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园中人”谭元寿:江河不择细流

2014年12月20日,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谭派传人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那应该是谭元寿最近一次登台,那一年他已经86岁,孙子谭正岩35岁。

直到2017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角儿来了之百年谭派》节目中,更多的谭迷才再一次见到谭元寿,听到他的声音。

“父亲总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谭元寿的儿子谭立曾悄悄对我们说。

真正的艺术家难免爱惜羽毛。尽管谭元寿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京剧大师,但他一辈子都反对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演员”。20多年前,谭元寿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有青年演员问他,何时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辈子也没有成名”。那是先生的谦虚,却有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鑫培的玄孙、“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的降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一份重重的期待。谭元寿在幼年时就经常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每次见面,杨小楼都会把他高高举起,放在肩上,逗着说,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杨小楼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谭元寿说。

童年时,谭元寿就常随父亲去余叔岩家里学戏,看余叔岩先生向他父亲传授余派唱腔。听着听着,他就在余老夫人的怀抱里睡着了,睡梦里都是余派唱腔。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余派唱腔。”

后来,谭小培仿照当年谭鑫培将谭富英送到富连成坐科,把谭元寿送到富连成第六科“元”字科。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肖长华先生给他取名元寿,从此戏班里就有了个谭元寿,在富连成学了7年,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60多年后,谭元寿回忆起这难忘的7年,总结了富连成的“三件法宝”:一是严格教学,不分亲疏;二是注重舞台实践,全年只休息两天,没有一天不上课,没有一天不练功,没有一天不演出;三是教学中“文武昆乱”并重,“文武昆乱”兼学。

谭先生讲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出科之后,他崇拜李少春,想拜李少春为师。父亲谭富英不仅十分支持,还对他说:江河不择细流,泰山不弃细壤。谭派哪里来的?就是吸取各家之长才形成的。“我的曾祖、祖父、父亲和我的儿孙六代人,都是科班或者戏校坐科才出道的。没有一个是全靠家学,每一代人都拜有好多老师,这就是转益多师。”

京剧成为国剧的初期,谭鑫培创下了“无腔不学谭”的历史,这一方面源于谭派的声腔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谭派没有门户之见,能够采众家之长,后学们也饮水思源,以艺为大。

一个家族,七代人从事同一门艺术。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鲜见而宝贵的,在京剧自身的魅力之外,一定有一条强韧的精神纽带将他们联结在一起。我们去求证,谭先生笑笑说: “父亲谭富英的人品对我一生影响最大。他总教育我做人要忠厚,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要学会吃亏、让人。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

家族的巨大声望,戏曲界乃至国家的厚望,在谭元寿的人生里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创业难,守业更难。作为谭派第五代的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守本纳新,拓宽戏路,“做了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

因为这样的梨园人生,谭元寿才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京剧,关心京剧的未来。

他常说,“艺术家是唱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馈赠的”。尽管他唱过演过的戏有二百多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数字,但他一直强调自己与前辈的差距。他几乎能唱各种老生戏与武生戏,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所以,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移步不换形’。我们要跟着时代,但不能为了追时代就丢了本来的样子。”

人们说,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派。因为一代代戏曲人的砥砺前行,才有京剧两百年的辉煌。无数个体的追求最会塑造出时代的模样。但如果我们都习惯了追随时尚,在新奇芜杂的各种话语中摇摆不定,而无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我们时代文化的准星和标尺又在哪里?

