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约翰•纳什:最不幸而又最万幸的诺贝尔奖得主
1928年6月,约翰•纳什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纳什从小就很孤僻,喜欢思考问题,上学后,立时显露出数学才华,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中学时,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往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答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无所不知的人”(别人这样称呼纳什)越来越高大和强壮。他的谈吐尖锐,受到周围人的崇敬。
1948年,还是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当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感到纳什的犹豫时,适时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来吧,小伙子,普林斯顿有你想要的东西……”这话不假,此时的普林斯顿已是全世界的数学中心,大师云集。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后来的情况证明,此次选择,对他一生影响重大。
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精神开始自由地舞蹈,一会缠着莱夫谢茨请教,一会拽着冯•诺依曼讨论,还不止一次造访爱因斯坦陈述自己对于重力的看法,以至于发展到“谁都无法忽视他的存在”的地步。他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约翰•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她是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
1958年的秋天,正当艾里西亚半惊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时,纳什却为自己的未来满怀心事,坐卧不安,并表现出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梦想成立一个世界政府;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而只有他才能读懂其中的寓意;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表达……
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因“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回到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尽管纳什决心辞去教授的职位,但他的同事和上司们还是设法为他保全了保险。他的同事听说他被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后,给当时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专家打电话说:“为了国家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将纳什教授复原为那个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很多外人以为他已去世,或者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但在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中,纳什仍奇迹一般继续在学术领域艰难地跋涉着,并取得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个清晨,当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在校园里“溜达”的纳什道早安时,满头白发的纳什微笑着说:“嘿嘿,戴森先生,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顿时,戴森教授惊呆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语无伦次:“噢……亲爱的纳什……你当真好了吗……”纳什认真地点了点头。
纳什渐渐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希望通过目前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2001年,艾里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里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她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终于赢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相关链接:
①约翰•纳什:美国著名数学家,国际博弈论领域的顶级权威人士,有“数学天才”与“博弈论大师”之称。
②博弈理论与纳什均衡: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博弈论所研究的是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可以为实际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指导。其最终追求结果是使博弈方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均衡。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普林斯顿大学对人才的态度堪称典范。从识别天才,到培养人才,到呵护甚至是庇护人才,体现了对人才的真正珍惜与人文关怀。
B.约翰•纳什从小孤僻,他的老师并没有留意到他的出众之处。直到上大学,他才显示出数学才华。
C.在不惑之年,约翰•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D.天妒英才,30岁的约翰得了严重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从此,他饱受精神病的折磨长达二十几年,几乎成为废人。
E.“纳什均衡”是纳什最重要的理论,该理论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1994年,因为“博弈理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为什么说约翰•纳什是最不幸而又最万幸的诺贝尔奖得主?请根据材料分析。
(3)材料中约翰•纳什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4)约翰•纳什在事业上的成功,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05 12:29: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心理学
赵 鑫 珊
“心理学”——这是一门多么诱人的学问!所谓心理学,若用句带点哲学味的话来说,就是当人类的意识返回到自身,用智慧的解剖刀解剖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科学。谁不想认识认识自己呢?谁没有独处一室,偷偷地照照镜子,瞧瞧自己究竟是什么模样呢?“心理学”则是另一种镜子。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文明人,没有不渴望照照这面镜子的。这是人之所以提高到了人的境地而有别于动物的一大特质。因为只有人才会意识到要把自己的目光从周围收回来,回到自身,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照某些人的说法,人类最高的兴趣所在(它同时也是一切其他兴趣的基础),就是返回自身,对内观察,认识自己,——而这正是心理学。
或者用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的话来说:“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心理学的定义最好按照兰德教授的词句界说为所谓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乃是指感觉、愿望、情绪、认识、推理、决心、意志,以及诸如此类的事件而言的。它们的解释当然必须在可能确定的范围内,包括关于它们的原因、条件和直接后果的研究。”
是的,心理学就是自己认识自己,就是对人类种种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古今中外,不少绝世的天才都有意无意地描述、解释过自己内心活动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动机。比如,我国宋代画竹大家文同就曾自白过他作画的心理:“意有所不适而无遣之,故一发墨竹,是病也。”的确,若用常人的眼光去看大艺术家和大科学家的创作活动,无疑就是一种“精神病”。无怪乎近年来西方学者常常提出诸如“天才与精神病”这一类研究课题。
对于艺术天才来说,世界于他们乃是一个充满着想象和幻景的世界。十九世纪法国风景画家柯罗是那样地迷恋于他所描绘的一棵树,以至于它好象就是一个活人似的。对于荷兰著名画家梵高来说,艺术创作实在是一种人生痛苦的暂时解脱:“我画画是为了使生活可以忍受下去。”凡了解贝多芬生平的人,大概都知道,如果没有音乐创作来解脱他的巨大痛苦,他早就自杀了:“……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所有这些有关文艺心理学的最生动的注脚,尽管调子都很凄恻和悲壮,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探索,因为人类最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其他原因外,也是在这种心理动机下产生出来的。
【小题1】下列对“心理学”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心理学”就是用智慧的解剖刀解剖自己内心世界,从而让别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一种科学。
B.“心理学”就是当人类的意识返回到自身,对内观察,认识自己和他人。
C.“心理学”就是自己认识自己,就是有意无意地对人类种种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
D.“心理学”就是解释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现象的原因,条件以及研究它们的直接后果。
【小题2】下列对“意识状态”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意识状态”就是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现象。
B.对“意识状态”的种种描述和对其原因的解释,就是“心理学”。
C.一个人的美好理想和歇斯底里的心情,都可称之为“意识状态”,也可称之为”心理学”。
D.如果从“意识状态”的角度去分析,其实“天才”与“神经病”是同一活动现象。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人类最优秀作品的产生,少不了艺术天才们对世界充满着想象和幻景。
B.艺术创作本是一件枯躁痛苦的事,可对于真正的艺术天才来说却是一件能暂时摆脱痛苦的事。
C.艺术家表现出来的非理性的创作过程,常常就是“心理学”的真实再现过程。
D.心理学作为一门严格独立的科学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研究的对象和主体均是自己。

