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温顿列车
二战爆发前,尼古拉斯·温顿,这个普通的英国人组织了8列火车,将669名犹太儿童从纳粹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送往英国,使他们与集中营和死神擦身而过。近70年过去,这些“温顿儿童”及其子孙,约有6000人因温顿而得以存活于世。这位英雄也因此被誉为“英国辛德勒”。
1938年,29岁的温顿受朋友之邀,新年前夕临时取消去瑞士滑雪度假的计划,改道前往布拉格。25万刚从德军占领的苏台德地区逃出来的难民挤在这座战争阴云笼罩下的城市里。很多犹太父母自知难逃厄运,想用最后一点力气把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
温顿成立了专门负责救助儿童难民的办公室,从早到晚接待前来登记孩子信息的犹太家长们,而后马不停蹄地游说各国当局接收这些孩子。只有英国同意接收这些小难民,但要求温顿必须为每个犹太儿童在英国找到愿意收养他们的家庭后,政府才会同意颁发签证。
“这些犹太难民儿童是希特勒的眼中钉。我决定试着帮他们办理前往英国的通行证。我想,如果你所做的事本质上合理,就一定能办到。”温顿制作了一批印有孩子们信息的小卡片,假期结束回国后一个一个落实收养家庭,不仅办下了签证,还为每个孩子募集到了50英镑的旅费。
1939年3月14日,两名志愿者在捷克组织,温顿在英国接应,载着脖子上系着标明身份号码的犹太儿童的第一列火车悄悄从布拉格出发。次日,德军进入捷克首都。签证迟迟不到,温顿开始伪造入境文件,从3月到8月,先后8列火车载着669名犹太儿童逃出地狱。
第9列火车没能跑过德国的闪电战。1939年9月1日清晨4时40分,德军闪击入侵波兰,原定于当天出发的列车在边境被截下,直接改道去了索比堡集中营的毒气室。“那一天,250个家庭等候在利物浦大道上,结果等到的却只有失望。如果火车能够提前一天出发,结局将完全不同。”时隔多年提及此事,温顿依然为没能再快一点而懊悔不已。
1.5万名捷克儿童在二战中丧生,“温顿儿童”们基本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当身后的祖国变成人间地狱时,这669个“勇敢的求生者”走下温顿列车,在异国他乡开始陌生的生活。
多年后,捷克总统赞扬温顿给了捷克的孩子们“最好的礼物”:获得生命和自由的机会。然而整整50年间,温顿没有对任何人提及此事。“和战争本身比起来,战前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了。”温顿过后说道,“我不是故意保密……我只是没说而已。”
在失去父母半个世纪之后,当年获救的“温顿儿童”们发现自己的“再生父亲”尚在人世,从此,温顿多了很多白发苍苍的孩子。
2009年,温顿100岁时,孩子们沿着当年的路线,4天后抵达伦敦利物浦火车站,温顿早早地在车站等,与他们长时间相拥而泣,场面极其感人。
拉克索娃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父亲”,可是人人都往温顿身边挤,她好不容易握到了他的手,吻了一下,准备的礼物一直没有机会拿出来:那是一幅木雕的小版画,上面是一列正穿越欧洲地图的火车,从捷克到伦敦,从东到西。
被救儿童难民维拉·吉辛是战后定居于英国的作家,她所著的《童年的珍珠》就记叙了那段历史。她说:“与温顿见面,拥抱他,感谢他,是我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他拯救了我们这一代捷克犹太人中的大多数。”
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在给温顿105岁生日的贺信中写道:“你的生命因众多原因而非比寻常。”
他的故事感动了所有人,这个不苟言笑的倔老头却把如潮水般涌来的赞誉归结为自己活得太久了,“在今天看起来可能挺伟大,可我当时做的时候真没觉得怎么样。”他不喜欢被称为“英国辛德勒”,认为自己当时没遇到什么危险,在捷克避开盖世太保耳目的志愿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是其他人都已不在了。
这位世纪老人常说:“一切在理论上可能的事,就是办得到的事,只要你当它是一回事,并决意去实践它。”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温顿爵士的功绩上世纪80年代就已被广为传颂。2015年7月1日,被誉为“英国辛德勒”的尼古拉斯·温顿爵士在医院因呼吸系统衰竭溘然长逝,享年106岁。
②奥斯卡·辛德勒,德国商人,德国战争时期,利用雇用廉价的犹太人做工,保护了上千名犹太人的生命,这些人占波兰全部存活犹太人数量的一半左右。他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费佛堡、费雪、霍洛维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辛德勒是德国商人,温顿是普通的英国人,他们都在战争时期保护了众多犹太儿童,而温顿被誉为“英国辛德勒”。
B.第9列温顿火车没能跑过德国的闪电战,1.5万名捷克儿童被截下,直接改道去了索比堡集中营的毒气室。
C.温顿给了孩子们获得生命和自由的机会,孩子们在温顿百岁时,沿着当年的路线,4天后赶到英国,与他见面,拥抱他,感谢他。
D.温顿将众多犹太儿童从死亡边缘拯救出来,感到了许多人,之所以获得了潮水般的赞誉,是因为他活得够长,而其他人都已不在了。
E. 29岁的温顿受朋友之邀,新年前夕临时取消去瑞士滑雪度假的计划,改道前往布拉格,此后开展了对犹太儿童的拯救行动。
【小题2】温顿常说:“一切在理论上可能的事,就是办得到的事,只要你当它是一回事,并决意去实践它。”为了拯救孩子,他做出了哪些“实践”?
【小题3】捷克总统米洛什·泽曼称赞温顿:“你的生命因众多原因而非比寻常。”请问使他非比寻常的是他身上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试作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4 04:15: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囚鸟

