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济学如此解释供给侧
余丰慧
①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一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差别。。
②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根据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数据,2014年,美国人均收入为55200美元,中国人均收入为7380美元。这种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多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障,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很大。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人均收入每年增长2%左右(根据生活费用变动进行调整之后),按照这个增长速度,每35年翻一番。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美国的人均收入增长了8倍左右。
④用什么来解释各国在不同时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呢?答案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差距。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和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较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个国家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着其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⑤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却是深远的。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应该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想把20世纪美国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归功于工会或最低工资法,但真正的原因却是他们不断提高的生产率。另一个例子是,一些评论家声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收入增长放缓是由于来自日本及其他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但事实上是,真正的敌人不是来自于国外的竞争,而是美国生产率增长速度的放缓。
⑥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公共政策也有深远的影响。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并获取最好的技术,从而提高生产率。
⑦因而,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人们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差别。
B.一项政策如何影响人们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是考虑这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的关键。
C.只要是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和劳务的国家,那么这里的人就一定会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
D.20世纪美国工人生活水平提高的真正原因是有了工会或是出台了最低工资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扣生产率的问题,着重论述了生产率与生活水平之间的重要关系。
B.文章第②段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
C.文章第⑤段用美国和日本的生产率作对比,来说明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
D.文章最后一段呼应标题,表明作者认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供给侧改革意义重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可以用来解释绝大部分国家之间和不同时期中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
B.如果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首要决定因素,那么,其他因素就应该占据次要地位。
C.决策者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等措施,提高了生活水平,因而提高了生产率。
D.作者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收入增长放缓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生产率增长的放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2 11:0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性格: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严谨,其间还有地方风格的差异。本来中国建筑的木结构是以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其理性精神的,但就在结构最要紧的屋顶上又突出显示了奇特的浪漫情调。这一现象非常生动地表现出那种理性中有浪漫的传统美学精神,它说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这样一种人的能动力量。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人对诸如圆通、婉转、湿润、缱绻等品格的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屋顶曲线就是审美意识的借题发挥。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最典型的莫过于园林艺术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种种引人入胜之处早已蜚声世界。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在所谓模拟自然、咫尺山林的诗画意境中的审美主导精神。传统园林不乏奇特而浪漫的造景题材:汉武帝的上林苑、建章宫,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西汉梁孝王兔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清圆明园“移天缩地在君怀”,集中了江浙名胜;避暑山庄概括了江南塞北、长城内外的雄奇景物。私家园林虽没有这种气派,但也力求在不大的空间内表现出多种意境,经常在匾联中加以阐释。题材如此驳杂,画面如此变幻,但最终还是清醒的理性在指导创作。所谓意境如果没有游赏者参加共同创造,单纯的花木山水庭阁实在活力不大。它必须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把游览者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只有达到“步移景异”,才能触景生情。造园的手法很多,《园冶》的作者声明“造园无格”,不过“得景随形”,“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而已。