同类题2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本报北京4月8日电 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届时,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广告界代表将云集北京。
大会邀请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大会主题“突破——从现在到未来”进行三天的论坛演讲,结合世界经济走势及科技。
发展情况就世界广告传播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讨。会间还将举行小型的企业商务交流会、广告经营单位形象展览、中国广告作品和广告历史文化展览、广告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展览等。
据39届世界广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兼大会新闻发言人时学志介绍,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中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2001年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速度为世界瞩目。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00万元,经营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已达到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0万户,广告从业人员87万人。
时学志说,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在中国举行,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小题1】新闻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小题2】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形势如何?
【小题3】举行广告大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年,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49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念。《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等地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后来由于中国人的历史起源于夏商周,所以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B.如果没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成功发掘,使得中国的历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和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曾受李济的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训练。
D.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李敖称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摘自刘克勤《习家池的修禊习俗》,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完全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小题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当的一项是 (   )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却成为了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此外没有其他的缘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银牌,重似金牌

在2006年冬季奥运会昨晚(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的花样滑冰比赛中,俄罗斯名将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以总成绩204.48分夺得双人滑冠军,中国选手张丹/张昊受伤获得银牌,申雪/赵宏博获得铜牌。

意大利都灵时间13日21时21分。意大利著名的《蝴蝶夫人》乐曲在都灵帕拉维拉体育馆响起,分别身穿黑白衣服的赵宏博、申雪深情对望,顺畅滑行、有力的起跳、优美的螺旋线……在短暂的动作稍紧后,赵宏博和申雪完全进入了状态。在一道完美的弧线后,赵宏博腾空而起,如一道黑色闪电,转体三周,稳稳地落到冰面——令人担心的后外点冰三周跳就这样轻松地成功了。之后的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五次热烈的掌声响起,为的是这个脚腱断裂后才半年就站立在冰面上的刚强汉子。音乐终止,掌声、欢呼声长达数十秒。

“124.59!”自由滑分列在已经出场的15位选手的首位,加上短节目的62.32分,他们的总分也排到了首位。不过十几分钟后,最后的决斗开始了。短节目中成绩最好的四对选手依次上场,倒数第二个出场的俄罗斯王牌组合托特米安尼娜/马列宁顶住压力 ,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得到高于赵/申组合的分数。中国队花样滑冰金牌的突破希望,寄托在了三对中国选手中最年轻的张丹/张昊身上。

22岁的张昊轻松地微笑出场,21岁张丹则神情有些严肃。表演开始不久,意外发生了:张丹在完成被认为唯一可以击败强大对手的秘密武器——抛四周跳时失败,她重重地摔在冰面上,再飞速滑行撞向挡板。张丹想站起来,又重重地倒了下去,她左腿内侧已经严重拉伤。

音乐突然停止,观众哗然。张昊轻轻拉起张丹,“还能滑吗?”这位清秀的哈尔滨姑娘点了点头,然而刚站起来又疼得蹲了下去。张昊把她扶到出口处,他已经不打算再上场比赛了。体育馆很静,观众都在关切地注视着张丹,掌声一阵响过一阵。两分钟后,张丹对拍档再次点头:我行!

