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数学鬼才佩雷尔曼
即便是在“怪人”云集的数学家群体中,佩雷尔曼也是一个特殊的怪人。他似乎永远都穿同一件衣服,胡子拉碴,不剪指甲——他认为这样才是指甲的自然状态。他的食物只有面包和酸奶。美国的面包对他来说可能并不好吃,好在他找到了一家售卖正宗俄罗斯面包的商店,经常步行一段距离到那里买面包。所以,他没有什么地方需要开销,他把所有的津贴都留在银行里(这为他存了一笔钱,保证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能在俄罗斯温饱无忧)。
佩雷尔曼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他的母亲。在纽约做博士后期间,他的母亲随他来到美国,住在布鲁克林,照顾佩雷尔曼的日常生活。
1993年,佩雷尔曼解决了数学上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灵魂猜想”(Soul Conjecture)。这是一个由齐杰和另一名数学家提出来的猜想。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有一些人写了长篇大论来分析这个问题,但仅仅只能做出部分的证明。佩雷尔曼则做了一个能够让所有人惊讶不已的完整证明——而且,他只用了四页纸!
2004年5月,佩雷尔曼回到了圣彼得堡,他与少年时代的数学老师鲁克辛一起散步,他告诉老师,他对数学界感到失望。2005年12月,在没有明确原因的情况下,佩雷尔曼辞去了莫斯科Steklov数学研究院的职务。
从此,佩雷尔曼“消失”了。他平时只与自己的母亲和老师鲁克辛交谈。“只要我不是惹人注意的,我就有得选择。”佩雷尔曼有一次说道,“或者去做某种丑陋的事情,或者,如果我不做这种事,我就被像宠物一样对待。现在,我成了引人注意的人,我不能再做保持沉默的宠物。这就是我为什么要退出的原因。”
2006年,因佩雷尔曼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取得重大突破,国际数学联合会决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兹奖。这是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有人称它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约翰·保尔(John Bal)飞去圣彼得堡,试图说服佩雷尔曼领奖,或者把奖章送到圣彼得堡来。佩雷尔曼拒绝了。
2000年,克雷数学研究所宣布了七个“千年难题”,并承诺有人解决任何一个难题,就奖励一百万美元。其实在所长詹姆斯·卡尔森看来,此举的噱头意义更大,他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人们对数学的关注,并没有指望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中得到解决,也没想到百万美元真的能够发出去。
他完全没有料到的是,几年之后,佩雷尔曼就解决了其中的一个。同时,佩雷尔曼也为卡尔森出了道难题:佩雷尔曼不答应领奖。
于是,卡尔森像保尔那样也飞去了圣彼得堡。但是佩雷尔曼没有与他见面。他通过电话与佩雷尔曼交谈,佩雷尔曼告诉卡尔森,他需要考虑一下,如果决定领奖,会第一时间通知克雷研究所的。
现在看来,佩雷尔曼的回答只是出于礼貌,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去领奖。
英国《每日邮报》今年3月份的报道说,佩雷尔曼紧闭家门,在屋内对外面采访的记者说:“我应有尽有。”
“佩雷尔曼对公共场面和财富的厌恶令许多人迷惑不解。”瑟斯顿在颁奖仪式上说,“我没有跟他讨论过这个问题,也不能代表他发言,但是我想说,我对他内心的强大与清晰感到共鸣和敬仰。他能够了解和坚持真实。我们真实的需求位于内心深处,然而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大多在条件反射式地不断地追逐财富、消费品和虚荣。我们在数学上从佩雷尔曼那里学到了东西。或许我们也应该暂停脚步,从佩雷尔曼对生活的态度上反思自己。”
(选自2016年第21期《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佩雷尔曼除了基本的生活开支外,没有什么地方再需要开销的了,他把所有的津贴都留在银行里,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节俭到近乎吝啬的人。
B.佩雷尔曼用自己独特完美的方式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的正确性,但这位怪才数学家却先后放弃了菲尔兹奖和千禧年数学奖。
C.佩雷尔曼是个常人眼中的怪人,一段时间内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除了会定时光顾离家不远的一个副食商店外,基本不离开自己的家。
D.康奈尔大学数学家瑟斯顿给予佩雷尔曼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抨击了现实社会中一些人一味追逐财富与爱慕虚荣的弊端。
【小题2】文中说佩雷尔曼是个“特殊的怪人”,请写出佩雷尔曼“怪”在何处?
【小题3】“我们在数学上从佩雷尔曼那里学到了东西。或许我们也应该暂停脚步,从佩雷尔曼对生活的态度上反思自己”,这是文章的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1:06: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颜色文化不仅承载着汉民族自古以来传统的社会物质文化,而且还积淀了更加深层次的民族精神文化。
由于受五行学说的浓重影响,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或许因为这五色是天地之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所以历代视五色为正色,而把五色相杂而成的颜色如青黄之绿、 赤白之红、青白之碧、赤黑之紫和黑黄之骝黄,看作间色。古人认为,正色的象征通常是正面、积极、向上的;间色的象征是负面、消极、低下的。班固《汉书·王莽传赞》中称王莽的政权是“紫色蛙声,余分闰位”,意思是说王莽新政就像间色、邪音和多出来的月份一样,是非正统的、不合法的。《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孔颍达疏引南朝皇侃曰:“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朱蓝为正色,故常用于比喻纯正的品德和文风,《文心雕龙· 情采》:“正宗耀乎朱蓝。”绿为间色,所以扬雄《法言·吾子》:“绿衣三百,色如之何矣。”注云:“绿衣虽有三百领,色杂不可入宗庙。”
