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庸的权力观

金庸曾在《三十三剑客图》中说过,“研究中国历史上这些大人物的心理和个性,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千百年来物质生活虽然改变极大,但人的心理、对权力之争夺和保持的种种方法,还是极少有什么改变。”

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对权力进行了无情的否定。书中写到,正是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乾隆背叛了六和塔上的盟约,践踏了海宁潮前兄弟击掌、互不伤害的誓言。美丽的香香公主最后留下血写的遗言“不要相信皇帝”,撕破了乾隆道貌岸然的面具,用鲜血刻画出了他的阴险、毒辣和狡诈。《碧血剑》对李自成杀进北京以后迅速腐化、堕落的描述,也见证了“权力趋向腐败,绝对的权力趋向绝对腐败”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不具备做“政治领袖”的条件,却是个可以信赖的人,他有许多美好的品质。在人性的尺度之下,小说中的朱元璋和张无忌相比却显得暗淡无光,美丽的周芷若也一点都不可爱。就是从《天龙八部》到《笑傲江湖》,金庸小说中常常出现“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的口号,不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从宫廷到江湖,都是如此。东方不败因掌握大权而腐化,任我行也免不了同样的结局,那是人性中的普遍现象。岳不群、左冷禅掌了权也一样如此,他们都野心勃勃,将无限的权力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这是中国社会被数千年专制政治所毒化而出现的畸形现象。与写作武侠小说几乎同步,自1959年创立《明报》以来,金庸执笔写社评,特别是他的早期社评也贯穿着自己对权力的批判、否定。他在《笑傲江湖》后记中得出了“政治上大多数时候是坏人当权”的结论。

如果不是《鹿鼎记》的出现,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世界对权力的否定几乎达到了现代认识水平,不幸的是,他还是以最后的《鹿鼎记》完成了对权力的肯定。《鹿鼎记》的真正主角不是韦小宝,而是康熙这个雄才伟略的英明君主,其主旨是,什么样的英雄豪杰、“侠之大者”都比不上一个开明的当权者,世间的一切最终靠康熙这样的英明君主。

既然“侠以武犯禁”,与依靠好皇上实现一切人生社会理想的白日梦不和谐,那么,到这一步,金庸的武侠小说确实写不下去了。在这一意义上,二月河大肆吹捧康熙、雍正、乾隆之类创造“盛世”的好皇上不过是延续了金庸的这一思路罢了。

l994年,金庸访问台湾时亲口说:“在中国皇帝中,我对康熙的评价很高,他不但思想开明,而且很好学,还去学了外国的学问。”从否定权力到回归权力,金庸的权力观的演变表明他最终未能走出传统士大夫式的观念。也就是说,对皇权的依附和对好皇帝的期盼曾是中国读书人几千年的梦。

【小题1】对“金庸的权力观”的认知过程最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金庸通过武侠小说对权力进行了无情的否定。
B.权力趋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C.权力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D.从对权力的否定回归到了对权力的肯定。
【小题2】下面有关《鹿鼎记》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金庸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中对权力的认识是有差别的。
B.《鹿鼎记》的出现体现了金庸对权力的终极否定,这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不下去的内在原因。
C.出于对“思想开明”、“很好学”的康熙的景仰,金庸在《鹿鼎记》中着重刻画了康熙这个雄才伟略的英明君主。
D.如韦小宝般的“侠之大者”终究比不上一个英明君主,因此他们只能是《鹿鼎记》中的配角。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
A.朱元璋和张无忌相比暗淡无光是因为他是他是张无忌的部下。
B.“政治上大多数时候是坏人当权”的结论不仅对岳不群、左冷禅等人物作出了评价,而且还表明了金庸对权力的批判和否定。
C.与金庸的武侠小说不同的是,二月河回避了“以武犯禁”的侠气而着力于吹捧康熙、雍正和乾隆等创造“盛世”的好皇上。
D.对皇权的依附和对好皇帝的期盼一直深藏在中国传统士大夫们的观念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1 08:2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布的《201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和《2016年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评估报告》中指出,67%的地市政府网站存在财政、人事、统计等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现象;72%的地方政府网站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以动态新闻、政府文件为主;过半数的部委网站未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开展解读,而是以转载新闻媒体相关报导为主,且解读回应形式单一;超过90%的网站存在征集意见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的现象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报告认为,主要亮点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入正轨、行政权力办事资源整合度较高、应用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移动化的趋势等。报告也指出了平台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平台渠道有待整合、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节选自2016年12月29日人民网)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意见》,到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节选自2017年1月17日搜狐网)
材料三:
互联网+政务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政府搭建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
互联网+政务与以往提出的搭建政府网站、政府平台完全不同。有一些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滞后,而且各个职能部门间的数据互不来往,单打独斗。“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其实就是信息不透明、不共享的结果。“互联网+”的落地,不仅要把所有信息打通,而且让政府随时随地为个人提供政务服务成为可能,这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节奏。
互联网+政务创新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先导。互联网+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
互联网+政务的实现还将不断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最终将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节选自2015年6月30日新华网)
材料四:
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十政务服务”,要求各地加快清理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种规定,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
“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彰显了国务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决心。“三个不得”则给各地政府划定了利企便民的底线:加快信息跑路、减少群众跑腿没有回头路。而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必须舍得“割肉”。
与此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部门虽然将办事大厅搬到了“网上”,群众却只能浏览办事流程,无法进行网上审批申报;有的虽然开放了网上受理渠道,但核心审批仍要群众跑腿;有的政府部门固守各自数据信息,导致部门信息无法互通互联,信息跑路遭遇“梗阻”。
(节选自2016年9月20日新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发布的两个评估报告中,第一个是对“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估,第二个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评估,二者的问题包括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B.材料二介绍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前景规划,明确了2017年底前及2020年底前所要达到的目标。
C.材料三解释了互联网+政务的目的是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以及互联网+政务对政府工作部门的作用等。
D.材料四介绍了国务院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要求,“三个不得”具体、实用,明确了对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工作的具体要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列举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优缺点,优点方面如政府在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权力办事资源不断整合、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等。
B.材料一列举了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如网站信息公开不及时,重点领域的信息解读不到位且回应形式单一等。
C.材料二和材料一的偏重点不同,材料二是意见,材料一是评估,换句话说就是材料一是根据材料二的预定准则去衡量材料二涉及的内容已有或将有的效果。
D.材料三中“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说明文本作者对这类要求必须证明但没有必要证明的反感和嘲弄,以此证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性。
E. 材料四在讨论问题时很注重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信息跑路遭遇‘梗阻’”中的“梗阻”,形象地表述了政务信息不畅通的状态,更易于读者理解。
【小题3】我国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哪些具体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像一件小事的垃圾分类,却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共识。今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意味着,中国城乡全面开展垃圾分类拉开帷幕。

