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童第周:生命奥秘的探索者
童第周的一生,都在致力于胚胎学的研究。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后,他在这方面
的探索更是不断深入。
在生物遗传学和胚胎学领域,美国科学家摩尔根所建立的染色体学说,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地位。这位现代实验生物学的奠基者,借对果蝇的实验研究,建立起了遗传学体系,成了一名享誉世界的人物。童第周十分尊重这位鼎鼎大名的学者和他对生物遗传学的杰出贡献,但也有一个问题童第周长期得不到答案:摩尔根的染色体学说认为,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生物,在传宗接代的家谱中所以能保持子孙相传的遗传性状,主要是通过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控制的。指导细胞一切生命过程的指令,都是从细胞核发出的,细胞质唯有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不可能在遗传中有所作为。情况究竞是不是这样呢?唯有通过实验研究来加以回答。
童第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叶毓芬,叶为他这一大胆的想法而激动,决心全力协助他的工作,一批年轻的助手也来到了童第周的身边,大家组成了一个同心协力的研究班子,他们以金鱼和鳑鲏鱼为研究对象,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文化大革命”风雨动荡,这里的一切工作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终于,结果证明,生物性状的遗传,并不完全决定于细胞核,细胞质也表现了它主动的、积极的作用。成果引起了世界生物学界的关注,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生物系教授牛满江提出了与童第周合作研究的愿望,童第周接受了牛满江的橄榄枝,研究所建在了北京中关村。
这样的实验,需要科学家周密、审慎的科学头脑,需要比钟表工人更精细的操作技术。年逾七旬的童第周教授:往往从清晨6点观察金鱼排卵开始,一直要到下午一两点钟,一口气干上七八个小时。匆匆吃过带到实验室来的午饭以后,他伸展一下发麻的手脚和变得僵硬了的腰背,接下去又是一场紧张的操作。黄昏降临了,灯光代替了日光。实验仍在进行之中,特别是制备核糖核酸的实验,需要保持摄氏4度的恒温,童老和他的助手们不得不穿着棉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与其说是一项研究工作,不如说是一场意志和体力的拼搏!辛勤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他们把从鲫鱼的卵细胞质里提取的信息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细胞质里,结果得到了一种性状有着明显变异的鱼种。这种鱼居然有着金鱼那样肥大的头部和丰满的躯干,浑身也披着金光闪闪的鳞片,但却脱去了金鱼那条雍雅华丽的纱裙,换上了像鲫鱼那样直峭利落的单尾。这证明核糖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发育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画家吴作人把这种鱼称为“童鱼”,并作《金鱼图》以祝贺。
“童鱼”的诞生,并未使童第周停止新的探索,1976年,他和牛满江的实验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以蝾螈和金鱼这两种不同“纲”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研究,得出了高级的两栖类蝾螈的脱氧核糖核酸,也会影响低等的鱼类的遗传性状。此后,童第周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社会职务,仍旧日夜思考着科研工作,他制订了一个短期和一个长期的科研规划,还打算在牛满江教授的支持下,在我国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生物研究中心。
1978年,童第周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入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引起了世界对中国克隆技术发展的关注,受到国际生物科学界的认可。
为了推动全国的科研工作,他还多次到天津、广州、上海等地去作学术报告,1979年3月6日上午,他给浙江省的科技、教育、卫生系统工作人员作关于加速科技发展的报告,突发疾病,不久在北京离开人世。
(周文斌、李元著《中国当代十大科学家》,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和海洋事业的先驱》)
②后来国际生物学界用培育者的名字命名了这条鱼——“童鱼”,为中国在世界生物学
界赢得了可贵的荣誉。
(中国科学院《纪念童第周先生诞辰110周年——引领中国克隆走向世界的先驱》)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童第周一生致力于胚胎学的研究,他的探索不断深入,对摩尔根的“细胞质唯有接受细胞核的控制,而不可能在遗传中有所作为”的染色体学说直接提出了反对意见。
B.在叶毓芬和一大批年轻助手的协助下,童第周的科学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终于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一一核糖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发育产生明显的影响。
C.年逾七旬的童第周教授,从清晨6点开始,一直要到下午一两点钟,七八个小时的工作,他手脚发麻、腰背僵硬,既说明他身体强健,也说明他毅力超人。
D.童第周为了推动国家的科研进步,多次出京到外地作学术报告,最终病倒在报告现场,他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
【小题2】童第周对生命的奥秘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从文中看,童第周有哪些崇高品质?试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12:09: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猫和虎的生活语源