与日本园林相比,这一点就更加清楚。日本园林受佛教影响很深,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意境,精巧而素雅,富有出世感。中国园林则以《园冶》总结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得最透,它体现了入世的进取力量。日本园林可居可悟,而中国园林更多的是可赏可游。这种入世的理性,以康熙皇帝御制《避暑山庄记》谈得最为切实:“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亦古人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
一切诗情画意,寄情托性,还得观赏者审美心理的再创造。这种积极进取的,既是理性分析的,又是浪漫想象的生动交融,才是中国园林的主导精神。因而充分调动一切自然的、人工的条件,尽量创造丰富而流动的画面,提供可供驰骋想象力的广阔场地,也才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手法。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汉魏的古拙、唐辽的遒劲、两宋的舒展以及明清的严谨等,它们又是中国建筑对曲线性格追求的体现。
B.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一方面通过木结构的逻辑结构和艺术构图的严整规划来显示,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屋顶的浪漫情调来表达。
C.中国建筑木结构的特色表明,精神可以注入物质,审美可以运用逻辑。
D.中国人对建筑品格的种种追求,总是在可能借助的审美对象中着意加以抒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理性与浪漫交织的特点,在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画意境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B.中国传统园林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画面变幻无穷,其表现出来的浪漫特征最终还是在清醒的理性指导下完成的。
C.为了让游人能够步移景异,触景生情,中国园林创造出诸如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涉门成趣,曲径通幽等多变而流动的画面。
D.《避暑山庄记》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方法做了详细而生动的解说,强调了游赏者在参与园林意境创造中的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与园林艺术都有各自的建造理念和不同的审美表现,但对理性与浪漫的和谐统一却是共同的追求。
B.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非常强调游赏者在园林意境美创造中的作用,一个园林缺失了游赏者的再创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失去活力。
C.日本园林深受佛教影响,常常追求静观内省的形式,注重居住环境的精巧和素雅,强调人在其间获得的出世体验。
D.中国园林既是理性的,又是浪漫的,既注重自然环境的特点,也强调人工创造的能动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此外,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今12000年左右才与中国境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镳的。

  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发源地。2002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7000--8000年。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可与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7000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越地的航海传统延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对外贸易。秦汉会稽郡下属的郯县(在今浙江宁波),一般认为即因海外贸易而得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期是在唐、宋、元。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郯县为中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西域失去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

了无限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扩散。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以及东亚文化圈的最终确立,与越地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密不可分。

  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不但要求“引进来”,还要求“走出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转向的结果,越文化仍是重要的参与者。越文化欲续写辉煌,也离不开对其精神特质的发扬。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根的同时,以包容的心态拥抱世界文明——这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无启示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地先民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族群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海洋性族群。
B.如今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原本和中国境内的百越同属一个族群。
C.2002年杭州出土的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证明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
D.越地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影响了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的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详实的数据,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证明观点,观点鲜明突出,有说服力。
B.文章从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古越人的冒险精神、越地的重商传统等方面阐述了越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C.对越地的航海传统和航海技术的考证,这是文章论述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前提。
D.文章最后指出,发扬越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分布着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对外港口,这说明越地航海传统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
B.以鄢县为中心的明州,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就已展开对外贸易。
C.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那么海上贸易可能不会发展得这么迅速和兴盛。