泰羽墨

我在洞庭湖平原的某片产粮区监督收粮,住处被安排在一个粮站。 这工作说闲不闲,说忙不忙,闲来无事我四处转悠,我喜欢秋后湖区的这种厚重感。

乌鸦、麻雀、八哥以及未来得及南飞的白鹤,不失时机地占领了大地所有的角落,天上到地上无所不在。有的稀稀拉拉在田里闹腾,有的整齐地排在电线杆上。最远处,小山丘上金黄的橘子等着人去摘。这一切在夕阳的笼罩下浑然一体,像一匹绸子,声色光影成了嵌在绸子上的花纹。这是一幅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景象,扑进眼眶的大地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是,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我准备开门。先是钥匙转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翅膀发出的“扑扑”声。推开门一看,只见一只比麻雀大一点的灰褐色的鸟在卧室里挥舞着翅膀。这间卧室空旷无比,是由粮站活动室临时改造而成,腾出来给我住的。两边有十几扇玻璃窗子,其中一层半开着。显然,这个不速之客是从那扇半开的窗子闯进来的。

它为我的突然出现所惊下,不停地寻找出口,情急之下慌不择路,不断传来喙和爪子撞击玻璃的声音,频繁而急促,并发出“叽叽叽”的叫声。我机警地把门合上,并把那扇半开的窗子也关紧。

“今晚有鸟做伴”,这是我的第一个念头。一个多月来,我每天夜里只有孤灯相伴,着实有些寂寞。我尽力摆出一种和平相处、互不干扰的姿态,妄图消解它对我的恐惧。它的逃离行动待续了大约十几分钟,在屡屡碰壁毫无结果之后,终于安静下来。看起来它显然有些泄气,但并来绝望。它一会儿立在椅背上,一会儿又站到窗帘后面,躲躲闪闪的,不时试探着什么。

无疑,眼前这只鸟,在它看来自己是有生命之虞的。它的眼神告诉我,它有着这样的担忧。透过玻璃窗它能看到那个只剩下一半的太阳,还有在田里自在觅食的众多同类:一墙之隔,它却面对着一个庞然大物:人!

一只鸟飞进了卧室,飞进了一种紧张、恐惧,却要故作平静的等待之中。

失去了天空,空负翅膀,世界广阔,但没有一寸是自己的。有形的石子和无形的绳锁(墙壁),哪一样不致命?鸟之受困在于找不到出口,人呢,明知道路所在,却不敢迈出步子,人的悲哀实在远胜于鸟!