颜色赋予的涵义,与统治者的提倡有直接关系。紫色是蓝红合成的间色,其象征意义应该是负面的、消极的,本来不被人们所看重。可是,由于皇家的提倡,紫色的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飙升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几乎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是皇帝化身的象征。《后汉书·霍谞传》注:“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之宫象而为之。”紫微宫,星官名,在北斗以北,以北极为中枢,成两屏藩的形状。《广雅·释天》:“天宫谓之紫宫。”帝王为天帝之子,即天子,天子所居宫殿为紫宫。紫微宫成为皇宫的代称,紫城指皇帝居住的区域,以紫微垣喻帝居,故称禁中为紫禁。帝王的服饰尚紫,其它与皇帝行为有关事物都冠以“紫”,如诏书用紫色泥封口而称紫泥或紫书;紫历,指王朝享国的年数;甚至紫气也成为附会帝王、圣贤的祥瑞征兆。紫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非常复杂的,它通常是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的体现。
许慎《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众多颜色字:“红”、“绿”、“紫”、“绛”、“绯”、“素”、“缟”、““绀”、“綦”、“缁”、“缇”、“缥”等。显然,这些都是形声字,以“糸”为惟一的表义偏旁。“糸”作为细丝,乃是古代人们主要的人工服饰质料。由此不难发现,在古人的心目中,颜色与人的衣饰似乎具有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古代服饰的颜色具有区分贵贱及官职品位的意义。不同的时代中,同一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也不一样。古代官服颜色是职位高低的象征,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随意穿戴。战国以前,服色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帝王之服色,百姓可仿效,故有“邹缨齐紫”之谓。《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由此可见,服色逐渐具有区分贵贱意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佚名《浅析中国古代的颜色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赤、白、黑、黄五色被视为正色,是因为它们是天地间五大地域的本体颜色。
B.中国古人崇尚正色,贬损间色,据《法言》注解,着非正色服饰不能进入宗庙参与祭祀。
C.因为统治者接受了紫薇宫的传说而将紫作为正色提倡,紫色就成为帝王的专用颜色。
D.服色在战国以前还没有等级的区别,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区分贵贱的意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二、三段分别从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统治者的提倡来说明颜色涵义的。
B.文章第四段紧承上文颜色涵义的,进一步说明颜色与人的衣饰的密切关系。
C.文章在论证观点的时侯重视证据的作用,多引用古代文献资料,具有较强说服力。
D.孔颖达引用皇侃的话是为《礼记》做注,说明正色与纯正品德及文风的联系。
【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重要,了解颜色文化有助于我们继承优秀民族精神。
B.贬曹魏尊刘蜀、贬王莽尊汉朝源于正统意识,这与崇尚正色的心态是一样的。
C.只要是统治者提倡的颜色,自然就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色,大家也就会纷纷效仿。
D.同一颜色所代表的意义虽然在不同年代不一样,但一般都体现人的感情和主观观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的孤独及对祖母的思念。
B.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C.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是文章诗意的绾结。
D.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小题2】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小题3】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作用?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叙事传统主要指相沿成习的故事讲述方式。讲述方式之所以世代相传,是因为信息在传播时会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一旦按照某种糢式或套路讲述故事成为习惯,一代又一代的故事讲述人便会自动沿袭这种习惯。这种“路径依赖”后面的机制并不复杂,以故事中主要行动的重复次数为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备三顾茅庐和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都是“以三为废”,二打或四打白骨精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对国人来说还是“三”打白骨精更符合预期和习惯。
叙事即叙述事件,而事件又是由行动构成。如果说中国的讲述方式比较强调时间中的行动,那么西方的讲述方式更多关注空间中的行动。中世纪的《十日谈》《堂吉诃德》等离不开四处游侠、上天入地、流浪跋涉;18世纪的鲁滨逊、格列佛等风尘仆仆地到处旅行;19世纪的歌德、雨果等喜欢以闯荡、放逐、游历为主题。讲述方式关乎性格与经历,西方人主要是牧人、猎户、渔夫与海员的后裔,旅途奔波、路上风景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对他们来说是生活中的常态,因此其叙事更多涉及空间的移动。相比之下,农耕生活导致国人较为留恋土地和家园,出门在外必然造成有违人性的骨肉分离,在安土重迁意识的影响下,离乡背井的出游成为了有违家族伦理的负面行为,远方异域的故事自然也就没有多少讲述价值。《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名义上出国到了西天,沿途的风景人情却与中华故土大同小异。
