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丛书”虽然为申遗工作做了大量前期学术准备,但它研究的范围与目的绝不仅仅局限于此。全书建树颇多,至少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②丛书第一次以系列专著的形式对永顺土司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军事制度、建筑布局等展开了系统研究,称得上是“永顺土司的百科全书”,并且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内容丰富、勇于创新的”土司文化研究丛书”。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部研究土司制度的专著——余贻泽先生的《中国土司制度》问世后,数十年来已有上百部土司研究的专著出版。尽管有些专著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但毕竞只是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以及涉及面相对有限。“丛书”则是以集团式的研究团队进行的综合研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各书之间有着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无疑为《中国土司制度通史》《中国土司大辞典》等土司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启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例。
③“丛书”的价值,还在于作者始终把通过个案研究来揭示土司制度的本质特征作为研究的宗旨,这是难能可贵的。“丛书”以永顺老司城为研究区域。以永顺土司为切入点。在对永顺土司建立、发展,以及改流的历史进程进行探究的同时,也对土司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阐释,如书中涉及的永顺土司之授职、承袭、朝贡、纳赋、升降、赏罚、征调等诸多方面,作者都是先从土司制度入手,阐明相关制度及其变化、调整,进而结合永顺土司的具体情况做分析。同时,“丛书”主要探讨对象虽然是永顺土司,但涉及的空间范围却覆盖了整个大西南,并与全国的历史演变历程息息相关,从中折射出数百年来土司制度的兴衰过程。
④土司制度的存在与消亡,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问题,但对于土司问题的研究却涉及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考古学等许多学科。以往的研究者,由于受学术背景的限制。大多是进行单一学科的研究,而“丛书”在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将永顺土司与国内外相关制度现象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这不仅深化了对土司制度实质的剖析,而且拓展了土司研究的理论视野。如《土司城的文化景观》运用景现生态学、丈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老司城遗址文化景观进行综合的交叉研究。
⑤当然,由于“丛书”的创作是为申遗的需要,写作时间较短,因此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清代的档案资料未能利用,个别问题的研究尚欠深入。这里想强调一点,也是类似研究中的共性问题,即如何区别一个地方家族势力在进入土司制度阶段前后的身份和地位。如永顺的彭氏家族是在元代成为土司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土司的身份。因此,“丛书”中类似“彭氏土司统治长达八百余年”,“一个历时八百年的土司王朝”的提法,不仅混淆了土司与一般地方势力集团之间的区别,也直接与“丛书”所论述的土司制度建立于元代的结论矛盾。不过瑕不掩瑜,“丛书”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均很突出,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著作,相信读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教益。
(摘编自李世愉《土司制度研究的杰作——评“土司文化研究丛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丛书”是为申遗而编著的学术研究成果,但是它的研究范围和目的已经突破了申遗需要的局限,体现出了编著者勇于创新的意识。
B.“丛书”以集团式研究团队的方式进行综合研究,尽管与个人专著相比,学术水准尚有一定差距,但研究范围和涉及面却相对较为宽泛。
C.“丛书”以永顺老司城为研究区域,覆盖整个大西南,并结合全国历史演变,折射出土司制度的兴衰过程,揭示了土司制度的本质特征。
D.“丛书”将永顺土司与国内外相关制度现象进行跨学科比较研究,深化了对土司制度实质的剖析,还起到拓展土司研究理论视野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交代了“丛书”编写的缘起,肯定了其成绩,自然而然引出下文。
B.第②段借与以往土司研究专著的对比,肯定了丛书“系列专著”的研究形式。
C.第④段举例论证了土司制度的存在与消亡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问题这一观点。
D.文章对“土司文化研究丛书”进行了辩证的评价,既客观公允,又有所侧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丛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永顺土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才使得《中国土司制度通史》等土司制度研究的重大课题启动成为可能。
B.“丛书”以永顺土司为切入点,以探究它建立、发展及改流的历史进程为宗旨,同时也涉及了对土司相关制度及其变化、调整的研究和阐释。
C.与以往单一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丛书”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开创了跨学科比较研究之先河。
D.作者之所以对丛书“彭氏土司统治长达八百余年”说法提出异议,是因为它把彭氏家族势力在进入土司制度阶段之前的时间也笼统计算在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01 07:16: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他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B.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C.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的功用。
D.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认识: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
B.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打破有关。
C.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D.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宣德青花瓷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宣德青花瓷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著名于世,被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典范。

宣德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当时宣德皇帝和皇后对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艺术方面的发展,除了瓷器外,宣德朝的铜器、雕漆及织绣等,俱也成就辉煌。

宣德青花造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盘、碗、瓶、罐、花盆、壶、洗、钵、盒、三足炉、八方烛台等。受当时外来文化的影响,还有许多造型模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和陶器,如花浇、鱼篓樽、盘座、折沿盆等。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均为分段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工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小件器物造型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哪种钴料描绘哪个部位的纹饰。从宫中传世品来看,以进口料描绘为主。这种进口青料来自波斯,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与国产料不同的是,其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所以呈深沉浓艳色调,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

