示感谢,并且说了一句对他一辈子十分重要的话:“学会木工的话,你一辈子就不发愁啦!”秋山利辉在成名后接受采访时说,正是老太太这句话让他好好地审视了自己,骤然发现了不少优点。比如,手巧,喜欢观察家具、房屋的结构,好像对其有一种天然的兴趣……中学毕业后,秋山利辉成了一名木工学徒,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把“喜欢做的事”和“擅长做的事”结合到一起了。
秋山利辉的博客叫做“应天命而生”,实属有感而发——木工便是他的天命,找到了自己的天命,才可能成功。他最不满意如今日本社会流行的颓废和茫然,认为今天90%的人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他给学生们上课,第一课永远是要大家通过自我介绍说清自己干什么拿手,喜欢干什么,未来想干什么。在秋山利辉眼里,只是喜欢还完全不够,比如他自己,如果当初只是通过搭鸡窝发现擅长做木工活,那么今天日本只会多一个做榻榻米的木匠而已。在秋山利辉看来,“天命”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使命,要用一生的努力来面对它,才能够获得生命真正的价值。
日本的学徒制度盛行于德川幕府统治的江户时代,一直延续至今。徒工在学艺期间几乎是无偿劳动,师傅也十分严厉,艰苦的学徒生涯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熬炼,对秋山利辉来说却近乎享受。他在晚年总结:“挨骂要趁早,最好是20岁以前。”他甚至认为自己比别人多挨骂是件了不起的事,因为先挨骂往往是因为学习、工作进度超过同辈,先碰到了别人没有碰到的问题。他的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一代日本木工工匠,至今秋山利辉的徒子徒孙已经遍天下,普遍对挨骂甘之如饴。
秋山利辉在学徒期间,不仅仅是认真学习,而且是一边工作,一边努力考入了日本颇具盛名的桑泽设计研究所。那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腾飞时期,带来的是狂热的工作热情和财富的迅速积累,几乎每个人都相信,只要工作就有机会赚钱。而去研究所深造,却是一件疲累且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事情,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这一努力大大拉开了他和同事之间的差距,使他具备了更开阔的视野。
这种不懈的追求,使秋山利辉具备了普通木工所不具备的眼光。他在哲学、美学、神学甚至计算机网络等各方面都有涉猎。这一切都是为了做出更好的家具。他说,想做好的匠人,除了自身技艺以外,还要懂得体察客人,从而了解他到底需要什么。他的客户可能是政治家、贵族、神父或者IT产业巨头,为了真正了解客户的需要,必须懂得客户的行业。为了给一个医生打造足够满意的家具而去学习医学,有人认为这是件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秋山利辉真的会这样做,他认为只有真正诚心诚意,甚至于苛刻地对待自己的职业,才配称得上一个匠人。
(摘自2016年《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开篇就以日本政府接待各国贵宾的迎宾馆以及各大美术馆每年都从秋山利辉的“秋山木工”会社订购家具的事实说话,说明他的家具因精美而闻名于世。
B.秋山利辉在帮助邻居修缮木头鸡笼时,邻居的夸赞使他更好地审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兴趣,从而准确地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
C.在秋山利辉看来,“天命”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使命,木工便是他的天命,只要找到了自己的天命,就能取得了成功。
D.秋山利辉在晚年总结:“挨骂要趁早,最好是20岁以前。”先挨骂往往是因为学习、工作进度超过同辈,先碰到了别人没有碰到的问题,对学徒来说,这是好事。
【小题2】秋山利辉是怎样教他的学徒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早年学业不佳的秋山利辉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工匠?请结合材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