吃晚饭时这些想法一直在我心头索绕,晚饭味同嚼蜡,毫无滋味。我边想着边推开门,灯亮的时候,看见那个小家伙,立在离我最远的椅子上。显然,此时的它,对我的存在已经习惯,只是对突然亮起的灯感到不适,百无聊赖地飞了半圈,又回到原点。一如往常,我早早地半躺在床上看小说。“孤独即自由”, 一个月了,我就这么打发时间,捷灯夜读已成习惯。

想起小时候放学回来,常到时间地头帮大人做事,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晚上做功课点的是煤油灯,母亲借着灯光给我和哥哥做鞋、补衣。在母亲看来,吃尽苦头,终于等到我和哥哥大学毕业,以为将有一个转机,彻底改变眼前的境况。没想到,意外接连发生,先是哥哥的腿受重伤,因为没钱耽误了手术;再是父亲离开了我们。工作的不如意,债务的烦身,我犹如卧室之鸟,越挣扎越是感到笼子的无处不在。世界宽广无边,天也无涯,出路何在?

一个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夜是静的,人是静的,鸟是静的,仿佛连灯光也是出静态来。但,静不是这幅油色的真实底色。画的背面,压抑着烦躁、恐惧,被束缚感,像是透过纸背面的颜料。一切的不安和恐惧都是由这背后的力量引起的。鸟飞进卧室,这是一场“安静的战争”。

第二天我是被鸟叫醒的。其实每天都是如此,天一亮粮站就被鸟所占据。太阳已经把光线搁在我的床脚,我起床,看见那个小东西又在用喙不断冲撞玻璃。窗台上到处站满了鸟,对面房子上的爬山虎里也有鸟在跳来跳去,其中不少是它的同类。几根曲折的炊烟将大地摇醒过来,不远的小山丘上,早起的农民已经在摘橘子。

那只鸟肯定比我更早看到这些,我觉得自己有点残忍,在这个飞翔和饱食的季节,将它囚禁了整整一晚。我打开窗子, 只听见“嗖”的一声,它就飞了出去。我在窗前愣了一会儿神,它没有划出一条我期待的弧线,我想它可能太急于离开了。