齐冲天

①我国古代一年农事完毕之后,就要大行祭祀,以感谢天地之恩赐,这就叫做“八蜡”(zhà,年终之祭)。其中第五蜡祭的就是猫和虎。《周礼•郊特牲》中就有这个记载,要迎猫迎虎,因为它们保护了庄稼。这在我们现在,人们或许就不理解了。

②猫与虎,在动物学上属于同一科。 大小差别悬殊, 都是脊椎动物,毛色都十分美丽,还有锋利的爪牙、凶猛的兽性。而它们 有慈善的一面。鲁迅说:“知否兴风狂啸者,时时回看小於兔。”猫在人前很温顺,但当它遇到了老鼠和鱼,马上就凶残起来,毫不留情。

③东亚大陆上,几千年来大多只有几千万人,甚至更少。农业上的一个重要害虫就是田鼠。《诗经》中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所以人们要养猫、祭猫。猫原本也是野生,古时叫狸,音义从里,从田从土也。据法国考古学家说,人类驯养家猫,已经有近万年的历史。在汉语中,家养后叫猫。猫的形音义皆从苗。人们有时以为它的叫声是喵喵的,所以就叫它猫了。除了这个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它护了苗。“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夏猎曰苗,那也是为保苗才叫苗的。船上的锚,音义也从猫从苗,那是它的铁爪扎在河岸上,是泊船的,船就受到保障。田鼠之害大发作,现代偶或也还出现,这也正好可以用来证明猫字的语源。

④新华社2007年7月20日稿:“湖南大型鼠害,国家紧急调拨一万只猫进驻。”据估计大约有二十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22个县市区沿湖防护大堤和近八百万亩稻田。对此,国家紧急调拨一万只猫进驻。还说,大约有八百只江苏猫参加,坐空调车运往湖南。谁知到了21世纪还在组织一场万猫上阵的护苗之战哩。在这几年前,广东就发生过小规模的猫与鼠之战,当时农民捉来十几只猫就解决了问题。新华社也发了稿。护苗也叫苗,因此就叫它猫了。

⑤再说虎。田豕,就是野猪。家养后才叫猪,音义从诸、者,取众多之义。于是把田豕叫野猪。一大片庄稼,一会儿就可叫野猪糟蹋殆尽。老虎看见野猪是不客气的。在汉语中,老虎与野猪斗,那便是豦(jù),《说文》:“豦,豕、虍之斗不解也。”朱骏生说豕虍不相斗,而他长期生活在苏州并在此著书,那里怎能有豕虍之斗?有一位东北同学告诉我:“有的野猪可长到一吨重,豕虍斗是有的。”一位边防军人向我转述了新疆一位老猎户的讲述:野猪见到老虎,就躲到树后,老虎发现它藏了起来,就猛扑过去;野猪又躲到另一棵树的背后,老虎又扑过去;老虎几次猛扑不着,就慌张起来,这时野猪才跟它对阵,结果,双方都把对方的脸抓得稀烂,鲜血淋漓,谁也没能战胜对方,就各自愤愤地离去了。先民们爬在树上,围观了这场精彩的斗争,始则紧张,继则戏剧般地结束,令人发笑,并著录于语言文字,增长了自己的智慧。因此,劇有剧烈、急剧之意。至今的戏剧还强调情节的冲突,这和语源多么切合,戏剧的剧,本也从豦,举刀枪作豕、虎之斗。手或脚的有力依据可作據和躆。行动急促叫遽,从而也有立即之意。幽默可笑的就叫发噱(xué)或噱头。豦再加上点酒,便是醵,是相聚而笑语剧谈之义了。可见,豦字在渔猎时代具有多么真实而深厚的生活基础。