纵观世界历史,垃圾分类的法制化都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在这一时期,有了前期的环境污染教训和环保宣传教育,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接受度更高;同时,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积累的科技和经济成果也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管理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党中央对垃圾分类做出统筹部署,符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由于涉及社会文明观念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分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从国际上看,垃圾分类从试点到全面顺畅运行至少需要一到两代人的时间。考虑到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日趋完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全面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共识已基本形成,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

(摘编自常纪文《办好垃圾“小事”需大统筹》)

材料二

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 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垃圾分类还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宄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将垃圾处理的重心前移,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在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减少垃圾产生。居民通过持续参与垃圾分类,在“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等管理措施带来的相对不便利中,可以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总之,垃圾分类是个人文明的培养基、社会文明的试金石、生态文明的助推器。每个居民都应该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各级政府应该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来落实,不宜抱着“应急”或“应试”思维,采用“运动式"或“表演式”的方式来推动。

(摘编自刘建国《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小题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分类是事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B.垃圾分类是世界各国在步入了工业化的关键阶段之后,才开始启动和发力的。
C.垃圾分类是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到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D.根据调查,改变“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普及垃圾分类方法”等问题,垃圾分类工作会进行的顺利一些。
【小题2】请结合材料三,概括“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思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威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ロ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후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オ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オ会越走越宽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死,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告诉我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上发帖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做了铺垫。
B.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凭借他精湛的雕刻技艺,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C.在广州,“我”拒绝了一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这是因为“我”和木匠都有对自我追求的一种坚守。
D.本篇小说通过“我”对木匠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表现出我受到木匠的感染,明白了自己活着应该随心所欲。
【小题2】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
【小题3】小说标题为“活着的手艺”,而随着工业文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却是传统手工艺的日趋式微,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认识,谈谈如何才能让这些传统手工艺永远“活着”。

