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B.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主要懒得去做这些烦人的琐碎小事,正如木匠不愿做一些小活儿一样。
D.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小题2】小说标题为“活着的手艺”,而随着工业、科技的进步,传统手工艺却日趋式微,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8 02:54: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说起传统伦理道德,最有代表性的一句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年轻人的前程和年轻人身在其中的激烈竞争冲得无影无踪。也许嘴里还哼唱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而双脚走在了离家千万里的路上。

当我把话筒从老年人转到他们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面前时,我听到了无奈的声音。

——(出录音)

毛女士:我在东直门卖货早晨起得挺早的,下班回来又挺晚的,一天挺辛苦的。离我妈还挺远,基本上一个月回去一次,这边也离不了,孩子面临上高中,一天的家务活也挺重,回来得做,总觉得对我妈他们有点欠缺吧,就是有心无力,就这样,没有办法。

陈先生:你看,我吧,跟我父母住一个院里,他是南房,我是东房,离着也就那么五六米,但就是没时间过去。说没时间过去是瞎话,总归,亲生父母无所谓,就不过去了,有一搭无一搭了。工作非常忙,四十多了,也是身体上不适吧,太疲劳了,懒得过去了,并不是咱不孝顺。

记者:有人形容说,孩子像风筝,亲情是拴住风筝的线,线的终端握在父母的手中,而当我采访了一位22岁的大学生之后,我不敢肯定,那条拴风筝的线是不是断了。

——(出录音)

记者:你想过怎么做算是孝顺父母?

大学生:平时没想过这种事情。

记者:你假期的时候是怎么安排的?

大学生:因为有学校的安排,还有对自己今后发展的安排,要上一些辅导班,经常会放假就不回家了。

记者:你知道你父母怎么想吗?

大学生:不知道,他们肯定想我,但想到什么程度就不知道了。

记者:反过来说,你想不想你父母呢?

大学生:平时没有空闲时间想。父母把生命给了你以后,尤其到了这种时候,大家都独立了,谁对谁都没有太大的依赖性了。

记者:你平时和你父母是什么联系方式?

大学生:打电话。半个月打一次吧。

记者:说些什么?

大学生:没什么好说的。

记者:你没说让他们注意身体啊?

大学生:这个,我想得很少。

记者:你的那些同学呢?

大学生:有的人一个学期都不给家里打电话。

记者:写信吗?

大学生:也不写。因为,他们有的从小学就开始在学校住校了,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对父母、对家的概念已经不那么清晰了。

记者:那你的概念呢?

大学生:现在也不是特别清楚吧。

——(录音止)

记者:这位大学生的回答很让我惶恐。十年后,当他要承担老年人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责任的时候,他的父母亲会是怎样的境遇呢?或许社会学教授周孝正的一席话会让他一些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

——(出录音:社会学教授周孝正)

周孝正:创新的前提是保守。保守什么?应该是保守人类文明的成果。孝顺父母当然是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它是维持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一种价值观念。有些年轻人觉得我们要有个性,我们要独立,你独立是一种形式,问题是你独立,你干嘛?你是把这种文明给独立到断了代,你的父亲母亲都不管?这种独立是没有价值的。