⑥显然,豕虎之斗在先民那里是津津乐道的,以至于竟派生了一系列的同源词,组成一个词族,袭用至今,且大多还常用不衰。它既是生活的现实,又是语义的引申,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现实生活是语言发展的外在条件;语音相对稳定,语义活跃发展,是语言内部的对立统一,是语言发展的内在因素。

⑦为什么用猫字代替了狸、猪字代替了豕?就是因为家养代替了野生,人和它们的关系不同了,物种没变,名称替换了。

【小题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______集,高中课文《________》就选自《诗经》。
【小题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A.因为 又 只B.虽然  又  还
C.虽然 但 又D.因为  但  只
【小题3】从内容上看,第③④两段文字是为了说明     
【小题4】请简析第⑤段介绍“豦字在渔猎时代具有多么真实而深厚的生活基础”时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小题5】分析第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小题6】下列说法,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田鼠之害时常大发作,是因为人类养猫太少的缘故。
B.虎与豕之战并未取胜,可见“其食田豕”言过其实。
C.朱骏生因为不知豕虎相斗之事,遭到作者冷嘲热讽。
D.狸豕名称被替换,是因与人关系变了,但物种没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现代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是文化经济,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是“文化”经济化和“经济” 文化化的当代表征。文化产业在文化制造、文化批发和零售、文化服务三大产业类型中,又细分了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装备生产等多个小类,行业跨度大,包容性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渗透性等特点,易于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并促进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忽视的力量。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利于结构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有利于调节需求结构,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摘编自向晓梅《把我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

材料二:

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及同比增长情况

(摘编自《2018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2019年2月20日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表现活跃,铸造了“文化+”这个崭新的发展形态。所谓“文化+”,更准确地说,是“文创+”,是指以“文化创意”的思维来为各行各业赋能,帮助其它产业转型升级。以迪士尼乐园为例,迪士尼乐园实际上是一个集房地产开发、商店购物、娱乐体验、演出餐饮、休闲度假等行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体,将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融合,用多元化文化产业内容填充房地产市场,吸引人气、增加卖点,实现范围经济。上海迪士尼乐园推出的主题活动,针对体验者不同的类型、兴趣爱好和年龄层,设计不同的文化主题,让体验者感受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私人订制般的娱乐体验,以增加文化供给的方式带动文化消费。再如,南京浦口区是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模式。以文化内容包装美丽乡村生态资源,打造一村一品,依据各地民俗文化特色,设计相应的文化品牌,包括盘城葡萄节、莲花旅游艺术节、青虾节,垂钓节等活动,提升新兴文化产业品质。依托“一山三泉”生态和文化资源,拓展特色旅游线路,在文化、景观、生态的完美结合中实现文化产业和农业的融合。

(摘编自张苏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经济逻辑与自觉实践》)

材料四:

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我们有足够的自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我们现在有4800万家网站,2800万个微信公众号,1800万个APP,如此庞大的互联网格局,会让任何一个老外听起来目瞪口朵、羡慕不已。从文化消费角度看,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文化市场前景广阔。我们的特色文化产业也是很有实力的。我们现在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的有39项,我们现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四批,总共有1370项。这些非遗项目有相当一批已经成了很大的产业,比如北京附近河北的石雕。这在发达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他们非遗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公共产品,很少能形成产业。这当然与我们中国的市场及中国的文化积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摘编自祁述裕《回顾与展望:2017-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产业类型、行业类别和分布区域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的营收及同比增长情况。
B.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从行业类别看,增速超过10%的是: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和文化传播渠道。
C.201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速为负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和文化投资运营,但前者下降幅度小。
D.2018年,东部地区文化产业虽然营收绝对值最高,但增速不及西部地区,可见西部地区2018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发展,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B.迪士尼乐园、南京浦口区借助文化产业内容分别填充房地产市场和乡村旅游资源,以融合发展的模式,带动房地产和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C.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以“文化创意”的思维为各行各业赋能,培育新兴产业;提升文化产业水平能够结构传统产业,调节需求结构。
D.我国文化产业的活跃,促成了“文化+”这个崭新的发展形态,从材料四来看,我国国家级非遗项目业已转化成为产业,文化产业前景乐观。
【小题3】文化产业为什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2011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逐渐消亡。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小题3】为什么“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基础上的一次新的飞跃。据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将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里,各民族、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