同类题5

毛猴的大树
徐国平
出事那天上午,全村的人正兴高采烈地挤在村委大院,个个蘸着唾沫,起劲地点着分到手的钞票。
谁也没注意到毛猴。
其实,毛猴一早就从大喇叭里听到消息,开发商要发放树木补偿款。他没有一丝兴奋,也没像老婆那样急三火四地撅着屁股朝村委跑。
毛猴慢吞吞地扒拉了几口早饭,就耷拉着脑袋出了家门。
村外已变得十分旷阔,没有了在晨风中梳理绿云的的大树,没有了鸟儿的啼鸣,整个村野像是被掏空了心脏,干瘦苍凉。毒辣辣的日头,一时晃得毛猴有些眼花。
最近这些日子,他总是病怏怏的。
毛猴的这种情况,是从村外那些大树被伐倒后出现的。
毛猴很小就离不开大树。他生就一副瘦小骨肉,伙伴们小瞧他,就连村里的小猫小狗都欺负他。有一回放学,一条恶狗死劲地撵他,他吓得哭爹喊娘,没命地逃,伙伴们却站在一旁看笑话。最后,他见路边有一棵大树,被逼无奈,使出吃奶的力气,手脚并用噌噌爬上了树梢。恶狗徒劳地围着大树汪汪叫了几声离去。眼瞧着树下一个个扯着脖子目瞪口呆的伙伴,毛猴突然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感。还有一次,毛猴骑在树头上,咔嚓一下把树梢压折了,整个人从十几米高的大树上摔下。伙伴们吓个半死,毛猴却从土窝窝里爬起,筋骨无伤。
那时,村外四周大树极多。当地有个风俗,伐树前要在最高的树梢上挂一块红布,然后用斧砍下树头。毛猴便有了用武之地,一年四季总有人请,好吃好喝,另有赚头。没想到会爬树也是挣饭吃的一行。邻村一老木匠还托媒上门,把小闺女嫁给了毛猴。毛猴整天乐呵呵的。
毛猴最喜上面有鸟窝的树。每到树顶,他就先把手伸到鸟窝里,摸摸里面是否有鸟蛋,若有,就把那蛋在门牙上一碰,仰脖子喝干。他说鸟采五粮之精,杂草之华,饮天之露,喝了它们的蛋长寿呢。他更喜欢登高后的眺远,白云在上,鸟雀比肩,纵横的河流在下,连地上高大的房子都显得矮小了,自己就有了种冲天的豪情。
后来,大树越来越少。也很少再有人请毛猴爬树了。一想到站在树梢上的快意,毛猴就激动得心颤,他想就是没有人请,自己也得找棵大树爬上去,掏几个鸟蛋,亮亮腔,活动活动身子骨。只是,出了门,一连走了几里地,都看不到一颗直刺云天的大树。他沮丧极了。
打那以后,毛猴就疯了似的买树苗,然后,没日没夜地在自家地里挖坑栽树。恨不得一夜间,那些树苗能长成参天大树。正当树苗碗口粗,村里所有的地,却被乡政府卖给了开发商。自然,那片树苗会补偿一大笔钱。毛猴老婆的嘴都笑歪了,拿毛猴当财神一样供着。村人自然眼馋,也纷纷在各家地里,杂七乱八插了一地树苗。
毛猴很气恼,连着骂了几天几夜开发商的娘。
毛猴想着想着,就一跺脚搭上了一辆进城送民工的三轮车。
劳务市场上,来招人的包工头问毛猴有啥特长,毛猴说,会爬树。
一阵哄笑后,包工头便带着毛猴来到一个建筑工地,安排他干架子工。这活儿跟爬树一样,毛猴毫不胆怯,一攀上架子,顿时就来了精神。
半晌,天空有些灰蒙蒙的。毛猴感到有些压抑,便摘下安全帽。
可偏在这时,发生了点意外,随着吧嗒一声,安全帽上遍是蛋液和碎壳,竟是个鸟蛋,蛋液迸溅了毛猴一脸。毛猴一惊,忙仰脸往天上看,只见一群鸟儿从他头上飞过。他纳闷,这鸟怎么飞着飞着就下起蛋来。随后,他环视了一下脚下的城市,光秃秃的,竟然没有一颗大树,更没见到一个鸟窝。
毛猴不由得为这群无处栖身的鸟儿感到难过。
猝然,一只鸟儿盘旋着又朝他头顶飞来,一声凄厉的啼鸣过后,就见一枚鸟蛋,清楚无比地坠下。
毛猴惊喜万分,慌忙侧身翻过安全帽。就在他全神贯注去接那个鸟蛋时,熟料,自己的整个身子却离开了脚手架。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大鸟,急速地向下坠落着。这种感觉好久没有了,就像先前自己从一棵大树上落下来一样。
只是,当他轰然落地,骨碎筋断,才发觉再也没有先前那么幸运了。透过模糊的视线,他最后望了一眼身边的安全帽,那枚鸟蛋在里面安然无恙。
毛猴微笑了一下,闭上了眼。
(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8月第22期,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将毛猴作为主人公的名字,生动贴切,很形象地体现了他古灵精怪的性格以及攀爬技艺高超的特点。
B.毛猴爬上大树之后的所见所闻使其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反衬出他内心深处无法回避的自卑。
C.因妻子的贪婪、不理解以及村民们的短浅之见,毛猴一怒之下离开了这个给他留下无尽伤痛的村子,头也不回地搭上了进城务工的三轮车。
D.小说以插叙的手法,介绍了毛猴与大树的渊源,补充了相关的具体内容,既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E. 结尾处鸟儿凄厉的啼鸣和毛猴的轰然坠地,给小说笼罩上沉痛的气氛,即便那最后的微笑也难以使其化开
【小题2】请简要概括毛猴的形象。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毛猴从高处坠落,有何区别?请从这个角度探究小说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