它需要它的天空。我,也需要。

(选自《华夏散文》2012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末尾的“厚重感”指第二段描写的秋后湖区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各得其所安然自得” 的状态。
B.囚禁“我”的外在因素有“我”工作的不如意、哥哥的受伤、父亲的离世、债务的烦身、家境的贫寒、母亲的期望没有实现等。
C.“我”对这只鸟经历了“今晚有鸟做伴”的喜悦,到因鸟被囚“空负翅防膀”而引起“我”的烦心,到自觉“残忍”负疚而放飞它等情感变化过程。
D.文章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抒情自然真切,无论从鸟儿角度还是从自身角度展开的心理描写,都具有拨动心弦的艺术力量。
【小题2】写鸟就是写人。请概括出文意所写的鸟与“我”的相同点,并作简要阐释。
【小题3】鸟是被人囚禁的,而“我”却是被自己囚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我”囚禁自己的三种表现。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价值的普世意义
当代思想市场里存在着许多价值观,人们会选择一些自己的特殊价值观,比如属于某个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同时,人总要与他人合作,所以还需要普世价值观。
当一种价值观落实为事实后,如果它能使人们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对任何人的伤害又是最小化的话,那么,它就可能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就能够成为普世价值。以汶川震灾为例,汶川救灾的事实证明了患难与共的大家庭精神这一中国价值就是一种普世价值。理由很明显:人人都有可能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人人都需要他人的救助有人把汶川救灾的成就说成是显示了西方的普世价值,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可以想象,救灾英雄们恐怕很少读过奥古斯丁、康德、哈耶克等人的理论,恐怕也很少读过《圣经》、《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之类的书,英雄们胸腔中跳动的是中国心,而不是西方心。
目前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体系不过是一个单调的价值体系,它仅仅体现了“权利为本”的西方现代价值。这个体系是非常片面的,它缺乏全面应对复杂生活问题的能力,而且过分突出了“个人”——个人无条件地优先于他人。这种价值观在理论上意味着没有一个他人是能够完全信任的,没有一个他人是绝对可以指望的,这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孤独。
个人权利绝对优先于责任、美德和情感的现代西方价值观对人类生活与心灵是一种误导。这种“权利为本”的价值观聚焦于捍卫个人自由。毫无疑问,捍卫个人权利是正当的,但是夸大个人权利的“为本”地位,就会导致漠视他人。这不仅导致他人的痛苦,更主要是导致自己的痛苦。
中国人较少变成孤独的存在,就是因为中国哲学相信他人就是生活意义,他人就是目标,他人就是方向。在他人那里有亲情、爱情、恩情、友谊、帮助、交流、同心同德、成功、光荣、怀念、快乐和幸福,也可能有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迫害和陷害、失败和耻辱。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完全取决于准备与他人共享什么,这是中国的传统智慧。如果说,西方现代价值观试图要解决的是“我的权利怎样才能得到保护”的问题,那么,中国价值观则试图解决“我将与他人共享什么”的问题。如前所述,西方价值不是错误的,而是远远不够用的。对于人类良好生活来说,个人自由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好生活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好生活还需要其他一些同样重要的条件,比如那些被现代价值观所边缘化的传统价值,诸如美德、责任和情义等。忽视、贬低甚至排斥这些传统价值是现代人的灾难。
哪些中国价值能够成为普世价值,这需要事实的检验。最有可能成为普世价值的中国精神就是与他人共享幸福的原则,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典型的中国观念。一,天下意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为公,所以天下有难,匹夫有责。这是“责任为本”价值观。二,仁义意识。所谓仁,就是把他人看作是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同时把自己看作是有担当的人,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我和他人都被塑造成可以依靠的人。这是“美德为本”价值观。三,家意识。家是情义之本,人以情造家,这是“情义为本”价值观
【小题1】下列对“普世价值”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普世价值确保人们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对人们的伤害最小化。
B.普世价值具有普遍性,它同样适用于特殊的群体。
C.汶川救灾的英雄们用行动诠释了患难与共的普世价值。
D.“权利为本”的西方现代价值观并不具备普世的价值。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价值观强调个人权利绝对优先,因而责任、美德和情感等传统价值常被边缘化了。
B.解决复杂的现代社会问题,需要现代价值与传统价值、西方价值与中国价值的兼容并蓄。
C.对于人类良好生活来说,传统价值与个人自由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
D.中国精神所倡导的与人共享幸福的原则,凝聚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因而成为一种普世价值。
【小题3】(小题3)西方现代价值观与中国价值观有哪些区别?请根据本文加以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河南话为标准音的,而今天的北京话其实是四百年前的东北话雅言来自夏言,“雅”、“夏”古代互通古华夏人是汉族的核心,说的夏言有巨大凝聚力雅言或者说夏言,是以洛阳为标准音点夏起于晋南,但后来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但周灭商后即于洛阳建造成周注来集中殷商贵族,并在那里向他们学汉字故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
周以后历代也都以中原为标准,教育与办公都要求学标准音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但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汉洛阳,唐长安,宋汴梁、临安,明南京,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读书音也源于洛阳,最多只是出现某些官话支派,音系核心基础却原是一个