(节选自《白发的期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孝顺很重要,它是维系家庭发展的价值观。
B.目前社会,只有大学生觉得自己工作忙,常以此为借口,懒得去看父母。
C.有人把孩子比作风筝,风筝的线握在父母手中,目前风筝的线似乎断开了。
D.有些大学生平时没有空闲想家里的事情,他们觉得人和人没有太大依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者采访的人群中,很多人对老人的精神需求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B.年轻人应该是老人“精神赡养的承担者,但他们的亲情观念十分淡薄。
C.年轻人的独立其实没有价值,这种独立完全分割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D.文中大学生并不清楚他们会成为父母精神赡养的主体以及他们要承担的义务。
【小题3】部分大学生“亲情淡薄”,根据材料,给这些大学生提一些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黄永玉:我一辈子最不懂的就是市场
故乡这个话题,黄永玉讲了几十年。
“好久没回去,听说故乡不收费了,我非常高兴。”在“十二个十二个月^黄永玉生肖画展”新闻说明会上,93岁的黄永玉被人问起故乡。一聊起故乡凤風.情绪就很难收起了。表叔沈从文为凤凰写过《边城》,那分故土情谊继续在黄永玉的画笔、文笔里涓涓流淌。黄永玉表示,曾经的两个人生愿望都实现了.,一个是希望中国人都知道凤風.知道那里的风景和人都非常好;另一个是希望他的好朋友汪曾祺为广大人民所熟知。
“我们凤風县就像一个十六七岁的漂亮到极点的女孩子,可惜没有洗脸,所以大家不认识她^她也不知道自己长得好。”后来,世人皆知凤凰的美意了。而黄永玉又感到另一种遗憾,凤凰这位水灵的小姑娘.居然去学别人家的风格,没有能打出自己的风格。
十二生肖这个主题.黄永玉画了12年。
他与生肖画的缘分意味深长。198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由黄永玉设计的首轮生肖猴票,此后到现在,这第一轮的猴票成了集邮界的神话.难以复制,市场价位更是神话级的直线蹿升。12年之后,他再次与中国邮政合作,又有了中国邮政第二轮的猴票。
2006年.中国邮政希望黄永玉设计狗年生肖票.他设计了狗撒尿的造型‘未获理解,没通过^黄永玉又不愿意屈就。然而,正是这一年,因为这次不愉快,黄永玉一气画了12 张一系列的生肖狗,并印制了挂历,从而开启了12年的连续动作。这项传统延续到2017年丁酉鸡年。这些画作有的令人捧腹,有的令人沉思.尽显“黄氏风格”。黄永玉画“嫁狗随狗”,画一打着领带蹲着的狗,左侧站一盛装但不露脸的新娘;画一肥猪广人自己减肥却怕我瘦”;画月亮上捣药的兔子,“月亮上造假药最保险”。黄永玉的幽默是带刺而智慧的‘总是具有哲思。
在画画这件事上,黄永玉无比较真,始终力求新意,拒绝重复他人。黄永玉画生肖,有些动物大家画得太多,比如鸡.而他希望不重复。黄永玉这次采用逆反的方式,画了一幅公鸡生蛋,上面写道:“贵有自知之明,你下什么蛋呢?”用这个方式开开玩笑。
有人问黄永玉,以后还画不画生肖月历。他说:“不画了,因为上天不可能再给我整整画得完一圈生肖的十二年时间。万一画到一半或不到一半我和月历都断了气,岂不是十分之没意思?”
他怕画不完.更怕写不完。
上世纪40年代起,黄永玉动笔写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中途动荡和波折不断,长时间停顿,直到年逾80才续写。这部著作体量太大,可黄永玉才写到主人公的17 岁。他依然坚持在写。
“最怕写不完,写不完就可惜了。”黄永玉每天上午都坐在桌前,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有的时候半夜三更.黄永玉想起一句精彩的,就赶紧爬起来记下来。“首先你要自己得意,你不得意,别人看起来就讨厌了。我还是挺喜欢的。”
作为网络的“绝缘体”,黄永玉对众人诙谐地表示,他最熟练的电器是手电筒,除此以外都是一塌糊涂,就连电视机也玩不转。“我外出几天,一回来就不会用电视了,又要从头请人弄,所以更谈不到网络。”黄永玉自称“对于信息很落后”,但平时可以看书看杂志,所以问题不大。
黄永玉还曾借助画作,幽默“黑”了他那些“好像不是来做客^都是来看手机”的朋友。 画中,花果山水帘洞猴子开会,下面一群猴子低头凝视手机,上头老猴王怒目圆睁:“开会了!不要玩手机了!”
黄永玉与之“绝缘”的,除了新科技,还有市场。
“你们说的市场我不太清楚,我读过一点亚当,斯密的书.他最重要的一点是哪样行销卖哪样,不赚钱就改行。我又改不了行,该卖就卖.不该卖就不卖。画画要认真。”
一辈子最不懂的就是市场。黄永玉感叹光写小说我活不下去,所以要卖画‘才能养活我.可以别的事不干专心写小说……我定我的价钱,你买不买拉倒,但我能够活下去了。”
相关链接:
①1979年春节期间,时任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师的邵柏林去看望老师黄永玉,并请他画一套动物邮票。黄永玉一口答应。画什么呢?黄老想了好几天,把曾经日夜陪伴他的伊喔画了出来,以示怀念。伊喔是一只猴子,上世纪70年代一位朋友送的。他很喜欢这只猴子.无论去哪儿,伊喔都会趴在他的肩头,形影不离。最终,中国生肖邮票的开山 之作《庚申年》猴票于1980年2月15曰(除夕)面世。
——《“猴票她爹”——黄永玉》
②黄先生喜欢打趣,不愿意太正经.乐为“浪荡汉子”,但读过这部作品的人想必都能看出,他内心深处其实温暖而柔软,是一个隐藏很深的情怀党‘与其顽皮捣乱的表面形象形成了精神张力。
——韩少功《黄永玉的百年悲悯》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永玉对故乡凤凰有过两层遗憾,开始是担心凤凰“没有洗脸”,不够漂亮;后来是认 为凤凰学别人的风格丨没有能打出自己的风格。
B.黄永玉绘画始终力求新意,拒绝重复他人。比如2017年丁酉鸡年画鸡,黄永玉就采用了逆反方式,画了一幅公鸡生蛋的画。
C.1980年,中国邮政首次发行了由黄永玉设计的生肖猴票,即《庚申年》猴票,这张猴 票是黄永玉为怀念曾经日夜陪伴他的一只叫伊喔的猴子而画。
D.黄永玉对市场的认识主要来自亚当,斯密,黄先生认为,市场最重要的一点是哪样行销卖哪样,不赚钱就改行。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继表叔沈从文为故乡凤凰写过《边城》后,有着浓厚故土情谊的黄永玉也将故乡凤凰 纳入了他的绘画作品和文学作品之中。
B.十二生肖是黄永玉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生肖邮票和生肖月历。“十二个十二个月,黄永玉生肖画展”所展示的即是针对十二种生肖所设计的邮票和月历。
C.黄永玉的生肖作品尽显“黄氏风格”,从绘画本身到画中题写的文字,幽默中带着智慧和讽刺,令人发笑又引人深思。
D.上世纪40年代起,黄永玉开始写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中途动荡和波折不 断,长时间停顿,直到年逾80才续写完毕,前后写了整整40年。
E. 黄永玉与新科技是绝缘的,表现为不玩网络,甚至连电视机也玩不转,所以,黄先生 的信息是很落后的,这也让他的写作和绘画少了很多的干扰。
【小题3】黄永玉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黄永玉先生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真的猛士钱玄同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
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 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学|科|网Z|X|X|K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相关链接):
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原名夏,字中季,少号德潜,后更为掇献,又号疑古、逸谷,笔名浑然。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以前改名玄同。
1933年,日寇侵入华北,他曾把眷属送到上海去住,自己也想离开华北到南方去。当年他写信给黎锦熙、罗常培说,自己“既无执干戈以卫社稷之能力”,只能以教书“骗钱糊口,无聊极矣!可耻极矣!”。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北平沦陷,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西。钱玄同因病未能随校赴陕,也未能南下,只得留在北平。