中国的叙事传统根植于农耕时代,蕴藏着大智慧。中国故事关乎“中国”,不独《三国演义》,古往今来所有的中国故事,只要涉及分合话题,都在讲述“合”是长久“分”为短暂,“合”是正道“分”为歧途,“合”是福祉“分”为祸殃。中华民族用故事把国人紧密地“编织到了同一个社会的网络之中”。家国团圆是最为人喜闻乐见的故事结局。而历史上许多民族一度以自己为主导发展成规模极大的群体,后来却因内部噪音太多而走向分裂。
全球化时代的国人必须学会并追应与更多的陌生人和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打交道。根植于农耕时代的叙事传统亟待改变。以标志性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为例,历届获奖的长篇小说甚少涉及国门之外的事物,作家们更多描绘的还是国门之内的“这边风景”。这样的生产状况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温饱无虞的国人已开始向往远方和异域。“诗与远方”成了互联网上的高频词,许多人都在谈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实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在社会变革日益加速的当下,我们的文学不能无视这一现实,摆在当代作家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讲述好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一方面要摒弃“外面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的心理,另一方面要更多讲述“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故事。讲好时代变局中的中国故事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摘编自傅修延《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叙事——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与变革》)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叙事传统的差异源于“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就会对故事的讲述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稳定的叙事传统,不再改变。
B.埋头向内的性格和长期的农耕生活导致中国故事不会讲述与陌生人的故事,而西方的叙事正好与中国的相反。
C.古往今来所有的中国故事,都在讲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都在表达渴望统一,反对分裂的和谐之音。
D.每个时代的故事叙述并非一成不变,根植于农耕时代的叙事传统己经无法满足全球化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祌文化需求,需要因时而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篇文学评论,本文的思路清晰,先引入概念,阐明中西讲述方式的不同特点,接着进行原因分析,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B.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引述了中西大量的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这些论据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让本文的内容充实。
C.作者以茅盾文学获奖作品为例,是为了阐明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整体叙事水平不高,与西方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中方应该学习西方。
D.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对中西方的叙事传统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讨论叙事传统既有回顾又有前瞻,视野开阔,逻辑性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之所以对“三”情有独钟,是因为中国社会对“三”存有“路径依赖”,读者乐意读这样的故事,作者也愿意这样写。
B.《西游记》虽然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的故事,沿途的风土人情却与中华故土大同小异,这表明写路上的风景不是作者的目的。
C.历届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作家很少步出国门,对远方和异域关注较少,对陌生人社会缺乏深刻的体验,因而难以写出精彩的异域故事。
D.中国文化要想走出世界,需要我们越过叙事传统的藩篱,摒弃“外面的世界不是我的世界”的狭隘心理,讲好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西媒称,中囯在全球电子商务中所占比重已达42%,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最成功新技术企业,年均移动支付额是美国的11倍。据西班牙《经济学家报》1月7日报道,为创新者营造的生态环境、政府的扶持和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都推动了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拥有7亿多网民,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的总和,这些因素都是外界,看好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的依据。