“官话”就是官场的办公用语,是教学读书唱诵用语先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才叫官话官话以中州音为准,指的是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各代都有官方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区别,各地也都有书面语和口语区别
朱元璋灭元把蒙古人从大都赶回草原,其他居民全遣送开封,然后由山西、山东、河北、云南、江南大批移民到北京四方移民杂处,北京话已不是元代大都话,应是带河北味的中原官话官场办公的官话应是河南式的,但明代大官多来自江淮官话区,可能还有南京话的影响朱棣移都北京也会提高北京官话的地位,但官话标准向北京转移,还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
北京话底子应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话满清进京又赶原住民于外城,旗人住内城,今天的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清夏仁虎《旧京琐记》说京师“言庞语杂,然亦各有界限旗下话、土话、官话,久习者一闻而辨之”后来这三种话以官话为中心结合起来,成为普通话语音的基础对全国官话标准来说,北京话的地位是到清中后期才提高的民国时教育界已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当时的教育部未批准,到解放后1955年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才确定下来
(注) 成周:是西周早期的东都,是成王时周公所建,在今天河南的洛阳
【小题1】中国古代的普通话以河南话为标准音,关于其原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夏朝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形成了以洛阳为标准音点的夏言,对汉民族有巨大凝聚力
B.周以后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使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
C.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汉洛阳,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音系核心基础却未变
D.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即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这种状况到明代才发生转移
B.朱元璋的移民措施影响了北京话,使之成为带河北腔的中原官话,但官场办公用语仍未发生根本改变
C.清代建立后,由于旗人进京,使北京话受东北话影响很深,成为后来普通话的语音基础
D.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虽然是解放后才确定下来,但它在民国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的语言成为强势语言和这个地方的政治、文化的发达有关,尤其是政治中心地区的语言,更容易成为一个国家的强势语言
B.一种语言得以流行和推广,还有赖于地理、交通的畅通,文化教育的传授,政府的倡导
C.古代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随着清中后期以来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这种“雅言”已经消亡
D.今天的普通话不叫“官话”,但是它作为官场的办公用语和教学读书唱诵用语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用处更为广泛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平乐,凡俗人生的朴素追求
乞颜若风
①我确信,在久远的过去,一定有在茶马互市的旅途中讨生活的贩夫走卒、马帮脚夫从我的角度眺望过那片苍翠和苍翠中的那片葱茏。
②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节点,平乐古镇是马帮离开邛州后或到达广袤的成都平原前的一个重要集镇。旅人的惆怅、游子的归心,自古以来在这里盘桓纠缠,剪不断,理还乱。
④乡愁是什么?对我等凡夫俗子而言,乡愁可能是一张船票,也可能是一张邮票,更可能是故乡柴房里烧秸秆的味道以及妈妈或老婆亲自烧好并倒进木桶里的洗澡水的气息。
⑤即便只是一个驿站、一个码头、一个节点,我们都不愿意自己总是一个匆匆过客。或者说,我们虽然是匆匆过客,但游子伤痕累累的心中,不仅血泪斑斑,更有对地平线上的那缕炊烟、海平线外的那根桅杆的期盼。
⑥平乐古镇用它的名字诠释着一个浅显的真理,我们终其一生,颠沛流离、奔波劳顿、所欲何求?不外平安、快乐而已。自然,首先我们为着那些人,他们的命运,通过血缘或同情的纽带,跟我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甭说我们能否让他们觉得人生幸福美满,倘若连平安快乐都尚且不能达成,我们的一切奋斗拼搏抑或是挣扎扑腾又有什么意义呢?
⑦所以,平乐古镇很难让你感到这只是你惊鸿一瞥的一个栖息地。它吸引旅人驻足停马的,不是聊以果腹的粗茶淡饭和草草打包的草料、饮水,而是那种类家的体验。当我们带着对故乡的最后的美好记忆上路,抑或当我们回还时,在这里歇歇脚,洗把热水脸,乃至泡个热水澡,住上一宿,然后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出现在爱人和家人面前,身后的马背上,驮着用食盐和我们的艰辛甚至是半条生命换来的大包的茶砖、普洱抑或是别的内地罕见的商品。
⑧漫步在平乐的通衢大道和铺石板的小巷,穿越历史尘烟的马铃声并不能影响这里的安宁和静谧,甚或曾经喧嚣吵闹的白沫河水道,现在也不过是父母们牵着孩子们戏水的河湾。盛夏时节,人们甚至将麻将桌、茶桌安放到了浅水中,娱乐、品茗、戏水两不误。而河边披红挂彩的那株黄桷树,应该超过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年龄了吧,它之所以被人们神化,倒不是因为它确乎能保佑人们点什么,而是历经岁月沧桑后所积淀下的那种刀砍斧凿般的厚重感,让我们感到生命本生是值得赞颂的和讴歌的。
⑨平乐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牌坊那儿的那间铁匠铺,古朴的铺板门脸儿和满壁农耕时代的工具、农具让我瞬间有了穿越感。心灵手巧的铁匠的先祖当年也曾经打造过马掌吧?当马帮的铃声渐行渐远,眼前气定神闲的工匠传人究竟是如何将家族的技艺和那份匠心薪火相传,以至于让我都有了放下行囊,在平乐安安静静地做一个铁匠的遐想。如果此时,被烟熏火燎了一天的打铁人,还能从街头叫上一碗别处罕见的加醪糟的冰粉,生活的甜蜜、世间的美味,都概莫如此吧?
⑩在平乐,我真想在自己厌倦了的时候停下远行的脚步,然后在河边租下一爿客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看人们熙来攘往,行色匆匆,并在旅人们口口相传的茶马古道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和掌故轶闻中安放自己无处安放的灵魂。
11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望不见折返点的马拉松,那么平乐就是这个旅程中的一个小憩驿站,它带着家的气息和我等凡夫俗子的朴素人生追求,牵连着现在和过往,直达某个望不见尽头的远方和他处。
(选自“文学博客网”,有删节)
【小题1】请简要说明平乐古镇让人们愿意停下脚步的理由。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⑧段的表达特色。
    