D.越文化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续写辉煌,就要继续发扬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精神特质。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1)“分行布白”是书法上的一个词语。词义说白了,就是欣赏书法作品,要连字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描红簿上的字,写得个个字正腔圆,还不能称之为书法作品,原因大抵就是,连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了,会发现没多大的美感,产生不了审美方面的感动。这空白的地方,确实了得。看看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自叙帖》、苏东坡的《寒食帖》,还有***的诗词手迹,还真是可以打开眼界。这字的线条有多美,连着空白的地方看了,才会发现,就是总能把这白茫茫的一片,天才地裁开来,裁得和谐灵性。由此,怎么看都教人心旷神怡。这“分行布白”的道理,用来说画也一样。不论是简简单单的齐白石,还是密密匝匝的黄宾虹,还都脱不了和它的干系。齐白石好像好理解些,因为他是无以复减的,空白的地方留得明明白白,稍微注意,就可以感觉到出奇的美意来。黄宾虹呢,他是无以复加了。看起来画面上全画满了,奸像没什么空白的地方了。其实墨分五色,五色互为空白,说没空白还不如说是丰丰满满的大空白。“分行布白”的道理,其实到处都成立着。
(2)读金克木先生的文字,看到他也说到了“分行布白”这一书法上的词语,他是把它来解读文章的,他认为文字也是要在“分行布白”的意义上来读的,就像古人说的另一句话:“当于无字处求之。”他说“一本书满是字,岂不是一片油墨?”他还说,写作的人都有意无意不把话说尽。写得罗嗦,说明他有话说不出或者难说出。写得简单的,是话里有话,弦外有音。他说他是连字和空白一起读的,仿佛字里行间藏了许多话,这的确是前辈的真知灼见。
(3)_______________。宋人有句“小舟撑出柳荫来”。有评家说,这句可以和唐人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媲美。其实这两句诗正可以见证唐诗和宋诗的差别,分出这两者水准的高下。唐人那句提供了许多可以思考的可能性,而宋人这句几乎没有,唐人那句读来感觉很真实,又不自觉浮想联翩,它在字里行间留下了许多空白的地方,让历来读它的人,各自读着它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而宋人这句就产生不了这样的阅读效果。***说宋诗“味同嚼蜡”,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4)金克木借“分行布白”这个词语来说文字,说出了文字的奥秘和本义。就读者而言,阅读文字只是寻找自己的一种方式。人的所有的欢喜和哀伤,都是自己造成的,而人的敬畏甚至崇拜,说到底只是对自己的敬畏和崇拜。只是因为在别人那里找到了自己认可的东西,才对那个人产生了敬畏甚至崇拜。阅读文字也是这样。只是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自己认可和感动的东西,才会赞赏甚至痴迷这样的文字。在字里行间空白的地方藏了不少的话,读它各自找到自己感觉到的天下和心中的纷繁。这恐怕就是文字的本义。
【小题1】写出高中阶段所学***词的词牌名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第(1)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3)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譬如唐诗,就是一种可以叙述天下和心中的事情,又可以沟通人心,留给读者许多思考可能性的很美的文字
②沟通的可能性,就在于可以留给读者多少思考的可能性
③文字叙述的是天下的和心中的事情
④文字是用来和人心沟通的
⑤天下和心中的纷繁,注定了文字叙述的困难
A.④③②⑤①B.③⑤④②①C.①③④⑤②D.②①④③⑤
【小题4】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白石画的美感与“分行布白”脱不了干系,而黄宾虹相反。
B.金克木主张“分行布白”地解读文章,要连字和空白一起读。
C.宋诗“小舟撑出柳荫来”可以和唐诗“野渡无人舟自横”相媲美。
D.文字的本义就在于空白的地方藏了不少的话,读者可以从中读出各自感觉到的天下和心中的纷繁。
【小题5】国庆期间,丰子恺的《庆祝国庆》一画广为流传。请从“分行布白”这一角度对此画进行赏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穿过小黑屋的韩江
林渊液
小黑屋
有一天,我发现了那间小黑屋。
这个小屋子真暗。只有在屋子里呆久的人,才能适应吧。可是,如果一辈子呆在小黑屋,它是不是变成了整个世界?
韩江
小时候听说韩江,是在一出潮剧里。这出戏叫做《苏六娘》,里面的乳娘是男角反串的女丑,她就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遇山便问什么山,杨秀才答曰“韩山”,问山下那座大厝,答曰“韩祠”,再问山脚下那条溪,杨秀才没好声气地答:“韩江,韩江……”
就这么把韩江懵懂记住了。长长的滨江路,巍巍的古城墙。几百年前的杨家乳娘,走过的大概是这一段。现如今,江水或潺湲或汹涌,都在堤岸的规范之内。如果说当年从戏文里获得的是抽象的韩江,那么,得识具象的韩江却费了一番周折。
历史的私生子
人到中年,在回访自身历程的同时,对这片切肤的土地也起了关注。既往碰触到的母语文化,琐碎,不成体系,真假莫辨。当我一步步接近真相,心里竟莫名地失落与恐慌。终于,在一个午夜时分,禁不住失声大哭,泪水涟涟。我发现自己是个私生子。
料想不到,这一场中年爆发的文化认同危机,比起少年时有过而无不及。
莫非小黑屋出现之时,一切已有征兆?
我们这一代,大都还是从学校的课本里学到的中国历史。那些朝代的变更被历史老师编成歌诀,读来朗朗上口,它成为了我们对于大历史的共识和依赖。不管是一滴水、一尾鱼还是一只浮游动物,似乎有了这个共同的历史,大家便有了共同的过往和未来。
可是,在潮汕平原,我们的身世为何如此扑朔迷离?
尽管,我们的方言中存在诸多古汉语化石,我们的民俗、建筑、艺术、膳食中遗留有诸多宫廷和贵族迹象,我们可以去考据论证,然后抱住中原后裔的大腿不放。可是,我一直对土著怀有深厚的温情,甚至,我怀疑自己的血脉里有他们一半的血统。
河流不息
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对于生活其中的微若草芥的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半辈子从未离开家乡,却时常有一种梗迹萍踪之感。甚至,当在朋友群中发现小黑屋的围墙时,还曾有过闪念,我或许是从他们身边走失的。
韩江为何姓韩?这大概是所有人的疑问。江山改姓,在封建王朝该是帝王家的待遇。可是,这个地方为何独独尊韩呢?“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这才是韩愈的意义所在。
他是一面大纛。①
太阳照耀的是强势的中原文化,弱势文化从来就只有被强势文化绑架的命运,而不可能相反。对于韩愈的选择,大纛猎猎,依然是弱势对于强势的投诚。
儿子读小学时,学校要求他们写一篇“春天”的作文。他望着门口的大叶榕发呆,脸上是与其年龄不相匹配的忧烦。书上说的,秋天来了落叶满地,可是,我们的大叶榕是在春天落叶的。当他提出质疑时,作为写作者我好羞愧。潮汕大地的树们这么多年被绑架在那座小黑屋里。我该如何打开小黑屋,让光线透射进来?这里,不止有大叶榕,还有树底下的人、工夫茶和戏文,当然,还有韩江从小黑屋穿流而过。
河流不息,生命不止,这是最值庆幸的事了。
(注)大纛: dào,指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第一节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提出“小黑屋”问题,并发出了深思,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并营造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气氛。
B.散文以作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层层推进,深入思考地方文化,作者执着于追寻潮汕土著文化是因为其具有一半的土著血统。
C.散文善于用小故事表现大问题,自己儿子对“春天”与“秋天”的思考,其实也暗示了当地人在接受强势文化时的无奈与反思。
D.作者发现的“小黑屋”问题其实就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关系的问题,这篇文章不仅令人深思,而且给予我们警醒:如何更好的传承保护地方文化。
【小题2】作者“半辈子从未离开家乡”,为什么会“时常有一种梗迹萍踪之感”?