新轴心时代和前一个轴心时代不同,新的轴心时代必须是在互相影响中发展的。前一个轴心时代,虽然提出了问题,可都是独立提出来的。中国讲的天下,就是中国了解的天下,希腊文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一个中国,还有个印度。而且,那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吸收印度的东西很多,相应地,印度吸收中国的东西非常少。这实际上是个文化单向传播的问题,原因是中国的文化比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样了,任何一种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识。现在,每个国家都不仅仅是要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同时也在解决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当然,不能认为古代的问题到现在就没有意义了,古人提出的问题,有些到现在也没有解决。中国古代就提出的天人关系问题、古希腊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人类还要不断地解决下去。

假如我们今天能够进入一个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之间一定是互相吸收的关系。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丈化区、南亚丈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其他还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犹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这些文化必须好好考虑如何相处的问题。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盖的人口都在10亿以上,一个文化消灭另一个文化没有可能,因为牵扯的人口太多了。最好是用中国的办法,在对话中相互理解,以求和而不同。我们有可能也有条件把西方的学说中国化,把中国思想加入西方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我的有些思想可以给他们一些刺激,让他们去重新思考原来的问题。比如,西方长期存在的是主客二分法,我们不主张主客二分,而是主张天人合一,两者可以互补。

(选自汤一介《我们在面对一个怎样的孔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B.在前一个轴心时代,各个国家对自己以外的国家是缺乏了解的,各国的文化也是独立的.不会互相影响。
C.新轴心时代和前一个轴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新轴心时代强调互相影响,互相包容,互相吸收。
D.如果要让新的轴心时代真正到来,就必须使用中国的办法,因为中国文化比较有包容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新轴心时代与前一个轴心时代的不同,在第二段中提出了新轴心时代的概念。
B.本文的论点是新轴心时代各国要有全球意识,不仅解决自身问题,同时解决全球问题。
C.实现新轴心时代的前提是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否则就不能迎来新轴心时代。
D.文章最后一段由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的关系引出关于当代我国文化应怎样发展的讨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发展,预示着或许会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
B.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因为各国在经济发限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文化。
C.只有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都有全球意识,才有可能促成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
D.新轴心时代到来后,世界文化一定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最终各国文化将达成统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奉献给死者的艺术

梁 衡

①上飞机前还有一个小时的机动时间,我坚持要去看看莫斯科的公墓,看看那个特殊的文化角落。

②去得匆匆,竟连大门口是什么样子也未及细看,只记得是一条很宽的街,高大的门,门对面有很大一片树木,绿涛翻滚着,无闹市的喧嚣,有郊野的清风,气氛是一种淡淡的寂静。一进门,甬道两旁分列着一面极光洁的花岗石板,石板中央伸出两只大手,也是花岗石雕成,粗壮的腕部,有力的骨节,立时叫人起一种坚实的联想。这两只手轻轻地合拢着,捧着一块三角形的大红宝石,我一时不解了。我在墓前肃立良久,细细揣度着,那双手从石中冲出时的强劲与合拢时的轻柔,那花岗石的纯黑与宝石的鲜红,幻化成一种多层复合的美,将人引向一个深邃的意境。向导过来告诉我,这里安眠着的是一位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他一生用自己灵巧而有力的手拯救过无数人的生命。噢,我一下明白了。一个人死了,人们用这种含蓄的手法来表达他的生平与事业,表达生者对死者的纪念。最哀切的事情却用最艺术的手法来表达。这是一种多么平静、超脱而又理智的举动啊。