即便如此,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麦肯锡最新的“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所指出的,美国的数字化程度依然是中国的3.7倍,中国各个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差距较大。中国面对的挑战之一就是填补不同行业之间数字化程度的鸿沟。

由于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数字技术跨界较大,双方能力不同、语言不通,融合发展困难重重。报道指出,中国如果想保障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政府考虑到迄今为止能够促进数字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实施适宜的政策,加大对数字化的普及力度。

报道表示,中国的数字经济依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暴露出数据互通互联不畅、信息安全面临考验、市场公平性缺乏等诸多弊端。最近5年,中国政府正在尝试使用行政工具弥补这些缺陷,仅在2017年中国政府就出台了多项互联网管理规范,旨在规范数字市场发展。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2018年1月9日《西媒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仍面临诸多挑战》)

材料二: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爆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既催生了数字经济,同时也帮助传统行业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更好的创新发展。数字经济能够帮助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弯道超车。比如,在贵州偏远的贫困山村,游客照样能使用手机支付,当地的土特产通过电子商务“飞”出大山。

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正从跟跑者、并跑者逐渐变成领跑者。很多外国人赞叹我国的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5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重达30.3%;每天50亿次百度搜索点击;每天1.75亿次支付宝交易……

好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政府的宏观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些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住了数字经济的“方向盘”。其次基础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例如,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内企业已取得了一定的5G标准的话语权。当然,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我们未雨绸缪,在前沿技术研发,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做好前瞻性布局。

当前,我国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改革主攻方向。深入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步,深度拓展这些先进技术的场景应用,必将成为撬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将引领世界数字经济大潮。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6日《做数字经济领跑者》)

材料三:

相关数据显示,广东省高端芯片自给率只有14%左右,严重依赖进口。据海关统计,2017年广东省芯片进口量为1414.5亿块,进口金额达1007亿美元。无线射频芯片等80%依赖国外进口。东莞智能手机产出量虽占全球的20%,但应用系统、触控屏等核心技术均由谷歌、三星等外国企业掌握。

“缺芯少核”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广东省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芯片应用市场,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对此,省政协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建议,要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化技术体系,集中力量突破芯片硬件和基础软件等短板。一方面,要加快研发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大数据采集、存储等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加强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基础通用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引领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摘编自《南方都市报》2018年11月26日《广东数字经济短板如何变成“潜力板”?》)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很快,无论是在全球电子商务中所占比重,还是新技术企业数量,抑或是年均移动支付额,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B.游客可在偏远山区使用手机支付,当地的土特产也能够“飞”出大山,彰显了数字经济帮助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优势。
C.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既催生了数字经济,同时也帮助传统行业进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实现更好的创新发展。
D.我国的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走在了世界前列,显示出中国正逐渐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的领跑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创新者营造的生态环境、政府的扶持、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超过了欧盟和美国总和的网民数量都是推动中国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
B.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推动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进步,并深度拓展数字技术的场景应用,那么我国经济定会获得高质量发展。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报道了中国数字经济取得的成就及快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存在的不足,材料二则侧重分析数字经济的意义。
D.广东省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芯片应用市场,但高端芯片的自给率却很低,严重依赖进口,而且欠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这些是广东省数字经济的短板之一。
【小题3】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发展数字经济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