1938年春,他恢复了旧名“钱夏”,表示“夏”而非“夷”,不做敌伪的顺民。他常间接寄语随北平师大迁至城固的好友黎锦熙等,说“玄同绝不污伪命”。平津沦陷以后,北方文化界处于暴日的铁蹄之下,居境非常悲惨;但他保持着高洁的节操,虽和钱稻孙有叔侄之亲,和周作人等有友好之谊,仍然不受包围,不被污辱。壮年以斗士领导青年,中年以学者努力学术,晚年以义士保持名节,算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民族的一位完人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辞藻华丽,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刘半农站在旧文化的立场上,钱玄同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最终改革派取胜。
C.钱玄同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对人严苛,对己更甚无不体现着他性格的刚猛。北平沦陷后,他恢复旧名,后来他在文化界暴日铁蹄之下仍保持着高洁的节操且使与众人的友谊不受包围。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还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小题2】钱玄同在有生之年做了哪些对他影响一生的事?请简要概括。
【小题3】钱玄同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让其被誉为“真的猛士”?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她看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
B.文章第3自然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
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文革”时期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态度的不同进行了对比。
E. 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前景的隐隐担忧。
【小题2】作者游览了莫高窟,却没有在文中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分析。
【小题3】文章以“莫高窟的挣扎”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整,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 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变了中原民族席地而坐的习惯。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此外,在新疆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出来的。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同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敦煌的璧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汇聚。
民族融合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不论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能够统一中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行的“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保有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繁荣,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包容性。
费孝通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从长城修建以来,长城内外逐渐形成了农牧两大经济体。两千多年来,长城内的农业民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长城见证了农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节选自段清波《城和长城:中华文明的见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历史上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在影响北方游牧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从而形成了长城地带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
B.在相互打交道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长城地带的“民族融合”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在保有自己风俗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文化特征。
C.从胡服、旗袍、马褂,到五谷杂粮和磨面方法,从胡床、骡子、汗血宝马,到琵琶胡琴和歌舞杂技,可以看出长城地带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
D.两千多年来,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长城内的农业民族在长城地带形成了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在较早时期就发展了农耕文化,还有着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体系,在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过程中,也推动了他们的文明进程。
B.游牧民族主导中原后,总是希望统一中国,这样就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农业民族相融合,这也是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C.在魏晋以前,中原人都是席地而坐,不懂磨面方法,也没有面食,直到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带来了胡人的生活习惯,才改变了这种情况。
D.长城地带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起源地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彼此交流,相互促进,在思想文化中已经变得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根源于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沿着长城一带向中原汇聚。
B.各民族的融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繁荣,但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化有一个过程,期间有着几千年的跨度。
C.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不仅在长城地带汇聚各民族乃至世界的艺术精品,也使中原的文化艺术例如戏剧、词、曲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D.长城修建以来,在它的内外各民族就不断进行着各方面的交流,因此长城不仅是农耕和游牧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