【小题3】你如何理解“小黑屋”的多重内涵?请结合本文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人的乐园
欧阳斌
(1)哲人的乐园,是深邃、辽阔的思想之星空。在那凝思冥想之间,脑海有如混沌的暗夜。倏忽,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亮起了耀眼的星星!当地上那星星般的眼睛与天上那眼睛般的星星亲切对视时,便是一种何等令人欢娱的情景。哲人自有哲人的星光。哲人的星光是深邃的思想。
(2)雨果说:比陆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
(3)①在渺无边际的夜空里,思想的触角向四方伸展着,撞击着,结晶成一颗颗星光,这星光便成为高悲于历史之路上的一盏盏不熄的彩灯。
(4)哲人们天生与享乐无缘。痛苦的炼狱对他们具有特殊的诱惑。而生活总是那样乐于成全他们,让他们在无休止的痛苦中煎熬。哲人的痛苦,固然与环境有关,但最主要的,是他们看得太远太远。因了太远,便觉孤独。
(5)哲人的快乐,来自于对功利的淡泊。有那么一种淡泊,才能保持宁静的超然心境,悠然地仰望着自己头顶的星空。他们的眼里不时地噙着热泪,泪水里闪着梦幻。他们为人类也为自己的痛苦悲哀,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光明未来祈祷。②他们用在空中自由自在移动的云彩般的游丝,织出人类的瑰丽的梦幻。
(6)哲人的愚钝,来自于他们的疏于算计。在哲人们看来,世界上得与失其实是很难量度的。当你自以为得到时,你可能正在失去;你以为所得甚多时,你其实是在加倍地失去。相反,当你自以为失去时,你反而可能正在得到,你自以为失去甚多时,很可能你正在得到更多。哲人们的愚钝之所以显得如此可爱,原因也就在这里。
(7)哲人为自己构筑迷人的思想天地。无论风暴是怎样地癫狂,无论夜雾是怎样地浓重,这一片天地永远是得以解脱的碧绿的“安全岛”。
(8)痛苦时无须寻求抚慰,这里自可化解;迷惘时无须指点迷津,这里自可廓清。这是一片海洋般深沉的世界,忽而电闪雷鸣,忽而风和日丽,忽而雪压冰封,忽而柳绿花红。
(9)甚至当台风呼啸而来时,他却依旧悠然地站在这里,痴痴地仰望着美丽的星空。
(10)哲人的乐园是超越时空的,在这里漫步,将会有无数奇特的际遇:数千年的哲人们在这里集聚,或大声争论,或小声交谈。思想是无所谓时限和国界的,但往往会有尖锐的分歧。
(11)只因生命是一个谜,古往今来,才会有这么多的哲人如痴似醉地寻找谜底。终生不懈地追寻一个属于自己发现的谜底,这就是哲人们生存的价值。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地上那星星般的眼睛”和“天上那眼睛般的星星”中的“星星”分别是指哲人的眼睛和哲人的思想光芒。
B.第(8)段“痛苦时……迷惘时……”运用了对偶手法,而四个“忽而……”则运用了排比修辞,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C.全文围绕“哲人的乐园”展开,但第(4)段和第(6)段却分别写了哲人的痛苦和愚钝,与“乐”不符,应该删去。
D.文章作为哲理散文,语言形象生动,句式丰富,富于变化,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修辞运用自然巧妙,很有艺术美感。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在渺无边际的夜空里,思想的触角向四方伸展着,撞击着,结晶成一颗颗星光,这星光便成为悬于历史之路上的一盏盏不息的彩灯。
②他们用在空中自由自在移动的云彩般的游丝,织出人类的瑰丽的梦幻。
【小题3】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文章给你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