(有删改)

相关链接

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其创建的谭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他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京剧大师。此外,他还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北京青年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谭元寿晚年登台演戏的次数不多,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没有因为年高而降低艺术标准。
B.作为当代京剧艺术大师,谭元寿对京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谦逊之中带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C.谭派没有门户之见且能采众家之长的观念对谭元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学艺时博采众家之长,成名后没有派别意识。
D.父亲对谭元寿个人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他要将唱戏和做人结合起来,学会吃亏、让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写谭元寿儿时常看杨小楼表演,去余叔岩家学戏,意在说明杨、余二人对谭元寿走上京剧表演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谭元寿携儿孙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不仅为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助兴,更是以这种方式深切缅怀谭派创始人谭鑫培。
C.文章使用“坐科”“文武昆乱”“泼辣旦”等京剧专业术语,行文上符合传主身份,但也给读者理解文章增加了很大难度。
D.文章引用梅兰芳的话是为了表明京剧艺术的发展要保持本来的样子,不要有什么变化,否则就会走样甚至失传。
E.文章结尾语言内涵丰富,暗示今天的人们要像谭元寿先生一样,在追寻我们民放历史和传统的道路上保持从容与专注。
【小题3】结合谭元寿的梨园人生和谭派京剧的发展,简要分析“江河不择细流”的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9:53: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文人在社会历史的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文人既不同于一生主要从事政治的政治工作者,也不同于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而主要指在思想意识领略从事研究和创作的人员。因为这些人能真正在思想意识领略起着举足轻重、导向作用,在宣传部门和媒体单位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他们掌握着宣传传播的媒介工具。

②同为文人,因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和自身的主观倾向不同,文人在其自身于社会的表现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表现: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

③“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食人间烟火”,这恐怕是纯文人所采取的或向往的思想境界吧。他们对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和流俗敏感、愤怒、厌恶,嫌而避之。对那些避之不及的俗人俗事会感到玷污了自己,甚至会“挖耳洗面”,以洁视听。这类文人,对社会的发展往往持消极悲观的态度,认为理想的社会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们又不同于那些缺少思想、随波逐流的凡夫俗子,而是把大量的思想和热情投入到文学作品中,在作品中表达他们的向往和喜怒哀乐。于是便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于是便有了种种的神话故事和英雄小说,于是便有了神鬼狐与人相恋、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于是便有了吟山歌水、风月无边的妙句佳文……不管怎么说,正是由于这些纯文人的存在,从而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虽然其中不乏“烟灯烟枪”之类,但也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典章佳文,让后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④文化战士这一提法可能过激了一点,但不用“战士”这一词仿佛又不能概括这一类文人的特点。这一类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深切关注当世的社会生活,把文艺当作向黑暗挑战、明辨是非、捍卫真理的一种武器。他们深刻剖析社会的现实生活,剖析人性的善恶,宣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善恶观念。他们的文艺观点不仅反映在向那些他们认为是反动的、腐朽的、自私的、诡辩的文学思想作斗争的同时,也表现在与那些单纯“吟风弄月、无病呻吟、八股学究、痴人说梦”的纯文学以及那些“玄幻戏言、调笑逗乐、艳事性趣”类的媚俗文学的远离。李白所神往的学习的“蓬莱文章、建安风骨”,以及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就是反映了文学要有发拨扬正气、扬清涤浊、争辩是非、关注人民生活的境界和勇气。鲁迅先生是举世公认的“文化战士”的楷模。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更是一位高瞻远瞩、胸怀博大、善于明辨是非的文化战士。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棒打落水狗、解剖小我”等精神,***笔下的“白求恩精神、阶段分析、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民战争”等等这些思想成为警省世人、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的不灭的明灯和有力武器,永远给人们以启示和力量。如果说纯文人是在逃避现实,安于幻想,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文化战士则是将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从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突破口和途径。哪怕理想与现实是多么地遥远,但也决不做逍遥的隐士,也不做屈服的奴隶。而是以“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以战士的斗争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他们善于发现和团结社会中的进步力量,认为真理永远是不会被磨灭的,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所以他们敢于斗争,坚持斗争,甘于奉献和牺牲。