【小题3】文章第⑨段穿插写铁匠生活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西魏的微笑
薛林荣
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西魏造像,距今约一千四百七十年。
石窟中主佛高约一点六米,水涡纹高肉髻,结跏趺坐。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作“释迦五印”之一的“无畏印”;左手下垂膝前,作“与愿印”。舒指仰掌间若有甘露流焉。鼻梁高而修直,额头宽广。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花朵般盖过双膝,覆于佛座前,比重几乎占到了整座雕塑的一半,质感厚重,线条飘逸,层次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佛坐姿势极为沉静,衣褶的曲线却动感十足,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开北朝造像之新境。这显然是西魏泥塑的巅峰之作,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和微翘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间生动起来!
那么,她的原型是谁?
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
史料载,乙弗氏是河南洛阳人,容貌端庄,仁慈宽厚,是西魏文帝即位后册封的第一位皇后。南北朝时期,东魏强大,西魏弱小。后者存世仅二十二年,政权事实上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里。作为弱国傀儡皇帝的皇后,乙弗氏显然是弱势群体,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彼时,东魏、西魏均对北方强敌柔然国采取和亲的乞求政策,先是东魏将公主嫁给柔然,西魏见状,慌忙废掉乙弗皇后,迎娶柔然公主,立为“悼后”。乙弗氏被悼后威逼西走秦州(今甘肃天水),在麦积山削发为尼。但这还远远不能令柔然国的公主心安。当柔然国再次兴师百万进犯西魏时,开出的退兵条件,竟然是要求西魏处死乙弗氏!积贫积弱的西魏连打仗的血性也失去了,魏文帝只好敕令乙弗氏自尽。乙弗氏一人自尽,可以退兵百万。在这种情况下,乙弗氏只能自尽。她选择了“引被自覆而崩”,自己活活蒙死了自己,年三十一岁。
一代皇后悲壮地退隐在历史的深处,但西魏雕塑史上最精湛的一笔才刚刚入题。以乙弗氏皇后的形象为蓝本,约一千四百七十年之前的麦积山,新落成了一尊佛陀的造像,后人编号第四十四窟,是麦积山唯一的皇家石窟。普遍的说法是,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
乙弗氏的儿子武都王应当从首都长安带来了最高水平的工匠,他们从渭河的下游溯流而上,为麦积山石窟发愿造像。这是一次技术、精神、思想乃至情感的支援,工匠们秉持先进理念,同时兼顾渭河流域对于“美丽庄严”的审美要求,所造西魏坐佛,比例尺度十分完美,庶几无纤毫遗失,人物的慈悲本性和内在神韵反映得恰到好处。第四十四窟的造像技术远远胜于同类石窟,不难理解,这是由于皇宫的眷顾。
她是渭河流域最雍容华贵的一尊佛。
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传入中土后,逐渐趋于女性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造佛像无不面相圆润、弯眉细目、鼻挺嘴小,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这一趋势在西魏得到了延续。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更是创立了西魏“美丽女佛”的无上典范。
佛像的女性化,与其说是一个宗教学话题,不如说是一个民俗学话题。大慈大悲、美丽矜持、和蔼可亲……这些最能打动天下苍生的柔软词汇,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
初夏的麦积山,雨过天晴,烟树隐隐。二十年来,我去过很多次麦积山石窟,但拜谒第四十四窟,生平只有一次殊胜的机缘。美丽端庄、恬淡微笑的西魏坐佛,有着脱俗的仪容和正大的仪表,庄严如法,安详自在。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
(节选自《散文》2014年第4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第四十四窟主佛像,先工笔细描写它的高度、手形、坐姿、装束等基本特征,再写它的微笑,形神兼备。
B.第五自然段交代这尊微笑佛像的原型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她被废掉后来到秦州,但仍难逃厄运,最后被逼自尽。
C.文中讲述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是为了突出佛教中国化后,无论是佛像女性化还是女性的地位在北方民族都普遍得以体现。
D.文章写法灵活,开头描写精雕细刻,以微笑为线,贯穿起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印度的材料,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交替运用。
【小题2】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3】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