③我慢慢地往里走去,一股强劲的艺术魅力如磁石般吸引着我。这哪是什么墓地,简直是画廊。不同的是这里每一件艺术品下还有一个曾经活泼泼的人,那是这件艺术品的根,是它的主题。墓碑全部是清一色的黑花岗石,打磨得极光亮,熠熠照人如一面银镜。有的只简单地在这石面上刻出死者的头像,轻轻的又淡淡的,如一幅随意素描。说是清淡,那不过是艺术的质感,这石与锤造就的作品自然是风雨不去、历久如新的。有的凿成浮雕,死者的形象微微凸起在石板、石块或石柱上,若隐若现,好像在天国那边透过云雾回望人间。更多的则是半身胸像和各种含义深刻的组合雕像。但这偌大的墓地无两块式样的墓碑。生者不肯抹杀死者的个性,也决计要表现出自己的匠心。这是一种多么平静、超脱而又理智的举动啊。我们说长歌当哭,他们却以艺术来祭奠

④松柏中有一组男女雕像吸引了我,不用说这是一个合葬墓了,令人吃惊的是两人全是裸体。男子略向前俯身,依在一块石上,右臂弯回,手中握着一柄铁锤;女子偎在他的身后,手执一条轻纱,款款地飘在背后。两人都目视前方,但我切实地感到他们的心是那样的相连相通。最纯真大方的爱是用不着一点遮掩的。原来这对夫妻,男的是一名雕刻家,女的是一位芭蕾舞演员。我想这组作为墓碑的石雕一定是他们生前设计好,嘱托后人这样创作的。试想以传统的观念谁愿在自己的墓前留一个裸体像呢?又有谁敢将自己的亲友雕成一个裸体立于墓前呢?但艺术家自有艺术家的思考。世间虽有山水的磅礴、花草的艳丽,但哪一种美能比得上人体蕴藏的灵感呢?而这种人类的共性之美,并不是随便哪一个形象都可表达的,只有那些个别的极富外美条件的人体才可充分表现这种内蕴的美感。这两位艺术家,一个终生为人们塑造这种能表达内蕴之美的外形,另一个则所幸天地钟秀其身,就矢志以自己美的外形去表现人类美的灵魂。于是他们要将自己美丽的躯体展示在这里,用这力、这柔、这情,留给后人永恒的美。什么才能久而不朽呢?石头。什么才能跨越生命的“代沟”,无言地表达感情与思想呢?艺术。于是这石头的艺术便成了死者与生者在墓前吻别的信物。

⑤当匆匆的一小时参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没忘记这普通公墓里还有一位不普通的人物——赫鲁晓夫。他的墓在公墓前后大院之间的甬道旁,占地不大。我没想到这样一个曾身为超级大国一号人物,死后却屈身路旁。而他的墓碑从艺术角度说也真有个性。那是由三个黑白方格相扣而成的石雕,在最上一格中放着赫鲁晓夫的人头雕像。赫鲁晓夫在位时的一件惊世之举就是将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墓旁,而他现在却被置于公墓堆中。历史人物的功过且由历史家去评说,但艺术家有自己的见解。据说,这个墓碑的设计者曾受过赫鲁晓夫的批评,但他并不从个人好恶出发,客观地认为赫鲁晓夫这个人是功过参半,所以就用黑白两色夹一人头,而赫鲁晓夫的家属也接受了这个方案。我站在那里有好一会儿,端详着这件艺术家送给政治家的礼物。   

(原文有删改)

【小题1】请分析第一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我们说长歌当哭,他们却以艺术来祭奠。
【小题3】结合文本,试概括“奉献给死者的艺术”的雕刻作品具有哪些特点?
【小题4】试探究文章最后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