⑤媚俗文人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只能算是一个为了实现个人私利的投机分子或商人。媚俗文人以迎合所谓“大众”为文学路子,从而达到推销自己,获得名利的目的。他们的作品多数情况下是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主要是迎合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爱好新奇的年青人的口味。他们可以放弃立场,可以没有立场,所以他们会嘲笑那些热血文人。他们会说文学仅是游戏而已。他们以自己获得的名利为依据,以作品的销售量和点击率的虚高,反驳讽刺那些对他的作品进行批评的人。他们为了防止自己的作品遭到剖析和贬低,会运用这样那样的所谓流派、所谓手法、所谓主义等来解释有时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某些作品。向世俗势力低头,这是媚俗文人的另一种表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媚俗文人可以是很优秀的投机分子,他们可以炮制出大量的混淆是非、为虎作伥、歌功颂德的作品来。从整体上来看,媚俗作品不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也不注重思想性。与其说是“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以文学面貌出现的“商品”,所以这类作品被“纯文人”和“文化战士”两类人都拒之门外。它们只是作为世俗大众的“快餐”匆匆过场了事。

⑥当然,人是复杂的,能动的。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有时并没有截然的界线。一个文人有时可能表现为这种文人,有时也可能表现为另一种文人。作为热爱文学的人,与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任何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文人应该采取的态度。文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应该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和谐、平等、文明服务。实际上,当你的胸怀装下了万里江山,装下了地球甚至宇宙,装下了千千万万人的痛苦与快乐,你肯定也是一位充实的快乐的人。因为你再也不会被“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升官发财、自己的居于人下”等等这些庸俗痛苦的事情而委曲求全、疲于奔波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好了,无需多说,先人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