宣德青花纹饰上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元代青花层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犷的画法,装饰上渐趋疏朗,规矩中富于变化。注重从自然界选取素材。植物纹有:缠枝莲、番莲、束莲、枇杷纹、牡丹花、菊花、栀子花、百合、灵芝、牵牛花、石榴、荔枝、海棠花、山茶花、宝相花、射干花、松竹梅、葡萄、瓜果、桃、西瓜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动物纹有:龙(团龙、海水龙、龙穿莲、龙穿花)、凤、鱼、麻雀、海兽、狮子等。人物纹有:仕女、吹箫引凤、婴戏图等。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有气势。另外梵文、藏文也开始出现于青花瓷器上。综观宣德青花纹饰,其取材范围广泛,绘画讲究气势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腹部均有书写。主要以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画精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已故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圈,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字体清晰,六字有的大小不一,起落笔处呈尖状,“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此为宣德年款的鉴定要点。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所认为的宣德青花得到极大发展的原因的一项是
A.当时的宣德皇帝和王后对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兴趣。
B.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
C.从波斯进口的青料的使用。
D.宣德青花瓷大量行销海外,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小题2】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宣德青花是“中国青花瓷器的典范”的一项是
A.宣德青花烧造的数量空前,朝廷曾一次就下达了烧造龙凤瓷器三四十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
B.宣德青花造型多种多样,富于变化,具有雄伟沉厚,庄重古朴典雅秀美的艺术风格。
C.宫中传世有青花釉色,呈深沉浓艳色调 ,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
D.宣德青花装饰疏朗,规矩中富于变化,取材广泛,绘画气势壮阔。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英语中用“China”表示,可能就是因为宣德青瓷器奠定了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
B.元代青花的特点是布局风格层次繁密,画法粗犷,装饰上不疏朗,规矩而少变化。
C.宣德青花如果不用进口青料,就不会成为我国瓷器的名品之一。
D.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是明政府扩大其在海外的政治影响,与各国贸易往来的体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旦角(注)

江岸

年轻的时候,他是闻名遐迩的人士。每到农闲时节,四乡八里的人约在一起,组个草台班子,挨村唱梆子戏,都免不了跑到黄泥湾,邀他加盟。他那媚媚的扮相,妖妖的身段,在台上一走,就是一串碰头彩;一个水汪汪的飞眼,能淹死一堆小媳妇;一挑葱白似的兰花指,能醉倒一群小姑娘;再唱上那么几嗓子,连半老徐娘们都从里往外酥透了。

不管演哪一出戏,都数他的戏份足。《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公主,《西厢记》中的红娘,都非他莫属。

他还真从戏迷中拐了个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儿。一切有关他的杂务都被那姑娘包下来了。他和媳妇儿相亲相爱地过了大半辈子,媳妇儿没舍得吵他一句骂他一声,横草不让他拈,竖草不让他拿,就是时不时让他在家简单地扮上,摆弄一下身段,哼那么几句。嫁给他多少年了,媳妇儿看了听了他的戏,仍然眼睛放光。后来,大队演样板戏,他演李铁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看怎么不像英雄人物。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媳妇儿便让他在家里偷偷演,演给她一个人看。当然,他演的是红娘,是秦香莲。有时候,媳妇儿还能接几句张生、黑老包呢。

这么好的媳妇儿,打着灯笼也难找,谁知说走就走了,事前半点儿征兆都没有。他哭天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儿的人。媳妇儿都埋了半年多了,他还时不时到坟头去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

听儿把内情事细说根由。

想当初李黄两家结亲后,

也算是门当户对第一流……

媳妇儿走了,儿子在外面念书,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抓没挠的。他一辈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料理日子的本领,一烦,连出去进来都离不了的戏也免了。过了两年,儿子高中毕业回了家,不久又娶了亲,家里总算又有了一个女人,他才可以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好好唱一唱他的戏了。

亲家母年轻时也是他的戏迷。亲家母来家了,和他有说不完的话。说得兴起,偶尔他也比划比划,但是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口,和过去有天壤之别,让亲家母直感叹,到底是老了,老了。听了亲家母的话,他不知是忧伤还是高兴。但他每回都拼命挽留亲家母多住几天。只要过一段时间亲家母没来,他还会催儿媳回娘家去接呢。

儿媳不愿意了,和儿子吵,你爹咋回事儿,我爹还没死呢。

儿子笑了笑。

儿媳又说,你爹都这么大岁数了,别整天没事了哼哼唧唧的好不好,一个大老头子,男不男女不女的,算什么呀!

儿子不笑了,叹了一口气。

儿子还是和他谈了。从此以后,他进进出出都黑着脸,既不哼唱了,也不言语了,终于憋出一场病来。病好了,他脱了层皮似的瘦了下来。

儿子瞒着媳妇儿,带他到省会电视台梨园春擂台赛报了名。他竟做了擂主。比赛那天,他唱了两段《西厢记》红娘唱腔,一段是:

他二人进房去竟把门来上,

门儿外战兢兢站立俺红娘。

都只为老夫人把良心昧丧,

抱不平我才陪你来到书房……

另一段是:

谯楼上打四梆,霜露寒又凉,

为他们婚姻事,俺红娘跑断肠。

抬头把天望,为什么,为什么,今夜晚这夜真长啊!

恨声老夫人,过河你拆桥梁,

逼你的亲生女,夜半会张郎。

从今后再莫说你治家有……

唱过了,看到观众和评委都给他打了全场最高分,他眼角悄悄溢出了泪花。这一辈子,能演给千千万万个戏迷看,死了也值了!

(有删改)

(注)旦角指的是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多角度描写了“旦角”的舞台形象,重点突出了他妩媚的扮相和出色的唱功。
B.旦角因演不好英雄人物而非常着急,既表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也表现了“旦角”这一角色的局限性。
C.儿子的“笑”是对自己女人误解两位老人之间关系的嘲笑,“不笑”“叹了一口气”则包含了一种无奈之感。
D.本文语言散发着独特而清新的乡土味道,且平中见奇。如第四段在写主人公的伤心表现时,看似描写平淡,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小题2】小说中,儿媳对“旦角”的不满与其他人对“旦角”的认同、痴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共有三处引用了“旦角”的唱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知斯夫,不含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晴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合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顺勢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C.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