音乐再次响起。那是《龙的传人》。张丹忍着剧痛滑向场中央。他们开始只是慢慢地滑,慢慢地做动作。顷刻,张丹加速了!张昊跟上,节奏又回来了!重新开始的表演是那么完美,那三周接两周跳、抛三周跳,张丹都完成得那样精彩出色。他们就在没有停过的掌声中完成了也许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表演。

张丹在张昊的搀扶下滑到打分区,一直咬牙完成比赛的姑娘一见到教练姚滨,眼泪才簌簌淌下来:“对不起!”等候比分时,张丹的左腿已被队医包扎得严严实实。

“189.74分”,张丹/张昊超越了申雪/赵宏博夺得银牌!一旁的托特米安妮娜/马列宁如释重负地拥抱在一起,观众却把更热烈的掌声给了张丹和一旁的赵宏博。因为那一刻,他们感动了全世界。

(2006年2月14日《羊城晚报》,记者周方平)

相关报道:

何振梁:他们是英雄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阎涛、刘阳)中国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在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结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张丹张昊和申雪赵宏博两对花样滑冰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震惊了全世界,他们是中国的英雄。”

何振梁谈到中国运动员的表现时,眼含热泪。对于张丹/张昊在受伤后坚持完成比赛,何振梁说:“这种精神震惊了全世界,本来他们可以放弃比赛,但他们决不放弃,拼全力去完成,很了不起!” 对于申雪/赵宏博的表现,何振梁说:“他们的精神很顽强,虽然赵宏博的膝伤刚好,但他发挥得十分不错,两人的音乐表现力非常强。”

何振梁说:“比赛的名次已经不重要了,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这种精神值得全国人民高兴。”

张丹:我决定继续比赛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高鹏、王镜宇)张丹在赛后说,摔伤后继续参赛是她自己的决定。

开场后不久,两人便向至今无人在大赛中完成的“抛四周跳”发起冲击,然而张丹在落地时双腿叉开,重重摔在了冰面上。重新站起来后,张丹已经无法再继续做动作。人们以为他们将放弃比赛,只见教练姚滨同两人说了几句话,他们又重新回到了冰场。

“(继续比赛)不是教练的意思。奥运会四年才一次,我们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张丹解释说。

姚滨:最残酷的大赛

新华社都灵电(记者王镜宇、阎涛)赛后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姚滨说,这是他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比赛。姚滨说,当时张丹/张昊做“抛四周跳”那个动作时,起跳很好,但是张丹在空中转到最后一圈时有些犹豫。结果落地摔倒,左腿内侧膝关节重重地磕到冰上。

姚滨承认,在是否让张丹继续比赛的问题上,当时自己的心情很复杂。一方面,从保护运动员的角度看,不希望她继续参赛。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希望他们放弃这么好的机会。根据我们多年来训练的情况,这个时候决定权完全在他们自己。

【小题1】下列对这系列报道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组报道,从不同的角度,借助多人对该事件的态度,赞扬了张丹、张昊在赛场上表现出的永不放弃的精神。
B.张丹受伤后忍痛坚持比赛,记者周方平在报道中详细记录了她在比赛中精彩出色的动作及发自肺腑的拼搏之言、愧疚之声。
C.张丹/张昊第一次出场时没有介绍音乐,第二次出场才点明音乐是《龙的传人》,记者是想借音乐之名来表现运动员的精神之源。
D.中国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认为,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永不放弃的精神震惊了全世界,其实体育运动比赛的名次是不重要的。
E.在是否让张丹继续比赛的问题上,由于教练的不置可否、不敢负责的态度,促成了张丹独立自主、永不放弃的精神表现。
【小题2】一直咬牙坚持完成比赛的张丹,一见到教练,眼泪便簌簌淌下来:“对不起!”在“对不起”这三个字中,你读到了什么含义?
【小题3】获得的是“银牌”,题目为什么说“重似金牌”?有人认为,这样的笔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要求,你的看法怎样呢?
【小题4】通讯《银牌,重似金牌》浓墨描绘赵宏博转体三周跳的成功,更加浓墨描述张丹抛四周跳的失败,却没有详细描述张丹/ 张昊重新开始表演的完美。因此,有人认为银牌是裁判给的人情分,有人认为那只是记者写作上的疏忽,还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详略得当地表现了主题。对此,你是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