【小题1】第③段中的“于是便有了神鬼狐与人相恋”很容易让人想起清代“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____________ (姓名)的作品,高中阶段学过他的作品是___________。
【小题2】请将文末空缺的名句填写完整“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⑤段中作者把“媚俗文人”称之为“商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4】文章结尾引用了多位名家的名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题5】纵观全文,概述作者认为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应该具有的素质是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文人从自身的工作性质来说,属于思想领域的上层建筑范畴,因此它们的作品是人们常说的精神食粮。
B.作者认为文人根据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和自身的主观倾向不同,可分为纯文人、文化战士、媚俗文人三种。
C.正是由于这些纯文人的存在,从而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故纯文人的创作是最有价值的创作。
D.文化战士这—类文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提名的作品中体现了—种斗争精神:与天斗、与地斗和与人斗。
E.媚俗文人从根本上说不是—个真正的文人,所以他们不需要有文学创作的能力与灵感。
F.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应该有创作的责任心和历史的责任感,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命运。
【小题7】结合高中课本中韩愈的或者鲁迅的作品具体分析“文化战士”作品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鹰 笛
①那时侯,我还是个少年。有一年天旱游牧时,在尧熬尔草原的黑河岸边,我遇见了年迈的索拉。
索拉原本魁梧的身体已经像风干牛肉般缩水了,紫铜色的脸上爬满岁月留下的皱纹,他的十根指头一攥,活像一对风干了的雪鸡爪子。他手里一根半尺长已经磨得发亮的鹰骨头做的笛子,从他嘴上不断发出一种能把人的骨头都揉碎的声音。我很奇怪,这样一个草地上随处可见的东西,居然能发出金属一样让人颤抖的声音。我被老人的笛声莫名其妙地感动,我走到他身边,对他说:“好像你的笛子在对我说着什么。”
③索拉老人把目光投向河对岸说:“是的,它是在说着什么,它已经说了快四十年了,它说的是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爱情故事。”
④我听他缓慢地讲:那时侯我还很年轻,这片草原就是我们部落的夏场,我每天来这里放羊吹笛,我的羊在我的笛声里欢快地吃草。有一天我坐在这里吹笛子的时候,河对岸走来一个姑娘。我知道一定是我的笛声吸引了她,哦,不,肯定是山神把她送来的。她汲了一桶水却并不急着走,顺着笛声她向我这边张望,我看到她张望就站起来,把笛子吹得更加响亮。从那一天起,我的笛声一响,她就从远处的帐篷里走出来,背着笨重的木桶来河边汲水。
⑤那个夏天河水格外大,河面格外宽,隔着河我看不清她的脸,但我心里知道她一定是这草原上最美的姑娘。我忍不住向河对岸喊了一声,声音传不到对岸就被涛声淹没了,只有这鹰笛的声音能够穿过巨大的水声。羊在草滩上吃草的时候,我们就隔着河相互对望。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就跳进河里想游到对岸上,没游出十米就被水冲走,她在对岸尖声呼叫着顺河往下跑,冲了一里多,我挣扎着抱住一条岸边的树根爬上岸。那时侯再听她的声音已经哑了。我告诉她,到了冬天河水封冻的时候,我一定过河去找她。她向我挥动着红头巾,把我的眼睛都绕花了。
⑥我们就那样苦熬了整整一个夏天。秋天到来时,我们部落就要转入冬场了。那天牦牛驮着帐篷启程时,我发现对岸她们部落的帐篷已在前一个夜里悄悄地搬走了。
⑦那个冬天,我常常骑马从冬窝子来到这里,然后踩着河面上的冰到河对岸草滩上去,可我没有找到她。我等了整整一个冬天,也没有见到她的身影和那风中挥动的红头巾。第二年开春时,我骑着马早早来到这里,怕她看不见我,听不见我的笛声,就用石头垒了个高高的石堆。我每天坐在石堆上吹这支鹰笛。
⑧春天夏天过去了,秋天和冬天也紧挨着过去了,我再没有看见她来河边汲水,再也没有看见她的羊群和那顶白色的小帐篷。
⑨我一直等啊等,一年又一年。后来,我等来的却是一个故事。那一年冬天,黑河上游一户牧民家17岁的姑娘银杏,为逃避与大头目儿子的婚事,在新婚前的雪夜里出逃。第二天早晨,人们在黑河中心一个塌陷的冰洞里找到了她足迹的终点……
⑩说完这些的时候,我面前的索拉老人已经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的头发像冬天山坡上风吹乱的荒草,杂乱无章。神情像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鹰,无奈地等待厄运出现。深洞洞的眼窝里淌出血样黏稠的泪水。坐在石堆上,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天地和牛羊。很久很久之后,索拉才慢慢恢复了思想,望着黑河长长出了一口气。那沉重的一幕却永远装在了我幼小的心里。
⑪很长时间我也不敢去见索拉,但又渴望见到他,他身上有着一种很深的很坚硬的东西吸引着我,也令我万分恐惧和紧张,是什么东西我又说不出来。
⑫我在渐渐长大,索拉老人在这个石头堆上吹了四十年的鹰笛。四十年的时光被岁月凝固在这支能发出金属一样声音的鹰笛里。
⑬后来,当我在爱情的漩涡里被击得头破血流彻夜难眠时,我才懂得了爱情,懂得了索拉的爱是多么厚重真诚!我又来到索拉坚守了四十年爱情的石堆上,石堆还在,只是不见了索拉老人。石堆中间竖着一根高高的松木杆,杆顶上挂着那支我熟悉的鹰笛,风吹过时,它发出悠长而悲切的声音。
⑭我从附近牧民那里听到了索拉后来的故事:前年冬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索拉老人身着裕固族男人婚礼的盛装,款款走下了汹涌的冰河……
⑮我站在石堆上向着远方的天空、大地和河流歌唱,大滴大滴泪水顺着滚滚河流向前流去。这时,我似乎听到索拉的笛声从空中飘来,看见他和银杏相拥着走在草地上……
(取材于阿拉旦•淖尔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中的“名”与“莫名其妙”的“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闻遐迩
B.副其实
C.不可
D.一文不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⑤段中,索拉看不清银杏的脸,但却认定她就是草原上最美的姑娘,表现了他对银杏的爱慕之情。
B.第⑥段中“悄悄地搬走了”暗示银杏和索拉的事情已经被发现,部落这样做是为了斩断他们的联系。
C.第⑧段中两次写“过去了”表明索拉一直在等待银杏;两次写“再也没有看见”暗示她已不在人世。
D.得知银杏不在人世的消息后,索拉就身着裕固族婚礼盛装,款款走入冰河,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忠贞。
【小题3】第②段和第⑩段的画线句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小题4】作为本文的线索,“鹰笛”是如何贯穿全文的?
【小题5】本文在讲述索拉的故事中穿插了很多“我”的见闻与感受,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狗眼

聂鑫森

季兴决定今晚去叩访曹真。

临出门时,老婆对他说:“你提点什么东西去吧,几年没上曹真家了。”季兴说:“俗!我们是大学的同学,而且玩得挺铁,提着东西去像什么?”老婆讥讽地说:“我听说他家那条哈巴狗,见了送东西的人就格外亲热。”

“胡扯!”

季兴就这样潇潇洒洒地出了门,然后走在社区铺满灯影和树影的大道上。十年前,在大学念中文系时,他们住在同一间宿舍,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毕业后,一起分到市里惟一的一家党报工作。干到第五个年头,跑党政报道的曹真,突然调到市税务局去任办公室主任,很快就当上了副局长,副处级待遇。而季兴呢,还只是报社新闻部的主任,但他不后悔,他喜欢新闻这个行当。

季兴和曹真几年前都先后搬到了这个社区,偶尔在路上碰到了,寒暄几句,就匆匆而别。曹真永远是一副忙忙碌碌不容人打扰的模样,而季兴则全身透出一股清高自居的劲儿。当然彼此都知道对方家里的电话和手机的号码,彼此也会轻描淡写地说“什么时候闲了,我来拜访你”之类的客套话。今晚季兴要去曹真家,目的不是要去叙旧,而是有一件事要当面通报一声,要不老同学的面上说不过去。

季兴所主持的新闻部,底下有一个“内参”小组,早几天写了一篇《长兴街税务所白吃白要成何体统》的批评性稿件,作为不公开发表的“内参”已分送给市委各个常委。季兴今晚揣着这个用信封装好的影印件,就是想拿给曹真看一看,也让他知道某些部下的劣迹,赶快进行严肃的治理。

季兴在二十分钟后,按响了住在八栋中门二楼曹真家的门铃。

门徐徐打开,胖胖的曹真大声说:“快进来,快进来。”

紧接着一只浑身洁白的哈巴狗蹿了过来,并张着嘴亲热地叫了两声,然后立了起来,两只前脚在空中摆动了几下,分明是表示欢迎的意思。

季兴暗笑老婆的无稽之谈:我手上什么东西也没带,这狗照样对人亲热!

曹真让季兴在大客厅正中的真皮沙发上坐下,沏上一杯“特级龙井”茶,递过一枝“大中华”香烟。

季兴问:“嫂夫人和孩子呢?”

“她爸住院了。她领着孩子去看看。”

那只狗此刻安静地伏在季兴的脚边,狗的身上分明飘逸出香水的味儿,季兴忍不住用手去抚抚它柔细的毛。

季兴说:“这是一条挺可爱的狗。”

曹真笑了,然后问道:“怎么今儿来看我了?”

“想念老同学呗。”

假话,假话。这么多日子不想,今晚想了?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只管说。”

“没有事找你帮忙就不能来看看你?当官的思维就和我们不一样。”

曹真似乎有些遗憾,嘴角扯了扯,又扯出一脸的笑,说:“季兴,你来了,我倒有事要找你帮忙哩。”

“行,你说。”

“长兴街税务所是我‘蹲’的一个‘点’,税收任务完成得好,作风也正派,你能不能派几个记者,搞出一个典型报道,当然,你大驾光临更好,我来亲自接待怎么样?”

季兴说:“我回去向总编汇报一下,好不好?”

“行。”

季兴本想立即把那个“内参”影印件拿出来,但又忍住了。他心里想,是曹真高高在上,根本就没下到长兴街税务所去呢,还是下去了,却对那些歪风邪气姑息纵容?要么就是自个儿有所染了。季兴真的没有想到长兴街税务所是曹真的“点”,原以为他不过是个副手,这事与他没有直接的联系,现在看起来,他真是个当事人了。如果猛地一下把影印件抛出来,会大扫曹真的面子,弄得双方都很尴尬。

季兴此刻极想换一个轻松的话题,比如谈一谈大学的生活,谈一谈孩子什么,曹真的手机却响了。

“我是曹真。啊,半个小时后来我家,谈点工作上的事?好吧,我等着。”

季兴松了一口气,他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辞了。于是他站起来,说:“曹真,以后我再登门拜访,好吗?”

“好。真是对不起。这些人也是,非得上家里来谈工作。”

季兴走向门边。那只狗突然蹿过来,一口咬住了季兴的裤管,咬得紧紧的。

季兴一下子愣住了。

曹真的脸变得通红,说:“宝宝,让客人走,听话。”狗就是咬住不松。

季兴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个装着影印件的信封,说:“曹真,忘记把这个东西给你了。”

“这是什么?”

“看了你就知道了。”

哎,老同学,还这么客气。”

狗松开了咬住的裤管。这狗眼倒是挺亮,这样的场景它定是见得多了,可它不知道那信封里装的只是一份稿件!

季兴逃也似的离开了曹真的家。

(微型小说选刊》2015 年第 3 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主要塑造了季兴、曹真两个人物形象,特别对曹真作了比较精细的刻画,通过语言描写突出了曹真虚伪的性格。
B.小说开头写季兴和老婆的对话,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设下了悬念,“季兴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得益于老婆的提醒。
C.小说中讲到季兴和曹真是大学同宿舍同学,关系融洽,这一背景的交代,旨在说明现实生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
D.曹真“忙忙碌碌不容人打扰”,季兴“清高自居”,两人不同的性格形象,暗示他们之间矛盾的发生不可避免。
E. 报社的新闻稿件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季兴去曹真家拜访是因为稿件,离开也是因为两人对稿件内容的看法不同。
【小题2】文章开头写季兴“潇潇洒洒地出了门”结尾却“逃也似的离开”,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狗眼”为题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国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古代文献收藏的大国,一向以人文荟萃、典籍浩繁著称于世。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均有数量不等的古籍收藏,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献大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民族之魂,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正是今天及未来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与理论基础之一。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则显得更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自信写入党章,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全新拓展和深化,是对文化战略地位的全新认识和升华。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代中国文化虽然有现代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却离不开中国文化传统这一根本和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与。

早已有学者发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非偶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倒如,梁漱溟先生谈到:“无产阶级精神既有高于我们习俗之处,同时又和我们的固有精神初不相远,中国人很容易学得来。”古代中国“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中国文化偏重人与人之间的情理,这使得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这与资本主义社会重视人与物的关系截然不同,但与马克思主义却有一定的相容性与一致性。今天,我们谈及文化自信,就是希望建立一种 “超越民族国家博彝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这是一种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文化发展方向。其中的源泉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总结与传承的民族。早在汉代,中国的书籍就已经“积如丘山”。历史土大多朝代对全国的书籍都进行过大规模和全面的整理,二十四史中的《经籍志》展示的就是千万学者前赴后继的壮观成果。这些群书目录及书志,使得中国古代的书籍像一支军队般整齐有序又蔚为壮观,对我们今天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存于海内外的大量古籍。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当前,我们对中华典籍的现代保护与整理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让留存于中华古籍中的理念、技术、故事通过现代视角、现代技术的梳理与转化,回答当代问题,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之中,为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助力?

(选自谷敏《中华典籍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学习时报》2018年8月3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保存了大量的纸质文献典籍,成为古代文献收藏大国。
B.我国文化工作的精神支撑和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认识。
C.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与凝聚力。
D.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相容性与一致性,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不适合资本主义社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中国是历史文献大国,中华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义重大。
B.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话意在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共通之处。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比较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突出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华古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为时代精神助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古籍主要收藏于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
B.互联网时代,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要拒绝外来文化。
C.在汉代时期,中国的书籍“积如丘山”,这说明汉代是我国古代典籍收藏最多的时代。
D.“超越民族国家博弊争夺理念的规则与价值”是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源泉就是传统文化。